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创新理论体系凝练“五期演变”以治癌

(2024-11-26 04:03:15)
60余年来,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专家团队的努力下,中医药精准辨治恶性肿瘤凸显出防治术后转移复发等方面的优势,越来越受到患者青睐——
创新理论体系 凝练“五期演变”以治癌
摘自2024-11-25中国中医药报
本报记者 徐婧
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因其在防治术后转移复发、延长生存期、减轻相关不良反应、改善晚期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的优势,越来越受到患者的青睐。

年届九旬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全国名中医朴炳奎说。

自1963年建科以来,在长达61年的时间里,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在余桂清、朴炳奎、孙桂芝、林洪生、花宝金等专家的带领下,现在,这个接力棒交到了院长李杰这代人手中。

李杰认为,基于恶性肿瘤发生、发展、转归全周期核心病机,构建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理论体系,是突破治疗瓶颈的重要基础,也是现阶段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基础与临床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的核心要素。

从扶正培本到固本清源 奠定扎实理论基础

与老师朴炳奎、孙桂芝一样,李杰也是学西医出身的。这让他对肿瘤的病机和治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李杰回忆,自己的博士生导师孙桂芝能够将中西医会通、互融。她既能从现代医学的生理和病理角度来思考中医的机理,将中医理论中抽象性、概括性的“象”转化为具体的、可视的现代医学的“象”;又能在中医学的智慧中寻找思路和线索,探索解决现代医学难题的方法,通过反复的临床实践来验证,并将成功后的结果转化为独到的认识与临床经验。这给了李杰在肿瘤研究方面以很大的启发。

“团队的研究成果是在前人的肩膀上形成的,离不开广安门医院肿瘤科的几代传承。”李杰说。

自20世纪70年代起,以余桂清、朴炳奎、孙桂芝等为代表的专家们,提出正虚为肿瘤核心病机,开创扶正培本治疗肿瘤的先河,引领全国扶正培本研究,并创制以健脾益肾方为主的核心处方。

随着中医药抗肿瘤研究逐渐丰富,扶正祛邪并重的治疗原则逐渐被认同,由该院肿瘤科林洪生、花宝金、侯炜等教授主导形成“固本清源”的学术思想,花宝金提出“调气解毒”,合当“固其根本,清其源流”“调理气机,祛邪解毒”。

从扶正培本到固本清源的演变背后,是该院肿瘤科几代专家的理论探索与临床实践。

所谓固本清源,就是对不适于手术的晚期肿瘤患者,在扶正培本基础上强调带瘤生存,应用活血、解毒、散结等中药,力图延长远期生存;术后肿瘤患者,中医药治疗更重视清除余毒,旨在防止复发转移。调气解毒,强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使用“顾正气、重升降、畅情志”等方式调气,在不同阶段施以“化浊毒、肃余毒、除伏毒”等方式解毒,充分发挥中医药在肿瘤预防中的主导作用、在肿瘤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和在肿瘤康复中的核心作用。

提出“五期演变” 创建分阶段辨治诊疗体系

“中医药原创性思维是提升临床疗效的关键。”李杰表示,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单一病机和治法无法全面体现患者在多阶段的证候变化,有必要明确肿瘤全周期中核心病机的演变规律,形成符合肿瘤复杂多变病理特性的中医药防治理论体系。

凝练肿瘤不同阶段核心病机,创新提出符合精准医学理念的中医肿瘤辨治体系,创建分阶段辨治的诊疗体系。这是李杰团队努力的方向。

李杰认为,恶性肿瘤始终处于恒动变化中,具有复杂多变的病理特性,且伴随不同的病程阶段和治疗阶段,核心病机亦会随之变化。结合肿瘤发生发展的核心病机演变特点和近期研究进展,李杰提出“虚—寒—毒—闭—衰五期演变,‘郁’贯穿始终,毒是核心”的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理论体系,从而应对恶性肿瘤多变化、多阶段的疾病特性。

李杰详细解读了“虚—寒—毒—闭—衰五期演变”的含义。他介绍,气虚不固是发病之本。临床调查发现,癌前病变、肿瘤初期阴阳虚损不显,以气虚为主,不能固摄气血津液正常运行而变生癌瘤。阳虚寒凝是进展之因。随着疾病发展,阳虚质、气虚质患者易发生肿瘤转移。癌毒壅盛是转折之核。癌毒壅盛是进展期患者的病机核心,也是病情顺逆的转折点,“阳虚毒结”是肿瘤复发转移核心要素,显著影响疾病转归。邪聚毒闭是渐坏之征。肿瘤邪毒阴形暗长,直闭脏腑经脉,发展至肿瘤晚期,多发脏腑传舍则五脏不通,全身气机闭塞。正气衰败是终末之根。此期患者,全身多发转移,恶病质状态明显,先后天本源不足,可见极度消瘦、食欲极低、疲乏无力、代谢紊乱、全身衰竭等,邪盛而正气败,调治困难,生存期短。

李杰表示,“郁”贯穿始终,是指气机郁滞贯穿肿瘤始终。肿瘤患者常伴随因病而郁、因药而郁,体质以气郁质居多。痰湿、血瘀、浊毒等混合而成的癌毒为肿瘤发生发展关键核心。

基于“五期演变”理论体系,李杰团队提出针对各阶段核心病机予以辨治,治则以扶正培本为基础,细化中医药在分阶段序贯辨治中的防治优势,提出“扶正五法”,即癌前扶正解郁、术后扶正举陷、放化疗期间扶正解毒、现代医学治疗后扶正化毒、晚期扶正活血祛毒,契合当前中医药对肿瘤的认识规律,完善了中医肿瘤辨治体系。

“该理论体系的构建,将有助于明晰恶性肿瘤各阶段的病理特征与转归因素,为制定有效临床方案提供全周期管理辨治依据,对推动精准辨治指导下临床实践及研究设计具有重要学科价值与行业意义。”李杰说。

创新“五观辨治” 提供综合防治新策略

吴奶奶是一名肺癌患者,在接受肺部手术后气短、乏力、自汗,这些症状困扰着她的生活。在李杰团队的帮助下,基于大气下陷理论予升陷汤以扶正举陷法治疗,吴奶奶的症状得到了很大的缓解,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和吴奶奶一样,乳腺癌患者小马在接受化疗后深受失眠的困扰。李杰团队以扶正解毒方(党参、生黄芪、土茯苓、藤梨根等)为基础方养心安神,在发挥抑制肿瘤作用的基础上,大大改善了小马的睡眠质量。

发生在这两位患者身上的故事,体现出恶性肿瘤多阶段、多变化的特性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恶性肿瘤是重大疑难病证的典型代表,单纯辨证论治模式不能满足临床需要,恶性肿瘤具有独特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变化特性,亟须建立体现现代疾病发展规律的中医专病辨治新体系。”李杰说。

结合肿瘤发生发展及变化的疾病特性,李杰团队提出从不同发展阶段的时间维度、不同病灶部位及病理的空间维度进行辨治。以“时空观”动态、系统辨治肿瘤;同时以“核心观”把握核心病机及演变规律;重视解决患者最痛苦感受,发挥“症状观”急则治标优势作用;提出“精准观”的中西协同理念,突出靶人群诊疗思路;“未病观”强调中医辨治肿瘤关口前移,预防疾病及不良反应的发生。以“五观辨治”创新中医肿瘤防治体系,为发挥中医药参与综合防治肿瘤诊疗方案的作用与优势奠定了重要基础。

“‘五观辨治’新体系全面概括恶性肿瘤中医药防治的不同角度,是对传统辨治模式的完善。”李杰说。

坚持疗效为本 实现防治全周期管理

患有胃低分化腺癌的小齐在接受胃癌根治术后进行化疗,因化疗第5周期时反复发热,遂停止化疗而改求中医药治疗。先以健脾补肾、清热解毒法退热,后以益气温阳解毒法治疗9年余,未见复发转移。

60多岁的李爷爷接受化疗后骨髓功能不佳,无法耐受。以归脾汤加减益气养血,李爷爷乏力、纳差等症状改善,血象恢复正常。

这样的鲜活案例,在该院肿瘤科屡见不鲜。

朴炳奎曾经教导学生:“在肿瘤治疗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中医和西医两种医疗手段的长处。临床中,在发挥中医作用的同时,也要充分吸收现代科学的手段。”

李杰对此深有感触,他认为,构建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理论体系的目的是解决临床中的难点问题,最终还是要以疗效为本。要充分发挥中西协同理念,以期为肿瘤防治的全周期管理提供新思路。

此外,李杰还提出,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理论体系应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丰富体系内容。比如,结合多组学分析、基因测序等高通量技术,探索肿瘤发生发展的动态生物学演变,丰富“时空观”生物内涵;以数字化信息系统及人工智能技术整合真实世界诊疗大数据,归纳预后相关因素,指导核心病机凝练;创新分阶段疗效指标评价体系,以患者需求为导向,关注解决肿瘤患者当前突出矛盾;聚焦作用优势靶点和环节,界定获益人群特征,引入富集设计方法,筛选宏观临床表型或微观生物标志物指导精准治疗;关注癌前病变防治及不良反应预防,预防与治疗并重,实现源头治理。

“恶性肿瘤之成因复杂,治后病机多变,非一期一方一法能解决。未来,团队将继续开展全国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为建立全周期的恶性肿瘤防治理论体系提供坚实的科学证据。”李杰说。

乳腺癌术后肢体水肿中西医结合康复

 (2023-02-05 13:43:03)[编辑][删除]


时间:2019-09-0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赵宏波

 

  乳腺癌术后肢体水肿是乳腺癌腋窝淋巴清扫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文献报道发生率约为80%,发病率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加。可在术后数天、数月,至数年后出现,并难以缓解。

  乳腺癌术后肢体水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2个方面:手术清扫淋巴结,一定程度上损伤了淋巴管,造成淋巴液回流障碍,形成淋巴水肿。术后放疗同样可以损伤淋巴管,造成淋巴管道阻塞,还可影响局部肌肉纤维化而压迫静脉和淋巴管,导致回流障碍。

  此外,年龄过大、肥胖也是水肿形成的重要因素。

  乳腺癌术后肢体水肿的临床表现:分为以下三步:淋巴液蓄积、脂肪组织增生、组织纤维化。临床表现共同之处:从腕部开始并逐渐加重的柔软的凹陷性水肿,持续数月,不伴其他症状,是本病特点。肢体直径增加,肢体重量增加,病人常诉疲劳。随着皮下纤维化进展,肢体由变硬发展为非凹陷性水肿,最后皮肤变硬并角化。

  此外,很多患者在还没有出现肢体水肿之前,就开始感觉患侧肢体发胀,这个时候通常是水肿的前兆,要积极进行干预。而一旦发展到组织纤维化,就变得不可逆转,难以恢复。

  乳腺癌术后水肿的预防:患侧肢体水肿的预防非常重要,具体方法如下:夜眠时,尽量将手臂置高于心脏位置,注意要将整个手臂支撑起来。平时应经常活动手臂,注意应适当活动,但不可让手臂感觉劳累,甚至挎包都不应挎在手术侧。不要手提或肩挑重物,避免大量血液流入手臂,回流障碍。早期进行康复锻炼。

  康复锻炼持续时间应在6个月以上,前3个月尤为重要。

  乳腺癌术后肢体水肿的治疗:首先需要进行必要的检查、评估,排除了一些禁忌证和高风险因素后,确定可以治疗,再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总的说来,乳腺癌术后水肿治疗是一个综合、系统的治疗,包括中药的口服及外用、刺血拔罐疗法、淋巴引流、肌肉效贴等方法。

  中药内服:口服中药治疗当先辨寒热,注重痰瘀互结,扶正补气、疏肝健脾治疗应该贯穿始终,此外,应善用虫类药物。具体分型如下:

  阳虚寒凝证:主要以虚寒证为主,患者阳气不足,加之手术后,元气大伤,阳虚进一步加重。临床表现为畏寒怕冷,肢体困重,精神萎靡,兴趣下降。舌质淡红,苔白,脉沉细。治疗当以补肾温阳,散寒通络为法。具体用药如下:防己、细辛、炙麻黄、桂枝、肉桂、菟丝子、黑附子、仙茅、仙灵脾等。

  气虚血瘀证:患者多由于正气不足,导致邪气入内。手术后气虚更甚,气血耗损,水走皮下,患者乏力气短,恶风多汗,活动后易劳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软无力。治疗多给予大补元气药物,同时可予配合血肉有情之品,促进机体功能恢复。常用药物如下:西洋参、生黄芪(可大量用至60~90g)、炒白术、太子参、茯苓、玄参等,其中黄芪内含物质可增加毛细血管抗力、降低血管脆性及通透性、改善微循环。

  痰瘀互结证:患者疾病进展,气虚、阳虚不能推动津液、血液运行,形成痰瘀,痰瘀互结,阻滞经络,局部水肿加重。患者肢体困重,按之凹陷,局部疼痛、麻木,舌质暗红,苔白,脉濡涩。治疗以燥湿化痰,活血祛瘀为法,具体用药如下:海蛤壳、天南星、半夏、白芥子、瓜蒌、厚朴、茯苓、白术、炒薏米、扁豆、黄芪、三棱、莪术、当归、红花、川芎、赤芍、桑枝、皂角刺、川牛膝、路路通、穿山甲、九香虫等。

  肝郁脾虚证:该类疾病多与情志关系密切,且乳腺为肝经循行部位,故脏腑责之于肝脏,情志不舒则肝郁气滞、气滞化火,痰火凝炼成结,病久及脾,脾虚则痰湿更甚。临床患者多见两胁胀痛,甚则胸胁苦满,饮食欠佳,伴有便秘或腹泻。舌质红,苔白或黄腻,脉弦。治疗以疏肝健脾,祛湿化痰为法,临床常用药物包括:柴胡、半夏、厚朴、川楝子、石菖蒲、郁金、当归、白术、茯苓、炒薏米、鸡内金等。

  瘀血阻络证:患者阳气不足,肝郁气滞,皆可导致气血运行失调,气滞血瘀、气虚血瘀,血瘀久则及络,络脉闭阻,导致肢体疼痛、麻木,缠绵难愈。舌质暗红,苔白或黄,脉涩。治疗多在活血化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虫类药物活血通络,主要包括穿山甲、全蝎、蜈蚣、乌梢蛇、蜂房、水蛭等。

  患者肢体肿胀,活动障碍,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临床常使用藤络类药物,加强舒经活络功效,促进症状缓解。该类药物可以贯穿于中医药治疗的整个过程。具体药物包括:木瓜、丝瓜络、伸筋草、络石藤、肿节风、桑枝、姜黄、漏芦、鸡血藤、王不留行等。

  中药外用:中药内服主要是从机体内部的病机进行整体调理,达到阴阳的平衡,而中药外敷治疗则可以使药物直接作用于患病部位,在针对病机治疗的同时,同时加用收敛除湿、清热解毒的药物,增强疗效;此外,使用中药离子导入仪器,通过电极将中药从皮肤导入,不但使药物能更好的吸收,而且还可以刺激穴位,使气血运行通畅,减轻症状。

  单药外用:中药外敷可单用芒硝,或将芒硝打成粉状,加入姜汁、高锰酸钾、黄酒、醋等,调匀成糊状物,外敷患侧肢体。芒硝具有高渗吸收作用,可促进局部水肿消退及炎症吸收,有良好的止痛消肿作用。

  芒硝外敷:制作19cm×14cm的纱布袋子,芒硝约200g装入,用细绳封口,可根据患肢部位的大小来进行调节。每次外敷约40~60分钟,每天1次,5天1疗程,休息2天,可连续外敷8疗程。

  外洗方剂

  阳虚湿盛证:芒硝15g,桂枝15g,红花15g,鸡血藤15g,干姜12g,茯苓皮15g,车前草15g,生黄芪60g,细辛15g,黑附子20g。

  瘀浊阻络证:桑枝30g,伸筋草30g,透骨草30g,寻骨风24g,丹参15g,桂枝15g,草乌10g,川乌10g。

  湿热瘀血证:益母草30g,丝瓜络20g,赤芍20g,川芎20g,大黄20g,金银花20g,黄柏20g,苍术20g,鸡血藤30g,苦参30g。

  刺血拔罐:清洁患肢,消毒皮肤,用一次性的三棱针,在患肢选择3~9个针刺点,用点刺法或散刺法浅刺出血,再用合适玻璃火罐,用酒精闪火法拔罐,留罐20分钟后可吸出瘀血或黄色液体1~2ml。除去火罐,酒精棉签消毒,每周2~3次。

  淋巴引流:采用淋巴引流仪,在受累肢体从远端向近端沿浅表淋巴管走行进行引流,包括:患侧肩部向健侧胸部及腋窝淋巴结区,切口上向健侧胸部,切口下向腹股沟淋巴结区等引流,每周2~3次。

  肌肉效贴:肌肉效贴布可起到消肿,缓解疼痛,促进淋巴回流和血液循环的作用。通过黏贴时的胶布的密度差牵动皮肤的走向,增加皮肤与肌肉之间的间隙,进而影响到皮下筋膜组织液的流向,让筋膜系统能够有足够的通透性与流通,促进淋巴及血液循环。

  通过以上综合治疗方法,乳腺癌术后肢体水肿大都可以得到有效控制。(赵宏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中医康复中心)

化疗期间适用食疗方

  (2023-02-12 15:19:58)[编辑][删除]


时间:2019-07-0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吴煜

 

  肿瘤患者化疗期间往往食欲不好、消化道反应大,甚至恶心呕吐、胃脘痞满、便秘,后期会出现白细胞、血小板下降,甚至贫血的情况。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一些食疗方调理。

鲜芦根汤

  鲜芦根120克,冰糖30克。先把鲜芦根放锅中,加水约500毫升,煮20分钟,再加入冰糖融化。每日1~2次,或当茶饮。有清胃止呕的作用。适用症:化疗期间,有恶心、口干等症状者。

鲜藕姜汁粥

  鲜藕(去节)500克,生姜汁10克,粳米100克。共放入1000毫升清水,以弱火煮粥,约1个小时,熟时加入姜汁即成。每日1~2次。有和中养胃的功效。适用症:化疗期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胃脘胀满等者。

红萝卜粥

  红萝卜250克洗净切片,粳米100克,姜粉、山楂粉适量。将红萝卜洗净切片,加入粳米,水1000毫升。共煮粥,约1个小时,煮熟后,加姜粉、山楂粉即可。每日1~2次。可理气和胃。

  适用症:化疗期间,食欲不振、腹胀等。

鲫鱼汤

  鲫鱼1条(500克),葱、姜适量。鲫鱼去鳞、鳃、内脏,洗净,热锅入油,待油热放入鲫鱼煎至两面焦黄,倒入砂锅,加入热水500毫升,汤开后调好口味即可。每日1次。

  功效:益气养血。

  适应证:化疗期间,体倦乏力、白细胞下降等。

海参茯苓羹

  枸杞子20克,茯苓20克,海参(湿)250克。先将枸杞、茯苓煎水,取水与海参煮熟烂,和盐调味,作羹服食。每日一次。有滋补脾肾,养阴生血的功效。

  适应证:化疗期间,眩晕,短气,心悸,白细胞减少、贫血者。(吴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