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经典启迪智慧将仲景思想融入方剂学教学
(2024-12-11 15:06:49)传承经典 启迪智慧
将仲景思想融入方剂学教学
方剂学是一门以研究方剂配伍理论及其临床应用为主、连接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桥梁学科,以讲授历代经典名方的组成、用法、主治、功用、方解及运用为教学的核心内容,旨在培养学生运用中医药思维,分析、组织、运用方剂的能力。
相关研究表明,方剂学历版规划教材中,约有50~60首方剂出自张仲景之《伤寒论》,占比在20%~25%之间。这些方剂绝大多数都是教学大纲要求重点讲授的内容,且后世许多名方大都亦是在此基础上加减化裁而成。《伤寒论》方剂有着组方简洁、配伍谨严、用法用量精准的特点,既有利于学生从简单的药味组合入手,建立对方剂的直观感受,又能使学生通过经典配伍结构领略方剂学配伍理论的精华,深刻理解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因此,讲好以《伤寒论》为代表的经典方剂,对于方剂学课程教学极为重要。笔者在教学之路上摸索前行了些许年,有一些个人经验,在此斗胆和大家分享,希望能有些许参考价值。
诵读《伤寒论》经典条文,加深对经典理论的了解
一是选择与方剂学重点方剂相关的原文条文。如讲解麻黄汤,可选择“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讲解桂枝汤,可选择“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讲解大承气汤,可选择“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讲解小柴胡汤,可选择“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与小柴胡汤主之”等。
二是经典诵读,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在讲解具体方剂前,采用经典诵读导入法。由教师先大声、清晰地领读条文,为学生示范正确的断句和读音。学生集体跟读,重复2~3次,引起学生兴趣,再引入方剂讲解。
三是围绕方剂学教学内容,适度解读原文条文。在讲解方剂的主治、证治机理、方解等内容时,适时插入条文诵读,将相似方剂条文对比诵读,如麻黄汤和桂枝汤条文,对比二者在症状、病机、治法区别,在诵读中强化加深理解。
筑牢中医思维根基,提升理论理解深度
明确两门课程的联系与区别。方剂学课程重点在于方剂本身的组成(包括剂量、剂型、用法)、主治、功用、证治机理、方解、运用等内容的讲授,涵盖了《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下的代表方剂;《伤寒论》课程重点在于“六经辨证”体系的构建和原文条文的解读,关注六经病的证候演变及原文中对应方剂的加减用法。以小柴胡汤为例,《伤寒论》会强调在少阳病不同阶段,小柴胡汤的应用变化以及与其他方剂的鉴别诊断。
在跨章节总结归纳中,初步构建学生对“六经辨证”体系的认识。“六经辨证”是《伤寒论》的核心辨证方法,与方剂学的治法理论联系密切,是理解《伤寒论》方剂理法的重要依据,方剂是“六经辨证”论治的具体手段。因此,两门课程虽分工不同,各有侧重点,但可以在前序课程(即方剂学)总结归纳中,给予学生“六经辨证”体系的初步梳理。例如,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祛暑剂讲完后,给学生布置《伤寒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脉证并治篇课后泛读任务,要求学生梳理相关提纲条文和方证条文,以小组形式在课堂进行汇报,教师对学生的理解进行点评和补充,及时纠正错误认识。
结合“六经辨证”,能使学生掌握疾病在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病理变化,以及与相应方剂的对应关系。
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培养实践实操能力
方剂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于临床应用。仲景方剂历经千年临床验证,其临床指导地位极高。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实践实操能力的培养,切实了解学生需要什么、学生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教师要能够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待学习问题。
《伤寒论》作为中医经典著作,其用法用量亦蕴含着张仲景的智慧和丰富的中医药理论实践经验。例如麻黄汤,“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小柴胡汤,“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四逆散,“各十分,捣筛后,用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炙甘草汤,“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小陷胸汤,“先煮瓜蒌,再纳诸药”等。
教师的用法用量直接影响着临床疗效和患者的安危,张仲景对药物用量和用法的精准把握,是对患者高度负责的体现。在方剂学课程中,通过模拟处方调剂、处方煎煮等实践教学,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强化职业道德与责任感,教导学生在未来的医疗工作中,要以患者为中心,严格遵循方剂的规范用法用量,确保用药安全有效,从而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责任感。
总之,将仲景思想融入方剂学教学,是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举措。它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更能培养出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较强临床实践能力的中医药人才,为中医药创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源泉与动力。(蒋志滨
标签: 股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