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丁氏升降汤加减治胁痛案

(2024-12-06 03:23:13)
丁氏升降汤加减治胁痛案
摘自2024-12-5中国中医药报
徐军奇 江苏省太仓市浮桥镇金浪卫生院
胁痛是临床常见症状,最早在《灵枢·五邪》中记载:“邪在肝,则两胁中痛。”究其病因考虑为外感于邪﹑内伤肝肾;临床中多以实证为多,治疗方法多样,临证多从肝而治。江苏省太仓市名中医,太仓市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葛友庆用丁氏升降汤加减治疗胁痛验案一则,与同道共飨。

金某,男,67岁,2023年10月31日首诊。主诉:左胁下隐痛2年余,加重5天。患者2年多以来一直自觉左胁下无明显诱因下隐隐作痛,与季节﹑饮食情况无关,自诉曾多次检查未见明显异常。5天来又发作并加重,故来就诊。刻下:左胁下疼痛,伴嗳气偶作,纳可,二便正常,睡眠不佳,半夜易醒。舌红苔白,脉细弦。

诊断:胁痛(气滞血瘀)。

治则:疏肝行气止痛。

处方:醋柴胡10g,炒枳实10g,炒白芍20g,炙甘草6g,广郁金10g,川楝子10g,枇杷叶10g,延胡索10g,牡丹皮10g,炒山栀10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忌生冷辛辣食物。

11月7日二诊:诉服药后胁痛有所好转,发作次数减少及程度减轻,纳可,便调,睡眠略有好转。守原方去广郁金,加丹参20g。7剂,煎服法同前。

11月14日三诊:诉服药后胁痛偶有发作,纳可,便调,睡眠略有好转。守原方去延胡索,加丹参20g、香附10g。14剂,煎服法同前。3月后随访,胁痛未再发作。

按 胁痛是以两侧或者一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往往现代医学检查无明显异常,是一种自我感觉的疼痛症状。《素问·藏气法时论》载:“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故知肝病为胁痛主要原因,肝脏恶抑郁,喜调达,“悲哀恼怒,郁伤肝气。”肝气郁则足厥阴肝经循行之两胁处往往会出现郁而不通,不通则痛。又因肝处中焦,乃三焦气机上下之道,故以调畅气机升降为治疗大法,医者不可不明,明医理方可遣方药。

本案选方丁氏升降汤是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丁光迪自拟的调节升降气机的常用方。方以四逆散为方底,去芍药,加入广郁金、牡丹皮、枇杷叶组成。用以升降气机,主治胁痛及肝胆疾病。丁光迪认为肝经布于两胁,为人体阴阳升降的通道,肺胃之气上逆,肝胆之气疏导失司皆可导致两胁疼痛,方中柴胡、枳实,一升一降为君药,广郁金、牡丹皮、山栀疏肝利胆为臣药,白芍、甘草合为芍药甘草汤,养阴柔肝以缓急止痛,川楝子、延胡索皆可理气止痛为佐药,枇杷叶清肺降气为使药。患者服药7剂,复诊时诉有所好转,故去延胡索,加用活血之丹参以助气血通畅,三诊加香附助柴胡加大疏肝之力,皆是巩固之前的治疗作用,已达到毕其功于一役的效果。
江一平从肝脾论治肝病
摘自2025-3-12中国中医药报
徐如龙 江西省南昌市第九医院
江一平系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西省名中医、江西省中医院主任医师。致力于中医肝胆、胃肠疾病的临床研究,尤其在治疗慢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脂肪肝、肝硬化、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胆石症以及对亚健康的中医调理等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守正创新,师古而不泥古,临床疗效显著。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脾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病理上相互影响,在生克制化、疏泄运化、气血运行、气机升降方面均密切联系。江一平在临床上始终把握“肝病传脾”的病理生理过程,“治脾即是治肝,治肝勿忘顾脾”,肝虚扶脾以补、肝实抑脾以泻、肝郁调脾以舒、肝湿运脾以化。
对于慢性肝炎,江一平认为湿毒贯穿疾病的全过程,乙肝及肝纤维化启动因素为湿毒,湿可以热化寒化,终可成瘀成痰,疏肝理脾是关键,湿化余邪清,病方能息止。在处方用药中除重视化湿解毒、舒肝解郁外,还善用花类药,如玫瑰花、合欢花等,他认为花类药多味薄气轻,辛散升浮,可起加强疏肝作用。善用风药,如柴胡、薄荷、防风等。风能胜湿,风药善畅气活血调肝,发散透泄,开通玄府,使邪有出路。
从肝脾论治乙肝肝纤维化是体现既病防变的应对之策,江一平认为单纯应用抗乙肝病毒西药并不能完全阻止肝纤维化的发展,同时倡导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的关口前移的必要性。临证侧重扶脾,主张“扶脾是阻止肝纤维化、肝硬化病情进展的重要措施,健脾疏肝是防止肝纤维化的基础方略,活血化瘀是阻止肝纤维化进程的主要措施,健脾、扶正、化瘀、软坚等综合措施是逆转肝硬化的希望之举”。现将其治肝病验案二则整理分享如下。
案一 慢性肝炎案
陈某,男,52岁,2022年1月10日初诊。主诉:发现乙型肝炎病毒乙肝表面抗原阳性10余年,反复口干口苦2月余。患者于10余年前发现乙型肝炎病毒乙肝表面抗原阳性,3年前启用恩替卡韦抗乙肝病毒。近期查HBV-DNA(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及肝功能无明显异常。刻下:口苦而干,夜寐不佳,两胁部隐痛不适,纳食可,二便平。舌淡红,苔厚腻,脉沉弦。
诊断:西医诊断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诊断为肝着(湿热蕴结,气滞湿阻)。
治则:清热化湿解毒,健脾疏肝理气。
处方:赶黄草5g,茵陈30g,白术10g,茯苓30g,白芍10g,薏苡仁10g,藿香10g,鳖甲(先煎)15g,蔻仁(后下)10g,薄荷(后下)10g,炙甘草5g,泽泻10g,芦根10g,香附10g,郁金10g,厚朴10g。14剂,水煎服,日1剂。恩替卡韦抗乙肝病毒药物继续服用。
1月24日二诊:口干苦好转,稍有舌面麻木不适感,夜寐尚可,大便先干后软,双肋部及后背部不适,舌红而干,脉弦。守上方去赶黄草,加灯盏花10g、千年健10g。14剂,煎服法同前。
2月21日三诊:畏寒,两胁部不适好转,易腹泻,右胸部不适,胃中常有不适。守上方去藿香、芦根、厚朴,加桂枝10g、杜仲10g。14剂,煎服法同前。
3月11日四诊:药后精神好转,未诉口干及两胁部不适,有头目昏沉感,两膝乏力。守上方去桂枝,加川牛膝20g。14剂,煎服法同前。
4月8日五诊:未诉口干及胁部不适,精神如常,未诉明显不适。停服中药。恩替卡韦抗乙肝病毒继续服用。
按 慢性乙肝的病因为疫毒伏肝,其病理性质类似湿热,江一平称之为“肝着疫毒”。湿热毒邪始终存在于疾病过程之中,在疾病初期作为病因致病,中后期则既是病因,也是病理产物。现乙肝抗病毒药物疗效显著,符合抗病毒治疗者仍需及早启用抗乙肝病毒治疗,部分患者虽然检查无明显异常,但仍有自觉症状,常有迁延不愈的特征,与湿邪致病的特征吻合。疫毒特征以湿为主,湿阻气机,热郁伤阴,湿可以热化寒化,终可成瘀成痰。湿为阴邪,可在临证中适用温通之法助祛湿,湿尽热无所依。本案患者首诊经赶黄草、茵陈、藿香、蔻仁、芦根清热解毒化湿,白术、茯苓、薏苡仁、泽泻健脾化湿以实脾,辅以白芍、鳖甲,补不碍湿,利于肝复其用,薄荷、香附、郁金、厚朴疏肝理气助肝用。二诊,口苦好转,舌干,减赶黄草,防清热伤阴;舌面麻木不适感,双肋部及后背部不适,脉弦,加灯盏花、千年健祛瘀通络。三诊,畏寒,易腹泻,右胸部不适,胃中常有不适,去藿香、芦根、厚朴,加桂枝、杜仲温通助阳化气,胃为阳腑,温能和胃。四诊,头目昏沉感,两膝乏力,改桂枝为川牛膝引火归元。五诊,诸症皆除。
各个阶段都要牢记肝病传脾的理论,用药早期要清灵活泼,不可峻泻峻利,损伤脾胃,本病亦治在早在轻,医者需在早期时就要防其病邪深入。在治肝中勿忘实脾,在实脾中忽忘温化,均是治未病的体现。
案二 肝硬化案
黄某,男,56岁,2022年5月20日初诊。主诉:发现肝硬化1年余,乏力、皮肤瘙痒1个月余。1年余前体检发现肝硬化、脾大,红细胞总数及血小板总数偏低,乙肝表面抗原(+),乙肝核心抗体(+),已进行恩替卡韦抗乙肝病毒治疗,近1个月余感乏力及皮肤瘙痒。刻下:稍有疲劳感,皮肤瘙痒,夜寐平,食纳可。舌淡红,紫苔薄白,脉沉弦。查体:腹平软,肝肋下未触及,脾肋下约3cm,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区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如常,双下肢无水肿。2021年11月29日,胸部、上腹部CT示:左肺结节,请结合临床;肝硬化,脾大。11月30日胃镜示:食管静脉曲张(轻度);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胆汁返流。
诊断:西医诊断为肝硬化代偿期、糜烂性胃炎、胆汁返流。中医诊断为肝积(肝脾血瘀,湿郁肌表)。
治则:疏肝理脾,活血化瘀,兼以祛风除湿。
处方:葛根10g,麻黄10g,生地黄15g,桃仁10g,红花10g,赤芍15g,柴胡10g,川芎10g,川牛膝15g,赶黄草5g,三棱10g,莪术10g,地榆30g,徐长卿20g,炙甘草5g。14剂,水煎服,日1剂。
6月22日二诊:大便次数增多,无出血症状。舌淡红,紫苔薄白,脉沉细偏数。守上方加防风10g。30剂,煎服法同前。
7月27日三诊:口稍干,大便正常,夜寐尚可,无异常出血等,体不肿。舌淡红,紫苔薄白,脉沉细弦。守上方加丹参20g。30剂,煎服法同前。
9月14日四诊:血小板计数较前好转,口干,晨间口苦,尿黄。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守上方去徐长卿,加枸杞20g、菊花10g。30剂,煎服法同前。
10月9日五诊:未诉明显不适,继续抗乙肝病毒结合中药煎剂调治,嘱定期复查复诊。
按 肝纤维化/肝硬化,系外来邪毒导致肝脾功能失调,肝失疏泄,脾失运化,致气血津液输布异常,停滞中焦,进而化生痰浊,邪毒夹痰浊入于血络所致。可有寒热转化、肝气郁结、脾运失调、湿热内蕴、寒凝积滞等不同病机的临床表现,基本病机为正虚邪盛、邪毒久稽、肝络受损、气滞血瘀。病毒的持续作用、机体的免疫功能失调、肝脏血液循环障碍是西医认识肝纤维化的要点;而湿热邪毒留滞、气滞血瘀痰阻、脏腑功能紊乱是中医认识肝纤维化的病机关键。风药多味辛质轻,走窜善行,畅气胜湿,通阳活血,极能促使湿邪疫毒外排,消散痰、湿、瘀。本案患者首诊经生地黄、桃仁、红花、赤芍、柴胡、川芎、川牛膝、炙甘草养血活血,柔肝理气;三棱、莪术活血化瘀,地榆佐制之用防出血;葛根、麻黄、徐长卿,取其风药之用,由内而外,湿由表散。二诊加防风,加强风能胜湿之效。三诊加丹参,加强养血活血之效。四诊去徐长卿,加枸杞、菊花,养肝阴化郁热。五诊之后继续随诊调治。整个治疗过程围绕肝脏体阴用阳之生理特性,及肝纤维化/肝硬化“虚损生积”核心病机。
江一平认为找准中西医理论在抗肝纤维化认识上的结合点,可拓展研究思路。祛湿、清热、解毒,调整脏腑功能,理气活血化痰,既符合中医的辨证论治思想,也契合了西医认识观点。“初病在经在气,久病入络入血”,肝纤维化/肝硬化为浊毒深伏之证,短时间难以祛除。活血化瘀在肝硬化的治疗中不可缺少,江一平亦善用扶正祛瘀之法,如益气化瘀、养阴化瘀、温阳化瘀等,使肝脾恢复藏血摄血的功能,以助发挥肝疏泄之用,从而从根本上化解瘀血,恢复正常的血行,以防病情加重。

痞之分类证治

 丁氏升降汤加减治胁痛案 (2024-11-01 04:10:57)[编辑][删除]
痞之分类证治
摘自2024-10-31中国中医药报
金振国 张哲浩 刘宝恒 吉林省汪清县中医院
痞者,何谓也?痞,乃指胃脘痞塞不舒。痞证系以心下(胃脘)痞塞、胸膈满闷、按之柔软、触之无形、压之不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痞证,其病名首载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对其病名之描述有多种,如“否”“痞”“痞满”“痞塞”等。痞证,是《伤寒论》太阳病变中的一个独立证。仲景对痞证的病因病机、病理变化、证候特征、辨证治疗、处方用药都做了详细的论述。若在其他疾病中,以伴有症状出现,而又不起主要病理作用,那只能看作是一个症状,不能称之为痞证。

痞证的分类

痞者,何以而致?《伤寒论》及《金匮要略》论述痞证多由表证误下而致。表证误下,或汗不如法,表解不当,损伤脾胃,致邪热内陷,使脾胃升降失职,寒热之邪错杂于中,而致为痞。但也有不因误下而成痞者,其因脾胃功能素弱,致使无形之邪热结于心下(胃脘部),乃成痞。

根据《伤寒论》原文记载,痞证可分为热痞,脾胃不和、寒热错杂致痞2个类型。而脾胃不和、寒热错杂致痞,又分为呕利痞、水饮食滞痞和胃虚痞利俱甚三个方面。其实,治疗痞证,除五个泻心汤证之外,因发汗,或吐或下后,表证虽解,而胃气损伤,致使痰饮停聚,心下痞硬,胃虚气逆,噫气不除之旋复代赭汤证,也应在讨论之例。

仲景对痞证的辨治,其一论述的是无形邪热结于心下(胃脘部)、痞塞不通之热痞。其症见心下痞满、按之濡。治以泄热消痞之大黄黄连泻心汤。《伤寒论》第159条云:“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大黄黄连泻心汤,方由大黄、黄连组成(宋代林亿考证本方当有黄芩,《千金翼方》注云“此方本有黄芩”)方中大黄、黄芩、黄连皆为苦寒之品,大黄浸渍用,以调中化食、平降胃气、泻热散结。黄芩、黄连浸渍用,以清泻里热。三药相伍,以建泻热除痞之功。本方用麻沸汤(开水)将药浸渍须臾,绞汁用,乃取其气之轻扬,不欲其味之重浊。轻扬之气,走阳不走阴,以利清上部无形邪热。 若无形邪热结于心下(胃脘部),痞塞不通兼恶寒、汗出者。症见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恶寒,汗出。治以泄热消痞、扶阳固表之附子泻心汤。《伤寒论》第160条云:“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附子泻心汤,方由大黄、黄连、黄芩、附子四味药物组成。方中大黄、芩、连三味,以麻沸汤渍之须臾,绞去滓,取其味薄气轻,以泻热除痞。附子另煮、取汁,取其味厚,以温经扶阳。合和而服,则寒热异其气,生熟异其性,药虽同行,而功则各奏,以达泻热除痞、温阳固表之效。

若伤寒误下,复发汗,而致心下痞,恶寒者。治以先解表,后消痞,解表用桂枝汤,除痞用大黄黄连泻心汤。《伤寒论》第169条云:“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第169条和160条都有恶寒,前者之恶寒,为表未解也,后者之恶寒为表阳虚,前者当先解表,后者当清热消痞,兼扶阳固表。

其二论述的是因脾胃虚弱,误下后,邪热内陷所致的寒热错杂痞。症见心下痞,按之濡,呕,但满而不痛。治以和中消痞、降逆止呕的半夏泻心汤。《伤寒论》第154条云:“伤寒五六日,呕血发热,柴胡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若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也,宜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方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七味药物组成,是一首和中消痞、降逆止呕之剂。本证以呕为主,或兼见下利,《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云:“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方以半夏降逆止呕。痞因寒热错杂而成,故用黄芩、黄连苦寒泻热,又用干姜、半夏温散其寒。更佐以人参、炙甘草、大枣补益脾胃,以助中宫之健运。诸药相伍,寒温并用,辛开苦降,阴阳并调,消除痞满,以恢复中焦之升降功能。

若因伤寒汗后(汗不如法),损伤脾胃,胃中不和,邪热内陷,寒热互结。症见心下痞满,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治以和胃消痞、宣散水气之生姜泻心汤。《伤寒论》第162条云:“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生姜泻心汤,方由生姜、炙甘草、人参、干姜、黄芩、半夏、黄连、大枣八味药物组成。方乃半夏泻心汤减干姜,另加生姜而成。其证乃胃虚水饮食滞而致,故方中重用生姜,和胃降逆,宣散水气以消痞满,生姜与半夏相伍,以增和胃降逆化饮之功。干姜、半夏与黄芩、黄连为伍,乃有寒温并用、辛开苦降、消除痞满之效。更佐以人参、炙甘草、大枣,补益中宫,使清阳得升,浊阴得降,痞满自消,而气逆下利得止。

若表证未解,医反下之,损伤脾胃,外邪内陷,致使寒热之邪错杂于中,升降失职。症见心下痞满,干呕心烦,腹中雷鸣,下利频作,谷不化。治以和胃补中、降逆消痞之甘草泻心汤。《伤寒论》第163条云:“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甘草泻心汤,方由炙甘草、黄芩、半夏、大枣、黄连、干姜六味药物组成。方乃半夏泻心汤重用甘草之量而成。半夏泻心汤有降逆止呕、和中消痞之功。证因医者一逆、再逆,更伤中阳,故方中重用甘草四两,以温补脾胃、和中除痞。

另有胃虚气逆,噫气不除之旋复代赭汤证之痞。若伤寒经发汗,或吐或下后,损伤胃气,而致痰饮停聚。症见心下痞硬,噫气不除。治以和胃化痰、镇逆化浊之旋复代赭汤。《伤寒论》第166条云:“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旋复代赭汤,方由旋覆花、人参、生姜、代赭石、炙甘草、半夏、大枣七味药物组成。方中旋覆花消痰理气、软坚散结;代赭石质重,善降气逆,有开胸、消痰、止呕之功效。旋覆花、代赭石相伍,既能降逆止噫,更可消痰化饮理气。生姜、半夏合用,祛痰散饮,降逆止呕。更佐人参、炙甘草、大枣补脾益气,以健中宫。中气健运,痰消痞除,噫自止,诸症自除。

验案举隅

朴某,男,78岁,2019年9月23日初诊。胃脘部痞满,按之濡、不痛,时腹胀、嗳气,纳呆,灼心,泛酸频频,大便2日1行。上消化道内镜提示非萎缩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伴糜烂。曾服西药治疗月余,病情得以缓解,然症状反复发作,故今日来诊要求服中药治疗。刻下:症如所述。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舌苔黄略腻,舌面有散在红点,脉滑略数。

诊断:痞证(寒热错杂)。

治法:辛开苦降,和中消痞。

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10g,黄芩10g,干姜10g,黄连8g,吴茱萸4g,海螵蛸30g,煅瓦楞子30g,藿香15g,防风15g,厚朴20g,炒麦芽35g,旋覆花15g,代赭石20g,炙甘草10g,大枣9枚。5剂,水煎服,早晚分服。嘱其忌生冷黏腻辛辣之品。

9月28日二诊:5剂药尽,灼心、泛酸消失,痞满、腹胀、嗳气大减,饮食已知味,食量增。舌苔转薄黄,舌面散在红点消失,脉弦。守上方去吴茱萸、海螵蛸、煅瓦楞子,加苏梗15g、枳实15g,将干姜减至8g。5剂,水煎服,早晚分服。医嘱同上。药尽5剂,诸症消失,饮食如常,顽疾告愈。嘱其调以膳食,以善其后。

按 本案因脾胃素弱,复因饮食不节,致使邪热内陷,寒热之邪错杂于中,阻滞气机,而现心下痞、按之濡、腹胀、纳呆、嗳气、泛酸等症。治宜和中降逆消痞,方选半夏泻心汤加味。方中干姜、半夏辛温散寒、降逆止呕,黄芩、黄连苦寒泻热,黄连与吴茱萸(左金丸)配伍海螵蛸、瓦楞子,以增泻热制酸之效。藿香、防风芳香化湿、升腾胃气,厚朴、炒麦芽消除胀满、宽中开胃。旋覆花、代赭石降逆止呕,炙甘草、大枣补益脾胃,以健中宫。诸药相伍,辛开苦降,寒温并用,痞满得除,胃气得降,升降相因,其症悉平。

脾胃病浅说【草根一生】

  痞之分类证治 (2014-10-29 08:05:19)[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脾胃病浅说【草根一生】

          脾胃同居中焦,经脉相互络属:表里相通,纳运相协,升降相因,燥湿相济。 脾胃往往同病,相互影响较深:湿困于脾,脾不运不升,则胃不纳不降,可见胃脘胀满、食少恶心、呕吐呃逆等。若饮食不节伤胃,胃不纳不降,则脾不运不升,可致腹胀泄泻等。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嗔胀。”

   例举脾胃病常见病证如下:

    心下痞

    心下,指胃脘。心下痞,是指胃脘部的满闷堵塞,按之柔软不痛的病证。可见于各种胃炎、胃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等疾病中,有时伴有胃脘部或胁肋部的胀满,或有恶心,打嗝,大便不爽等症状。

    寒痞

    胃因寒而痞,由寒凝于胃,气滞不降所致。多由外感寒凉,或饮食生冷,或寒湿困阻所发。表现为胃脘堵闷,呕恶不食,不敢食凉,胃部害怕风吹,喜温喜按,舌苔白腻。可用加减厚朴温中汤治疗。

    厚朴温中汤出自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治脾胃虚寒,心腹胀满及秋冬客寒犯胃,时作疼痛。”原方为厚朴、姜制陈皮各一两,炙甘草、茯苓去皮、草豆蔻仁、木香各五钱,干姜七分。 合为粗散,每五钱匕,水二盏,生姜三片,煮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前。忌一切冷物。 具有行气温中,燥湿除满的功能,多用于寒湿气滞证之脘腹胀满或疼痛,不思饮食,舌苔白腻。

    热痞

    由热聚胃中,气滞不降所致。热由嗜食辛辣温燥化火;感寒日久化火;心火不得下降而嵌顿于胃;肝火犯胃气聚不降。表现主要为心下痞满,按之濡软。常伴心烦,口渴,溲赤甚或便秘,面生痤疮,口臭等,舌红苔黄,脉数或关脉浮。可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合小陷胸汤。

    《伤寒论》原文154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而胃中有火之人,有不少伴有阳气的不足,汗出、恶寒,免疫力下降,但又不可食补,一补即上火,往往有频繁感冒,呈现越上火越感冒的局面。这是由于心火壅滞于中焦,不得下温于肾,肾阳亏虚所致,也是《伤寒论》讲的附子泻心汤证。

    如《伤寒论》原文条155:“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寒热错杂痞

    脾寒胃热相错杂的心下痞,病人一方面有脾寒表现,一方面又有胃热的症状。表现为心下痞,胃中灼热,但又不敢食凉,长期便溏,食凉则溏甚,或有呕、噫、嗳气,舌苔白腻或黄腻,或黄白相间者。可用半夏泻心汤治之。

    如《伤寒论》原文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气滞痞

    由外感寒邪,或内伤饮食,痰湿内阻等诸多因素导致胃气上逆,浊气不降所致,这类心下痞临床最为常见。《黄帝内经》所谓“浊气在上,则生嗔胀”也。表现为食后胃脘堵闷或胀满,以至于患者不敢多食,舌苔薄腻者。用自拟加味二陈汤。

    水痞

    由水饮停胃所致,因胃中有水饮,表现为胃堵而有振水音,喜食干燥之品,恶食稀粥或饮水,舌苔白滑或白腻。用《伤寒论》茯苓甘草汤。

    如《伤寒论》第356条:“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食痞

    因食积而发心下痞或胃脘胀满疼痛,多见于小儿和老人,常伴见大便不爽、臭秽,舌苔腻。用保和汤。

    胃痛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胃病者,腹瞋胀,胃脘当心而痛。”

    需要注意的是,在古代医籍中,胃痛常与心痛混淆不清,或者被说成心痛。如《外台秘要·心痛方》说:“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心而痛,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谓之胃心痛也。”这里所说的胃心痛是指胃脘痛。古代有九种心痛之说,都是指胃脘痛,如《病因赋》说:“九种心痛,痛在胃脘。”

    后世医家,根据各自的实践经验,对胃痛与心痛进行了明确的区分,如《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说:“或问丹溪言痛即胃脘痛然否?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

    寒痛

    为外感寒邪,内客于胃;或饮食生冷,内伤于胃所致。表现为胃痛暴作,喜温喜按,口淡不渴,苔白脉紧。见于急性胃炎、胃痉挛等病。治以散寒止痛,用厚朴温中汤合良附丸。

    热痛

    多为湿热或痰热犯胃,或肝郁化火犯胃所致。表现为胃脘部灼热疼痛,常伴有嘈杂吞酸,口苦。舌红苔黄。用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或用化肝煎合小陷胸汤。

    虚痛

    多是脾胃虚寒,气血不足所致。表现为胃脘隐隐作痛,疲劳或饮食不当即发,或见大便溏泄,舌淡而嫩,脉细。用小建中汤或黄芪建中汤。

    虚痛中还常见有胃阴虚一型,表现为胃脘隐隐作痛,口干,舌苔花剥。用自拟铁皮枫斗饮。

调和肝脾哥俩好  【草根一生】

   脾胃病浅说【草根一生】 (2014-10-27 17:38:24)[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调和肝脾哥俩好 <wbr><wbr><wbr><wbr> <wbr><wbr><wbr><wbr>【草根一生】


        阳陵泉、足三里,调肝脾,哥俩好。


功能:调和肝脾,舒肝健胃。

主治:肝胃不和之症,如吞酸口苦,泄泻呕吐,下肢痿痹。 

方义:阳陵泉为胆经合穴,泻之以肃清净之府,平肝火之上逆,胆府清疏,胆汁入胃,化食消滞;三里为胃府合穴,泻三里,以导胃中之浊气,使其浊阴得降,清阳自生,两穴配伍,对肝胃不和之症,用之有效。阳陵泉为全身之筋会,大有舒筋利节,搜风祛湿之力;足三里有通阳活血渗湿散寒之功,固又可治诸痹、膝关节痛、筋挛历节、痿躄脚气。                                             足三里在外膝眼下3寸处,是身体强壮的要穴,除了调节脾胃功能,它还有一个独特作用:疏风化湿、扶正祛邪。所以此处用足三里来祛湿、散寒。

阳陵泉在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悬钟在小腿外侧部,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凹陷处。这2个穴位也有祛风湿、通经络的作用。  

补中益气汤浅说【草根一生】

   脾胃病浅说【草根一生】 (2014-10-31 11:24:26)[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补中益气汤浅说【草根一生】

         李东垣补中益气汤: 黄芪劳役病热甚者一钱,甘草炙,以上各五分。人参去芦,升麻,柴胡,橘皮,当归身酒洗,白术,以上各三分。

       方中黄芪、炙甘草用量最大,各用5分,不足2克。劳役病热甚者始用1钱,3克多。升麻、柴胡与人参、橘皮、当归身、白术等量,各用3分,不足1克。1剂药的总剂量是10克左右。对现在的临床通常是不可能的。当然,咀、顿服对用量有一定的影响,药材质量对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

    后世医家使用补中益气汤,有剂量渐增趋势。赵献可在《医贯》中说:“古方只有黄芪一钱,其余各三分。薛立斋常用参、芪各半钱,白术一钱,当归一钱,陈皮七分,升麻、柴胡各五分,进退加减,神应无穷。如病甚者,参、芪或三钱五钱,随症加用。”

    现在的临床,不可能用如此小剂量的补中益气汤。在我们不能肯定大剂量确实比小剂量疗效好的时候,应该尽可能使用小剂量。

    上件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早饭后温服。如伤之重者,二服而愈,量轻重治之。

    值得注意的是,补中益气汤所治证表现为:发热、头疼、气喘、口渴、脉洪大,有误辨为白虎汤证的可能。面对这样一个病人,可以说既重又急,所用补中益气汤的剂量又如此小,但疗效极好,一服即愈。伤之重者,才需二服。

    原方服法是早饭后温服,而不是空腹服。

    下面是补中益气汤的方解。

    夫脾胃虚者,因饮食劳倦,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其次肺气受邪。

    饮食劳倦是病因。

    《难经·四十九难》中有“饮食劳倦则伤脾”之说。

    饮食劳倦引起脾胃虚,即土虚。五行关系中,火生土,土生金。土虚则相对火亢,故李东垣说“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李东垣在《脾胃论》中阐述为“至而不至者,谓从后来者为虚邪,心与小肠来乘脾胃也。”

    土虚则金虚,易受邪侵,故李东垣说“其次肺气受邪”。李东垣在《脾胃论》中阐述为“所生受病者,言肺受土、火、木之邪,而清肃之气伤,或胸满、少气、短气者,肺主诸气,五脏之气皆不足,而阳道不行也。”

    须用黄芪最多,人参、甘草次之。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芪以益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损其元气。上喘气短,人参以补之。心火乘脾,须炙甘草之甘温以泻火热,而补脾胃中元气;若脾胃急痛并太虚,腹中急缩者,宜多用之。经云急者缓之。

    “肺主诸气”,肺气虚可致“五脏之气皆不足”,“阳道不行”,因此方中以擅长补肺气之黄芪为君,“用黄芪最多”。而补脾胃之气的人参、甘草“次之”。

    《汤液本草》中记录:“东垣云:黄芪、人参、甘草三味,退热之圣药也。《灵枢》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而充皮肤,肥腠理而司开阖。黄芪即补三焦,实卫气,与桂同,特益气异耳……”

    “退热”是基于治疗“阴火”为病而言。黄芪之功重在“补三焦”之气,“实卫气”。而三焦之气、卫气皆源于肺气的布化。简言之,黄芪之功重在“补肺气”。

    《汤液本草》黄芪条下:“气温,味甘,纯阳。”“《象》云:治虚劳自汗,补肺气,入皮毛,泻肺中火。”“《心》云:补五脏诸虚不足而泻阴火,去虚热,无汗则发之,有汗则止之。”可供参考。

    人参,《汤液本草》中记录:“气温,味甘。”“《象》云:治脾肺阳气不足,及能补肺,气促,短气少气,补而缓中,泻脾肺胃中火邪,善治短气。非升麻为引用不能补上升之气,升麻一分,人参三分,为相得也。若补下焦元气,泻肾中火邪,茯苓为之使。”

    人参之功,重在补脾胃之气。同时,上可补肺气,下可补元气。

    《神农本草经》中说,人参“主补五脏”。

    人身诸气,来源于元气,充养于脾胃之气,布化于肺气。人参“补五脏”是基于其补脾胃之气、补元气而言;黄芪“补五脏诸虚”是基于其补肺气而言。

    甘草,《汤液本草》中记录:“《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甘以补脾,能缓之也,故汤液用此以建中。”“《象》云:生用大泻热火,炙之则温,能补上焦、中焦、下焦元气。和诸药相协而不争,性缓善解诸急,故名国老。”

    炙甘草甘温,功在补脾胃之气。当然,缓急止痛也是其长。

    需要指出的是,生甘草泻火,而炙甘草是没有泻火之功的。方书中多言甘草甘平,其实,临床所用,生甘草甘寒,炙甘草甘温,无平可言。

    炙甘草不泻火,人参、黄芪也不泻火,因甘温之药是不可能泻火的。而书中所说甘温泻火热,是指甘温之药通过“补其中”而可以治疗由中虚(气虚)引起的阴火内生的病变。事实上,阴火盛时,必需在甘温补中基础上加入“甘寒以泻其火”才可以治愈。

    白术苦甘温,除胃中热,利腰脐间血。

    苦甘温之药,怎么能除热?

    也许通过苦燥、甘补、温散,使湿去正复,阴火自去(或助益于治疗阴火)。

    白术可“利腰脐间血”,笔者始终不能理解。但在临床上,笔者常用较大剂量的白术为君治疗腰困、腰痛病变,取效良好。

    《汤液本草》中记录:“本草在本条下无苍、白之名,近世用白术治皮间风,止汗消痞,补胃和中,利腰脐间血,通水道,上而皮毛,中而心胃,下而腰脐,在气主气,在血主血。”

    反复阅读这段文字,体悟到白术诸般功用在于苦温去湿。《汤液本草》中引用洁古的话为“除湿利水道”。湿去则脾运胃升(我们现在多用“脾升”一词),阴火自散。湿去则腰脐间气畅血通。

    胃中清气在下,必加升麻、柴胡以引之,引黄芪、甘草甘温之气味上升,能补卫气之散解,而实其表也;又缓带脉之缩急。二味苦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清气上升也。

    升麻,《汤液本草》中记录:“阳明经本经药。”“《心》云:发散本经风邪。元气不足者,用此于阴中升阳气上行。”“《象》云:……若补脾胃,非此为引用不能补。”

    柴胡,《汤液本草》中记录:“少阳经、厥阴经行经之药。”“东垣云:……能引胃气上行升腾,而行春令是也。”“海藏云:能去脏腑内外俱乏,既能引清气上行而顺阳道,盖以少阳之气,初出地之皮为嫩阳,故以少阳当之。”

    《脾胃论》中说,升麻“引胃气上腾而复其本位,便是行春升之令。”柴胡“引清气行少阳之气上升。”

    后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升麻引阳明清气上行,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此乃禀赋素弱,元气虚馁,及劳役饥饱生冷内伤,脾胃引经最要药也。”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升则万物生。应象于人可以说:一身之计在于少阳,少阳升则生化不息。罗天益在《卫生宝鉴》中记录李东垣的言论有:“少阳用事,万物方生,折之则绝生化之源,此皆奉生之道也。”补中益气汤所治证为内伤脾胃致脾胃之气不足,不能上升而反下陷。在黄芪、人参、炙甘草补不足的同时,加用升麻、柴胡引脾胃之气上升,恢复胃中精气“上输于脾”、“上归于肺”之能。

    应该说,升麻、柴胡之用是本方中点睛之笔,没有升麻、柴胡也就不成其为补中益气汤。

    也就是说,在补中益气汤的加减中,原则上是不可以去掉升麻、柴胡的。

    需要注意的是,李东垣在构建内伤学说时,在传统脏腑虚实补泻法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加入了“藏气法时升降浮沉补泻法”。

    《医学启源》中有“五脏补泻法”、“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脏气法时补泻法”,可参阅。

    李东垣在构建内伤学说时,所使用的药物学理论,是在传统四气五味、有毒无毒等理论的基础上,加入了张元素所创制的“气味厚薄升降浮沉理论”和“药物归经与引经报使理论”。从《汤液本草》中可以看到,李东垣曾著有《药类法象》一书。所谓“法象”,应该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之“应象”之意,高士宗解释说:“天地之阴阳,应象于人身;人身之阴阳,应象于天地。”在《药类法象》一书中,有“用药法象”、“药类法象”等。

    只有明白“易水学派”的药物学理论,才有可能明白“易水学派”的制方用药。

    学习“易水学派”的药物学理论,王好古所著的《汤液本草》是一本很重要的著作。

    气乱于胸中,为清浊相干,用去白陈皮以理之,又能助阳气上升,以散滞气,助诸甘辛为用。

    脾主运化水湿,脾胃为一身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虚则脾运不及,水湿易停,故用白术去水湿;脾胃虚则升降失司,气陷气滞,故用陈皮散滞气。

    《汤液本草》陈皮条下:“《心》云:导胸中滞气,除客气。有白术则补脾胃,无白术则泻脾胃。然勿多用也。”

    《脾胃论》中说,橘皮“以导气,又能益元气,得诸甘药乃可,若独用泻脾胃”。

    方中橘皮苦温,功在理上、中焦气机,一有助于脾胃生化,二有助于清气上行。

    方解中没有提到当归。《脾胃论》中说当归身“以和血脉”。

    《汤液本草》当归条下记录:“易老云:用头则破血,用尾则止血,若全用则一破一止,则和血也。入手少阴,以其心主血也;入足太阴,以其脾裹血也;入足厥阴,以其肝藏血也。”

    方中所用酒洗当归身,功不在补益,而在和血脉。当归当与橘皮对等,一以和血,一以理气。气血畅行,有利于清气升发,有利于气机升降的恢复。

    这样分析下来,方中当归是不可以用补血之白芍药代替的。

    当然,也不可以用赤芍药等活血药代替。因病属不足,当归不伤正而赤芍药等其他活血药伤正。

    补中益气汤方中8味药,用“东垣先生药类法象”分析:黄芪、人参、甘草、白术、陈皮、当归6味属“湿化成”类;升麻、柴胡属“风升生”类。方中没有出现“热浮长”“燥降收”“寒沉藏”类药物。

    可以这样说,原方8味药,是在治疗脾胃本脏的基础上加用了“春升”的药物。没有涉及到“夏浮”“秋降”“冬藏”的药物。

    当然,在临床实际用方过程中,有时需要作对应的加减,也许会加用到“夏浮”“秋降”“冬藏”的药物。但是,我们在加减过程中,一定要有“升浮降沉”这套理论在指导,才可以真正会用、用好补中益气汤。

    上文中我们讨论过原方中当归可不可以用白芍药代替,或赤芍药代替,从“药类法象”中分析也是不可以的。因为当归属于“湿化成”类,白芍药、赤芍药属于“燥降收”类。那么,能不能用川芎代替?不能,川芎属“风升生”类。

    实际应用中,有学者喜欢常规加用茯苓利湿健脾。茯苓属“燥降收”类,不利于清气上行。

补气那些事  【草根一生】

    补中益气汤浅说【草根一生】 (2014-10-31 14:35:32)[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http://product.intozgc.com/uploads/image/2011/10/111019155504_2628.jpg 【草根一生】" />

  现在进补很"流行",但是不同的虚证要针对不同的补法,根据中医分类,可以把虚证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大类。而在这四类当中,气虚比较常见。 

                http://product.intozgc.com/uploads/image/2011/10/111019155509_7963.jpg 【草根一生】" />

http://product.intozgc.com/uploads/image/2011/10/111019155512_9469.jpg 【草根一生】" />

                       气虚八大症状                                                                    只要具备前四项中的两项,并有后四项的一项,即可判断是气虚,就需要补气。一天到晚总感觉浑身没劲,懒得动,干什么都没情绪,稍微活动后就觉得疲倦;而且觉得头脑不够清爽,头昏。  

  如果不加注意气虚时间长了,气的升举力量减轻了,清阳下陷,就容易气陷,例如,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等。气虚久了,会出现不固的现象,二便不尽,经常听到病人讲,解大便时来是解不干净,气虚不能藏肾精,在生殖系统上,男性出现滑精早泄,月经白带过多,还有就是滑胎--现代叫胎停育。 临床治疗气虚常用的方剂为补中益气汤。另外如果是气虚,也可使用外治法----艾灸足三里,达到补气效果。   

  有气虚以参类可以根据自己体质来配,气虚容易上火用西洋参10克。

  气虚容易怕冷的用红参10克。如果条件比较好的可以买人参2--3片。或白晒参15克。最好用炖水服用,上班族没有条件炖,也可以用保温瓶,用80度以上的开水,然后用盖子盖紧,这里要闷上最少半小时,有效成份才能泡出。

腹中气机不畅 中医安养脾胃
摘自2025-10-29中国中医药报
袁翠林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

当排气频率显著增加时,多与脾胃功能失调、肠道气机不畅密切相关。脾胃作为“后天之本”,主导食物的运化吸收。若脾胃功能虚弱,食物滞留肠道,经异常发酵便会产生过多气体。例如,食用生冷、油腻或不易消化的食物后出现的排气增多,往往是脾胃运化功能受影响的表现。

此外,肝气郁结也是重要诱因。肝主疏泄,负责调节全身气机。长期情绪压抑、焦虑紧张易致肝气不舒,进而影响脾胃功能与肠道气机通畅,常伴有腹胀、腹痛等症。

某些疾病状态同样会导致排气增多,如肠道菌群失调。长期使用抗生素、饮食不均衡等因素会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导致异常发酵产气。肠炎、肠息肉等肠道器质性病变也会影响肠道功能。若排气持续增多,并伴有腹痛、腹泻、便血、消瘦等症状,务必及时就医排查。

中医食疗调畅气机

山药薏仁粥:山药50克,薏苡仁30克,粳米50克。

功效:健脾益胃,渗湿止泻。适用于脾胃虚弱所致运化失常。

陈皮茶:陈皮10克。代茶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改善脾胃气滞,促进消化。

山楂麦芽饮:山楂15克,麦芽15克。功效:消食化积,行气导滞。适用于食积不化所致诸症。

茯苓饼:茯苓粉50克,糯米粉100克,白糖适量:健脾渗湿,宁心安神。改善脾胃虚弱状态。

萝卜汤:白萝卜1根,生姜适量。下气消食,除痰润肺。促进胃肠蠕动,疏导积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