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逍遥散合甘麦大枣汤治阵发性心慌

(2025-01-11 05:15:12)
逍遥散合甘麦大枣汤治阵发性心慌
摘自2025-1-10中国中医药报
何庆勇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吕某,女,61岁。初诊日期:2013年4月11日。主诉:阵发性心慌、气短4年,加重7天。现病史:患者4年前开始出现间断心慌、气短,2012年于某医院行冠脉造影后被诊断为冠心病,之后长期服用酒石酸美托洛尔治疗。7天前患者因感冒出现心慌、气短加重,服用酒石酸美托洛尔后不能缓解,遂来就诊。刻下症:阵发性心慌、气短、乏力,且于早上和下午3~4点时发作厉害,近3天每天发作3次,每次约10分钟。自汗,汗多,食欲不佳,偶有恶心,两肋部闷痛,口干不苦,易急躁。眠差,纳可,二便调。肝郁舌(伸舌时舌体的两侧有两条白白的液线),舌胖偏暗,有裂纹,苔薄黄腻,脉左寸弱无力,右弦,结代。既往史:高血压病史7年,最高达160/90mmHg,间断服用缬沙坦、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等。血脂异常病史4年;腔隙性脑梗塞病史4年。心电图:心房纤颤。

中医诊断:心悸(逍遥散证、甘麦大枣汤证)。

方用逍遥散合甘麦大枣汤:柴胡12g,茯苓12g,薄荷3g,当归15g,炒白术15g,赤芍10g,生白芍10g,炙甘草20g,生姜8g,大枣12g,浮小麦60g。6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早晚服药。

二诊:患者诉偶发心悸(近2天仅发作1次),胃脘上口堵塞不适,喜按,活动或劳累后微恶心欲吐,纳可,眠尚调。肝郁舌,舌暗苔白,脉弱无力。

方用逍遥散合甘麦大枣汤合旋覆代赭汤:柴胡12g,茯苓12g,薄荷3g,当归15g,炒白术15g,赤芍10g,生白芍10g,炙甘草20g,生姜8g,大枣12g,浮小麦60g,旋复花20克,党参20g,代赭石15g,清半夏18g。煎服法同上。

3剂后患者诸症若失,肝郁舌消失。

按 “木郁达之”是治疗肝郁气滞证的基本原则。“木郁达之”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王冰曰:木郁达之,谓吐之令其条达。《内外伤辨惑论》认为是肺金抑遏肝木。木郁,指肝气郁结;达,疏泄畅达。对于“木郁达之”,笔者常用的代表方剂有逍遥散、柴胡疏肝散、越鞠丸。本案患者症见肝郁舌,单凭这一点,即符合逍遥散的方证(也可以用小柴胡汤),加之患者还症见阵发性心慌、气短、乏力,食欲不佳,偶有恶心,两肋部闷痛,易急躁。纳可,二便调,脉右弦。更是符合逍遥散的方证,故用之以疏肝理气。

《金匮要略》说:“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关于甘麦大枣汤,清代莫枚士《经方例释》说:“此为诸清心方之祖,不独脏躁宜之,凡盗汗、自汗皆可用。《素问》麦为心谷,《千金》曰麦养心气。”患者症见阵发性心慌、气短、乏力,自汗,汗多,食欲不佳,偶有恶心,脉左寸弱无力。符合甘麦大枣汤心神失养,脾气(阴)不足之病机,故用之以养心安神,补脾和中。

《伤寒论》云:“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旋覆代赭汤是仲景为痰气作痞证而设。近代伤寒大家聂惠民谓旋覆代赭汤的病机不仅仅是脾胃不和,痰气痞塞,而且有“土虚木乘”的病机,肝木郁结太过,可以克伐脾胃,致脾胃虚弱。反之脾胃虚弱,肝木亦可侮乘,即所谓“土虚木乘”。故旋覆代赭汤的功效是调和脾胃,镇肝降逆(聂惠民《三订聂氏伤寒学》)。已故经方大家叶橘泉认为旋覆代赭汤的辨证要点是:心下痞硬,嗳气频频,吞酸嘈杂,呕吐反胃,大便秘或逆上感,病情属于慢性偏虚者。笔者认为旋覆代赭汤的方证是:心下痞硬(痞满),喜按,嗳气或呃逆,苔白,脉弦或脉偏虚。二诊时症见胃脘上口堵塞不适,喜按,活动或劳累后微恶心欲吐,纳可,眠尚调。肝郁舌,舌暗苔白。符合脾胃不和、土虚木乘的病机,故用之。

(本文摘编自《何庆勇经方治疗疑难危重症实录》)

徐荣谦调肺保心方【草根一生】

 逍遥散合甘麦大枣汤治阵发性心慌 (2015-03-22 14:26:35)[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心与肺从中医角度看是有联系的,心与肺同踞上焦,心主血脉而朝于肺,肺主气而惯心脉,肺与心共同维系气血的运行。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的运行与血液的运行有密切的关系.

2015年3月22日播出《春生百病名家说调—3》

    春季乍暖还寒。民间流传的“三月还有梨花雪”是有一定道理的。春季北方多风,人体受风寒容易出现感冒、咳嗽;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长”,南方春天多雨而寒湿重,寒湿气重则对心脏有一定的影响。

2015年3月22日播出《春生百病名家说调—3》

    国家级名老中医徐荣谦在调肺养心方面有一个基本方,用辛夷、苍耳子、玄参、板蓝根这四味药起到调肺的作用,在这基本方的基础上加了五味养心药:丹参、苦参、阿胶、蚤休、鹿衔草。9味药共同组成了徐老的调肺保心方.

2015年3月22日播出《春生百病名家说调—3》

    茭白有清湿热,解毒功效。茭白甘寒,既能利尿祛水,辅助治疗四肢浮肿、又能清暑解烦而止渴,夏季食用尤为适宜,除了解毒,茭白还能退黄疸和催乳作用,更对突发心痛有治疗作用。如何用茭白调肺养心,更多内容请收看本期节目。

2015年3月22日播出《春生百病名家说调—3》

李七一:心衰辨证不可轻视阴虚【草根一生】

  徐荣谦调肺保心方【草根一生】 (2015-03-28 15:50:19)[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金陵医家验案(16)
李七一:心衰辨证不可轻视阴虚
http://www.cntcmvideo.com/zgzyyb/res/1/20150326/89701427335025508.jpg

    李七一,男,汉族,四川省巴中市人。医学硕士,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暨江苏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副院长;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师从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第四和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和江苏省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从事中医内科、心内科专业工作近40年,擅长心血管疾病的中西医诊治。主张对心血管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首当明确诊断,强调发挥中医辨证施治、整体诊疗的优势和主导作用。主攻病毒性心肌炎、冠心病、高血压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及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高脂血症、高粘血症等病证,认为以上疾病若属轻、中病情的,仅用中医药便可治愈或明显缓解症状,即使重、危患者,增用中医药,亦可减少使用西药的种类、剂量和毒副作用,且能提高疗效。临证重视对西医病种的中医主要病机的探究及类证鉴别,以求抓住主要矛盾,执简驭繁。

    先后主持参加了20多项国家、省部、厅局级科技项目,获省、市科技进步奖5项;发表学术论文130多篇,出版《心脑血管疾病中医诊治》《中医老年病学》等专著15部;研制的治疗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冠心平”作为院内制剂已使用10余年,并拥有国家专利,现正申请获批新药。

    2006年被评为江苏省中西医学会“2004-2006年度学会工作先进个人”;2007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高徒奖”;2010获南京医院协会“2010年度‘济川杯’优秀医院管理工作者”表;2011年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二届中西医结合贡献奖”等。

    •以往心衰的治疗注重阳虚水停而大施温阳利水之品,虽有短期疗效,但却有激活神经内分泌之嫌,且长期疗效不明,李七一强调心衰辨证不可轻视阴虚。基于此,自拟“心衰号”方,其组成:生炙黄芪、山萸肉、麦冬、海藻、桂枝、生蒲黄(包)、路路通。

    周某,男,56岁,2008年3月10日初诊。

    患者3月来反复气喘、水肿,住某西医院,查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提示:扩张性心肌病,左室68毫米,左心功能不全, 射血分数(EF)27.5%。给予标准抗心衰治疗1个月后病情未缓解,西医建议看中医。

    刻下:胸闷气喘,心悸乏力,夜间不能平卧,伴口干纳差,下肢水肿,小便偏少,大便自调,舌淡紫、少津,苔少,脉细无力。查:Bp90/60mmHg,慢性病容,颈静脉怒张,肝颈回流征(+),口唇紫绀,双肺呼吸音低,双下肺可闻及细湿啰,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64次/分,律齐,心音低钝,心尖区可闻及III级收缩期杂音。腹软,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双下肢II度凹陷性浮肿。现服倍他乐克、地高辛、依那普利、呋塞米、螺内酯。

    辨证:气阳亏虚,阴血不足,水湿瘀阻。

    治法:益气温阳,滋阴养血,活血利水,化痰软坚。

    方药:生炙黄芪各30克,山萸肉12克,麦冬15克,海藻15克,桂枝9克,生蒲黄(包)10克,当归10克,益母草20克,大腹皮10克,路路通30克。7剂,水煎服,日1剂,西药继续使用。

    二诊:药后气喘水肿减轻,纳差、脘腹痞满明显,原方加炒苍白术各12克、生炒薏仁各30克、青陈皮各10克。14剂,水煎服,日1剂,西药呋塞米减量,其余西药继用。

    三诊:患者服14剂后胸闷气喘、乏力水肿明显好转,脘腹痞满减轻,纳食有增,上方去益母草、大腹皮。14剂,水煎服,日1剂。

    四诊:患者服14剂后胸闷气喘不明显,乏力同前,无水肿,纳食可,二便调,治守原法。处方:生炙黄芪各30克,山萸肉12克,麦冬15克,海藻15克,桂枝9克,生蒲黄(包)10克,当归10克,炒苍白术各12克、生炒薏仁各30克、青陈皮各10克,路路通30克。14剂,水煎服。调整地高辛、呋塞米、螺内酯用量。

    此后以上方为基本方加减,经7个月的治疗,证情平稳,日常活动不受限。复查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提示:扩张性心肌病,左室56毫米, 射血分数(EF)51%。

    按 心衰的病机多为阳气亏虚,阴血不足,水湿瘀阻,李七一认为更要重视阴虚,阴虚形成主要与以下几点相关,一是心衰的原发病与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炎、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等密切相关,而这些病证的病机以阴虚为多;二是过用温阳、利尿之品,伤津耗液;三是气虚可以及阴;四是地球变暖,天人相应,病则易化热伤津。以往心衰的治疗注重阳虚水停而大施温阳利水之品,虽有短期疗效,但却有激活神经内分泌之嫌,且长期疗效不明,应重视阴亏与痰阻病机。基于以上认识,李七一在治疗上采用益气温阳,滋阴养血,活血利水,化痰软坚,并自拟“心衰号”方,其组成:生炙黄芪、山萸肉、麦冬、海藻、桂枝、生蒲黄(包)、路路通。黄芪补气为君药,其中炙黄芪偏于补气,生黄芪偏于利水,二者量大合用,具有补气益心,利水消肿功效;麦冬甘苦、微寒,养阴生津、除烦安神,山茱萸味酸性温,与麦冬同为臣药,既能补阴又能补阳,收敛耗散的心气,并能使三焦之气化亦可因之团聚;生蒲黄行血祛瘀,利水消肿;路路通行气宽中,活血通络利水;海藻咸寒,化痰软坚利水,与蒲黄、路路通同为佐药,三药主治厘然,兼治互助,合用则活血化痰利水之功倍增;桂枝和营通阳化气利水,为使药。综观全方七味药,君臣佐使,阴阳协调,厘然有度,药效叠加;虚实兼顾,以补为主,益气滋阴,补中有泻,补虚不敛邪;泻中寓补,攻实不伤正;瘀痰水气并治,祛瘀不动血,化瘀不损津,利水不伤正,行气不耗气;从药物归经上,本方以心、肾为主,兼顾肺、脾、肝经;从性味分析,注重平和,不温不燥。

    此例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及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西医诊断: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IV级,中医诊断:心衰,证属气阳亏虚,阴血不足,水湿瘀阻。一诊时李七一用协定方加当归、益母草、大腹皮以加强养血、活血、行气利水,二诊时患者又有脾虚失运之证,增生炒薏仁各30克、炒苍白术各12克、青陈皮各10克,健脾化湿,行气利水。三诊后患者症情改善,部分西药减量,给予以下处方善后:生炙黄芪各30克,山萸肉12克,麦冬15克,海藻15克,桂枝9克,生蒲黄(包)10克,当归10克,炒苍白术各12克、生炒薏仁各30克、青陈皮各10克,路路通30克。此后患者经过7个月的治疗,症状不明显,日常活动如常,复查心脏超声心动图左室缩小,射血分数正常。(江苏省中医院 韩旭整理)

失眠之困, 中医有解
摘自2025-4-24中国中医药报‘
’ 李旭红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中医医院
失眠是现代生活中极为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它如同一位不请自来的“隐形杀手”,悄然侵蚀着人们的身心健康。中医在失眠的治疗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失眠的记载,称为“不得眠”“目不瞑”等。中医认为,失眠的发生与人体的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尤其与心、肝、脾、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衡有关。此外,饮食不节、劳逸失度、情志失调等因素也可引发失眠。中医强调从整体观念出发,辨证调理脏腑功能,恢复机体平衡,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失眠问题。
辨证分型
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失眠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肝郁化火型:多因情志不遂,肝气郁结,郁而化火,上扰心神所致。患者常表现为入睡困难,多梦易醒,急躁易怒,目赤口苦,胁肋胀痛,舌红苔黄,脉弦数。此类患者多见于长期处于压力大、情绪紧张状态的人群。
痰热内扰型:多见于肥胖、饮食不节的人群。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导致痰湿内生,郁而化热,上扰心神。患者常表现为失眠多梦,胸闷脘痞,痰多口苦,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心脾两虚型:多见于长期熬夜、过度劳累或慢性疾病患者。多因久病体虚,或思虑过度,损伤心脾,导致心失所养,神不守舍。患者常表现为多梦易醒,心悸健忘,面色萎黄,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舌淡苔薄,脉细弱。
心肾不交型:多因肾阴亏虚,不能上济于心,心火独亢,导致心肾不交。患者常表现为心烦不寐,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此类患者多见于更年期人群或长期熬夜者。
食疗方案
根据失眠的不同中医分型,可以采用以下针对性的食疗方案,以帮助改善睡眠质量。
菊花茶
组成:菊花10克,绿茶5克,开水冲泡,代茶饮。
功效:菊花性微寒,味甘苦,具有平肝明目、疏散风热的功效;绿茶性凉,味苦甘,能清头目、除烦渴。二者搭配,既能清肝泻火,又能舒缓情绪,适用于肝郁化火型失眠。
竹沥粥
组成:鲜竹沥30毫升,粳米50克,冰糖适量。将竹沥与粳米一同煮粥,煮熟后加入冰糖调味即可。
功效:竹沥性寒,味甘,具有清热化痰、除烦止渴的功效;粳米性平,味甘,能补中益气。二者合用,可清热化痰、和胃安神,适用于痰热内扰型失眠。
莲子桂圆粥
组成:莲子(去心)10克,桂圆肉10克,红枣5枚,粳米50克。将莲子、桂圆肉、红枣与粳米一同煮粥,煮熟后调味即可。
功效:莲子性平,味甘涩,具有补脾止泻、养心安神的功效;桂圆肉性温,味甘,能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红枣性温,味甘,可补中益气、养血安神。三者合用,能健脾养心、益气补血,适用于心脾两虚型失眠。
百合莲子汤
组成:百合10克,莲子(去心)10克,冰糖适量。将百合、莲子一同炖煮,加入冰糖调味即可。
功效:百合性微寒,味甘,具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的功效;莲子性平,味甘涩,能补脾益肾、养心安神。二者合用,可滋阴降火、交通心肾,适用于心肾不交型失眠。
外治调养
中医外治法以其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副作用少等特点,在失眠的调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方法通过调节脏腑功能、促进气血运行,从整体上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穴位按摩
穴位按摩是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脏腑功能,促进气血运行,从而缓解失眠的一种自然疗法。常用穴位如下:
神门穴
定位:在腕前内侧,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操作方法:用拇指指腹按揉,力度适中,每次3~5分钟,每日2次。
功效:神门穴为心经原穴,按揉可宁心安神,缓解失眠,尤其适用于因心神不宁引起的失眠。
三阴交穴
定位: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操作方法:用拇指指腹按揉,力度适中,每次3~5分钟,每日2次。
功效:三阴交穴为肝、脾、肾三条阴经的交会穴,按揉可健脾养血,调理脏腑功能,缓解因心脾两虚引起的失眠。
内关穴
定位:在前臂前侧,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操作方法:用拇指指腹按揉,力度适中,每次3~5分钟,每日2次。
功效: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按揉可宽胸理气,宁心安神,缓解因气滞血瘀引起的失眠。
艾灸疗法
艾灸通过温热刺激穴位,温阳散寒,调理气血,适用于虚寒型失眠。以下是几种常用穴位及操作方法。
神阙穴
定位:在上腹部,脐中央。
操作方法:用艾条悬灸,距离皮肤2~3厘米,以局部温热为宜,每次10~15分钟,每日1次。
功效:神阙穴为任脉要穴,艾灸可温阳散寒,调理气血,缓解失眠,尤其适用于因脾胃虚寒引起的失眠。
关元穴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下3寸。
操作方法:用艾条悬灸,距离皮肤2~3厘米,以局部温热为宜,每次10~15分钟,每日1次。
功效:关元穴为小肠募穴,艾灸可补气助阳,调理气血,缓解失眠,尤其适用于因肾阳不足引起的失眠。

重用附子治疗胸痹验案一则
摘自2025-9-11中国中医药
张良书 张复乐 安徽省安庆张氏中医医院
风湿性心脏病归属于中医学“胸痹”范畴,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张氏医通》记载:“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胸中为阳气所居之位……附子复其胸中之阳,则大气一转,阴浊不留,胸际旷然若太空矣。”根据这一理论启示,笔者在临床实践中曾治疗一胸痹患者,获得显著效果。随访10年,患者健康状况良好,现将该验案报道如下。
患者女,62岁,于2015年11月12日初诊。主诉:两侧胸背胀痛伴头脑空弦、四肢关节肿痛两年余。刻诊:患者贫血貌,面部浮肿,嘴唇色暗,喘吸样说话。自述两侧胸胀背痛,胸肋饱满,双手发麻,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大便溏稀,小便量少,口干不思饮,四肢欠温,双足关节肿痛,按压凹陷,颈腰椎间盘突出退变,血压为82/42mmHg。脉沉,重按寸微弱;舌质紫暗嫩,苔灰白水滑。
中医诊断:胸痹(心阳衰竭,脾肾阳虚)。
治则:温补心阳,温肾健脾。
处方:附子35g(先煎),薏苡仁120g,猪苓30g,桂枝10g,葛根18g,桑枝15g,怀牛膝12g,人参12g,炙黄芪30g,炙甘草30g,全瓜蒌12g,薤白12g,姜黄12g,三七6g(冲服),桔梗12g,檀香3g,橘皮10g,干姜9g。7剂,水煮服,1剂煮3次,分温服。禁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11月22日二诊:服药后患者面部虚浮渐消,说话喘息减轻,嘴唇现红,胸背胀痛好转,脘腹轻松,大便软化,尿量增多,双足关节肿痛改善,按压凹陷弹性增强,脑空目眩仍存,脉舌好转。药已起效,有寒冰得煦阳开始融化之兆,血压90/48mmHg。继守上方附子增至40g(先煎)。7剂,煮服法同上。
12月2日三诊:服上药患者精神好转,面部有色,说话有力,呼吸改善,胸闷背痛轻松,两肋间隙可见,饮食有增,二便正常,四肢回暖,脉沉微细弱,舌质红绛嫩,苔薄白嫩。药已见效,心阳渐升,寒邪渐祛,血压94/54mmHg。守上方猪苓减为20g,加茯苓30g。7剂,煮服法同上。时值寒冬,嘱患者多食姜、葱、牛羊肉等温性食物。
12月12日四诊:服药后患者病情好转,面色渐红,呼吸渐畅、口唇红润、胸闷背痛偶有,双手麻木消失、饮食二便正常,双足关节肿痛消退,屈伸自如。头脑清晰,血压100/66mmHg,脉沉微细弱,舌质红绛,苔薄白嫩。药效彰显,上方附子减为30g、薏苡仁减为60g,去猪苓、三七,加太子参12g、当归15g、紫丹参12g。10剂,煮服法同上。
随后患者复诊多次,根据临床症状加减用药,将上方中药加工成蜜丸带外地服用年余,多次随访,身体良好,西药停服。近日返乡,测压120/80mmHg,临床症状痊愈。
按 该案从临床症状面、舌、唇、胸、背、四肢及脉象等病情分析,属于中医心阳衰竭型胸痹。患者曾住院行强心、利尿、升压、激素治疗,病情尚未好转。《中华本草》记载附子上能助心阳以通脉、中能温脾阳以散寒、下能补肾阳以益火。笔者借鉴山西名医李可擅长重用附子治愈“心衰”诸多医案,在该案中重用附子回阳救逆,强心升压;配干姜温通心阳;重剂薏苡仁舒胸心之脉,利水渗湿,缓解胸背疼痛;葛根配桂枝温经升阳,疏通颈肩经络之痛;猪苓利胸心之水;人参、黄芪、甘草益气养血,滋补心阴;瓜薤开痹散寒;檀香、橘皮理气行气;三七活血化瘀;姜黄疏通胸背经络;桔梗开胸膈,载药上行心胸;桑枝、牛膝引药至上下肢经络。
二诊、三诊药已显效,减猪苓量,加茯苓健脾渗湿。
三诊、四诊患者病愈过半,加太子参、当归、丹参补气活血升压,脑海得充,蒙眩自安。该案乍似危症,恰是附子之症,重剂回阳,烈日当空,阴霾尽散。痰、瘀、水得消,胸次愈复,辨证确切,方药协调,故收佳效。


心梗前兆

 (2018-09-23 09:33:00)[编辑][删除]

 


留意心梗前的4个苗头:

1.有的患者突然出现胸闷不适,在活动时感到心悸气短。烦躁不安,部分患者还伴有牙痛、胃痛,且疼痛进行性加重。

2.在休息时或睡眠时突发心绞痛,患者常被剧烈的胸痛惊醒。

3.原有稳定性劳力性心绞痛病史,近1个月频繁发作心绞痛,连休息时也发作,心绞痛持续时间延长,含服硝酸甘油增加剂量,效果也不佳。

4.患者既往有劳力性心绞痛病史,近段时间在休息状态下无明显诱因而发生心绞痛,症状越来越重,或经过一段无症状期后,又重新出现进行性心绞痛;心绞痛频繁发作,含服硝酸甘油等药物无效;在心绞痛持续出现的同时,伴有不明原因的恶心、呕吐、出汗、胸闷、心慌、等症状。

虽然心肌梗死发病突然,猝不及防,但有相当部分患者在心梗发生前几周或几天,会出现上述“小苗头”,要当心防范。

冠心病喝药茶

  (2018-09-22 07:41:12)[编辑][删除]

丹参15克\党参10\茶\:丹参有活血化瘀、清热降脂的作用,党参有益气健脾的功效,适合疲乏无力的血瘀病人。

杭菊+茶:对合并有高血压或高血脂的患者来说,菊花茶是个不错的选择。由于菊花略带苦味,可适当加些冰糖.冠心病病人最好不要喝浓茶。因为浓茶中含有较多的咖啡因,可能导致心率加快,耗氧量增加,或是令血压升高,给病人带来危险。


心脏病按摩

  心梗前兆 (2018-09-28 08:00:45)[编辑][删除]

按摩方法是治疗心脏病最简单易行的有效方法。以《黄帝内经·灵枢》中有“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的论述,为指导,用经穴按摩治疗心脏病,能做到内病外治、有病早治、大病小治。

按摩经穴,不直接触及心脏区,而是通过穴位刺激,经络传递到心脏,使有病变的心脏得到调整,使心脏的“邪气”(病气)得以疏散,病情得到缓解。所按摩的穴位根据病情,重者疼痛厉害,轻者次之,无心脏病者无痛感,这就是平时常说的“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有心肺病患者,按摩上述穴位肯定会有疼痛感,但有的人没感到心肺不正常,按摩上述穴位也有痛感,说明心经或肺经已经有了障碍或心肺功能有问题。因此,这也是检查心肺功能的简单方法,作为保健,要经常按揉这些穴位,使之保持畅通。

心和肺都是阴经的脏器,在肘上的阴经穴位有心经的少海穴、心包经的曲泽穴、肺经的尺泽穴。因为心肺关系密切,相互影响,有肺与心疾病的患者触及上述3个穴位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感觉。在肘部,还有3条阳经通过,即大肠经、三焦经和小肠经,其肘上的3个穴位分别为曲泽穴、天井穴和小海穴。阳经与阴经之间互为表里关系,可互相影响,因此这3个阳经穴位也可适当按摩。

按摩方法是:

一、

按摩选穴:伸直上肢,手心向上,阴经的3个穴位:肘的内侧为少海穴,肘中间为曲泽穴、外侧为尺泽穴;阳经的3个穴位:曲池穴在屈肘后,肘横纹外端,天井穴在肘尖上1寸,小海穴在肘尖与肱骨之间。

       

一、上述每个穴位按揉1-2分钟,重点为阴经穴。按揉力度要适当,要以患者能承受为度。如患者不适应,可停一停再按。通过按揉,使邪气疏散,经络畅通。

二、按摩督脉上的至阳穴,俯卧姿,以突出至阳穴,按揉相结合。至阳穴在第7胸椎与第8胸椎之间,在两肩胛骨下端连线的中点,心脏病患者此处一般都有疼痛感。

      

三、按摩背部左侧与心脏对应的阿是穴(痛点),它可准确反映出心脏有病的部位。俯卧姿或坐姿均可,由术者在患者背部左侧心脏区慢慢找准阿是穴。如疼痛的面积大可用手掌揉,如痛点小,可用手指按揉。

四、按揉足部的心反射区:配合上述方法,按揉脚底的心反射区,具体位置在小趾和无名指的后方,脚心外侧左上方。

http://www.rensheng2.com/upload/2015/02/17/0be8d0d8-ca21-4e3e-a6b7-4b1d16a115f0.jpg

上述四个方面,共计15个穴位(或反射区),需综合运用,每个穴位按揉2分钟,共30分钟。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按摩后,如感到轻松,脉搏趋于正常、间歇次数减少或按摩穴位处的疼痛减轻,说明病情有所缓解,可坚持治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