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咳嗽治验五则

(2024-12-12 05:08:15)
咳嗽治验五则
摘自2024-12-11中国中医药报
何青松 云南省富源县人民医院
咳嗽是指因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导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冲击气道,发出咳声或伴咯痰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症。历代将有声无痰称为咳,有痰无声称为嗽,有痰有声谓之咳嗽。临床上多为痰声并见,很难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咳嗽是内科常见的病症之一,发病率较高,部分咳嗽较为难治。笔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辨治难治性咳嗽取得了一定的经验,现将咳嗽治验五则整理分享如下。
新冠肺炎咳嗽
董某,女,68岁,因“恶寒、身热、咳嗽、咯痰量少、咽干、咽痛10余天”于2023年1月13日就诊。询问病史,患者因新冠肺炎曾在某医院住院12天,经西医对症治疗后,恶寒、发热、咽痛症状减轻,咳嗽、咳痰、咽干仍未缓解。患者出院后到笔者处寻求中医治疗。刻下:身热,恶寒,咳嗽,咯痰量少,咽干,咽痛,乏力,纳差,多梦,大便略干。舌红,少苔,脉细数。糖尿病病史30余年。
诊断:西医诊断为新冠肺炎,中医诊断为咳嗽(肺阴亏耗)。
方用养阴清肺汤加减:天冬20g,麦冬20g,玉竹30g,连翘20g,桔梗12g,蜜百部15g,荆芥15g,蜜款冬花15g,浙贝母15g,蜜桑白皮20g,酒女贞子20g,制远志6g,山萸肉20g,甘草6g。5剂,颗粒剂,开水冲服,1次1袋,1日2次。10天后电话随访,患者告知症状已基本消失。
按 患者年近7旬,患糖尿病30余年,阴津耗伤,复又感染新冠“疫毒”,迁延日久,肺肾阴精俱损。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间,本地中药材缺乏,如沙参、紫菀等中药材都不能正常供应。案中以麦冬、天冬、玉竹滋阴润肺,蜜百部、荆芥、蜜款冬花、浙贝母、蜜桑白皮、桔梗等宣肺降气止咳,酒女贞子、山萸肉补肾纳气,制远志化痰降气,因材施方,治疗原则未变,亦能收到良效。
喘息性支气管炎咳嗽
钟某,女,11岁,因“咳嗽频作、气急、音如犬吠,咳痰量少清稀20余天,加重1天”于2023年1月31日就诊。患者本次发病以来曾经在某医院住院治疗,经对症治疗后效果不佳,故寻求中医治疗。刻下:咳嗽频作,气急、音如犬吠,咳痰、量少、清稀,夜卧不宁,纳差,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微腻,脉弦滑。
诊断:西医诊断为喘息性支气管炎,中医诊断为咳嗽(寒邪伏肺)。
方用小青龙汤加减:桂枝15g,白芍20g,蜜麻黄10g,生姜15g,细辛5g,法半夏13g,醋五味子12g,炒僵蚕10g,蝉蜕5g,酒女贞子15g,炙甘草6g。3剂,颗粒剂,开水冲服,1次1袋,1日2次。1周后电话随访,症状明显减轻。后来患者多次因不慎受凉而引发咳嗽伴喉间哮鸣到笔者处就诊,予小青龙汤加减治疗,一般2~3剂得效。
按 时值寒冬,风寒外袭,肺失宣肃,气逆于上,故见咳嗽频作,气急、音如犬吠;寒饮伏肺,故畏寒,咳痰、清稀;阳气被遏,不得疏布,故夜卧不宁、神疲乏力。以小青龙汤加减治疗,意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祛风止咳。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小青龙汤对缓解支气管痉挛、治疗哮喘等确实有效。
节段性肺不张咳嗽
马某,男,7岁,因“咳嗽、少痰、气促1月余”于2023年5月17日就诊。患儿父亲代诉患儿近1月以来不慎受凉后咳嗽、少痰、气促,在当地卫生院口服西药及输液治疗,效果不佳,今日特意到中医门诊就诊。笔者四诊后,开具医嘱胸部CT检查,结果显示双肺多发散在炎症;右肺中叶节段性肺不张。刻下:咳嗽、少痰,气促,纳差、恶心,形体偏瘦,疲倦。舌红,少苔,脉细数。
诊断:西医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右肺中叶节段性肺不张。中医诊断为咳嗽(肺阴亏耗)。
方用养阴清肺汤加减:北沙参15g,麦冬15g,玄参15g,连翘15g,桔梗10g,百部13g,荆芥13g,蜜紫菀13g,蜜款冬花13g,芦根13g,浙贝母12g,炒芥子12g,补骨脂12g,甘草3g。7剂,颗粒剂,开水冲服,1次1袋,1日2次。
6月6日患儿父亲来院复诊,诉患儿服药后病情减轻,首方继服7剂,连服14天。
按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外感风邪,肺失宣肃,故见咳嗽,风入里化热,耗伤肺阴,故见少痰,气促,疲倦,形体偏瘦。以养阴清肺汤治疗,酌加蜜款冬花、芦根、炒芥子、补骨脂等,意在滋阴润肺固肺,补肾纳气,收获良效。
肺恶性肿瘤咳嗽
杨某,男,72岁,因“反复咳嗽、咳痰、气喘5年,加重10余天”于2020年12月5日就诊。患者反复咳嗽、咳痰、气喘已有5年,近3年来动则喘甚。1个月前来笔者所在县走亲戚,近10余天来咳嗽、气喘加重,行胸部CT检查结果为肺气肿;右肺片状阴影。刻下:咳嗽、咳痰,气喘,纳差,面色红、夹带青紫,精神倦怠。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诊断:西医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部阴影待查、肺部感染。中医诊断为咳嗽(痰热郁肺)。
方用柴芩温胆汤合桑白皮汤加减:柴胡15g,黄芩15g,陈皮12g,法半夏15g,茯苓20g,枳实15g,竹茹10g,桔梗12g,蜜桑白皮20g,葶苈子30g,炒白芥子15g,浙贝母15g,鱼腥草20g,土茯苓30g,甘草6g。4剂,颗粒剂,开水冲服,1次1袋,1日2次。患者服药后症状减轻,因其回江苏省家中,托亲戚照方抓药5次,共50剂邮寄到江苏家中服用。
2021年7月25日,患者托其在本县的亲戚找笔者开药,经询问了解到患者在当地医院确诊为肺恶性肿瘤,家属考虑其年龄、体质以及肿瘤恶性程度等情况,决定对患者本人隐瞒病情,选择中医保守治疗。处方调整如下:柴胡15g,黄芩15g,陈皮12g,法半夏15g,茯苓20g,枳实15g,桔梗12g,蜜桑白皮20g,浙贝母15g,半枝莲15g,半边莲15g,炒白芥子15g,土茯苓30g,鸡内金15,甘草6g。10剂,颗粒剂,开水冲服,1次1袋,1日2次。
10月20日,患者亲戚再次代其复诊,了解到患者病情稳定,常常与他人一起打麻将。守7月25日方继服10剂。此后患者亲戚没有再来复诊,情况不明。
按 肺恶性肿瘤并感染,中医辨证为痰热郁肺证,治以清热解毒,化痰降气,兼以活血散瘀。以柴芩温胆汤合桑白皮汤加减治疗,重在清热解毒化痰、降气平喘散瘀。方中重用土茯苓以清热解毒除湿,兼能活血散瘀、通利关节,其味甘、淡,性平。临床上可加大剂量使用,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土茯苓等中药具有抗肿瘤作用。复诊时确认肺恶性肿瘤后,守前方酌加半枝莲、半边莲等具有抗肿瘤作用的清热解毒类中药,收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慢性支气管炎咳嗽
杨某,男,4岁,因“咳嗽、少痰,夜卧不安10余天”于2021年12月8日就诊。笔者有支气管炎病史2年,患儿父亲为乡村医生,自行用药为其治疗疗效不佳后,近半年来经常到笔者处寻求中医治疗,服药效果良好。刻下:舌红,苔薄,脉细数。
诊断:西医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诊断为咳嗽(肺阴不足)。
方用沙参麦冬汤加减:北沙参12g,麦冬12g,玉竹15g,连翘12g,荆芥10g,蝉蜕3g,紫菀12g,芦根12g,百部12g,薄荷8g,桔梗6g,甘草3g。4剂,颗粒剂,开水冲服,1次1袋,1日2次,连服8天。
12月18日二诊:家属代诉咳嗽有所减轻,仍有咳嗽、咳痰量少,夜卧不安,少气懒言。舌红,少苔,脉细数。守上方去芦根、薄荷、桔梗,加制远志3g、醋五味子8g、女贞子12g、补骨脂12g。4剂,颗粒剂,开水冲服,1次1袋,1日2次,连服8天。
后患儿父亲来医院告知,4剂服完后病已痊愈。
按 小儿脏腑娇嫩,卫外不固,外感风热,津液耗伤,加之本地区位于高原,空气干燥,更易导致肺阴不足,肺失宣肃。本案初诊时辨证肺阴不足,以沙参麦冬汤治疗。但是由于该患者平素体弱多病,用药较多,经常中西药物并用,多种因素导致患者肺、脾、肾俱虚。二诊时在前方的基础上调整药物,酌加五味子、补骨脂、女贞子等补肺益肾之品,故能收到良效。

风咳代茶饮【草根一生】

编辑删除2015-01-09 05:34:54
国医大师晁恩祥
                                                   久咳案       林某,男,39岁。2014年6月15日初诊。    平素健康,于1年多前骑摩托车回家途中,遭遇暴雨伴冰雹天气袭击,吸入寒流空气,被冰雨淋湿全身。回家后始有咳嗽,痰少,流涕,以为着凉感冒,自行购感康胶囊治疗,其余症状消除,唯有咳嗽时作,不能彻底消除,时轻时重,多方治疗未愈。1月前,到三甲医院通过检查,未查出实质性病变。经对症治疗后无效,前来就诊。    诊见:体胖,时有咳嗽,痰少色白黏稠,夜间咳嗽加重,尤其在深夜以及天气变化时易加重,无胸闷,无汗出,舌体胖,有瘀斑,脉弦涩。    辨证:痰瘀犯肺。    处方:丹参15克,山楂15克,防风10克,桑白皮10克,浙贝母10克,地榆炭10克,茯苓10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饭后温服。禁烟酒、食肥甘厚腻之物。服用3剂后,咳嗽次数明显减少。7剂后,仅有夜间偶然咳嗽。2周后,诸症悉除而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本例咳嗽因突感寒邪,瘀阻肺气而致。前医多按风寒、风燥等伤肺论治,收效甚微。患者平素肥胖,痰浊过多,突感寒邪、风邪,并在炎热天气突感寒邪,真谓“非其时而感其气”,导致寒气瘀阻肺络,肺气不宣而致咳嗽。丹参含丹参酮,为强力通经剂,有祛瘀、生新、活血、调经等功效。《日华子本草》载:“养神定志,通利关脉。治冷热劳......破宿血......”为祛瘀不伤正气之要药,加防风、桑白皮、浙贝母、地榆炭等共奏祛瘀排浊,祛风止咳等功效,切中病机而奏效。

 桔梗又名白桔梗、苦桔梗、秋桔梗性味苦、辛、平,归肺经。有宣肺祛痰、排脓消痈之功,适用于咳嗽痰多,或咯痰不爽、胸膈满闷、咽痛嘶哑及肺痈胸痛、咳吐脓血、痰黄腥臭等。

以下介绍桔梗治呼吸夏天疾病验方:

急、慢性气管炎:桔梗、杏仁、知母、远志各6克,黄芩9克,水煎服。

肺痈:若咳嗽、胸满痰多,取桔梗30克,甘草60克,加水煎汤,分次温服;若热咳痰稠,取桔梗6克,桔梗叶9克,桑叶9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2~4天。

胸隔满闷:桔梗、炙枳壳各30克,加水煎汤,去渣,分两次服。

咽炎:取桔梗6克,薄荷、牛蒡子各9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

肺炎(细菌感染者):桔梗15克,鱼腥草36克,水煎服,每日3~4次。

小儿喘息性肺炎:桔梗、半夏、枳壳、陈皮各4克,神曲、茯苓各5克,甘草1.5克。以上为3岁小儿用量,每日服1~2剂。

急性扁桃体炎:桔梗10克,生地黄30克,麦冬12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间质性肺炎案 【草根一生】

   单某,男,68岁。2013年8月28日初诊。患间质性肺炎半年余。半年前感冒后,自觉胸闷,气短。诊断为间质性肺炎。入院治疗后,胸闷明显缓解。气短未改善。现气短,活动后喘,咳嗽,痰白黏,舌体胖大,齿痕,苔白腻。

    此为中阳不运,积湿生痰,肺失宣肃。治以补中升阳,祛痰降逆。处以补中益气汤。

    方药:生黄芪90克,党参30克,炒白术15克,当归30克,陈皮10克,升麻6克,柴胡6克,炙甘草10克,苍术30克,麦冬15克,五味子10克,茯苓30克,浙贝母30克。14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咳嗽、咳痰、乏力均好转,活动后喘未见明显改善,后背酸疼,偶胸痛,夜尿4~5次,眠差。纳可,二便调。舌质淡红,苔白厚腻,脉弦数。

    此为肾虚则元气不能自摄,故取参赭镇气汤合三子养亲汤。

    处方:党参30克,生赭石60克,生山药60克,炒白术15克,牛蒡子10克,苏子10克,生黄芪30克,当归10克,苍术15克,炒莱菔子15克,白芥子6克,炙甘草10克。14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无咳嗽、咳痰,乏力好转。仍乏力,气喘,活动后尤甚,后背酸痛,夜尿4~5次,纳可,眠差,大便可。舌红,苔白腻,脉弦数。加强补气填精之力。

    处方:10月14日方党参改60克,生黄芪改60克,加麦冬15克,山萸肉15克,天冬15克,五味子10克,去苍术、莱菔子、白芥子。

    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脾为气机升降之枢纽,且为人体气血生化之源。喘证的发生与三脏关系密切。中气不足,土不生金,肺失宣降,而见乏力、咳喘,咳痰。肾虚则元气不能自摄,而见喘息,活动后尤甚。本案由外感而诱发,病性为虚实夹杂,初诊治疗以扶正兼祛邪,方药以补中益气汤加减,升阳益气,祛痰降逆。经治疗后,正虚之象明显,选用张锡纯参赭镇气汤加减,纳气归元。脾肺肾三脏并治,层层递进而收功。

    关于参赭之用,正如张锡纯所说:“参赭并用,不但能纳气归元也,设如逆气上干,填塞胸臆,或兼呕吐,起证之上盛下虚者,皆可参赭并用以治之。”

肺结节治验一则

 (2024-11-21 16:05:42)[编辑][删除]

肺结节治验一则

时间:2024-11-0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6版  作者:李克 程苏灵

 

肺结节可属中医“肺积”“窠囊”等范畴,其病位虽在肺,但与脾密切相关,中医辨治此病具有显著优势。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李云海从医30余载,在治疗中医内科及各种疑难杂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其验案一则分享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患者女,44岁,2023年8月5日初诊。主诉:发现肺结节8月余,伴咳嗽3月。患者2022年12月31日胸部CT提示双肺下叶少许磨玻璃密度影,最大直径约0.74cm。3月前无明显诱因咳嗽咳痰,经抗生素治疗短暂好转后咳嗽复发,较前加重。刻下:咳嗽咳痰,痰色白、质泡沫样,胸闷心悸,气短乏力,纳寐可,二便调。舌淡、边有齿痕,苔白厚腻,脉弦细。

诊断:西医诊断为肺结节,中医诊断为肺积(痰湿阻肺,肺络不通)。

治法:化湿祛痰,散结通络。

方用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减:茯苓10g,干姜10g,细辛6g,五味子10g,太子参15g,法半夏10g,炒白术15g,陈皮10g,炒枳壳10g,桔梗10g,猫爪草10g,浙贝母10g,山慈菇10g,川芎15g,红景天15g,炙甘草6g。7剂,水煎服,日1剂。

8月12日二诊:患者诉服药后咳嗽咳痰明显改善,胸闷心悸、气短乏力亦有减轻,但仍有少许白痰。舌红、边有齿痕,苔白腻,脉弦细。守上方将法半夏加至15g。14剂,水煎服,日1剂。

后随症加减,继服2月余,诸症基本痊愈。10月22日复查胸部CT提示双肺未见明显实质性病变,即肺结节消失。

按 此患者咳嗽、咳泡沫样白痰,胸闷气短乏力,痰湿郁肺、肺气不利明矣,舌脉即是明证。痰湿郁肺,肺逆上气,则见咳嗽咳痰;痰湿壅滞上焦,气滞不通,且肺病侮心,神明不安,则见胸闷心悸。然究痰湿之本源,乃是脾气亏虚,水湿不运,进而聚而为痰,上贮肺脏,生咳成积。脾虚痰湿犯肺,一则邪壅气机,肺滞不通,二则痰湿积聚肺中,气滞之后血亦不行,瘀血内停,如是痰湿、瘀血、滞气相互胶结,郁久则有形之块乃生,即见肺结节;另一方面,脾虚不生肺金,脾肺两虚,卫外不固,外邪乘虚侵袭引动伏邪,正愈虚而邪愈盛,终致肺结节缠绵难愈,甚者酿毒癌化,即《证治汇补·积聚》“壮实人无积,虚人则有之,皆因脾胃虚衰,气血俱伤,七情悒郁,痰挟血液凝结而成”之谓也。故此案病机实为脾虚痰湿内盛、肺络不通,治宜以健脾化湿祛痰为主,兼散结通络、宣畅肺气。方用苓甘五味姜辛汤合六君子汤健脾祛湿、止咳化痰;炒枳壳、桔梗宣肺通络,专散胸膈气滞,《神农本草经疏》谓桔梗“辛散升发,苦泄,甘和,则邪解而气和,诸证自退矣……藉其升上之力,以为舟楫胜载之用”;猫爪草、浙贝母、山慈菇化痰散结,佐川芎、红景天增强活血行气破积之力,全方共奏健脾祛湿、止咳化痰、散结通络之功。二诊患者咳嗽胸闷、心悸气短缓解,但白痰不尽,遂加大法半夏的剂量以增强燥湿化痰散结之效。后随症加减,继服2月余,诸症基本痊愈,复查胸部CT提示肺结节亦已消失,由此可见中医辨治肺结节疗效显著。(李克 程苏灵  湖北中医药大学)

肺气肿【草根一生】

  肺结节治验一则 (2015-04-08 11:08:18)[编辑][删除]
           肺气肿  :用荷叶(干鲜均可)熬水当茶喝,效果快,喝20天。

沙参麦冬汤加减治慢支气

 (2017-11-12 08:03:22)[编辑][删除]

慢性支气管炎属喘症、咳嗽范畴。发病因素为外袭侵袭,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脏腑功能失常以及久病体虚等,寒冷是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主要诱因,慢性支气管炎发病严重时,造成心阳虚衰、心气不足,甚至喘汗致脱等。使用沙参麦冬汤加减治疗燥伤肺阴、津液亏损慢性支气管炎,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处方:麦冬、沙参、扁豆、玉竹、山栀子、瓜蒌、浙贝母各10克,天花粉、杏仁、桔梗、桑叶各6克,甘草5克,丹皮、黄芩各12克。

加减:口苦咽干、胸胁胀痛者,加海蛤壳、青黛、旋覆花各10g。咳声嘶哑以及肺阴亏耗,加旱莲草、五味子、甜杏仁各10g。咳时隐痛以及痰多质稠者,加茯苓、法半夏、苍术、陈皮、白芥子、厚朴各7g。

用法:水煎,取药液,早晚分2次服用,每日1剂,连续服用10剂为1个疗程。

禁忌:治疗期间停止使用止咳化痰以及抗感染等西药,禁止食用温燥、辛辣和生冷等食物。

 

沙参麦冬汤源于《温病条辨》,由沙参、玉竹、麦冬、甘草、桑叶、花粉、扁豆等药物组成,具有清养肺胃和生津润燥功效,应用于治疗燥伤肺阴、津液亏损的慢性支气管炎,效果显著。方中沙参、麦冬、天花粉,养阴生津、润肺止咳;桑叶散燥热、轻宣肺、润肺生津;甘草,酸甘化阴,起到养阴清肺、化痰止咳作用。


款冬治久咳

  (2017-11-10 04:54:08)[编辑][删除]

唐代著名诗人张藉,因家境贫寒,一生体弱多病,后还因患眼疾而失明,在当时有“贫病诗人”之称。

一次,张籍外感风寒,连续数日咳嗽不绝,因无钱医治,病情日渐加重。因咳嗽苦恼不堪的他忽然记起一位僧人曾告诉他,有一种叫款冬花的中药治疗久咳特别有效。张籍嘱咐家人采来款冬花,煎服几次后,病情大减,咳嗽也止住了。久病逢甘露,他即兴写下“僧房逢着款冬花,出寺吟行日已斜,十二街人春雪遍,马蹄今去入谁家”一诗,表达了对中药款冬花的由衷赞美。

款冬花,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款冬的花蕾,简称冬花。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款者,至也,至冬而花也”,故名为款冬花。冬花性味辛、温,入肺经。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冬花含款冬二醇、山金车二醇、蒲公英黄色素以及鞣质、挥发油、三萜皂甙、芸香甙等成分,有润肺下气,止咳化痰之功。《本经逢原》载冬花“润肺消痰,止嗽定喘”,其辛散质润、温而不燥,为润肺止咳化痰良药,适用于多种咳嗽气喘,故有治疗咳嗽要药之称,特别是对于肺虚久嗽、肺寒痰多之咳嗽最为适用。

 

冬花常经蜜炙之后使用,称为炙冬花,以增强润肺止咳平喘作用。临床上冬花多与其他药物配伍以增强疗效,如冬花重在止咳,紫菀重在祛痰,止咳方中,二药常配伍使用,共奏化痰止咳之效;若与麻黄、杏仁、苏子为伍,称款冬定喘汤,治痰嗽哮喘遇冷即发之症疗效颇佳。民间还常以冬花、知母、贝母合用,治久咳不止,并有“知母、贝母、款冬花,专治咳嗽一把抓”的谚语。


小儿慢性咳嗽案

   (2017-11-02 05:43:19)[编辑][删除]

都某,女,9岁。2017年9月27日就诊。

主诉:反复咳嗽1月余,晨起明显。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晨起明显,平素汗出,运动后汗出尤甚,自服西药阿奇霉素,清热化痰中药半月余,效不佳。

刻诊:患儿舌淡红,苔薄黄,脉弦。双肺听诊未闻及明显干湿罗音。

方药:小柴胡合泻白散加减(药量略):柴胡,黄芩,清半夏,甘草,桑白皮,地骨皮,焦三仙(焦山楂、焦神曲、焦大麦芽),蜜炙紫菀,桑叶。5剂。每天1剂。水煎200毫升,分2次温服。

复诊:服药后患儿基本不咳嗽,汗出减少,舌淡红,苔薄黄偏干,脉弦。因患儿舌苔干、少津,故在原方基础上加百部,以润肺止咳,具体处方如下:柴胡、黄芩、清半夏、甘草、桑白皮、地骨皮、焦三仙(焦山楂、焦神曲、焦大麦芽)、百部。7剂。每天1剂,水煎200毫升,分2次温服。

三诊:患儿已不咳嗽,汗出明显减少,舌淡红,苔薄黄,脉弦,故更方为六君子合玉屏风加减,以益气固表健脾,具体处方如下:陈皮、茯苓、清半夏、甘草、防风、黄芪、白术、桑叶、沙参、焦三仙(焦山楂、焦神曲、焦大麦芽)、桔梗、甘草。7剂。每天1剂,水煎200毫升,分2次温服。7天后,诸症悉愈。

反复咳嗽,迁延不愈,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时间长于4周,因以咳嗽为主症,中医诊断为咳嗽病。《黄帝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小儿脏腑娇嫩,肺失宣肃,上逆为咳;小儿饮食不节,则为咳。

按  小柴胡本为和解少阳之剂,可用其调畅气机,调和阴阳。咳嗽病机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若无明显外邪者或迁延日久,无明显寒热可辨,治疗以小柴胡汤调畅气机为君,以泻白散泻肺热为臣。桑叶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的功效。《神农本草经》记载:桑叶气味苦甘寒,有小毒,主寒热出汗;《得配本草》曰:桑叶甘,寒,入手足阳明经。可去风热,止汗。《本草新编》亦云:桑叶之功,更佳于桑皮,最善补骨中之髓,添肾中之精。《神农本草经疏》记载:桑叶甘所以益血;寒所以凉血;甘寒相合,故下气而益阴,是以能主阴虚寒热及内热出汗,加桔梗,起引药上行,如肺之功。

治喘不远虫类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