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膏方,大妙用

(2025-01-14 05:33:31)
小膏方,大妙用
摘自2025-1-13中国中医药报
李艳彬 安徽省亳州市中医院

膏方的历史与发展
膏方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中。最初,它主要用于外用治疗皮肤病等表面疾患。明清时期是中国膏方发展的重要阶段。膏方是由多种中药材按照一定比例配伍,经过煎煮浓缩而成的一种半流体状或固态制剂。再经过浓缩、去除水分后加入适量的蜂蜜、冰糖等天然甜味剂调制而成。个性化定制也是膏方的一大特色。
常见的膏方药材与功效
膏方的配方取决于所治疗的具体病症和个人体质。以下是一些针对肺系疾患常用的药材及其主要功效。百合:润肺止咳,清心安神;川贝母:清热化痰,润肺止咳;麦冬:养阴生津,润肺止咳;桔梗:宣肺利咽,祛痰排脓;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枇杷叶:清肺降气,止咳化痰;甘草:调和诸药,缓急止痛,补脾益气;阿胶:补血滋阴,润燥止咳;蜂蜜:润肺止咳,调中和胃。
针对咳嗽痰多,可选择含有百合、川贝母、麦冬、桔梗、杏仁等药材的膏方;针对容易疲劳、免疫力低下,则可以在上述基础上添加人参、黄芪等补气药物来增强体质。

膏方特别适合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等有肺部疾病的患者,可通过服用膏方来减轻症状、预防复发。此外,膏方对于经常感到疲劳无力、易感冒、免疫力低下的亚健康人群也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膏方虽好,但不是每个人都适宜,尤其对膏方中任何成分过敏者禁用。孕妇、哺乳期妇女应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不宜使用,可能增加肝肾代谢负担。
膏方通过辨证论治和科学的制作工艺,膏方不仅能有效地缓解症状,还能从根本上调理身体机能,提高免疫力。

姜汁蜂蜜膏

 (2025-01-14 05:31:37)[编辑][删除]

摘自2025-1-13中国中医药报。
功效:温肺止咳,温中止呕,用于外感风寒、寒痰咳嗽、肺寒久咳。
材料:生姜250克,蜂蜜100克。
做法:生姜洗净,捣烂后榨取姜汁。把姜汁与蜂蜜倒入锅中,小火加热收膏,制成姜汁蜂蜜膏,灌入瓶中,密封后放冰箱冷藏。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取1大匙膏,加温水调服。
生姜可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适合外感风寒所致的感冒、寒痰咳嗽、胃寒呕吐。生姜汁是把生姜洗净后打烂,绞取或榨取其汁而成,有散寒、化痰、止呕的功效,寒性咳嗽痰多、气喘胀满、呕吐气逆不下食者尤宜。蜂蜜补中润燥,解毒止痛,常用于脘腹虚痛、肺燥干咳等。此方适合肺寒或外感风寒所致的咳嗽、呃逆、痰饮者,秋冬寒冷季节或受寒后也宜服食。肺热咳嗽者不宜多吃。

糯米阿胶粥
摘自2025-1-13中国中医药报
功效:养血止血,滋阴润燥,用于阴血不足所致贫血苍白、眩晕心悸、失眠、月经不调。
材料:阿胶15克,糯米100克。
阿胶是补血止血、润燥滋阴的常用药,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心烦不眠、虚劳失血、月经不调及各类出血证。现代研究证实,阿胶能提高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增速,有强大的补血作用,疗效优于铁剂。糯米味甘,性温,《本草纲目》说它“暖脾胃,止虚寒泄痢,缩小便,收自汗”。阿胶性黏腻,糯米也较黏滞,难以消化,故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者慎服此粥。

五参丸调和五脏

 (2023-02-05 04:53:14)[编辑][删除]
时间:2019-09-0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任晓芳

 

 多已亡佚,唯有《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流传至今。“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千金方》的问世,集唐以前医学之大成,在中国医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上极文字之初,下迄有隋之世,或经或方,无不采扼。”《千金方》中的五参丸配伍精当,临床应用广泛。

  “五参丸:主治心虚热,不能饮食,食即呕逆,不欲闻人语。方:人参一两、苦参一两半、沙参一两、丹参三分、玄参半两,上五味,捣筛炼蜜和为丸。食讫饮服十丸如梧子大,日二,渐加至二十丸。”(《千金翼方·卷第十二·养性养性服饵第二》)

  分析《千金翼方》中的五参丸药物组成,人参性平、味甘、微苦,微温,归脾、肺经、心经,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之效。苦参味苦,性寒归肝、肾、大肠、小肠、膀胱经,具有清热燥湿,祛风杀虫之效。沙参归肺、胃经,具有清热养阴,润肺止咳,益胃生津之效。玄参味甘、苦、咸,性微寒,归肺、胃、肾经,具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阴之效。丹参苦,微寒,归心、肝经,具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清心除烦,养血安神之效。

  《普济方》中用五参丸治疗酒刺、面疮。制备方法:人参1钱,丹参1钱,苦参1两,沙参1两,玄参1两。上为末,用胡桃仁5钱,重杵碎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茶汤送下,1日3次,食后服。

  李时珍《本草纲目》曰:“五参五色配五脏。故人参入脾,曰黄参;沙参入肺,曰白参;玄参入肾,曰黑参;牡蒙入肝,曰紫参;丹参入心,曰赤参。其苦参,则右肾命门之药也。古人舍紫参而称苦参,未达此义尔。”

  五色之配,类与五行,配与五脏。人参色黄而入脾,沙参色白而入肺,玄参色黑而入肾,丹参色红而入心,苦参色虽非青,但归肝经。

  五参丸具有“益心气、养心阴、清心热、除心烦、解心毒”的功效,可治疗五脏疾,故临床上应用范围很广。原方加减化裁后可以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导致的心律失常、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房颤等。对于皮肤瘙痒、消渴病、过敏性疾病、风湿等属气虚、血瘀、内热者都有较好疗效。凡肝病患者有阴虚、相火偏旺证者,均可用五参丸滋阴、化瘀、解毒。

  五参丸即可益气养阴,又具化瘀,解毒之用,故当不断探索其在临床的实际应用。(任晓芳 西安市中医医院)

五味可调五脏

  (2023-02-04 04:56:05)[编辑][删除]
时间:2019-09-2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张其成

 

 《素问·脏气法时论》讲到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就可以用不同颜色、不同味道的食物来进行调理。

食物之五味

  岐伯说:“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肝对应的颜色是青色,适宜食用甘甜味的食物,如粳米、牛肉、枣、葵都甘甜的。因为肝苦于急,急食甘以缓之。心对应的颜色是红色,适宜食用酸味的食物,如李子、韭菜都是酸的。因为心苦于缓,宜酸物收之。肺对应的颜色是白色,适宜食用苦味的食物,小麦、羊肉、杏、薤都是苦的。因为肺苦于气上逆,宜食苦物泄之。脾对应的颜色是黄色,适宜食用咸味的食物,大豆、猪肉、栗、豆叶都是咸的。因为脾贵在平和,为土,苦于干枯、坚硬,咸能润下、软坚。肾对应的颜色是黑色,适宜食用辛味的食物,黄黍、鸡肉、桃、葱都是辛的。因为肾苦于燥,宜辛物润之。

五味特性与作用

  适合吃什么食物,是从五脏的特性和不同需求说的,不能太过机械,每种味道列举的食物也不一定完全准确,我们日常生活运用的时候要灵活。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五种味道的作用:“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辛味发散,酸味收敛,甘味缓和,苦味坚燥(坚固和干燥),咸味有软化硬块的作用。

  酸能收、能涩,一般说来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这类药物多具有酸味。酸味药多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滑等证。例如五味子固表止汗、乌梅敛肺止咳、五倍子涩肠止泻等。

  苦能泄、能燥、能坚,有清热泻火、通利大便、清热燥湿作用的药物多具有苦味。苦味药可以治疗热证、火证、便秘、阴虚火旺等证。例如黄芩、栀子清热泻火;大黄、枳实泻热通便。

  甘能补、能和、能缓,有滋养补虚、调和药性作用的药物多具有甘味。甘味药可治疗正气虚弱、身体诸痛等证。例如人参大补元气,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药性并解药食中毒等。

  辛能散、能行,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等多具有辛味。辛味药可治疗表证、气血阻滞之证。例如苏叶发散风寒、木香行气除胀等。

  咸能下、能软,有泻下、润下通便、消散结块作用的药物多是咸味,咸味药可治疗大便燥结、痰核、瘿瘤等证。例如芒硝泻热通便,海藻、牡蛎消散瘿瘤等。

合理的饮食结构

  《黄帝内经》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这是合理的饮食结构。五谷用来充养五脏之气,指五种谷物,即稻、黍、稷、麦、菽,也就是粳米(甘)、黄黍(辛)、小豆(酸)、麦(苦)、大豆(咸);五果用来帮助五谷濡养人体,即桃(辛)、李(酸)、杏(苦)、栗(咸)、枣(甘)五种果实;五畜用来补益脏腑,指五种动物肉类,即牛(甘)、羊(苦)、猪(咸)、狗(酸)、鸡(辛);五菜用来充养脏腑,指五种蔬菜,即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五谷、五果、五畜、五菜具有辛、酸、甘、苦、咸五种不同气味:粳米、牛肉、枣、葵味甘;小豆、犬肉、李、韭味酸;麦、羊肉、杏、薤味苦;大豆、豕肉、栗、藿味咸;黄黍、鸡肉、桃、葱味辛。酸、苦、甘、辛、咸各有作用,或散,或收,或缓,或软,或坚。

  食物按照五行来划分。每一类的五种食物基本都符合木、火、土、金、水五种属性。每一类食物只有五种?当然不是。这就是由《易经》开创的中国人的思维,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一个一个的事物分成一类一类的事物,分两类就是阴阳,分四类就是四象,分五类就是五行,分八类就是八卦。

  按照五行的思维模式,所有食物按各自的属性都可以归纳成五种。每一类食物都具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气味,有各自的作用,有的发散,有的收敛,有的缓和,有的消散结块,有的坚固。

  五谷是用来营养身体的,五果是用来辅助营养的,五畜是用来补益身体的,五菜是用来补充身体的。说了两个意思,第一,不能偏食,要荤素搭配,粗细搭配,谷物、水果、肉类、蔬菜都要吃,因为健康的身体是需要各种营养的。第二,谷物是主食,是很重要的,水果、蔬菜、肉类是辅助的。

  《黄帝内经》讲了“五谷为养”,五谷才是营养我们身体的主食,是一定要吃的。很多人为了减肥,也不吃主食,只吃蔬菜、水果,副食吃了不少,结果减肥效果很差,也是这个原因。(张其成)

小五味 大天地
摘自2023-2-9中国中医药报
杨秀娟 郭晶晶 魏江霞 梁永林 甘肃中医药大学
古代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口尝中药的真实滋味,总结概括为五味——酸、苦、甘、辛、咸。《素问•脏气法时论》最早概括了五味的作用,即“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诸多医家以《黄帝内经》所述的五味相关内容为圭臬,将相关理论进行拓展总结,如《本草纲目》言:“辛能散结润燥,致津液,通气;酸能收缓敛散;甘能缓急调中;苦能燥湿坚软;咸能软坚。”在中医临床不断实践中,中药五味代表的功效亦得到补充完善,从不同角度阐明了药物治病的作用,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中药天地。
辛味药
辛味药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一般来讲,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有辛味。
辛味药有辛温、辛凉之别。辛温代表药如麻黄、羌活、生姜、荆芥等,温可散寒,辛可发散表邪,故以上中药均具有解表散寒的作用。此类药物临床可用于风寒感冒,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流清鼻涕等。如大家常见的姜汤、荆防败毒颗粒。辛凉药物的代表有薄荷、金银花、连翘等,具有发散风热的作用,临床可用于风热感冒,如银翘散、桑菊感冒片等多包含此类药物。
苦味药
苦味药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苦味药多用治热证、火证、便秘、湿证等。
如板蓝根、黄连、蒲公英等均是常见的苦味药。蒲公英为药食两用中药,民间常用于制作茶饮、凉菜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清肝明目作用。现代研究表明,蒲公英可用于急性乳腺炎、扁桃体炎、胆囊炎等疾病的治疗。板蓝根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的作用,现代研究表明其对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及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大黄具有较强的泻下通便作用,能推陈致新,对于腹胀、胃肠积滞、实热便秘有良好的效果。因其可以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故又可治疗水火烫伤,用时打粉与蜂蜜或鸡蛋清调敷,亦可与地榆粉相配,用芝麻油调敷。
酸味药
酸味药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作用,多用于治疗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滑、遗精滑精、遗尿、崩带不止等。
如五味子、乌梅、石榴皮等均是常用的酸味药。五味子性温,味酸、甘,《药性切用》云其“敛肺滋肾,专收耗散之气,为喘嗽虚乏多汗之专药”。可见五味子上能敛肺止咳,下能补肾涩精,亦能敛汗止泻。再如乌梅性平,主沉降,可敛肺气、止咳嗽,常用于治疗肺虚久咳,又能涩肠止泻,用于久泻久痢。生活中常见的石榴皮味酸涩,性温,具有涩肠止泻、止血作用。
甘味药
甘味药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缓急止痛的作用。甘味药多用于治疗正气虚弱、身体诸痛。
“能补”者如甘温之性的黄芪可补脾益肺,治疗肺脾气虚证;甘寒质润的百合可养阴润肺,治疗肺阴虚咳嗽;甘温燥烈的淫羊藿能补肾阳,强筋骨,用于肾阳虚衰症见腰膝冷痛、筋骨痿软者;甘温之性的当归能补血调经,用于血虚诸证。
“能和”即指甘味药可调和药性,缓和毒性。如有“国老”之称的甘草,《本草纲目》言:“此草最为众药之主,经方少有不用者,犹如香中有沉香也。国老即帝师之称,虽非君而为君所宗,是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又云:“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甘草在临床中的应用频率很高,有“十方九草”之说。其既能调和整个方子的峻烈之性,缓和中药的毒副作用;还可单用煎服解热毒疮疡,治咽喉肿痛;又可与绿豆等煎汤服用,解川乌、草乌之毒。
“能缓”指可缓急止痛,如甘平质润的蜂蜜,可用于治疗中虚脘腹作痛、腹痛喜按、空腹痛甚、食后稍安者,单用有效,或与甘草配伍同用。
咸味药
咸味药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瘿瘤、瘰疬、癥瘕积聚等。
常见咸味药有海藻、昆布、芒硝、玄参等。海藻为马尾藻科植物海蒿子或羊栖菜的干燥藻体,性咸寒,有软坚散结、消痰、利水之功。《神农本草经疏》云海藻“主瘿瘤气,颈下核,破散结气痈肿,癥瘕坚气”。昆布为海带科植物海带或翅藻科植物昆布的干燥叶状体,与海藻性效相似,常相须为用治疗瘿瘤、瘰疬。芒硝性寒味苦且咸,既能使燥结之便通,又能软坚散结消肿。芒硝可与西瓜制成西瓜霜外用疗口疮,亦可配冰片外敷疗乳痈,还可溶化于热水熏蒸治痔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