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探叶天士“论体攻病,肥瘦异治”学术思想

(2025-01-23 05:14:21)
探叶天士“论体攻病,肥瘦异治”学术思想
摘自2025-1-22中国中医药报
姚鹏宇 山东省名老中医药专家陶汉华传承工作室
肥、瘦二者,既是一种常见的体质状态,也是许多疾病的临床症状表现。辨肥瘦是辨证施治的重要内容,《素问•三部九候论》有云“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论体攻病,肥瘦异治也是叶天士的重要学术思想。叶氏于肥瘦之辨,继承前贤之论,发挥体质学说,践行临证之中,颇具特色,可师可法。兹总结叶氏之论,概述如下。
瘦人多火(燥),肥人多痰(湿)
体有肥瘦之别。肥,多肉也;瘦,臞也,此《说文》之谓。肥瘦之体,各具秉性。杨士瀛《仁斋直指方•火湿分治论》载:“肥人气虚生寒,寒生湿,湿生痰。瘦人血虚生热,热生火,火生燥。故肥人多寒湿,瘦人多热燥也。”究因机秉性,明言肥瘦之别。朱震亨则一言概之,《格致余论•治病先观形色然后察脉问证论》谓“肥人湿多,瘦人火多”,意指肥胖之人多(痰)湿,形瘦之人往往火旺,俟后渐成临证圭臬。
叶天士承袭名家之论,又多有发挥之见。一论瘦人偏热多燥。《叶氏医案存真•卷三》同里案谓“瘦人多燥”、《临证指南医案•癍痧疹瘰》尹案载“瘦人偏热”、《叶天土晚年方案真本》金枚墩案云“瘦人易燥偏热”,指瘦人阳盛化燥偏热。再则论“肥人多痰多湿”(《眉寿堂方案选存•卷上》)。痰湿阴邪也,《石室秘录•肥治法》载“肥人多痰,乃气虚也。虚则气不能营运,故痰生之”,论肥人气虚一端。叶氏则强调阳虚、气虚两端,《临证指南医案•痞》刘案明言“体丰,阳气不足”,《临证指南医案•呕吐》蔡妪案又载“夫肌肉柔白属气虚,外似丰溢,里真大怯,盖阳虚之体,为多湿多痰”。《临证指南医案•淋带》秦天一按语曰:“大抵瘦人多火,肥人多痰,最要分辨。”其言甚简,叶氏之论实为“瘦人易燥偏热,肥人多痰多湿”。
瘦禀乎木火,肥质乎水土
叶氏根据肥瘦体质特点,糅杂五行之论,概括性地提出瘦人禀质木火、肥人禀质水土的论述,其内容与《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一脉相承。瘦之成因或禀赋不足,体薄身羸,或劳损久病,情志失调,后天失养,以木、火之因为多。《灵枢》谓木形之人“小头,长面,大肩背,直身,小手足,有才,好劳心,少力,多忧劳于事”,言火形之人“锐面小头,好肩背髀腹,小手足”“急心,不寿暴死”。《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秦案云“面长身瘦,禀乎木火之形”及《临证指南医案•吐血》周案云“屡屡失血,饮食如故,形瘦面赤。禀质木火,阴不配阳”所论,与《灵枢》论形一致。《灵枢》谓土形之人“大头,美肩背,大腹,美股胫,小手足,多肉”,水形之人“大头,廉颐,小肩,大腹,动手足”,其论语涉肥胖之形,描绘生动。叶氏以肥人为水土之体,《临证指南医案•泄泻》某氏案“脉沉缓,肌肉丰盛,是水土禀质”,与《灵枢》一致。
肥虑虚其阳,瘦虑虚其阴
“瘦人之病,虑虚其阴”“肥人之病,虑虚其阳”,此叶案屡引之言。袁班《证治心传•治病须明阴阳虚实论》载:“况人之生也,气秉各有偏盛:如苍赤骨大而瘦者,为阳体;柔白骨小而肥者,为阴体。肥人之病,恐虚其阳;瘦人之病,虑涸其阴。”这与叶氏所论实一家之言,然袁氏之语合同一处,而叶氏之论散于案中。
“瘦人之病,虑虚其阴”需分两端解说。一者,瘦人阴虚,《临证指南医案•吐血》钱案载“形瘦,脉左数,是阴分精夺”、《临证指南医案•淋浊》祝案云“瘦人阴亏有热”,皆直指瘦人阴虚之体。二者,因其阴虚,故虑虚其阴。此处又分两端,一端即法需滋阴,补之以味,《临证指南医案•吐血》梅案谓“瘦人阳有余阴不足,补阴潜阳法”,《临证指南医案•暑》龚案又云“古谓瘦人之病,虑涸其阴。阴液不充,补之以味”。另一端则为不受温补,阳必配阴,《叶氏医案存真•卷三》言“色苍形瘦,不宜温补”,纵使必用温药,亦需加滋阴之品,又谓“古人每以辛甘化风主治,因体瘦不受温补,复以咸苦味入阴之意”。
“肥人之病,虑虚其阳”亦同。一者,肥人阳虚,《眉寿堂方案选存•卷上》谓“肥人阳气不足”,《临证指南医案•虚劳》孙案载“形躯丰溢,脉来微小,乃阳气不足体质”,皆肥人阳虚之论。二者,以其阳虚,故不可再虚,攻伐、表泄、苦寒之品均需慎用。《叶氏医案存真•卷二》曰“明理之医谓:肥人不可多投攻表泄阳”,《临证指南医案•暑》张案云“议清上焦气血之壅为先,不投重剂苦寒,正仿古人肥人之病,虑虚其阳耳”。
昔肥今瘦,或饮或火
肥瘦之体,非不变之质也,然肥瘦转变,倘非缓渐,则实乃病态也,必有其所因。临证以昔肥今瘦最为多见,其肥硕而渐清臞,因于痰饮、燥火之疾最为多也。一者,昔日病态之肥,因于痰湿。肥人气虚多痰,故其肥硕也,然往昔体丰忽而变瘦,其因前有痰饮为患,浊阴之化,今阳气日旺痰饮渐消,故体瘦而健,《临证指南医案•痰饮》程案云“昔肥今瘦为饮”。其治法遵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而忌滋腻堆砌助浊滞气。二者,今日病态之瘦,因于壮火。既往体健而肥,倏忽变为枯瘦,因于壮火食气,煎熬膏脂,《临证指南医案•噎膈反胃》杨案载“昔肥今瘦。云是郁怒之伤,少火皆变壮火”。叶氏明言“法当苦以降之,辛以通之”,苦寒清热,热褪火消,火郁内遏,发而越之,又谆谆教诲,谓“莫以豆蔻、沉香劫津可也”,以燥救火,焉能不涸。
叶氏论体攻病,肥瘦异治之说,其言也简,其意也远,散于叶案,验于临证。

针灸瘦身【草根一生】

 探叶天士“论体攻病,肥瘦异治”学术思想 (2015-03-20 05:31:13)[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http://img1.gtimg.com/hb/pics/hv1/235/7/1438/93507970.jpg                                                   

     肥胖或因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传输失职,聚生痰湿;或因胃强脾弱,胃火灼津,成

成饮,痰饮流溢肌肤;或因肝失疏泄,气机失调,脾胃运化失职;或因脾肾不足,水

湿不化。肥胖者,病位多在脾胃,关乎肝肾失调,病机总责脾胃失运,传输失职,痰湿

生,流溢肌肤。  

                                                                                          体针  刺选穴:主穴选用梁门、滑肉门、脾俞、胃俞、肝俞、天枢、足三里、丰

隆、三阴交。辨证配穴:脾虚湿阻加水分、温溜、百会、尺泽;胃热湿阻加内庭、梁

丘、手三里;肝郁气滞加行间、期门、日月、外关;脾肾两虚加肾俞、关元、百会;阴

虚内热加太溪、阴郄、肝俞。另可随症配穴:例如心悸气短加内关、百会;自汗出加交

信、筑宾;口渴多饮加廉泉、天突;胃脘闷胀加中脘、合谷;消食善饥加上脘、内庭

等。

    针刺方法:选用1.5寸0.3×40毫米针灸针针刺。腹部腧穴进针0.7~1.2寸,不提插只

捻转泻法得气后,接上电针治疗仪,采用连续波,留针20分

钟;背腧穴进针0.5~1寸,施用呼吸、捻转补法得气后,接上电针治疗仪,采用连续

波,留针20分钟;四肢穴位进针1.0~1.5寸,施用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接上电针治疗

仪,采用连续波,留针20分钟。以上方法逢单日针背部俞穴及四肢后外侧俞穴,逢双日

针腹部俞穴及四肢前外侧俞穴。10次为一疗程,每疗程间隔2天,连续7个疗程。

    耳穴贴丸  取穴以内分泌、神门、脾、口为主穴,随兼证配以其他穴位。如有气喘多

汗,加肺穴;心慌心悸,加心穴;易饥多食,加胃穴;下肢浮肿,加三焦穴;便秘,加

大肠穴;小便不利,加尿道穴等。

    贴压方法:用王不留行籽粘贴在耳穴上,一般每次选择2个主穴,2~4个配穴,留贴3

天交换另一组主、配穴,10天为一疗程。可双耳同时贴压,亦可一组穴位左、右耳相互

交替贴压。

    温和灸  即采用悬灸方法施灸。选穴以上脘、中脘、下脘、滑肉门、天枢、水分、关

元、脾俞、胃俞、大肠俞、膀胱俞、足三里、丰隆为主穴。单日灸背部俞穴,双日灸腹

部俞穴,每穴悬灸1~2分钟左右。

   

    针刺选穴多取足阳明胃及相关背腧穴,能起到健脾和胃、利水化痰、消食导滞之功。

通过耳穴刺激能起到调理脾胃、调节内分泌作用。悬灸能起到温化痰湿、健脾和胃的作

用。针刺、耳穴贴压、悬灸兼用,能使其疗效叠加,事半功倍。

倩女汤【草根一生】

  (2015-03-20 07:28:32)[编辑][删除]
标签: 

美食

 

                                                                                                                         肥胖或因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传输失职,聚生痰湿;或因胃强脾弱,胃火灼津,成

成饮,痰饮流溢肌肤;或因肝失疏泄,气机失调,脾胃运化失职;或因脾肾不足,水

湿不化。肥胖者,病位多在脾胃,关乎肝肾失调,病机总责脾胃失运,传输失职,痰湿

生,流溢肌肤。                                                                                           药用:荷叶20克、决明子30克、丹参20克、生山楂30克。脾虚湿阻型加茯苓20克、泽泻15克、苡仁30克;胃热阻湿型加麦冬15克、石斛15克、茵陈10克;肝郁气滞型加白芍15克、炒枳实12克、炒香附10克;脾胃两虚型加山药20克、枸杞15克;阴虚内热型加地骨皮10克、丹皮10克、栀子10克。以上药物煎汤代茶饮。方中荷叶味清香,芳香醒脾、和胃化湿;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山楂消食化积、行气散瘀;丹参活血养血。诸药合用,共奏醒脾和胃、消食导滞之功。

管理体重,中医有什么好办法?
摘自2025-3-20中国中医药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 马堃:
中医认为减肥并非单纯追求体重减轻,而是通过调和脏腑、气血功能,达到形神兼养的健康状态。中医减肥的本质是“纠偏”,通过调和人体阴阳实现健康状态。相反,盲目过度不合理的节食减肥,会导致很多问题:一是气血亏损,出现乏力、头晕,女性月经量少、闭经或不孕等;二是造成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便秘或便溏,且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还会进一步导致面色苍白、皮肤干燥、头发枯萎暗黄、缺乏弹性,造成抵抗力下降;三是会导致冲任失调,出现月经紊乱;四是容易耗伤肾精,导致肾气不足,影响生殖和内分泌功能,出现腰膝酸软、畏寒、性欲减退、脱发等一系列症状;五是过度减肥还会影响情绪,出现焦虑、抑郁、失眠、烦躁等情况。
中医建议的减肥方法有几种,一是合理饮食,避免过度节食,选择营养均衡的食物,保护脾胃;二是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比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促进气血运行;三是调节情绪,保持身心愉悦,避免肝气郁结;四是在医师指导下,辨证论治,个体化减肥,这样既可以促进健康,也可以控制体重。比如痰湿体质的人,要以化痰祛湿为主;脾胃虚弱的人,可以使用健脾益气化湿方法,适当食用生薏仁、赤小豆、茯苓、木瓜等药食同源之品。同时,还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以养肝血,适度晒太阳以助阳气升发,避免熬夜,最终达到形瘦神健、气畅人和的效果。
(文字由本报记者 罗乃莹整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