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灵药是蛇床祛风止痒还壮阳——诗词中的蛇床子及其药用价值
(2025-01-17 05:05:28)
寻常灵药是蛇床
祛风止痒还壮阳
——诗词中的蛇床子及其药用价值
摘自2025-1-16中国中医药报
黄新生 河南省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兵要望江南•其十四•医方第二十九》,是唐代诗人易静的作品,将蛇床子烧烟吸入口中,可治疗急难危证。《圣惠方》载:“冬月喉痹肿痛,不可下药者。蛇床子烧烟于瓶中,口含瓶嘴吸烟,其痰自出。”
蘼芜芳草乱蛇床
蛇床子攻毒杀虫止痒。蛇床又名蛇米、蛇珠、蛇粟、虺床,因蛇常栖息于此草之畔而得名,李时珍说:“蛇虺喜卧于下食其子,故有蛇床、蛇粟诸名。”清代赵瑾叔《本草诗•蛇床子》:“合成双片子和同,蛇喜为床卧此中。花似蘼芜兼藁本,实如莱菔及芎。酒调既可强阳道,绵裹尤堪暖子宫。生用煎汤频洗浴,却教遍体尽驱风。”
蛇床喜温暖湿润环境,不畏严寒与干旱,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几乎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多生长于低山坡、河边湿地。
蛇床的叶片形状与川芎(川芎苗名为蘼芜)和小茴香的叶子相似,故蛇床又名野茴香、墙蘼。
蛇床春末夏初开花,花序为复伞形,花色洁白无瑕,气味芳香。蛇床的花与胡萝卜的花相似,故又名野胡萝卜。蛇床的果实在夏末秋初成熟,干燥果实呈椭圆形,由2个分果合成,分果背面略隆起,有5条凸起的脊线。古人觉得蛇床两分果腹平背隆如肾形,故又名双肾子。李时珍说:“其花如碎米攒簇,其子两片合成,似莳罗子而细,亦有细棱。凡花实似蛇床者,当归、芎、水芹、藁本、胡萝卜是也。
《神农本草经》将蛇床子列为上品,载其“主妇人阴中肿痛,男子阴痿湿痒,除痹气,利关节,癫痫,恶疮。久服轻身”。在古人的药箱中,蛇床子是家庭必备的良药,南朝鲍照《药奁铭》:“深神罕别,妙奇不扬,或繁虎杖,或乱蛇床。”蛇床子形状如肾,具有很好的温肾壮阳功效。《本草纲目》引敩曰:“此药令人阳气盛数,号曰鬼考也。”李时珍说:“蛇床乃右肾命门、少阳三焦气分之药,神农列之上品,不独辅助男子,而又有益妇人。”清代朱钥《本草诗笺•蛇床》:“命门右肾任行将,气分三焦并少阳。壮火既能扶吉士,郁攸更善散娇娘。利通关节除痹气,扫荡癫痫绝恶疮。只有阳强精不固,忌他温性味辛香。”
古人还从蛇喜食蛇床子的角度,解释其温肾壮阳功效。清代张志聪《本草崇原》载:“蛇,阴类也。蛇床子性温热,蛇虺喜卧于中,嗜食其子,犹山鹿之嗜水龟,潜龙之嗜飞燕,盖取彼之所有,以资己之所无,故阴痿虚寒,所宜用也。”
蛇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却很少有皮肤病,可能与其经常食用蛇床子有关。明末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载:“蛇性窜疾,独居处隐僻,禀风木善行数变之体用耳。蛇床功用,靡不吻合。设非气性相似,宁为蛇虺所嗜。”蛇床子具有很好的燥湿祛风、杀虫止痒功效,古人常用蛇床子烧汤沐浴,预防皮肤疾病。明末清初屈大均《生憎》:“多捣蛇床作香沐,郎丹更与菟丝宜。”蛇床子性味辛温,是治疗寒湿带下的良药,《金匮要略》有蛇床子散方,可治疗寒湿带下所致的阴内瘙痒,白带淋漓。清代王士雄《潜斋医学丛书八种•女科辑要》载,一妇女阴中极痒难忍,因怕羞而不肯吐露真言,找叶天士诊治,微露其意,叶天士知道原委后让她用蛇床子汤洗浴,不久痊愈。
杀虫止痒蛇床子
“辛温无毒有蛇床,补肾生精亦壮阳。燥湿祛风寒气散,杀虫止痛是良方。”(清代徐爔《药性诗解•蛇床子》)蛇床子味辛、苦,性温,有小毒,归肾、肝经,具有温肾壮阳、燥湿杀虫、祛风止痒的功效,用于男子阳痿、女子宫寒不孕、湿痹腰痛、寒湿带下、阴囊湿痒、风湿痹痛、湿疮疥癣的治疗。清代张志聪《本草崇原》载:“蛇床子气味苦辛,其性温热,得少阴君火之气。主治男子阴痿湿痒,妇人阴中肿痛,禀火气而下济其阴寒也。除痹气,利关节,禀火气而外通其经脉也。心气虚而寒邪盛则癫痫。心气虚而热邪盛则生恶疮。蛇床味苦性温,能助心气,故治癫痫恶疮。”
“蛇床辛温,风痒恶疮。去风除湿,益阴壮阳。”(清代冉静简《医诗必读•蛇床子》)蛇床子辛苦温燥,有燥湿祛风、杀虫止痒之功,为皮肤病及妇科病常用药,常与苦参、黄柏、白矾等配伍,且较多外用。蛇床子与白矾煎汤频洗,可治疗阴部瘙痒;单用蛇床子研粉,猪脂调之外涂,可治疗疥癣瘙痒。
“补男益女重蛇床,无毒辛温品堪良。燥湿驱风除冷气,阴寒痛痒尽安康。”(清代王如鉴《本草约编•蛇床》)蛇床子性温热可助阳散寒,辛苦又具燥湿祛风之功。蛇床子配伍山药、杜仲、牛膝等,可治疗带下、腰痛,尤宜于寒湿兼肾虚所致者;配伍桑寄生、杜仲、狗脊、独活等,可治疗肾虚感受寒湿之腰痛;配伍鹿角胶、山萸肉、车前子等,可治疗妇女寒湿带下。
“蛇床子平甘苦辛,疥癣阴痒及遍身,暖宫壮阳令有子,治痹通关逐瘀湮。”(明代李梴《医学入门•蛇床子》)蛇床子有温肾壮阳之功,配伍枸杞子、菟丝子、五味子、肉桂等,可治疗肾阳虚衰引起的男子阳痿,女子宫冷不孕;也常配伍当归、枸杞、淫羊藿等,治疗阳痿无子,如《景岳全书》之赞育丹。
“蛇床善除风湿痹,阴汗腰疼尿太利。阳痿带下皆网维,拌蒸苄汁三回贵。”(清代张望《古今医诗•蛇床子》)蛇床子性味辛温,阴虚火旺或下焦有湿热者不宜内服。蛇床子有小毒,内服过量可导致中毒,表现为口舌发麻。恶心呕吐,或头晕,心悸,出汗,胸闷等症状。为减轻蛇床子的毒副作用,古代炮制蛇床子,常用生地黄汁拌蒸,《本草择要纲目》曰:“凡使,须用浓蓝汁并百部草根自然汁,同浸一伏时,漉出晒干。却用生地黄汁相拌蒸之,从巳至亥,取出晒干用。”
——诗词中的蛇床子及其药用价值
摘自2025-1-16中国中医药报
黄新生 河南省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兵要望江南•其十四•医方第二十九》,是唐代诗人易静的作品,将蛇床子烧烟吸入口中,可治疗急难危证。《圣惠方》载:“冬月喉痹肿痛,不可下药者。蛇床子烧烟于瓶中,口含瓶嘴吸烟,其痰自出。”
蘼芜芳草乱蛇床
蛇床子攻毒杀虫止痒。蛇床又名蛇米、蛇珠、蛇粟、虺床,因蛇常栖息于此草之畔而得名,李时珍说:“蛇虺喜卧于下食其子,故有蛇床、蛇粟诸名。”清代赵瑾叔《本草诗•蛇床子》:“合成双片子和同,蛇喜为床卧此中。花似蘼芜兼藁本,实如莱菔及芎。酒调既可强阳道,绵裹尤堪暖子宫。生用煎汤频洗浴,却教遍体尽驱风。”
蛇床喜温暖湿润环境,不畏严寒与干旱,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几乎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多生长于低山坡、河边湿地。
蛇床的叶片形状与川芎(川芎苗名为蘼芜)和小茴香的叶子相似,故蛇床又名野茴香、墙蘼。
蛇床春末夏初开花,花序为复伞形,花色洁白无瑕,气味芳香。蛇床的花与胡萝卜的花相似,故又名野胡萝卜。蛇床的果实在夏末秋初成熟,干燥果实呈椭圆形,由2个分果合成,分果背面略隆起,有5条凸起的脊线。古人觉得蛇床两分果腹平背隆如肾形,故又名双肾子。李时珍说:“其花如碎米攒簇,其子两片合成,似莳罗子而细,亦有细棱。凡花实似蛇床者,当归、芎、水芹、藁本、胡萝卜是也。
《神农本草经》将蛇床子列为上品,载其“主妇人阴中肿痛,男子阴痿湿痒,除痹气,利关节,癫痫,恶疮。久服轻身”。在古人的药箱中,蛇床子是家庭必备的良药,南朝鲍照《药奁铭》:“深神罕别,妙奇不扬,或繁虎杖,或乱蛇床。”蛇床子形状如肾,具有很好的温肾壮阳功效。《本草纲目》引敩曰:“此药令人阳气盛数,号曰鬼考也。”李时珍说:“蛇床乃右肾命门、少阳三焦气分之药,神农列之上品,不独辅助男子,而又有益妇人。”清代朱钥《本草诗笺•蛇床》:“命门右肾任行将,气分三焦并少阳。壮火既能扶吉士,郁攸更善散娇娘。利通关节除痹气,扫荡癫痫绝恶疮。只有阳强精不固,忌他温性味辛香。”
古人还从蛇喜食蛇床子的角度,解释其温肾壮阳功效。清代张志聪《本草崇原》载:“蛇,阴类也。蛇床子性温热,蛇虺喜卧于中,嗜食其子,犹山鹿之嗜水龟,潜龙之嗜飞燕,盖取彼之所有,以资己之所无,故阴痿虚寒,所宜用也。”
蛇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却很少有皮肤病,可能与其经常食用蛇床子有关。明末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载:“蛇性窜疾,独居处隐僻,禀风木善行数变之体用耳。蛇床功用,靡不吻合。设非气性相似,宁为蛇虺所嗜。”蛇床子具有很好的燥湿祛风、杀虫止痒功效,古人常用蛇床子烧汤沐浴,预防皮肤疾病。明末清初屈大均《生憎》:“多捣蛇床作香沐,郎丹更与菟丝宜。”蛇床子性味辛温,是治疗寒湿带下的良药,《金匮要略》有蛇床子散方,可治疗寒湿带下所致的阴内瘙痒,白带淋漓。清代王士雄《潜斋医学丛书八种•女科辑要》载,一妇女阴中极痒难忍,因怕羞而不肯吐露真言,找叶天士诊治,微露其意,叶天士知道原委后让她用蛇床子汤洗浴,不久痊愈。
杀虫止痒蛇床子
“辛温无毒有蛇床,补肾生精亦壮阳。燥湿祛风寒气散,杀虫止痛是良方。”(清代徐爔《药性诗解•蛇床子》)蛇床子味辛、苦,性温,有小毒,归肾、肝经,具有温肾壮阳、燥湿杀虫、祛风止痒的功效,用于男子阳痿、女子宫寒不孕、湿痹腰痛、寒湿带下、阴囊湿痒、风湿痹痛、湿疮疥癣的治疗。清代张志聪《本草崇原》载:“蛇床子气味苦辛,其性温热,得少阴君火之气。主治男子阴痿湿痒,妇人阴中肿痛,禀火气而下济其阴寒也。除痹气,利关节,禀火气而外通其经脉也。心气虚而寒邪盛则癫痫。心气虚而热邪盛则生恶疮。蛇床味苦性温,能助心气,故治癫痫恶疮。”
“蛇床辛温,风痒恶疮。去风除湿,益阴壮阳。”(清代冉静简《医诗必读•蛇床子》)蛇床子辛苦温燥,有燥湿祛风、杀虫止痒之功,为皮肤病及妇科病常用药,常与苦参、黄柏、白矾等配伍,且较多外用。蛇床子与白矾煎汤频洗,可治疗阴部瘙痒;单用蛇床子研粉,猪脂调之外涂,可治疗疥癣瘙痒。
“补男益女重蛇床,无毒辛温品堪良。燥湿驱风除冷气,阴寒痛痒尽安康。”(清代王如鉴《本草约编•蛇床》)蛇床子性温热可助阳散寒,辛苦又具燥湿祛风之功。蛇床子配伍山药、杜仲、牛膝等,可治疗带下、腰痛,尤宜于寒湿兼肾虚所致者;配伍桑寄生、杜仲、狗脊、独活等,可治疗肾虚感受寒湿之腰痛;配伍鹿角胶、山萸肉、车前子等,可治疗妇女寒湿带下。
“蛇床子平甘苦辛,疥癣阴痒及遍身,暖宫壮阳令有子,治痹通关逐瘀湮。”(明代李梴《医学入门•蛇床子》)蛇床子有温肾壮阳之功,配伍枸杞子、菟丝子、五味子、肉桂等,可治疗肾阳虚衰引起的男子阳痿,女子宫冷不孕;也常配伍当归、枸杞、淫羊藿等,治疗阳痿无子,如《景岳全书》之赞育丹。
“蛇床善除风湿痹,阴汗腰疼尿太利。阳痿带下皆网维,拌蒸苄汁三回贵。”(清代张望《古今医诗•蛇床子》)蛇床子性味辛温,阴虚火旺或下焦有湿热者不宜内服。蛇床子有小毒,内服过量可导致中毒,表现为口舌发麻。恶心呕吐,或头晕,心悸,出汗,胸闷等症状。为减轻蛇床子的毒副作用,古代炮制蛇床子,常用生地黄汁拌蒸,《本草择要纲目》曰:“凡使,须用浓蓝汁并百部草根自然汁,同浸一伏时,漉出晒干。却用生地黄汁相拌蒸之,从巳至亥,取出晒干用。”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加减治荨麻疹
摘自2025-9-8中国中医药报
徐鹏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出自《伤寒论》262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药方由麻黄、赤小豆、连轺(今多代以连翘)、杏仁、大枣、生梓白皮(今多代以桑白皮或茵陈)、生姜、甘草组成,并以潦水煎服。本方与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被后世医家合称为阳明湿热发黄三汤证,用以治疗皮肤发黄证。
发黄之病机不同,张仲景解释其为“瘀热在里”,病性为“瘀”和“热”搏结于里。但后世在应用本方时,将其应用范围扩大于湿热之邪郁于肌表的疾病中,如《伤寒指掌•太阳本病述古》中指出本方具有分消走泄的作用,“使湿热之邪一从麻黄发汗而出太阳之表,一从赤小豆连翘根之利小便而出太阳之里”。《伤寒证治准绳•一身尽痛为湿》将本方用于治疗“湿痹”。《医门法律•论治湿诸方》中亦提到本方具有“分解湿热”的作用。《伤寒论述义•湿热寒湿》中亦指出“湿热外迫者,专发散之,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是也”。综上可梳理出本方可治疗湿热郁于肌表,亦符合《黄帝内经》中“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之义。
荨麻疹作为现代医学病名,有急性和慢性之分,以反复出现大小各异的风团、红斑,并伴有显著的瘙痒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血管性水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经查阅中国知网发现常用的中医药疗法包括汤药、针刺、熏洗等。中医古籍中无“荨麻疹”的病名记载,但关于其症状的描述历代多有发现,如《伤寒论》中“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即将其病机、症状及方药做了详细论述,首提采用麻黄剂治疗“痒”证。
笔者结合对《伤寒论》的原文学习及临床总结发现,张仲景治疗皮肤类疾病的方剂常可根据症状不同灵活加减、交叉使用,如麻黄桂枝各半汤、麻黄连轺赤小豆汤、麻杏薏甘汤等。故笔者在治疗皮肤疾病急性发作问题时多遵仲景之方,如在治疗荨麻疹类皮肤疾病时常以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为基本方,以其加减化裁而应对,常取显著疗效。
柯某,女,55岁,湖北省黄石市人,2025年4月8日初诊。患者面部荨麻疹反复发作三月余,当地治之不效,经好友介绍来诊。自述近三个月所用药物包括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地奈德乳膏、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红霉素眼膏、列霸抑菌乳膏、鼻炎膏等,并进行输液治疗(药物不明),上述药物使用过程中虽有效但时常反复。现症见患者面部额头、两颧骨、人中及下颌部皮肤潮红,瘙痒难忍,舌红苔润,两侧少苔,脉象未见。
辨证:湿热火郁于肌表,肺气宣发不畅,中焦阳虚无以鼓邪外出。
治疗:扶正与解表透疹相结合。
方以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加减。考虑此患者曾反复使用激素类药物,故原方在发表的同时应加重透疹之功,故以浮萍15g易麻黄,并加入白蒺藜、野菊花、菊花、黄连、黄芩等清热之品。处方:浮萍15g,连翘15g,赤小豆30g,杏仁10g,生姜10g,大枣10g,甘草12g,茵陈20g,干姜6g,玄参30g,白蒺藜5g,野菊花12g,黄连9g,黄芩10g。3剂,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饭后两次温服。
患者自述服药1剂后瘙痒症状加重,此为体表水湿透发之象,嘱其继续服用,可用三煎药渣外洗。
服药3剂后,患者自述过敏症状减轻,要求再进3剂以巩固疗效。半月后随访,面部过敏性荨麻疹已全部消失。8月3日,该患者介绍他人来诊时一同前来,经再次随访,其表示已停药四月余,至今未再复发,共服6剂,收效满意。
按 本案以“湿热火郁”为核心病机,既要透表达邪,又需顾护中焦,方能使邪有出路而不伤正。《伤寒瘟疫条辨•汗剂类》指出浮萍“辛散轻浮,入肺达皮毛,通脉利窍。其发汗甚于麻黄,止消渴,浴瘙痒,又能下水气利小便,治一切风湿瘫痪”。《雷公炮制药性解•水萍》亦指出其“辛酸,性寒无毒,入肺小肠二经。消水肿,利小便,逐风寒,堪浴遍身疮痒,发汗甚于麻黄”。以浮萍既代麻黄宣散湿热而无温燥之弊,又契合患者屡用激素后腠理闭塞、水湿不得外达之机,且在《肘后备急方》《圣济总录》《滇南本草》等不同类型古籍中均记载了其治疗瘾疹的功效。臣以连翘、赤小豆、茵陈清热解毒、分消湿热,使面部潮红、渗液之湿热从小便而去。佐杏仁肃降肺气,开上以通下,“提壶揭盖”助湿邪下行;黄连、黄芩苦寒坚阴,清心胃客热而止痒;白蒺藜、野菊花疏肝祛风、止痒退疹,专走头面;玄参咸寒滋肾降火,既制苦燥又防浮萍辛散伤阴;干姜、生姜、大枣、甘草辛甘化阳,建中焦、鼓舞脾阳,使湿有运化之机而不致再陷。甘草兼为使药,调和诸药并解毒。全方宣透、清热、利湿、温阳、健脾并用,俾湿热得开,表闭得通,中阳得复,故取效迅速。
摘自2025-9-8中国中医药报
徐鹏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出自《伤寒论》262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药方由麻黄、赤小豆、连轺(今多代以连翘)、杏仁、大枣、生梓白皮(今多代以桑白皮或茵陈)、生姜、甘草组成,并以潦水煎服。本方与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被后世医家合称为阳明湿热发黄三汤证,用以治疗皮肤发黄证。
发黄之病机不同,张仲景解释其为“瘀热在里”,病性为“瘀”和“热”搏结于里。但后世在应用本方时,将其应用范围扩大于湿热之邪郁于肌表的疾病中,如《伤寒指掌•太阳本病述古》中指出本方具有分消走泄的作用,“使湿热之邪一从麻黄发汗而出太阳之表,一从赤小豆连翘根之利小便而出太阳之里”。《伤寒证治准绳•一身尽痛为湿》将本方用于治疗“湿痹”。《医门法律•论治湿诸方》中亦提到本方具有“分解湿热”的作用。《伤寒论述义•湿热寒湿》中亦指出“湿热外迫者,专发散之,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是也”。综上可梳理出本方可治疗湿热郁于肌表,亦符合《黄帝内经》中“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之义。
荨麻疹作为现代医学病名,有急性和慢性之分,以反复出现大小各异的风团、红斑,并伴有显著的瘙痒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血管性水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经查阅中国知网发现常用的中医药疗法包括汤药、针刺、熏洗等。中医古籍中无“荨麻疹”的病名记载,但关于其症状的描述历代多有发现,如《伤寒论》中“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即将其病机、症状及方药做了详细论述,首提采用麻黄剂治疗“痒”证。
笔者结合对《伤寒论》的原文学习及临床总结发现,张仲景治疗皮肤类疾病的方剂常可根据症状不同灵活加减、交叉使用,如麻黄桂枝各半汤、麻黄连轺赤小豆汤、麻杏薏甘汤等。故笔者在治疗皮肤疾病急性发作问题时多遵仲景之方,如在治疗荨麻疹类皮肤疾病时常以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为基本方,以其加减化裁而应对,常取显著疗效。
柯某,女,55岁,湖北省黄石市人,2025年4月8日初诊。患者面部荨麻疹反复发作三月余,当地治之不效,经好友介绍来诊。自述近三个月所用药物包括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地奈德乳膏、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红霉素眼膏、列霸抑菌乳膏、鼻炎膏等,并进行输液治疗(药物不明),上述药物使用过程中虽有效但时常反复。现症见患者面部额头、两颧骨、人中及下颌部皮肤潮红,瘙痒难忍,舌红苔润,两侧少苔,脉象未见。
辨证:湿热火郁于肌表,肺气宣发不畅,中焦阳虚无以鼓邪外出。
治疗:扶正与解表透疹相结合。
方以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加减。考虑此患者曾反复使用激素类药物,故原方在发表的同时应加重透疹之功,故以浮萍15g易麻黄,并加入白蒺藜、野菊花、菊花、黄连、黄芩等清热之品。处方:浮萍15g,连翘15g,赤小豆30g,杏仁10g,生姜10g,大枣10g,甘草12g,茵陈20g,干姜6g,玄参30g,白蒺藜5g,野菊花12g,黄连9g,黄芩10g。3剂,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饭后两次温服。
患者自述服药1剂后瘙痒症状加重,此为体表水湿透发之象,嘱其继续服用,可用三煎药渣外洗。
服药3剂后,患者自述过敏症状减轻,要求再进3剂以巩固疗效。半月后随访,面部过敏性荨麻疹已全部消失。8月3日,该患者介绍他人来诊时一同前来,经再次随访,其表示已停药四月余,至今未再复发,共服6剂,收效满意。
按 本案以“湿热火郁”为核心病机,既要透表达邪,又需顾护中焦,方能使邪有出路而不伤正。《伤寒瘟疫条辨•汗剂类》指出浮萍“辛散轻浮,入肺达皮毛,通脉利窍。其发汗甚于麻黄,止消渴,浴瘙痒,又能下水气利小便,治一切风湿瘫痪”。《雷公炮制药性解•水萍》亦指出其“辛酸,性寒无毒,入肺小肠二经。消水肿,利小便,逐风寒,堪浴遍身疮痒,发汗甚于麻黄”。以浮萍既代麻黄宣散湿热而无温燥之弊,又契合患者屡用激素后腠理闭塞、水湿不得外达之机,且在《肘后备急方》《圣济总录》《滇南本草》等不同类型古籍中均记载了其治疗瘾疹的功效。臣以连翘、赤小豆、茵陈清热解毒、分消湿热,使面部潮红、渗液之湿热从小便而去。佐杏仁肃降肺气,开上以通下,“提壶揭盖”助湿邪下行;黄连、黄芩苦寒坚阴,清心胃客热而止痒;白蒺藜、野菊花疏肝祛风、止痒退疹,专走头面;玄参咸寒滋肾降火,既制苦燥又防浮萍辛散伤阴;干姜、生姜、大枣、甘草辛甘化阳,建中焦、鼓舞脾阳,使湿有运化之机而不致再陷。甘草兼为使药,调和诸药并解毒。全方宣透、清热、利湿、温阳、健脾并用,俾湿热得开,表闭得通,中阳得复,故取效迅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