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哺乳远离乳腺炎
摘自2024-12-2中国中医药报
叶淑华 陈钟鸣 广东省中医院
乳房按摩 穴位保健
然后还可进行穴位按摩,选膻中、乳根、膺窗、辄筋穴。膻中穴,位于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两乳头连线的中点。乳根穴,位于胸部乳头直下,乳房根部,当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膺窗穴,位于胸部第3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辄筋穴,位于侧胸部,平乳头第4肋与腋中线交点处前1寸。用中指和无名指的指腹稍微用力按揉以上穴位,每天早晚各揉按1次,每次3~5分钟。
逍遥导引 健乳运动
红金消结片
摘自2024-12-2中国中医药报
杨玲玲 河南省中医院
乳腺增生、卵巢囊肿等是临床常见和多发的妇科病,困扰了很多女性。最近快来月经的王女士就遇到了这样的痛苦,一直乳房不适、胀痛难忍,不得已来到门诊,医生推荐了红金消结胶囊,服药后乳房胀痛明显减轻,效如桴鼓,她连连称赞。下面我们认识一下红金消结片。
组成及功效
红金消结片是云南彝族传统方,由三七、香附、鼠妇虫、黑蚂蚁、八角莲、金荞麦、大红袍、五香血藤、鸡矢藤、柴胡等10味药物组成。《疡医大全》中言:“乳癖乃乳中结核,形如丸卵,或坠重作痛,或不痛,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消长,多由思虑伤脾,怒恼伤肝,郁结而成也。”红金消结片中,金荞麦活血祛瘀、消肿止痛,八角莲活血化瘀、散结消肿,鼠妇虫破瘀通经、软坚散结,黑蚂蚁祛风通络、消肿止痛,共行活血化瘀、软坚散结、通络止痛之功。香附行气解郁、调经止痛,柴胡疏肝解郁、调畅气血,共行疏肝理气、消散气血郁结之功。大红袍活血调经、祛瘀止痛,三七散瘀止痛、活血消肿,鸡矢藤祛风利湿、活血消肿、通络止痛,五香血藤活血祛瘀、理气止痛,共行活血调经、消肿止痛之功。全方在舒肝理气的同时,还可有效地调理冲任,共奏舒肝理气、软坚散结、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功,可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乳癖、石瘕、肠蕈等。
现代研究表明:组方中三七具有促凝和抗凝的双向调节作用;香附具有抑制雌激素作用,配伍活血化瘀药物后可使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等显著降低,有利于改善乳房、盆腔及宫腔血供;鼠妇虫具有明显止痛抗炎作用,有利于组织自主修复;鸡矢藤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液和血管之间的摩擦和阻力,促进血液循环,具有镇痛、镇静、降压等作用;金荞麦具有活血抗菌、抗肿瘤作用;大红袍可预防主动脉粥样硬化,防止红细胞集聚,降低血液黏稠度,降低血液凝聚状态,加快炎症消退;柴胡可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以起到抗炎作用。故此药能改善子宫内膜微循环,改善乳房血运,以促进肿块吸收并缓解疼痛,对于气滞血瘀引起的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乳腺增生等妇科疾病有良效。
服药治疗期间忌食酸、冷及刺激性食物。妊娠妇女禁用,蛋白过敏者慎用。
标签: 健康 |

华某,女,26岁,于2014年6月17日就诊。
中医药在孕产妇保健及围产期调护方面有哪些优势?对妊娠期糖尿病等妊娠期常见并发症,有何调理方法?
摘自2025-3-20中国中医药
浙江省东阳市妇幼保健院党委书记
陈飞进:
中医药通过“治未病”理念,运用食疗等方法,帮助孕妇增强体质,预防孕期并发症。例如,食用红枣、桂圆、山药等滋阴养血、健脾益气的食物,可以改善孕妇体质,增强免疫力。同时,中医从整体出发,通过辨证施治缓解孕产妇常见的症状。例如,孕晚期艾灸双脚(至阴穴)纠正胎位不正,产后腹部按摩促进胃肠道蠕动、帮助消化、预防产后便秘。按揉乳房促进乳汁分泌,帮助产妇更好地进行母乳喂养等。这些方法简单有效,无副作用,也是临床医生普遍使用的方法。
妊娠期糖尿病调理方面,一是饮食上建议孕妇多食用健脾益气、滋阴润燥的食物,比如山药、莲子、百合等,有助于维持血糖稳定。二是建议适当进行轻柔的运动,如散步等,有助于调节气血运行,控制血糖水平。三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些具有健脾益气、滋阴清热作用的中药,比如黄芪、麦冬、玉竹等。这些中药可以调理脾胃功能,增强机体代谢能力,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孕妇用药要相当谨慎,必须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文字由本报记者
罗乃莹整理)
李某,女,19岁,于2012年12月3号来诊。
主
多。观女孩面黄,精神萎顿,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脉沉迟。《傅青主
女科》云:“夫带下者俱是湿证”,此乃脾肾阳虚,运化失职,水湿下
注而成带下。
处方:炒山药30克,炒薏仁15克,焦白术20克,肉桂3克。5剂,
水煎服,每日1剂。
一周后复诊,精神好转,饮食正常,白带明显减少,嘱再服药
3剂,素日少食寒凉饮食,后带下病未复发。
张某,女,28岁,2007年3月5日初诊。
自诉结婚5年未孕,月经周期正常,时有带下色白,常感腰酸无
力,食纳不佳,头晕。观其面白,形体消瘦,舌红少苔,六脉俱弱,尺
部尤甚,此乃肾精不足气血亏损,治当以益气养精,《傅青主女
科》有身瘦不孕之论,创养精种玉汤。
处方:熟地30克,当归,炒白芍,山药各15克。嘱其经净后服药5
剂,水煎服,每日1剂;并调整心态,加强营养。
服药3月后怀孕,现已妊娠2月余,一切正常。
标签: 杂谈 |
外阴部瘙痒:解毒祛湿,润燥止痒。用润燥止痒汤:生地20克,玄参20克,丹皮12克,葛根15克,天花粉12克,黄柏15克,茯苓12克,麦冬15克,蛇床子20克,白鲜皮20克,地肤子20克,苦参15克,百部15克,蝉蜕15克,当归15克,丹参20克,甘草6克,水煎,早晚各一次,药渣煎汤外洗。
阴囊瘙痒 :解毒燥湿,养血止痒.用燥湿止痒汤:苦参15克,泽泻15克,苍术12克,猪苓15克,茯苓15克,金钱草30克,海金沙30克,萹蓄15克,瞿麦15克,通草12克,蒲公英20克,蛇床子20克,黄柏15克,琥珀5克,木通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肝病瘙痒 :疏肝利胆,解毒止痒.予疏肝止痒汤:柴胡12克,黄芩12克,郁金12克,香附12克,木香12克,佛手15克,杭芍20克,莱菔子20克,黄柏12克,丹皮12克,生地20克,蒲公英20克,白鲜皮20克,地肤子20克,甘草6克,水煎服。
摘自2025-10-30中国中医药报
曹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 王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
闭经一证,《黄帝内经》谓之“女子不月”,多责之冲任失调,血海空虚。临床观之常非纯虚之候,病起非独一朝一夕,乃脾、肝、肾三脏功能失调。时人因平素饮食不节,损伤脾土,运化失司,水湿内停,聚而成痰;痰湿阻滞气机,碍血运行,久则成瘀,二邪互结为患,壅阻冲任胞宫经血遂不得下行,为虚实夹杂之证。其病机核心在于脾虚痰湿为本,血瘀络阻为标。故治则非单纯补血通经所能奏效,当以健脾化痰以绝其源,活血祛瘀以通其道,佐以调养冲任,方为正法。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院主任医师曾斌芳临床从化痰祛瘀、健脾调冲论治功能性闭经疗效颇佳,故整理验案一则,分享如下。
杨某,女,28岁,2025年5月24日初诊。主诉:停经5月余。患者月经不调3年,其间月经周期逐渐延长,经量逐步减少,行经约2~3日,色暗夹血块。曾于多家医院就诊,诊断为多囊卵巢综合征、功能性闭经。半年前曾服炔雌醇环丙孕酮片治疗2个月,治疗后月经来潮,停药后复发。末次月经为2024年12月3日,量少,色紫红。患者形体丰腴,肌肉松软,面色暗,颜面、头皮油脂分泌旺盛,下颏可见痤疮,平素带下黏稠。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质暗淡,舌苔白滑腻,脉见沉滑,按之略有不足。
中医诊断:闭经(痰瘀互结证)。
西医诊断:功能性闭经。
方用桃红四物汤合温胆汤加减:桃仁6g,红花6g,熟地黄20g,当归6g,白芍6g,川芎3g,陈皮9g,法半夏9g,枳实9g,茯苓20g,炙甘草3g,竹茹6g,生山楂9g,泽泻9g,生姜6g。21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6月21日二诊:体重较前下降4kg,月经已至,量少,仍觉身体困重,脘腹稍胀。舌体仍胖,齿痕犹在,舌质略转红,苔腻渐退,转为薄白腻,脉滑象稍减。处方:桃仁6g,红花6g,熟地黄20g,当归6g,白芍6g,川芎3g,陈皮9g,法半夏9g,生山楂9g,泽兰9g,通草6g,益母草30g,生姜3g,茯苓20g,炙甘草3g,三棱6g。14剂,煎服法同前。
7月19日三诊:服上方体重未降,月事以时下,经量少。舌质偏暗红,舌苔已化为薄白腻,根部稍厚,脉沉。处方:桃仁6g,红花6g,熟地黄20g,当归9g,女贞子9g,白芥子6g,陈皮9g,法半夏9g,茯苓30g,生山楂30g,益母草30g,泽兰9g。14剂,煎服法同前。
8月9日四诊:腹部肉减少,自觉偶有气短、胸闷,脘腹微胀。舌质红活润泽,苔薄白,脉平。上方加桑白皮20g、枳壳9g。14剂,煎服法同前。
按 患者形丰苔腻,为痰湿之体;面晦舌暗,乃瘀血之征;脉沉滑无力,提示本虚标实,正气已伤,为痰瘀所困,是以冲任壅塞,经水闭止不通。女子以肝为先天,以血为用。土壅木郁,痰湿阻滞,可致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加重血行瘀滞。病久及肾,肾主生殖,为冲任之本,肾气不足,蒸化无力,亦可助长水湿痰饮。面晦、痤疮、经闭,亦与肝肾功能失调相关。故其病势缠绵,如油入面,难分难解,见体重难降、肉松不消之顽症。
初诊方以桃红四物汤养血活血,化瘀通经,以开血道;加半夏、白芥子等化痰散结之药,痰瘀并治,给邪以出路。此乃“通因通用”之法,亦合“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之经旨。合温胆汤燥湿健脾,理气化痰,以涤痰源;更加生山楂消积化脂,泽泻渗利湿浊,生姜和中健脾以杜生痰之源。予药21剂,乃冀其缓图之功,非旦夕可愈。全方攻补兼施,痰瘀并治,旨在初步疏通壅滞,投石问路。
二诊患者体重减,月信至,此痰湿渐化、胞脉得通之佳兆。然经量尚少,身重脘胀犹存,舌体仍胖,苔转薄腻。此乃瘀浊虽动未彻,痰湿虽化未清。故守前法而增损。去枳实、竹茹,防其过燥;加入泽兰、益母草、三棱、通草,集中药力攻坚“经量少”之核心瘀阻,强化利水。
三诊月事虽定时而下,然体重停滞,自觉肉松难消,经量仍少。诊见舌暗红,苔薄白腻而根厚。此乃巢穴之痰瘀胶结难化之象。病势虽折,然痼结深伏,最为缠手。故法随证变,加入白芥子一味,其性辛温,善搜剔皮里膜外之顽痰涎沫,直捣痰巢;当归加至9g,增其养血之力;加女贞子滋养肝肾,固守精血,防攻伐太过;重用茯苓、山楂,加量至30g,强化健脾消脂之功。此法深入顽垒,寓守于攻,防耗伤正气,体现“祛邪勿忘扶正”之要义。
四诊腹部赘肉见消,此痰浊凝滞已松,气机得以运转之象。然见气短胸闷、脘腹微胀,此肺气宣降失司,脾胃气机未畅。舌转红润,苔薄白,脉渐平和,已现佳象。效不更方,加桑白皮泻肺利水,提壶揭盖,以助水液布散;枳壳宽中行气,以复中焦升降之枢。此乃调气以化湿,使整个治疗形成健脾、活血、化痰、调气的完整闭环。如此,则肺脾之气得调,水湿代谢之路得畅,自可杜痰湿再生之源。
此案以脾肾气虚、肝郁不舒为本,痰湿内停、瘀血阻络为标,痰瘀互结、壅滞冲任胞宫为核心病机,治疗当如抽丝剥茧。首诊痰瘀并治,开门逐寇;二诊增效专攻,扩大战果;三诊深入顽垒,攻守兼备;四诊调理气化,巩固胜局。始终紧扣痰、瘀二端,或并重,或侧重,更兼顾护气血,调理肺脾,深合“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之旨。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