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药“战痘”常用外治法

(2024-11-26 03:27:55)
中药“战痘”常用外治法
摘自2024-‘中国中医药报
’ 吴妍静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今天笔者就来介绍一下中医外治痤疮常用的三种疗法。

早在《本草纲目》有四十多种不同的中药剂型,治疗皮肤病的外用剂型包括膏药、油膏、掺剂、洗剂等,各有其适用范围和治疗优势。
熏洗法
例如新鲜的金银花泡水可用于祛痘,若能萃取得金银花露效果会更好。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之类都可以加水适量煎煮成汤剂,先热熏再温洗脸,每日1~2次,有清洁表皮毛孔、减轻局部充血和炎症的作用,对轻中度湿热型痘疮都有效果。

敷贴法

敷贴法是将
例如将金银花、连翘、黄芩等研成极细的粉末,用金银花露或者丝瓜叶汁调和成糊状,直接涂抹在痘痘处,可清热解毒除痤。如再无新发、只剩痘印时,可选择茯苓、白及、白术等成粉,用牛奶、蜂蜜调和后再敷贴患部,每日1~2次,反复使用有消除痘印、修复皮肤的功效。

箍围法

箍围法是将自身含有药汁的药物,捣烂成糊状后直接敷贴,范围应超出痤疮肿起的区域,保证药物覆盖整个患处。例如将木芙蓉的叶子研末,加上捣好的丝瓜叶汁搅拌后使用,可加强清热散结作用,适用于红肿痛、热毒较重的痤疮,每日1~2次。

瘙痒经验方【草根一生】

 中药“战痘”常用外治法 (2015-02-05 10:24:07)[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瘙痒究其病因不外乎风胜、湿胜、热胜、虫淫、血虚等几个方面,临床最常见的是肝肾阴虚、血虚生风,也有血热或夹湿者。该证皮肤剧痒,但多无原发皮损,经反复搔抓后,则可引起抓痕、血痂、湿疹化、苔癣样变等继发皮损。                                   【歌诀】祛风止痒用牡蛎,珠母益母归生地,防风荆芥夜交藤,甘草蝉衣粉丹皮
    【组成】牡蛎,珍珠母各30克,生地,当归,益母草,夜交藤各24克,丹皮15克,防风12克,荆芥9克,蝉衣7克,甘草9克。

    【用法】先将上药用水浸泡30分钟,牡蛎,珍珠母另煎1小时,再合余药,共煎煮30分钟,每剂煎2次,将2次煎出的药液混合。每日1剂,早、中、晚各温服1次。
    【功效】平肝熄风,凉血止痒。
    【方解】
方中牡蛎、珍珠母平肝熄风;生地、当归滋补肝肾,畅通血脉;丹皮、益母草凉血化瘀;夜交藤宁心安神;防风、荆芥、蝉衣祛风止痒;甘草缓和,解毒矫味。全方合成,适用于肝肾阴虚、血瘀、血虚生风之“风瘙痒”。其审证要点为:多为老年,病程较久,瘙痒与情绪有关,苔薄舌红,脉细数或弦数。
    【主治】风瘙痒。
    【加减】若热重者,加黄柏;夹湿者,加泽泻。
    【附记】服药期间勿饮酒,忌食辛辣食物,避免各种刺激,以免影响疗效。

瘾疹辨析【草根一生】

  瘙痒经验方【草根一生】 (2015-02-02 19:31:52)[编辑][删除]

                                                瘾疹辨析【草根一生】


         荨麻疹中医称为“瘾疹”,俗称“鬼风疙瘩”“风疹团块”。本病缠绵不愈,治疗不易。病因复杂,几乎六淫七情六郁皆可为病,但以“风淫”为多,如《诸病源候论》云:“每逢风寒相折则起风瘙瘾疹”“风邪搏于肌肉与热气并则生蓓癗”。无论急慢荨麻疹,其丘疹,隆起、瘙痒、划痕等症状,几乎皆与风邪郁闭肌腠,阳气不得发越(与热气相并)。络脉瘀阻为主,所谓“无风不作痒”即是此理。基于此种病机,病初当以疏表通络为大法,遵《内经》“其在表者汗而发之”之训,笔者选几例不同验案,加以归纳分析:

   一 风水瘾疹案

   来某,男,74岁,2013年2月19日诊。因水肿遮目,刺痒难忍已周余。眼科诊为“结膜炎”,皮肤科诊为“带状疱疹”,神经科诊为“三叉神经痛”。口服药物和输液二天症状反加重,遂找笔者诊治。

    诊见:右目围水肿隆起,微热微红,因肿遮目不能视物。额、颞及头侧满布淡红色小丘疹无水泡,舌淡红,苔薄黄,脉濡,划痕(++)。

    辨证:风邪外袭,络脉瘀滞,以成风水瘾疹并病,治以祛风通络法。

    药用:麻黄10克,桂枝20克,荆芥,防风,浮萍,桑白皮,桑叶,蝉蜕各15克,刺蒺藜30克,茯苓皮30克,丹皮15克,徐长卿15克,赤小豆30克,甘草10克,生姜20克,7剂,常规水煎,温服。并嘱卧后覆被戴帽发汗,外涂金黄散,热敷肿处。服药半剂,次晨肿痒好转。服药5剂,来电告知痒疹、水肿皆消,视物如常。

    按 本例以局部水肿和痒疹并作,病机为风邪阻滞络脉,阳气被郁,水血互结,治用疏风透邪的麻桂、荆防、浮萍、蝉蜕、刺蒺藜,和活血通络宣肺透表的桑白皮、茯苓皮、丹皮、苍术、徐长卿,内外通达,病愈。

   二 脾虚气阻瘾疹案

   关某,男,38岁,2014年3月8日诊。

    患者自述患荨麻疹已一年余,加重半年,多医诊治未效。现周身满布丘疹刺痒,昼轻夜重,纳呆,便溏不畅,手足凉。失眠已六,七月。见:面及全身散在褐色丘疹和抓痕,无水泡,口围目围轻度浮肿,舌质淡暗,苔白腻厚,脉细缓,划痕(+++)。

    辩证:风邪蕴结,阳气闭郁,脾虚失运,湿蕴中焦。

    治法:益气健脾,疏表通阳。

    药用:生芪,生白术,茯苓各30克,木香20克,桂枝30克,白芍20克,麻黄10克,防风15克,丹皮15克,红花10克,刺蒺藜30克,生姜20克,大枣30克,5剂水煎服,嘱药后覆被发汗。

    二诊:药后未汗,但刺痒减轻,未见抓痕,苔退半。效不更方,继服7剂。

    三诊:上身稍有汗出,痒疹已消大半,纳增便畅,面目浮肿已消。前方继服7剂。

    按:本例外闭内湿,阻滞气机升降,正气无力外达,症见便溏不畅,痒疹昼轻夜重。因昼时身动,助气血运行故病轻;夜时营卫之气欲行难通故病重。治用玉屏风散和桂枝汤益气和营,疏表通阳,加气香活血的川芎、丹皮、红花和健脾理气的茯苓、木香,整体通治,其病位在肌表,主症为痒疹,用麻黄、刺蒺藜祛风通卫,引药达病所共奏扶正祛邪,通调内外,起邪去正安之效。

   三 营卫失和蓓癗案

   平某,女,39岁,2013年5月25日诊。患者四年前感冒后身起痒疹,服抗过敏药痒可减轻。但由小痒疹逐渐转为起大片或条状隆起,刺痒时轻时重,生气即胃疼,痒疹加重。刻诊:全身散在条状或片状隆起,挠后明显。皮肤粗糙。面色淡暗,苔白腻,脉弱,划痕(++)。

    辩证:病初风邪伤表,营卫失和,病中肝气犯胃伤脾,肌腠气血壅滞,病发蓓癗。

    治法:调气血和营卫。

    用药:当归15克,白芍20克,川芎,柴胡,香附各15克,桂枝30克,丹参30克,丹皮15克,红花10克,合欢皮15克,黄芪20克,麻黄10克,甘草10克,苍术15克,生姜25克,大枣15克,5剂水煎服。嘱夜卧保暖发汗。

    二诊:服药3剂,身微汗出,刺痒好转,前方继服5剂。

    三诊:刺痒继减,未起大片隆起,偶有新起几粒小丘疹,纳增,身较有力,舌苔转薄,脉较有力,划痕(+)。前方继服7剂。

    按 病初风邪伤表,营卫失和,病发瘾疹,复加肝气犯胃伤脾,致气血津液无力达表,邪气久郁由瘾疹转为蓓癗,正虚邪壅致病延数年。呈郁和虚之象,治虚助郁,解郁损虚,故用和法的桂枝汤、四物汤去滋腻之熟地,加益气达表的黄芪,加丹参、丹皮、红花活血,合欢皮、香附、柴胡解郁和肝脾,麻黄开卫气达病所。病机杂,用杂方,貌似相反实则相成。服药3剂,取效已显。

   四 气虚血瘀寒闭案

   方某,女,24岁,2014年4月26日初诊。

    患者头面胸背部起痒疹已三四年,诊为荨麻疹,中西药治疗未效。痒重时抓破出血,痒可暂止,止后复作。常年手足凉,月经后期、经前腹痛已三年。患者现胸背部散在大小不等黑褐色丘疹和挠痕,舌质淡紫,苔薄白滑,脉细弦,划痕隆起(+++)。

    辨证:气虚血瘀,阳气郁闭,肌肤失荣。

    治法:益气温阳,活血疏表。

    药用:生黄芪30克,当归尾20克,白芍20克,熟地30克,川芎15克,桂枝30克,红花10克,丹参30克,徐长卿15克,白蒺藜30克,麻黄10克,附子15克,细辛6克,生姜30克,大枣20克,7剂水煎服。嘱药后覆被发汗。

    二诊:疹未减,痒减轻,挠痕已消。效不更方,再服7剂。

    三诊:疹和痒俱减,疹色转暗红。原方再服7剂。

    四诊:痒疹继减,斑已浅,舌苔退半,脉象由弦细转细缓,划痕(++)。原方再服7剂。以后患者间断来诊, 7月中旬痒疹未作,手足转温。月经二次来潮,皆未腹痛。

    按 患者年轻,禀赋不足,患荨麻疹多年致气虚血瘀,阳气不足,难达肌表四末,冲任之脉亦失濡养而致痛经,用益气温阳活血法,痒疹消,痛经亦愈,属病机相同异病同治的验案。

    分析与体会

   案一,病久导致气血阴阳失和,脏腑失调,虚实夹杂,寒热互结的复杂病机,当审证求因,辨清病机主次,辨证立法用药,遵“疹形于外,病发于内”之理,如案二疏里达表之法。

    笔者认为,病因为“风淫”,病位在营卫肌腠,病机为阳气郁闭,络脉瘀阻。上述验案几乎都用了麻黄、桂枝、荆芥、防风、蝉蜕、浮萍、刺蒺藜、生姜、川芎、丹皮、红花等辛香轻浮宣痹之药。对气虚无力祛邪开闭者,用黄芪,既补中气又达肌表(托里固表),与宣通之药合用,既扶正又祛邪,促病愈,如案三显示了这一点。

陈国权治痤疮验案三则
摘自2025-4-24中国中医药报
李 克 程苏灵 陈国权 湖北中医药大学
痤疮临床以粉刺、丘疹、脓疱为主要表现,常伴皮脂溢出,会严重损害患者的生活质量。陈国权系湖北省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行医近60载,笔者有幸跟随其抄方体悟,现分享三则验案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心火亢盛、脾虚湿停案
患者女,11岁,2021年9月19日初诊。主诉:两颊长痘3月余。患者自述3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两颊长痘,未予重视及特殊处理,症状呈现进行性加重。刻下:两颊长痘,色红突起,微痒不痛,前胸及后背亦有分布,颈项与肩部存在皮癣,平素恶热,纳眠可,二便调。舌尖红甚,苔中根白厚,脉略数。
辨证:心火亢盛,脾虚湿停。
治则:清心利水,健脾祛湿。
方用导赤散合五苓散加减:生地黄15g,木通10g,淡竹叶10g,生甘草8g,泽泻24g,桂枝4g,茯苓10g,炒白术10g,猪苓10g,黄连6g,百合15g,赤芍10g,牡丹皮10g,薄荷8g,连翘10g,白鲜皮10g,苦参10g,炒谷芽15g,炒麦芽15g。7剂,水煎服,日1剂。
9月26日二诊:患者服药后诉两颊及胸背痘痘明显消退,偶有瘙痒,但肩颈皮癣无明显改善。舌尖红,苔白稍厚,脉略数。守上方加干姜6g、金银花10g、桑叶10g。7剂,煎服法同上。
10月3日三诊:患者服药后诉痘痘、皮癣基本痊愈,余无不适。舌尖红,苔白,脉略数。守上方加生牛膝10g。7剂,煎服法同上。
按 此案辨证的关键在于舌脉。舌尖红甚、脉略数提示心火亢盛,苔中根白厚为脾虚饮停、湿泛中下二焦之象,故可辨为心火亢盛、脾虚湿停证。“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且心其华在面,心火亢盛,上炎面颊,则两颊长痘、色红微痒。脾虚湿停,郁而化热,湿热上犯,熏蒸胸背肩颈,则痘痘广泛分布或见皮癣。由此可见,此案痤疮主要是由心火、脾湿导致,治宜清泻心火,下利脾湿。《删补名医方论》云导赤散“导心经之热从小肠而出……以利水而不伤阴,泻火而不伐胃也”,佐黄连、百合、赤芍、牡丹皮增强清心凉血之力,薄荷、连翘清热解毒;五苓散健脾祛湿,湿利则热随之下泄,佐白鲜皮、苦参清热燥湿、祛风止痒;炒谷芽、炒麦芽顾护胃气。二诊痤疮明显消退,加干姜辛温以防苦寒伤胃,金银花、桑叶增强解毒除癣之效。三诊诸症基本痊愈,加生牛膝血水并调、引血下行,获得良效。
脾湿胃热、瘀血内停案
患者男,18岁,2021年9月19日初诊。主诉:唇周冒痘2年余。患者自述2年前因高中学习压力大、心情不舒出现唇周冒痘,间断予外用药物对症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遂寻求中医治疗。刻下:唇周冒痘,色暗红、有脓点、按之痛,平素晨起纳差,手脚冰凉,寐可,二便调。舌淡紫,苔白厚,脉数。
辨证:脾湿胃热,瘀血内停。
治则:清热燥湿,活血化瘀。
方用甘草泻心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法半夏10g,黄连6g,黄芩10g,干姜8g,生甘草8g,党参10g,大枣15g,生地黄10g,当归10g,川芎10g,炒白芍10g,桃仁10g,红花10g,紫苏叶6g,桑叶10g,防风10g,连翘10g,薄荷8g,白鲜皮10g,苦参10g,生牡蛎20g。10剂,水煎服,日1剂。
9月29日二诊:患者服药后诉唇周痘痘明显改善,偶有化脓触痛。舌淡紫,苔白稍厚,脉数。守上方加熟大黄6g。10剂,煎服法同上。
按 《灵枢•经脉》云:“大肠手阳明之脉……还出挟口,交人中……胃足阳明之脉……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可见唇周是由胃肠所主。此患者唇周冒痘、有脓触痛、脉数,提示胃腑有热,而晨起纳差、手脚冰凉、苔白厚则是脾虚寒湿之征,至于舌淡紫乃为血瘀之象。因此,此案核心病机为脾湿胃热,瘀血内停。中焦湿热错杂,久蕴酿毒,气滞血瘀,循经上犯,发为痤疮,《洞天奥旨•粉花疮》“血热不活,遂生粉刺,湿热两停”之谓也。故治宜清热燥湿,活血化瘀。方用甘草泻心汤清胃热、燥脾湿,桃红四物汤养血活血;防风、桑叶、紫苏叶疏风清热、润肤白肌;连翘、薄荷、白鲜皮、苦参清热解毒、祛风止痒;生牡蛎软坚散结。二诊唇周痘痘明显改善,遂加熟大黄增强清热泻火、凉血化瘀之功,临床疗效显著。
肝肾亏虚、脾胃虚弱案
患者女,42岁,2021年7月4日初诊。主诉:面部长痘1年余。患者自诉1年前因饮食辛辣出现面部长痘,未予重视及治疗,后反复发作,症状加重。刻下:面部长痘,色暗红量多,瘙痒剧烈,月经期后尤甚,平素恶热自汗,眠浅易醒、多梦,头发油腻,食凉易腹泻,有时头痛头昏。舌红,苔少,脉弦细。
辨证:肝肾亏虚,脾胃虚弱。
治则:滋补肝肾,健脾养胃。
方用一贯煎合四君子汤加减:生地黄15g,北沙参10g,枸杞子15g,麦冬10g,炒川楝子8g,当归10g,党参10g,茯苓10g,炒白术10g,炙甘草8g,桑叶10g,紫苏叶6g,连翘10g,白鲜皮10g,炒酸枣仁15g,制远志8g,川芎10g,柴胡10g,黄芩10g,焦山楂20g,神曲10g。7剂,水煎服,日1剂。
7月11日二诊:患者服药后述面部痘痘明显消退,瘙痒消失,眠深,头痛头昏改善,但最近流鼻血频繁、色红量多。舌红,苔薄白,脉弦细。守上方加白茅根15g、百合10g。7剂,煎服法同上。
按 女子以肝为先天,经后肝血亏虚,血虚生风,风挟燥扰,上趋于面,则经后痤疮瘙痒加重,舌脉亦提示肝肾阴血亏虚。肝肾亏虚,阴亏阳亢,虚火上灼,则面部长痘;母病及子,一则虚火内扰心神,二则血不养心,即致眠浅易醒、多梦;肝病传脾,脾胃虚弱,水液运化失司,饮聚湿停,则头发油腻、食冷则泻。治宜滋补肝肾,健脾养胃。方用一贯煎滋阴养血、润燥息风,四君子汤健脾益气、养胃祛湿;桑叶、紫苏叶、连翘、白鲜皮疏风清热、解毒止痒,《本草从新》言桑叶“滋燥,凉血”,《日华子本草》谓连翘“通小肠,排脓。治疮疖”;炒酸枣仁、制远志养血安神;柴胡、黄芩、川芎疏胆利枢、祛风止痛;焦山楂、神曲醒脾开胃。二诊诸症明显改善,随症治之,加白茅根、百合凉血止衄,疗效确切。

曾斌芳运用丹栀逍遥散治痤疮
曹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 王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

痤疮,中医称“肺风粉刺”或“酒刺”,多发于皮脂溢出部位,如面部和胸背等,其多表现为黑白粉刺、丘疹、脓疱、结节、瘢痕。第五批、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曾斌芳立足“肝-脾-冲任”轴心论治痤疮,以丹栀逍遥散疏肝泻火为核心,贯穿“木郁达之”原则。首诊侧重清利湿热以解标急,随后转投活血散结以固其本,体现“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辨证精髓。治疗中注重防湿热与风湿胶结,兼调冲任以固疗效。

曹某,女,26岁,2024年12月1日初诊。主诉:痤疮反复发作3年。两颧潮红,两腮处连成片状,下颌色红,大者如黄豆大小,时有脓尖,项部、后背亦有,体瘦,面油,痤疮暗红、鲜红交错,颗粒大者顶脓点隐现,偶有痛感和痒感,痤疮经期前加重,唇淡红。舌淡,苔薄白,边有轻微齿痕,脉细弦。患者诉近日目涩,口唇干,恣食辛辣油腻之品,多思,夜间易醒,经行偶有血块。

处方:牡丹皮9g,焦栀子9g,柴胡9g,白芍9g,当归9g,白术9g,茯苓30g,瓜蒌仁9g,车前子10g,连翘9g,白蔹3g,薏苡仁6g。7剂,水煎服,日1剂。

12月8日二诊:服用上药后,两腮痤疮消减明显,下颌红较前稍减,目涩好转,追诉畏寒,气温变化前指、脘、踝关节疼痛,风湿相关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守上方,加桑寄生9g,秦艽9g,刘寄奴15g。7剂,煎服法同上。

12月15日三诊:两颊结节均消,脓尖痤疮少有新发,唇周两结节痤疮未愈,仍有触痛,下颌色匀,肢痛症状明显好转,经前头颞疼痛,胸胀。守上方,去瓜蒌仁、秦艽,加桃仁9g,夏枯草15g。7剂,煎服法同上。

患者服以上丹栀逍遥散变方21剂后,疗效显著,面身痤疮基本得以控制,复以上法巩固疗效。

按 《伤寒论》第219条提到“口不仁面垢”,即面部油腻、污垢,与痤疮患者的症状相似。阳明病的病机为胃热内盛,外溢肌肤。朱丹溪在《丹溪心法·能合脉色可以万全》中云:“有诸内,必形诸外。”从中医角度看,痤疮并非单纯的皮肤病变,而是人体内部脏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

本案考虑一从气血论治,二从肝论治,气血循环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江河,气血循环流动负责着输送身体营养物质和排出废水浊物。瘀血既成,三焦水道失于通调,水湿内停,与浊毒相搏,凝为痰湿,痰瘀胶结于肝肾,致“浊毒上逆,肝肾气化不利”‌。二者互为因果,瘀血阻滞则气血失于濡养,痰湿壅塞则津液输布失常,终成“瘀-痰-湿”胶着之恶性循环,发为局部疼痛、热毒积聚或舌脉瘀滞之象‌。痰湿与瘀血共同阻碍气血的流动,为痤疮的发生提供了土壤,故从气血论治为其一。《灵枢·经脉》曰:“肝足厥阴之脉……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正应患者痤疮好发部位,且患者诉近期恣食辛辣油腻之品,多思易醒,压力较大,肝气易郁、肝火易炽,《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提到:“脾胃受湿,瘀热在里,或醉饱房劳,湿热相博,致生疸病。”饮食不节,湿热内生,助长肝火,上炎面部,故调畅肝气、疏肝泄热为其二。

本案选方以丹栀逍遥散为主体(牡丹皮、焦栀子、柴胡、白芍、当归、白术、茯苓),可治肝郁化火、脾虚血弱;瓜蒌仁、车前子、连翘、白蔹、薏苡仁强化清热利湿与解毒。

患者两颧潮红,下颌色红,痤疮暗红和鲜红交错,考虑为热毒夹瘀,阻滞气血,热毒易致血分有热,牡丹皮主入血分,可清体内热毒,泄血中伏火,于方中可透达血分热毒,散结消痈,通利络脉,使痤疮局部气血壅滞得解,瘀热互结之红肿热痛得以缓急,其气香辛散,尤善疏利肌肤气血,促皮损修复,契合《本草经疏》“辛以散结聚,苦寒除血热”之论‌。焦栀子苦寒清降,偏走气分,清气分郁热,入气以泻火除烦,入血以凉血解毒,消肿止痛,可引火下行,使上焦头面热毒随湿热从下焦而泄,故能平颧红潮热、降油脂分泌,炒制后凉血止血功效显著,既防血热妄行致痤疮渗血,又助血络通畅以消暗红瘀滞。

经前痤疮加重、经行血块、脉细弦为肝气郁结、冲任气血壅滞;多思易醒为肝郁扰神,相火妄动之象,患者长期情志不畅,肝气郁结,郁久化火,火性上炎,灼伤血络,丹栀合用,有气血两清之功,可清泄肝火,肝郁火旺所致的头痛目涩、颊赤口干可解。连翘性苦微寒,主入心肺,为“疮家圣药”,长于清透上焦热毒、疏利血分郁滞,尤善解肺经风热及肝胃郁火;栀子苦寒沉降,兼入三焦,功专泻火除烦、凉血解毒,且能通利水道以导湿热下行。二者相须为用,共成透热转气、分消湿热之效,既解无形之火毒内扰心神所致失眠易醒,又散有形之热毒壅滞气血而成暗红硬结、皮下囊肿‌。

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而致气血运行不畅,予柴胡以疏解,白芍上承丹栀,敛肝阴以制火势,防苦寒直折伤及肝体,下启术苓,柔肝木以助脾土,促气血生化有源,缓解肝旺乘脾所致多思易醒,其通利血脉之效,可防治血虚夹瘀之经行血块,与柴胡二者合用补肝体助肝用。

血虚生燥,热毒蕴肤,故致痤疮脓现、触痛,当归功补兼施,补血为基,滋养肝血以平虚火,从本治痤疮之“燥”,活血为用,通利冲任以散瘀结,从标消痤疮之“瘀”又兼备调经作用,女性患者尤为适用,归芍二者同为养血补血药,相须为用,辛而不过散,酸而不过收,补而不滞,温而不燥。

患者恣食辛辣油腻损伤脾胃导致湿热内蕴,加之多思伤脾,脾虚湿盛,见其舌淡、苔薄白、边有齿痕,亦为脾虚湿停的佐证,脾虚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郁久化热,湿热循经上蒸头面,发为痤疮、面油,湿毒壅滞肌肤,则见脓点,白术健脾益气可强脾胃运化功能,减少湿热内生,术芍共同发挥调肝脾、补气、养血之功;车前子兼有平抑肝阳之功,善通水道,主攻利小便,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曾斌芳提出,利水以消炎,是从中西医结合的思维以施药。白术健脾燥湿,加茯苓、薏苡仁兼有清热排脓功效,主攻表之湿,四者合用,健脾利水之用得以增强。瓜蒌仁性甘寒润降,主入肺、大肠经,功擅润肺化痰、滑肠通腑,针对痤疮痰瘀互结之证,既能宣通胸膈痰热而宽胸散结,亦可消肠道壅滞而散皮下囊肿硬结,契合叶天士“湿邪内搏,下之宜轻”之治则。白蔹能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敛疮生肌,《药性论》载:“可治面上疮疱。”

二诊两腮痤疮消减明显,两腮属肝经循行之处,提示肝经郁热得到缓解,下颌属肾经、冲任所过,下颌红较前稍减示下焦湿热有所减轻,但未完全清除,目涩好转示肝血得养虚火渐平,故增加桑寄生、秦艽、刘寄奴,以增祛风湿、通经络、强筋骨之效。

三诊肢体疼痛明显好转,考虑瓜蒌仁偏润,易助湿生痰,秦艽药性寒凉或易损伤阳气,故均去用,加用桃仁,夏枯草。桃仁主入血分,功擅活血祛瘀、润燥通络,刘寄奴辛散苦降,性温通利,长于散瘀止痛、破血通经,兼能止血消肿,为“金疮要药”,二者联用,一气一血,共奏破血逐瘀、通络消癥之效,尤宜于瘀血阻络之疼痛、肿块,夏枯草清肝泻火、软坚散结,其性沉降,可引火下行,使上焦痰火得降,气血凝滞之肿结自消。

本案属肝郁脾虚为本,湿热瘀毒为标。综合多个因素,既需清肝热,健脾利湿,又适当活血养阴,同时注意药量平衡,避免过于寒凉伤脾胃,或过于滋腻助湿,终选治以养血柔肝健脾以固本,清热利湿、解毒化瘀以治标。

泛发性湿疹案

 (2017-11-12 12:32:27)[编辑][删除]

由某,男,59岁。主因全身丘疹,严重瘙痒,抓破流黄水年余,于2017年6月7日首诊。

缘于头年夏天身卧湿地,腿上出现一些皮疹伴瘙痒,未予及时治疗。皮疹很快增多而漫延全身。剧烈瘙痒,晚上不能入睡,抓破后流黄水。曾服西药氯雷他定片,止痒但不治病。亦曾延请中医,服中药数十剂,也只能短时止痒,停药即如常。

现症:周身丘疹,剧烈瘙痒,拼命搔抓,抓破流黄水,夜不能寐,烦躁不安。

诊见:周身遍布米粒大丘疹,以胸腹、大腿为多,部分区域融合成片。随处可见抓痕及结痂。脉右浮大有力,左沉弱;舌质偏红,苔黄。

诊断:浸淫疮(西医称为泛发性湿疹)。证属风、湿、热客于肌表。治宜清热利湿,祛风止痒。方用六妙汤加味:

苍术12g,黄柏12g,生薏仁20g,川牛膝12g,苦参15g,金银花15g,黄连10g,当归15g,白芍15g,蛇床子20g,白鲜皮20g,土茯苓20g,紫草12g,连翘15g,蒲公英30g,白芷12g,生甘草8g。7剂。水煎服。

方中六妙汤清热利湿;黄连、苦参苦寒燥湿;蛇床子、白鲜皮、土茯苓泄浊、利湿、止痒;蒲公英、连翘清热解毒;当归、白芍养血活血,含“治风先治血,血活风自灭”之意;芍药合甘草缓急止痒;苍术、白芷燥湿祛风止痒。诸药合之清热利湿,凉血活血,祛风止痒。

6月17日二诊:药后瘙痒明显减轻,渗水减少,部分皮疹消退,仍遗留少数皮疹,搔之流黄水。药已中的,方中蛇床子、白鲜皮、土茯苓加至30g,以加强利湿止痒之力,7剂。继服。

7月5日三诊:患者甚喜,告曰:皮疹消退殆尽,已不痒。诊见六脉平和,舌淡红,薄白苔。仅见颈部有小片皮肤增厚。患者不愿再服中医,让其用黑豆油软膏外涂。随访1年,未再复发。

按:六味汤是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贾六金的经验方。此方是在四妙汤的基础上加苦参、金银花而成,使原方清热利湿作用更强,并名之曰‘六妙汤’。广泛用于治疗皮肤病,如湿疹、丹毒、青春痘、女性带症等。

此案患病之初因久卧湿地感受风湿之邪,时值夏季湿热当令,风、湿、热三气相合客于肌肤发为湿疹。治中以六妙汤为主清热利湿;加土茯苓、白鲜皮、蛇床子增强利湿作用且可止痒;加连翘、蒲公英清热解毒;加白芷合苍术燥湿止痒;加当归、白芍养血活血。诸药合之清热利湿治其本,祛风止痒治其标,治本为主兼治其标,标本结合。

育阴消斑饮名医名方

  (2017-11-16 04:55:27)[编辑][删除]

周信有,1921年生,甘肃中医药大学教授,第三届国医大师,从事中医医、教、研事业80余年,先后出版了《内经类要》《内经精义》《周信有临床经验辑要》等著作。

组成:生地黄20~30克,玄参20~30克,枸杞15~20克,旱莲草20克,当归9~15克,紫丹参20克,牡丹皮9克,赤芍20克,茜草15克,益母草20克,紫草20克,三七粉4~6克(早晚分冲),板蓝根20克,槐花20克。

功效:养阴清热,凉血和营,止血化瘀。

主治:适用于证属阴虚内热,络损血溢的紫癜患者。症见皮肤紫癜、黏膜出血。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头煎二煎药液相混,早、中、晚分3次服。

方解:方中生地黄、玄参滋阴清热,枸杞与二药配合,以增强滋阴之效;茜草、益母草、紫草、三七等合用,起到止血和化瘀作用;当归、紫丹参、赤芍、牡丹皮共凑活血化瘀之功;板蓝根清热凉血;槐花凉血止血。诸药综合运用标本兼治,达到养阴清热,凉血和营,止血化瘀之功效。治疗阴虚内热,络损血溢型紫癜,起到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止血不留斑的效果,使旧血除,新血生,邪去正复,阴平阳秘。

加减:若发热重而迫血妄行者,加蒲公英20克,大青叶20克,连翘20克,生石膏60克;若常有鼻出血,牙齿出血者,加白茅根20克,藕节20克,生地榆15克,大蓟、小蓟各10克;若月经过多者,加棕榈炭15克,仙鹤草20克。

临证备要:

1.紫癜属于阴虚内热者,当以滋阴凉血为主;属于气虚不摄者,当以调补脾肾,益气摄血为主。但都须辅以活血化瘀之品,这是治疗紫癜的关键。

2.临证之时,活血化瘀之品亦可选用红花、鸡血藤等;止血作用的药物,如地榆、侧柏叶、大蓟、小蓟、白茅根、白及等,也可斟酌增减。该方为成人的一般用量,小儿应酌情按比例调整剂量。(甘肃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殷世鹏 黎斌宁 兰州信有中医诊所 李永勤 李琼共同整理)


黄褐斑方

   (2017-11-19 05:36:32)[编辑][删除]

处方:制附片9克,淫羊藿9克,熟地9克,仙茅6克,冬瓜仁30克,生薏仁30克,党参12克,茯苓12克,桃仁6克,红花6克,白附子3克,蔓荆子3克,细辛3克。

功能主治:补阳祛斑。主肾阳不足。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本病多为有肝肾不足、气血虚弱所致,治疗多以补益肝肾、活血化瘀为主,笔者初多选用逍遥散、六味地黄丸加味治疗,但取效不佳,或服药时间较长方有寸功。后读到《新中医》1982年第9期袁尊山的经验,用疏肺散斑汤加味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方药:荷叶6克,防风10克,蝉蜕6克,桔梗10克,百合10克,浙贝母15克,淡竹叶10克,木通10克,栝萎皮10克,法半夏10克,茺蔚子10克,甘草6克。 
  加减法:脾胃湿滞,四肢倦怠,纳呆,大便不爽,苔滑润,脉濡等症,加茯苓15克,毕澄茄、枳壳各10克;心经热症,心悸,失眠,烦躁不宁,小便黄少等,加夜交藤、生龙骨、生牡蛎各20克,莲子芯10克;肝火上乘,两胁作痛,易怒,头顶或太阳穴痛,舌边红、苔黄稍厚,脉弦数等症,加木贼草10克,青箱子、夏枯草各15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又有“肺气通于天。”之说,肺为华盖,主皮毛,五脏六腑之气皆上承于肺。肺通调水道,输布津液,有如天地之气化然。头面为诸阳之会。其出褐斑者,或黑或灰皆为阴邪、湿邪。如天之有云,乃地气蒸腾使然。乌云不散,责诸天气,褐斑所成,责诸肺气。肺气不宣,输布失职,湿邪郁滞,日久化热开合不利,则皮毛难泽,故生褐斑。方中用荷叶、防风、蝉蜕、桔梗、百合、浙贝母宣肺理气,肺气得宣,水湿可化,再以木通、竹叶助其湿邪从小便而出,半夏、栝萎皮除湿化痰,茺蔚子活血以利水气,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为治疗褐斑的良方。
  如治疗一青年女性,年26岁,时产后半年,现面部黄褐斑,以为能自愈,半年内未治疗,现小孩断奶,又开始上班,影响美观,遂开始治疗,初在皮肤科给予外用药物和口服维生素Ε、六味地黄丸治疗月余,症状无缓解,后求治于余。诉无其它不是症状。

 

  察:面部两颊处对称分布褐色斑块,额部稍有浅褐色斑块,如云状,舌苔薄黄,脉沉滑,处方为:荷叶6克,防风10克,蝉蜕6克,桔梗10克,百合10克,浙贝母15克,淡竹叶10克,木通10克,栝萎皮10克,法半夏10克,茺蔚子10克,夏枯草15克,甘草6克;5副,嘱服药10天,复诊,两颊部色斑已有所减少,颜色较浅变浅,上方见效,效不更方,继以上方服用1月,褐斑消失,遂停药,后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将云南白药稀释于白酒中,每天坚持涂抹患处数次。治老年斑。

药浴疹痒方

   (2017-11-25 05:11:18)[编辑][删除]

组成:苦参60克,土茯苓50克,蛇床子30克,黄柏30克,地肤子30克,时矾20克,五倍子20克,白鲜皮30克,花椒20克,薄荷20克,天仙藤30克,夜交藤30克,钩藤30克。用小型粉碎机加工成粗末备用。

功效: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养血润肤。

适应证:湿疹,荨麻疹,药物性皮炎,老年皮肤瘙痒,手足癣,痤疮等。

用法:每用药末50克,用棉布包好,扎紧口,勿使药物处漏,置于开水中浸泡数小时,沥干药袋,取浸液,兑入温水,置于澡盆洗澡或坐浴,亦可将浸泡后,装有中药五倍子、明矾药袋,擦洗疹痒处。每50克浸泡之药可用3日。

方解:皮肤病常见的发病因素有风、湿、虫、毒,血瘀、血虚等。方中苦参、土茯苓、黄柏、一口盅清热燥湿;蛇床子、地肤子、白鲜皮、花椒杀虫止痒;薄荷、钩藤祛风息风;天仙藤、夜交藤养血润肤通络;明矾、五倍子收涩敛疮。

温运中阳治银屑病

时间:2025-07-2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6版  作者:刘现军

 

 

“白疕”是西医银屑病的中医病名,是一种极难治愈的疾病,故中医有“外不治癣,内不治喘”之说。笔者临床遇数例白疕患者,皆遵医圣张仲景“见病知源”之规矩,认真分析病机,谨慎选用方药,以温运中焦脾胃阳气为大法取得良效,故不揣谫陋而叙之,概使同道拓展思路之用。

目前临床治疗皮肤类疾患多以清热解毒凉血为主,尤其银屑病的治疗更是如此。开始笔者也以此为治疗原则,但发现或有效者,或无效者,即使有疗效,只要患者稍食辛辣鱼虾等发物即复发,甚是棘手。然三四年前,随着笔者对《伤寒杂病论》六经八纲辨证的深入研究学习,逐渐调整思路,对此类患者的疗效明显提高且不易复发。

案一

张某,男,18岁,河南郑州市人,于2023年4月就诊。患者确诊银屑病8年余,其间一直未间断治疗,内服中药、外用西药疗效较差,全身皮疹反复发作,从未完全消退。检视此前所服方药,皆是清热解毒凉血滋阴为主,幸患者年轻,虽服寒凉之药数年,脾胃功能尚可。现症见:面色微黑黄,纳可,眠可,身体稍畏寒,躯干及头部红色斑片状红疹伴脱屑渗血,瘙痒时有。喜冷食,腹部触之稍冷,大便溏,日一行,小便正常,会阴部潮湿,汗出正常,口不渴,体力及精神尚可。舌体淡胖,苔微黄腻,脉右沉弦,左弦滑。

脉证分析:患者本是寒性体质又久服寒凉药,更伤人体之阳,故稍畏寒;伤脾阳则脾虚生湿,故面微黑黄;脾弱则胃气反强,故能食喜冷食;虚热郁于肺胃外透而成疹;湿气下注则大便溏、会阴潮湿。由此可见,皮损之形成皆因脾阳之虚生湿生热,热气外透入血分所致,病之根本在寒不在热,前医皆以湿热为治是见其标而失其本,南辕北辙。

处方:黑附子5g,茯苓10g,干姜6g,炒白术20g,人参5g,炙甘草10g。上方颗粒剂15剂,水冲服,早晚服饭后。嘱忌寒凉。

患者二诊时皮损色红明显减轻,大便已成形,畏寒消失。温阳祛湿已效,效不更方继服3月皮损全消,随诊至今未发。

案二

李某,女,16岁,河南郑州市人,于2022年6月初诊。西医诊断银屑病5年余,全身及头部皮损明显,夏季明显,冬季反稍轻。患儿系女孩,爱美之心迫切,每到夏季不能穿裙子、短袖,情绪低落。多方求医,用过多种中西药,皮损虽偶有好转,但整体逐渐加重,本次来诊非为皮肤病而来,是经人介绍调月经。其母代述,孩子初次月经半年后出现白疕,遍求中医诊治,其母是药房中药师,述孩子所服都是凉血解毒之品,月经渐渐来少,痛经明显,自觉虽皮损有一定疗效,但是药品太过寒凉,恐造成宫寒,故来诊主要是为调月经。刻下:纳食一般,眠差易醒,畏热明显,喜冷食,汗出较多,大便干结,小便易黄,饮水不多,乏力明显。月经半年未至,经时痛经明显,有血块,白带不多。舌体淡胖,脉双弦滑。

脉证分析:患者长期服寒凉之药,脾胃阳气皆虚,胃阳不足故纳食一般;脾阳虚肠道推动无力,故大便干结;脾胃阳虚寒气在内,把热气逼于外,故身体畏热明显多汗;胸中有热,故喜冷食;热伤外气寒伤内气,故乏力明显;少腹有寒瘀,故痛经有血块;中寒则口不渴;汗自表出,湿邪不明显,白带不多。舌体淡胖,脉双弦滑为中阳虚寒外有热。至此病机明确为脾胃阳虚,宫内寒瘀,外有郁热。

处方:干姜10g,炒白术30g,人参6g,炙甘草10g,炒桃仁10g。15剂,颗粒剂,水冲服,每日2次。

二诊时患者诉服药期间行经一次,痛经明显减轻,皮损亦有好转。上方继服30天。

三诊时皮损几乎消失,月经已恢复正常。上方去桃仁继服3个月以巩固。随诊皮损消失,至今未发。

此后,笔者在日常诊疗中又遇几例此类患者,皆以理中汤稍事加减而取良效,遂引起思考:人体之热毒或来自于外或来自于内,寒热是相伴而生,见热思寒,不能一味清热凉血。现代之人体质多寒原因诸多,一是先天因素;二是医疗因素,多用苦寒之药;三是环境因素,如空调的应用令人寒热失时,损耗阳气明显;四是饮食因素,冷饮、瓜果、牛奶食用过多伤脾胃之阳;五是社会因素,无论小孩还是成年人皆压力大,阳气升提而不潜,上盛而下虚,脾肾阳气不足。诸多因素的夹杂,造成人体内阳耗伤,寒在内而热在外,热或在气分或在血分形成皮损,故温药以运中阳,使内不寒则外不热,乃是治本之法。(刘现军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固生堂中医门诊部)

高上林从和法论治痤疮
摘自2025-8-7中国中医药报
柳娇 庞会婷 陕西省西安市中医院
痤疮是毛囊及皮脂腺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表现为皮肤丘疹、脓疱、结节、囊肿、黑白头粉刺等。全国名中医、陕西省西安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高上林提出和法思想,主张“人体失和,百病由生”“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八法皆归于和”。陕西省西安市首届名中医、西安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唐远山传承此法,用于治疗痤疮,收效颇佳,现总结验案一则如下。
柳某,女,28岁,未婚,2025年2月14日初诊。6年前开始出现面部反复痤疮,额头及双侧脸颊尤甚,曾多次在外院就诊,服用清热解毒类中药和西药,外用药膏(具体不详),用药期间面部丘疹减少,停药后随即复发。刻下症见:面部丘疹,前额及两颊尤甚,面色黄暗红,深色痘印较多。平素易乏力,进食后腹胀,怕冷,脱发,食欲差,嗜睡。排便不畅,大便成型,质黏,2~3天1行,小便未见明显异常。白带量多,质清稀。舌质暗,苔薄白,舌下脉络迂曲,脉左关沉,余部涩。末次月经:2月5日~2月9日,量少,色暗,有少量血块。
诊断:痤疮(肝郁脾虚,寒凝肝脉)。
治法:疏肝健脾,温阳散寒。
方用吴茱萸汤加味:吴茱萸10g,人参片15g,生姜30g,大枣30g,乌梅5g,连翘15g,菟丝子30g,炙甘草10g。3剂,水煎服,煎成后每剂分3份,每份约50ml,早晚各服一份。
2月21日二诊:患者自服药1周来,面部未见新增丘疹,原有部位丘疹较前明显干瘪减少,约减少一半,突出的丘疹、结节基本消失。白带量较前减少,自觉大便较前通畅,1日1行。舌暗、苔薄白,脉六部涩。效不更方,前方药再服3剂,用法同前。
3月4日三诊:服完6剂后,患者自觉面部丘疹已基本消退八成,乏力减轻,服药期间未再出现新生丘疹,面部平滑,仅余残留在两颊的深色痘印。为巩固药效,继服前方6剂。随访至2025年7月15日未复发。
按 吴茱萸汤出自《伤寒论》第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患者长期痤疮,但伴随怕冷、腹胀、白带多、脉沉涩,提示脾肾阳虚,寒湿内蕴。痤疮虽多与“热毒”相关,但久病可能转为虚寒或寒热夹杂。方中温阳药吴茱萸、生姜与清热药连翘并用,体现了温下清上思路。舌质暗,舌下络脉迂曲,脉涩,示有瘀血之象;大便粘,白带多为湿浊内停。方中虽未直接用活血药,但吴茱萸辛散苦泄,性热祛寒,可温通血脉,主入肝经,既可散肝经之寒邪,又疏肝气之瘀滞。连翘清热解毒、散结消肿,可针对痤疮局部炎症,同时平衡温药之燥性;菟丝子补肾固精,兼顾下焦虚寒与精血不足,二药合用可促进气血运行,以此来改变湿瘀互结,气血不畅之症。患者乏力、脱发,用菟丝子补脾肾以固本。全方以吴茱萸、生姜温中散肝寒、降逆,针对性缓解腹胀、怕凉,改善整体脾胃运化功能。人参、大枣、炙甘草补中益气,调和药性,为全方提供扶正基础,以缓解乏力、食欲不振。乌梅酸敛收涩,以改善带下过多,但用量较小,避免过度收敛。值得注意的是,该方中吴茱萸用到了10g,这个剂量的吴茱萸可以破厥阴之寒。厥阴寒化日久则蕴热,蕴热久则上冲,即表现为面部痤疮,而吴茱萸破厥阴之寒气,使蕴热无所生,从而达到“温而和者”的效果。
全方以疏肝健脾、温阳散寒为主,结合清热祛湿,适合阳虚为本、寒热错杂的慢性痤疮患者,充分体现了“温而和者”的临床治疗思路。该治法的核心在于以和为贵,通过平衡机体功能实现疾病自愈,体现了中医整体观与辨证论治的精髓。临床上许多患者面部痤疮严重,似是热证,实则非也,若投寒凉之药,反会加重,因此提示我们需谨察病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