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太阳少阳中风证治验一则

(2025-01-08 09:34:26)
太阳少阳中风证治验一则
摘自2025-1-6中国中医药报
巩志宏 李源 河北省宁晋县草医堂中医门诊
马某,女,48岁,2024年6月14日初诊。主诉:耳鸣、耳堵3天。3天前洗澡后吹空调后着凉,随即出现后项肩背不适,牙龈疼,耳鸣、耳堵,身汗出,头部多汗。曾自行购买三黄片,服用后自觉心悸明显,遂停服,前来就诊。刻下:口苦、口干,耳鸣、耳堵,牙龈肿,乏力,头憋胀,不欲食。舌红,苔薄白,脉弦。
辨证:太阳少阳中风证。
治则:和解少阳,调和营卫,祛风散热。
处方:柴胡15g,黄芩10g,党参10g,甘草6g,天花粉20g,桂枝10g,白芍10g,白芷10g,葛根30g,炒鸡内金10g,石菖蒲6g,桔梗6g,生姜3g,大枣6g。3剂,水煎服,日1剂。
6月18日二诊:药后自觉诸症大减。现仍有轻微耳鸣,头憋胀消失,两太阳穴处疼,轻微牙痛,精神体力自觉恢复,食欲可,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略弦。处方:柴胡15g,党参10g,黄芩10g,甘草6g,川芎10g,白芷10g,天花粉15g,石菖蒲5g,桔梗5g,炒鸡内金10g,生姜3片,大枣6个。3剂,水煎服,日1剂。
6月23日电话回访,患者告知诸症消除,精神体力恢复,痊愈。
按 《伤寒论》第264条:“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紫极《伤寒易玄》对此条文的阐释让人豁然开朗,特转载如下:“少阳中风者,相火行于三焦,精亏不得润养而两耳无所闻,五脏之精皆上注于目,热冲于精明而目赤,三焦道路不通,火郁于局部而胸中烦满。少阳中风在内,当以和解少阳,收敛相火,去其郁积……若少阳三焦道路不通畅,则不得吐下,吐下徒伤胃肠,而不达三焦之位,吐下之后精更亏损,悸而惊。小柴胡汤主之。”
少阳之为病,无非水火而已。少阳中风后,相火不藏而水易耗损,所以此患者既有口苦口干、牙龈肿疼等相火上攻的表现,也有耳部不得滋养导致的耳鸣、发堵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暴聋),“头汗多”亦是少阳气化失常、津液失于敷布的表现,譬如柴胡桂枝干姜汤中即有“头汗出”之症状。服用三黄片后出现心悸,因三黄片为寒凉苦下之药,犯了“少阳不可吐下”之戒。只因误下伤胃,土衰则火更无所制,必然悸而惊。处方以小柴胡汤为主,因其口干去半夏,并加天花粉清热滋阴。因其后项肩背不适,为太阳风邪未去,加桂枝汤解肌发表,且可调和阴阳,以行雨露之施。其误下伤胃,加白芷、葛根解阳明之困,且可增强解表之力,炒鸡内金进一步顾护脾胃。石菖蒲、桔梗舒畅体内气机,并有通窍之功。二诊时太阳之邪已解,所以去桂枝汤,仍以小柴胡汤为主疏通少阳之通路,加川芎祛风止痛。

发于阴发于阳是指风寒风热(转)【草根一生】

 (2015-03-24 16:27:55)[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伤寒论》钩沉与正误(3)
发于阴发于阳是指风寒风热
梁华龙 河南中医学院

    关于《伤寒论》第7条的“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其中的“发于阴”“发于阳”后世医家争论颇大,提出的假说也五花八门,但都不能完整说明伤寒发病机理,尤其是没有前后联系,与后面的条文产生违拗,也与临床实际不相符合。

    要真正理解“发于阴”“发于阳”中的阴、阳所指,必须要与《伤寒论》第131条所说:“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综合看待,还要结合其他原文和临床实践。

    其实“发于阴”“发于阳”的阴、阳是风寒邪气和风热邪气的代指。它指出了两种寒热性质不同的邪气所导致的证候、传变,治疗也就迥然不同。其根据如下:

    太阳病分类之后便是发病成因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的第1、2、3、6条是太阳病表证的概念和分类,定义了表寒证和表热证,而第7条则是太阳病表证的成因,发于阳、发于阴是对太阳表证发病成因的概括,这里的阴、阳应该是指病因属性,寒邪属阴,热邪属阳。

    发热恶寒者,是风热阳邪致病;无热恶寒者,是风寒阴邪致病。两者是对寒、热邪气致病的概括,不应该是单纯指风寒邪气。

    “恶寒”为太阳表证必备症

    恶寒一症是太阳表证的必备症状,第1条“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第3条“必恶寒”,而第6条则说“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吴鞠通说“仲景所云不恶风寒者,非全不恶风寒也,其先亦恶风寒,迨既热之后,乃不恶风寒耳。”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的发展,并非是温病的最初起。风寒证最初期强调的是“恶寒”;风热证最初期强调的是发热,但开始的发热必伴有不同程度的恶寒。风寒表证初期有发热,也有未发热,但必定恶寒,故有“无热恶寒者,发于阴”;风热表证发展可不恶寒,但初期必是发热、恶寒并见,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

    一发病就发热恶寒的是表热证,是感受温热邪气所致,所以说是发于阳;刚发病时无热恶寒的是表寒证,是感受风寒邪气所致,所以说是发于阴。

    寒入里为痞证,热入里成结胸

    第131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同是误下,形成结胸和痞证截然不同的结果,说明其原始证候不同。结胸是热自外来,水由内生,水热互结,其病在水分。痞证是寒自外来,热自中生,寒热互结,其病在气分。

    结胸是表热误下,邪热入里,病发于阳是指感受风热邪气而成表热证,所以强调“热入”,恐人误为寒邪,特加注明;痞证是表寒误下,寒邪内入,病发于阴是指感受风寒邪气而成表寒证,因伤寒以“寒”为主,表寒自在理中,故不需强调。

    脉浮动数为表热后成结胸

    第134条:“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脉象浮数为风热,数则为虚的“虚”,是和有形实邪相对而言,属于无形的邪热,不能攻下,若攻下就会“动数变迟”成为里实证。表证显属风热,下之后变成结胸,说明结胸是由表热证误下而成。

    依据“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阳”就是指感受温热邪气而产生表热证,阳指温热邪气,病指表热证。

    同理可证“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病指表寒证,阴指风寒邪气。

    表热与停饮合而成结胸协热利

    第139条:“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本条既有表证,又有停饮,在未下之前,停饮被称作“寒分”,也就是饮邪属阴的意思,而误下之后的两种结果:结胸和协热利都是水热互结所致,水饮是原有的阴邪,热自何处而来?

    内本无热,表寒因误下入里也很难化热,如果使用寒下则更难有热产生,那么这里的“热入”只能说明是原有的表热因误下入里与水饮互结,也反过来证明这里的太阳病是“病发于阳”的表热证。

    表热误下形成众多内热证

    第140条:“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太阳病误下后有脉细数的头痛、脉紧的咽痛、脉沉滑的协热下利、脉浮滑的便血、脉弦的两胁拘急、脉浮的结胸证,均为热邪入里所致,热自何来?就是感受热邪而成的太阳表热证的原有热邪误下而来。

    与131条和139条结合起来理解,“病发于阳”应该是感受温热病邪所成的表热证。

    表寒证误下大多形成痞证,而表热证误下才能形成热证。既要了解到不同的表证误下的结果截然不同,更需了解到在《伤寒论》中温病表热证的内容也相当丰富,如第131、134、139、140条,均是对风热表证的救治论述,不仅仅是原文第6条所限。

    表寒证易愈表热证难愈

    临床上风寒感冒痊愈的时间,大多比风热感冒时间短,风寒感冒往往在汗出后即可痊愈,而风热外感本身即有汗出,并不因汗出而祛邪,同时风热犯肺,往往咳嗽难愈,甚至可以迁延月余。

    第7条:“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正说明感受温热邪气的表热证痊愈较慢,用时较长;而感受风寒邪气的表寒证痊愈较快,用时较短。

    细菌型感冒多属风寒型,治疗容易,病程较短,痊愈较快;病毒性感冒多属风热型,治疗复杂,病程较长,痊愈较慢。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了“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的道理。

《伤寒论》钩沉与正误(4)
真假寒热与寒温表证辨
梁华龙 河南中医学院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本条原文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的第11条,意在区别太阳病表寒证和表热证的临床表现,但历代医家及教科书都将其解释为真热假寒证和真寒假热证,也有人对其表述的意义做其他解释,但总觉离原文内涵相去甚远,贻误读伤寒者众。

    其实本条原文是介绍风寒表证和风热表证的不同临床表现,用以鉴别寒热表证,是《伤寒论》作者长期临床的经验总结,其所表达细致入微,切合实际。

    条文排列显示为太阳表证临床表现

    《伤寒论》六经病的条文排列顺序,虽然没有严格的程式,但也基本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大都先对概念、分类、病机、转归等总论性的内容进行表述。《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中前11条原文,第1条是太阳病概念或叫提纲;第2、3、6条是太阳病表证伤寒、中风、温病的分类;第4、5、8、9、10条是太阳病的传变、转归;第7条是太阳病表证的发病成因;第11条即本条是对太阳病表寒证、表热证的临床表现描述。

    以前11条为太阳病总论,从第12条桂枝汤证以后就是各个方剂的方证,属于各论。注家将第11条解释为真假寒热,且将其立为整个《伤寒论》的真假寒热辨证大纲,如此有悖于行文惯例,与前后文意不符。从条文所处位置,明显是对太阳病的描述,除去前面的提纲、分类、传变、转归、发病机制,所缺者就是太阳表证的临床表现。

    表证寒热的不同感觉主体说明了寒热现象的背离

    表证的寒热,必须分清是病人自觉症状,还是他觉体征。表证寒热的他觉体征和病人自觉症状刚好相反,即病人感觉恶寒怕冷时,正是体温升高的时候,太阳表寒证发热的温度越高,恶寒的程度越重。所以尽管身大热,却反欲得衣,多裹衣被,这就是热在皮肤,寒在骨髓。

    太阳表热证多因持续汗出,体表温度因汗出而弥散降低,皮肤湿冷,虽他觉皮肤冰凉,体表温度下降,但病人感觉内热,是热在肌里,温热不爽。所以尽管病人体表湿冷,但不愿意衣被贴紧身体,这就是寒在皮肤,热在骨髓。

    真假寒热的临床表现与本条所述截然不同

    真寒假热证是阴寒内盛,虚阳外越,习称阴盛格阳或戴阳,其表现为病人感觉体表微热,面红如妆,但属于低热而绝非大热,若久触反而不觉有热,其皮肤物理温度不一定会升高,到虚阳外越的严重程度时,病人常有烦躁欲去衣被的表现,而并非“反欲得衣”,与表寒证的皮肤温度升高的高热,病人感觉恶寒怕冷的情况截然不同,因此这里的“热在皮肤,寒在骨髓”,断然不是“真寒假热证”。

    真热假寒证是阳热内盛,格阴于外,习称阳盛格阴,也叫热厥,其表现可见仅有四肢厥冷,而并非周身大寒,且此类病人胸腹部位温度偏高,其寒凉局限于四肢,属里实热证,病人不仅“不欲近衣”,更欲全身裸露,入凉水浸泡为快,与表热证的汗出后周身湿凉,欲得衣而又不欲近衣明显有别。

    同时从发病的时间上看,本条所描述的是外感初期,即便素体阳虚也不至于阴寒内盛,逼阳外越;即便素体阴虚阳盛,也不至于阳热亢极,格阴于外。所以均不能达到出现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的程度。

    总之,将第11条原文认定为伤寒寒热真假证的辨证纲领,从文意上看,既与其前后文意不相连属,其条文所处位置也不支持这种说法,同时遣词用语也反映另有所指;从临床实践上看,既与真假寒热证的内涵和外延大相径庭,也不符合医生、病人的认知规律。经过综合分析,可以确定“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所描述的是风寒表证;而“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所描述的则是风热表证。可见《伤寒论》是将风寒表证和风热表证放在同等地位进行表述的,在后面也有很多条是说的风热表证,并非后人所认为的“详于寒而略于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