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针刺后顶穴区域治落枕及急性腰扭伤

(2025-01-17 04:38:09)
针刺后顶穴区域治落枕及急性腰扭伤
摘自2025-1-16中国中医药报
朱官印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落枕与急性腰扭伤均为临床上的常见病,这类疾病的特点是起病急、病情重,多数患者发病初始表现为因疼痛导致颈部或腰部活动不利,屈伸、旋转功能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之所以将这两个疾病归属到同一类,是因为这两者的发病原因均为肌肉或韧带的急性损伤,均可通过针刺后顶穴区域极大地改善急性期功能活动受限状态,临床效果可靠,安全性高。
理论探析
后顶穴位于后发际正中直上5.5寸,在新世纪第五版《经络腧穴学》中记载其主治为“头痛、眩晕,癫狂病以及颈项强痛”。经络医学创始人王居易对后顶穴搓针导气法针治疗急性腰扭伤及其他相关疾病有较多论述,后世医家对其治病机理大多从经络走向、气流流注方面论述,但这并不能够很好地解释针刺治疗患者功能活动受限的机理。笔者通过临床实际应用与思考,认为针刺后顶穴区域可迅速缓解项背及腰部肌肉痉挛,从而达到快速恢复患者功能运动状态。之所以称为“后顶穴区域”,是因为其穴位及操作灵感来源于传统针灸学,但其治病机理则为现代解剖学。
《解剖列车——徒手与动作治疗的肌筋膜经线》(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中认为人体后筋膜表线起于足底、终于帽状腱膜和颅顶筋膜,其功能主要与脊柱屈伸相关。临床中落枕及急性腰扭伤的病因可归纳为因局部肌肉损伤后身体会形成保护性痉挛,局部肌肉张力增高,从而导致功能受限。故在治疗方面,如果能够及时释放肌肉系统的张力,其活动受限可极大地缓解。后顶穴区域为身体后侧肌肉逐渐移行为腱膜(筋膜)并同颅骨结合处,此处张力最高。临床推拿中有一个技巧,如果要想快速放松某块肌肉,只需在这个肌肉的起止点上进行点按则能达到目的。后顶穴区域则为此类区域,故其对整个后表线的张力释放有着极其好的效果。
临床操作
针刺临床操作如下:患者取舒适位,选取规格为0.30mm×50mm的针具,在后顶穴区域贴骨进针,针尖缓缓进入组织后,逐渐感受到高张力区域,在此区域行合谷刺法,其后可留针,并令患者适当活动受限区域。活动约10分钟后可根据患者耐受度再次行合谷刺法,一般2~3次后活动受限可明显改善。操作过程中应注意,针具太细或针刺深度不够,均不能对局部组织纤维造成破坏,这样就不能释放筋膜张力。另外,需贴着颅骨进针,因为筋膜直接连接到颅骨,如不能贴骨针刺,其同样不能对局部纤维组织起到破坏作用,故张力不能释放。
验案举隅
案一 王某,男,86岁,主因“腰部疼痛伴前屈受限1日”来诊。患者久坐起身后突然出现右侧腰骶疼痛并腰部前屈时疼痛加重,坐位到站立位时活动困难,无下肢放射痛。查体:腰椎前屈不能,腰4/5锥棘突间压痛(+),右侧骶髂关节压痛(+),无下肢放射痛。治疗:患者侧卧位,于后顶穴区域行针刺治疗,方法同上,其后帮助患者行下肢屈伸活动,约屈伸数十次后,再次提插针体2~3次,继续辅助患者屈伸下肢,数分钟后患者自觉腰部轻松,可自行坐起。其后行常规针刺法,2日后患者无明显腰痛。
案二 张某,男,37岁,主因“颈痛伴活动受限3天”来诊。患者3天前行走过程中突然出现颈部弹响,旋即颈部后伸及左旋时疼痛加重伴左侧斜方肌上缘疼痛,无上肢痛麻。3日以来自行贴敷膏药后症状未见明显缓解。查体:颈部前屈不能,左旋约30度时左侧斜方肌上缘疼痛,左侧第三颈椎横突压痛(+)。治疗:先予患者针刺左侧后溪穴,约10分钟后效果不佳。其后针刺后顶穴区域,提插针体2~3次后,患者自觉左颈肩部放松,疼痛极大缓解。再次留针10分钟后行提插手法,患者颈部前屈时疼痛缓解。其后常规行颈部针刺后,患者疼痛约缓解80%,嘱自行贴膏药,勿受凉。

《武威汉代医简》“瘀方”加味治顽痹验案(转)【草根一生】

 针刺后顶穴区域治落枕及急性腰扭伤 (2015-03-28 20:17:22)[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武威汉代医简》“瘀方”加味治顽痹验案
王世彪 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

    《武威汉代医简》是我国最古老的医方书,简牍共92枚,其中记载活血化瘀治法的有9枚,其中一首“瘀方”:“干当归二分,芎穷(即川芎)二分,牡丹(即丹皮)二分,漏芦二分,蜀椒一分,虻(即虻虫)一分”,并载当“以醇酒和饮”,是治疗血瘀证的最早方药之一。 “瘀方”加减治疗顽痹,效果显著,现分享其中两例病案:

    类风湿性关节炎

    李某,女,67岁,2014年5月16日初诊。

    患者间歇性多关节疼痛10年余,双手掌指关节及近端指间关节肿痛,伴晨僵,受凉后疼痛加重,保暖后可缓解,严重时握拳困难,累及双侧肘、肩、膝、踝等关节,多家三级医院明确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长期服西药治疗,病情不稳定,求中医诊疗。刻下查右手1~4指呈纽扣花样畸形,左手1~4指向尺侧偏斜,双手掌指、近端指关节有压痛,双腕关节无肿胀,有压痛,背伸受限,脊柱生理曲度正常,腰骶区叩击痛阳性,活动略受限,双膝关节略肿胀,有压痛,活动受限,左足第2、3指呈骑跨畸形,第一跖趾关节略肿胀。舌质淡暗,舌边有瘀斑,苔薄白,脉涩细。

    中医诊断:顽痹。病机为肾气亏虚,气虚血瘀,痹阻经脉。

    治法:补肾温阳,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瘀方”加减):黄芪70克,当归30克,川芎15克,制附片20克,制川乌10克,干姜15克,桂枝15克,细辛10克,漏芦15克,丹皮10克,虻虫10克,川椒5克,黑豆40克,炙甘草10克,6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并用药渣热敷疼痛处30分钟,2次/日。

    二诊(2014年5月23日):精神大振,疼痛明显减轻,肿胀好转,但服药后大便偏干,原方加白术24克,继服6付。

    三诊(2014年6月3日):大便通顺,疼痛进一步缓解,诸症都减轻,守方坚持服药20付。半年后随访:患者疼痛基本消失。

    骨性关节炎

    姚某,女,42岁,2013年12月12日初诊。

    患者间歇性双膝关节肿痛5年余,行走时间较长或上、下楼梯时症状较重,左膝腘窝囊肿,活动受限,疼痛逐渐累及左踝关节,严重时行走困难,某三甲医院行双膝关节、双下肢血管彩超诊断为“双膝骨关节炎、双膝滑膜炎”,给予玻璃酸钠、激素等关节腔内注射治疗,病情不缓解,求中医治疗。刻下患者动辄感冒,易生口疮,此起彼伏,经年不愈。舌质淡红而暗,苔薄白,脉沉涩。

    中医诊断:顽痹。病机为气血亏虚,气滞血瘀,络脉失养,卫阳不固,寒留成痹。     治法:益气活血,逐寒通络。

    方药(“瘀方”加减):黄芪120克,威灵仙30克,当归30克,川芎15克,制川乌10克,熟地45克,桂枝15克,细辛15克,漏芦15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白芍40克,丹皮10克,虻虫10克,川椒5克,肉桂3克,炙甘草10克,鲜姜7片,大枣7枚,加冷水3000毫升,文火煮煎成600毫升,分3次温服。并针刺拔火罐治疗腘窝囊肿。服药7付,疼痛尽失,行走基本自如。嘱黄芪300克,女贞子120克,白术120克,防风180克,共研粗末,每次30克煮20分钟,早晚分服善后,随访1年,很少感冒和口疮,关节功能基本正常。

    按  “瘀方”中当归甘辛性温,补血活血,通补兼施;川芎辛温,通利散瘀,善于走散;丹皮辛苦微寒,清热凉血,活血消瘀;漏芦苦能下泄,咸能软坚;桂枝温通脉络,通阳化气;川椒辛而大热,温中散寒,除湿止痛;虻虫善搜剔经络风寒痰瘀,破血逐瘀结,通利血脉及九窍。全方治血为主,痰瘀同治,寒热并调。痹病初在气,当辨寒热而祛风湿,日久及血,当重痰瘀而扶正气,此是治痹大法。“瘀方”功效正中顽痹病机,故临床应用,多取显效。痹病迁延日久,痰瘀交阻经络,深入骨髓,不重用活血搜剔,散结通窍,仍泛用祛风湿治气,多不能获效。但化痰活血搜剔散结之品,能治标而不能顾本虚,故于顽痹者,当标本兼顾,多用大剂量黄芪等,培养正气,正气得复,则标症易剔也。

伏邪痹治【草根一生】

  《武威汉代医简》“瘀方”加味治顽痹验案(转)【草根一生】 (2015-03-24 05:19:54)[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http://www.kongming.cn/kmdocs/2198/20111219212451/1.png                                       伏邪痹病具有反复发作,顽固难愈,正虚邪实等特点。其发病“亦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素问·痹论篇》)“重感”绝非首次感邪,只是邪伏于里,“留而未发”之故。肾虚寒凝为其病机之关键,以致风、寒、湿、瘀之邪深伏,或寒郁化热,经脉气血痹阻,不通则痛。故治之当以温肾散寒,搜风祛湿,宣痹通络立法。                                                               组成:制附子20克,桂枝15克,制川乌12克,制马钱子0.8克,土白术15克,苍术15克,制天南星12克,蜈蚣2条,当归15克,乳香12克,没药12克,鸡血藤30克,炙甘草25克。

    功能:温肾散寒,搜风祛湿,宣痹通络。

    主治:伏邪痹病之肾虚寒凝,湿瘀阻络证。症见肌肉、关节疼痛反复发作,痛点固定,关节屈伸不利,遇寒痛甚,或肢体酸楚疼痛、沉重、肿胀,或关节肿大僵硬等,舌质黯淡,舌苔白腻,脉沉缓或沉弦紧。

    用法:用文火先煎制川乌、附子1小时后,再入余药同煎30分钟,第二遍煎20分钟,共取药液500毫升。每天分3次凉服。制马钱子研末分3次冲服,连服7天后停用。

    方解: 本方由《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小活络丹化裁而成。原方之川乌温经散寒,祛风除湿;天南星祛经络之痰,消肿散结,并能祛风,尤善止骨痛;乳香与没药善行走窜,功擅化瘀止痛;地龙通经活络,引诸药直达病所。然原方温肾散寒,宣痹通络之力尚属不足,更乏健脾祛湿之味,况且寒邪深伏,亦需投温热重剂方能取效。故加制附子、桂枝,以增强温肾散寒之力。附子长于温肾扶阳,乌头偏于逐寒开痹,二药合用,散寒袪湿功倍,除痹止痛效灵。桂枝长于温散表寒,宣阳气于卫分,以透伏邪外出;苍术、白术燥湿健脾,其与桂枝、附子相配,使湿得温而化;马钱子善疏筋骨间风湿,且止痛之力强;蜈蚣搜剔透骨,化瘀通络,其与马钱子相配,尚可预防马钱子所致全身肌肉抽搐之毒副作用;鸡血藤养血活血,长于通络舒筋,其与当归相伍,寓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重用炙甘草取其补中益气,缓急止痛之功,又为预防乌、附及马钱子毒副作用必用之品。如此组方,标本兼治,相辅相成,俾正气复则邪自去,邪气去则正自复,经络气血宣通而痹自愈。

    加减运用:寒郁化热,寒热错杂者,加水牛角粉、白芍、知母,减制川乌;痰瘀痹阻,关节肿胀或僵硬者,加土鳖虫、土贝母、僵蚕;肾虚督寒,腰骶、胯部疼痛甚者,加炒杜仲、炒补骨脂、鹿角、熟地,减川乌、天南星;膝关节冷痛,久肿不愈,状如鹤膝者,加皂角、穿山甲粉(冲服)、白芥子、泽兰。可同时选择配合针灸、药浴等外治疗法。

  膝关节肿痛早在《内经》中就有论述,在《灵枢·经脉篇》中胃足阳明之脉的所生病就载有“膝膑肿痛”症。其他各篇也有类似的描述。此后医籍将其列入痹、痛风、鹤膝风、历节风等病门中讨论。究其病因多因肝肾不足,经络气血亏损,筋膜失养,阴寒湿邪侵袭凝滞;或外伤瘀血,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生积液肿胀疼痛。 膝关节肿痛可见于髌上滑囊血肿、膝部滑囊炎、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等及风湿病症中。笔者针灸治疗膝关节肿痛疗效满意。

    治疗方法

    取穴:伏兔、足三里、三阴交、血海。急性期加太冲;巩固期加天枢。

    操作:顺序直刺35~~45毫米(太冲穴直刺20毫米),按针刺顺序施以高频率(≥120次/分钟)、小幅度(≤90°)捻转手法各1分钟,以(天枢)伏兔、足三里穴针感向足部、三阴交、血海穴针感向腹股沟部方向传导为佳。每周针灸5天每日天一次,两周一个疗程。

    

    体会

    膝关节肿痛早在《内经》中就有论述,在《灵枢·经脉篇》中胃足阳明之脉的所生病就载有“膝膑肿痛”症。其他各篇也有类似的描述。此后医籍将其列入痹、痛风、鹤膝风、历节风等病门中讨论。究其病因多因肝肾不足,经络气血亏损,筋膜失养,阴寒湿邪侵袭凝滞;或外伤瘀血,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生积液肿胀疼痛。

    足阳明胃经为经多气多血之脉,天枢穴、伏兔、足三里均属于该经,天枢穴又是手阳明大肠经募穴,位于脐旁两寸,恰为人身之中点,如天地交合之际,升降清浊之枢纽。刺激该穴既能补后天之气也就是间接地补充了人的元气,使人的气机上下沟通,升降沉浮调顺。刺激伏兔穴这个穴位后通过加强胃经气血的运行,达到排渗脾土中水湿的功效。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常用的重要穴位,临床应用广泛,是治疗胃肠及下肢膝胫疼痛的首选之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中指出“足三里能通心腹胀,善治胃中寒,肠鸣并腹泻,腿胫膝肿胀酸,伤寒瘦损,气蛊诸股”。遵张仲景“血不利则为水”之训,选取具有活血、养血、凉血、生血功效的血海穴可以祛风清热、疏筋活血。脾最大的功能之一是能够把人体的水湿浊毒运化出去。取三阴交具有健脾化湿、疏肝益肾之功。太冲属少气多血之厥阴经,偏于补血、调血,具有平肝泄热、舒肝养血的功效。诸穴相伍再配以温针灸共同起到调理脾胃以“土来掩水”,截断上游源源不断而来的水,再祛风、清热、疏筋、活血来“开闸泄洪”使积液有序外泄(患者自觉针灸后患者出汗多),最终治愈膝关节肿痛。

缓解颈椎疼痛四招

中药外敷缓解膝关节疼痛
摘自2025-9-25中国中医药报
王明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中药外敷属于中医外治法范畴,是指将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温经通络等功效的中草药,经过炮制加工后制成药膏、药贴、散剂或热敷包等形式,直接敷于膝关节患处。该方法借助人体皮肤这一天然吸收通道,使药物有效成分透过腠理,深入病灶,发挥局部治疗作用。从中医理论看,膝关节疼痛多归属于“痹证”范畴,病因常与风、寒、湿、热邪外袭,或跌扑损伤致气血瘀滞、经络不通有关。因此,外敷药物的组方原则重在祛邪通络、调和气血,实现“通则不痛”的调理目标。
活血止痛膏
活血止痛膏在于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与关节僵硬。该药具有显著的舒筋活络、散瘀止痛功效,能有效减轻急慢性软组织损伤所致的肿胀与疼痛。其常见成分包括当归补血和营、川芎活血行气、红花散瘀通经等。对于运动后疼痛加重或轻度扭伤患者尤为适宜。
麝香追风膏
麝香追风膏具有祛风除湿、温经通络之效,适用于风寒湿邪所致的膝关节冷痛、重着、屈伸不利。方中麝香芳香走窜、活血通经,独活祛风胜湿,威灵仙通络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散寒舒筋之功。使用时须取适量药膏均匀涂抹患处,每日2~3次,并以掌心轻柔按摩至微微发热,以助药物渗透。应注意控制用量,涂抹不宜过厚,以免堵塞毛孔影响吸收,过敏体质者建议先行皮肤测试。
消炎镇痛膏
消炎镇痛膏侧重于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常用于风湿热痹或急性炎症引起的膝关节红肿、灼热、剧烈疼痛。其中白芷散风祛湿、通窍止痛,细辛温经散寒,配合其他清热成分共同起到消炎退肿的效果。该剂型适用于湿热季节或炎症明显发作期。
云南白药膏
云南白药膏活血化瘀、消肿定痛效果。含三七等活血良药,对跌打损伤所致膝关节淤血、肿痛及活动障碍具有显著改善作用。使用时取适量药膏微微加温后薄层涂抹,每日2~3次,轻柔按摩促进吸收。该药也适用于陈旧性损伤的恢复阶段。
关节止痛膏
关节止痛膏是风寒湿痹,祛风除湿、活血止痛之效。常含独活、威灵仙、桂枝等温通散寒之品,能明显缓解类风湿关节炎或骨关节炎引起的酸楚、麻木和刺痛。一次一贴,维持4~6小时。
中草药热敷
中草药热敷法融合中草药性与温热效应,通过透皮吸收与物理温热双重作用,达到活血化瘀、温经通络、散寒止痛的目的。常用药材包括海桐皮祛风通络、宽筋藤舒筋活络、透骨草活血消肿、乳香没药行气止痛等。
基础操作如下:包覆整个膝部。热敷时间以20~30分钟为宜,每日1~2次,治疗后可适度活动关节。热敷法特别适合寒湿型痹痛及慢性劳损,但应注意严格控温,防止烫伤。

慢性腰痛用陈艾【草根一生】

 针刺后顶穴区域治落枕及急性腰扭伤 (2014-01-03 06:55:50)[编辑][删除]
标签: 

杂谈

 

                                  

    法   艾叶50克水煎,用木桶泡,药水过膝为好,每次20分钟,每晚1次。

    功用    温经散寒   活络止痛。

颈椎病秘方【草根一生】

  慢性腰痛用陈艾【草根一生】 (2014-04-07 20:38:20)[编辑][删除]
标签: 

杂谈

药 方:生龙牡30克,珍珠母30克,郁金3克,赤芍30克,白芍药15克,生甘草10克,葛根30克,旋复花3克。
  方 法:每天一剂,水煎服,一般9剂可愈。

大师贺普仁治肩痛【草根一生】

   颈椎病秘方【草根一生】 (2014-04-25 07:58:17)[编辑][删除]
标签: 

杂谈

                大师贺普仁治肩痛【草根一生】

  方一、穴位:条口(患侧)

  功能:袪风散寒,通调经络。

  主治:肩周炎轻症。

  操作:用3寸28号针,单手快速进针,针向承山,直刺2寸多,用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出针,10次为一疗程。

  方二、穴位:条口,肩部阿是穴。

  功能:温经补气,袪邪通络。

  主治:肩周炎重症。

  操作:条口操作同轻症,局部阿是穴用中号火针点刺。隔一日或二日1次,10次为一疗程,5~10个疗程可愈。

  方三、穴名:膏盲(患侧),局部阿是穴。

  功能:扶正袪虚,兼以通经活络。

  主治:肩周炎顽症。

  操作:用3寸29号毫针,从患侧膏盲穴进针,沿肩胛骨后侧缘向肩部平刺,使肩周产生酸麻胀感。留针30分钟,局部阿是穴火针点刺,隔二日一次,15天为一疗程,一般要治疗5~10个疗程。

 

按足治肩痛  【草根一生】

 大师贺普仁治肩痛【草根一生】 (2014-04-11 04:56:17)[编辑][删除]

标签: 

杂谈

                                   按足治肩痛 <wbr><wbr><wbr><wbr><wbr> <wbr><wbr><wbr><wbr><wbr>【草根一生】   

                   按脚外侧赶走肩酸痛

     肩关节反应区位于脚第五中足骨上端骨节,及第五趾骨基节下端画一半圆,包含脚背、脚侧和脚底。经常按摩可以对抗五十肩、手臂无力、肩膀酸痛等。

    按摩方法:把反应区分成脚背、脚侧和脚底三区,如用按摩棒进行按摩,沾油用推法或抠法;如用徒手按摩,则运用推法或食指侧抠法,反应物较硬时用扣拉法,使反应物逐渐软化消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