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经方为什么受儿科医生的欢迎?或者说经方为何被孩子们及其家长所接受?您认为其中的原因有哪些?
黄煌:原因比较多,主要有三点。
第一,经方治儿科病效果好。经方重视患儿体质,注重激发患儿内在的自愈力,这种治疗原则符合儿童生理特点。儿童生机蓬勃,为纯阳之体,只要对证下药,见效很快。小方治大病,古方治今病,在儿科应用魅力四射。
第二,经方生活气息,如小建中汤的麦芽糖甘甜;甘麦大枣汤的红枣喷香;桂枝汤后喝一碗热粥;麻杏石甘汤里加梨和冰糖等,均有厨房的气息,儿童对这些经方心理上抵抗小,依从性较好。
第三,经方方小规范,适合在基层以及家庭推广。现代社会,经方爱好者越来越多,很多高学历的年轻妈妈成为学习经方的主体,她们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经方妈妈”。她们不要求学习高深的道理,只需要掌握实用的技术和了解安全使用经方的要点。经方方证明确,使用规范,便于学习和应用。
问:关于经方注重激发患儿内在的自愈力这个方面您能否展开讲一讲?
黄煌:重视正气是中医的基本思想。以《伤寒论》为代表的经方医学体系非常强调保护和激发人体内在的自愈力。《伤寒论》有句话:“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阴阳调和了,很多病自然就好了。如何调理阴阳?中医是根据前人指示的方证而用药,所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方证是什么?不仅是症状,还包括特异性的体征,如脉象、舌象、腹证;特异性的精神心理特征,如面色、神态等;特异性的临床表现等。能识别方证,就能抓住治愈疾病的关键点。疾病终归还是机体自愈的,经方只是帮助和诱导。对于儿童来说,这种顺其自然的治疗理念尤其重要。许多人认可中医治病安全,与此理念有关。
问:我经常看到一些中医开的处方挺大,二三十味中药,煮出来药味十足,孩子闻到气味就不愿意喝。经方是如何解决孩子不愿喝药的问题?
黄煌:要中药汤液的口感好,有几个因素需要注意。
首先,药方要对证。发热口苦苔黄的时候,服用黄连黄芩时,是不苦的。腹胀腹痛、大便干结时,服用大黄芒硝是能下咽的,为什么?因为机体需要。脾虚的孩子,爱吃甜食;气滞的孩子,喜吃辛香煎炒。但不对证,就是服用党参、黄芪,孩子也会不接受。所以,有的时候,对证不对证,孩子的舌头说了算。
其次,是方子的问题。一般来说,经方是规范方,在口感问题上,也是有考虑的。小柴胡汤里有甘草和姜枣,小建中汤内必须放麦芽糖,炙甘草汤用水酒各半煎煮,当归四逆汤虽有细辛的辛烈,但有25枚大枣带来的香甜。
再有,一些经方内有药食同源药,如甘麦大枣汤里有小麦、甘草和大枣,当归生姜羊肉汤里有羊肉、生姜,栀子豉汤里用豆豉,温胆汤里有橘皮、茯苓、生姜、红枣等。这些经方中没有那些让孩子难以接受的苦味或辛味的药物,更没有气味腥臭或外形恐惧的动物药或虫类药。经方这种浓浓的生活气息能让孩子们感到亲切和熟悉。
问:当今儿童医院往往人满为患,如何发挥中医药在儿科疾病上的作用?您对此有何看法?
黄煌:儿科病是历来中医诊疗服务的重要领域,特别是感冒发热、咳嗽气喘、消化不良、腹泻、皮肤病、发育不良等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的疗效是非常好的。当前我国儿科病的治疗,儿科医生是主力,但我认为应该让全科医生也介入,普通的中医门诊也可以看儿科病。历史上许多内科医生兼治儿科病,如清代的名医叶天士就是儿科出身,他的医案《临证指南医案》里的儿科医案很多。近代宁波经方家范文虎就擅治儿科大病。现代名医蒲辅周先生救治过许多儿科急症。其实,中医不必要分科过细。据《史记》记载:“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雒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变”。随俗为变,就是中医诊疗的传统,当前,我们应该发扬扁鹊遗风,根据社会的需求调整我们的服务内容和研究方向,不能被分科束缚手脚。我们这次举办儿科病与经方培训班的目的就是要让更多的全科医生、基层医生用经方治疗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让经方服务大众。
问:随俗为变,要求中医临床人员有很强的临床适应能力,如何提高基层医生这个能力,您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黄煌:这是个大课题。从专业的角度看,我提倡在儿科临床多用经方,加强临床医生对经方方证的学习及方证识别能力的训练。为什么熟练的经方医生可以处理许多疾病?神器就是抓方证。
方证是经方应用的灵魂。方证熟悉了,我们才能灵活应变,就如清代医学家徐灵胎所说:“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变迁无定。知其一定之法,随其病之千变万化,而应用不爽”。他说的“方之治病有定”,就是方证。经方的方证唯有《伤寒论》说得明白。清代经方家舒驰远就这么认为:医者如不从《伤寒论》入门,“则临证一无所据,叩以病属何经?当用何法?宜主何方?乃茫然矣!”
他说熟悉仲景方法“则治疫乃余技耳!”甚至直言:“诸病杂病方论,毋庸置录!”虽然说得有点过,但我理解他强调《伤寒论》,就是强调临床应变能力的训练。《伤寒论》其实就是一部训练临床医生用的教科书。所以,建议大家还是要认真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要多读原文,对其中至少50首重点经方的方证要了如指掌,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初步合格的经方医生。
问:前面您还提到了一个很有新鲜感的名词“经方妈妈”。您如何看待“经方妈妈”这个现象?
黄煌:“经方妈妈”是指那些具有高学历自学经方的年轻妈妈们。她们为了让孩子感冒发烧不去医院挂水,为了在家庭解决双亲老人的小毛小病,开始尝试学习中医。由于经方方小,实用性强,具有生活气息,所以,她们学习经方特别有热情。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当今中医大众化的趋势有关。我国经济的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互联网的出现、群众科学素养的提高促进了中医药的普及。由于经方具有规范性,所以当之无愧的作为中医科普排头兵。同时,也不可否认,这种现象与当今中医界大处方较多、中医疗效不尽人意的情况有关,是一种民众有意识的自我治疗行为。我认为,对于“经方妈妈”现象,相关部门和中医界应该高度重视并给予必要的支持。这是中医界开始“圈粉”和培养人才的好时机,一个“经方妈妈”的出现,可以影响整个家庭。在群众中根植中医文化的基因,是发展中华文化的长远之计。我真想办一个“经方妈妈”学校,让经方走进千家万户。(张亦舒)
健脾贴膏穴贴敷治疗小儿便秘医案一则
(2019-10-21
04:37:47)[编辑][删除]
患儿杨宝宝(化名),女,两岁六个月,郑州当地人。
患儿自出生后,2天1次大便,一岁左右断母乳后,饮食结构发生改变,出现大便干结,3-4天排便一次,大便色暗,羊屎蛋状,伴纳差,腹胀,口臭,晚睡,夜间哭闹,脾气急躁易怒,面色晦暗,气池发青。
察:舌质暗,苔白厚,脉沉细。在当地中医院,口服中药,排便有缓解,停药后如故,平素需口服益生菌、乳果糖,外用开塞露辅助排便。
患儿于2019年6月27日到一代宗师素朴中医院初诊,四诊合参,诊断为:便秘(脾虚夹滞)。
处方:一代宗师小儿健脾贴(吴茱萸、丁香、五倍子、磁石、冰片等,功效:疏通经络,温中健脾,用于小儿脾胃不足,消化不良积食,便秘、腹泻、腹痛等)。
贴敷穴位:
1.中脘、大横、足三里 2.肝俞、大肠俞、上巨虚 3.大肠俞、大横、上巨虚
5天调整1次穴位,嘱家长晨起后给孩子喂水、摩腹,带孩子蹲便5分钟,3餐前吃少量温热水果,晚餐宜少量清淡饮食,睡前捏脊,下推七节骨,睡前奶减量,冲稀喂养,克服晚睡。
复诊:3组穴位用完后,7月14号随诊家长自述:穴位贴敷后2天开始排便,家长期间选择中药5付减量使用,排便周期缩短为2-3天一次,便头硬后段软、色黄,但患儿仍排斥排便,需借助开塞露刺激肛门,因家长自身原因,仍有晚睡。察患儿胃口、睡眠均有明显改善,舌质红少苔。
继续用药半个疗程,遵医嘱调理。
一代宗师小儿健脾贴贴敷穴位:
1.大横、足三里、涌泉 2.大横、大肠俞、三阴交 3.大横、脾俞、涌泉。
期间家长因个人原因停药,8月6号随诊,家长代述,口服中药已停,患儿已自主排便,1天1次,软便,排便不费力,食欲好,精神好,舌质淡,苔薄白,眠安,嘱家长用药巩固半个疗程,饮食作息排便习惯照前,不适随诊。调理效果显著,家长转介绍亲戚家11岁女宝调理顽固型便秘,已好转。
按语:
大横:为足太阴脾经穴位:运化脾经水湿,有助消化,促进身体营养吸收和水谷运化。
脾俞:为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主治腹胀纳呆呕吐腹泻便秘。
中脘:任脉主穴,为治理消化系统疾病第一要穴,有辅助消化,治疗慢性胃炎胃痛的功效。
大肠俞:为膀胱经穴。有理气降逆,调和肠胃的功效,可用于调理便秘。
上巨虚:为足阳明胃经,可主治肠鸣便秘腹痛等胃肠疾患。
脾常不足是小儿的生理特性,又因后天失养或喂养不当,则脾虚更甚,中气不足,运动无力则大肠运化失司,食物残夏在体内不能及时排出,则有积滞内停,发为脾虚夹积型便秘,急则治其标,通便为先治宜疏通中焦气机,促进肠道运化,排出大便。复诊见孩子排便情况有缓解后,治宜缓则治其本,健脾益气,滋阴清热,改变孩子体质,巩固疗效,防止便秘复发。
作者:曹一,女。家族从医三代,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从事中医临床20余年,曾师从洛阳针灸学会会长,现任素朴中医院儿科医师。擅长运用中医传统理论,辨证施治,并精于治未病,调理养生。擅长治疗: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常见及多发病,注重顾护脾胃,后天调养;妇科月经病、乳腺病、卵巢囊肿、子宫肌瘤、多囊卵巢综合症,对女子不孕、男子死精少精都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按摩巧治“飞蚊症”【草根一生】
(2016-02-09
05:37:58)[编辑][删除]
视力模糊,眼睛向有一层“窗户纸”,外出迎风泪,时有红肿现象,眼前总有“飞蚊”左右摇荡者,可用下列按摩法:
1、双目紧闭,两手大拇指弯曲,用拇指底段同时按摩双眼球30次。
2、两眼微闭,用双手的食指肚沿两眼周边划圈按摩各30次。
3、用双手的食指和中指划眉,即从眉首到眉梢直至眼袋处按摩,各揉搓30次。
4、拿山根。即用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按摩两眼的鼻梁骨30次。
针治视神经炎【草根一生】
(2014-03-06
04:29:55)[编辑][删除]
穴位:光明。
特点:清肝明目,消肿镇痛。治疗眼睛发痒疼痛、白内障、夜盲症、青盲及偏头痛。
用针方法:采用2寸针,直刺1.5寸,提插捻转,轻运针以导气,留针15—20分钟。
点刺红眼病 用针方法:患侧耳尖,用三棱针刺耳尖,挤出3—5滴血即可。
配方;决明子500克,谷精草500克,车前子500克,熟地500克, 菊花250克。
用法;一起粉碎,过100目筛。服法;一日三次,每次5克。
针灸并用治儿童青少年过敏性鼻炎
摘自2025-10-30中国中医药报
曹方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过敏性鼻炎是儿童青少年常见的鼻部疾病,若调治失当,常与腺样体肥大、湿疹、中耳炎、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夹杂发生,给患者生活和学习带来很大影响。针灸治疗本病有很好的疗效,特别是能迅速改善患者的鼻道通气功能。儿童青少年常因肺气虚寒,卫表不固,或饮食不当,脾胃虚弱,而易受风寒等外邪侵袭,邪聚鼻窍发为本病。故笔者在临床上常以健脾补肺为法,针灸治疗儿童青少年过敏性鼻炎,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将验案一则整理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席某某,女,12岁,2025年7月12日初诊。主诉:鼻塞伴喷嚏2年,加重2天。患者2年前感冒后引起鼻塞、喷嚏、流清涕,迁延日久,间歇发作,遇凉加重,时有服用中成药、西药等缓解症状。2天前受风寒后症状加重,由母亲陪同就诊。刻下:鼻塞,鼻痒,喷嚏,流清涕,轻微头痛、头晕,嗅觉减退,食欲不佳,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弱。患者平素易感冒,就诊时不时用手指揉鼻,望诊可见鼻梁皮肤表面出现横行皱纹。
诊断:鼻鼽(肺脾气虚)。
治则:健脾补肺,升阳通窍。
治疗:针灸并用,补法。取迎香、印堂、合谷、足三里、风池、大椎、肺俞、脾俞。
操作:患者仰卧位,取印堂及双侧迎香、合谷、足三里;俯卧位,取大椎及双侧风池、肺俞、脾俞。选用0.22mm×25mm一次性不锈钢针灸针,迎香斜刺向上,印堂提捏进针由上向下沿皮平刺,风池向鼻尖方向斜刺,余穴常规针刺。仰卧位和俯卧位交替取穴,轻刺得气后,风池行提插平补平泻,足三里行提插、捻转补法,肺俞、脾俞行捻转补法,其余穴位行提插、捻转补法或平补平泻,手法柔和、适中,留针30分钟,并于合谷、足三里、大椎、脾俞和肺俞处交替施行温和灸,其间诸穴行针一次,手法如上。
患者针灸后当日鼻塞、头痛消失,喷嚏减轻。7月13日再行针灸治疗后,流清涕减少,白天无喷嚏,仅夜晚及次日偶有数次喷嚏,头晕、乏力消失,食欲、嗅觉恢复正常。7月19日和7月20日巩固治疗2次后,症状皆除,精神状态好。嘱其按揉合谷、迎香、足三里等穴,增强健脾补肺、通利鼻窍的作用,巩固疗效和预防复发。
按
儿童青少年过敏性鼻炎属于中医学“鼻鼽”范畴,临床症状以反复鼻塞、鼻痒、喷嚏、流清水样涕等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嗅觉减退、耳痒、眼痒和鼻出血等症状。本病可常年发病,亦可呈季节性、阵发性反复发作,容易在气温变化、季节变换时多发,许多患者常有荨麻疹、湿疹和支气管哮喘等过敏病史或家族史,临床诊断时注重询问和兼顾治疗,有助于诊断和提高临床疗效。
儿童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期,五脏六腑功能仍在不断完善,常有肺、脾、肾不足。肺脏娇嫩,卫外不固则风寒外邪由表入侵,致肺失宣降,水湿停聚鼻窍;若脾胃不健,加之饮食不当,嗜食寒凉,损伤脾胃,则清阳不升,水湿不化,鼻窍失养,风寒外邪易袭,发为本病。当今社会,儿童青少年饮食结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偏食寒凉、甜品,易伤脾胃;天热依赖空调,寒凉交替,易致风寒袭肺,耗伤肺气,遂使本病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本案患者便是脾胃虚弱,平素又易感冒,肺脾二脏之气虚损,造成鼻塞、喷嚏、鼻炎、流清涕等症状反复发作。综合上述病因病机,针灸通过健脾补肺,提升正气,运化水湿,以宣通鼻窍。
手阳明大肠经循行“上挟鼻孔”,鼽衄是其经脉腧穴主治病症,迎香为大肠经终止穴,亦为手足阳明经交会穴,位于鼻旁,穴通鼻气,可散风清热、通利鼻窍,是治疗鼻病的要穴。印堂为督脉腧穴,位于两眉中间,督脉由此下行至鼻尖,亦为治疗鼻炎的要穴,与迎香相配,同为局部取穴。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面口合谷收”,善治头面疾患。足阳明胃经循行“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上额,交巅”,鼽衄亦是其经脉腧穴主治病症。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合穴,为强壮要穴,能调补脾胃、益气固表,可起到提升中焦脾胃生化气血和运化水湿的作用。肺俞、脾俞皆是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同为背俞穴,分别是肺气和脾气输注之处,主治二脏疾患,偏于治疗肺和脾的慢性虚弱性病症。大椎是督脉腧穴,为督脉与手、足三阳经交会穴,系诸阳之会,能疏调诸阳、贯通经气,可令阳气达于鼻窍。风池是足少阳胆经腧穴,为搜风要穴,主治风邪疾患,可疏风散寒、清利头目、宣肺通鼻。诸穴合用,加用艾灸,更可增强健脾补肺、疏风散邪、调和营卫、通利鼻窍之功,达到急则疏风止痒通鼻塞、缓则补中益气防复发的标本兼治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