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传承经典启迪智慧将仲景思想融入方剂学教学

(2024-12-11 15:06:49)

传承经典 启迪智慧

将仲景思想融入方剂学教学

时间:2024-12-0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蒋志滨

 

方剂学是一门以研究方剂配伍理论及其临床应用为主、连接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桥梁学科,以讲授历代经典名方的组成、用法、主治、功用、方解及运用为教学的核心内容,旨在培养学生运用中医药思维,分析、组织、运用方剂的能力。

相关研究表明,方剂学历版规划教材中,约有50~60首方剂出自张仲景之《伤寒论》,占比在20%~25%之间。这些方剂绝大多数都是教学大纲要求重点讲授的内容,且后世许多名方大都亦是在此基础上加减化裁而成。《伤寒论》方剂有着组方简洁、配伍谨严、用法用量精准的特点,既有利于学生从简单的药味组合入手,建立对方剂的直观感受,又能使学生通过经典配伍结构领略方剂学配伍理论的精华,深刻理解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因此,讲好以《伤寒论》为代表的经典方剂,对于方剂学课程教学极为重要。笔者在教学之路上摸索前行了些许年,有一些个人经验,在此斗胆和大家分享,希望能有些许参考价值。

诵读《伤寒论》经典条文,加深对经典理论的了解

一是选择与方剂学重点方剂相关的原文条文。如讲解麻黄汤,可选择“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讲解桂枝汤,可选择“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讲解大承气汤,可选择“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讲解小柴胡汤,可选择“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与小柴胡汤主之”等。

二是经典诵读,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在讲解具体方剂前,采用经典诵读导入法。由教师先大声、清晰地领读条文,为学生示范正确的断句和读音。学生集体跟读,重复2~3次,引起学生兴趣,再引入方剂讲解。

三是围绕方剂学教学内容,适度解读原文条文。在讲解方剂的主治、证治机理、方解等内容时,适时插入条文诵读,将相似方剂条文对比诵读,如麻黄汤和桂枝汤条文,对比二者在症状、病机、治法区别,在诵读中强化加深理解。

筑牢中医思维根基,提升理论理解深度

明确两门课程的联系与区别。方剂学课程重点在于方剂本身的组成(包括剂量、剂型、用法)、主治、功用、证治机理、方解、运用等内容的讲授,涵盖了《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下的代表方剂;《伤寒论》课程重点在于“六经辨证”体系的构建和原文条文的解读,关注六经病的证候演变及原文中对应方剂的加减用法。以小柴胡汤为例,《伤寒论》会强调在少阳病不同阶段,小柴胡汤的应用变化以及与其他方剂的鉴别诊断。

在跨章节总结归纳中,初步构建学生对“六经辨证”体系的认识。“六经辨证”是《伤寒论》的核心辨证方法,与方剂学的治法理论联系密切,是理解《伤寒论》方剂理法的重要依据,方剂是“六经辨证”论治的具体手段。因此,两门课程虽分工不同,各有侧重点,但可以在前序课程(即方剂学)总结归纳中,给予学生“六经辨证”体系的初步梳理。例如,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祛暑剂讲完后,给学生布置《伤寒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脉证并治篇课后泛读任务,要求学生梳理相关提纲条文和方证条文,以小组形式在课堂进行汇报,教师对学生的理解进行点评和补充,及时纠正错误认识。

结合“六经辨证”,能使学生掌握疾病在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病理变化,以及与相应方剂的对应关系。

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培养实践实操能力

方剂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于临床应用。仲景方剂历经千年临床验证,其临床指导地位极高。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实践实操能力的培养,切实了解学生需要什么、学生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教师要能够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待学习问题。

《伤寒论》作为中医经典著作,其用法用量亦蕴含着张仲景的智慧和丰富的中医药理论实践经验。例如麻黄汤,“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小柴胡汤,“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四逆散,“各十分,捣筛后,用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炙甘草汤,“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小陷胸汤,“先煮瓜蒌,再纳诸药”等。

教师的用法用量直接影响着临床疗效和患者的安危,张仲景对药物用量和用法的精准把握,是对患者高度负责的体现。在方剂学课程中,通过模拟处方调剂、处方煎煮等实践教学,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强化职业道德与责任感,教导学生在未来的医疗工作中,要以患者为中心,严格遵循方剂的规范用法用量,确保用药安全有效,从而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责任感。

总之,将仲景思想融入方剂学教学,是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举措。它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更能培养出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较强临床实践能力的中医药人才,为中医药创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源泉与动力。(蒋志滨  贵州中医药大学)

六经病传递方式:传经与经传(转)【草根一生】

 (2015-04-03 04:11:59)[编辑][删除]
标签: 

股票

《伤寒论》钩沉与正误(5)
六经病传递方式:传经与经传
梁华龙 河南中医学院

    关于六经病的“传经”方式,在《伤寒论》中,有“传”“转属”“转系”的描述,如原文第4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第5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又如第181条“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188条“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然微汗出也。”266条“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

    从这些原文内容可以看出,《伤寒论》对于传经的表述,有“传”和“转”两种不同方式,所谓“传”即是未经治疗或叫“失治”而引起的传经;所谓“转”,包括转属、转系,是因误治而引起的传经。

    历代医家对于“传经”这种六经病的传变方式,研究的较为系统和透彻,对其传经方式进行归纳,包括循经传、越经传、表里传、首尾传等等。但在六经病中,还有另外一种传变方式,却无人注意到,更鲜有人提及,这就是“随经”和“过经”。

    《伤寒论》第124条“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是太阳经邪气循经入里,侵袭所连属的小肠之腑,与血互结形成蓄血证。第103条说“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和第12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是邪气从阳明经传到阳明腑胃。而第105条“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和第217条“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是邪气从阳明经传到阳明腑大肠。

    “随经”是太阳经邪气由经到腑的传变,而“过经”则是阳明经邪气由经到腑的传变,由于二者都属于本经邪气由经到腑的传递,为区别与两经之间的传递,所以在此不妨称之为“经传”。

    传经和经传都属于伤寒六经病的传变方式,六经病各经之间的“传经”方式的传变和一经病经腑间的“经传”方式的传变,构成了六经病传变的完整体系,两者缺一不可。由于传经和经传两种传变方式的范围和方向不同,所以它们的方式、条件和结果也就不同。

    传经

    概念:六经病从一经传递到另一经,完全演变成另一经病。

    方式:传、转属、转系。

    条件:正气强弱、感邪轻重、治疗当否。

    结果:寒、热、虚、实及夹杂证。

    经传

    概念:一经病从经传递到腑,即有经证传变为腑证。

    方式:随经、过经。

    条件:病程迁延、内有宿邪。

    结果:由无形邪气传变为有形实邪。

    同为“传经”,有因失治而传的“传”,也有因误治而传的“转属”和“转系”;同为“经传”则有太阳经病从经传入腑的“随经”和阳明经病从经传入腑的“过经”。

    然而,为什么太阳病邪气自经入腑叫“随经”,而阳明病邪气自经入腑叫“过经”呢?原因如下:太阳病邪气随足太阳经入于足太阳腑膀胱,寒邪与水互结,留滞于膀胱,小便不利,可以形成蓄水;表热随手太阳经入里,进入手太阳小肠,与瘀血搏结,可以形成蓄血。是由太阳经自感邪气,沿着太阳经顺势而入太阳腑,从本经进入本腑,所以称作“随经”;而阳明病的经邪入腑多是从太阳经或者少阳经而来的传经邪气,到阳明经并经过阳明经而入阳明腑,进入阳明胃或者阳明大肠,所以称作“过经”。

    之所以认为“过经”是阳明病的本经经传,主要有以下理由:

    一、第103条及123条,是太阳病邪,经过阳明经之后,入于胃中,医者因有似可下之证而误下。

    二、第105条及217条是邪气本在阳明,前者在经中,后者经腑同病,未全入腑成实,一候邪过阳明经而尽入腑成实,即可攻下,过经是过阳明经,与太阳无干。

    三、原文中“过经”前后,都是病起于外感邪气,止于阳明之腑,虽有阳明胃和阳明肠的区别,但中间经过者,唯阳明经而已。

    四、一般太阳证罢,邪入阳明,仲景都称作“传”,而不称为“过”。如“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传也”,“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等等。

    五、太阳经邪入腑仲景称为“随经”,而太阳之邪入阳明(包括经、腑),仲景称为“传经”,则阳明经邪入腑则称为“过经”。因此,邪自阳明本经入本腑,为区别于传经而称为“过经”。

    那么为什么只有太阳病和阳明病有“经传”,而其他经为什么没有提及呢?存在有两种原因:一是太阳经和阳明经两经的经腑证候之间有明显区别,从经证到腑证可以明显看出变化的轨迹;二是其他经也存在经传现象,只是没有明文提及,比如少阳病从气郁发展到气滞、气结、水郁和气水同郁,就是一个从经病到腑病的经传过程,只是其经证和腑证同时存在而有所侧重而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