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医药防治儿童青少年近视

(2024-12-12 04:57:56)
中医药防治儿童青少年近视
摘自2024-12-11中国中医药报
周娜 重庆市长寿区中医院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只有眼睛健康,才能看见五彩斑斓的世界。但家长们也不必过度忧虑,想要确定孩子是不是近视,需要去专业的眼科医院完善视力检查、裂隙灯检查、眼底检查、睫状肌麻痹验光检查、眼轴长度检查等。至于远视储备不足的小朋友,如果坚持科学健康用眼、定期进行视力筛查,也不一定会马上近视。
有调查显示,202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6岁儿童为14.3%,小学生为35.6%,初中生为71.1%,高中生为80.5%。近视严重影响了儿童青少年成长,早期关注及控制近视发展是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中西医对近视的认识
西医认为,在排除病理性近视的前提下,人眼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称为近视,主要表现为视近物清楚而视远物模糊。
中医对近视的认识历史悠久,早在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就称本病为“目不能远视”,又名“能近怯远症”,至《目经大成》始称近视。近视的原因是什么?古代医家对此也进行了阐述。《审视瑶函·目为至宝论》言“目窍于肝,生于肾”。《灵枢·大惑论》言:“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灵枢·海论》言“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目无所见”,指出脑髓充养目精,脑髓亏虚,则精亏而不能视物。中医认为,儿童青少年近视发生与肝肾两虚、气血不足有关。长时间用眼、不注重用眼卫生、用眼姿势不当、饮食结构的单一等原因都会损伤眼睛的气血,促进近视的发生。
中医疗法多样
中医药可通过内服外治等多种方法,调节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起到促进眼周血液循环、舒缓睫状肌痉挛、调节眼部肌肉麻痹等作用,使眼部保持健康状态,达到预防和治疗部分近视的目的。
中药内服
近视原因不同,治疗方法不同。若视近清楚,视远模糊,视物眯目,兼见面白畏寒、神疲心悸、健忘,舌质淡、苔白、脉细缓等症状,多为心阳不足,可用定志丸以益气养心。若视近清楚,视远模糊,兼见面色不华、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多为气血两虚证,可用当归补血汤加减来补气养血。若能近怯远,或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寐差多梦,舌质淡、脉细弱或弦细,多为肝肾亏虚,可用驻景丸加减来补益肝肾。
食疗
枸杞密蒙花茶
枸杞子、密蒙花各10克,沸水冲泡。本方具有养肝明目之效。
龙眼枸杞茶
龙眼肉10克、枸杞子10克、决明子3克、大枣6颗,沸水冲泡或放入养生壶,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煮20分钟。可作为日常茶饮,反复加水煮至无味。本方具有补气养血、益精明目之效。
枸杞子桑椹粥
枸杞子20克、桑椹15克、山药15克、红枣5个、粳米50克,熬粥食用,具有补脾养血、养肝益肾明目的功效。
银杞明目汤
银耳15克、枸杞子20克、猪肝50克、茉莉花5朵。水煎饮汤,具有补肝益肾、明目养神的功效。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是所有小朋友都适合上述食疗,特别是脾胃虚弱者,吸收功能减弱,未在专业的医师指导下使用可能适得其反。
外治
针刺法
针刺在近视治疗上具有独特优势,主穴常取印堂、攒竹、鱼腰、阳白、太阳、四白、承泣,肝肾亏虚者加肝俞、肾俞、光明,气血不足者加血海、梁丘。若小朋友畏惧针刺,可改为较为缓和的皮内针疗法,将特制的小型针刺入眼周穴位后,在皮肤内固定留置3~5天时间,可达到持续刺激穴位的作用。皮内针疗法常取印堂、攒竹、鱼腰、阳白、太阳、四白、承泣、合谷、内关、光明等穴。因眼部穴位比较特殊,针刺、皮内针疗法需由专业医师操作,不可自行操作。但家长可在医生指导下,居家进行耳穴按揉、推拿、热敷、熏眼等。
耳穴贴压法
常取眼、脑干、目1、目2、神门、肝、脾、肾等耳穴,单次5~7个穴位为宜,用王不留行籽贴穴位,并轻揉1~2分钟,每3天更换1次。
穴位推拿法
取卧位,大拇指放印堂处,由下到上揉按至神庭,再由内向外揉按至太阳,分别揉按10遍,然后按摩百会、四神聪,再揉按眶周,重点揉按睫状肌,单个眼睛按3分钟。然后沿着印堂、攒竹、鱼腰、丝竹空、阳白、太阳、瞳子髎、四白、承泣、睛明等穴方向揉按共2分钟,点揉风池、风府、内关和合谷等2分钟。最后按揉双侧颈后肌群、拿肩井、拍打颈肩肌群各3分钟。
熏眼法
取坐位,将配制好的中药液(枸杞子、菊花、熟地黄、山萸肉、密蒙花、决明子、女贞子、谷精草)稀释后置于熏蒸器具内,戴上熏蒸眼罩,打开雾化治疗仪,睁眼治疗15分钟,然后可配合中药眼罩热敷5分钟。
热敷法
将谷精草、决明子、菊花、蒺藜等明目中药放入药包内加热后置于眼部、颈部等位置,可促进眼周血液循环,每天1次,每次15~20分钟,皮肤有破损或对以上药物过敏的小朋友禁用,用时注意温度,谨防烫伤。
中医重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近视重在预防,在此温馨提示:日常需注意科学用眼,控制用眼时间,掌握正确读写姿势;经常锻炼眼部肌肉,近距离用眼1小时以上要进行远眺;坚持每天做眼保健操;保证充足睡眠,加强户外运动;营养均衡,饮食有度。对于已经近视的小朋友,要严格控制近视度数的增长。

小儿多动止动方议【草根一生】

 中医药防治儿童青少年近视 (2015-02-09 08:14:43)[编辑][删除]
标签: 

股票

                          小儿多动止动方议【草根一生】


       小儿多动症以“性躁”、“多动”为其特征,其病因病理与肝有直接关系。“肝者,将军之官”,其性刚直不阿,肝属风木之脏,其变多动不止。肝与肾“乙癸同源”,肝之条达宣畅,必赖肾水以濡之。小儿“肾常不足”,水不涵木,肝失所养,故多肝气乖张之症                                                                                    组成:熟地黄,山萸肉各10克,五味子5克,枸杞子,生白芍,茯神各10克,炙远志5克,生龙牡各20克(先煎),炙甘草5克,怀小麦50克(煎汤代水),红枣3枚。

    功能:平肝滋肾,养心益脾。

    主治:小儿多动症。

    用法用量:煎服,一日2次,连服10天。继以本方10倍剂量为散,每次8克,一日两次,连服三个月。

    方解: 方中熟地黄、山萸肉、五味子滋养肾阴,枸杞子、生白芍柔肝养肝。肝与心包同属厥阴经,为神魂之所舍,若肝疏泄太过,必致心神失守,用茯神、远志、龙骨、牡蛎,意在宁心安神。方中甘草、小麦、大枣,为《金匮要略》“甘麦大枣汤”方,仲景用治“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像如神灵所作……”,取其有养心宁神、甘润缓急之用,小儿“脾常不足,肝常有余”,本方用此三药,是培其不足,制其有余。因而在治疗小儿多动症时,总应以治肝为主,滋补肾阴而取滋水涵木之义,然补益心脾在此病治疗中亦不应忽视,二者兼施,其效可相得益彰。

    加减及备要:若需加大滋肾力度,可加龟板、鳖甲;若加强平肝作用,可加石决明、羚羊角粉、钩藤等;宁心安神,可加酸枣仁、夜交藤;若肝火偏旺,痰热内扰者,加鲜竹沥、海蛤壳、天竺黄、黄芩等。加减均遵循叶天士“介类以潜之,柔静以摄之,味取酸收,或取咸降”之意。

自拟退黄汤治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摘自2025-4-16中国中医药报
关艳楠 辽宁省本溪市中医院
新生儿黄疸属于中医学“胎黄”范畴,古代文献亦称之为“胎疸”,首见于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小儿在胎,其母脏气有热,熏蒸于胎,至生下小儿体皆黄,谓之胎疸也。”书中明确提出了胎疸的病因和症状。《证治准绳•幼科•生下胎疾》载:“小儿生下遍体面目皆黄,状如金色,身上壮热,大便不通,小便如栀汁,乳食不思,啼哭不止,此胎黄之候,皆因乳母受湿热而传于胎也。”进一步论述了胎黄除皮肤黄疸外,尚有尿黄、大便不通、纳差等。同时指出胎黄的病因为乳母孕期感受湿热,内传于胎而成。中医药在治疗新生儿黄疸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多予自拟退黄汤加减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现将验案一则整理分享如下。
刘某,男,8天,因“皮肤巩膜黄染7天”来诊。刻下:面目皮肤发黄,色泽鲜明如橘,哭声响亮,不欲吮乳,唇干,大便秘结,小便深黄。舌质红,苔黄腻,指纹紫。血常规:白细胞5.2×109/L,红细胞119g/L,血小板218×109/L;尿常规未见异常;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41.4U/L,谷草转氨酶65.8U/L,血清总胆红素23.3umol/L,直接胆红素10.29umol/L,间接胆红素13.01umol/L。
诊断:西医诊断为新生儿黄疸。中医诊断为胎黄(湿热郁蒸证)。
治则:清热利湿退黄。
方用自拟退黄汤:茵陈8g,栀子2g,苍术4g,陈皮6g,厚朴4g,茯苓6g,泽泻4g,板蓝根4g,五味子4g,砂仁(后下)4g,白豆蔻(后下)4g,甘草4g。水煎服,日1剂,少量频服。
按 新生儿黄疸属中医“胎黄”“胎疸”范畴。《金匮要略》指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且提出祛湿、发汗、利小便、通大便等治黄大法,尤其重视小便不利,如“小便不利者,必发黄”“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并提出“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的治疗大法。
新生儿黄疸由孕母素体湿盛,或内蕴湿热之毒,遗于胎儿或因胎产之时,出生之后婴儿感受湿热邪毒所致。热为阳邪,故黄色鲜明如橘皮,热毒炽盛,黄疸可迅速加深。此为阳黄证,因湿热蕴阻脾胃,肝胆疏泄失常而为病,起病急,全身症状及舌象均表现为湿热壅盛之征,西医新生儿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多表现为此型。
本方由茵陈蒿汤合平胃散化裁而来,方中重用茵陈,因其“能主黄疸而利水”,祛湿热于小便,为治黄疸的特效药;栀子清热降火除烦;苍术味苦,性温而燥,最善燥湿以运脾;厚朴、陈皮行气消满、理气和胃,取其“气化则湿亦化”;茯苓利湿而不伤正,泽泻泄热渗湿利水,茯苓与泽泻合用,宣通内脏之湿,令湿邪从小便而去;板蓝根味苦,性寒,清热解毒;五味子益气生津、兼可宁心;砂仁、白豆蔻味辛,性温,行气、芳香化湿,二者合用,可加强醒脾化湿之力;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本方虽取茵陈蒿汤但不用大黄,因其性味苦寒,泻热通便之力虽强,然恐伤小儿正气。临床一般不加白术,因其燥湿力弱而止泻力强,若大便转硬会影响胆红素的排泄,减少肠肝循环,不利于黄疸的减退。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茵陈蒿汤具有改善胆汁淤积、肝功能及减轻肝脏病理的保肝利胆退黄作用。板蓝根、五味子可有效降低转氨酶、保护肝细胞、促进肝脏的解毒过程,提高免疫力,起到扶正的作用。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轻者预后良好,重者可引发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甚至危及生命,幸存者常伴有神经系统后遗症,如手足徐动症、四肢抽搐、智力低下、听力受损等。应用中医特色,取长补短,为患儿减轻病痛


儿童多动抽动多从“寒”而来
摘自2025-8-8中国中医药报
刘现军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固生堂中医门诊部
尤以儿童多动症、抽动症多发。临床看诊每遇此类患者,多以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甚者抽动,如喉中发出怪声、眨眼、搐鼻、耸肩、啃指甲等,同时伴精神障碍症状如心烦、失眠、焦虑甚至抑郁。观其脉证以面色青黄或白、纳易多食或不欲食、易积食、畏热、眠时多汗、眠不安卧、磨牙、梦魇、大便干结者多见,舌质淡胖边尖红点,脉弦滑者居多。患儿虽经多方治疗,仍病情反复,时有发作,家长也压力较大,辗转求医,各地奔劳。检视其所服方药,多辨为脾虚肝火、阴虚有热、心肾不交等。前方不效或效差,说明方证不对,并未抓住核心病机,试看病例以分析之。
案一 李某,男,6岁,河南许昌市人,于2023年5月初诊。主诉多动抽动两年余。患儿两年前上幼儿园时,老师向家长反映孩子不能久坐,注意力不超10分钟,频繁眨眼,偶有鼻子搐动。开始家长以为是小孩淘气,虽多方教育,不轻反重,后至医院诊为多动症,然服西药效差,遂转求中医。反复近两年,症状或轻或重,未见明显缓解。刻下证见:面黄肌瘦,口唇红,身体畏热明显,易乏力,多鼻衄,多食易饥,喜冷食,眠差易醒,眠时多汗,夜眠不安,情绪急躁,手足烦热。注意力差,频繁眨眼,鼻子时有抽动,爱咬手指,指甲光秃。大便干结,2~3日一行,小便正常。舌质淡红点、苔薄白,脉右弦滑,左沉细弦。近两年所服中药也以清热滋阴为主。
脉证分析:多食易饥、身体畏热、手足烦热、易鼻衄、唇舌红、眨眼频繁、搐鼻、啃手、烦躁皆是热邪在外而动风的表现。面黄肌瘦、乏力、眠多汗、大便干结是脾虚不运,运化失司,津液不能滋养所致。脉右弦滑为胃强脾弱之脉,左沉细弦是阴津缺乏的表现。
辨证:内虚外热,津虚动风。
方用小建中汤:桂枝10g,白芍20g,炙甘草10g,生姜10g,大枣10g,饴糖30g。颗粒剂,14剂,水冲服,日1剂,早晚分服。嘱忌水果、冷饮、鲜牛奶、绿豆等寒凉之物,勿过度运动汗出多,勿游泳,空调勿过寒凉。二诊诸证减轻,未予调方,服3月诸证尽除,随访至今未发。
案二 张某,女,8岁,河南驻马店人,于2024年7月初诊。患者以耸肩伴烦躁3年余为主诉就诊。患儿自幼多食寒凉,每每发热外感喜用中药,其母自认为中药清热解毒之品好处颇多,甚至即使孩子无病时也常服清热解毒之药,提前解“毒”以防患病,但孩子身体越来越差,至5岁时开始出现时不时耸肩,脾气较大。开始家长以为是性格问题,但症状愈剧。遂至医院诊断为抽动症。3年来家长四处奔波给孩子治病,其母甚至患上了焦虑证。就诊处中医多辨为火热,用药清凉,病情有剧而无减。刻下证见:患儿不时耸肩,约1分钟1次,就诊时小动作不断,抓玩诊桌上物品,注意力不集中,家长阻止,让其安静,患儿便大声叫喊。其母代诉,纳少,畏热明显,手足易蜕皮,口不渴,易汗出乏力,大便溏,小便可。脉双弦滑,舌质淡胖红有红点,苔薄白。
脉证分析:患儿自幼多服清热之药,从医者到家长观念错误,以至寒伤中阳,脾阳虚生湿气,大便溏、舌体胖、脉双弦为寒,滑为热郁在外,故畏热而心烦、手足蜕皮、多汗而力乏,火热动风故耸肩明显。此皆是脾阳虚寒湿在内、郁热在外,病机十分明确。
处方:干姜6g,炒白术20g,人参5g,炙甘草10g,天麻6g。15剂,颗粒剂,水冲服,早晚服。嘱忌一切寒凉食物及药品。
二诊诸证变化不明显,原方继服1月,二诊服药尽时,家长微信告知,诸证减轻,家中有事不能面诊,于是网诊开药,原方不变继服,服药3个月,症状全失。随访至今未发。
据笔者经验,如今儿童多动、抽动多发,多因受寒,多食冷饮、水果、牛奶等寒伤脾胃,天热时受风冷较多,总之饮冷而形寒,伤人中阳。电子产品耗人阳气,学习压力亦耗损阳气。尤其是近20年来,寒凉药品应用较多,医者只知儿童“阳常有余”,不知“脾阳常虚”,此类疾病从寒虚入手疗效较著。

经方:随俗为变入儿科

 (2019-10-22 04:21:48)[编辑][删除]

 


  2019年9月下旬,为了促进经方在临床的普及应用,由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经方学院主办的疾病与经方系列(四)——“2019儿科病与经方”培训班在江苏南京举办。培训班特邀中医儿科专家专题讲解儿科用经方的思路和临床经验。参会人员都是在基层一线的临床医生,有儿科医生,也有不少全科医生,还有一些爱好经方的年轻妈妈们。经方在儿科为什么如此受欢迎?经方如何激发儿童内在的自愈力?儿童能喝经方汤剂么?“经方妈妈”是一个怎样的群体?

  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经方学院院长黄煌教授条分缕析回应了以上疑问。

  问:经方为什么受儿科医生的欢迎?或者说经方为何被孩子们及其家长所接受?您认为其中的原因有哪些?

  黄煌:原因比较多,主要有三点。

  第一,经方治儿科病效果好。经方重视患儿体质,注重激发患儿内在的自愈力,这种治疗原则符合儿童生理特点。儿童生机蓬勃,为纯阳之体,只要对证下药,见效很快。小方治大病,古方治今病,在儿科应用魅力四射。

  第二,经方生活气息,如小建中汤的麦芽糖甘甜;甘麦大枣汤的红枣喷香;桂枝汤后喝一碗热粥;麻杏石甘汤里加梨和冰糖等,均有厨房的气息,儿童对这些经方心理上抵抗小,依从性较好。

  第三,经方方小规范,适合在基层以及家庭推广。现代社会,经方爱好者越来越多,很多高学历的年轻妈妈成为学习经方的主体,她们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经方妈妈”。她们不要求学习高深的道理,只需要掌握实用的技术和了解安全使用经方的要点。经方方证明确,使用规范,便于学习和应用。

  问:关于经方注重激发患儿内在的自愈力这个方面您能否展开讲一讲?

  黄煌:重视正气是中医的基本思想。以《伤寒论》为代表的经方医学体系非常强调保护和激发人体内在的自愈力。《伤寒论》有句话:“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阴阳调和了,很多病自然就好了。如何调理阴阳?中医是根据前人指示的方证而用药,所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方证是什么?不仅是症状,还包括特异性的体征,如脉象、舌象、腹证;特异性的精神心理特征,如面色、神态等;特异性的临床表现等。能识别方证,就能抓住治愈疾病的关键点。疾病终归还是机体自愈的,经方只是帮助和诱导。对于儿童来说,这种顺其自然的治疗理念尤其重要。许多人认可中医治病安全,与此理念有关。

  问:我经常看到一些中医开的处方挺大,二三十味中药,煮出来药味十足,孩子闻到气味就不愿意喝。经方是如何解决孩子不愿喝药的问题?

  黄煌:要中药汤液的口感好,有几个因素需要注意。

  首先,药方要对证。发热口苦苔黄的时候,服用黄连黄芩时,是不苦的。腹胀腹痛、大便干结时,服用大黄芒硝是能下咽的,为什么?因为机体需要。脾虚的孩子,爱吃甜食;气滞的孩子,喜吃辛香煎炒。但不对证,就是服用党参、黄芪,孩子也会不接受。所以,有的时候,对证不对证,孩子的舌头说了算。

  其次,是方子的问题。一般来说,经方是规范方,在口感问题上,也是有考虑的。小柴胡汤里有甘草和姜枣,小建中汤内必须放麦芽糖,炙甘草汤用水酒各半煎煮,当归四逆汤虽有细辛的辛烈,但有25枚大枣带来的香甜。

  再有,一些经方内有药食同源药,如甘麦大枣汤里有小麦、甘草和大枣,当归生姜羊肉汤里有羊肉、生姜,栀子豉汤里用豆豉,温胆汤里有橘皮、茯苓、生姜、红枣等。这些经方中没有那些让孩子难以接受的苦味或辛味的药物,更没有气味腥臭或外形恐惧的动物药或虫类药。经方这种浓浓的生活气息能让孩子们感到亲切和熟悉。

  问:当今儿童医院往往人满为患,如何发挥中医药在儿科疾病上的作用?您对此有何看法?

  黄煌:儿科病是历来中医诊疗服务的重要领域,特别是感冒发热、咳嗽气喘、消化不良、腹泻、皮肤病、发育不良等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的疗效是非常好的。当前我国儿科病的治疗,儿科医生是主力,但我认为应该让全科医生也介入,普通的中医门诊也可以看儿科病。历史上许多内科医生兼治儿科病,如清代的名医叶天士就是儿科出身,他的医案《临证指南医案》里的儿科医案很多。近代宁波经方家范文虎就擅治儿科大病。现代名医蒲辅周先生救治过许多儿科急症。其实,中医不必要分科过细。据《史记》记载:“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雒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变”。随俗为变,就是中医诊疗的传统,当前,我们应该发扬扁鹊遗风,根据社会的需求调整我们的服务内容和研究方向,不能被分科束缚手脚。我们这次举办儿科病与经方培训班的目的就是要让更多的全科医生、基层医生用经方治疗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让经方服务大众。

  问:随俗为变,要求中医临床人员有很强的临床适应能力,如何提高基层医生这个能力,您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黄煌:这是个大课题。从专业的角度看,我提倡在儿科临床多用经方,加强临床医生对经方方证的学习及方证识别能力的训练。为什么熟练的经方医生可以处理许多疾病?神器就是抓方证。

  方证是经方应用的灵魂。方证熟悉了,我们才能灵活应变,就如清代医学家徐灵胎所说:“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变迁无定。知其一定之法,随其病之千变万化,而应用不爽”。他说的“方之治病有定”,就是方证。经方的方证唯有《伤寒论》说得明白。清代经方家舒驰远就这么认为:医者如不从《伤寒论》入门,“则临证一无所据,叩以病属何经?当用何法?宜主何方?乃茫然矣!” 他说熟悉仲景方法“则治疫乃余技耳!”甚至直言:“诸病杂病方论,毋庸置录!”虽然说得有点过,但我理解他强调《伤寒论》,就是强调临床应变能力的训练。《伤寒论》其实就是一部训练临床医生用的教科书。所以,建议大家还是要认真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要多读原文,对其中至少50首重点经方的方证要了如指掌,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初步合格的经方医生。

  问:前面您还提到了一个很有新鲜感的名词“经方妈妈”。您如何看待“经方妈妈”这个现象?

  黄煌:“经方妈妈”是指那些具有高学历自学经方的年轻妈妈们。她们为了让孩子感冒发烧不去医院挂水,为了在家庭解决双亲老人的小毛小病,开始尝试学习中医。由于经方方小,实用性强,具有生活气息,所以,她们学习经方特别有热情。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当今中医大众化的趋势有关。我国经济的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互联网的出现、群众科学素养的提高促进了中医药的普及。由于经方具有规范性,所以当之无愧的作为中医科普排头兵。同时,也不可否认,这种现象与当今中医界大处方较多、中医疗效不尽人意的情况有关,是一种民众有意识的自我治疗行为。我认为,对于“经方妈妈”现象,相关部门和中医界应该高度重视并给予必要的支持。这是中医界开始“圈粉”和培养人才的好时机,一个“经方妈妈”的出现,可以影响整个家庭。在群众中根植中医文化的基因,是发展中华文化的长远之计。我真想办一个“经方妈妈”学校,让经方走进千家万户。(张亦舒)

健脾贴膏穴贴敷治疗小儿便秘医案一则

  (2019-10-21 04:37:47)[编辑][删除]


  患儿杨宝宝(化名),女,两岁六个月,郑州当地人。

  患儿自出生后,2天1次大便,一岁左右断母乳后,饮食结构发生改变,出现大便干结,3-4天排便一次,大便色暗,羊屎蛋状,伴纳差,腹胀,口臭,晚睡,夜间哭闹,脾气急躁易怒,面色晦暗,气池发青。

  察:舌质暗,苔白厚,脉沉细。在当地中医院,口服中药,排便有缓解,停药后如故,平素需口服益生菌、乳果糖,外用开塞露辅助排便。

  患儿于2019年6月27日到一代宗师素朴中医院初诊,四诊合参,诊断为:便秘(脾虚夹滞)。

  处方:一代宗师小儿健脾贴(吴茱萸、丁香、五倍子、磁石、冰片等,功效:疏通经络,温中健脾,用于小儿脾胃不足,消化不良积食,便秘、腹泻、腹痛等)。

  贴敷穴位:

  1.中脘、大横、足三里 2.肝俞、大肠俞、上巨虚  3.大肠俞、大横、上巨虚

  5天调整1次穴位,嘱家长晨起后给孩子喂水、摩腹,带孩子蹲便5分钟,3餐前吃少量温热水果,晚餐宜少量清淡饮食,睡前捏脊,下推七节骨,睡前奶减量,冲稀喂养,克服晚睡。

  复诊:3组穴位用完后,7月14号随诊家长自述:穴位贴敷后2天开始排便,家长期间选择中药5付减量使用,排便周期缩短为2-3天一次,便头硬后段软、色黄,但患儿仍排斥排便,需借助开塞露刺激肛门,因家长自身原因,仍有晚睡。察患儿胃口、睡眠均有明显改善,舌质红少苔。

  继续用药半个疗程,遵医嘱调理。

  一代宗师小儿健脾贴贴敷穴位:

  1.大横、足三里、涌泉  2.大横、大肠俞、三阴交 3.大横、脾俞、涌泉。

  期间家长因个人原因停药,8月6号随诊,家长代述,口服中药已停,患儿已自主排便,1天1次,软便,排便不费力,食欲好,精神好,舌质淡,苔薄白,眠安,嘱家长用药巩固半个疗程,饮食作息排便习惯照前,不适随诊。调理效果显著,家长转介绍亲戚家11岁女宝调理顽固型便秘,已好转。

  按语:

  大横:为足太阴脾经穴位:运化脾经水湿,有助消化,促进身体营养吸收和水谷运化。

  脾俞:为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主治腹胀纳呆呕吐腹泻便秘。

  中脘:任脉主穴,为治理消化系统疾病第一要穴,有辅助消化,治疗慢性胃炎胃痛的功效。

  大肠俞:为膀胱经穴。有理气降逆,调和肠胃的功效,可用于调理便秘。

  上巨虚:为足阳明胃经,可主治肠鸣便秘腹痛等胃肠疾患。

  脾常不足是小儿的生理特性,又因后天失养或喂养不当,则脾虚更甚,中气不足,运动无力则大肠运化失司,食物残夏在体内不能及时排出,则有积滞内停,发为脾虚夹积型便秘,急则治其标,通便为先治宜疏通中焦气机,促进肠道运化,排出大便。复诊见孩子排便情况有缓解后,治宜缓则治其本,健脾益气,滋阴清热,改变孩子体质,巩固疗效,防止便秘复发。

  作者:曹一,女。家族从医三代,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从事中医临床20余年,曾师从洛阳针灸学会会长,现任素朴中医院儿科医师。擅长运用中医传统理论,辨证施治,并精于治未病,调理养生。擅长治疗: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常见及多发病,注重顾护脾胃,后天调养;妇科月经病、乳腺病、卵巢囊肿、子宫肌瘤、多囊卵巢综合症,对女子不孕、男子死精少精都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按摩巧治“飞蚊症”【草根一生】

 中医药防治儿童青少年近视 (2016-02-09 05:37:58)[编辑][删除]

          视力模糊,眼睛向有一层“窗户纸”,外出迎风泪,时有红肿现象,眼前总有“飞蚊”左右摇荡者,可用下列按摩法:

  1、双目紧闭,两手大拇指弯曲,用拇指底段同时按摩双眼球30次。

  2、两眼微闭,用双手的食指肚沿两眼周边划圈按摩各30次。

  3、用双手的食指和中指划眉,即从眉首到眉梢直至眼袋处按摩,各揉搓30次。

  4、拿山根。即用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按摩两眼的鼻梁骨30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