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草根一生徐福刚博客
草根一生徐福刚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67,756
  • 关注人气: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医药防治儿童青少年近视

(2024-12-12 04:57:56)
中医药防治儿童青少年近视
摘自2024-12-11中国中医药报
周娜 重庆市长寿区中医院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只有眼睛健康,才能看见五彩斑斓的世界。但家长们也不必过度忧虑,想要确定孩子是不是近视,需要去专业的眼科医院完善视力检查、裂隙灯检查、眼底检查、睫状肌麻痹验光检查、眼轴长度检查等。至于远视储备不足的小朋友,如果坚持科学健康用眼、定期进行视力筛查,也不一定会马上近视。
有调查显示,202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6岁儿童为14.3%,小学生为35.6%,初中生为71.1%,高中生为80.5%。近视严重影响了儿童青少年成长,早期关注及控制近视发展是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中西医对近视的认识
西医认为,在排除病理性近视的前提下,人眼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称为近视,主要表现为视近物清楚而视远物模糊。
中医对近视的认识历史悠久,早在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就称本病为“目不能远视”,又名“能近怯远症”,至《目经大成》始称近视。近视的原因是什么?古代医家对此也进行了阐述。《审视瑶函·目为至宝论》言“目窍于肝,生于肾”。《灵枢·大惑论》言:“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灵枢·海论》言“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目无所见”,指出脑髓充养目精,脑髓亏虚,则精亏而不能视物。中医认为,儿童青少年近视发生与肝肾两虚、气血不足有关。长时间用眼、不注重用眼卫生、用眼姿势不当、饮食结构的单一等原因都会损伤眼睛的气血,促进近视的发生。
中医疗法多样
中医药可通过内服外治等多种方法,调节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起到促进眼周血液循环、舒缓睫状肌痉挛、调节眼部肌肉麻痹等作用,使眼部保持健康状态,达到预防和治疗部分近视的目的。
中药内服
近视原因不同,治疗方法不同。若视近清楚,视远模糊,视物眯目,兼见面白畏寒、神疲心悸、健忘,舌质淡、苔白、脉细缓等症状,多为心阳不足,可用定志丸以益气养心。若视近清楚,视远模糊,兼见面色不华、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多为气血两虚证,可用当归补血汤加减来补气养血。若能近怯远,或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寐差多梦,舌质淡、脉细弱或弦细,多为肝肾亏虚,可用驻景丸加减来补益肝肾。
食疗
枸杞密蒙花茶
枸杞子、密蒙花各10克,沸水冲泡。本方具有养肝明目之效。
龙眼枸杞茶
龙眼肉10克、枸杞子10克、决明子3克、大枣6颗,沸水冲泡或放入养生壶,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煮20分钟。可作为日常茶饮,反复加水煮至无味。本方具有补气养血、益精明目之效。
枸杞子桑椹粥
枸杞子20克、桑椹15克、山药15克、红枣5个、粳米50克,熬粥食用,具有补脾养血、养肝益肾明目的功效。
银杞明目汤
银耳15克、枸杞子20克、猪肝50克、茉莉花5朵。水煎饮汤,具有补肝益肾、明目养神的功效。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是所有小朋友都适合上述食疗,特别是脾胃虚弱者,吸收功能减弱,未在专业的医师指导下使用可能适得其反。
外治
针刺法
针刺在近视治疗上具有独特优势,主穴常取印堂、攒竹、鱼腰、阳白、太阳、四白、承泣,肝肾亏虚者加肝俞、肾俞、光明,气血不足者加血海、梁丘。若小朋友畏惧针刺,可改为较为缓和的皮内针疗法,将特制的小型针刺入眼周穴位后,在皮肤内固定留置3~5天时间,可达到持续刺激穴位的作用。皮内针疗法常取印堂、攒竹、鱼腰、阳白、太阳、四白、承泣、合谷、内关、光明等穴。因眼部穴位比较特殊,针刺、皮内针疗法需由专业医师操作,不可自行操作。但家长可在医生指导下,居家进行耳穴按揉、推拿、热敷、熏眼等。
耳穴贴压法
常取眼、脑干、目1、目2、神门、肝、脾、肾等耳穴,单次5~7个穴位为宜,用王不留行籽贴穴位,并轻揉1~2分钟,每3天更换1次。
穴位推拿法
取卧位,大拇指放印堂处,由下到上揉按至神庭,再由内向外揉按至太阳,分别揉按10遍,然后按摩百会、四神聪,再揉按眶周,重点揉按睫状肌,单个眼睛按3分钟。然后沿着印堂、攒竹、鱼腰、丝竹空、阳白、太阳、瞳子髎、四白、承泣、睛明等穴方向揉按共2分钟,点揉风池、风府、内关和合谷等2分钟。最后按揉双侧颈后肌群、拿肩井、拍打颈肩肌群各3分钟。
熏眼法
取坐位,将配制好的中药液(枸杞子、菊花、熟地黄、山萸肉、密蒙花、决明子、女贞子、谷精草)稀释后置于熏蒸器具内,戴上熏蒸眼罩,打开雾化治疗仪,睁眼治疗15分钟,然后可配合中药眼罩热敷5分钟。
热敷法
将谷精草、决明子、菊花、蒺藜等明目中药放入药包内加热后置于眼部、颈部等位置,可促进眼周血液循环,每天1次,每次15~20分钟,皮肤有破损或对以上药物过敏的小朋友禁用,用时注意温度,谨防烫伤。
中医重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近视重在预防,在此温馨提示:日常需注意科学用眼,控制用眼时间,掌握正确读写姿势;经常锻炼眼部肌肉,近距离用眼1小时以上要进行远眺;坚持每天做眼保健操;保证充足睡眠,加强户外运动;营养均衡,饮食有度。对于已经近视的小朋友,要严格控制近视度数的增长。

小儿多动止动方议【草根一生】

 中医药防治儿童青少年近视 (2015-02-09 08:14:43)[编辑][删除]
标签: 

股票

                          小儿多动止动方议【草根一生】


       小儿多动症以“性躁”、“多动”为其特征,其病因病理与肝有直接关系。“肝者,将军之官”,其性刚直不阿,肝属风木之脏,其变多动不止。肝与肾“乙癸同源”,肝之条达宣畅,必赖肾水以濡之。小儿“肾常不足”,水不涵木,肝失所养,故多肝气乖张之症                                                                                    组成:熟地黄,山萸肉各10克,五味子5克,枸杞子,生白芍,茯神各10克,炙远志5克,生龙牡各20克(先煎),炙甘草5克,怀小麦50克(煎汤代水),红枣3枚。

    功能:平肝滋肾,养心益脾。

    主治:小儿多动症。

    用法用量:煎服,一日2次,连服10天。继以本方10倍剂量为散,每次8克,一日两次,连服三个月。

    方解: 方中熟地黄、山萸肉、五味子滋养肾阴,枸杞子、生白芍柔肝养肝。肝与心包同属厥阴经,为神魂之所舍,若肝疏泄太过,必致心神失守,用茯神、远志、龙骨、牡蛎,意在宁心安神。方中甘草、小麦、大枣,为《金匮要略》“甘麦大枣汤”方,仲景用治“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像如神灵所作……”,取其有养心宁神、甘润缓急之用,小儿“脾常不足,肝常有余”,本方用此三药,是培其不足,制其有余。因而在治疗小儿多动症时,总应以治肝为主,滋补肾阴而取滋水涵木之义,然补益心脾在此病治疗中亦不应忽视,二者兼施,其效可相得益彰。

    加减及备要:若需加大滋肾力度,可加龟板、鳖甲;若加强平肝作用,可加石决明、羚羊角粉、钩藤等;宁心安神,可加酸枣仁、夜交藤;若肝火偏旺,痰热内扰者,加鲜竹沥、海蛤壳、天竺黄、黄芩等。加减均遵循叶天士“介类以潜之,柔静以摄之,味取酸收,或取咸降”之意。

自拟退黄汤治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摘自2025-4-16中国中医药报
关艳楠 辽宁省本溪市中医院
新生儿黄疸属于中医学“胎黄”范畴,古代文献亦称之为“胎疸”,首见于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小儿在胎,其母脏气有热,熏蒸于胎,至生下小儿体皆黄,谓之胎疸也。”书中明确提出了胎疸的病因和症状。《证治准绳•幼科•生下胎疾》载:“小儿生下遍体面目皆黄,状如金色,身上壮热,大便不通,小便如栀汁,乳食不思,啼哭不止,此胎黄之候,皆因乳母受湿热而传于胎也。”进一步论述了胎黄除皮肤黄疸外,尚有尿黄、大便不通、纳差等。同时指出胎黄的病因为乳母孕期感受湿热,内传于胎而成。中医药在治疗新生儿黄疸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多予自拟退黄汤加减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现将验案一则整理分享如下。
刘某,男,8天,因“皮肤巩膜黄染7天”来诊。刻下:面目皮肤发黄,色泽鲜明如橘,哭声响亮,不欲吮乳,唇干,大便秘结,小便深黄。舌质红,苔黄腻,指纹紫。血常规:白细胞5.2×109/L,红细胞119g/L,血小板218×109/L;尿常规未见异常;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41.4U/L,谷草转氨酶65.8U/L,血清总胆红素23.3umol/L,直接胆红素10.29umol/L,间接胆红素13.01umol/L。
诊断:西医诊断为新生儿黄疸。中医诊断为胎黄(湿热郁蒸证)。
治则:清热利湿退黄。
方用自拟退黄汤:茵陈8g,栀子2g,苍术4g,陈皮6g,厚朴4g,茯苓6g,泽泻4g,板蓝根4g,五味子4g,砂仁(后下)4g,白豆蔻(后下)4g,甘草4g。水煎服,日1剂,少量频服。
按 新生儿黄疸属中医“胎黄”“胎疸”范畴。《金匮要略》指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且提出祛湿、发汗、利小便、通大便等治黄大法,尤其重视小便不利,如“小便不利者,必发黄”“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并提出“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的治疗大法。
新生儿黄疸由孕母素体湿盛,或内蕴湿热之毒,遗于胎儿或因胎产之时,出生之后婴儿感受湿热邪毒所致。热为阳邪,故黄色鲜明如橘皮,热毒炽盛,黄疸可迅速加深。此为阳黄证,因湿热蕴阻脾胃,肝胆疏泄失常而为病,起病急,全身症状及舌象均表现为湿热壅盛之征,西医新生儿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多表现为此型。
本方由茵陈蒿汤合平胃散化裁而来,方中重用茵陈,因其“能主黄疸而利水”,祛湿热于小便,为治黄疸的特效药;栀子清热降火除烦;苍术味苦,性温而燥,最善燥湿以运脾;厚朴、陈皮行气消满、理气和胃,取其“气化则湿亦化”;茯苓利湿而不伤正,泽泻泄热渗湿利水,茯苓与泽泻合用,宣通内脏之湿,令湿邪从小便而去;板蓝根味苦,性寒,清热解毒;五味子益气生津、兼可宁心;砂仁、白豆蔻味辛,性温,行气、芳香化湿,二者合用,可加强醒脾化湿之力;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本方虽取茵陈蒿汤但不用大黄,因其性味苦寒,泻热通便之力虽强,然恐伤小儿正气。临床一般不加白术,因其燥湿力弱而止泻力强,若大便转硬会影响胆红素的排泄,减少肠肝循环,不利于黄疸的减退。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茵陈蒿汤具有改善胆汁淤积、肝功能及减轻肝脏病理的保肝利胆退黄作用。板蓝根、五味子可有效降低转氨酶、保护肝细胞、促进肝脏的解毒过程,提高免疫力,起到扶正的作用。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轻者预后良好,重者可引发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甚至危及生命,幸存者常伴有神经系统后遗症,如手足徐动症、四肢抽搐、智力低下、听力受损等。应用中医特色,取长补短,为患儿减轻病痛


儿童多动抽动多从“寒”而来
摘自2025-8-8中国中医药报
刘现军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固生堂中医门诊部
尤以儿童多动症、抽动症多发。临床看诊每遇此类患者,多以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甚者抽动,如喉中发出怪声、眨眼、搐鼻、耸肩、啃指甲等,同时伴精神障碍症状如心烦、失眠、焦虑甚至抑郁。观其脉证以面色青黄或白、纳易多食或不欲食、易积食、畏热、眠时多汗、眠不安卧、磨牙、梦魇、大便干结者多见,舌质淡胖边尖红点,脉弦滑者居多。患儿虽经多方治疗,仍病情反复,时有发作,家长也压力较大,辗转求医,各地奔劳。检视其所服方药,多辨为脾虚肝火、阴虚有热、心肾不交等。前方不效或效差,说明方证不对,并未抓住核心病机,试看病例以分析之。
案一 李某,男,6岁,河南许昌市人,于2023年5月初诊。主诉多动抽动两年余。患儿两年前上幼儿园时,老师向家长反映孩子不能久坐,注意力不超10分钟,频繁眨眼,偶有鼻子搐动。开始家长以为是小孩淘气,虽多方教育,不轻反重,后至医院诊为多动症,然服西药效差,遂转求中医。反复近两年,症状或轻或重,未见明显缓解。刻下证见:面黄肌瘦,口唇红,身体畏热明显,易乏力,多鼻衄,多食易饥,喜冷食,眠差易醒,眠时多汗,夜眠不安,情绪急躁,手足烦热。注意力差,频繁眨眼,鼻子时有抽动,爱咬手指,指甲光秃。大便干结,2~3日一行,小便正常。舌质淡红点、苔薄白,脉右弦滑,左沉细弦。近两年所服中药也以清热滋阴为主。
脉证分析:多食易饥、身体畏热、手足烦热、易鼻衄、唇舌红、眨眼频繁、搐鼻、啃手、烦躁皆是热邪在外而动风的表现。面黄肌瘦、乏力、眠多汗、大便干结是脾虚不运,运化失司,津液不能滋养所致。脉右弦滑为胃强脾弱之脉,左沉细弦是阴津缺乏的表现。
辨证:内虚外热,津虚动风。
方用小建中汤:桂枝10g,白芍20g,炙甘草10g,生姜10g,大枣10g,饴糖30g。颗粒剂,14剂,水冲服,日1剂,早晚分服。嘱忌水果、冷饮、鲜牛奶、绿豆等寒凉之物,勿过度运动汗出多,勿游泳,空调勿过寒凉。二诊诸证减轻,未予调方,服3月诸证尽除,随访至今未发。
案二 张某,女,8岁,河南驻马店人,于2024年7月初诊。患者以耸肩伴烦躁3年余为主诉就诊。患儿自幼多食寒凉,每每发热外感喜用中药,其母自认为中药清热解毒之品好处颇多,甚至即使孩子无病时也常服清热解毒之药,提前解“毒”以防患病,但孩子身体越来越差,至5岁时开始出现时不时耸肩,脾气较大。开始家长以为是性格问题,但症状愈剧。遂至医院诊断为抽动症。3年来家长四处奔波给孩子治病,其母甚至患上了焦虑证。就诊处中医多辨为火热,用药清凉,病情有剧而无减。刻下证见:患儿不时耸肩,约1分钟1次,就诊时小动作不断,抓玩诊桌上物品,注意力不集中,家长阻止,让其安静,患儿便大声叫喊。其母代诉,纳少,畏热明显,手足易蜕皮,口不渴,易汗出乏力,大便溏,小便可。脉双弦滑,舌质淡胖红有红点,苔薄白。
脉证分析:患儿自幼多服清热之药,从医者到家长观念错误,以至寒伤中阳,脾阳虚生湿气,大便溏、舌体胖、脉双弦为寒,滑为热郁在外,故畏热而心烦、手足蜕皮、多汗而力乏,火热动风故耸肩明显。此皆是脾阳虚寒湿在内、郁热在外,病机十分明确。
处方:干姜6g,炒白术20g,人参5g,炙甘草10g,天麻6g。15剂,颗粒剂,水冲服,早晚服。嘱忌一切寒凉食物及药品。
二诊诸证变化不明显,原方继服1月,二诊服药尽时,家长微信告知,诸证减轻,家中有事不能面诊,于是网诊开药,原方不变继服,服药3个月,症状全失。随访至今未发。
据笔者经验,如今儿童多动、抽动多发,多因受寒,多食冷饮、水果、牛奶等寒伤脾胃,天热时受风冷较多,总之饮冷而形寒,伤人中阳。电子产品耗人阳气,学习压力亦耗损阳气。尤其是近20年来,寒凉药品应用较多,医者只知儿童“阳常有余”,不知“脾阳常虚”,此类疾病从寒虚入手疗效较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