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咳化痰降气平喘桂龙咳喘宁胶囊
桂龙咳喘宁胶囊
摘自2025-1-6中国中医药报
外感风寒有咯白稀痰、痰量多、痰中夹有泡沫,或者咳嗽、咯白黏痰,伴有胸闷、出汗,试试桂龙咳喘宁胶囊。
组成与功效
桂龙咳喘宁胶囊以《伤寒论》中经典名方桂枝汤(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为基础,增添龙骨、牡蛎、杏仁、半夏等平肝降气、化痰燥湿的中药,综合达到止咳、化痰、降气、平喘的效果,可用于外感风寒、痰湿阻肺引起的咳嗽、气喘、痰多等症,及急、慢性支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桂龙咳喘宁胶囊由桂枝、白芍、炒苦杏仁、瓜蒌皮、法半夏、龙骨、牡蛎、生姜、大枣、黄连、炙甘草11味中药组成。
方中桂枝发汗解肌散寒,为君药。白芍敛阴和营,配合桂枝调和营卫;苦杏仁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瓜蒌皮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法半夏燥湿化痰,四药肃肺化痰、止咳平喘,共为臣药。龙骨、牡蛎可重镇降气、敛阴纳气,又可防辛散太过而耗散肺气;生姜解表散寒、化痰止咳;大枣配生姜补益脾胃、调和营卫;黄连清热解毒,佐制诸药温燥之性,以上五味共为佐药。炙甘草化痰止咳、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相合,共奏止咳化痰、降气平喘之效。
桂龙咳喘宁胶囊在止咳、化痰、平喘、调节免疫、解热镇痛和抗炎,同时调节免疫,表里同治,标本兼顾。
服法及禁忌
服药期间忌烟、酒、猪肉及生冷食物。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支气管扩张、肺脓疡、肺心病、肺结核患者出现咳嗽时应去医院就诊。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服药期间,若发热体温超过38.5,或出现喘促气急者,或咳嗽加重、痰量明显增多者应去医院就诊。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黄卫玲)
|
慢性支气管炎是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因病毒和细菌反复感染形成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病理学特点为支气管腺体增生和黏膜分泌增多。病情缓慢进行性进展,可并发阻塞性肺气肿,肺间质纤维化,肺动脉高压和肺源性心脏病。发病年龄以中老年居多,以咳嗽、咳痰或伴气喘反复发作,每年持续3个月,连续2年以上为主要临床表现,但症状可常年持续存在,冬春季节发作较多,夏秋季节逐渐缓解。 本病属于中医之“咳嗽”“肺胀”“哮喘”等范畴。慢性支气管炎的主要病机为外感风邪,脾失健运,痰饮内停,肺气不降,肾不纳气。冬春季节受寒冷气候变化的影响,老年人容易感受风邪,侵袭皮毛,肺卫失调,咳嗽发热,重者气喘痰鸣;久咳伤肺,肺气亏虚,咳嗽不止,伤及气阴,阴虚肺燥,形成慢支咳喘;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肺脾气虚,脾虚生痰,痰饮内停,阻塞气道,外受风寒,引发夙根,致咳喘反复发作;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病日久,累及于肾,肺肾同源,肾不纳气,气短而喘,遗尿腰酸;肺肾阴虚,潮热盗汗,咳痰带血丝;脾肾阳虚,咳喘痰多白色黏稠,怕冷腰酸,或伴阳痿早泄,或妇女白带增多,月经稀发;病之后期,阴阳气血俱衰,病情逐渐发展为肺心同病或心脑同病的进展态势,病情日渐严重。 裴正学教授认为风邪犯肺,肺病日久,必伤于肾,此为“金水相生”。甘肃地属西北,北为寒水之源,西乃燥金之地,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主要责之于年老体质虚弱和肺、脾、肾脏腑功能失调,易受外感六淫、饮食劳倦、起居不慎、长期吸烟等诱发本病。体质虚弱,痰湿瘀阻是本病之病理基础,正气亏虚,脏腑功能失调,阴阳气血俱衰为本,痰湿外邪为标,本虚而标实。病初以实证为主,外感风邪,痰湿阻肺,或痰热蕴肺之证型;病之中后期以虚多见,但常常虚实夹杂,病情演变为肺脾气虚,或肺肾阴虚,或脾肾阳虚,或阴阳俱虚的复杂局面。 裴正学认为治病必求于本。病之初期,感受风寒,肺失宣降,出现咳嗽咯痰白色多泡沫,寒邪入里很快化热,痰热蕴肺,肺气不利。治以宣肺解表,清肺化痰,降气止咳,他以自拟青龙苏黄止咳饮加减,对急、慢性性支气管炎发作期,咳嗽气喘,胸满气粗,痰黄黏稠,或咯痰稀白,咽喉肿痛,发热口渴,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滑数者可获满意疗效。 青龙苏黄止咳饮 组成:麻黄10克,杏仁10克,生石膏30克,生甘草6克,干姜6克,细辛3克,五味子3克,半夏6克,苏子10克,黄芩10克,前胡10克,桂枝10克,桑白皮15克,紫菀10克,款冬花10克,金银花15克,鱼腥草20克,桔梗20克,地龙20克。 用法:加水1000毫升先浸泡1小时,武火煎煮10分钟后改用文火煎煮20分钟,取汁200毫升;加水再煎煮20分钟,取汁200毫升,混匀分2次服完。服药期间禁食辛辣油腻饮食。 功效:宣肺解表,清肺化痰,降气止咳。 主治: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以及支气管哮喘。 病之初期,中医认为风寒客肺,肺失宣降,咳嗽气喘痰多,发热身痛,咯吐白色泡沫样痰。西医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此时延误治疗,风寒之邪,传经入里化热,咳痰黏稠,发热胸闷气短,喘促痰鸣,肺部听诊可闻及干湿性罗音或痰鸣音,拍片可见肺实变或肺气肿征象,西医诊断为支气管哮喘。中医辨证为痰热蕴肺,肺气不降。治以宣肺解表,清肺化痰,降气止咳。选方自拟方青龙苏黄止咳饮加减。本方为《伤寒论》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加味化裁而成。《伤寒论》云:“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太阳病发汗后,喘家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以上三条经文明确阐述了支气管炎咳、喘、痰、满的病机特点。小青龙汤解表化饮,麻杏石甘汤宣肺泄热而止喘;方中麻黄、桂枝发汗解表,开腠理而见阳光;杏仁、苏子降气化痰止咳;干姜、细辛、半夏辛温化饮,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以止咳平喘;五味子量少仅为3克,收敛肺气,滋阴止咳;黄芩、桑白皮、金银花、鱼腥草清热解毒以消炎止咳平喘;生石膏甘寒,清热泻火以清里热;紫菀、款冬花、前胡止咳化痰;桔梗、甘草为舟楫,载药上行;地龙活血脉,解肌痉,祛中风,治疗支气管痉挛而达到平喘之目的。裴教授谓:“麻杏石甘,姜辛味半,苏黄桑杏花伴草,外感哮喘服之了”。 临床加减:咳痰黄稠难咯者,加浙贝母、瓜蒌、麦冬润燥化痰;小便不利,加茯苓、杏仁通调水道;肺热痰稠,加葶苈子、大枣泻肺止咳;高血压加珍珠母、生龙牡,平肝潜阳;汗多气短而喘,气阴两虚,加参麦饮益气滋阴;肾不纳气,咳嗽气喘,加紫石英、沉香、肉桂补肾纳气。冠心病加瓜蒌薤白半夏汤活血化瘀。 典型病案 万某,男,55岁。初诊,2013年12月30日。 主诉:咳嗽气喘伴发热1周。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每逢冬春感冒诱发咳嗽气喘。胸部X拍片显示右肺野弥漫性阴影,少量胸腔积液,双肺纹理增粗,白细胞13.8x109/L,中性粒细胞80%,淋巴细胞20%,血小板8x109/L。查体:T39°,P110次/分,血压:140/90mmHg。两肺呼吸音增粗,可闻及少量支气管喘鸣音。刻下症:咳嗽气喘,胸闷气短,胸胁胀满,夜间不能平卧,发热头晕,咯吐大量泡沫样白色稀痰。舌质红,舌下脉络曲张紫滞,舌苔薄黄,脉浮滑数。 诊断:上呼吸道感染,高血压,肺心病。辨证属于外感风寒,引动内饮,肺失宣降,痰饮阻肺。 治法:宣肺解表,降气止咳,清热解毒,化痰平喘。 方药:青龙苏黄止咳饮加减。 处方:麻黄10克,杏仁10克,生石膏30克,生甘草6克,干姜6克,细辛3克,五味子3克,半夏6克,苏子10克,黄芩10克,前胡10克,桂枝10克,桑白皮15克,紫菀10克,款冬花10克,金银花15克,鱼腥草20克,桔梗20克,地龙20克。水煎服,1日1剂。7剂。 二诊:患者服药后咳嗽气喘及胸满气短均明显好转,夜间能够平卧,咳痰减少,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滑。肺部炎症好转,寒邪已化,饮邪已除,肺脾气虚,湿邪停留。可酌加健脾化痰之药,去黄芩、鱼腥草加橘红、白术、茯苓各10克。14剂。 三诊:患者以此方加减服用3月余,咳嗽气喘及胸满气短均逐渐好转,拍片复查肺部感染已经消失,两肺野清晰。精神食纳俱佳。以培土生金法配以丸药以巩固疗效。处方如下:麻黄50克,杏仁50克,生甘草30克,干姜30克,细辛15克,五味子15克,半夏30克,苏子50克,前胡50克,桂枝50克,紫菀50克,款冬花50克,川贝母50克,百合50克,潞党参75克,太子参100克,炒白术50克,茯苓50克,陈皮30克,木香30克,砂仁15克,桔梗100克,地龙100克。共为细末,蜂蜜为丸,每丸重9克,1日3次。 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中医辨证施治疗效确切,病初以宣肺解表,降气止咳,清热解毒,化痰平喘,常选用大小青龙汤,麻黄桂枝汤,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而获得满意的疗效。病之恢复期以培土生金,润肺止咳,温化痰饮为主,配以丸药坚持服用一段时间可以很好地巩固疗效,防止病情复发,有着重要作用。 本病除上述药物治疗以外,还需要平时的饮食调理,以清淡为主,少食辛辣油腻饮食;药膳、膏方结合,补气润肺。润肺止咳,如清肺化痰药,如虫草、百合、蜂蜜等。化痰止咳如陈皮、川贝母、杏仁等。滋阴补肾如核桃仁、阿胶、石莲子等熬粥或膏方保养;注意预防感冒,天气寒冷增加衣服保暖,防止呼吸道感染而诱发此病;同时积极增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素质,提高免疫力。另外,本病还可以进行冬病夏治,防治结合,综合治疗。(展文国)
按:
2、单方:百合20克,水煎600毫升,早中晚分服。治咳嗽。百合汤用于肺阴虚的燥热咳嗽,痰中带血,如百花膏。
按:百合味甘微苦,性平,入心、肺经,具有养阴润肺止咳功效。治肺虚久咳,劳嗽咯血,如百合固金汤等用百合作主药。药理研究证实百合镇咳祛痰作用显著,有很好的镇静、滋阴润肺、强壮和抗癌作用。百合特别适合养肺、养胃的人食用。但由于百合偏凉性,风寒咳嗽、虚寒出血、脾胃不佳者忌食。 【组成及用法】 生南星30克,生半夏30克,生甘草15克。先将生南星、生半夏研末用生姜汁拌匀作粬发酵,春秋7日,夏天5日,冬天10日取出,再同甘草研末,另取竹沥不拘量拌匀为度,作饼状焙干,研末炼蜜为丸重3克,每服1~2丸,日3服。 【主治】 久咳难愈之慢性支气管炎。
【解析】 本方为贵州名医张孝纯的验方。天南星燥湿去上焦风痰,半夏主湿痰,两药皆有毒,如此修治能否完全去毒,尚未可知,然既经姜汁腌制发酵,又得甘草、蜂蜜和药解毒,竹沥清凉大寒反佐,毒性当大减而药性仍存。若按寻常制法,反复漂洗,淡而无味,药效已然丧失,固然无害,亦无益矣。本方不惟祛痰止咳良方,凡中风痰迷、惊风抽搐、癫痫、壮热神昏、精神狂乱之因于痰者,均可试用之。(何钱)
甘肃省肿瘤医院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裴正学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疗效显著,尤其对高血压、冠心病,以“西医诊断,中医辨证,中药为主,西药为辅”的十六字方针的治疗模式,辨证论治,选方用药,疗效独特。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表现为心、脑、肾靶器官之损害。有原发和继发之分,一般临床血压超过140/90mmHg,即可诊断此病。中医认为高血压病属之“眩晕”“头痛”范畴。 裴正学认为高血压肝肾亏虚是本,瘀血阻络是标,本虚而标实是本病之病机特点。用西医的观点看就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对血压之调节作用减弱和动脉硬化有关。此病属肾阴虚者用杞菊地黄汤加味,肾阳虚者用真武汤、苓桂术甘汤加味。 病案一 王某,男,45岁,2013年12月28日初诊。 患者近三月明显感觉头晕眼花,耳鸣耳聋,腰膝酸软,盗汗乏力,心烦急躁。舌红苔少,脉沉细。化验血脂增高。血压:140/90mmHg。 诊断:原发性高血压。 方药:杞菊地黄汤、四物二黄钩加味。 组成:枸杞子10克,菊花10克,生地12克,山药10克,山萸肉10克,茯苓10克,丹皮6克,泽泻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川芎10克,黄芩10克,黄连6克,钩藤15克。水煎服,1日1剂。服用14剂后血压下降至120/80mmHg。头晕减轻,食纳较差,原方加陈皮、砂仁各6克,继续调理服用。 按:本方杞菊地黄汤滋阴补肾,加四物汤补血滋阴;黄芩、黄连清热泄火;钩藤平肝潜阳而降压。 裴正学认为肝肾亏虚是本病之关键病机,是形成动脉硬化之基础。在本病之发展过程中,瘀血阻络伴随整个病情之始终,故在治疗时常需加入活血化瘀药。故滋补肝肾,活血化瘀是治疗本病之大法。 病案二 高某,女,48岁,2013年10月12日初诊。 患者近2年不时头痛头晕,耳鸣眼花,腰膝酸软,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失眠健忘,心悸气短,舌红苔少,脉弦细数。血压:160/110mmHg。甘油三酯3.8mmol/L,总胆固醇5.8mmol/L。 诊断:原发性高血压。 方药:杞菊地黄汤、冠心二号加味。 组成:枸杞子10克,菊花10克,生地12克,山药10克,山萸肉10克,茯苓10克,丹皮6克,泽泻10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红花6克,降香10克,丹参20克,黄连6克,钩藤20克,夏枯草10克。水煎服,1日1剂。患者服用14剂后血压下降正常。 按:本方为杞菊地黄汤滋补肝肾,赤芍、川芎、红花、降香、丹参为冠心二号,功擅活血化瘀治疗冠心病;黄连清心火而燥湿;夏枯草清泄肝热;钩藤平肝潜阳。 裴正学认为肝肾阴亏,阴虚阳亢,水不涵木,化火生风,则肝阳上亢。《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此型之实质为动脉硬化,已经合并有心、脑、肾等靶器官之并发症。肝阳上亢用镇肝熄风汤加减。阴虚风动用裴氏建瓴汤加减。 病案三 李某,男,55岁,2013年9月10日初诊。 患者高血压病史5年,近1周头昏头晕,心烦急躁,夜寐不宁,口苦面红,手抖心慌,舌红苔白,脉弦大数。 诊断:高血压病。 方用:镇肝息风汤、冠心二号加减。 组成:生龟板15克,生龙牡各15克,生白芍15克,生赭石15克,怀牛膝60克,元参10克,天冬10克,川楝子20克,生麦芽10克,茵陈15克,甘草6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红花6克,绛香10克,丹参20克,炒枣仁15克,夜交藤30克。水煎服,1日1剂。服用14剂后,头晕疼痛明显减轻,血压下降。 按:本方用镇肝息风汤平肝息风,加冠心二号活血化瘀;炒枣仁、夜交藤养血安神。裴氏建瓴汤(生龟板、生龙牡、生赭石、生白芍、怀牛膝、生地、山药)加冠心二号是裴老治疗高血压的常用方剂。生龟板、生龙牡、生赭石、生白芍各15克,重在滋阴潜阳,怀牛膝60克引血下行。(展文国)
万友生用温降法治高血压验案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