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用经方拿下医院“国考”佳绩

(2025-01-21 04:47:07)
我用经方拿下医院“国考”佳绩
摘自2025-1-20中国中医药报
张书富 上海市杨浦区中医医院
张书富 上海市杨浦区中医医院院长,我一名西医,2014年7月,我被调任到上海市杨浦区中医医院担任院长,

《经方的应用》”,我知道了《伤寒论》《金匮要略》里面的处方只有200多首,主讲人南京中医药大学买了黄煌的《经方100首》,之后我学《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一开始听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然后是胡希恕、刘渡舟老先生……也特别爱读黄仕沛教授的书,比如《经方亦步亦趋录》,我很佩服黄老。毛进军教授的《思考经方》,他这本书编得很好,指导基层中医怎样用六经辨证。
之后,《神农本草经》。在学习《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后,每天早上起床后煮生附子,还有生半夏,吃得口麻。我觉得,必须要有自己的用药体会。
痛风发作,配甘草附子汤,只要吃一次,半个小时内疼痛就能缓解。11月的湖北农村,特别阴冷。老太太干咳了1个多月,咳到小便失禁,门都不敢出。我给开了麻黄附子细辛汤。喝了一两次之后就不咳嗽。
开麻附辛是因为湖北农村的冬天非常冷,我妈妈又是一个80多岁的老太太,老人必定阳气不足,阳虚的情况下,冬天里面的感冒肯定病入少阴。能想象得出老人就是一副“偎灶猫”的样子。我们学经方的,一听就懂,“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方证很明确,所以效果也特别神奇。
异军起 首创经方两个“全覆盖”
想让他们从学院派习以为用的以脏腑辨证、气血辨证为主的思维模式转到方证相应的思考方式上来,确实不容易。
一是经方全覆盖所有科室,二是经方全覆盖所有病种。我希望我们中医院不仅要姓“中”,我还要带领全院传承与发展中医,以“效如桴鼓”为目标,从疗效上取得突破。学经方、用经方就是我们的突破口。因此我们医院要建设中医经典病房,努力建设成为上海市第一家经方医院。
全方位 火力满格推广经方之用

王新陆:践行《伤寒论》要悟真谛 不臆断 细斟酌
摘自2025-1-20中国中医药报
王兴臣 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国医大师、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王新陆,将《伤寒论》的理论精华与实践相结合,运用经方治疗疑难重症,屡见奇效。他常说,要在临床实践中领悟经典的真谛,不臆断,细斟酌。
1 书不破注要破读
《伤寒论》其核心在于辨证论治。 历代注家由于所处历史背景、对仲景学说理解各异。王新陆深谙此道,他强调学习应秉承张仲景的治学精神,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对于各家争论之处他主张疑待考、不臆断,是为“书不破注”。譬如,《伤寒论》第108、109条中有关肝乘脾“名曰纵”、肝乘肺“名曰横”的问题。同时对于书中简略之处,他提倡“书应破读”,通过举一反三,以方测证、以证测经、以经测药,于临床实践中践行渐悟《伤寒论》之真谛。
王新陆在临证时,总是细心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结合舌象、脉象,以及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全面分析病情。在辨证过程中,他注重把握疾病本质,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他曾为一70岁胆囊炎重症老人诊治,当时患者身体虚弱,精神萎靡,但体温不高,白细胞升高。他根据脉微细等,判断为少阴病,果断给予四逆汤,患者很快好转,体现了其“辨汤证”的精细思维。
此外,他还从《伤寒论》方后注及加减的学习中提出“辨药证”,如腹痛芍药证、人参证等,为临床用药提供了新的思路。他曾会诊一男性25岁患者,头晕恶心反复发作2年,在某三甲医院病理诊断为“胶质母细胞瘤(4级)”,眩晕头痛、小便困难,应用甘露醇3天即腹胀,家属拒绝第四次手术,遂来求诊。王新陆细察患者虽经3次手术,但正值青年体壮,舌暗红、苔黄,脉滑,给予厚朴七物汤合猪苓汤,其中猪苓60克而获效。甘露醇具有强力利水作用,但对于脑胶质瘤患者而言,过度使用可能导致体液大量丢失,无法有效滋养脑部,反而可能引发眩晕、呕吐、头痛、腹胀等一系列症状,形成“猪苓药证”。
2 知常达变 因势利导
王新陆认为,《伤寒论》源于临床,基于临床,用于临床,发展于临床。在临证时,他熟谙六经辨证,根据病情变化灵活调整治疗方案,做到“审进退”。他深知疾病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治疗必须因势利导,不能一成不变。
王新陆注重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配伍。他常说:“用药如用兵,须知进退之道。”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他常常采用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的策略,既避免药物过于峻猛伤正,又确保治疗效果。
他曾在治疗一位高烧40不退的7岁患儿时,开了一剂越婢汤。孩子服药后,他不时地给孩子把脉,仔细体会退热过程中脉象的细微变化,判断病势。起初孩子的脉洪大,服药后40分钟,脉变疾,疾脉表示正气抗邪,但此时病情趋势还不明朗,等到患儿额头、鼻子两侧出了汗,他还是不放心,直到患儿全身出汗,又过了一个多小时,脉静身凉,安静睡眠,他才安下心来。
3 知犯何逆 举一反三
王新陆认为,“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症治之”是张仲景治疗太阳病坏病的总体原则。在临证时,他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将这一原则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中。他指出,现代医疗中滥用抗生素、激素等过度医疗的方式,与《伤寒论》中“已发汗、若吐、若下”的误治方式相似。因此,在临证时他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及治疗反应,准确判断疾病预后,大胆停药用药,为患者提供合理的治疗建议和康复指导。
在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一个案例中,他发现患者每天服用十几种药物,全身轻微水肿、脾气暴躁。他认为,患者属于久治不愈且所犯仍在太阳膀胱经腑,符合《伤寒论》第69条所论。虽然病情严重,仍有逆转的可能。于是他采用内治外治相结合的方式,外以附子半夏汤灌肠、内服茯苓四逆汤发汗,同时指导患者调整饮食、保持情绪稳定。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治疗,患者的病情逐渐稳定,肾功能得到显著改善,

中医正道【草根一生】

 我用经方拿下医院“国考”佳绩 (2015-03-14 05:01:13)[编辑][删除]

                                                                   中医正道【草根一生】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国医,其理论与临床经验皆是人类健康的宝贵财富。传承中医,发扬中医,这是“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的正道。

                                                   中医神似【草根一生】

                                                                                                                             传承,在神似,而不在形似。形似者,辨证选方用量与老师类同,此继承之下工,所谓“似我者死”也。倘若不记一方一药,而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者,此继承之上工。若能夯实传统文化,拓宽现代科技,则是“学我者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神似”,源自于“精足”“气盛”。

标签: 

军事

                                                          大中医【草根一生】

                                                                                       大中医是近年来中医界出现的一个概念,对这个概念有不同的解释,没有统一的定义。对此概念浅谈我的观点:大中医是对应小中医而言的,应当跳出小中医圈子,以大胸怀、大格局、大战略的高度,将中医药看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健康文化和大健康产业。要保持中医根本、丰富中医内涵、拓展中医外延,通过文化创意、科技创
   有梦才未来有! 我的中医梦,希望有生命的地方就有中医。植根于自然之中,生生不息,有人之处,必需医药,有救之时,必有中医。

    中医梦,中国梦,中医能“上通下达”。如今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此谓之“上通”;中医药深入百姓日常生活,让人人都掌握养生知识,了解中医,提高身体素质,少生病、不生病,此谓之“下达”。

    希望中医走向世界,做到“内和外达”。内和,中西医融合,共建新医学体系,使百姓获益;外达,通过各种推广中医,使全世界了解中医,惠泽天下。

    希望中医研究正本清源、开源畅流。抓好中医药通史、中医药典籍通考、中药通鉴。才能后继有人、后继有术、后继有力、后继有成。

    了吾心愿,唯美梦成真!祝愿:杏林春暖、万古长青!!新、跨界融合等手段和路径,才能形成大中医。

言祖传秘方【草根一生】

  中医正道【草根一生】 (2015-03-03 09:59:44)[编辑][删除]
标签: 

佛学

                                                                                                                                       言祖传秘方【草根一生】


 言祖传秘方者,只是一些医生为了沽名钓誉而采取的一个宣传方式而已,说穿了是一种拾古人牙慧来招徕患者的一种把戏。一些中医故步自封,对秘方秘而不宣,久而久之,都带到棺材里去了。这种保守思想的存在和延续,是导致中医衰退的根源,也可以说是中医所患的顽疾、痼疾。中医要发展,必须用开放的理念,如果全国的每位中医都把自己的临床经验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推广开来,那么中医腾飞之时指日可待矣。这样造福民众之善举,何乐而不为呢?

从科技历史范畴重始源研讨中医本底理论——《道生医》先秦中医系列之三评介

 (2024-09-02 16:15:00)[编辑][删除]

 

从科技历史范畴重始源研讨中医本底理论

——《道生医》先秦中医系列之三评介

时间:2024-08-2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王永炎

 

“天人合德,和而不同,生生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优秀的科技文明。“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是中国人民的特质。“太极中和”“天地之心”是生生不息的原动力。《医学启源》系中医药学者治学执教之根本。北京中医药大学1988级毕业生张东博士主攻临床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专业,追溯华夏优秀传统文明的始源,致力儒道互补之学,明通公博而本立道生。从先秦以降,宋明理学、近现代诠释学,必当与时俱进,为实践指引导向,面向未来,以全球科技文明的视野,发掘中医药学本底特色。约十年工夫著有《元气神机:先秦中医之道》《元气的力量:中医元气神机法医案与医理》《道生医:中医的顶层理论》先后面世,可谓回归原象思维创生性、提升中医临床原创优势、复原中医理论的原创性力作。

张东博士恪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崇尚国学原理,兼容古今科技文明成果,诠证中医药学理论根基,以老庄道学为主体,儒道互补,确认儒家善于兼容各家之学,易儒与人伦道德“入世”当是“不为良相而为良医”。世以医德医风为典范,从中国哲学层面以“天人合德”筑基中医学人的宇宙观与方法论。“先识其大后识其仁”又“礼归于仁”。“天”即“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礼”以调平为主,自组织,自演变,自调节,自稳态,顺自然当尚和合,无朴纯素而明网悟道。“宇宙之心即是吾心”,必须深入体悟笃行。“天地之心,幽显既位”而大象无形,无有相生乃自然法则,将原象、物象、具象整合,研讨天地人神一体。中华大成智慧格物致知、致知格物;形而上学与形而下学上下贯通;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互鉴互用;一分为二与合二为一神数象器易变相通分合共筑的整体系统效应,格物正事,欲事立、事上炼而事功成。明明德致良知培育高尚医德医风,求真储善立美。近读张东博士新书《道生医:中医的顶层理论》,以“太极中和、天地之心”为指归,通过重塑国学原理,重建临床经验,兼容古今文明成果,敢于质疑求真,做有思想的学术研究,凝练新见解、新概念,尊重学术异见,崇尚和而不同,朝向中医药学学术思想的拓展迈出新步伐,应是中医临床医学基础开创的原创力作。

近日中国考古学界公布万年华夏历史,八千年启源,六千年加速,五千年进入文明社会,四千三百年中原崛起,二千两百年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天地时空、满天星斗即示宇宙。先秦、隋唐后五代及宋明理学,华夏文明历三次百家争鸣,思想家、知识界多以天地之心便是宇宙之心,倡导“吾心即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的宇宙观思想诠证世间一切,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物我合一、知行合一,将人类内事与宇宙内事在同一个世界中,既有形而上学之道,又有器物层面具象的形而下学之术。中医药学对维护生命健康以观天地阴阳之象,观万物生灵之象,观象议病辨证,理、法、方、药一体,道与术的整合,整体系统诠释“宇宙天地之心”理念的现实意义。

紧随着经济大潮,人群、社会受物役历累和追求名位的影响,医务工作者的恻隐之心为民服务意识淡化,理化生物技术成果推动着医疗技术进步的同时医生与患者却走远了,丧失了医患道德共同体的良知。致知在格物,“格者,正也”“物者,事也”,除了正事则无致良知之法。医生通过日常临证诊务,人心天心能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诚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不昧若无私欲之蔽,其“至善”实为“明德”之主体,致良知明某事物为“是”,心系真诚去做,知某事物为“非”必当禁忌决不去做。只有体于道才可悟得天地仁心之道。“揆度奇恒,道通于一”当是人生格局的本根,也是业医治学执教的圭臬。

21世纪信息守恒定律的提出,对于从历史范畴看待科技文明的深化研究将产生重大的影响。首先是重始源,以史为鉴,认知深邃的哲学原理指引学科体系的完善创新,把被淡化的华夏文明传统精粹找回来。复读河图洛书与负阴抱阳冲气为和的太极图说,回归被遮蔽悬置的原象思维的创生性。《黄帝内经》记有积考太史天元册:“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又五运终天,布散真灵,总统坤元。”阐述了寥廓的宇宙苍穹是太虚原象,谓玄之境,真气之所充,神明之宫府;其二肇,始也,基,本也。真气精微,无远不至故谓之生化之本始;五运终天统摄原象,天地阴阳时空转化。太史天元册经“积考”而论,可知古贤哲对中原黄河流域天文地理、气象物候、人群伦理道德等原象、具象的考察,先期奠定了象数易气神整体动态流转而生生不息的生命科学的本底。

中医药学以观象、议病、辨证,进而透析病因病机显隐幽常之变,视“法象”疗伤治病理法方药整合一体,总以纠偏复衡、承制调平维护生命健康。其间“证候”与“复方”相关联的复杂系统,运用具象思维与概念思维整合,归纳综合与还原分析整合的方法学,强调临床疗效共识性的评价分析,发挥中医治未病与辨证论治的原创优势。尚和合重教化,加强医德风教育。以诚敬治学体现中医药学科科学与人文的特质属性,以尚一尚同无朴纯素的国学理念与当代大科学、大数据的科技成果融合互动,开展多学科、多元化、多视域的协同创新,增强学术团队求知欲、想象力、好奇心,善于思改勇于创新的悟性。高概念时代一切事物“间”的关键联结,信息与智能两化融合。面对机器学习的电子网络,搜集海量信息,链接快速运算而高效能是一种挑战。近代脑科学研究,人类的神经细胞及神经纤维突触的网络与主体意识、逻辑推理相关,控制与约束机器学习功能,为人类创造与应用。

文明互鉴是历史的必然,以农耕文明为核心内涵的华夏优秀传统文化,历时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即是文明互鉴的历史。中医药学的本底理论体现了国学原理的特色。21世纪东西方文明互鉴呈现出向和合方向发展。于2004年在爱尔兰都柏召开的世界相对论与万有引力国际学术会议上,英国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修订了宇宙黑洞学说,信息守恒定律的提出已为全球科技界、知识界认可。黑洞蕴含的质量、能量与溢出的信息是永恒的。其假说提出,据称与老子《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启示有思路隐喻价值。举凡阴与阳、动与静、刚与柔、邪与正、顺与逆、显与隐,既关联又对立的事物均是正负相抵、同步消长、相互转化的辩证统一的大成智慧学。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赞扬中国的阴阳符号系统,是历史转替周期韵律的最贴切的符号系统,蕴含着中国哲学丰富的内涵。

张东博士与我有师生之谊,学思敦敏,就中医药学本底理论做了一份有思想的学术研究并敬呈指教,当尊重异议以求进步。(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永炎)

文明互鉴构建中国特色的中医药学

  (2024-06-26 08:19:38)[编辑][删除]
文明互鉴构建中国特色的中医药学
摘自2024-6-21中国中医药报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永炎
中医药学植根于中华沃土,是华夏文明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数千年来有效地防治疾病,维护人民生命健康。中医药学具有科学人文双重属性,是系统的、整体的、从未断裂的民族医学。中医药学基于象思维,中国文化为其本底特色。其汇聚天人合一、形神一体、取象运数等创生性理念,以整体论和辨证论治指导诊疗实践,以维护生命健康为至深至真的总目标。中医药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临床疗效,临床疗效是中医学科的命脉。
从历史范畴看待科技文明,中医学应秉持国学的深邃哲理,兼收并蓄古今中外的一切科技文明成就。世界上不同文明之间需要互相交流,相互借鉴,文明互鉴是历史的必然。历时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即是文明互鉴的历史。无论是华夏各民族文明的交流融合,还是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及唐代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都是文明交流沟通的范例;明代郑和下西洋与马可波罗的中国考察, 亦堪称东西方文明互鉴的典范。然自公元18世纪以来,因受“欧洲中心论”等错综复杂的社会变化的影响,虽有东西方文明互动,但华夏文明被忽视。晚清闭关锁国的政策以及后来的追逐西化,使得中国学术缺少原创成果,原象创生性被悬置,阻碍了文明互鉴。
象思维是一种区别于概念思维的原创性思维,是华夏文明特有的思维方式。象思维也是中医药学最具特色的思维,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形成、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象思维之“象”有原象、具象之分。原象即太虚、混沌、有无相生、藏真之气。太虚原象体现天人合德,物我合一,气聚成形,形立神生,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万物为形而下之“器”,此即物象、具象及心理状态感知折射的镜象、心象与意象。原象与具象可以互相转化,具象以显明的方式呈现,在特定的时空环境可以幽隐而远、泯灭心物的方式回归到太虚原象。文明互鉴的重启,使得象思维与概念思维有望整合互补,形成综合归纳与还原分析方法学的协同发展。
隐喻学是西方的显学,为诸多学科所关注。伴随着认知科学的兴起、语言学研究的认知转向,隐喻的认知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隐喻”与“象思维”在认知意义上存在共同点,二者都是通过相似性认识事物的方法,即借用一类事物来感知、描绘、分析和理解另一类事物。思维与语言总是难解难分地交织在一起,“萨丕尔 - 沃尔夫”假说力主“语言决定思维论”。中医语言是一种自然语言,多以汉字的形式呈现,汉字彰显了中国古人的隐喻思维。从象形、象事、象意、象声四种造字之法,即可直观看出其隐喻特性,转注和假借虽属用字之法,亦与隐喻认知有着深层次的关联,故可由造字法入手解析中医语言之隐喻。
贾春华,师从伤寒大师刘渡舟先生,1993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以《日本汉医古方派研究》获医学博士学位;2004 年在黄启福教授、鲁兆麟教授及本人的共同指导下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凭借《基于命题逻辑的〈伤寒论〉方证理论体系研究》顺利出站并留校任教。多年来,他坚持从认知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视角研究中医理论,今率其研究生将多年研究成果厘定、重编、系统化而成《象是之间——中医理论的隐喻解读》一书, 该书从隐喻认知的立场对中医学理论进行了全新解读。鉴于汉字的创立体现出中国古人的隐喻思维,本书作者依据汉字的构成方法将中医学的隐喻类型划分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四类;基于家族相似性探讨了阴阳五行的隐喻认知系统;从概念隐喻的立场分析了中医藏象、经脉、气血津液以及人体结构如何基于人类经验而构建;论证了中医学病因病机、诊法和治则治法均与人类对自然与社会现象的隐喻认知密切相关;阐明了中药功效、机制和方剂组方理论的形成具有具身认知的特征。
文明互鉴带来了新局面、新趋势、新问题,当抓住机遇,传承创新,学习运用正负逻辑“尚一”“尚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宜秉持中华文明的自身特质,吸取异质文化的合理养分,适应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思想的冲撞交融与竞逐激荡。文明互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文明互鉴需要诠释与隐喻!中医学原创思维与现代科学融合,可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充分发挥其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为实现中国特色生命科学提供强大动力。

中医专家详解“冬病夏治”

致青年中医学人的一封信——明医之路,道传薪火守正创新

   (2024-09-02 16:13:22)[编辑][删除]

致青年中医学人的一封信

——明医之路,道传薪火守正创新

时间:2024-09-0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王永炎

 

近年来,党和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积极落实“中西医并重”国策的大好机遇,我辈中医药学长们倍感欣慰,自当老骥伏枥,为后学们创造良好的治学环境,期盼年轻一代坚定自觉地走明医之路,恪守国学原理不忘中医药本色,开放兼容古今中外一切科技成就,以我为体、为我所用,面向未来强化中医药学科建设,为人类大健康事业创伟业!

立志做明医、致良知、担重任

明医明于医道。《左传》有称“照临四方曰明”又“明者,远见于未萌”。古贤者多寓“上农”思维称"不务农难成明医",足知顺应自然天人合德为成就明医之至要。回首1956年,在党和政府的阳光照耀下,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所中医药高等院校成立,中医药事业产业学科教育真正踏上了复兴之路,展现华夏优秀传统文明新时代。

曾记得任应秋先生奉调北京中医学院任教,决心与同道务本正纲,把高等中医院校办成哺育明医的摇篮。先生们同心协力从事医教研工作,造就出一代代弘扬中医药学原创思维、原创优势,以共识疗效服务民生的明医。首届毕业生感怀先辈师长的悉心培养,届已古稀之年,将一生业医求学的感悟撰成《明医之路道传薪火》,献给母校,启迪后学。当今世界明理互鉴,从历史范畴看待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经历几个世纪的矛盾、冲突、分化过程,因科技进步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正在走向文明融合与共筑,朝着“中和”方向迈进。以健康生命理念主导中西医学结合,体现格物致知与致知格物上下联结,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互动的新趋势。中医学界应该敏感地认识到高概念、多元化、系统性研究的新纪元,弘扬原象创生性、明德良知、强化学科建设,勇担革新弱势学科的重任,坚定走明医之路,回归复兴中医药学从未断裂的历史地位。

明于医道者,重始源、崇扬优良医德风尚

中华文明始于伏羲、神农,认为中国人是龙的传人。周代成康之治、汉代文景之治、唐代贞观之治均发生在世间动荡战乱之后,养民生息,文明得以深化发展。论健康生命理念以“天人合德”为核心内涵,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知行合一,形神合一,“天地与我并生,而物与我为一”。儒家“崇有”,道家“贵无”,“无有相生”乃自然法则不变;阴阳、正负、显隐、顺逆亦此亦彼,同步消长,关联互变;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以冲气为动能源于天性天德之生命力,系万物化生之理,理必有气,气化升降为常。至极、无极、太极为“一”不动,混沌一体,元气布化真灵生神,神者恍兮惚兮不可测量;又恍兮惚兮起于毫厘可以度量,“二”数神,神生数,数生象,象生器。神数象器一体当是形上学与形下学关联,这是国学原理指引中医药学的大成智慧,为观象议病辨证,防治疾病获取共识疗效的命脉。

“天人合德”之德乃天心、天性、天命。仁德即明医的优良医德风尚的体现。当下讲天道酬勤、义利事功不为物役。张仲景被尊奉为医圣,孙思邈世称为药王,均可谓苍生大医,赐历代医者人文精神、人道主义提高医德素养之贤哲。张仲景以犀利语言批判凡医误命,“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孙思邈倡导医德誓言:“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另外,业医必当通晓中医禁忌学,禁忌是民族文化的产物,中医禁忌学是在古今社会民俗禁忌的基础上,经过历代医家长期实践应用,并充分吸取经验教训积累而成。明医当认真阅读清代喻昌所著《医门法律》,将丰富的禁忌学识体现在临床诊疗实践中,应是明医的戒律。

复萌原象创生性,开悟明医志向

人类对宇宙生命在还原论向系统论转换的大科学背景下,必须从整体、宏观、实践去认识,从天道自然一体观察体悟中构建,把握对象的特征、属性、功能普遍联系的本源规律。中国哲学的象思维是贯穿于自然和人文科学的基本思维,是观物取象—取象比类—立象尽意—循意悟道的思维过程。健康生命医学领域具象思维与概念思维相行不悖,可以互鉴。当前进入高概念大数据新时期提出了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代谢组等不同分子水平之间的调控,以网络象为思维对象,来探索阐释复杂生命体系的思维,必将涉及原象创生性的回归,将是具有紧迫性的新命题。

中医是以国学指导的医药学,象数易气神是主体。太虚原象的创生性决定了时空医学的优势。华夏文明以天为玄、地为化、人为道;“揆度奇恒,道在于一”;混沌一气即元气聚而成形,形立神生,气散无形,无而生有;太虚廖廓幽玄,幽玄转彰明、世间显学隐学互鉴转演为自然常态,多么广阔的创新时空,科学研究人之所为,终以为人造福祉。原象天心天性以先识其天、后识其仁,又礼归于仁。明医必当明“仁”,于人生格局铸就诚敬,为民生尽责;于科教礼归仁,重调制承平,维护人伦康健祥和。原象创生性被遮蔽悬置了三百年,致知、格物上下不通,下不达理带来创新能力不足,原创成果欠缺多以经学朴学注释为尚。时至今日,我辈学长企盼青年中医学人复萌人道、顺应天道,以“天人合德”志向开悟明医之路,创新回归,落实原象创生性,提升话语权,振兴发展中医药事业。

古今科技文明导向明医守正创新

古贤哲释医药为易也。“易”以通晓“无有相生”自然法则,医理与易理相通,于自然与社会的复杂巨系统中常变、互变,重在调节以纠偏复衡承制中和,维护健康生命。明医当以生命“无我”的圆融性,天人同构,万物共命的宇宙观诠释人生境界的求真至善,维护自然的人化,有“正其谊不谋其利”的觉解,组织团结和谐的团队,以“势”导向紧跟当代科技文明前沿守正创新。苍生大医是在明医基础上的升华,趋于现实自然社会做宇宙的“天民”,求宇宙生成的哲理,为宇宙的利益让自然真正成为自然,落实到人类生命健康共同体自觉地担当“任我”的责任,成就为天地境界的大医。

迎接数字化新纪元的到来,信息守恒定律的提出,信息化与智能化的融合,以历史范畴看待科技文明的进化,导向中医药学科的创新发展。年轻的中医学人必须敏锐地学习大科学、高概念,激活数据学等新知识新技术,并与中国哲学“间性论”结合,高质量开拓个体化诊疗的临床医学的特色优势。中国“墨子号”卫星升空,单光量子不可分割、量子态无须重复,量子比特可普遍适用生物学计量运算。当今直面17世纪牛顿为代表的数理科学实验,对唯科学主义是一种挑战。动摇了只有可重复、可复制才是科学的认知概念。为中国科学、哲学及思想家回归象思维创造了机会,大象无形、恍兮惚兮、天籁之音具有不可测量的原象创生性,为人类悟性开拓出新路径。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天地人神一体,胡塞尔的现象学均在学习华夏优秀的传统文明,认真探索“道通为一”“有生子无”、崇尚仁德、无朴纯素、正中和合的哲理,学习研究诸子百家之学。足知以国学哲理为指引,开放兼容世界高概念、数字化科技成就必是当代明医守正创新之路径。

我们要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人才是第一资源。我辈学长在垂暮之年希望青年中医学者以家国情怀担当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中医药学科建设的重任,做有思想的学术研究,坚定自觉地走明医成才之路,明明德、致良知,以中华民族大成智慧指引,面向未来,为人类

健康生

寻访华祖庵

  (2024-09-06 14:36:57)[编辑][删除]
寻访华祖庵
摘自2024-9-5中国中医药报
曹方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岁次甲辰,时维三月,因参加好友婚礼,我来到了心念已久的华祖庵,在欣赏庵内题词绘画,辨识中药花卉的同时,脑海中也不断闪现着华佗在中医药历史上的一幕幕……
华祖庵位于安徽省亳州市,是祭祀东汉时期杰出的医药学家华佗的场所,原名华佗庙,始建于唐宋年间,因庙的历代住持皆为女僧,遂成今名。华祖庵现存主体建筑为清代乾隆年间重修后复加修缮而成,由华佗庙祠、华佗故居、古药园和华佗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四部分组成。山门前有明代双狮雄踞,华佗庙祠正殿匾额上有清代安徽巡抚朱珪所题的“燮理通微”,两侧楹联高度评价了华佗一生的贡献,称赞其医术已经出神入化的境界。东配殿照墙上有郭沫若先生亲题的“华佗纪念馆”,西配殿照墙上有“得神者昌”。绕过庙祠,便是华佗故居,中为元化草堂,左右分为存珍斋和益寿轩,是华佗诊治病人、研究中医药的地方,院内回廊相接,古朴典雅。回廊之后的古药园,遍种亳菊花、亳桑皮、亳芍、曼陀罗等名贵中药材,园周诗壁长廊上镶嵌称赞华佗的题词,读之既能感受中医药文化,又能净化心灵,提升中医药自豪感。在华佗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内,一件件文物、一篇篇文字,无不展示着华佗的伟大。
自小在历史书上,读到介绍东汉医学成就时,就会提到华佗发明的“麻沸散”,赞其是医学史上的壮举,比西方人早了一千六百余年,虽不知具体内容和含义,但却内心无比激动,感叹古人的伟大。后在中医药大学求学时,读到《后汉书•华佗传》“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乃知此为华佗便于外科手术而创制的麻醉药,开创了全身麻醉手术的先例,可惜的是华佗所创制的药方失传,可幸的是华佗的功绩被铭记,后人称其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华佗不仅精于手术,还尤善针灸,临床善用夹脊穴,夹脊穴别称“华佗夹脊”,为经外奇穴,位于背腰部,当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两侧各有17个穴位,具有调和五脏、通降腑气的功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下巴痛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