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名医名方疏肝健脾降浊方

(2024-12-14 03:57:02)
名医名方
疏肝健脾降浊方
摘自2024-12-13中国中医药报
邹如政,男,1963年出生,湖北武汉人。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襄阳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擅长从肝论治不育不孕症、前列腺疾病、性功能障碍、内分泌代谢病、糖尿病以及辅助生殖调理等。主持及参与完成省、市科研课题20项,获得省市科技奖励10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编及参编《男科疾病中西医诊疗方略》《中国妇科秘方全书》等著作10部。
组成:柴胡10g,郁金15g,黄芪15g,茯苓15g,黄柏15g,苍术10g,薏苡仁20g,车前子20g,丹参15g,桃仁15g,泽兰15g,土茯苓20g,萆薢20g,威灵仙10g,川牛膝1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温服。
功效:疏肝健脾,化瘀降浊。
主治:血浊证,即现代医学中的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或合并高脂血症属肝郁脾虚者。症见胁肋胀闷,脘腹痞满,纳呆食少,便溏不爽,情绪抑郁或急躁易怒,肥胖,肢体困重,渴不多饮,舌淡苔白或腻,脉弦滑。
方解:中医学无高尿酸血症病名,根据临床表现归属于“血浊”“瘀浊”范畴。临床实践发现,大多数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发病与先天禀赋、体质及饮食习惯有关,多因饮食不节,嗜好肥甘厚味,导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痹论》),加之运动减少,过逸少劳,致脾运失健;复加生活工作压力大,长期情绪不畅,导致肝失疏泄,肝木乘脾,脾失健运,酿湿生浊,
瘀浊结于血脉。该病以肝郁脾虚、湿浊瘀阻为主要病机特点,故治疗当疏肝健脾、化瘀降浊。
方中以柴胡、郁金疏肝解郁、通达气机,黄芪、茯苓健脾益气、利湿泻浊为君药;丹参、桃仁、泽兰活血祛瘀,黄柏、苍术、薏苡仁、车前子利湿泻浊为臣药,以助活血化瘀、利湿降浊之功;土茯苓解毒除湿,萆薢分清泄浊,威灵仙祛湿通经络,川牛膝活血通络兼引药下行为佐药。诸药相伍,共奏疏肝健脾、化瘀降浊之效。用于治疗肝郁血瘀、脾虚湿阻的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疗效显著。实验研究表明,该方抗能够显著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减少尿酸的生成,改善血脂水平,并对其肾脏功能有保护作用。
加减:失眠者加合欢皮、夜交藤、柏子仁等;体胖困倦加生山楂、石菖蒲、佩兰、荷叶等;合并高脂血症者加红曲、泽泻、车前子等;合并高血压病者加天麻、钩藤等。
(澳门科技大学中医药学院 邹薇 陈敏整理)
肥胖并非全因湿气重!
摘自2025-3-17中国中医药报
周文清 北京市延庆区妇幼保健院
很多人认为,胖是由于湿气重造成的,减肥第一要义是祛湿,于是各种减肥祛湿产品应运而生,比如红豆薏米茶、暴汗服、美人鱼姜蒸等。但其实并非所有的肥胖都与“湿气重”有关。
肥胖多与气虚有关
肥胖最早的记载可追溯至《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中便将人分为“有肥、有膏、有肉”三类,认为“腘肉坚,皮满者,肥。腘肉不坚,皮缓者,膏。皮肉不相离者,肉”“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即肉坚实、皮肤完满健好的,属肥型;肉不坚实,皮肤松弛的,属膏型;皮肉紧连不相分离的,属肉型。而其中膏型的人皮肤宽缓,腹肌松弛,脂肪聚积于腹部,导致腹部肥大下垂,类似现代常见的腹型肥胖。
至于肥胖产生的原因,《丹溪心法》中提出:“凡肥白之人,沉困怠惰,是气虚。”《景岳全书》认为:“肥人者,柔胜于刚,阴胜于阳者也。且肉以血成,总皆阴类,故肥人多有气虚之证。”《石室秘录》记载:“肥人多痰,乃气虚也。虚则气不能营运,故痰生之。则治痰焉可仅治痰哉,必须补其气,而后带消其痰为得耳。”可见,肥胖其实为本虚标实之候,虽常有痰湿偏盛的表现,但其本质与气虚有关。若长期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气虚衰,则脾胃运化转输无力,水谷精微失于输布,化为膏脂和水湿,留滞体内,出现体型肥胖、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腹大胀满、头沉胸闷等症状。或素体虚弱,肾气虚衰,则血液鼓动无力,水液失于蒸腾气化,致血行迟缓,水湿内停,导致体型肥胖、腰酸腿软、动则气喘、形寒肢冷、下肢浮肿等症状。
日常减肥有妙招
故而想要减肥,不应一味祛湿,而应重视补益脾肾之气。日常可以通过穴位按摩和药膳食补来温补脾肾,助力减肥。
穴位按摩
穴位推荐
按摩选穴主要以任脉及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为主。
任脉为阴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按压任脉的中脘穴(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上)、水分穴(在上腹部,脐中上1寸,前正中线上)、关元穴(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上)可促进全身气血流通,尤其是按压腹部的任脉穴位,可健脾益胃,助力减肥。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按压脾经的大横穴(在上腹部,脐中旁开4寸)、三阴交穴(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阴陵泉穴(在小腿内侧,由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形成的凹陷中)及胃经的天枢穴(在上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丰隆穴(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的外缘)能有效促进脾的运化及胃的受纳功能,帮助健运脾胃功能,帮助减肥。
按摩方法
用拇指或食指和中指指腹按揉穴位,力度以局部产生酸胀感为宜。每个穴位按揉3~5分钟。
药膳食补
为预防和控制我国人群肥胖的发生发展,改善肥胖患者的体重状况,调整日常膳食结构,提高居民营养健康水平,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了《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版)》。现摘录部分食谱如下。
黄芪橘皮饮
材料:黄芪10g,橘皮5g。
做法:将黄芪、橘皮洗净,一起放入炖盅中,加入清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30分钟,代茶饮用,温热频服。
功效:益气健脾,燥湿化痰。
扁豆山药粥
材料:白扁豆30g,鲜山药100g,粳米30g。
做法:将鲜山药去皮、洗净,切片备用。将白扁豆洗净,清水浸泡2小时。将粳米洗净,加入鲜山药、 白扁豆,一同煮粥,煮至米、豆熟烂即可。
功效:补益脾胃。
山药黄芪炖鸭肉汤
材料:鲜山药100g,黄芪10g,生姜3~4片,鸭肉300g,板栗100g。
做法:鸭肉切成小块,放入沸水中焯水;板栗加适量清水煮熟凉后剥皮壳备用;将鲜山药去皮、洗净,切厚片备用。上述食材一同放入瓦煲内,加入清水,大火烧沸后,再用小火煲1小时,放入少许精盐调味后即可。
功效:健脾益肾,补益气血。
人参核桃汤
材料:核桃仁3个,人参3g,生姜5片。
做法:将核桃仁捣碎备用,将人参放入砂锅中,加水煮20分钟后,加入核桃仁、生姜,继续煮20分钟即可。
功效:补脾益肾。

百合六磨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2018-03-31 10:02:00)[编辑][删除]


  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中医学“胃痞”“痞满”“纳呆”“胃脘痛”范畴。西医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是由于患者的胃肠动力障碍,机体出现幽门螺杆菌感染,胃肠刺激等,发生胃排空障碍,继而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临床中医多辨证为脾胃虚弱,升降失常,肝胃不和,气滞血瘀,食滞郁热等证候。但依法治之仍是不效。笔者认为人们的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使神机曲运,情志悒郁,日久则耗伤神明真阴,是知病从心生,故见失眠、焦虑、抑郁或情绪易波动。

  《景岳全书·不寐》所说:“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不足耳;劳倦思虑太过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无主所以不眠。”《黄帝内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这就充分说明,神机失运、形神皆劳,久则伤及神明阴血,也会连累阳明胃脉,使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曰胃不和则卧不安也。《医学衷中参西录》论述的更加明了:“盖心为神明之府,有时心有隐曲,思想不得自遂,则心神拂郁,心血亦遂不能濡润脾土,以成过思伤脾之病。”这里所说的卧不安指的正是失眠、焦虑、抑郁或情绪易波动等,神机曲运,真阴暗耗,过思伤脾之证。加之当今饮食结构的改变,烟酒炙煿、肥甘厚味入胃肠,须知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肝木不能疏泄水谷,渗泻中满之证,在所难免。而今心主已伤,则肝胆失于疏泄条达,脾胃失于受纳运化。庶几则气机逆乱,气滞则血瘀,故见上脘疼痛不适,饱胀,嗳气,甚至呕恶。真阴暗耗,瘀血入络,故心窝胃脘疼痛多在夜间发作。肝胆疏泄不利,曲直作酸,故见烧心、反酸及胸骨后不适。脾胃受纳运化不利,胃失和降,则可见饱胀,早饱、重压感,恶心,嗳气,甚至呕吐等症。舌质暗淡边尖红,舌苔薄黄,脉弦数,乃是心阴虚,肝胆郁热,脾胃气机郁滞之明征。由此可知本病属于曲运神机,使心主真阴暗耗,进而郁滞肝胆使之失于疏泄条达,进而克土使脾胃失于受纳运化之证候。笔者在临床应用百合六磨汤治疗本病多年,疗效满意。

  百合六磨汤方药组成及服用方法:百合30克,乌药12克,鸡内金20克,延胡索20克,川楝子12克,檀香15克,木香6克,槟榔6克,炒枳实20克,生大黄(勿后下)9克,威灵仙15克,蒲公英15克,香附子10克,甘草10克。每日1剂,水煎200毫升晚分服。30天为1个疗程。

  本方由《金匮要略》百合地黄汤与《证治准绳》六磨汤加减化裁而成。方中百合、檀香、延胡索同伍,甘寒相合则清心安神定胆,甘香辛温为用,善走窜入心肺,朝百脉,通血络,畅情志,运气血,聪慧神明,使心定神宁,故失眠,焦虑,抑郁,情绪易波动,得以舒缓,是治从心主入手。蒲公英、川楝子、香附子、木香、生大黄同伍,清肃而不滞不燥,入肝胆,助疏泄,令条达,促使情志及消化气机恢复正常,使胁肋胃脘胀闷不适,早饱,嗳气等症得以蠲除。枳实、鸡内金、槟榔、生大黄、木香同伍,入脾胃助运化,消食导滞,通降脾胃腑气,正所谓六腑以通为用,以泻为补,所以烧心,泛酸,反流,嗳气,恶心,呕吐诸症得除。乌药、延胡索、生大黄、香附子、檀香同伍,气浓味厚,入血分能活瘀散结,出气分可行郁开闭,入心肝脾以解心腹诸痛,出胆胃肠以散诸郁之滞。故胃脘当心,胸骨后诸痛,夜间发作诸症消失。

  百合六磨汤组方合理,主次分明,由心主入手,兼顾脾胃肝胆三焦大小肠,旁及饮食水谷,气血津液。纲举目张,全面治理,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等脾胃病的有效方剂。(陈天顺 陈钦 河南省荥阳市中医院)

慢性腹泻案

  (2018-04-10 07:34:30)[编辑][删除]



案一:管某,女性,59岁。形体瘦弱,自述腹泻二年,每日3~5次,且每次饭后不久即泻,泻前有腹痛下坠感,便后减轻,头晕乏力,舌淡边尖略红,脉细。考虑患者虽然纳可,但是饭后即腹胀,说明胃虽然能受纳,但是脾虚不能健运,便前腹痛,便后痛减,考虑肝郁乘脾。故以补中益气丸合痛泻要方加减,处方如下:党参15克,焦白术15克,炙甘草9克,陈皮9克,黄芪20克,当归12克,升麻6克,柴胡6克,茯苓15克,白芍15克,防风9克,山药15克。以上方药每日1剂,煎服2次。方中以补中益气汤健脾益气,以痛泻要方泻肝补脾,酌加山药、茯苓健脾止泻。患者一周后复诊,病情明显好转,每日大便1~2次,腹痛减轻,继续服用1周,症状消失,后以补中益气丸巩固一段时间。

案二:师某,男性,61岁。患者患慢性腹泻三年,近半个月加重,每日大便4~6次。饮食正常,每次饭后必大便,大便成型,便后觉舒适。舌淡苔薄,中心薄黄腻。脉细滑。患者到县级医院做肠镜诊断为结肠炎。患者虽然腹泻,但是形体仍偏胖,痰湿体质。处方以补中益气汤加减:党参15克,焦白术15克,炙甘草9克,当归9克,陈皮9克,黄芪20克,升麻6克,柴胡6克,半夏12克,茯苓15克,黄连6克,薏苡仁30克。上方每日1剂,1周后患者复诊效果明显,继续服用2周基本痊愈。本方以补中益气汤健脾升阳,加半夏、茯苓、薏苡仁健脾化湿,方中另加黄连6克,是因为舌苔中心微黄腻,所谓“独处藏邪”,说明虽然脾虚为主,但是仍然有少许湿热,所以加黄连清热燥湿。诸药合用,方证合拍,收效甚佳。


补中益气汤出自金代名医李东垣《脾胃论》,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效,主治脾胃气虚、中气下陷之证。原方药物组成:黄芪、人参(党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生姜、大枣。临床治疗疾病较多,如眩晕、低血压、脏器下垂等等。补中益气汤原方本来对久泻便溏有治疗作用。但在临床发现有一种特殊腹泻患者,主要表现患者饮食正常,大便次数增多,但是大便不溏泄,每日3~5次,伴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而且几乎每次早中晚饭后就要大便。对于这种特殊腹泻辨证为脾虚为主,在补中益气汤基础上,根据患者具体表现加减药物,均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刘凤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用药规律分析

   慢性腹泻案 (2018-04-07 14:07:55)[编辑][删除]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 非特异性炎症, 其病变部位主要在结肠黏膜层和黏膜下 层, 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 通常先累及直肠, 逐渐向全结 肠蔓延, 甚至累及末端回肠 [1 ] 。刘凤斌教授师承国医大 师邓铁涛教授, 为广东省名中医,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 障部 “百千万人才工程” 国家级人选和“国家有突出贡献 中青年专家” , 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 从医30 余载, 精于 脾胃系疾病的辨证施治, 尤其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积 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疗效显著。本研究采用中医传承 辅助系统, 对刘凤斌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组方特点 和用药规律进行挖掘, 进而为传承其学术经验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选择 根据 《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 见(2012 年·广州)》 [2 ] 中的有关标准, 患者明确诊断为溃 疡性结肠炎。以中药汤剂为主要治疗方法。病历资料 完整(包含患者个人信息、 四诊信息及中药处方信息等)。 就诊次数≥6 次者, 选取 3 首处方(包括首诊处方);就诊 次数<6 次者, 选取 2 首处方(包括首诊处方)。排除心、 肺、 肾等重要脏器有严重原发疾病者。

1.2 资料来源 2013 年 1 月 1 日至 2016 年 6 月 1 日期 间,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刘凤斌教授 门诊诊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1.3 研究方法

1.3.1 中药名称的规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 典》

[3 ] , 对处方中的中药名称进行规范、 统一, 如“广藿香” 统一为 “藿香 ” , “关黄柏炭” 统一为“黄柏炭” , “粉葛” 统 一为 “葛根” 。但对于炮制方法不同的同一种药物, 仍保 留包含炮制法的药物名称, 如“白术” 和“麸炒白术” , “甘 草” 和 “炙甘草” , “乌梅” 和“乌梅炭” , “地榆” 和“地榆 炭” 等。

1.3.2 数据提取 将筛选处方中的所有组成药物录入中 医传承辅助系统。考虑数据录入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纰 漏, 故在数据录入结束后, 由两人再次核对所录数据, 以 确保准确无误, 进而为数据挖掘及分析提供可靠的保障。

1.3.3 数据分析

(1)频次统计。通过中医传承辅助系统中的“方剂分 析” 功能, 进行用药频次统计分析, 将处方中每味药物的出现 频次从高到低进行排序, 并将结果导入 Excel 文件中。 (2)组方规律分析。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中的“组 方规律” 功能, 参照有关文献 [4 ] , 设置支持度及置信度, 分 析各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 (3)新方分析。参照有关文献 [4 ] 设置相关度和惩罚 度, 并采用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核心组合分析法, 挖掘用药 规律, 演化核心组合药物, 并在核心组合药物的基础上通 过层次熵聚类方法归纳出新的处方。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研究共纳入病例 71 例, 其中男性 38 例, 女性 33 例;年龄 16~70 岁, 平均 38.1 岁。共纳入处方 169 首, 涉及药物 126 种, 累计使用频次 2 248 次。 2.2 药物频次分布的基础分析 对刘凤斌教授治疗溃疡 性结肠炎所用的 126 种药物进行频次统计, 使用频次在 20 次以上的药物共 34 种, 其中使用频次最高的 12 味药 物分别为藿香、 茯苓、 黄连、 太子参、 木香、 白术、 甘草、 白花 蛇舌草、 火炭母、 山药、 乌梅炭、 青黛, 用药频次均≥58 次, 为高频使用药物。见表 1。

http://www.21nx.com/21nx/upimg/allimg/180407/1-1P40G11621B9.png

2.3 组方规律分析

2.3.1 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的药物关联度分析 依据方 剂数量, 设置相关度(药物与药物之间的关联度)为 8, 惩 罚度(减少负面数据信息干扰的参数)为 2, 进行聚类分 析, 得到方剂中两两药物间的关联度, 其中关联系数在 0.03 以上的药对有 17 个。见表 2。

表 2 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的药物关联度分析结果

http://www.21nx.com/21nx/upimg/allimg/180407/1-1P40G11612937.png

2.3.2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药物核心组合分析 基于 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 按相关度为 8 和惩罚度为 2 的约 束条件, 演化出 3~4 味药物的核心组合 14 个。见表 3、 图 1。

http://www.21nx.com/21nx/upimg/allimg/180407/1-1P40G11509245.png

2.3.3 基于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的新处方分析 在以上药 物核心组合分析的基础上, 点击“提取组合” , 通过无监督 的熵层次聚类方法, 进一步组合、 演化出 7 首新处方。见 表 4、 图 2。

表 4 基于熵层次聚类方法的新处方

http://www.21nx.com/21nx/upimg/allimg/180407/1-1P40G11454P4.png

3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 腹痛、 黏液脓血 便、 里急后重, 具有易于反复、 迁延难愈的特点, 属中医学 “久痢” 范畴 [5 ] 。本病病因病机复杂, 治疗颇为棘手, 是临 床难治性消化道疾病之一。

刘教授深谙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五脏相关理论, 认为 该病病位在脾与大肠, 与五脏相关, 尤与肝、 肾二脏关系密 切。本病的发病以脾虚为本, 湿热为标 。《景岳全书·泄 泻》 云 :“泄泻之本, 无不由于脾胃……若饮食失节, 起居 不时, 以致脾胃受伤, 则水反为湿, 谷反为滞……而泻痢作 矣。 ” 脾胃居中焦, 主运化水谷, 性喜燥恶湿, 易为感寒受 湿、 饮食不节、 忧思劳虑所伤。脾脏既弱, 则运化之职失 权, 水聚为湿, 谷停为滞, 壅塞不通, 郁而化热, 而致湿热搏 结, 迫于大肠, 发为痢疾。然土虚则木易乘之, 诚如《医方 考》 所云 :“泻责之脾, 痛责之肝;肝责之实, 脾责之虚, 脾 虚肝实, 故令痛泻。 ”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往往腹痛、 腹泻相 伴而发, 提示其发病与肝脏关系甚为密切, 且临床中可见 部分患者发病或病情反复与情绪紧张、 焦虑、 抑郁等密切 相关, 亦证实肝脾不调是其重要的发病机理。有研究显 示,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腹泻、 黏液脓血便等症状会使患 者处于紧张、 焦虑的状态 [6 ] 。这种不良的情绪不仅影响疾 病的恢复, 而且可诱发溃疡性结肠炎的复发, 也揭示了本 病与中医肝脏的密切关系。

“久病必虚 ” “久病必瘀 ” “穷必及肾 ” , “久痢” 易于反 复、 缠绵难愈, 易致肾虚、 瘀阻。李中梓在《医宗必读》 中 谈到 :“肾为胃关, 开窍于二阴, 未有久痢而肾不损者。 ” 肾 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 , “五脏之阳气, 非此不能发” (《景岳 全书·传忠录·命门余义》 )。肾阳虚衰, 则火不暖土, 致 脾阳更虚;阳不化水, 则水停为湿, 湿郁化热, 可致湿热更 甚。亦有久泄久痢, 耗伤阴血, 穷必及肾, 致肾阴虚损。阴 虚则生内热, 加之湿热之邪胶着难除, 其热益甚, 终使本病 虚实错杂、 迁延难愈。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大便常有黏液脓 血, 离经之血则为瘀, 其既是病理产物, 又会成为疾病复发 的始动因素及核心病机, 终成病之夙根。

综上所述, 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以脾虚湿热为主, 兼肝 脾不调, 肾虚瘀阻。故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期以湿热为 矛盾的主要方面, 治疗着重清化湿热, 兼以顾护中气;慢性 期则以脾虚为矛盾的主要方面, 治疗着重健脾化湿, 同时 兼顾清热。

本研究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 运用关联规则和聚类 算法分析刘凤斌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用药规律。结 果显示, 刘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最为常用的 12 味药物 分别为藿香、 茯苓、 黄连、 太子参、 木香、 白术、 甘草、 白花蛇 舌草、 火炭母、 山药、 乌梅炭、 青黛。纵观诸药, 包含四君子 汤的药物组成, 同时含有香连丸和七味白术散的主要药物 组成。四君子汤为健脾益气的经典方剂, 实验研究表明, 四君子汤可通过降低硫酸葡聚糖(DSS)诱导的溃疡性结 肠炎小鼠血浆中的 D-乳酸含量, 增加肠黏膜中 occludin 蛋 白的表达, 从而改善肠黏膜屏障的通透性, 起到保护肠黏 膜屏障的作用 [7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云 :“清气在 下, 则生飧泻, 浊气在上, 则生 胀。 ” 刘教授谨遵经旨, 在 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时, 非常重视恢复中焦的升降转枢作 用, 故黄连、 黄芩等苦降药物常常见诸方中, 且多与具升清 作用的柴胡、 葛根相配伍, 以使浊气得降、 清气得升而泻痢 自止。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病机为脾虚湿热, 况乎岭南地 区气候炎热, 四季多雨, 湿热尤甚 。《素问·至真要大论》 曰 :“热淫所胜, 平以咸寒, 佐以苦甘, 以酸收之。湿淫所 胜, 平以苦热, 佐以酸辛, 以苦燥之, 以淡泄之。 ” 本研究高 频药物中的黄芩、 黄连, 兼备苦、 寒二性, 苦以燥湿, 寒以清 热, 与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机颇为相符。藿香味辛性温, 气 味芳香, 辛温以散湿, 芳香以化湿, 且芳香之品常具醒脾之 功, 脾健则湿易化。白花蛇舌草、 火炭母二药主产于我国 东南沿海地区, 均具清热解毒、 利湿之功, 适用于岭南地区 居民多湿热的体质。刘教授认为此二药清热利湿而不伤 正气, 故临证剂量多重用至 20~ 30 g。乌梅性酸涩, 具涩 肠止泻之功, 炒炭用则其涩肠止泻功效更强, 且可引药达 血分, 具止血止痢之效, 于溃疡性结肠炎之腹泻、 黏液脓血 便甚为相合。山药为药食同源之佳品, 健运脾胃, 且能补 肾气、 滋肾阴, 药性平和, 为脾肾双补之佳品, 亦符合溃疡 性结肠炎脾肾两亏之病机。

通过中医传承辅助系统, 本研究共提取出 14 个核心 药物组合(见表 3), 其中的多数具健脾运湿、 清热祛湿之 功效。由此可推知, 刘凤斌教授多从脾虚湿热论治溃疡性 结肠炎, 亦可知本病的主要病机为脾脏亏虚, 大肠湿热。 研究表明, 脾虚状态下, 大鼠肠黏膜分泌黏蛋白 (MUC2, MUC3)及三叶因子(TFF3)减少, 同时可引起分泌 型免疫球蛋白 A 及 T 淋巴细胞(CD3)表达减少, 提示脾虚 大鼠的肠黏膜屏障功能及免疫功能低下 [8 ] 。大肠湿热证 动物模型血清 IL-1β、 IL-6 及 slgA 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升 高, 提示大肠湿热状态下, 肠黏膜的炎性反应剧烈 [9 ] 。合 而观之, 脾虚湿热状态下, 肠黏膜的保护性因素减弱, 侵袭 性因素增强, 且出现免疫功能紊乱, 这与溃疡性结肠炎的 发病密切相关, 从一定层面揭示了脾虚湿热可致溃疡性结 肠炎的现代病理机制。此外尚有研究证实, 长期焦虑抑郁 状态可使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功能紊乱 [10 ] , 进而影响 胃肠道功能及减少胃肠道黏膜血运和腺体分泌, 导致胃肠 道平滑肌痉挛, 肠道黏膜营养障碍、 屏障功能受损, 而这些 因素是溃疡和炎症形成的基础, 也揭示了溃疡性结肠炎发 病与中医肝脏的密切关系。前述研究结果提示, 从脾虚、 湿热论治溃疡性结肠炎, 既有深刻的中医理论基础, 亦有 现代医学的证据支持, 且与临床实际亦十分相符。

本研究在药物核心组合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无监督熵 层次聚类分析, 演化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7 首新处方。通 过分析新处方中的药物组合并结合临床实际, 总结刘凤斌 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组方用药特点如下:健脾祛湿 与清热利湿贯穿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的始终;宗丹溪 “痢, 赤属血, 白属气 ” (《丹溪心法》 )与河间“行血则便脓 自愈, 调气则后重自除”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之旨, 非常重视调气和血;溃疡性结肠炎发病具缠绵难愈, 常 易反复的特点, 久病多瘀、 多虚, 穷必及肾, 在治疗过程中 强调健脾以运湿, 辨证加用活血化瘀之品, 对五更泻痢明 显、 腹部喜温喜按者, 常用淡附片、 益智仁、 乌药以温肾散 寒;对黏液脓血便明显者, 将药物炒炭用之, 不仅可引药 入血分增强诸药的止血功效, 且能增强收敛涩肠之效, 并 能减缓某些苦寒之药的药性(如大黄炒炭后其凉血化瘀 止血之效增, 而攻下之用弱;地榆炒炭后, 其苦寒之性减, 而收敛止血之功著)。

总之, 本研究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 对刘凤斌教授 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用药规律进行了数据挖掘, 获得了有 别于传统医案整理和统计学研究的新认知, 可为深入挖掘 和传承刘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学术经验提供参考。

来源:上海中医药杂志 作者:向长勤 杨伟钦 刘洪 米红 刘凤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