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成就了无数名医,也难倒了无数想成为名医的学子。不学好《伤寒论》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中医。怎么才能学好《伤寒论》呢?背原文、抓特异性方证、理解张仲景原意。这就是学好《伤寒论》的三步曲。
一曲:背原文
不背会原文是不行的,仅仅背原文是不够的。
凡是要跟我学中医的人,我的研究生,徒弟,或者我教过的学生,入门的功夫就是背《伤寒论》。如果不愿意背《伤寒论》,就不要说想学中医。学中医必须学《伤寒论》,学《伤寒论》首先要背会原文。对于《伤寒论》,不背会是不可能真正理解的。初学时先记住,不理解没关系,只要记住了,最终是可以理解的。如果记不住,说理解也是没有用的,打开书理解,合上书记不住,临床时就不会用。如果你记住了第379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其实你已经会用了,见到发热与呕吐的病人,用小柴胡汤就好了,即使还没有理解也没关系呀,你可以慢慢去理解。《伤寒论》就是语录式的条文,前面是证,后面是方,记住了原文,就可以用了。用了就有效,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自然就有了。很多人学不好中医的原因就是没有学好《伤寒论》,学不好《伤寒论》的原因就是不肯下苦功背,总是想理解,希望理解了就能记住,结果总是事与愿违,不能登堂入室,一辈子徘徊在中医的门外。
我认真的学了6年《伤寒论》。前3年是因为我要考湖北中医学院《伤寒论》专业的研究生,主要的时间就是背《伤寒论》,背到提到条文号码就能背出原文,提到原文就能说出条文号码。考上湖北中医学院的研究生以后,跟着李培生、梅国强两位恩师又学了3年《伤寒论》。工作以后在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部和北京中医药大学教《伤寒论》,一辈子在学习、教授、运用《伤寒论》。
现在很多人看不上死记硬背,认为要先理解后记忆,甚至认为不记忆也没关系,因为需要记的东西可以通过智能化设备来解决,有一个手机所有要记的东西随时都可以找出来。医生就是力气活,主要的知识都必须先记住,经典的原文要背会,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禁忌、用法、用量必须记住,方剂的药物组成、药物用量、功效、主治、煎服方法也必须记住,经络循行、穴位必须记住,这些记不住,当医生就悬了。
不是不需要理解,而是首先要记住。三曲就是理解。
二曲:抓“特异性方证”
《伤寒论》由条文组成,条文主要讨论证和方的关系。下面以桂枝汤证的部分条文为例进行讨论。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42)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24)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25)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15)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16)
……
《伤寒论》主要由这样的条文组成。条文中没有六经辨证的特征,也没有辨证论治的特征,有的只是证和方。
绝大部分的条文格式相同,即前面是证,后面是方,证方相连,方证同条。这就是方证。
这些条文的主要内容是证和方,讨论的是证和方的适用程度。对一个方而言,和证的关联程度有以下几种:
有的证是特异性的适用等级,即可以达到方到证除的特效,就是“主之”;
有的证是一般适用等级,就是“宜”;
有的证是可能适用等级,就是“可与”;
有的证是不适用等级,就是“不可与”。
这就是《伤寒论》条文的主要模式。
以上是关于桂枝汤证的部分条文,讨论的都是证和桂枝汤之间的关系,即什么证可以桂枝汤主之,什么证宜桂枝汤,什么证可与桂枝汤,什么证不可与桂枝汤。
“特异性方证”,就是方和证之间具有特异性的关联,可以达到方到证除(通俗的说法是药到病除,但药到病除适合于形容西医的特效,因为西医以病为治疗单位,以药为治疗手段;中医以证为治疗单位,以方为治疗手段,也有以药为治疗手段的,如单方,或叫单行,但很少。)的特效,具有精准、快捷、高效的特征。
证是中医的治疗对象单位,方是中医的治疗手段单位。证和方之间的关联程度决定疗效的好坏。“特异性方证”,是证和方之间关联程度最高的级别,也是医学所能达到的最好疗效,即方到证除,亦即特效。
《伤寒论》中,凡是“主之”的方证,绝大部分属于“特异性方证”,是方证中的精华。学习《伤寒论》首先要抓住“特异性方证”,还要在此基础上,根据《伤寒论》的原意,结合临床实践不断拓展、发掘“特异性方证”。掌握的“特异性方证”越多,临床疗效就越好。
《伤寒论》的核心是方证,方证中的精华是“特异性方证”。
三曲:理解张仲景原意
先看一则桂枝汤的验案
患者刘某某,男,45岁,因受凉出现发烧,体温37.8度,无汗,恶寒,头痛后部明显,脖子难受,鼻塞流清涕,大便不成形,咽不痛,口不渴,舌质淡有齿痕苔薄白,脉浮弱。平时大便唐,容易拉肚子。
处方:桂枝15克,白芍15克,生姜5片,大枣12枚,炙甘草6克。1剂,用水1200毫升,煮取600毫升,分3次温服,药液的温度稍高,有微微烫口的感觉,服药后10分钟,喝200毫升热稀粥,盖子睡觉2小时,全身出微汗而愈。
这个病人是无汗的,怎么可以用桂枝汤?
这就要弄清楚张仲景的原意。
关于桂枝汤的功效,张仲景在第16条中说“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显然说明,桂枝汤的功效和麻黄汤的发汗不一样。如果不理解“解肌”的实质,就不可能真正学会桂枝汤的运用。
那“解肌”意思是什么呢?
历版的教材中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解除肌表之邪”;一种是“解肌祛风,为发汗之缓剂”。这两解释没有说清楚“解肌”的真正意思。
我给大家一个定义:解肌是通过补脾胃而达到调补营卫、协调营卫关系,恢复营卫功能而汗出邪去的方法。桂枝汤是其典型代表。肌,还有肌肉的意思。
桂枝汤证和麻黄汤证相比,病深一层,从所属脏腑来看,麻黄汤证在肺,治疗目的以宣肺为主;桂枝汤证在脾胃,治疗目的在于补脾胃。所以,桂枝汤的根本是补脾胃而祛外邪。
第一,从组方分析,桂枝汤属于辛甘温之剂,除了具有解肌祛风的作用外,还可调补中焦,强壮胃气。
桂枝辛甘温,除可解肌祛风,温通血脉外,尚可温补脾胃,《神农本草经》谓“主咳逆上气,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
生姜辛温,除可助桂枝散邪外,还可温中健胃。
甘草甘平,益气健脾。
大枣甘平,补脾益胃,滋营养血。
芍药酸苦微寒,养血敛营,《神农本草经》谓“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全方五味药,都有补脾胃的功效。
第二,服桂枝汤后要求啜热稀粥,资谷气以补脾胃。
可见,桂枝汤解肌祛风源于调和营卫,调和营卫源于补益中焦。在脾胃强健,气血充沛的基础上,用桂枝通调卫气,则腠理开而汗出邪去;用芍药收敛营气,则营内守而不致过汗伤正。营卫和而腠理开合有度,腠理开而发汗祛邪,邪去则腠理合而汗自止。
章楠在《伤寒论本旨》中论桂枝汤时说:“此方立法,从脾胃以达营卫,周行一身,融表里,调阴阳,和气血,通经脉。”明确了以上道理,我们就可以广泛使用桂枝汤了。
可以这么理解,脾胃虚弱的人感受了寒邪以后,表现为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就是太阳中风。这是太阳中风的典型表现,基本表现。所以,见到发热、汗出、恶风、脉缓的就是桂枝汤主之。
反之,虽然没有中风的典型表现,但是病人在感受寒邪的同时,有脾胃虚弱的表现,或素体脾胃虚弱而感受寒邪者,也是桂枝汤的适应证。这就是对原文第42条的解释。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太阳病,外证未解,治疗原则应该是发汗。脉浮弱,显然不适合麻黄汤之发汗,用桂枝汤之解肌更为妥当。如果是脉浮紧,当然要用麻黄汤。这是根据脉象判断病机,选择治法的示例。还应该注意的是,如果脉浮弱与恶风、汗出并见,用桂枝汤是毫无疑问的;即使是脉浮弱与恶寒、无汗并见,也提示正气不足,用麻黄汤发汗应慎重,用桂枝汤解肌更稳妥。
理解张仲景的原意,也是拓展“特异性方证”的主要途径。根据以上理解,仿《伤寒论》成例:脾胃虚弱感受寒邪者,桂枝汤主之。
本方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医肖相如(ID:xiaoxiangru0011)
|
《伤寒论》钩沉与正误(1) 编者按
《伤寒论》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内容博大精深,其六经辨证体系开中医辨证论治之先河,其理法方药一直被后世视为圭臬。历代医家对《伤寒论》都多有研究,但其中有些关键问题还没有解释清楚,或存在争议,甚至是错误的认识,这给学习《伤寒论》的人带来很大困惑。河南中医学院梁华龙认为,学习《伤寒论》要从其本源开始,即从作者张仲景的时代背景、历史地理因素入手,结合临床。本版从今日起,开设“《伤寒论》钩沉与正误”专栏,和广大读者一起,对一些存疑问题进行深究,并纠正一些错误认识。 |
|
返璞归真读《伤寒》 |
|
|
|
梁华龙 河南中医学院 |
|
作者简介
梁华龙,河南中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医学教学、科研、临床30余年。早年师从伤寒大家刘渡舟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张仲景学术思想及辨证体系研究。出版有关《伤寒论》的专著、教材10余部,其中有华夏文库首部医学专著《伤寒论研究》,以及《伤寒论讲义》《伤寒纵论》;主编以《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为基础进行整合的《中医辨证学》;在《中医学报》连载发文《伤寒论评话》,提出了许多个人见解。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笔者就提出了“返璞归真读《伤寒》”这个命题,今天重拾旧时牙慧,是有感于现今铺天盖地的相关著述和因袭承旧的教科书,对《伤寒论》成书后的注解发挥,或有以讹传讹,或有隐晦未明,致使“中医研究”停滞不前,而借助实验等先进手段的“研究中医”,尚不能揭示《伤寒论》中的奥旨,近来因为完成杂志连载《伤寒论评话》,又一次细读《伤寒论》,发现一些细节,颇有一种不说不快的冲动。
《伤寒论》不仅仅是构成中医辨证方法体系的理论基础,更是指导中医临床诊疗思维的经典,其对临床的经验总结、归纳,其精细和深入远远超出内外妇儿各科教科书。不同于内外妇儿各科教科书的横断面式的瞬时证候的辨证,《伤寒论》着重于疾病的演变、演化过程,既重视当前的临床表现,更重视疾病既往的演进和未来的转归,所以出现大量的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案例,真正体现了中医治病重在治人的特色,将不断变化的疾病对应到活动的人,才是真正的“三因制宜”。
学习《伤寒论》,要从张仲景所处的时代背景、地理位置、语言环境、学术渊源等方面入手,才能理解其真髄。“伤寒”之义,从其所处时代背景看,指传染性、大面积流行的疾病。
六经的概念不仅要追溯到《内经》脏腑经络等内容,还要结合《易经》老、少阴阳理论来认识。
仲景为河南南阳人,对其遣词用语的研究,要结合南阳方言去追寻本意,不可单从字面去搞繁琐考证。
方剂来源及方名的意义要从其原来出处求索,不可望文生义。
《伤寒论》是临床实践的理论升华,其仍然植根于临床,对其证候、症状的理解,也仍旧要落实到临床实践中去,空泛的理论解释和猜测,都无助于理解经典的要义,更不能对临床实践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只有返璞归真,才是学习经典理论,达到登堂入室的必要途径。
《伤寒论》成书后,注家纷起,有以个人臆断加于仲景者,有以近代学科加于仲景者,使一部简朴的临床指导书,失去本来面目,变得艰涩难懂,而且己见杂陈,谬误掺扰,令后学者茫然无所适从。所以学习《伤寒论》,必须返璞归真,还其本真。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真的是《伤寒论》真假寒热的辨证大纲吗?
六经病有传经,那么同一经病经络脏腑之间的传变是什么?
“病发于阴、病发于阳”的阴阳到底是指的什么?
“失溲”的概念真的是小便失禁吗?
桂枝汤就是止汗,芍药就是敛阴药吗?
同是使用大青龙汤治疗,原文第38条和39条区别在哪里?
火逆证和水逆证是如何发生的?
太阳病有蓄血证、蓄水证,阳明病也有蓄血证、蓄水证,他们相同吗?
白虎汤证应该具备高热汗出吗?
四逆汤类是治疗虚寒证的吗?
太阳病的真武汤证和少阴病的真武汤证内涵相同吗?
凡小柴胡汤证都是病在少阳、大承气汤证都是病在阳明吗?
“日晡发潮热”的日晡就是申酉时辰吗?
三个承气证可以分别用痞满燥实坚来进行概括吗?
为什么太阳蓄血是躁动的如狂发狂而阳明蓄血反而是寂静的健忘呢?
还有诸多需要弄清楚的问题,这些问题在现有的论著和教科书中,要么解释是错误的,要么是没有解释清楚,或者是根本没有解释的。因限于笔者学识浅陋,所言管窥,因此也欢迎方家恣议争鸣。
链接
钩沉
所谓钩沉,即是将现有注释、发挥、整理的内容中未曾包含的,尚且隐含在《伤寒论》中的有关概念、病证进行发掘,阐释,藉以完善其理论构架和证候体系,譬如一经病从经络传递到脏腑,其传变的条件、方式、机理、结果都是什么?太阳病有蓄水证的发生,阳明病、少阳病有无蓄水证呢?阳明病若有蓄水证与太阳蓄水证又如何区别?又如水逆证和火逆证是如何发生的等等问题,进行揭示和阐发,并进行合理的论证。
正误
所谓正误,就是将目前为止的对相关问题的错误认识进行纠正,以期能够复原原书的意指,从而能够正确地指导临床。譬如关于《伤寒论》原文第11条的认识,究竟是否是寒热真假的辨证大纲;最早出现的“失溲”一词,其是否指的是小便失禁等问题,从原文关联、临床实证以及其他旁证、佐证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解释。
程海英谈痹症【草根一生】
(2015-02-15
14:58:59)[编辑][删除]
湿邪侵入身体的症状:
——晨僵
早上起来关节一动就疼。需要缓一缓,等温度上来,活动活动会好。
——关节变形
湿邪侵入就是湿痹,叫着痹。
着痹以疼痛为主,而且发沉,有沉重感 压迫感。
热痹一定有局部的红肿热痛,局部的皮温非常高。
热痹的内在环境就是肝火旺
心火旺。内热加上辛辣食物,寒冷的外邪。
湿痹和热痹相同点:都有疼痛。湿痹可以向热痹转化。湿淤日久可以化热。
肥甘厚味容易生内湿。
拔罐可以很好治疗湿痹。
这是治疗痰湿的要穴。还有一个中脘穴。
可以按揉商丘穴3-5分钟。
关节变形可以热敷,但是有积液不能热敷。
![[转载]通筋活络祛湿热 [转载]通筋活络祛湿热](//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蠲痹定痛丸【草根一生】
(2015-02-27
05:44:35)[编辑][删除]

蠲痹定痛丸
方药:制马钱子、天麻、杜仲、牛膝、土虫、乳香、没药、防风、麻黄、羌活、独活、当归、丹参、桑寄生、秦艽、赤芍、川芎各50克,桂枝、全蝎、细辛、木香各30克,蜈蚣10条。
主治:风寒湿痹,腰腿疼痛,跌打损伤。
用法: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5克,日服3次,每次服1丸。
体会:本方重用制马钱子,因其“开通经络,透达关节之力,远胜与它药”(《医学衷中参西录》),但本品有毒,服用过量可引起肢体颤动、惊厥、呼吸困难,甚至昏迷等中毒症状,故须精心炮制,严格控制用量,内服每次以0.3~0.6克为宜,作丸散服。服后要多饮水,如果出现头晕等轻微不适,可饮用甘草水或绿豆水解之。本方由《千金要方》的独活寄生汤,加《医学衷中参西录》的活络效灵丹(当归、丹参、乳香、没药),加制马钱子、全蝎、蜈蚣、天麻等药而成。独活寄生汤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活络效灵丹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凡病之由于气血凝滞者,恒多奇效”(张锡纯);全蝎、蜈蚣,搜风止痛;天麻亦能祛风湿,止痹痛,又可“利腰膝,强筋力”(《开宝本草》)。马钱子为通络止痛的圣药,可振奋全身各个器官之功能,有强身健体之功,且不可因其有毒而弃用之。此方屡用屡效,堪称良方。余在临证中,凡用马钱子制成的丸药,做好之后,必自己先尝之。
经方演化实例解析
摘自2025-4-24中国中医药报
雷 辉 陕西省商洛市中医医院
《伤寒杂病论》是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复经“思求经旨,演其所知”而成的一部著作。因其理法方药完备,辨证体系完善,被后世誉为中医经典著作之一。又因其所载方剂用之效如桴鼓,被后世医家奉为经典,称为“经方”,是书又被赞为“方书之祖”。笔者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诸多后世时方、验方多从经方演化而来,施之临证,同样疗效可靠,故不揣浅陋,援举数例,以示为证。
防己黄芪汤与玉屏风散
防己黄芪汤,出自《金匮要略》,主治风湿表虚证,由黄芪、白术、防己、甘草、生姜、大枣组成。玉屏风散,出自《究原方》,主治表虚自汗证,由黄芪、白术、防风组成。
防己黄芪汤主治身体沉重,汗出恶风的风湿表虚证,以黄芪、白术、甘草振复卫阳,防己驱湿下行,卫阳复、表湿驱,故而诸症得愈。本方治方思路在于振复卫阳以固表止汗,驱湿下行以祛邪。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易下行驱湿之防己为祛风之防风,用来治疗表虚自汗,甚为合拍。正如柯韵伯所说“夫以防风之善祛风,得黄芪以固表,则外有所卫,得白术以固里,则内有所据”,犹如屏能御风,故名玉屏风散。
理中汤与四君子汤
理中汤,出自《伤寒论》,主治脾胃虚寒证,由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组成。四君子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主治脾胃气虚证,由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组成。
理中汤主治自利不渴、呕吐腹痛、腹满不食、中寒霍乱、吐血等脾胃虚寒证。人参益气健脾,白术健脾燥湿,干姜温脾胃散寒湿,甘草和中补土、调和诸药。后世在此基础上易温散寒湿的干姜为淡渗利湿的茯苓,而成补益脾胃气虚的主方,用来治疗脾胃气虚所致的倦怠乏力,腹胀食少等。
四逆散与柴胡疏肝散
四逆散,出自《伤寒论》,主治阳郁厥逆证,由柴胡、芍药、枳实、甘草组成。柴胡疏肝散,出自《医学统旨》,主治肝气郁结证,由柴胡、芍药、枳壳、甘草、川芎、香附、陈皮组成。
四逆散主治四肢逆冷,或兼咳嗽,或兼心悸,或兼小便不利,或兼腹痛,或兼后重泄泻、下利的阳郁厥逆证。以柴胡升发阳气,疏肝解郁,透邪外出,为君;臣以芍药养血柔肝,与柴胡相合,养肝血以固肝体,达肝气以复肝用;佐以枳实,理气解郁,与芍药相配理气和血;使以甘草调和诸药。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易枳实为枳壳,加香附、川芎、陈皮以增强其疏肝解郁、行气止痛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因怒火伤肝导致的左胁作痛等肝气郁滞症状。因加香附理气,故用力缓之枳壳;因气滞则血瘀,故加川芎以增强芍药和血之力;气滞则湿滞,故加陈皮以行气燥湿化痰。此外,在柴胡疏肝散基础上,王清任还化裁出气滞血瘀所致耳鸣、耳聋的通气散(柴胡、川芎、香附)。
橘皮竹茹汤与温胆汤
橘皮竹茹丸,出自《金匮要略》,主治胃虚有热证,由橘皮、竹茹、人参、生姜、大枣、甘草组成。温胆汤,最早见于《集验方》,后世在《备急千金要方》和《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有所记载,但各方在组成上存在差异。以《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记载为准,温胆汤主要由陈皮、竹茹、半夏、枳实、生姜、大枣、甘草组成,主要用于治疗痰湿内阻证。
橘皮竹茹汤主治呃逆、干呕、虚烦少气、口干等胃虚有热证。以橘皮行气和胃,竹茹清热除虚烦、安胃止呕吐,人参补益脾气,姜、枣、草助和胃。后世在本方基础上,减去益脾气之人参,加降逆和胃之半夏、行气降逆之枳实,而成行气化痰之剂。此外,后世在本方基础上,还推演出导痰汤(去竹茹加南星)、涤痰汤(导痰汤加竹茹、人参、菖蒲)等方剂。
桔梗汤与玄麦甘桔汤
桔梗汤,出自《伤寒论》,主治肺热成脓证,由桔梗、甘草组成。玄麦甘桔汤,出自《疡医大全》,主治肺热伤阴证,由桔梗、甘草、玄参、麦冬组成。
桔梗汤主治咽干咽痛、咳而胸满,浊唾腥臭等肺热成脓证。以桔梗清热排脓,甘草清热解毒。后世在其基础上,加玄参以清热养阴,麦冬滋阴润肺,以治疗口渴咽干、喉痒咳嗽等肺热伤阴证。
肾气丸与六味地黄丸
肾气丸,出自《金匮要略》,主治肾气不足证,由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丹皮、泽泻、桂枝、附子组成。六味地黄丸,出自《小儿药证直诀》,主治肾精不足证,由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丹皮、泽泻组成。
肾气丸主治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的肾气不足证。以地黄填精益髓,山药滋补脾精,山茱萸补益肝精,泽泻泄肾浊,茯苓泄脾湿,丹皮泄肝热,桂、附以少火生气。本法譬如锅中煮水,熟地、山药、山茱萸如锅中之水,桂、附如灶中之火,所生的蒸气就是补益的肾气。钱乙在肾气丸基础上,减去桂、附,名六味地黄丸,主治小儿肾精不足解颅,因小儿为纯阳之体,阴常不足而阳气有余。后世在此六味基础上加减,演化出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归芍地黄丸、麦味地黄丸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