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肝理气试试香橼
(2025-01-03 07:52:18)摘自2025-1-1中国中医药报
香橼是产于我国南方的一种水果,时至今日已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东汉杨孚所著的《异物志》将其称之为枸橼,唐宋以后多称之为香橼。香橼与柠檬同为柑橘属,果实外形与柠檬颇有几分相似,生绿熟黄,成熟时节还会有阵阵清香。香橼结果之时,金黄明净的果实挂满枝头,分外赏心悦目。然而,在光鲜亮丽的外表之下,香橼的果肉却异常酸苦,难以入口。因此,其观赏价值远高于食用价值。
本草有奇功
中医认为,香橼味辛、苦、酸,性温,归肝、脾、肺经。它的功效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
理气宽中
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讲香橼可下气、开胸膈,清代汪绂《医林纂要》也说香橼可治胃脘痛、宽中顺气、开郁。临床中香橼常用于治疗胸闷、腹胀等不适症状。
疏肝解郁
清代医书《本草再新》有记载香橼能平肝舒郁,理肺气,通经利水。临床研究发现,香橼可调节肝脏功能,进而缓解因情志不畅导致的抑郁、胸闷等症状,对于肝郁气滞所致的失眠、焦虑等情况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和胃止呕
香橼有养胃健脾、降逆止呕的功效,可用于缓解呕吐、恶心等症状。若患者存在消化不良的情况,可用香橼配伍陈皮、枳实等药材以增强疗效。
化痰止咳
香橼性温,归肺经,能祛肺部寒邪,具有一定的止咳平喘作用。对于外感风寒引起的咳嗽、痰多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唐代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就已经指出,香橼可下气,除心头痰水。清代张璐《本经逢原》也说,香橼可治咳嗽气壅。
日用良方多
香橼药性较为温和,具有药品与食品双重属性,许多古代医书中都记载了香橼的日常使用方法。
《本经逢原》有一治鼓胀方,选用香橼一枚(连瓤)、大核桃肉二枚(连皮)、砂仁二钱,共同粉碎,混合为散剂,用砂糖拌调,空心顿服。宋代赵溍的《养疴漫笔》记载了一则治咳嗽的方剂,用香橼(去核)切薄片,与酒同煮令熟烂,用蜜拌匀服。
下面介绍2款简单易做的香橼食疗方,以供参考。
香橼饮
材料:鲜香橼1个,麦芽糖适量。
用法:香橼洗净,切片,与麦芽糖同放碗内,加盖后隔水炖3~4小时,至香橼熟烂。每服10~20毫升,日2次。
功效:理气宽胸,养心宁神。适用于心气不足,胸中窒塞,时而作痛等症。
香橼佛手粥
材料:香橼10克,佛手10克,大枣10枚,粳米100克,葡萄干适量。
用法:将香橼、佛手加水1000毫升,大火煮沸,改为文火慢煎30分钟,去渣取液,加大枣、葡萄干、粳米,再加水适量熬至熟烂。
功效:用于肝胃不和之胃胀、胃痛、早饱、暖气、胸胁胀痛,且情绪不畅时上症加重者。 (林奋)
标签: 健康 |
标签: 股票 |
中医认为,榆钱性平,味甘,微辛,入肺、脾、心经。能健脾安神,清心降火,止咳化痰,清热利水,杀虫消肿。主治失眠,食欲不振,带下,小便不利,水肿,小儿疳热羸瘦,烫火伤,疮癣等病症。
沁人心脾金菠萝【草根一生】
标签: 健康 |
摘自2024-11-7中国中医药报
黄鸿昊 暨南大学中医学院
元末明初诗人李穑作品《奉谢李遁村送黑豆种》:“黑豆遍中原,何从出遁村。煎汤解酒毒,政可倒金樽。”诗中提到我国黑豆资源相当丰富,且黑豆有解酒毒的药用效果。黑豆采收在秋冬季节,又称“乌豆”“黑大豆”“冬豆子”等。黑豆可以制作成多样的特色美食,如豆浆、豆豉、豆汤、豆粥、豆卷、豆面,还可泡发黑豆芽和浸酒等。
黑豆功效
黑豆有“肾之谷”的美名,为强身补肾、延年益寿佳品之一。《本草约言》曰:“陶节庵以黑豆入盐煮,时常食之,谓能补肾。盖豆味咸,肾之谷,又形类肾,黑色属水也,妙哉。”指出黑豆色黑属水且形状像肾脏,有入肾养肾的功用。肾气亏虚可导致尿频、潮热盗汗、腰膝酸软和听觉、视觉减退等症状,这时候日常可以吃些黑豆以补肾气、壮筋骨。《本草征要》载黑豆:“活血散风,除热解毒。消水肿历节,能聪耳明目。”中医认为黑豆归脾、肾经,具有滋阴补肾、利水消肿、活血宣风、润肤美容、强筋骨、除湿痹、乌须、除热、止盗汗和治虚风等功用。另一方面,黑豆的解毒作用和外治疗效一直受到医家重视。《本草求真》载:“加甘草则解百药毒”。黑豆可解多种药毒,如巴豆、乌头、砒石、甘遂、斑蝥等毒。在外用方面,蒸热后的黑豆装入布包枕之或以炒黑豆热熨能够治疗颈项僵硬和腰痛等疾病。
现代药理学研究指出,黑豆富含蛋白质和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等,具有良好的益智、降血糖、抗炎症、抗氧化、防癌等功效,为药食同源佳品。
需要注意的是,过量吃黑豆会引起腹胀、泄泻等问题,因此需要合理摄入。此外,多部本草著作记载黑大豆“恶五参、龙胆”,而且《本草纲目》认为黑豆忌厚朴,所以黑豆不宜与人参、沙参、玄参、丹参、苦参、龙胆草和厚朴同食。
药膳推荐
下面介绍三款黑豆食疗方,以供参考。
黑豆枸杞粥
材料:黑豆50克,枸杞10克,粳米100克,冰糖少许。
制作方法:黑豆提前浸泡5小时以上,枸杞洗净,加入适量的清水,把黑豆、枸杞、粳米同煮,待粥成加入少许冰糖,再煮一会便可。
功效:益精明目,活血利水。
黑豆黑芝麻豆浆
材料:黑豆20克,黑芝麻10克,黑米10克。
制作方法:黑豆和黑米提前浸泡,黑芝麻洗净。之后把材料放进破壁机或豆浆机内,加入适量水,选择豆浆功能,待豆浆磨好后使用筛网过滤即可。
功效:补虚乌发,养血润燥。
黑豆花生红枣汤
材料:黑豆60克,花生50克,红枣10个,适量红糖
制作方法:黑豆提前浸泡,再把黑豆、花生、红枣洗净。将材料放入锅内,加入适量水,煮1小时左右,加入红糖均匀搅拌即可。
功效:补血养颜,健脾利水。
摘自2024-11-7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古往今来,螃蟹皆是百姓餐桌的美食,每年9月到11月初正是吃螃蟹的最佳时节。清代人李渔所撰养生学著作《闲情寄偶》说 ,蟹之鲜而肥、甘而腻,白似玉而黄似金,已造色香味三者之极致,更无一物可以上之。可见蟹的味美。
蟹的多样吃法
蟹的做法有许多,《山家清供》记载的“蟹酿橙”将蟹的味美凸显了个淋漓尽致。把黄熟个大的橙子切去顶,剜掉里面的果肉,稍留点汁,将蟹膏、蟹肉填充到橙子内部,再将橙子盖盖上。最后放入小甑里,用酒、醋和水蒸熟。新酒菊花,香橙螃蟹,雅兴难得。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里,各种斗蟹诗精妙绝伦。宝玉赋诗一首“持螯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饕餮王孙应有酒,横行公子却无肠。脐间积冷馋忘忌,指上沾腥洗尚香。原为世人美口腹,坡仙曾笑一生忙。”这两首说的正是螃蟹的特性,因其性寒、腥味略重,佐姜蘸醋方是味美。
黛玉挥手而就,“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 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觞。对斯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铁甲长戈”说的是蟹壳蟹脚,“嫩玉”说的是白色蟹肉,“红脂”所言则是母蟹蒸熟后腹内呈橙红色的脂状物,俗称蟹黄。蟹黄中含有较高含量的油脂和胆固醇,一般人都可食用,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血脂患者应少吃或不吃蟹黄。
螃蟹还可入药
此时螃蟹肥美好吃,不仅是老饕不可错过的美食、文人墨客笔下的主角,还是医家手中治病的良药。《饮膳正要》言蟹“主胸中邪热结痛,通胃气,调经脉”。
《青海省藏药炮制规范(2010年版)》将蟹科动物中华绒毛鳌蟹、溪蟹或云南溪蟹的干燥体入药为“螃蟹”,有补肾、利尿、舒筋的作用,用于肾病、水肿、小便不利、瘟病、抽筋等。中成药参茸固本还少丸、珍龙醒脑胶囊中皆有用到螃蟹。
螃蟹壳也能入药,《天津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8年版)》将蟹科动物中华绒毛螯蟹的甲壳入药,有破瘀消积的功效。中成药蟹黄肤宁软膏可清热燥湿、杀虫止痒,便用其组方入药
摘自2024-11-13中国中医药报
赵中振 北京中医药大学《本草纲目》研究所
老树发新芽。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科学家从青黛中发现了靛玉红(Indirubin),可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这是我国首创的抗白血病药物,现在已能人工合成。
青出于蓝
坊间有一种说法:“一香二茶三药。”在此之后再加一项的话,我觉得可以加上“四染料”。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出自战国时期《荀子·劝学篇》,从蓝草当中提取出的靛蓝比蓝草更蓝。青黛除了可以染布以外,在古代还是女子用于描眉之物。李时珍说:“黛,眉色也。”早在东汉刘熙的训诂专著《释名》中就载:“灭去眉毛,以此代之,故谓之黛。”白居易也有云:“六宫粉黛无颜色。”黛与女性、美丽的容颜挂钩。北京市海淀区有个地方,名叫蓝靛厂,离颐和园不远,挨着火器营。那里曾经是一大片低洼地,是明清时期出产蓝色染料的地方。
我国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了明朝中期以前中国古代各种“巧夺天工”的高超技艺,包括靛蓝和青黛的制作方法。制取时需要将蓝草的茎叶加入石灰水中长时间浸泡并充分搅拌,产生一浮一沉两种产物。水面上会产生浮沫,捞起浮沫,晒干,碾碎,形成质轻、极细的青黛粉末,也即记载中的靛花,画眉可以此代之,常用来入药。
青黛闻起来微有草腥气,口尝有一点酸。以蓝色均匀,能浮于水面,火烧时产生紫红色烟,维持时间比较长者为佳。制取出来沉淀在水下的就是靛蓝,捞出晒干并研磨后也可入药,具有一点药性,不过一般不作药用,主要用作染料。
药用功效
在我国最早记录青黛入药的是宋代的《开宝本草》。其中写道:“青黛自波斯国来。今以太原并庐陵、南康等处染淀瓮上沫紫碧色者用之。”说明青黛的来源,既有外来的,也有本土的。
青黛被收录在《本草纲目》第16卷,李时珍详细介绍了青黛的药用价值。李时珍描述:“波斯青黛,亦是外国蓝靛花。既不可得,则中国靛花亦可用。”
青黛具有清热解毒、清肝泻火、凉血定惊的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高热、抽搐、斑疹、疮疡肿毒、蛇虫咬伤等。
说来有趣的是,假如在需要青黛入药时,手边没有这种药怎么办?李时珍因陋就简提供了一招:“或不得已,用青布浸汁代之。”在不得已的时候可以将靛蓝染的布煮水,用此水代替青黛入药。但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有更好、更方便的治病方法,无须效仿浸青布。
一物三药
《中国药典》规定爵床科植物马蓝Baphicacanthus cusia(Nees)Bremek.、蓼科植物蓼蓝Polygonum tinctorium Ait.或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是青黛的来源,茎叶经加工制得的干燥粉末、团块或颗粒即青黛。
其中,常用的十字花科植物菘蓝也是另外两种中药的来源,它的根为板蓝根,叶为大青叶,特别在感冒流行的季节,板蓝根多冲锋在前。板蓝根和大青叶性寒,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如果发热伴随咽喉肿痛,确诊为风热型的感冒时,可以用到板蓝根和大青叶“两兄弟”。
青黛一般用于热病比较重的阶段,不像板蓝根和大青叶那样常用。其实青黛是外科的常用良药,用途很广。比如,用鸡蛋清调青黛粉外敷,可以治疗湿疹和小儿的腮腺炎。用芝麻油调青黛粉,可以治疗轻度烫伤。
在染色方面,蜡染技术在我国历史悠久,其中以贵州的蜡染最为出名。
我在蜡染工厂参观过传统的制作工序。方法是先在布料上点绘蜡花,然后放到靛蓝染液中染色,最后浸在沸水中把蜡化掉,布面上就出现了蓝白相间的花样。眼见池水中的靛蓝色中显现出斑驳图案,确实像变魔术一样。
中国的蓝染技术,由遣唐使带到日本,在日本也有传承。如今日本德岛的蓝染就很出名,当地叫“阿波蓝”。最初,因为染布成本较高,日本只有贵族和武士才用得起,直到17世纪,蓝染工艺在民间才开始普及。日本传统的温泉酒店里,招牌布帘子都是蓝染的,而且再配上用靛蓝浸染过的麻布和服浴衣,显得古朴、自然,还有抗菌、防蚊虫的特点。
靛蓝与Indigo
世界上拥有植物种类最多的国家,第一是巴西,第二是印度尼西亚,第三是印度,第四是中国。
靛蓝与孟加拉国、印度有深厚的渊源,这两个国家至今在风土人情方面依然非常相似。
2018年初我走访孟加拉国,去考察那里的天然植物资源。孟加拉国天然资源丰富,尤其盛产染料与香料的原料。
我去了首都达卡郊外的国家植物园,该园覆盖面积超过200英亩收集植物超过5万种,既有水生又有旱生,而且还有丰富的文字资料。
多姿多彩的染料植物令我印象深刻,例如,红色的有苏木、茜草根、红花;蓝色的有甘蓝、菘蓝、木蓝;橙黄色的有栀子、姜黄;棕色的有咖啡、茶叶、青柿根等。还有一种说出名字就知用途的植物——胭脂树Bixaorellana L.。
别看孟加拉国目前处于贫困状态,但丝毫不掩街头的五彩缤纷。男子人力车夫穿的套裙都是不同的颜色,植物园栽培草药的园丁,也以胡子染色为美。
我在达卡的博物馆中看到有这样的历史记录:早在古罗马时代,印度就是欧洲靛蓝的主要供应国。印度也是较早的靛蓝原料种植与加工的主要中心之一。在整个中世纪,罗马人将靛蓝用于绘画、医药和美容。
靛蓝英文Indigo来源于拉丁语Indicum,意思是“印度的”,可见印度与靛蓝密不可分。
靛蓝曾经是欧洲稀有的商品,有“蓝金”之称。拥有靛蓝染色的小布衫,是富有的象征。靛蓝也是阿拉伯商人从印度进口到地中海国家谋利的一种奢侈品。
从靛蓝的历史中可以看到染料与医药的融合,看到先民的智慧,看到东西方文化与技术的交流,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摘自2025-3-3中国中医药报
昝金娜 冷伟 杨钊田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据南朝范晔《后汉书•韩康传》记载:韩康,字伯休,一名恬休,京兆霸陵人。家世著姓,常采药名山,卖于长安市,口不二价,三十余年。时有女子从康买药,康守价不移。女子怒曰:“公是韩伯休耶?乃不二价乎?”康叹曰:“我本欲避名,今小女子皆知有我,何用药为?”乃遁入霸陵山中。
韩康,这位东汉时期的名士,以其独特的卖药方式和诚信经营的理念,成为后世传颂的佳话。他出身名门望族,却无意于仕途,而是选择了隐姓埋名,浪迹江湖,以采药卖药为生。韩康经常到各名山采集中草药并自己制作,以尽普济群生之愿。他在长安市行医卖药数十年,足迹遍布大街小巷,以其精湛的医术和货真价实的药材赢得了人们的信赖。
韩康卖药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口不二价”。他制作的药物均明码标价,从不虚抬价格,也不允许买家讨价还价。如果买药人讨价还价,他就不卖。这种坚定的原则,让他在市场上树立了良好的信誉。有一次,一位女子向韩康买药,纠缠了大半天,韩康分毫不肯相让。女子发火道:“难道你就是韩康?只有韩康才口不二价!”韩康因此感叹自己本想逃避现实,隐姓埋名,但如今连女子都知道他韩伯休,于是他收拾行囊,逃入霸陵山中隐居去了。
韩康的“口不二价”并非出于吝啬,而是源于他的诚信原则。他不会为了谋取更高的利润而虚抬价格,也不会因为买家的讨价还价而降低品质。他坚守的是对人对己的诚信,是坦诚谦逊的态度。这种态度在当时的社会中显得尤为难能可贵,也让他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赞誉。后来,朝廷得知韩康的才学和人品,多次派人进山寻访,征召他出来做官。但韩康无论如何也不肯出山。汉桓帝甚至亲自准备了一份厚礼,派专员驾着驷马高车去聘请他。然而,韩康还是想办法逃入了深山老林,最终以高寿无疾而终。
韩康卖药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历史佳话,更是一种文化意义的体现。它向人们展示了诚信经营、坚守原则的重要性。韩康的“口不二价”为人们树立了一个诚信经营的典范。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只有坚守诚信原则,才能赢得人们的信赖和尊重。这种诚信不仅仅体现在价格上,更体现在产品质量、服务态度等各个方面。只有真正做到货真价实、童叟无欺,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韩康的故事也反映了古代士人追求隐逸高洁情操的文化传统。
韩康卖药的故事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教会人们诚信经营、坚守原则的重要性。让我们铭记这个故事,用实际行动践行诚实守信的美好品质和精神。
绞股蓝,民间称 “不老长寿药草”,生长在南方的绞股蓝质量上乘,功效良多,又称“南方人参”。
朱棣,朱元璋第五子,自幼好学。明朝初期,庶草荒芜,民不聊生,朱棣考察可救饥馑的野生植物400多种,均逐一绘图说明,取名《救荒本草》,此书刊于1404年,被后人誉为“南方人参”的绞股蓝,首次收录于此书。
《本草纲目》记载,常用绞股蓝泡水饮,可治疗咽喉炎及气管炎、偏头痛及睡眠不良。(我院呼吸内科医生中药处方中也常使用该味药)。《明清中医临证小丛书》《中草药彩图手册》里也有关于绞股蓝的记载。
绞股蓝为葫芦科植物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phyllum (Thunb.)Mak.的全草。
别名:七叶胆、五叶参、七叶参、青叶胆等。
绞股蓝野生者多在林下、小溪边等荫蔽处,在中国主要分布在陕西平利、甘肃康县、湖南、湖北,云南、广西等省。为多年生攀援草本,毛被的疏密及果实等方面变化很大,尤其是小叶数目,有二叶、三叶、五叶、七叶、九叶。七叶、九叶绞股蓝皂甙含量最高,九叶绞股蓝较稀少。
性状:本品常缠绕成团,茎纤细,淡棕色,具纵棱数条,有时带有卷须;叶多皱缩,灰绿色,展开后,掌状复叶多为5片小叶,膜质,叶脉被疏柔毛,叶柄长2~4cm,侧生小叶卵状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中央1片较大,长4~12cm,宽约2~3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叶缘具粗锯齿;有时可见果实,圆球形,直径约6mm,近顶端具一横环纹。气清香,味甘而微苦。
性味与归经:苦、微甘,凉。归肺;脾;肾经。
功能与主治:补虚,清热,解毒。用于体虚乏力,虚劳失精,白细胞减少症,高脂血症,病毒性肝炎,慢性胃肠炎,慢性气管炎。
用法与用量:15~30g;研末,3~6g;或泡茶饮。外用适量,捣烂涂擦。
注意:体寒者服用绞股蓝,可能会刺激肠胃,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头晕、眼花、耳鸣等症状。
体寒及孕、小孩不建议服用。
绞股蓝含多种皂甙、多糖、氨基酸、黄酮、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物质。又有类似人参的强壮补益作用,功效良多、物美价廉,既药用又可作茶饮。绞股蓝茶历史悠久。
绞股蓝茶,取自绞股蓝叶腋部位的嫩芽和龙须,用现代中药加工艺和古代炒茶工艺相结合,五叶绞股蓝味甘性温和,味微苦,入喉回甜,常作保健茶饮;这里应使用沸水浸泡,因为其总皂甙溶解温度为80度以上。
家用绞股蓝简单茶饮:
1、
2、
3、
4、
绞股蓝伪品之乌蔹莓
一些朋友在野外见绞股蓝,欣然采之泡水。先别慌,它可能是葡萄科植物乌敛莓,在我们泸州路边杂草丛、小区植物园内较常见,与绞股蓝“长相”很相似。
绞股蓝与乌蔹莓主要鉴别点:
|
绞股蓝 |
乌蔹莓 |
叶 |
叶片全绿色,表面有短硬毛 |
小叶柄交处褐红色,表面无硬毛 |
茎 |
通体呈绿色 |
茎粗、硬,茎上有褐红色,茎节入更明显 |
卷须 |
卷须生于叶腋,与叶在同一侧 卷须总状分枝 |
卷须与叶相对而生 卷须两叉状分枝 |
功效 |
益气安神、清热解毒、止咳祛痰 |
清热、解毒、消肿 |
绞股蓝伪品之葎草
葎草(学名:Humulus scandens (Lour.) Merr. )多年生草本攀援植物,又名勒草,拉拉藤。常生于沟边、荒地、废墟、林边。
茎、枝、叶柄均具倒钩刺。葎草:甘、苦、性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尿通淋;主肺热咳嗽;肺痈;虚热烦渴;热淋;水肿;小便不利;湿热泻痢;热毒疮疡;皮肤瘙痒。
|
绞股蓝 |
葎草 |
叶 |
叶片鸟足状、全绿色,表面有短硬毛 |
叶片纸质,掌状、基部心形,表面粗糙,背面有柔毛。 茎、叶柄均密布倒钩刺 |
茎 |
通体呈绿色 |
褐红色 |
卷须 |
卷须生于叶腋,与叶在同一侧 卷须总状分枝 |
无 |
功效 |
益气安神、清热解毒、止咳祛痰 |
清热解毒,利尿通淋 |
绞股蓝伪品之蛇莲
蛇莲又名雪胆,雪胆的叶片也是鸟足状复叶,最外缘的小叶着生在其内侧小叶的叶柄上,与绞股蓝叶片很相似,雪胆小叶常为7枚,但叶片比绞股蓝叶片大且长;区分两者最明显的还是看其花和果实(如图,雪胆品种很多,区别点主要是花和果实,此为峨眉雪胆),蛇莲药用部位为干燥块茎。具清热,解毒,收敛,生肌等功效,苦、寒,有小毒。
审核:赵福兰
绞股蓝
“绞股蓝主清热,补虚,解毒。主体虚乏力,虚劳失精。” ——《中华本草》
绞股蓝,别名七叶胆、五叶参。有安神、降三高等作用,民间称其为“南方人参”。1986年,国家科委在“星火计划”中,将绞股蓝列为待开发的“名贵中药材”之首位。
产地分布
产于陕西平利、甘肃康县、湖北、云南、广西等地。
性味归经 味苦,性寒。归脾、肺、肾经。
功效研究
1.促进人体脂肪类物质代谢,营养人体细胞;2.抑制细菌病毒对人体的侵袭,提高免疫力;
3.降三高,有效的扩张、软化血管,抑制血栓形成;4.安抚睡眠,镇定神经;
5.消炎抗菌,辅助治疗咽喉炎、肠胃炎。
推荐食谱
健康降血脂茶
绞股蓝含有大量“皂苷”,功效与人参相仿。同时,绞股蓝清除血管垃圾,增强心脑活力。
人到中年,身体代谢变慢,三高问题就会来找麻烦。春季温度变化多端,保护血管健康刻不容缓!
食用方法:取5~10g绞股蓝,用开水冲饮即可。绞股蓝汤色嫩绿,清澈透明,且久泡不衰。
注意事项
1.胃肠寒凉者、孕妇不宜饮用;2.不适宜与凉性的东西一起喝;能隔夜饮用。
马识途的《长寿三字诀》
牡丹皮为牡丹的根皮,味苦辛,性微寒,能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关于牡丹皮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
相传一千多年前,苏州虎丘山下有一织绸好手名叫刘春。随便哪种花哪种鸟,她只要看上两眼就能织出来。她所织出的花像刚摘下来一样鲜艳水灵,织出的彩鸟仿佛人一呼唤便会拍翅飞翔,活灵活现。
有一年,府台老爷的女儿要办嫁妆,限刘春一月内织出24条丝嵌金被面,花样是牡丹。但刘春从来没见过牡丹,不知如何织法。半个月过去了,刘春愁得日渐消瘦。一天半夜,她突然口吐鲜血,晕倒在织布机旁。这时,一位美丽的姑娘飘然而至,将一瓶药液倒入刘春口中,刘春即刻醒来。姑娘轻声说道:“我是牡丹仙子,因抗拒武则天要让百花在严冬开放的旨意,从洛阳逃出。”说完,她用手一指,庭院内立即出现一朵朵怒放着的牡丹花。刘春喜出望外,望着这些盛开的牡丹,立即飞梭织起花来。一朵朵娇艳的牡丹花织出来了,招来成群的蝴蝶。
府差拿起被面飞快送往州府。但刚进府门,被面上的牡丹花全部枯谢了,黯然无光。府台老爷气得派人去捉刘春,但刘春早已与牡丹仙子离去,只给乡亲们留下了那个药瓶。药瓶内只有半瓶根皮样的药材,后来人们才认出那根皮正是牡丹皮。(李明哲 王佳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谷雨,一个富有诗意的节气,文友邵明山人接连在微信群里发他种养的牡丹图片,说谷雨前后就进入盛花期,诚邀诗友们赏花、品茶、吟诗。
说起牡丹,我印象最深的是蒋大为的那首《牡丹之歌》,从小时候一直传唱到现在。上世纪60年代,我们村搞粮药间作,在当时的冯村人民公社率先引种牡丹,形成了几十亩地的牡丹观赏园。重要的是秋后牡丹的根,作为中药材丹皮卖给县药材公司,价格高出了粮食一大截儿,大大增加了乡亲们的收入。
上初中时,我学到了唐代刘禹锡的《赏牡丹》,至今还能背诵:“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记得上高中时有一篇脍炙人口的文言文名篇《爱莲说》,作者是周敦颐,文中曰:“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老师给我们讲,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在唐代对牡丹的热爱程度,上至皇宫,下至民间,都被牡丹的华贵之气所倾倒。
我参加工作后到了中医院,对牡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它不仅是我国特产的名花,已有1500多年的栽培历史,除欣赏之外,还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
据史料记载,我国自宋代就开始食用牡丹花,到明清时已经有了较为完美的原料配方和制作方法,牡丹的花蕊、花瓣儿,既可清炒又能清炖,都是药食同源的上乘佳品。牡丹花还能酿成牡丹酒,色正味纯,清香爽口。
牡丹的根称之为丹皮,性微寒、味辛,入心、肝、肾三经,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清肝明目之功效。宋代欧阳修在我国第一部牡丹专著《洛阳牡丹记》中这样写道:“牡丹初不在文字,唯以药载本草。”医圣张仲景研制了以牡丹皮、大黄为主的治疗肠痈的“大黄牡丹汤”,在中医临床应用至今。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牡丹也有记载:“牡丹虽结籽而根上生苗,故为牡,其花红故为丹。”
牡丹花开客人来。刚到西邵明村东,就见年逾古稀的邵明山人,早早在那里迎候。他小院门前的菜地上,最南边的艾草长得十分旺盛,仔细一嗅,还能闻到一股淡淡的药香,西侧则是一片大蒜,郁郁葱葱。走进院内,有两棵枣树,枣树下有几株牡丹,给小院儿平添了几多生机。院东南角的桌上放着沏好的茗茶,嫩绿的新茶在水中显得特别鲜活,北墙根下有一小片薄荷,散发着清凉。
寒暄落座后,我才知道邵明山人退休前是个火车司机,十几岁就离开了家乡,在外工作了几十年,跑遍了大半个中国。他1997年退休,厌倦了都市生活,才和老伴在农村老家定居。2014年,邵明山人查出胃癌,手术切除了大半个胃,也是从那个时候,他开始接触和了解中医,注重养生保健。闲暇时种菜养花,吟诗习字,十分乐观,一点也不为病情所困。
他知道我在中医院工作,话题便多了起来。他说,是中医药给了他生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做完手术那年,河北省中医院一名医生朋友为他用中药调理身体,其中有味中药就是丹皮。恰好北京一位搞绿化的朋友送了他几株牡丹,遂栽在院中。从第一年的两三朵花,开到现在的十三四朵花,一年比一年茂盛。
邵明山人说,几年的养花,明白了一个道理,活着就要像花儿一样赏心悦目,即使死了,也要像牡丹的根变为“丹皮”一样,贡献自己最后的价值。那一刻,我觉得邵明山人像一位哲人,而小院内的牡丹也更有了韵味。(赵永生)
摘自2022-4-22中国中医药报
缪士毅 浙江省永嘉县委组织部
齐白石画作《牡丹》(扇页)。
“谷雨三朝看牡丹”,清代顾禄所著《清嘉录》记载:“牡丹花,俗呼谷雨花,以其在谷雨节开也。谚云‘谷雨三朝看牡丹’。”此时牡丹盛放,姹紫嫣红,争奇斗妍,一派“万枝红艳露凝香”的美景。而我也喜欢在谷雨到来之时,翻阅一些名家的画作,品赏画家笔下的牡丹,别有一番情趣。这其中就有齐白石笔下的牡丹画作。
牡丹,又名“国色天香”“洛阳花”“富贵花”等,为我国十大名花之一。牡丹的故乡在我国秦岭一带,迄今已有二千余年历史。牡丹在秦汉时曾作为药物,供观赏用始于隋、盛于唐,白居易的“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就描写了当时京城赏牡丹之盛况。北宋时,洛阳成了全国牡丹栽培中心,有“洛阳牡丹冠天下”之盛名。明清时期,安徽亳县、山东菏泽也成为牡丹产地,盛名传于天下。如今,牡丹俏丽的身影遍及大江南北,尤以皖、鲁、湘、甘、陕、川等省为盛。
牡丹家族庞大,品种达四百之多,纷呈异彩。依花色论,有黄、红、白、紫、蓝、绿诸色;按花型分,有单瓣型、荷花型、菊花型、绣球型和金环型等之别。
雍荣华贵、花容端丽的牡丹撩拨着画家的情愫,成了许多画家笔下的题材,齐白石就是其中之一。
齐白石,湖南湘潭人,中国近现代画坛极富传奇色彩的画家,擅画花鸟、虫鱼、蔬果、山水、人物,融诗、书、画、印为一体,被称为中国画大师,二十世纪中国十大画家之一。
在众多花卉题材中,齐白石一生喜欢画牡丹。他笔下的牡丹看起来生机盎然,用独特的方式向人们展示牡丹所蕴含的吉祥富贵文化。
齐白石有许多牡丹画作,诸如《双牡丹》《风中牡丹》等,无论是笔墨的韵味,色彩的艳,还是笔触的从容,都别具风采。在其所绘的牡丹画作题识中,出现较多的是“大富贵”三个字。
本文所展现的这幅齐白石画作《牡丹》(扇页),尺寸为280mm×600mm,创作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晚期。扇页上有一盛开的牡丹,红花墨叶,神形兼备,生动自然。画面左上方所题的“大富贵”三个字,正契合了牡丹富贵、美好之象征,表达了齐老对牡丹花的喜爱之情。
在品赏齐白石画笔下的牡丹之时,我查阅了《中药大辞典》,得知牡丹的花和根皮都可入药。牡丹花性平,味苦淡,无毒。《四川中药志》记载,牡丹花“治妇女月经不调,经行腹痛”。牡丹皮,即牡丹根皮,味辛、苦,性微寒,《本草纲目》认为牡丹皮有“和血、生血、凉血,治血中伏火,除烦热”的功效。万年蒿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