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经方拿下医院“国考”佳绩

我用经方拿下医院“国考”佳绩
摘自2025-1-20中国中医药报
张书富 上海市杨浦区中医医院
张书富 上海市杨浦区中医医院院长,我一名西医,2014年7月,我被调任到上海市杨浦区中医医院担任院长,
《经方的应用》”,我知道了《伤寒论》《金匮要略》里面的处方只有200多首,主讲人南京中医药大学买了黄煌的《经方100首》,之后我学《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一开始听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然后是胡希恕、刘渡舟老先生……也特别爱读黄仕沛教授的书,比如《经方亦步亦趋录》,我很佩服黄老。毛进军教授的《思考经方》,他这本书编得很好,指导基层中医怎样用六经辨证。
之后,《神农本草经》。在学习《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后,每天早上起床后煮生附子,还有生半夏,吃得口麻。我觉得,必须要有自己的用药体会。
痛风发作,配甘草附子汤,只要吃一次,半个小时内疼痛就能缓解。11月的湖北农村,特别阴冷。老太太干咳了1个多月,咳到小便失禁,门都不敢出。我给开了麻黄附子细辛汤。喝了一两次之后就不咳嗽。
开麻附辛是因为湖北农村的冬天非常冷,我妈妈又是一个80多岁的老太太,老人必定阳气不足,阳虚的情况下,冬天里面的感冒肯定病入少阴。能想象得出老人就是一副“偎灶猫”的样子。我们学经方的,一听就懂,“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方证很明确,所以效果也特别神奇。
异军起 首创经方两个“全覆盖”
想让他们从学院派习以为用的以脏腑辨证、气血辨证为主的思维模式转到方证相应的思考方式上来,确实不容易。
一是经方全覆盖所有科室,二是经方全覆盖所有病种。我希望我们中医院不仅要姓“中”,我还要带领全院传承与发展中医,以“效如桴鼓”为目标,从疗效上取得突破。学经方、用经方就是我们的突破口。因此我们医院要建设中医经典病房,努力建设成为上海市第一家经方医院。
全方位 火力满格推广经方之用
摘自2025-1-20中国中医药报
张书富 上海市杨浦区中医医院
张书富 上海市杨浦区中医医院院长,我一名西医,2014年7月,我被调任到上海市杨浦区中医医院担任院长,
《经方的应用》”,我知道了《伤寒论》《金匮要略》里面的处方只有200多首,主讲人南京中医药大学买了黄煌的《经方100首》,之后我学《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一开始听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然后是胡希恕、刘渡舟老先生……也特别爱读黄仕沛教授的书,比如《经方亦步亦趋录》,我很佩服黄老。毛进军教授的《思考经方》,他这本书编得很好,指导基层中医怎样用六经辨证。
之后,《神农本草经》。在学习《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后,每天早上起床后煮生附子,还有生半夏,吃得口麻。我觉得,必须要有自己的用药体会。
痛风发作,配甘草附子汤,只要吃一次,半个小时内疼痛就能缓解。11月的湖北农村,特别阴冷。老太太干咳了1个多月,咳到小便失禁,门都不敢出。我给开了麻黄附子细辛汤。喝了一两次之后就不咳嗽。
开麻附辛是因为湖北农村的冬天非常冷,我妈妈又是一个80多岁的老太太,老人必定阳气不足,阳虚的情况下,冬天里面的感冒肯定病入少阴。能想象得出老人就是一副“偎灶猫”的样子。我们学经方的,一听就懂,“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方证很明确,所以效果也特别神奇。
异军起 首创经方两个“全覆盖”
想让他们从学院派习以为用的以脏腑辨证、气血辨证为主的思维模式转到方证相应的思考方式上来,确实不容易。
一是经方全覆盖所有科室,二是经方全覆盖所有病种。我希望我们中医院不仅要姓“中”,我还要带领全院传承与发展中医,以“效如桴鼓”为目标,从疗效上取得突破。学经方、用经方就是我们的突破口。因此我们医院要建设中医经典病房,努力建设成为上海市第一家经方医院。
全方位 火力满格推广经方之用
王新陆:践行《伤寒论》要悟真谛
不臆断 细斟酌
摘自2025-1-20中国中医药报
王兴臣 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国医大师、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王新陆,将《伤寒论》的理论精华与实践相结合,运用经方治疗疑难重症,屡见奇效。他常说,要在临床实践中领悟经典的真谛,不臆断,细斟酌。
1 书不破注要破读
《伤寒论》其核心在于辨证论治。 历代注家由于所处历史背景、对仲景学说理解各异。王新陆深谙此道,他强调学习应秉承张仲景的治学精神,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对于各家争论之处他主张疑待考、不臆断,是为“书不破注”。譬如,《伤寒论》第108、109条中有关肝乘脾“名曰纵”、肝乘肺“名曰横”的问题。同时对于书中简略之处,他提倡“书应破读”,通过举一反三,以方测证、以证测经、以经测药,于临床实践中践行渐悟《伤寒论》之真谛。
王新陆在临证时,总是细心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结合舌象、脉象,以及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全面分析病情。在辨证过程中,他注重把握疾病本质,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他曾为一70岁胆囊炎重症老人诊治,当时患者身体虚弱,精神萎靡,但体温不高,白细胞升高。他根据脉微细等,判断为少阴病,果断给予四逆汤,患者很快好转,体现了其“辨汤证”的精细思维。
此外,他还从《伤寒论》方后注及加减的学习中提出“辨药证”,如腹痛芍药证、人参证等,为临床用药提供了新的思路。他曾会诊一男性25岁患者,头晕恶心反复发作2年,在某三甲医院病理诊断为“胶质母细胞瘤(4级)”,眩晕头痛、小便困难,应用甘露醇3天即腹胀,家属拒绝第四次手术,遂来求诊。王新陆细察患者虽经3次手术,但正值青年体壮,舌暗红、苔黄,脉滑,给予厚朴七物汤合猪苓汤,其中猪苓60克而获效。甘露醇具有强力利水作用,但对于脑胶质瘤患者而言,过度使用可能导致体液大量丢失,无法有效滋养脑部,反而可能引发眩晕、呕吐、头痛、腹胀等一系列症状,形成“猪苓药证”。
2 知常达变 因势利导
王新陆认为,《伤寒论》源于临床,基于临床,用于临床,发展于临床。在临证时,他熟谙六经辨证,根据病情变化灵活调整治疗方案,做到“审进退”。他深知疾病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治疗必须因势利导,不能一成不变。
王新陆注重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配伍。他常说:“用药如用兵,须知进退之道。”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他常常采用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的策略,既避免药物过于峻猛伤正,又确保治疗效果。
他曾在治疗一位高烧40不退的7岁患儿时,开了一剂越婢汤。孩子服药后,他不时地给孩子把脉,仔细体会退热过程中脉象的细微变化,判断病势。起初孩子的脉洪大,服药后40分钟,脉变疾,疾脉表示正气抗邪,但此时病情趋势还不明朗,等到患儿额头、鼻子两侧出了汗,他还是不放心,直到患儿全身出汗,又过了一个多小时,脉静身凉,安静睡眠,他才安下心来。
3 知犯何逆 举一反三
王新陆认为,“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症治之”是张仲景治疗太阳病坏病的总体原则。在临证时,他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将这一原则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中。他指出,现代医疗中滥用抗生素、激素等过度医疗的方式,与《伤寒论》中“已发汗、若吐、若下”的误治方式相似。因此,在临证时他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及治疗反应,准确判断疾病预后,大胆停药用药,为患者提供合理的治疗建议和康复指导。
在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一个案例中,他发现患者每天服用十几种药物,全身轻微水肿、脾气暴躁。他认为,患者属于久治不愈且所犯仍在太阳膀胱经腑,符合《伤寒论》第69条所论。虽然病情严重,仍有逆转的可能。于是他采用内治外治相结合的方式,外以附子半夏汤灌肠、内服茯苓四逆汤发汗,同时指导患者调整饮食、保持情绪稳定。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治疗,患者的病情逐渐稳定,肾功能得到显著改善,
摘自2025-1-20中国中医药报
王兴臣 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国医大师、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王新陆,将《伤寒论》的理论精华与实践相结合,运用经方治疗疑难重症,屡见奇效。他常说,要在临床实践中领悟经典的真谛,不臆断,细斟酌。
1 书不破注要破读
《伤寒论》其核心在于辨证论治。 历代注家由于所处历史背景、对仲景学说理解各异。王新陆深谙此道,他强调学习应秉承张仲景的治学精神,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对于各家争论之处他主张疑待考、不臆断,是为“书不破注”。譬如,《伤寒论》第108、109条中有关肝乘脾“名曰纵”、肝乘肺“名曰横”的问题。同时对于书中简略之处,他提倡“书应破读”,通过举一反三,以方测证、以证测经、以经测药,于临床实践中践行渐悟《伤寒论》之真谛。
王新陆在临证时,总是细心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结合舌象、脉象,以及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全面分析病情。在辨证过程中,他注重把握疾病本质,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他曾为一70岁胆囊炎重症老人诊治,当时患者身体虚弱,精神萎靡,但体温不高,白细胞升高。他根据脉微细等,判断为少阴病,果断给予四逆汤,患者很快好转,体现了其“辨汤证”的精细思维。
此外,他还从《伤寒论》方后注及加减的学习中提出“辨药证”,如腹痛芍药证、人参证等,为临床用药提供了新的思路。他曾会诊一男性25岁患者,头晕恶心反复发作2年,在某三甲医院病理诊断为“胶质母细胞瘤(4级)”,眩晕头痛、小便困难,应用甘露醇3天即腹胀,家属拒绝第四次手术,遂来求诊。王新陆细察患者虽经3次手术,但正值青年体壮,舌暗红、苔黄,脉滑,给予厚朴七物汤合猪苓汤,其中猪苓60克而获效。甘露醇具有强力利水作用,但对于脑胶质瘤患者而言,过度使用可能导致体液大量丢失,无法有效滋养脑部,反而可能引发眩晕、呕吐、头痛、腹胀等一系列症状,形成“猪苓药证”。
2 知常达变 因势利导
王新陆认为,《伤寒论》源于临床,基于临床,用于临床,发展于临床。在临证时,他熟谙六经辨证,根据病情变化灵活调整治疗方案,做到“审进退”。他深知疾病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治疗必须因势利导,不能一成不变。
王新陆注重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配伍。他常说:“用药如用兵,须知进退之道。”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他常常采用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的策略,既避免药物过于峻猛伤正,又确保治疗效果。
他曾在治疗一位高烧40不退的7岁患儿时,开了一剂越婢汤。孩子服药后,他不时地给孩子把脉,仔细体会退热过程中脉象的细微变化,判断病势。起初孩子的脉洪大,服药后40分钟,脉变疾,疾脉表示正气抗邪,但此时病情趋势还不明朗,等到患儿额头、鼻子两侧出了汗,他还是不放心,直到患儿全身出汗,又过了一个多小时,脉静身凉,安静睡眠,他才安下心来。
3 知犯何逆 举一反三
王新陆认为,“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症治之”是张仲景治疗太阳病坏病的总体原则。在临证时,他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将这一原则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中。他指出,现代医疗中滥用抗生素、激素等过度医疗的方式,与《伤寒论》中“已发汗、若吐、若下”的误治方式相似。因此,在临证时他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及治疗反应,准确判断疾病预后,大胆停药用药,为患者提供合理的治疗建议和康复指导。
在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一个案例中,他发现患者每天服用十几种药物,全身轻微水肿、脾气暴躁。他认为,患者属于久治不愈且所犯仍在太阳膀胱经腑,符合《伤寒论》第69条所论。虽然病情严重,仍有逆转的可能。于是他采用内治外治相结合的方式,外以附子半夏汤灌肠、内服茯苓四逆汤发汗,同时指导患者调整饮食、保持情绪稳定。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治疗,患者的病情逐渐稳定,肾功能得到显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