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花发金银满架香清热解毒首选药——诗词中的金银花及其药用价值

(2024-12-13 13:05:56)
花发金银满架香 清热解毒首选药
——诗词中的金银花及其药用价值
摘自2024-12-12中国中医药报

诗话金银惹人爱

金银花见于南朝陶弘景所著的《名医别录》,名为“忍冬”。而“忍冬”两字则蕴含了它不屈不挠、生命力顽强的特性,正如南北朝《本草经集注》所载:“今处处皆有,似藤生,凌冬不凋,故名忍冬。”故被明代王夫之誉为“花中之高士”

清热解毒有奇效
“花开黄白鹭鸶藤, 疗却诸疮最有灵。只恐医师犹未信, 老夫重为注图经。”(明代张弼《黄白花》)中医认为,金银花气清香,味淡、微苦、甘,性寒,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凉血止痢、清咽利膈之功效,在治疗温病发热、热毒血痢、痈疡、肿毒、瘰疬、痔漏等疾病时有独特的疗效,在各类药典中均有记载。清代陈士铎在《洞天奥旨》中说,“疮病一门,舍此味无二品也”“清火热之毒, 必用金银花”。《中华本草·下册·精选本》云:“金银花甘寒,擅清肺卫热,且质轻气香,兼有宣散之功,为治温病初起,邪在肺卫,发热重恶寒轻而口渴之主药”。《名医别录》云“治腹胀满,能止气下辟”。《滇南本草》载:“清热,解诸疮、痈疽发背、无名肿痛,补虚疗风,久服延年。”清代乾隆皇帝御用的宫廷秘方延寿丹里也有金银花的身影。
“忍冬汤”(即金银花连枝叶、生甘草)。此方出自陈自明《外科精义》,《本草纲目》也收载, 改名“忍冬酒”,专治痈疽发背,一切无名肿毒。金银花有抗病原微生物、抑制病毒的作用,如对于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霍乱弧菌、流感病毒、疱疹病毒、钩端螺旋体等多种致病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被誉为“国宝一枝花”“天然的抗菌素”。在没有抗生素和激素的过去,金银花抗炎、解毒这一药效是很宝贵的,因此又被称为二宝花。
金银花为药食两用中药,药性较为平和,甘寒清热不伤胃,芳香透达可祛邪,我国南方因气候湿热,人容易中暑、患上传染病,因此许多地方有用金银花泡茶饮的习惯,用以清热祛暑、防病保健。清代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中就有记载:“吴中暑月,以花入茶饮之,茶肆以新贩到金银花为贵,皆中州产也。” 另据清代《费县志》所载:“花有黄白故名金银花,从前间有之,不过采以代茶,至嘉庆初,商旅贩往他处。”可见金银花在古代就已经作为茶品贩卖了。然而,金银花茶饮具有性寒的特性,不宜过量服用,尤其是经期的女性以及平素脾胃虚寒的人应慎用。(李治钢)

金黄散的新用途(转)【草根一生】

编辑删除2015-01-08 15:03:12

                                                                                                                                                         金黄散,又名如意金黄散,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此方源自《外科正宗》,由天花粉、姜黄、大黄、黄柏、白芷、天南星、陈皮、苍术、甘草等中药配伍组成。一直以来,人们将金黄散作为外科常用的一种中成药,用于治疗痈疽、疖肿、跌打损伤等病症。近年来,经临床观察发现,金黄散还有很多新的用途。

  急性睾丸炎 取金黄散适量。将金黄散用清水调匀后敷于患处,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可连续敷5~7天。

  脓疱疮 取金黄散适量。将金黄散用清水调匀后敷于患处,再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可连续敷2~3天。

  褥疮 取金黄散及猪胆汁各适量。先将患处用2%碘酊和75%酒精消毒,再去除局部的坏死组织,然后将用猪胆汁调匀的金黄散敷于患处,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可连续敷3~8周。

  乳腺小叶增生 取金黄散、凡士林各适量。将金黄散用凡士林调匀后敷于患处,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两日换药1次,可连续敷2~4周。

  腮腺炎 取金黄散、大青叶(鲜品)、米醋各适量。先将大青叶捣烂,再将金黄散及捣烂后的大青叶用米醋调成糊状并敷于患处(药糊干结时可用米醋润之),一般每日换药1次,可连续敷3~5天。

  水痘 取金黄散及米醋各适量。将金黄散用米醋调匀后涂于患处,每日涂数次,可连涂3~5天。

  痈肿 取金黄散适量。将金黄散用清水调匀后敷于患处,然后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可连续敷3~5天。

口干口苦不能盲目降火
摘自2025-9-12中国中医药报
闫美娟 山西省中医院
口干口苦,根源在哪?
中医认为,口腔的滋润与味道,与津液和气的正常运行密切相关。津液是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能濡养脏腑、润泽黏膜;而气的推动和调节作用,能让津液按需分布。当津液不足或气的运行失常导致火热上炎时,就会出现口干口苦。具体来说,常见的诱因有以下几种。
肝火旺:口苦的“头号嫌疑人”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若情绪急躁、压力大、熬夜多,容易导致肝气郁结,久郁化火。肝火顺着经络向上,就会引发口苦,常伴随脾气暴躁、易怒,或情绪低落、闷闷不乐;眼睛干涩、发红,甚至头晕头痛;睡眠不好,多梦易醒;女性可能出现经期烦躁、乳房胀痛等。
胃热盛:口干口苦常结伴
饮食不节制,如过食辛辣、油炸、甜食,或暴饮暴食,容易导致胃火过旺。胃热会消耗体内津液,导致口干;同时,胃中浊气随热气上冲,引发口苦,还可能出现牙龈肿痛、口腔溃疡;便秘、小便偏黄;饿得快,但吃一点就觉得腹胀;口臭明显,尤其饭后加重。
阴虚津亏:口干不止,喝水也不解渴
长期劳累、导致阴虚,即阴液不足,无法滋润口腔和脏腑。这种口干往往是持续性的,喝水只能暂时缓解,还会伴有脚心发热、夜间盗汗;舌红少苔,舌头偏干;眼睛干涩、皮肤干燥;心烦、失眠等。
湿热内阻:口苦黏腻,身体沉重
潮湿环境、爱吃生冷油腻,滋生湿热。湿热像一团黏腻的热气,阻碍津液运行,导致口干却不想多喝水(或喝水后腹胀),口苦且嘴里发黏,还可能出现舌苔厚腻、发黄;大便黏马桶、小便浑浊;身体沉重、容易疲倦;皮肤出油多、长痘痘。
辨证调理,清泻养阴
口干口苦的调理,不能盲目“降火”,需分清虚实、找准根源。试试这些中医方法。
肝火旺:疏肝解郁,清泻肝火
食疗:菊花枸杞茶。菊花6克、枸杞子10克,煮水代茶饮。菊花清肝火,枸杞子养肝阴,适合熬夜后口苦、眼干者。
凉拌芹菜。芹菜150克,焯水后凉拌,可加少许醋和香油。芹菜能平肝清热,缓解急躁易怒。
饮食起居:晚上11点前入睡,让心神安宁。每日晨起或傍晚练习太极拳、八段锦10~15分钟,并配合深呼吸,以调畅气机,疏泄肝火。
胃热盛:清胃泻火,消积导滞
食疗:绿豆粥。绿豆30克、大米50克,同煮为粥。绿豆清胃热,适合口臭、便秘者。
苦瓜炒蛋。苦瓜150克、鸡蛋1个。苦瓜性寒,能清胃火,但脾胃虚寒者不宜多吃。
饮食起居:饮食有节,少吃辛辣、油炸及高糖食物,晚餐七分饱即可。饭后散步10分钟,以助脾胃运化,避免积食生热。可定期进行顺时针方向摩腹,以促进消化。
阴虚津亏:滋阴生津,濡养脏腑
食疗:银耳百合羹。银耳(干品)10克、百合(干品)15克、冰糖少许,加水炖烂后食用。银耳滋阴润燥,百合清心安神,适合口干、失眠者。
麦冬茶。麦冬10克,煮水代茶频饮。麦冬能养阴生津,缓解咽喉干痛。
饮食起居: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以滋养阴液。中午可小憩。练习静坐、听舒缓音乐以敛阴安神。
湿热内阻:清热利湿,化浊解毒
食疗:赤小豆薏米茶。赤小豆30克、炒薏苡仁30克,煮水代茶饮。此方能健脾利湿清热。
冬瓜排骨汤。带皮冬瓜200克、排骨100克,少盐清炖。冬瓜皮能清热利水,适合身体沉重、舌苔厚腻者。
饮食起居:饮食忌口,少吃生冷、甜腻、油腻食物,戒酒,避免助湿生热。避免久居潮湿环境,穿衣选择透气棉麻材质。每日坚持适量运动,以微汗出为度,帮助阳气升发,排出体内湿气。
4种情况,及时就医
偶尔因熬夜、吃辣出现口干口苦,调整后缓解,不必过于担心。但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可能是疾病信号,建议及时就诊。
1.口干口苦持续超过2周,且调理后无改善。
2.同时伴有明显消瘦、乏力、食欲骤降。
3.口苦伴随眼黄、尿黄、腹痛,须警惕肝胆问题。
4.口干严重到夜间需起床喝水,或吃干性食物难以下咽,可能与糖尿病、干燥综合征等相关。

    采桑子

  我国是中药的故乡,中药材众多,药名五花八门,生动有趣,历代文人墨客常巧用这一特点,以药名入联入词入诗入谜,写出了不少流传千古的佳作。

   药名词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用中药名写了一首《满庭芳》,词云:“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离情抑郁,金缕织流黄,柏影桂枝交映,从容起,弄水银塘。连翘首,惊过半夏,凉透薄荷裳。一钩藤上月,寻常山夜,梦宿沙场。早已轻粉黛,独活空房。欲续断弦未得,乌头白, 最苦参商。当归也!茱萸熟,地老菊花荒。”

  词中巧借二十四味中药名,活龙活现地刻画出了一位贵妇人的形象。将她思念远征沙场的丈夫的那一腔缠绵之意表达得淋漓尽致,生动地抒发了她怨恨战争给自己带来夫妻久别、难以团聚的心声。

   药名诗

  北宋进士洪皓在高宗建炎三年奉命赴金,被金人扣留十余年。在此期间,他坚贞不屈,以诗明志,留下了众多的爱国诗篇。《集药名次韵》就是其中之一,很有代表性。诗云:“独活他乡已九秋,肠肝续断更刚留;遥知母老相思子,没药医治尽白头。”

  该诗十分巧妙地将五味中药“独活、续断、知母、相思子、白头”嵌入诗中,表达了自己深沉挚诚的爱国怀乡思母之怀,感人肺腑。

   药名谜

  明代戏曲作家冯梦龙写过一首题为《药名》的谜语诗,诗云:“农夫月落出耕田,行到溪头无渡船。就在溪边眠一觉,蓑衣箬笠护头边。”

  作者巧妙地把四味中药暗藏于诗中,谜底是“黑牵牛、当归、宿沙、防风”,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封建社会里农民月夜耕田、夜以继日地辛劳、风餐露宿的悲惨生活图景,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关切之情。

   物药名联

  有联云:“稚子牵牛耕熟地,将军打马过常山。”

  联中的稚子对将军、牵牛对打马、熟地对常山,六味药名不着一丝痕迹地嵌在联中,音韵和谐,平仄相宜,朗朗上口,栩栩如生地勾画出了稚子和将军两位人物形象。

   情药名联

  有一联云:“一阵乳香知母至,半窗故纸防风来。”

  联中巧用“乳香、知母、故纸、防风”四味中药,刻画出母子连心、母爱情深的场面。使人如临其境,身同感受。

   回文药名联

  以下均为回文联:“红日千载千日红,青年万代万年青。”“路路通衢通路路,重重楼阁楼重重。”“虎山下来下山虎,龙江过去过江龙。”“喜见一面一见喜,连边半夏半边连。”

  这几副回文联中的“千日红、万年青、路路通、重重楼、下山虎、过江龙、一见喜、半夏、半边连”皆为中药名,嵌在联中,自然贴切,通俗易懂,浑然天成,妙不可言。

  我国是中药的故乡,中药材众多,药名五花八门,生动有趣,历代文人墨客常巧用这一特点,以药名入联入词入诗入谜,写出了不少流传千古的佳作。

   药名词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用中药名写了一首《满庭芳》,词云:“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离情抑郁,金缕织 流黄,柏影桂枝交映,从容起,弄水银塘。连翘首,惊过半夏,凉透薄荷裳。一钩藤上月,寻常山夜,梦宿沙场。早已轻粉黛,独活空房。欲续断弦未得,乌头白, 最苦参商。当归也!茱萸熟,地老菊花荒。”

  词中巧借二十四味中药名,活龙活现地刻画出了一位贵妇人的形象。将她思念远征沙场的丈夫的那一腔缠绵之意表达得淋漓尽致,生动地抒发了她怨恨战争给自己带来夫妻久别、难以团聚的心声。

   药名诗

  北宋进士洪皓在高宗建炎三年奉命赴金,被金人扣留十余年。在此期间,他坚贞不屈,以诗明志,留下了众多的爱国诗篇。《集药名次韵》就是其中之一,很有代表性。诗云:“独活他乡已九秋,肠肝续断更刚留;遥知母老相思子,没药医治尽白头。”

  该诗十分巧妙地将五味中药“独活、续断、知母、相思子、白头”嵌入诗中,表达了自己深沉挚诚的爱国怀乡思母之怀,感人肺腑。

   药名谜

  明代戏曲作家冯梦龙写过一首题为《药名》的谜语诗,诗云:“农夫月落出耕田,行到溪头无渡船。就在溪边眠一觉,蓑衣箬笠护头边。”

  作者巧妙地把四味中药暗藏于诗中,谜底是“黑牵牛、当归、宿沙、防风”,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封建社会里农民月夜耕田、夜以继日地辛劳、风餐露宿的悲惨生活图景,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关切之情。

   物药名联

  有联云:“稚子牵牛耕熟地,将军打马过常山。”

  联中的稚子对将军、牵牛对打马、熟地对常山,六味药名不着一丝痕迹地嵌在联中,音韵和谐,平仄相宜,朗朗上口,栩栩如生地勾画出了稚子和将军两位人物形象。

   情药名联

  有一联云:“一阵乳香知母至,半窗故纸防风来。”

  联中巧用“乳香、知母、故纸、防风”四味中药,刻画出母子连心、母爱情深的场面。使人如临其境,身同感受。

   回文药名联

  以下均为回文联:“红日千载千日红,青年万代万年青。”“路路通衢通路路,重重楼阁楼重重。”“虎山下来下山虎,龙江过去过江龙。”“喜见一面一见喜,连边半夏半边连。”

  这几副回文联中的“千日红、万年青、路路通、重重楼、下山虎、过江龙、一见喜、半夏、半边连”皆为中药名,嵌在联中,自然贴切,通俗易懂,浑然天成,妙不可言。

 

  我国是中药的故乡,中药材众多,药名五花八门,生动有趣,历代文人墨客常巧用这一特点,以药名入联入词入诗入谜,写出了不少流传千古的佳作。

   药名词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用中药名写了一首《满庭芳》,词云:“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离情抑郁,金缕织 流黄,柏影桂枝交映,从容起,弄水银塘。连翘首,惊过半夏,凉透薄荷裳。一钩藤上月,寻常山夜,梦宿沙场。早已轻粉黛,独活空房。欲续断弦未得,乌头白, 最苦参商。当归也!茱萸熟,地老菊花荒。”

  词中巧借二十四味中药名,活龙活现地刻画出了一位贵妇人的形象。将她思念远征沙场的丈夫的那一腔缠绵之意表达得淋漓尽致,生动地抒发了她怨恨战争给自己带来夫妻久别、难以团聚的心声。

   药名诗

  北宋进士洪皓在高宗建炎三年奉命赴金,被金人扣留十余年。在此期间,他坚贞不屈,以诗明志,留下了众多的爱国诗篇。《集药名次韵》就是其中之一,很有代表性。诗云:“独活他乡已九秋,肠肝续断更刚留;遥知母老相思子,没药医治尽白头。”

  该诗十分巧妙地将五味中药“独活、续断、知母、相思子、白头”嵌入诗中,表达了自己深沉挚诚的爱国怀乡思母之怀,感人肺腑。

   药名谜

  明代戏曲作家冯梦龙写过一首题为《药名》的谜语诗,诗云:“农夫月落出耕田,行到溪头无渡船。就在溪边眠一觉,蓑衣箬笠护头边。”

  作者巧妙地把四味中药暗藏于诗中,谜底是“黑牵牛、当归、宿沙、防风”,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封建社会里农民月夜耕田、夜以继日地辛劳、风餐露宿的悲惨生活图景,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关切之情。

   物药名联

  有联云:“稚子牵牛耕熟地,将军打马过常山。”

  联中的稚子对将军、牵牛对打马、熟地对常山,六味药名不着一丝痕迹地嵌在联中,音韵和谐,平仄相宜,朗朗上口,栩栩如生地勾画出了稚子和将军两位人物形象。

   情药名联

  有一联云:“一阵乳香知母至,半窗故纸防风来。”

  联中巧用“乳香、知母、故纸、防风”四味中药,刻画出母子连心、母爱情深的场面。使人如临其境,身同感受。

   回文药名联

  以下均为回文联:“红日千载千日红,青年万代万年青。”“路路通衢通路路,重重楼阁楼重重。”“虎山下来下山虎,龙江过去过江龙。”“喜见一面一见喜,连边半夏半边连。”

  这几副回文联中的“千日红、万年青、路路通、重重楼、下山虎、过江龙、一见喜、半夏、半边连”皆为中药名,嵌在联中,自然贴切,通俗易懂,浑然天成,妙不可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