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食入即吐的方法:
-
理中丸:理中丸以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等为主要成分,具有温中健脾的作用,可缓解因脾胃虚寒引起的呕吐症状。此方适用于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服药期间应避免食用生冷、油腻食物1。
-
小柴胡汤:小柴胡汤通过调和肝胆,使胃气得以升发,从而止呕。本方主要用于治疗肝郁气滞所致的呕吐。在使用时应注意情绪调节,保持心情舒畅1。
-
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中的黄连、黄芩能清热燥湿,半夏、干姜则能降逆止呕,诸药合用可有效改善食入即吐的症状。该方常用于治疗胃肠功能紊乱导致的呕吐。患者需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1。
-
枳术丸:枳术丸中的枳实有消积导滞的功效,白术则能健脾益气,两者合用可以促进胃肠蠕动,改善食积停滞的情况。对于由食积所引起的呕吐,可在医师指导下服用枳术丸。用药期间不宜同时服用滋补类中药1。
-
旋覆代赭汤:旋覆代赭汤中的旋覆花能够降逆下气,代赭石则能平抑肝阳,二者配伍可用于治疗胃气上逆所致的呕吐。若上述原因导致的呕吐症状严重,也可考虑使用本品。但对本品过敏者禁用1。
-
吴茱萸汤:吴茱萸汤出自于《伤寒论》,具有温中补虚,降逆止呕(阻止上冲的胃气,止住呕吐)的功效。可以治疗肝脾虚寒引起的胁肋部或胃脘部冷痛,恶心呕吐,脘腹(腹部)胀满,大便质稀,大便次数增多,畏寒肢冷等症状3。
-
小半夏加茯苓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出自于《金匮要略》,具有和胃止呕、引水下行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恶心呕吐,心下痞闷,痰饮多汗,头眩心悸等证。该方剂不可与川乌、草乌、附子等药物同用3。
-
大黄甘草汤:大黄甘草汤出自于《金匮要略》,具有通腑泻热、和胃止呕的功效,可以用来治疗胃肠积热、浊腐之气上逆、食已即吐、吐势急迫、大便秘结不通等病证。体质虚弱患者忌服3。
在使用经方治疗食入即吐时,应首先明确病因,排除器质性疾病的可能性。此外,在服用任何传统中药之前,都应该咨询专业中医师的意见,以免因误诊而延误病情。
胃食管反流病辨治【草根一生】
(2015-03-17
10:39:50)[编辑][删除]

胃食管反流病多有反酸、烧心、恶心、呕吐、嗳气、口苦、纳呆、腹胀、便秘等症,严重者还可伴有一些反流综合征,如慢性咳嗽、声音嘶哑、咽部异物感、哮喘、焦虑、抑郁、心悸、胸痛等,涉及呼吸、精神、心血管系统。
本病当属中医“呃逆”“反胃”“呕吐”“胃脘痛”“便秘”等多种病症范畴。本病由脏腑功能失调,腑气不降而成,而胃失和降仅仅腑气不降的一个方面。用疏肝和胃通腑降逆法进行治疗。
基本方:柴胡、郁金、白芍、元胡、瓜蒌、苏梗、旋覆花、代赫石、清半夏、陈皮、竹茹、丁香、柿蒂、黄连、吴茱萸、鸡内金、莱菔子、枳实、厚朴、制大黄、炙甘草组成。
辨证
:属肝胃不和者,加佛手、炒麦芽;属脾胃湿热者,加藿香、佩兰;属气滞血瘀者,加丹参、川芎;属脾胃虚弱者,加党参、白术;属脾胃虚寒者,加人参、干姜;属胃阴不足者,加麦冬、玉竹等。每日一剂,先用洁净冷水浸泡1个小时,继以大火烧开,然后用小火煮20分钟,煎2~3次口服,以两周为一个疗程。
方中柴胡、郁金、白芍、元胡疏肝柔肝,理气解郁,活血止痛;瓜蒌、苏梗宽胸理气,化痰散结,理气止痛;旋覆花、代赫石、清半夏、陈皮、竹茹、丁香、柿蒂、黄连、吴茱萸清热和胃,消胀止呃,降逆止呕;鸡内金、莱菔子,枳实、厚朴、制大黄消食开胃,通腑降气,消胀止痛;炙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济疏肝和胃、通腑降逆之效。
食欲不振家传方【草根一生】
(2015-03-16
04:18:09)[编辑][删除]
长期吃不下食物,热重,用:茯苓10克
党参15克 白术10克 山药15克 扁豆10克 陈皮6克 连翘15克 ,水煎服,一日三次。
名医名方
五丹胃福汤
摘自2025-5-8中国中医药报
邵祖燕,男,1939年出生,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天津市首届名中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脾胃病学科奠基人及首席专家。从事脾胃病理论研究与临床工作,以调升降为纲,研发院内制剂胃速安散、五丹胃福颗粒。擅长诊治各类慢性胃炎、胃癌前期病变、结肠炎、便秘、肝胆疾病、肿瘤及各类疑难杂病。
组方:焦槟榔15g,乌药10g,炒枳壳10g,沉香(后下)10g,丹参15g,砂仁(后下)6g,炒莱菔子,檀香(后下)6g,木香(后下)6g,炙甘草。
主治: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症见脘腹痞满、胀痛、嘈杂、纳呆等。亦适用于消化性溃疡。
功效:理气和胃,活血化瘀。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饭后温服。
方解:本方以五磨饮子合丹参饮为基础方,加炒莱菔子、炙甘草组成。五磨饮子出自《医方考》,用于治疗气厥证,后多被医家用于除胀满。木香调气,沉香、槟榔降气,乌药顺气,枳实破气,诸药共奏降气破逆除滞之功。丹参饮出自《时方歌括》,用于治疗气滞血瘀所致的心胃气痛,即胃脘诸痛。方中丹参剂量是其他药味的5倍,重用为君药,以行活血祛瘀之功;血的运行依赖于气的推动,血瘀亦可导致气滞,故加檀香、砂仁以温中行气止痛,共为佐使药。该方药味虽简,但配伍得当,气血并治,活血止痛之功极佳。炒莱菔子降气消积,行气除胀;炙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理气和胃、化瘀通络之效。
加减:伴胃气上逆者,加代赭石、旋覆花、丁香、柿蒂等增强镇逆降气之力;湿阻者,加藿香、半夏等化湿和中;脾气下陷、滑脱不禁者,加柴胡、升麻、益智仁、诃子、肉豆蔻等固摄升提;食滞者,加鸡内金、炒麦芽、焦神曲、焦山楂等消食和胃;气郁较重者,加郁金、青皮、紫苏梗、川楝子、延胡索等行气解郁;瘀血较重者,加失笑散活血化瘀;寒滞者,加良附丸温中散寒;阳虚者,加附子、干姜、桂枝等温阳散寒;阴虚者,加石斛、麦冬、沙参滋阴。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赵双梅整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