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氏升降汤加减治胁痛案
丁氏升降汤加减治胁痛案
摘自2024-12-5中国中医药报
徐军奇 江苏省太仓市浮桥镇金浪卫生院
胁痛是临床常见症状,最早在《灵枢·五邪》中记载:“邪在肝,则两胁中痛。”究其病因考虑为外感于邪﹑内伤肝肾;临床中多以实证为多,治疗方法多样,临证多从肝而治。江苏省太仓市名中医,太仓市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葛友庆用丁氏升降汤加减治疗胁痛验案一则,与同道共飨。
金某,男,67岁,2023年10月31日首诊。主诉:左胁下隐痛2年余,加重5天。患者2年多以来一直自觉左胁下无明显诱因下隐隐作痛,与季节﹑饮食情况无关,自诉曾多次检查未见明显异常。5天来又发作并加重,故来就诊。刻下:左胁下疼痛,伴嗳气偶作,纳可,二便正常,睡眠不佳,半夜易醒。舌红苔白,脉细弦。
诊断:胁痛(气滞血瘀)。
治则:疏肝行气止痛。
处方:醋柴胡10g,炒枳实10g,炒白芍20g,炙甘草6g,广郁金10g,川楝子10g,枇杷叶10g,延胡索10g,牡丹皮10g,炒山栀10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忌生冷辛辣食物。
11月7日二诊:诉服药后胁痛有所好转,发作次数减少及程度减轻,纳可,便调,睡眠略有好转。守原方去广郁金,加丹参20g。7剂,煎服法同前。
11月14日三诊:诉服药后胁痛偶有发作,纳可,便调,睡眠略有好转。守原方去延胡索,加丹参20g、香附10g。14剂,煎服法同前。3月后随访,胁痛未再发作。
按 胁痛是以两侧或者一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往往现代医学检查无明显异常,是一种自我感觉的疼痛症状。《素问·藏气法时论》载:“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故知肝病为胁痛主要原因,肝脏恶抑郁,喜调达,“悲哀恼怒,郁伤肝气。”肝气郁则足厥阴肝经循行之两胁处往往会出现郁而不通,不通则痛。又因肝处中焦,乃三焦气机上下之道,故以调畅气机升降为治疗大法,医者不可不明,明医理方可遣方药。
本案选方丁氏升降汤是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丁光迪自拟的调节升降气机的常用方。方以四逆散为方底,去芍药,加入广郁金、牡丹皮、枇杷叶组成。用以升降气机,主治胁痛及肝胆疾病。丁光迪认为肝经布于两胁,为人体阴阳升降的通道,肺胃之气上逆,肝胆之气疏导失司皆可导致两胁疼痛,方中柴胡、枳实,一升一降为君药,广郁金、牡丹皮、山栀疏肝利胆为臣药,白芍、甘草合为芍药甘草汤,养阴柔肝以缓急止痛,川楝子、延胡索皆可理气止痛为佐药,枇杷叶清肺降气为使药。患者服药7剂,复诊时诉有所好转,故去延胡索,加用活血之丹参以助气血通畅,三诊加香附助柴胡加大疏肝之力,皆是巩固之前的治疗作用,已达到毕其功于一役的效果。
摘自2024-12-5中国中医药报
徐军奇 江苏省太仓市浮桥镇金浪卫生院
胁痛是临床常见症状,最早在《灵枢·五邪》中记载:“邪在肝,则两胁中痛。”究其病因考虑为外感于邪﹑内伤肝肾;临床中多以实证为多,治疗方法多样,临证多从肝而治。江苏省太仓市名中医,太仓市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葛友庆用丁氏升降汤加减治疗胁痛验案一则,与同道共飨。
金某,男,67岁,2023年10月31日首诊。主诉:左胁下隐痛2年余,加重5天。患者2年多以来一直自觉左胁下无明显诱因下隐隐作痛,与季节﹑饮食情况无关,自诉曾多次检查未见明显异常。5天来又发作并加重,故来就诊。刻下:左胁下疼痛,伴嗳气偶作,纳可,二便正常,睡眠不佳,半夜易醒。舌红苔白,脉细弦。
诊断:胁痛(气滞血瘀)。
治则:疏肝行气止痛。
处方:醋柴胡10g,炒枳实10g,炒白芍20g,炙甘草6g,广郁金10g,川楝子10g,枇杷叶10g,延胡索10g,牡丹皮10g,炒山栀10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忌生冷辛辣食物。
11月7日二诊:诉服药后胁痛有所好转,发作次数减少及程度减轻,纳可,便调,睡眠略有好转。守原方去广郁金,加丹参20g。7剂,煎服法同前。
11月14日三诊:诉服药后胁痛偶有发作,纳可,便调,睡眠略有好转。守原方去延胡索,加丹参20g、香附10g。14剂,煎服法同前。3月后随访,胁痛未再发作。
按 胁痛是以两侧或者一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往往现代医学检查无明显异常,是一种自我感觉的疼痛症状。《素问·藏气法时论》载:“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故知肝病为胁痛主要原因,肝脏恶抑郁,喜调达,“悲哀恼怒,郁伤肝气。”肝气郁则足厥阴肝经循行之两胁处往往会出现郁而不通,不通则痛。又因肝处中焦,乃三焦气机上下之道,故以调畅气机升降为治疗大法,医者不可不明,明医理方可遣方药。
本案选方丁氏升降汤是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丁光迪自拟的调节升降气机的常用方。方以四逆散为方底,去芍药,加入广郁金、牡丹皮、枇杷叶组成。用以升降气机,主治胁痛及肝胆疾病。丁光迪认为肝经布于两胁,为人体阴阳升降的通道,肺胃之气上逆,肝胆之气疏导失司皆可导致两胁疼痛,方中柴胡、枳实,一升一降为君药,广郁金、牡丹皮、山栀疏肝利胆为臣药,白芍、甘草合为芍药甘草汤,养阴柔肝以缓急止痛,川楝子、延胡索皆可理气止痛为佐药,枇杷叶清肺降气为使药。患者服药7剂,复诊时诉有所好转,故去延胡索,加用活血之丹参以助气血通畅,三诊加香附助柴胡加大疏肝之力,皆是巩固之前的治疗作用,已达到毕其功于一役的效果。
江一平从肝脾论治肝病
摘自2025-3-12中国中医药报
徐如龙 江西省南昌市第九医院
江一平系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西省名中医、江西省中医院主任医师。致力于中医肝胆、胃肠疾病的临床研究,尤其在治疗慢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脂肪肝、肝硬化、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胆石症以及对亚健康的中医调理等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守正创新,师古而不泥古,临床疗效显著。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脾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病理上相互影响,在生克制化、疏泄运化、气血运行、气机升降方面均密切联系。江一平在临床上始终把握“肝病传脾”的病理生理过程,“治脾即是治肝,治肝勿忘顾脾”,肝虚扶脾以补、肝实抑脾以泻、肝郁调脾以舒、肝湿运脾以化。
对于慢性肝炎,江一平认为湿毒贯穿疾病的全过程,乙肝及肝纤维化启动因素为湿毒,湿可以热化寒化,终可成瘀成痰,疏肝理脾是关键,湿化余邪清,病方能息止。在处方用药中除重视化湿解毒、舒肝解郁外,还善用花类药,如玫瑰花、合欢花等,他认为花类药多味薄气轻,辛散升浮,可起加强疏肝作用。善用风药,如柴胡、薄荷、防风等。风能胜湿,风药善畅气活血调肝,发散透泄,开通玄府,使邪有出路。
从肝脾论治乙肝肝纤维化是体现既病防变的应对之策,江一平认为单纯应用抗乙肝病毒西药并不能完全阻止肝纤维化的发展,同时倡导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的关口前移的必要性。临证侧重扶脾,主张“扶脾是阻止肝纤维化、肝硬化病情进展的重要措施,健脾疏肝是防止肝纤维化的基础方略,活血化瘀是阻止肝纤维化进程的主要措施,健脾、扶正、化瘀、软坚等综合措施是逆转肝硬化的希望之举”。现将其治肝病验案二则整理分享如下。
案一 慢性肝炎案
陈某,男,52岁,2022年1月10日初诊。主诉:发现乙型肝炎病毒乙肝表面抗原阳性10余年,反复口干口苦2月余。患者于10余年前发现乙型肝炎病毒乙肝表面抗原阳性,3年前启用恩替卡韦抗乙肝病毒。近期查HBV-DNA(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及肝功能无明显异常。刻下:口苦而干,夜寐不佳,两胁部隐痛不适,纳食可,二便平。舌淡红,苔厚腻,脉沉弦。
诊断:西医诊断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诊断为肝着(湿热蕴结,气滞湿阻)。
治则:清热化湿解毒,健脾疏肝理气。
处方:赶黄草5g,茵陈30g,白术10g,茯苓30g,白芍10g,薏苡仁10g,藿香10g,鳖甲(先煎)15g,蔻仁(后下)10g,薄荷(后下)10g,炙甘草5g,泽泻10g,芦根10g,香附10g,郁金10g,厚朴10g。14剂,水煎服,日1剂。恩替卡韦抗乙肝病毒药物继续服用。
1月24日二诊:口干苦好转,稍有舌面麻木不适感,夜寐尚可,大便先干后软,双肋部及后背部不适,舌红而干,脉弦。守上方去赶黄草,加灯盏花10g、千年健10g。14剂,煎服法同前。
2月21日三诊:畏寒,两胁部不适好转,易腹泻,右胸部不适,胃中常有不适。守上方去藿香、芦根、厚朴,加桂枝10g、杜仲10g。14剂,煎服法同前。
3月11日四诊:药后精神好转,未诉口干及两胁部不适,有头目昏沉感,两膝乏力。守上方去桂枝,加川牛膝20g。14剂,煎服法同前。
4月8日五诊:未诉口干及胁部不适,精神如常,未诉明显不适。停服中药。恩替卡韦抗乙肝病毒继续服用。
按 慢性乙肝的病因为疫毒伏肝,其病理性质类似湿热,江一平称之为“肝着疫毒”。湿热毒邪始终存在于疾病过程之中,在疾病初期作为病因致病,中后期则既是病因,也是病理产物。现乙肝抗病毒药物疗效显著,符合抗病毒治疗者仍需及早启用抗乙肝病毒治疗,部分患者虽然检查无明显异常,但仍有自觉症状,常有迁延不愈的特征,与湿邪致病的特征吻合。疫毒特征以湿为主,湿阻气机,热郁伤阴,湿可以热化寒化,终可成瘀成痰。湿为阴邪,可在临证中适用温通之法助祛湿,湿尽热无所依。本案患者首诊经赶黄草、茵陈、藿香、蔻仁、芦根清热解毒化湿,白术、茯苓、薏苡仁、泽泻健脾化湿以实脾,辅以白芍、鳖甲,补不碍湿,利于肝复其用,薄荷、香附、郁金、厚朴疏肝理气助肝用。二诊,口苦好转,舌干,减赶黄草,防清热伤阴;舌面麻木不适感,双肋部及后背部不适,脉弦,加灯盏花、千年健祛瘀通络。三诊,畏寒,易腹泻,右胸部不适,胃中常有不适,去藿香、芦根、厚朴,加桂枝、杜仲温通助阳化气,胃为阳腑,温能和胃。四诊,头目昏沉感,两膝乏力,改桂枝为川牛膝引火归元。五诊,诸症皆除。
各个阶段都要牢记肝病传脾的理论,用药早期要清灵活泼,不可峻泻峻利,损伤脾胃,本病亦治在早在轻,医者需在早期时就要防其病邪深入。在治肝中勿忘实脾,在实脾中忽忘温化,均是治未病的体现。
案二 肝硬化案
黄某,男,56岁,2022年5月20日初诊。主诉:发现肝硬化1年余,乏力、皮肤瘙痒1个月余。1年余前体检发现肝硬化、脾大,红细胞总数及血小板总数偏低,乙肝表面抗原(+),乙肝核心抗体(+),已进行恩替卡韦抗乙肝病毒治疗,近1个月余感乏力及皮肤瘙痒。刻下:稍有疲劳感,皮肤瘙痒,夜寐平,食纳可。舌淡红,紫苔薄白,脉沉弦。查体:腹平软,肝肋下未触及,脾肋下约3cm,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区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如常,双下肢无水肿。2021年11月29日,胸部、上腹部CT示:左肺结节,请结合临床;肝硬化,脾大。11月30日胃镜示:食管静脉曲张(轻度);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胆汁返流。
诊断:西医诊断为肝硬化代偿期、糜烂性胃炎、胆汁返流。中医诊断为肝积(肝脾血瘀,湿郁肌表)。
治则:疏肝理脾,活血化瘀,兼以祛风除湿。
处方:葛根10g,麻黄10g,生地黄15g,桃仁10g,红花10g,赤芍15g,柴胡10g,川芎10g,川牛膝15g,赶黄草5g,三棱10g,莪术10g,地榆30g,徐长卿20g,炙甘草5g。14剂,水煎服,日1剂。
6月22日二诊:大便次数增多,无出血症状。舌淡红,紫苔薄白,脉沉细偏数。守上方加防风10g。30剂,煎服法同前。
7月27日三诊:口稍干,大便正常,夜寐尚可,无异常出血等,体不肿。舌淡红,紫苔薄白,脉沉细弦。守上方加丹参20g。30剂,煎服法同前。
9月14日四诊:血小板计数较前好转,口干,晨间口苦,尿黄。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守上方去徐长卿,加枸杞20g、菊花10g。30剂,煎服法同前。
10月9日五诊:未诉明显不适,继续抗乙肝病毒结合中药煎剂调治,嘱定期复查复诊。
按 肝纤维化/肝硬化,系外来邪毒导致肝脾功能失调,肝失疏泄,脾失运化,致气血津液输布异常,停滞中焦,进而化生痰浊,邪毒夹痰浊入于血络所致。可有寒热转化、肝气郁结、脾运失调、湿热内蕴、寒凝积滞等不同病机的临床表现,基本病机为正虚邪盛、邪毒久稽、肝络受损、气滞血瘀。病毒的持续作用、机体的免疫功能失调、肝脏血液循环障碍是西医认识肝纤维化的要点;而湿热邪毒留滞、气滞血瘀痰阻、脏腑功能紊乱是中医认识肝纤维化的病机关键。风药多味辛质轻,走窜善行,畅气胜湿,通阳活血,极能促使湿邪疫毒外排,消散痰、湿、瘀。本案患者首诊经生地黄、桃仁、红花、赤芍、柴胡、川芎、川牛膝、炙甘草养血活血,柔肝理气;三棱、莪术活血化瘀,地榆佐制之用防出血;葛根、麻黄、徐长卿,取其风药之用,由内而外,湿由表散。二诊加防风,加强风能胜湿之效。三诊加丹参,加强养血活血之效。四诊去徐长卿,加枸杞、菊花,养肝阴化郁热。五诊之后继续随诊调治。整个治疗过程围绕肝脏体阴用阳之生理特性,及肝纤维化/肝硬化“虚损生积”核心病机。
江一平认为找准中西医理论在抗肝纤维化认识上的结合点,可拓展研究思路。祛湿、清热、解毒,调整脏腑功能,理气活血化痰,既符合中医的辨证论治思想,也契合了西医认识观点。“初病在经在气,久病入络入血”,肝纤维化/肝硬化为浊毒深伏之证,短时间难以祛除。活血化瘀在肝硬化的治疗中不可缺少,江一平亦善用扶正祛瘀之法,如益气化瘀、养阴化瘀、温阳化瘀等,使肝脾恢复藏血摄血的功能,以助发挥肝疏泄之用,从而从根本上化解瘀血,恢复正常的血行,以防病情加重。
摘自2025-3-12中国中医药报
徐如龙 江西省南昌市第九医院
江一平系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西省名中医、江西省中医院主任医师。致力于中医肝胆、胃肠疾病的临床研究,尤其在治疗慢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脂肪肝、肝硬化、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胆石症以及对亚健康的中医调理等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守正创新,师古而不泥古,临床疗效显著。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脾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病理上相互影响,在生克制化、疏泄运化、气血运行、气机升降方面均密切联系。江一平在临床上始终把握“肝病传脾”的病理生理过程,“治脾即是治肝,治肝勿忘顾脾”,肝虚扶脾以补、肝实抑脾以泻、肝郁调脾以舒、肝湿运脾以化。
对于慢性肝炎,江一平认为湿毒贯穿疾病的全过程,乙肝及肝纤维化启动因素为湿毒,湿可以热化寒化,终可成瘀成痰,疏肝理脾是关键,湿化余邪清,病方能息止。在处方用药中除重视化湿解毒、舒肝解郁外,还善用花类药,如玫瑰花、合欢花等,他认为花类药多味薄气轻,辛散升浮,可起加强疏肝作用。善用风药,如柴胡、薄荷、防风等。风能胜湿,风药善畅气活血调肝,发散透泄,开通玄府,使邪有出路。
从肝脾论治乙肝肝纤维化是体现既病防变的应对之策,江一平认为单纯应用抗乙肝病毒西药并不能完全阻止肝纤维化的发展,同时倡导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的关口前移的必要性。临证侧重扶脾,主张“扶脾是阻止肝纤维化、肝硬化病情进展的重要措施,健脾疏肝是防止肝纤维化的基础方略,活血化瘀是阻止肝纤维化进程的主要措施,健脾、扶正、化瘀、软坚等综合措施是逆转肝硬化的希望之举”。现将其治肝病验案二则整理分享如下。
案一 慢性肝炎案
陈某,男,52岁,2022年1月10日初诊。主诉:发现乙型肝炎病毒乙肝表面抗原阳性10余年,反复口干口苦2月余。患者于10余年前发现乙型肝炎病毒乙肝表面抗原阳性,3年前启用恩替卡韦抗乙肝病毒。近期查HBV-DNA(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及肝功能无明显异常。刻下:口苦而干,夜寐不佳,两胁部隐痛不适,纳食可,二便平。舌淡红,苔厚腻,脉沉弦。
诊断:西医诊断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诊断为肝着(湿热蕴结,气滞湿阻)。
治则:清热化湿解毒,健脾疏肝理气。
处方:赶黄草5g,茵陈30g,白术10g,茯苓30g,白芍10g,薏苡仁10g,藿香10g,鳖甲(先煎)15g,蔻仁(后下)10g,薄荷(后下)10g,炙甘草5g,泽泻10g,芦根10g,香附10g,郁金10g,厚朴10g。14剂,水煎服,日1剂。恩替卡韦抗乙肝病毒药物继续服用。
1月24日二诊:口干苦好转,稍有舌面麻木不适感,夜寐尚可,大便先干后软,双肋部及后背部不适,舌红而干,脉弦。守上方去赶黄草,加灯盏花10g、千年健10g。14剂,煎服法同前。
2月21日三诊:畏寒,两胁部不适好转,易腹泻,右胸部不适,胃中常有不适。守上方去藿香、芦根、厚朴,加桂枝10g、杜仲10g。14剂,煎服法同前。
3月11日四诊:药后精神好转,未诉口干及两胁部不适,有头目昏沉感,两膝乏力。守上方去桂枝,加川牛膝20g。14剂,煎服法同前。
4月8日五诊:未诉口干及胁部不适,精神如常,未诉明显不适。停服中药。恩替卡韦抗乙肝病毒继续服用。
按 慢性乙肝的病因为疫毒伏肝,其病理性质类似湿热,江一平称之为“肝着疫毒”。湿热毒邪始终存在于疾病过程之中,在疾病初期作为病因致病,中后期则既是病因,也是病理产物。现乙肝抗病毒药物疗效显著,符合抗病毒治疗者仍需及早启用抗乙肝病毒治疗,部分患者虽然检查无明显异常,但仍有自觉症状,常有迁延不愈的特征,与湿邪致病的特征吻合。疫毒特征以湿为主,湿阻气机,热郁伤阴,湿可以热化寒化,终可成瘀成痰。湿为阴邪,可在临证中适用温通之法助祛湿,湿尽热无所依。本案患者首诊经赶黄草、茵陈、藿香、蔻仁、芦根清热解毒化湿,白术、茯苓、薏苡仁、泽泻健脾化湿以实脾,辅以白芍、鳖甲,补不碍湿,利于肝复其用,薄荷、香附、郁金、厚朴疏肝理气助肝用。二诊,口苦好转,舌干,减赶黄草,防清热伤阴;舌面麻木不适感,双肋部及后背部不适,脉弦,加灯盏花、千年健祛瘀通络。三诊,畏寒,易腹泻,右胸部不适,胃中常有不适,去藿香、芦根、厚朴,加桂枝、杜仲温通助阳化气,胃为阳腑,温能和胃。四诊,头目昏沉感,两膝乏力,改桂枝为川牛膝引火归元。五诊,诸症皆除。
各个阶段都要牢记肝病传脾的理论,用药早期要清灵活泼,不可峻泻峻利,损伤脾胃,本病亦治在早在轻,医者需在早期时就要防其病邪深入。在治肝中勿忘实脾,在实脾中忽忘温化,均是治未病的体现。
案二 肝硬化案
黄某,男,56岁,2022年5月20日初诊。主诉:发现肝硬化1年余,乏力、皮肤瘙痒1个月余。1年余前体检发现肝硬化、脾大,红细胞总数及血小板总数偏低,乙肝表面抗原(+),乙肝核心抗体(+),已进行恩替卡韦抗乙肝病毒治疗,近1个月余感乏力及皮肤瘙痒。刻下:稍有疲劳感,皮肤瘙痒,夜寐平,食纳可。舌淡红,紫苔薄白,脉沉弦。查体:腹平软,肝肋下未触及,脾肋下约3cm,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区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如常,双下肢无水肿。2021年11月29日,胸部、上腹部CT示:左肺结节,请结合临床;肝硬化,脾大。11月30日胃镜示:食管静脉曲张(轻度);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胆汁返流。
诊断:西医诊断为肝硬化代偿期、糜烂性胃炎、胆汁返流。中医诊断为肝积(肝脾血瘀,湿郁肌表)。
治则:疏肝理脾,活血化瘀,兼以祛风除湿。
处方:葛根10g,麻黄10g,生地黄15g,桃仁10g,红花10g,赤芍15g,柴胡10g,川芎10g,川牛膝15g,赶黄草5g,三棱10g,莪术10g,地榆30g,徐长卿20g,炙甘草5g。14剂,水煎服,日1剂。
6月22日二诊:大便次数增多,无出血症状。舌淡红,紫苔薄白,脉沉细偏数。守上方加防风10g。30剂,煎服法同前。
7月27日三诊:口稍干,大便正常,夜寐尚可,无异常出血等,体不肿。舌淡红,紫苔薄白,脉沉细弦。守上方加丹参20g。30剂,煎服法同前。
9月14日四诊:血小板计数较前好转,口干,晨间口苦,尿黄。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守上方去徐长卿,加枸杞20g、菊花10g。30剂,煎服法同前。
10月9日五诊:未诉明显不适,继续抗乙肝病毒结合中药煎剂调治,嘱定期复查复诊。
按 肝纤维化/肝硬化,系外来邪毒导致肝脾功能失调,肝失疏泄,脾失运化,致气血津液输布异常,停滞中焦,进而化生痰浊,邪毒夹痰浊入于血络所致。可有寒热转化、肝气郁结、脾运失调、湿热内蕴、寒凝积滞等不同病机的临床表现,基本病机为正虚邪盛、邪毒久稽、肝络受损、气滞血瘀。病毒的持续作用、机体的免疫功能失调、肝脏血液循环障碍是西医认识肝纤维化的要点;而湿热邪毒留滞、气滞血瘀痰阻、脏腑功能紊乱是中医认识肝纤维化的病机关键。风药多味辛质轻,走窜善行,畅气胜湿,通阳活血,极能促使湿邪疫毒外排,消散痰、湿、瘀。本案患者首诊经生地黄、桃仁、红花、赤芍、柴胡、川芎、川牛膝、炙甘草养血活血,柔肝理气;三棱、莪术活血化瘀,地榆佐制之用防出血;葛根、麻黄、徐长卿,取其风药之用,由内而外,湿由表散。二诊加防风,加强风能胜湿之效。三诊加丹参,加强养血活血之效。四诊去徐长卿,加枸杞、菊花,养肝阴化郁热。五诊之后继续随诊调治。整个治疗过程围绕肝脏体阴用阳之生理特性,及肝纤维化/肝硬化“虚损生积”核心病机。
江一平认为找准中西医理论在抗肝纤维化认识上的结合点,可拓展研究思路。祛湿、清热、解毒,调整脏腑功能,理气活血化痰,既符合中医的辨证论治思想,也契合了西医认识观点。“初病在经在气,久病入络入血”,肝纤维化/肝硬化为浊毒深伏之证,短时间难以祛除。活血化瘀在肝硬化的治疗中不可缺少,江一平亦善用扶正祛瘀之法,如益气化瘀、养阴化瘀、温阳化瘀等,使肝脾恢复藏血摄血的功能,以助发挥肝疏泄之用,从而从根本上化解瘀血,恢复正常的血行,以防病情加重。
前一篇:李时珍缘结救命芩
后一篇:中西医融合呵护生殖健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