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发金银满架香清热解毒首选药——诗词中的金银花及其药用价值
(2024-12-13 13:05:56)
花发金银满架香
清热解毒首选药
——诗词中的金银花及其药用价值
摘自2024-12-12中国中医药报
诗话金银惹人爱
金银花见于南朝陶弘景所著的《名医别录》,名为“忍冬”。而“忍冬”两字则蕴含了它不屈不挠、生命力顽强的特性,正如南北朝《本草经集注》所载:“今处处皆有,似藤生,凌冬不凋,故名忍冬。”故被明代王夫之誉为“花中之高士”
清热解毒有奇效
“花开黄白鹭鸶藤, 疗却诸疮最有灵。只恐医师犹未信, 老夫重为注图经。”(明代张弼《黄白花》)中医认为,金银花气清香,味淡、微苦、甘,性寒,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凉血止痢、清咽利膈之功效,在治疗温病发热、热毒血痢、痈疡、肿毒、瘰疬、痔漏等疾病时有独特的疗效,在各类药典中均有记载。清代陈士铎在《洞天奥旨》中说,“疮病一门,舍此味无二品也”“清火热之毒, 必用金银花”。《中华本草·下册·精选本》云:“金银花甘寒,擅清肺卫热,且质轻气香,兼有宣散之功,为治温病初起,邪在肺卫,发热重恶寒轻而口渴之主药”。《名医别录》云“治腹胀满,能止气下辟”。《滇南本草》载:“清热,解诸疮、痈疽发背、无名肿痛,补虚疗风,久服延年。”清代乾隆皇帝御用的宫廷秘方延寿丹里也有金银花的身影。
“忍冬汤”(即金银花连枝叶、生甘草)。此方出自陈自明《外科精义》,《本草纲目》也收载, 改名“忍冬酒”,专治痈疽发背,一切无名肿毒。金银花有抗病原微生物、抑制病毒的作用,如对于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霍乱弧菌、流感病毒、疱疹病毒、钩端螺旋体等多种致病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被誉为“国宝一枝花”“天然的抗菌素”。在没有抗生素和激素的过去,金银花抗炎、解毒这一药效是很宝贵的,因此又被称为二宝花。
金银花为药食两用中药,药性较为平和,甘寒清热不伤胃,芳香透达可祛邪,我国南方因气候湿热,人容易中暑、患上传染病,因此许多地方有用金银花泡茶饮的习惯,用以清热祛暑、防病保健。清代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中就有记载:“吴中暑月,以花入茶饮之,茶肆以新贩到金银花为贵,皆中州产也。” 另据清代《费县志》所载:“花有黄白故名金银花,从前间有之,不过采以代茶,至嘉庆初,商旅贩往他处。”可见金银花在古代就已经作为茶品贩卖了。然而,金银花茶饮具有性寒的特性,不宜过量服用,尤其是经期的女性以及平素脾胃虚寒的人应慎用。(李治钢)
——诗词中的金银花及其药用价值
摘自2024-12-12中国中医药报
诗话金银惹人爱
金银花见于南朝陶弘景所著的《名医别录》,名为“忍冬”。而“忍冬”两字则蕴含了它不屈不挠、生命力顽强的特性,正如南北朝《本草经集注》所载:“今处处皆有,似藤生,凌冬不凋,故名忍冬。”故被明代王夫之誉为“花中之高士”
清热解毒有奇效
“花开黄白鹭鸶藤, 疗却诸疮最有灵。只恐医师犹未信, 老夫重为注图经。”(明代张弼《黄白花》)中医认为,金银花气清香,味淡、微苦、甘,性寒,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凉血止痢、清咽利膈之功效,在治疗温病发热、热毒血痢、痈疡、肿毒、瘰疬、痔漏等疾病时有独特的疗效,在各类药典中均有记载。清代陈士铎在《洞天奥旨》中说,“疮病一门,舍此味无二品也”“清火热之毒, 必用金银花”。《中华本草·下册·精选本》云:“金银花甘寒,擅清肺卫热,且质轻气香,兼有宣散之功,为治温病初起,邪在肺卫,发热重恶寒轻而口渴之主药”。《名医别录》云“治腹胀满,能止气下辟”。《滇南本草》载:“清热,解诸疮、痈疽发背、无名肿痛,补虚疗风,久服延年。”清代乾隆皇帝御用的宫廷秘方延寿丹里也有金银花的身影。
“忍冬汤”(即金银花连枝叶、生甘草)。此方出自陈自明《外科精义》,《本草纲目》也收载, 改名“忍冬酒”,专治痈疽发背,一切无名肿毒。金银花有抗病原微生物、抑制病毒的作用,如对于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霍乱弧菌、流感病毒、疱疹病毒、钩端螺旋体等多种致病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被誉为“国宝一枝花”“天然的抗菌素”。在没有抗生素和激素的过去,金银花抗炎、解毒这一药效是很宝贵的,因此又被称为二宝花。
金银花为药食两用中药,药性较为平和,甘寒清热不伤胃,芳香透达可祛邪,我国南方因气候湿热,人容易中暑、患上传染病,因此许多地方有用金银花泡茶饮的习惯,用以清热祛暑、防病保健。清代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中就有记载:“吴中暑月,以花入茶饮之,茶肆以新贩到金银花为贵,皆中州产也。” 另据清代《费县志》所载:“花有黄白故名金银花,从前间有之,不过采以代茶,至嘉庆初,商旅贩往他处。”可见金银花在古代就已经作为茶品贩卖了。然而,金银花茶饮具有性寒的特性,不宜过量服用,尤其是经期的女性以及平素脾胃虚寒的人应慎用。(李治钢)
前一篇:半剂白虎汤退高热
后一篇:名医名方疏肝健脾降浊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