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缘结救命芩
李时珍缘结救命芩
摘自2024-12-4中国中医药报
赵中振 北京中医药大学《本草纲目》研究所
黄芩出自《神农本草经》,不但拯救了李时珍的性命,也使他坚定了学医之路,更成就了后来的《本草纲目》。
青蒿、黄芩等中药不仅是中医药王国中的瑰宝,也是世界人民的财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全世界中医药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之下,还会有更多的中药被挖掘、研究、利用。
李时珍与黄芩
李时珍走上行医之路有一段坎坷的经历。
李时珍的爷爷是走街串巷的铃医。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是一位坐堂医生。那个时代医生的社会地位并不高,他们望子成龙,希望李时珍能考取功名,光宗耀祖。李时珍小时候很喜欢读书,也曾一心科举,14岁便考中了秀才,原以为前途一片光明。但接下来的路并不顺利,他在科举的征途上一连9年3次乡试不中,之后他便放弃了科考之路。十年寒窗,四时苦读,虽未能取得功名,但为他日后编著《本草纲目》打下了坚实的功底。
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还曾患了一场几乎要了命的大病,一味中药把李时珍从死亡线上挽救了回来,也进一步激发了李时珍学医的热情。这味药就是黄芩。这段经历被李时珍原原本本地记录在《本草纲目》当中。
李时珍20岁那年,因患感冒咳嗽不止,他给自己开了不少药方,终究是“医者不自医”,一个多月过去了,病情不见好转,反而更加严重。在他身上出现了骨蒸潮热、肌肤火烧火燎的症状。他每天吐痰差不多有一碗,又逢暑天,更是心烦口渴,几乎日不能食、夜不能寐。家人都以为李时珍怕是熬不过来了。
这时,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从外地出诊回来,想起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在《东垣十书》中记载的治疗肺热如火燎的方法,可以用黄芩汤泻肺经气分之热。于是李父就用一两黄芩煎水,再浓缩,让李时珍喝了下去。服后第二天李时珍身热尽退,接着痰也祛了,咳嗽也好了。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写下了16字感叹:“药中肯綮,如鼓应桴。医中之妙,有如此哉!”用药如果切中要害、恰到好处的话,就像用鼓槌击鼓一样,掷地有声、立竿见影。这一遭切身经历坚定了李时珍学医的信念。
百花山采黄芩
黄芩的“芩”,最早在《诗经》里便有记载。《小雅·鹿鸣》云:“呦呦鹿鸣,食野之芩……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得者屠呦呦教授的名字就与这首诗有关,她发现了抗疟的青蒿素,人们也将呦呦与青蒿联系了起来。《小雅·鹿鸣》诗中还藏着另一味中药——黄芩。
记得1980年7月放暑假期间,我第一次在北京郊外的百花山采黄芩。我们7个同学邀请了中药鉴定研究室的张镐京老师一同前往百花山,并且在山上住了一个星期。
北京周围三面环山,是一个簸箕的形状,出了北京向南就是开阔的华北平原。京西百花山海拔1840米,快赶上海拔1864米的黄山莲花峰了。百花山的山顶有一片广阔的高山草甸,野花盛开,春天里是一幅绮丽壮观的画卷。
在花丛中很容易就能找到黄芩,黄芩的花是蓝紫色的,在众野花中很是明显。黄芩是唇形科植物,花冠是唇形的,好似人的上下嘴唇一样。黄芩还有个生在南方的漂亮姊妹——半枝莲,别名叫牙刷草,它的外观与黄芩十分相似,“牙刷草”对外观传达得十分形象,它的花都开在一侧。黄芩是多年生的草本,根为圆锥形,很粗壮,断面鲜黄色。黄芩的叶子还能代茶饮,能清热败火。我采下一片黄芩叶子放进嘴里一嚼,真苦!那次百花山采药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回来以后我写了一篇《百花山行记》,用远志的笔名分两期发表在当年的北京中医学院校报上。
目前市场上的黄芩有野生的,也有人工栽培的,主产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和内蒙古。黄芩一般长到3年时,主要有效成分黄芩苷的含量已经比较高了,这时采收的通常称为子芩。黄芩栽培到第4年,部分主根开始枯心,5年以上枯心就更为普遍,商品中称枯心的为枯芩或朽芩。
黄芩在采收与晾晒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不能被雨水淋湿。雨淋会造成黄芩内的有效成分发生水解,根内部颜色变绿,品质自然也就降低了。黄芩药材在切制饮片前,需放在沸水中煮10分钟,通过这种方法迅速杀酶,避免了变质的同时可使药物软化便于切片,保证了药材饮片的外在色泽与内在质量。
“黄氏三兄弟”
中药里有出名的“黄氏三兄弟”——黄芩、黄连、黄柏,它们都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黄芩和黄连形影不离,一起运用在葛根芩连汤、半夏泻心汤等经方之中。
黄芩单独使用擅长治疗肝胆经相关的疾病。黄芩和柴胡相配能和解少阳,常用的处方有小柴胡汤、大柴胡汤。黄芩和龙胆、青蒿相配能泻肝胆实火,常用的处方有龙胆泻肝汤、蒿芩清胆汤等。
在没有抗生素的年代,黄芩、黄连、黄柏在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时候往往冲锋在第一线,而且屡建奇功。
现今的生活条件、医疗条件与古代相比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家里都有了保温、保冷的条件,但过食生冷食物导致脾胃虚寒的人却越来越多了。
抗生素滥用会导致不良反应。中药也不能滥用,中药使用不当、不对证,也会出现不良反应,不可动辄吃三黄片之类的药清火。
现代研究
这几年有一个代号为PHY906的植物药制剂声名鹊起。目前已进入美国的三期临床试验。能进入美国三期临床实验的中药还不太多,尽管它们还不是最终的上市新药。PHY906的研究者是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的郑永齐教授。郑永齐是世界著名的药理学家,我认识他还是在20多年前。
我曾应邀到郑永齐所在耶鲁大学的实验室进行访问。郑永齐告诉我,他自己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是受到了中医药的启发,得益于黄芩汤的研究。复方PHY906的处方就是源自汉代张仲景《伤寒论》所载的黄芩汤。这个方由黄芩、芍药、炙甘草、大枣4味药组成。中医认为,黄芩汤可用于因邪热入里导致的下痢腹痛、身热口苦等病症的治疗。
2010年,郑永齐在美国《科学转化医学》期刊上发表了文章,介绍中药复方制剂(PHY906)能够降低由于化疗药物造成的胃肠道毒性。
摘自2024-12-4中国中医药报
赵中振 北京中医药大学《本草纲目》研究所
黄芩出自《神农本草经》,不但拯救了李时珍的性命,也使他坚定了学医之路,更成就了后来的《本草纲目》。
青蒿、黄芩等中药不仅是中医药王国中的瑰宝,也是世界人民的财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全世界中医药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之下,还会有更多的中药被挖掘、研究、利用。
李时珍与黄芩
李时珍走上行医之路有一段坎坷的经历。
李时珍的爷爷是走街串巷的铃医。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是一位坐堂医生。那个时代医生的社会地位并不高,他们望子成龙,希望李时珍能考取功名,光宗耀祖。李时珍小时候很喜欢读书,也曾一心科举,14岁便考中了秀才,原以为前途一片光明。但接下来的路并不顺利,他在科举的征途上一连9年3次乡试不中,之后他便放弃了科考之路。十年寒窗,四时苦读,虽未能取得功名,但为他日后编著《本草纲目》打下了坚实的功底。
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还曾患了一场几乎要了命的大病,一味中药把李时珍从死亡线上挽救了回来,也进一步激发了李时珍学医的热情。这味药就是黄芩。这段经历被李时珍原原本本地记录在《本草纲目》当中。
李时珍20岁那年,因患感冒咳嗽不止,他给自己开了不少药方,终究是“医者不自医”,一个多月过去了,病情不见好转,反而更加严重。在他身上出现了骨蒸潮热、肌肤火烧火燎的症状。他每天吐痰差不多有一碗,又逢暑天,更是心烦口渴,几乎日不能食、夜不能寐。家人都以为李时珍怕是熬不过来了。
这时,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从外地出诊回来,想起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在《东垣十书》中记载的治疗肺热如火燎的方法,可以用黄芩汤泻肺经气分之热。于是李父就用一两黄芩煎水,再浓缩,让李时珍喝了下去。服后第二天李时珍身热尽退,接着痰也祛了,咳嗽也好了。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写下了16字感叹:“药中肯綮,如鼓应桴。医中之妙,有如此哉!”用药如果切中要害、恰到好处的话,就像用鼓槌击鼓一样,掷地有声、立竿见影。这一遭切身经历坚定了李时珍学医的信念。
百花山采黄芩
黄芩的“芩”,最早在《诗经》里便有记载。《小雅·鹿鸣》云:“呦呦鹿鸣,食野之芩……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得者屠呦呦教授的名字就与这首诗有关,她发现了抗疟的青蒿素,人们也将呦呦与青蒿联系了起来。《小雅·鹿鸣》诗中还藏着另一味中药——黄芩。
记得1980年7月放暑假期间,我第一次在北京郊外的百花山采黄芩。我们7个同学邀请了中药鉴定研究室的张镐京老师一同前往百花山,并且在山上住了一个星期。
北京周围三面环山,是一个簸箕的形状,出了北京向南就是开阔的华北平原。京西百花山海拔1840米,快赶上海拔1864米的黄山莲花峰了。百花山的山顶有一片广阔的高山草甸,野花盛开,春天里是一幅绮丽壮观的画卷。
在花丛中很容易就能找到黄芩,黄芩的花是蓝紫色的,在众野花中很是明显。黄芩是唇形科植物,花冠是唇形的,好似人的上下嘴唇一样。黄芩还有个生在南方的漂亮姊妹——半枝莲,别名叫牙刷草,它的外观与黄芩十分相似,“牙刷草”对外观传达得十分形象,它的花都开在一侧。黄芩是多年生的草本,根为圆锥形,很粗壮,断面鲜黄色。黄芩的叶子还能代茶饮,能清热败火。我采下一片黄芩叶子放进嘴里一嚼,真苦!那次百花山采药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回来以后我写了一篇《百花山行记》,用远志的笔名分两期发表在当年的北京中医学院校报上。
目前市场上的黄芩有野生的,也有人工栽培的,主产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和内蒙古。黄芩一般长到3年时,主要有效成分黄芩苷的含量已经比较高了,这时采收的通常称为子芩。黄芩栽培到第4年,部分主根开始枯心,5年以上枯心就更为普遍,商品中称枯心的为枯芩或朽芩。
黄芩在采收与晾晒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不能被雨水淋湿。雨淋会造成黄芩内的有效成分发生水解,根内部颜色变绿,品质自然也就降低了。黄芩药材在切制饮片前,需放在沸水中煮10分钟,通过这种方法迅速杀酶,避免了变质的同时可使药物软化便于切片,保证了药材饮片的外在色泽与内在质量。
“黄氏三兄弟”
中药里有出名的“黄氏三兄弟”——黄芩、黄连、黄柏,它们都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黄芩和黄连形影不离,一起运用在葛根芩连汤、半夏泻心汤等经方之中。
黄芩单独使用擅长治疗肝胆经相关的疾病。黄芩和柴胡相配能和解少阳,常用的处方有小柴胡汤、大柴胡汤。黄芩和龙胆、青蒿相配能泻肝胆实火,常用的处方有龙胆泻肝汤、蒿芩清胆汤等。
在没有抗生素的年代,黄芩、黄连、黄柏在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时候往往冲锋在第一线,而且屡建奇功。
现今的生活条件、医疗条件与古代相比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家里都有了保温、保冷的条件,但过食生冷食物导致脾胃虚寒的人却越来越多了。
抗生素滥用会导致不良反应。中药也不能滥用,中药使用不当、不对证,也会出现不良反应,不可动辄吃三黄片之类的药清火。
现代研究
这几年有一个代号为PHY906的植物药制剂声名鹊起。目前已进入美国的三期临床试验。能进入美国三期临床实验的中药还不太多,尽管它们还不是最终的上市新药。PHY906的研究者是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的郑永齐教授。郑永齐是世界著名的药理学家,我认识他还是在20多年前。
我曾应邀到郑永齐所在耶鲁大学的实验室进行访问。郑永齐告诉我,他自己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是受到了中医药的启发,得益于黄芩汤的研究。复方PHY906的处方就是源自汉代张仲景《伤寒论》所载的黄芩汤。这个方由黄芩、芍药、炙甘草、大枣4味药组成。中医认为,黄芩汤可用于因邪热入里导致的下痢腹痛、身热口苦等病症的治疗。
2010年,郑永齐在美国《科学转化医学》期刊上发表了文章,介绍中药复方制剂(PHY906)能够降低由于化疗药物造成的胃肠道毒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