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桂枝五物汤治验三则
黄芪桂枝五物汤治验三则
摘自2025-1-16中国中医药报
车娜娜 陕西中医药大学
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匮要略》,用以治疗血痹,有益气温经、和血通痹之功。该病系因气血不足、脉络不通、血行滞涩,局部皮肤失养,故而出现肢体局部麻木不仁的症状。
陕西中医药大学教授杨景锋从事《伤寒杂病论》教学及临床多年,常使用经方治疗多种疑难病证,效果显著。基于血痹病机以及黄芪桂枝五物汤方义,其认为使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可用于治疗现代医学中的以肢体局部麻木、疼痛,或感觉、运动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疾病,如末梢神经炎、股外侧皮神经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雷诺氏综合征等。现举临床验案三则,可窥本方妙用。
皮肤烧灼案
张某,女,67岁,2012年9月8日初诊。主诉:左下肢局部皮肤烧灼感20余年。患者于20余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左侧大腿前外侧皮肤约巴掌大小处隐隐烧灼感,无疼痛、麻木,局部无红肿、皮疹、皮损等,体温正常,未予重视。此后烧灼感持续存在,且较前明显,遂在当地医院皮肤科就诊,自述诊断为皮炎,给予外用药物治疗(具体不详),使用后症状改善不明显,未坚持治疗。后又就诊于内科,症状稍有改善,但后又反复。多年来曾间断口服中药治疗,效果不佳,特来求诊。刻下:自觉患处皮肤烧灼感,色泽、温度与周围皮肤无异样,疼痛觉、触觉均正常。纳可,夜休可,二便调。无糖尿病史,无腰脊痛,无焦虑、抑郁。舌质淡,苔白,舌下脉络迂曲,脉弦缓。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
辨证:络脉不通,血行壅滞。
治则:益气通络,活血凉血。
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黄芪30g,桂枝10g,炒白芍10g,生地黄40g,牡丹皮10g,白薇10g,丹参30g,生姜20g,大枣3枚,地龙10g,全虫5g。6剂,水煎服,日1剂。
9月15日二诊:诉服药后左侧大腿前外侧皮肤烧灼感较前略有减轻,余无其他不适,舌脉同前。效不更方,嘱守原方继服14剂。
9月29日三诊:诉症状明显减轻,现大腿皮肤烧灼感不明显,时隐时现。纳可,夜休可,二便调。舌质淡,苔白,舌下脉络迂曲较前好转,脉略滑。患者症状大减,故守原方去地龙、全虫,加鸡血藤30g、当归15g,继服14剂。
1个月后随访,患者症状已完全消失。
按 患者自觉局部皮肤烧灼感,查体局部皮肤无异样,全身症状亦不明显,且无焦虑抑郁等,临床诊断较困难。血痹亦是局部皮肤的感觉异常,两者虽感觉不同,但机理相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患者年迈,阴阳俱衰,其舌质淡、舌下脉络迂曲、脉缓,考虑为气虚血少,皮肤络脉不通,血行壅滞,滞留于局部,故局部皮肤感觉异常。可依据血痹辨治本病,温、补、通、调并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本案患者气血不足,治疗不宜针刺,而应以“甘药”调之,故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本方与桂枝汤的药物组成只有一味药之差,桂枝汤被誉为“仲景群方之冠”“万方之祖”,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本案辨证为气血不足、脉络不通、血行滞涩,故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去甘草之甘缓滋腻,加黄芪以甘温益气。桂枝温经通阳,芍药养血和营,桂芍相配,调和营卫。大枣养血益气,以资黄芪、芍药之功。倍用生姜,取其辛温以助桂枝温通。气血壅滞易化热,故加牡丹皮、丹参、生地黄以活血凉血,加白薇清虚热。同时,患者患病已久,“久病入络”,故加全虫、地龙以通络。二诊时,患者症状有所好转,效不更方,嘱患者继服14剂以巩固疗效。三诊时,患者症状大减,去峻猛之地龙、全虫,加鸡血藤、当归养血通络。药证相合,故患者多年病症得以痊愈。
皮肤瘙痒案
李某,男,40岁,2010年5月15日初诊。主诉:全身皮肤瘙痒1年余。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皮肤瘙痒,以面部及双上肢尤甚,无皮疹、红肿,症状时轻时重,遇热和夜间易加重,影响休息,搔抓不能止痒。曾多次在当地医院就诊,自述检查结果未见异常,给予外用皮康王等药物治疗,涂抹后可缓解,但仍反复发作,现来求诊。刻下:患者双上肢及躯体皮肤有抓痕、血痂,无皮疹、渗液、脱屑,无皮肤增厚、苔藓样变,无巩膜及皮肤黄染。平日出汗较多,食纳可,夜休欠佳,二便调。舌质暗红,苔白厚,脉紧。
辨证:卫阳不足,风邪滞表。
治则:益气养血,活血祛风。
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四物汤加减:炙黄芪30g,桂枝10g,白芍15g,熟地黄20g,当归15g,川芎6g,红花6g,白鲜皮30g,白僵蚕10g,地肤子15g,防风10g,浮萍10g,蝉蜕10g,生姜10g,大枣3枚。7剂,水煎服,日1剂。
患者于6月4日电话反馈,仅服药6剂后皮肤瘙痒消失,至今未反复。
按 风瘙痒病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风瘙痒,此由游风在于皮肤,逢寒则身体疼痛,遇热则瘙痒。风瘙痒者,是体虚受风,风入腠理,与血气相搏,而俱往来,在于皮肤之间。邪气微,不能冲击为痛,故但瘙痒也。”本病与血痹之机理有相似之处,《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云:“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困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血痹系因卫阳不足,感受风邪,血脉痹阻所致,本案患者平日工作压力大,出汗较多,“因劳汗出”,风邪乘虚侵入,正气虚则不能祛除邪气,邪气长期滞留,与血气相搏于腠理,故皮肤瘙痒不止。风性主动,善行数变,易侵犯上部和肌表,故全身瘙痒,而以面部及双上肢尤甚。治以益气、养血、祛风,方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前案用桂枝以温通血脉,此处用桂枝以解肌发表,加四物汤、红花养血活血,取“血行风自灭”之义。加白僵蚕、白鲜皮、地肤子、防风祛风止痒,加浮萍、蝉蜕引药达皮肤。诸药合用,益气和血、活血祛风,故瘙痒自止。
手指僵硬案
刘某,女,50岁,2012年6月19日初诊。主诉:双手手指关节僵硬1年余。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逐渐出现双手手指关节不灵活、僵硬,无法屈伸及抓取东西,无明显疼痛、麻木及瘙痒,无皮疹及外伤,遇寒易加重,腕关节及前臂均活动正常,未就诊治疗。近期症状加重,由于患者经营馒头生意,现不能和面而逐渐失去劳动能力,遂来就诊。刻下:患者双手除拇指外其余四指呈弧形弯曲,无关节变形及红肿,无肌肉萎缩、痉挛、震颤,双手皮肤颜色略暗淡,无皮疹及色素沉着,无皮肤增厚或萎缩。双手温度偏凉,皮下无结节,关节略僵硬,肌张力增高,触觉、痛觉略迟钝,桡骨膜反射、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均正常。无认知障碍、视力障碍、声音嘶哑等。无风湿病史。平日困乏无力,时有腹胀胃痛、胃内烧灼感。唇甲色淡,舌质暗红有瘀点,舌下脉络迂曲,苔薄白,脉沉缓。既往有糖尿病病史1年。
辨证:气血两虚,瘀血阻滞。
治则:益气养血,活血通络。
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黄芪30g,桂枝10g,炒白芍10g,通草10g,黄连5g,鸡血藤30g,络石藤30g,生姜30g,大枣3枚,地龙10g,丹参30g,厚朴15g。7剂,水煎服,日1剂。
6月26日二诊:诉双手手指僵硬明显减轻,除大拇指外,其余各指可以半屈曲。胃中已无烧灼感,偶有腹胀胃痛。舌质暗红,瘀点已消失,舌下脉络迂曲较前减轻,苔薄白,脉沉略滑。守上方去黄连、生姜、大枣,加泽兰10g、生蒲黄10g、丝瓜络10g,继进7剂。
后随访得知患者双手手指关节僵硬基本痊愈。
按 《素问•五脏生成》曰:“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手指受血液濡养,故而能摄。患者乏力、脉沉缓,提示阳气不足;唇甲色淡,说明阴血亦不足。气虚不能推动血行,脉络不通,血气不能濡养手指,手指筋脉失养,关节固定,故手指僵硬、不能屈伸。气虚不能运化,故时有腹胀,阴虚生内热,故胃内烧灼。血液瘀滞,故见舌上瘀点、舌下脉络迂曲。治以益气养血、通阳宣痹,方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黄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益气通阳、养血和营,加通草、络石藤、地龙、鸡血藤、丹参增强活血通络之功,加黄连清虚热,厚朴下气除满。二诊时,患者手指僵硬减轻,提示方证相合,因“血不利则为水”,故加泽兰、生蒲黄以活血利水,加丝瓜络增强通络之功,胃热消失,故去黄连。患者长期和面接触冷水,不能排除痹症,但治疗未使用甘草附子汤、独活寄生汤等祛风寒湿药物,而以黄芪桂枝五物汤之轻灵用药而获痊愈,系因患者长期从事体力劳动,日久正气耗伤,其困乏无力、唇甲色淡、脉沉缓,提示气血亏虚。其患处固定、不甚疼痛、舌苔薄白,说明风、寒、湿之象均不明显。且阴血亏虚不宜使用附子等刚燥之物,故投以黄芪桂枝五物汤,以“甘药”益气温经、和血通痹,气血阴阳相和,则诸证自愈,可见用药之精妙。
摘自2025-1-16中国中医药报
车娜娜 陕西中医药大学
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匮要略》,用以治疗血痹,有益气温经、和血通痹之功。该病系因气血不足、脉络不通、血行滞涩,局部皮肤失养,故而出现肢体局部麻木不仁的症状。
陕西中医药大学教授杨景锋从事《伤寒杂病论》教学及临床多年,常使用经方治疗多种疑难病证,效果显著。基于血痹病机以及黄芪桂枝五物汤方义,其认为使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可用于治疗现代医学中的以肢体局部麻木、疼痛,或感觉、运动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疾病,如末梢神经炎、股外侧皮神经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雷诺氏综合征等。现举临床验案三则,可窥本方妙用。
皮肤烧灼案
张某,女,67岁,2012年9月8日初诊。主诉:左下肢局部皮肤烧灼感20余年。患者于20余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左侧大腿前外侧皮肤约巴掌大小处隐隐烧灼感,无疼痛、麻木,局部无红肿、皮疹、皮损等,体温正常,未予重视。此后烧灼感持续存在,且较前明显,遂在当地医院皮肤科就诊,自述诊断为皮炎,给予外用药物治疗(具体不详),使用后症状改善不明显,未坚持治疗。后又就诊于内科,症状稍有改善,但后又反复。多年来曾间断口服中药治疗,效果不佳,特来求诊。刻下:自觉患处皮肤烧灼感,色泽、温度与周围皮肤无异样,疼痛觉、触觉均正常。纳可,夜休可,二便调。无糖尿病史,无腰脊痛,无焦虑、抑郁。舌质淡,苔白,舌下脉络迂曲,脉弦缓。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
辨证:络脉不通,血行壅滞。
治则:益气通络,活血凉血。
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黄芪30g,桂枝10g,炒白芍10g,生地黄40g,牡丹皮10g,白薇10g,丹参30g,生姜20g,大枣3枚,地龙10g,全虫5g。6剂,水煎服,日1剂。
9月15日二诊:诉服药后左侧大腿前外侧皮肤烧灼感较前略有减轻,余无其他不适,舌脉同前。效不更方,嘱守原方继服14剂。
9月29日三诊:诉症状明显减轻,现大腿皮肤烧灼感不明显,时隐时现。纳可,夜休可,二便调。舌质淡,苔白,舌下脉络迂曲较前好转,脉略滑。患者症状大减,故守原方去地龙、全虫,加鸡血藤30g、当归15g,继服14剂。
1个月后随访,患者症状已完全消失。
按 患者自觉局部皮肤烧灼感,查体局部皮肤无异样,全身症状亦不明显,且无焦虑抑郁等,临床诊断较困难。血痹亦是局部皮肤的感觉异常,两者虽感觉不同,但机理相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患者年迈,阴阳俱衰,其舌质淡、舌下脉络迂曲、脉缓,考虑为气虚血少,皮肤络脉不通,血行壅滞,滞留于局部,故局部皮肤感觉异常。可依据血痹辨治本病,温、补、通、调并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本案患者气血不足,治疗不宜针刺,而应以“甘药”调之,故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本方与桂枝汤的药物组成只有一味药之差,桂枝汤被誉为“仲景群方之冠”“万方之祖”,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本案辨证为气血不足、脉络不通、血行滞涩,故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去甘草之甘缓滋腻,加黄芪以甘温益气。桂枝温经通阳,芍药养血和营,桂芍相配,调和营卫。大枣养血益气,以资黄芪、芍药之功。倍用生姜,取其辛温以助桂枝温通。气血壅滞易化热,故加牡丹皮、丹参、生地黄以活血凉血,加白薇清虚热。同时,患者患病已久,“久病入络”,故加全虫、地龙以通络。二诊时,患者症状有所好转,效不更方,嘱患者继服14剂以巩固疗效。三诊时,患者症状大减,去峻猛之地龙、全虫,加鸡血藤、当归养血通络。药证相合,故患者多年病症得以痊愈。
皮肤瘙痒案
李某,男,40岁,2010年5月15日初诊。主诉:全身皮肤瘙痒1年余。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皮肤瘙痒,以面部及双上肢尤甚,无皮疹、红肿,症状时轻时重,遇热和夜间易加重,影响休息,搔抓不能止痒。曾多次在当地医院就诊,自述检查结果未见异常,给予外用皮康王等药物治疗,涂抹后可缓解,但仍反复发作,现来求诊。刻下:患者双上肢及躯体皮肤有抓痕、血痂,无皮疹、渗液、脱屑,无皮肤增厚、苔藓样变,无巩膜及皮肤黄染。平日出汗较多,食纳可,夜休欠佳,二便调。舌质暗红,苔白厚,脉紧。
辨证:卫阳不足,风邪滞表。
治则:益气养血,活血祛风。
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四物汤加减:炙黄芪30g,桂枝10g,白芍15g,熟地黄20g,当归15g,川芎6g,红花6g,白鲜皮30g,白僵蚕10g,地肤子15g,防风10g,浮萍10g,蝉蜕10g,生姜10g,大枣3枚。7剂,水煎服,日1剂。
患者于6月4日电话反馈,仅服药6剂后皮肤瘙痒消失,至今未反复。
按 风瘙痒病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风瘙痒,此由游风在于皮肤,逢寒则身体疼痛,遇热则瘙痒。风瘙痒者,是体虚受风,风入腠理,与血气相搏,而俱往来,在于皮肤之间。邪气微,不能冲击为痛,故但瘙痒也。”本病与血痹之机理有相似之处,《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云:“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困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血痹系因卫阳不足,感受风邪,血脉痹阻所致,本案患者平日工作压力大,出汗较多,“因劳汗出”,风邪乘虚侵入,正气虚则不能祛除邪气,邪气长期滞留,与血气相搏于腠理,故皮肤瘙痒不止。风性主动,善行数变,易侵犯上部和肌表,故全身瘙痒,而以面部及双上肢尤甚。治以益气、养血、祛风,方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前案用桂枝以温通血脉,此处用桂枝以解肌发表,加四物汤、红花养血活血,取“血行风自灭”之义。加白僵蚕、白鲜皮、地肤子、防风祛风止痒,加浮萍、蝉蜕引药达皮肤。诸药合用,益气和血、活血祛风,故瘙痒自止。
手指僵硬案
刘某,女,50岁,2012年6月19日初诊。主诉:双手手指关节僵硬1年余。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逐渐出现双手手指关节不灵活、僵硬,无法屈伸及抓取东西,无明显疼痛、麻木及瘙痒,无皮疹及外伤,遇寒易加重,腕关节及前臂均活动正常,未就诊治疗。近期症状加重,由于患者经营馒头生意,现不能和面而逐渐失去劳动能力,遂来就诊。刻下:患者双手除拇指外其余四指呈弧形弯曲,无关节变形及红肿,无肌肉萎缩、痉挛、震颤,双手皮肤颜色略暗淡,无皮疹及色素沉着,无皮肤增厚或萎缩。双手温度偏凉,皮下无结节,关节略僵硬,肌张力增高,触觉、痛觉略迟钝,桡骨膜反射、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均正常。无认知障碍、视力障碍、声音嘶哑等。无风湿病史。平日困乏无力,时有腹胀胃痛、胃内烧灼感。唇甲色淡,舌质暗红有瘀点,舌下脉络迂曲,苔薄白,脉沉缓。既往有糖尿病病史1年。
辨证:气血两虚,瘀血阻滞。
治则:益气养血,活血通络。
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黄芪30g,桂枝10g,炒白芍10g,通草10g,黄连5g,鸡血藤30g,络石藤30g,生姜30g,大枣3枚,地龙10g,丹参30g,厚朴15g。7剂,水煎服,日1剂。
6月26日二诊:诉双手手指僵硬明显减轻,除大拇指外,其余各指可以半屈曲。胃中已无烧灼感,偶有腹胀胃痛。舌质暗红,瘀点已消失,舌下脉络迂曲较前减轻,苔薄白,脉沉略滑。守上方去黄连、生姜、大枣,加泽兰10g、生蒲黄10g、丝瓜络10g,继进7剂。
后随访得知患者双手手指关节僵硬基本痊愈。
按 《素问•五脏生成》曰:“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手指受血液濡养,故而能摄。患者乏力、脉沉缓,提示阳气不足;唇甲色淡,说明阴血亦不足。气虚不能推动血行,脉络不通,血气不能濡养手指,手指筋脉失养,关节固定,故手指僵硬、不能屈伸。气虚不能运化,故时有腹胀,阴虚生内热,故胃内烧灼。血液瘀滞,故见舌上瘀点、舌下脉络迂曲。治以益气养血、通阳宣痹,方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黄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益气通阳、养血和营,加通草、络石藤、地龙、鸡血藤、丹参增强活血通络之功,加黄连清虚热,厚朴下气除满。二诊时,患者手指僵硬减轻,提示方证相合,因“血不利则为水”,故加泽兰、生蒲黄以活血利水,加丝瓜络增强通络之功,胃热消失,故去黄连。患者长期和面接触冷水,不能排除痹症,但治疗未使用甘草附子汤、独活寄生汤等祛风寒湿药物,而以黄芪桂枝五物汤之轻灵用药而获痊愈,系因患者长期从事体力劳动,日久正气耗伤,其困乏无力、唇甲色淡、脉沉缓,提示气血亏虚。其患处固定、不甚疼痛、舌苔薄白,说明风、寒、湿之象均不明显。且阴血亏虚不宜使用附子等刚燥之物,故投以黄芪桂枝五物汤,以“甘药”益气温经、和血通痹,气血阴阳相和,则诸证自愈,可见用药之精妙。
前一篇:自拟哮喘方治支气管哮喘
后一篇:··一盆金橘贺新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