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发金银满架香清热解毒首选药——诗词中的金银花及其药用价值
(2024-12-13 13:05:56)
花发金银满架香
清热解毒首选药
——诗词中的金银花及其药用价值
摘自2024-12-12中国中医药报
春晚山花各静芳,从教红紫送韶光。忍冬清馥蔷薇酽,薰满千村万落香。
这首《余杭》是宋代诗人范成大的作品,描写金银花散发出的清新香气,氤氲了整个山野乡村,令人陶醉其间。“金银花”不仅名字本身充满了诗意,更是一味传统名贵中药材。
诗话金银惹人爱
金银花,又名忍冬花、鸳鸯藤等,《本草纲目》记载:“三、四月开花,长寸许,一蒂两花二瓣,一大一小,如半边状。长蕊。花初开者,蕊瓣俱色白;经二、三日,则色变黄。”金银花在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其独特的形态和药用价值,自古就深受人们的喜爱,历代文人墨客也常以金银花为赋诗吟咏的对象,诸如唐代白居易《忍冬》:“忍冬花发雪中开,玉骨冰肌自不摧。莫笑此花无颜色,素心常向岁寒来。”宋代杨万里《忍冬花》:“忍冬花开似雪团,玉立风前更耐寒。莫道此花无贵气,素心自可傲群芳。”明代唐寅《忍冬》:“忍冬花开雪满枝,玉骨清寒映素姿。何须更待春风至,独立寒霜亦自奇。”这些诗词都体现了古人对金银花的赞美和情感寄托。
金银花作为中药, 最早见于南朝陶弘景所著的《名医别录》,名为“忍冬”。而“忍冬”两字则蕴含了它不屈不挠、生命力顽强的特性,正如南北朝《本草经集注》所载:“今处处皆有,似藤生,凌冬不凋,故名忍冬。”无论是贫瘠的土壤,还是恶劣的环境,金银花总能着地生根,茁壮成长,其藤蔓盘曲, 恰似妇人之雾鬓云鬟,其花舞缀于藤叶间, 宛如簪戴发间的金钗,故被明代王夫之誉为“花中之高士”
——诗词中的金银花及其药用价值
摘自2024-12-12中国中医药报
春晚山花各静芳,从教红紫送韶光。忍冬清馥蔷薇酽,薰满千村万落香。
这首《余杭》是宋代诗人范成大的作品,描写金银花散发出的清新香气,氤氲了整个山野乡村,令人陶醉其间。“金银花”不仅名字本身充满了诗意,更是一味传统名贵中药材。
诗话金银惹人爱
金银花,又名忍冬花、鸳鸯藤等,《本草纲目》记载:“三、四月开花,长寸许,一蒂两花二瓣,一大一小,如半边状。长蕊。花初开者,蕊瓣俱色白;经二、三日,则色变黄。”金银花在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其独特的形态和药用价值,自古就深受人们的喜爱,历代文人墨客也常以金银花为赋诗吟咏的对象,诸如唐代白居易《忍冬》:“忍冬花发雪中开,玉骨冰肌自不摧。莫笑此花无颜色,素心常向岁寒来。”宋代杨万里《忍冬花》:“忍冬花开似雪团,玉立风前更耐寒。莫道此花无贵气,素心自可傲群芳。”明代唐寅《忍冬》:“忍冬花开雪满枝,玉骨清寒映素姿。何须更待春风至,独立寒霜亦自奇。”这些诗词都体现了古人对金银花的赞美和情感寄托。
金银花作为中药, 最早见于南朝陶弘景所著的《名医别录》,名为“忍冬”。而“忍冬”两字则蕴含了它不屈不挠、生命力顽强的特性,正如南北朝《本草经集注》所载:“今处处皆有,似藤生,凌冬不凋,故名忍冬。”无论是贫瘠的土壤,还是恶劣的环境,金银花总能着地生根,茁壮成长,其藤蔓盘曲, 恰似妇人之雾鬓云鬟,其花舞缀于藤叶间, 宛如簪戴发间的金钗,故被明代王夫之誉为“花中之高士”
,并赋诗《金钗股》以赞之:“金虎胎含素,
黄银瑞出云。参差随意染, 深浅一香薰。雾鬓欹难整, 烟鬟翠不分。无惭高士韵,
赖有暗香闻。”金代段克己《同封仲坚采鹭鸶藤因而成咏录寄家弟诚之兼简李卫二生》:“有藤名鹭鸶,天生匪人育。金花间银蕊,翠蔓自成簇。”这首诗也将金银花的形态描绘得极富情趣。
人间四月天,春风最醉人。金银花在绿叶的掩映下,悄然绽放出嫩黄或洁白的花朵,不似桃花那般妖娆,也不及樱花漫天飞舞的壮丽,像是夜空中最不起眼的星辰,微小却闪烁着生命最质朴而又坚韧的力量,正如宋代陆游《忍冬花》:“忍冬花发满山红,谁识芳心苦自攻。玉骨冰肌元自好,莫将颜色比桃红。”清代邵济儒《村东闲步》:“沽春闲觅酒人家,策杖林西日欲斜。小小溪桥篱半角,忍冬藤蔓树头花。”
每逢炎炎夏日,金银花迎来了它的盛放期,藤蔓缠绕,枝叶茂盛,那一朵朵、一簇簇的小花,不再羞涩,勇敢地攀上枝头,竞相开放,黄白相间,满树繁花。元代吕诚《首夏田家雨中》:“细雨朝来湿白沙,风前整整复斜斜。林蕉间展琉璃叶,野蔓竞发金银花。”描绘出金银花在林中自由生长,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当微风拂过,金银花花香四溢,给人一种清新脱俗、淡雅宜人的气息,恰如清代刘荫《忍冬藤》所言:“记得炎天香气浓,深黄淡白绕如龙。蓬门不识金银气,唤取芳名作忍冬。”
在金银花这味古老而神奇的中药材背后,还蕴藏着一个感人的神话故事。传说在古代,有一对孪生姐妹金花与银花,她们感情深厚,相依为命。然而,姐姐金花突然患上了难以治愈的热毒症。看着姐姐日渐憔悴,银花心如刀绞。在四处求医无果的情况下,银花决定亲自寻找治愈之法。经一位医术高明的老郎中指点,银花跋山涉水,历尽艰辛,采摘到了一种能治愈热毒症的特殊药材给姐姐煎服,金花的病情竟然奇迹般地好转了。为了纪念这对姐妹的功绩,人们将这种药材命名为“金银花”。
清热解毒有奇效
“花开黄白鹭鸶藤, 疗却诸疮最有灵。只恐医师犹未信, 老夫重为注图经。”(明代张弼《黄白花》)中医认为,金银花气清香,味淡、微苦、甘,性寒,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凉血止痢、清咽利膈之功效,在治疗温病发热、热毒血痢、痈疡、肿毒、瘰疬、痔漏等疾病时有独特的疗效,在各类药典中均有记载。清代陈士铎在《洞天奥旨》中说,“疮病一门,舍此味无二品也”“清火热之毒, 必用金银花”。《中华本草·下册·精选本》云:“金银花甘寒,擅清肺卫热,且质轻气香,兼有宣散之功,为治温病初起,邪在肺卫,发热重恶寒轻而口渴之主药”。《名医别录》云“治腹胀满,能止气下辟”。《滇南本草》载:“清热,解诸疮、痈疽发背、无名肿痛,补虚疗风,久服延年。”清代乾隆皇帝御用的宫廷秘方延寿丹里也有金银花的身影。
金银花的栽培在宋代已经较为普遍,宋代《苏沈内翰良方》中提到,可以将金银花移植到庭院栏间,以备不时之需。南宋文学家洪迈在《夷坚志·再补》中记载:“中野菌者,急采鸳鸯草啖之,即今忍冬也。”忍冬、鸳鸯草即金银花。说明金银花在宋代崇宁年间曾被用于救治食物中毒的僧人,显示了其在民间的药用价值。清代刘汝珍的《镜花缘》第三十回中也描述了此药效,即多九公在岐舌国治疗痈疽,开了一张方子“忍冬汤”(即金银花连枝叶、生甘草)。此方出自陈自明《外科精义》,《本草纲目》也收载, 改名“忍冬酒”,专治痈疽发背,一切无名肿毒。
除古籍记载的药效以外,现代药理研究还表明,金银花有抗病原微生物、抑制病毒的作用,如对于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霍乱弧菌、流感病毒、疱疹病毒、钩端螺旋体等多种致病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被誉为“国宝一枝花”“天然的抗菌素”。在没有抗生素和激素的过去,金银花抗炎、解毒这一药效是很宝贵的,因此又被称为二宝花。如今,即使有了抗生素,金银花在临床上仍有着不可替代的治疗作用。20世纪80年代,金银花被卫生部确定为35种名贵中药材之一,并被认定为药食兼用品种。
“钗股双垂,色分黄白真纤巧。珠萦翠绕。小摘宜清晓。茗战争新,香助汤功妙。谁知道。段家诗好。初把芳名表。”(清代叶申芗《点绛唇·金银花一名鹭鸶藤》)金银花为药食两用中药,药性较为平和,甘寒清热不伤胃,芳香透达可祛邪,我国南方因气候湿热,人容易中暑、患上传染病,因此许多地方有用金银花泡茶饮的习惯,用以清热祛暑、防病保健。清代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中就有记载:“吴中暑月,以花入茶饮之,茶肆以新贩到金银花为贵,皆中州产也。” 另据清代《费县志》所载:“花有黄白故名金银花,从前间有之,不过采以代茶,至嘉庆初,商旅贩往他处。”可见金银花在古代就已经作为茶品贩卖了。然而,金银花茶饮具有性寒的特性,不宜过量服用,尤其是经期的女性以及平素脾胃虚寒的人应慎用。(李治钢)
人间四月天,春风最醉人。金银花在绿叶的掩映下,悄然绽放出嫩黄或洁白的花朵,不似桃花那般妖娆,也不及樱花漫天飞舞的壮丽,像是夜空中最不起眼的星辰,微小却闪烁着生命最质朴而又坚韧的力量,正如宋代陆游《忍冬花》:“忍冬花发满山红,谁识芳心苦自攻。玉骨冰肌元自好,莫将颜色比桃红。”清代邵济儒《村东闲步》:“沽春闲觅酒人家,策杖林西日欲斜。小小溪桥篱半角,忍冬藤蔓树头花。”
每逢炎炎夏日,金银花迎来了它的盛放期,藤蔓缠绕,枝叶茂盛,那一朵朵、一簇簇的小花,不再羞涩,勇敢地攀上枝头,竞相开放,黄白相间,满树繁花。元代吕诚《首夏田家雨中》:“细雨朝来湿白沙,风前整整复斜斜。林蕉间展琉璃叶,野蔓竞发金银花。”描绘出金银花在林中自由生长,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当微风拂过,金银花花香四溢,给人一种清新脱俗、淡雅宜人的气息,恰如清代刘荫《忍冬藤》所言:“记得炎天香气浓,深黄淡白绕如龙。蓬门不识金银气,唤取芳名作忍冬。”
在金银花这味古老而神奇的中药材背后,还蕴藏着一个感人的神话故事。传说在古代,有一对孪生姐妹金花与银花,她们感情深厚,相依为命。然而,姐姐金花突然患上了难以治愈的热毒症。看着姐姐日渐憔悴,银花心如刀绞。在四处求医无果的情况下,银花决定亲自寻找治愈之法。经一位医术高明的老郎中指点,银花跋山涉水,历尽艰辛,采摘到了一种能治愈热毒症的特殊药材给姐姐煎服,金花的病情竟然奇迹般地好转了。为了纪念这对姐妹的功绩,人们将这种药材命名为“金银花”。
清热解毒有奇效
“花开黄白鹭鸶藤, 疗却诸疮最有灵。只恐医师犹未信, 老夫重为注图经。”(明代张弼《黄白花》)中医认为,金银花气清香,味淡、微苦、甘,性寒,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凉血止痢、清咽利膈之功效,在治疗温病发热、热毒血痢、痈疡、肿毒、瘰疬、痔漏等疾病时有独特的疗效,在各类药典中均有记载。清代陈士铎在《洞天奥旨》中说,“疮病一门,舍此味无二品也”“清火热之毒, 必用金银花”。《中华本草·下册·精选本》云:“金银花甘寒,擅清肺卫热,且质轻气香,兼有宣散之功,为治温病初起,邪在肺卫,发热重恶寒轻而口渴之主药”。《名医别录》云“治腹胀满,能止气下辟”。《滇南本草》载:“清热,解诸疮、痈疽发背、无名肿痛,补虚疗风,久服延年。”清代乾隆皇帝御用的宫廷秘方延寿丹里也有金银花的身影。
金银花的栽培在宋代已经较为普遍,宋代《苏沈内翰良方》中提到,可以将金银花移植到庭院栏间,以备不时之需。南宋文学家洪迈在《夷坚志·再补》中记载:“中野菌者,急采鸳鸯草啖之,即今忍冬也。”忍冬、鸳鸯草即金银花。说明金银花在宋代崇宁年间曾被用于救治食物中毒的僧人,显示了其在民间的药用价值。清代刘汝珍的《镜花缘》第三十回中也描述了此药效,即多九公在岐舌国治疗痈疽,开了一张方子“忍冬汤”(即金银花连枝叶、生甘草)。此方出自陈自明《外科精义》,《本草纲目》也收载, 改名“忍冬酒”,专治痈疽发背,一切无名肿毒。
除古籍记载的药效以外,现代药理研究还表明,金银花有抗病原微生物、抑制病毒的作用,如对于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霍乱弧菌、流感病毒、疱疹病毒、钩端螺旋体等多种致病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被誉为“国宝一枝花”“天然的抗菌素”。在没有抗生素和激素的过去,金银花抗炎、解毒这一药效是很宝贵的,因此又被称为二宝花。如今,即使有了抗生素,金银花在临床上仍有着不可替代的治疗作用。20世纪80年代,金银花被卫生部确定为35种名贵中药材之一,并被认定为药食兼用品种。
“钗股双垂,色分黄白真纤巧。珠萦翠绕。小摘宜清晓。茗战争新,香助汤功妙。谁知道。段家诗好。初把芳名表。”(清代叶申芗《点绛唇·金银花一名鹭鸶藤》)金银花为药食两用中药,药性较为平和,甘寒清热不伤胃,芳香透达可祛邪,我国南方因气候湿热,人容易中暑、患上传染病,因此许多地方有用金银花泡茶饮的习惯,用以清热祛暑、防病保健。清代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中就有记载:“吴中暑月,以花入茶饮之,茶肆以新贩到金银花为贵,皆中州产也。” 另据清代《费县志》所载:“花有黄白故名金银花,从前间有之,不过采以代茶,至嘉庆初,商旅贩往他处。”可见金银花在古代就已经作为茶品贩卖了。然而,金银花茶饮具有性寒的特性,不宜过量服用,尤其是经期的女性以及平素脾胃虚寒的人应慎用。(李治钢)
前一篇:半剂白虎汤退高热
后一篇:名医名方疏肝健脾降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