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连翘

(2024-11-22 03:47:54)
连翘
摘自2024-11-21中国中医药报
周超凡 中国中医科学院
温病初起银翘散,温热入营祛烦乱。清热解毒散肿结,高热神昏无需惮。疏风散热解感冒,疮疡痈疽疗效赞。

从“甘之如荠”说起

 (2024-11-22 03:48:41)[编辑][删除]
“甘之如荠”说起
摘自2024-11-21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甘之如荠,出自《诗经·邶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荠菜,《诗经》称“荠”,《本草纲目》谓“荠生济泽,故谓之荠”,嫩苗供蔬食,因有荠菜之称。《物美相感志》言“三月三日收荠菜花”。三月三日即上巳日,故荠菜又名上巳菜,民间也有“到了三月三,荠菜当灵丹”的美谈。其果实呈倒三角形,似菱角,故荠菜俗称“菱角菜”“三角菜”。民间常用荠菜作药枕,故又称枕头草。荠菜可治久痢,因而得名净肠草。

荠菜入药始见于《名医别录》,列为上品,言“主利肝气,和中”。春季花开时采收,《安徽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9年版)》等收载为“荠菜”,《天津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8年版)》等收载为“荠菜花”。其性凉,味甘、淡,归肝、脾、膀胱经,有清热利湿、平肝明目、凉血止血、和胃消滞的功效,《本草纲目》言其“明目,益胃”。现代临床用于治疗肾炎水肿、尿痛、尿血、便血、月经过多、目赤肿痛、小儿乳滞、腹泻、痢疾、高血压病等症。《滇南本草》有用荠菜煮鸡蛋吃治肺热咳嗽的记载。中成药补血调经片、参七乳泰片皆有用荠菜组方入药。

荠菜含有氨基酸、多糖、黄酮类、蛋白质、胡萝卜素、胆碱等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荠菜有类似麦角的作用,对动物子宫或肠管均有显著收缩作用。荠菜中含荠菜酸,是有效的止血成分,能缩短出血及凝血时间。


——品赏珊瑚釉杮子式水丞
摘自2024-11-21中国中医药报
缪士毅 浙江省永嘉县委组织部

宋吕大渊《古玉图谱》载:“水丞,贮砚水的小盂。亦名水中丞。”清代的珊瑚釉柿子式水丞,就是个中之一。

柿,又称“果中圣品”“丹果”等,《上林赋》中已有“枇杷橪柿”的记载。唐代,“教民种柿”蔚然成风。柿有许多优秀的品性,人们将其与“德”字联系在一起,如唐代段成武在《酉阳杂俎》中称“柿有七德”:一多寿,二多荫,三无鸟巢,四无虫,五霜叶可观,六佳品可啖,七落叶肥大,可以临书。由于“柿”与“事”谐音,有寓事事如意。于是,民间视柿子为吉祥之果,以图个吉利。此件珊瑚红杮子式水丞,作为文房用具,给案头陈设平添雅趣,同时还带来“柿柿”如意的彩头。

《本草纲目》称:“柿乃脾肺血分之果也,其味甘而气平,性涩而能收,故有健脾、涩肠、治嗽、止血之功。”主治火燥咳嗽、嘴干出血、胃热肠燥、痔疮出血等症。


江南寄奴草 散瘀效果好
——诗词中的刘寄奴及其药用价值
摘自2024-11-21中国中医药报
黄新生 河南省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回雪香柔体如玉。”

中药刘寄奴为菊科蒿属植物奇蒿或白苞蒿的干燥地上部分奇蒿又名南刘寄奴、金寄奴,主产于江苏、江西等地;白苞蒿又名鸭脚艾、广东刘寄奴,分布于华东各地。另外,玄参科阴行草属植物阴行草的全草入药,名为北刘寄奴,主产于、吉林等地。藤黄科金丝桃属植物红旱莲又名黄花刘寄奴。这些植物虽种属不同,但功效相似,在历史上都曾作为刘寄奴入药。

散瘀消食刘寄奴

“刘裕当年字寄奴,草生何事有尊呼。斩蛇须记言非妄,捣药应知事不诬。肿毒风吹皆可傅,金疮血出总能敷。子花茎叶俱存用,取次通医经脉枯。”(清代赵瑾叔《本草诗·刘寄奴》)刘寄奴味辛、苦,性温,归心、肝、脾经,具有破血通经、止血消肿、消食化积的功效,用于血滞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腹痛、癥瘕、食积腹痛、跌打损伤、金疮出血、尿血、痈毒、烫伤的治疗。明代缪希雍《本草经疏》载:“刘寄奴草,其味苦,其气温,揉之有香气,故应兼辛。苦能降下,辛温通行,血得热则行,故能主破血下胀……昔人谓为金疮要药,又治产后余疾、下血止痛者,正以其行血迅速故也。”

“刘寄奴苦,温通行瘀,消胀定痛,止血外敷。”(明代龚廷贤《药性歌括四百味·刘寄奴》)刘寄奴苦泄温通,性善行散,能活血散瘀、通经止痛、止血疗伤,被称为金疮要药,常用于治疗伤科病证。刘寄奴单味研末以酒调服,或配伍骨碎补、苏木、延胡索等,可治疗跌打损伤、瘀滞肿痛;刘寄奴鲜品捣烂外敷,或配伍茜草、五倍子等,可治疗创伤出血。

“刘寄奴能破癥结,通经又兼下产血。心腹若逢水胀疼,用之殷勤真效捷。”(明代沈应旸《药性诗诀·刘寄奴》)刘寄奴苦泄善行,能活血散瘀、止痛通经,配伍桃仁、当归、川芎等,可治疗血瘀经闭、产后瘀滞腹痛。

“谁道当年刘寄奴,药名适与并相呼。性温主血功无右,味苦攻疮效不诬。胀满气平携曲酒,折伤瘀去抰延胡。博施老幼留馀力,产后还将红袖扶。”(清代朱钥《本草诗笺·刘寄奴》)刘寄奴气味芳香,既能醒脾开胃,又能消食化积、止泻止痢,单味煎服,或配伍山楂、麦芽、鸡内金等,可治疗食积不化、腹痛泻痢。刘寄奴之性善走,孕妇禁服,气血虚弱、脾虚作泄者慎服。

“刘寄奴温苦味真,消瘀血治产余屯,通经宽胀愈腹痛,汤火金疮效若神。”(明代李梴《医学入门·刘寄奴》)北刘寄奴味苦,性寒,归脾、胃、肝、胆经,具有活血祛瘀、通络止痛、凉血止血、清热利湿的功效,用于瘀血经闭、月经不调、产后腹痛、癥瘕积聚、跌打伤痛、血痢、血淋,以及湿热黄疸、水肿、带下、痈疽丹毒的治疗。

“寄奴苦温,破血通经。止血定痛,下胀除癥。”(清代冉敬简《医诗必读·刘寄奴》)红旱莲(黄花刘寄奴)味苦,性寒,归肝经,具有凉血止血、活血调经、清热解毒的功效,用于血热吐血、咯血、尿血、便血、崩漏、跌打损伤、外伤出血、月经不调、痛经、乳汁不下、肝火头痛、疟疾、烫伤、湿疹、黄水疮、毒蛇咬伤的治疗。

百年好合话百合【草根一生】

 连翘 (2015-02-05 04:43:16)[编辑][删除]
标签: 

军事

    百合的鳞茎由数枚鳞片抱合而生,有“百年好合”“百事合意”之意;花素有“云裳仙子”之称,自古被当作婚礼必不可少的吉祥花卉。法国以百合花为国花。百合花的花名就是为了纪念圣母玛利亚,自古以来圣母就被基督教视为清纯的象征,因此 它的花语就是纯洁。                              百合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日华于本草》及《本草纲目拾遗》等书中,其性甘、微寒,归肺、心经,可润肺止咳、清心安神。主要用于治疗肺热咳嗽、劳嗽咯血、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等症。百合润肺化痰,也是民间常用的“山珍野味”,据说用百合加冰糖蒸食是武当道教养生健身食品。

情钟草药陆放翁 【草根一生】

  百年好合话百合【草根一生】 (2015-02-05 07:55:31)[编辑][删除]

      陆游,享年85岁。

   “鲜地黄”或“鲜生地”,性寒,味甘苦,能清热生津,凉血止血,主治热症。干燥后称“干地黄”,或“生地”,能滋阴养血,主治阴虚内热、虚烦不眠等症。经加工蒸制后称“熟地黄”或“熟地”,功能补肾阴、益精血。对老年人有起衰补养作用。

    陆游“四十余年学养生”,从中草药这个宝库中吸纳了天地山川草木的精华,密切了与社会人生的联系,增强了健康,更激活了他蓬勃的诗情。

手制蜜药丸【草根一生】

  百年好合话百合【草根一生】 (2015-02-13 09:59:52)[编辑][删除]

                                                                   手制蜜药丸工艺如下:

    1、配方与打粉:将按配方抓好的药物细火烘焙或暴晒干燥后,用打粉机打成细粉,制丸前装入消毒盆内备用。

    2、配蜜:配蜜即以药粉的重量按11.2~1.5的比例配好蜂蜜(如1000克药粉,配备1200~1500克蜂蜜;若药料中含糖质、胶质或淀粉较多的,则以11~1.2的比例配备即可)。

    3、炼蜜:炼蜜即熬炼蜂蜜,其目的是去除杂质,破坏酵素,杀灭细菌,蒸发水分,增强粘性。

    炼蜜时,先用武火将蜂蜜熬沸,然后改为文火慢熬,同时在旁边放一碗凉水,并注意观察蜂蜜的颜色。当发现蜂蜜泛黄沫时,用一根竹筷在蜂蜜中沾上一滴,然后把竹筷挪到凉水碗上方,让蜂蜜滴入水中。如果蜂蜜在水中不散开而沉底,即“滴水成珠”,就算炼好了。

    炼蜜分为3种,即嫩蜜、中蜜和老蜜:

    “嫩蜜”是将生蜜加热煮沸直到温度达到105~115,过滤去沫即成,其颜色变化不显著,失水量较少,稍带粘性,适用于含较多淀粉、粘液质、糖类、脂肪等粘性较大的药材制丸。

    “中蜜”是将生蜜加热熬沸较长时间或将嫩蜜继续加热至116~118,泡沫呈浅红色光泽,手捻有粘性,但不能拉成长的白丝,适用于含部分粘性或部分纤维的药材制丸。

    “老蜜”是将生蜜加热更长的时间或将嫩蜜、中蜜继续加热至119~122,使水分充分蒸发,气泡呈红棕色,有光泽,手捻甚粘,且可拉出白丝,适用于含大量纤维性或矿物等粘性较差的药材制丸。

    制蜜丸大多使用中蜜,1000克蜂蜜大约能出炼蜜800克左右;1000克中药粉,大约须用炼好的蜂蜜1200克左右。

    4、调药与和药:将熬炼好的蜂蜜用勺子倒入消毒盆盛装的药粉内,同时用粗竹筷在药粉内搅拌,就像平时做饺子前加水和面一样,边倒蜂蜜边调药粉,当基本上看不到干药粉时停止加蜜(注意不能加得太多,蜜多了药丸不易成形)。

    如果开始时蜂蜜的总量没掌握好,此时在调蜜时就可根据药粉的干湿度来补救。调好后,像和面一样将药和蜜在消毒盆内和成团状。

    5、搓条与和丸:为避免药团粘手或粘器具,搓条与和丸时可用少量花生油等点于掌心进行,这样不仅不易沾粘,还能使丸药圆滑光亮。

    如按每粒丸药重10克计算,一料药共重3000克,则要做成药丸300粒。可将和好的药团分为三坨,每坨再分为5小坨,每小坨搓条后,切为20节,每节搓一丸即可,余皆准此。

    6、包装与贮藏:制成的蜜丸,其外形圆整光滑,表面致密滋润,无可见纤维或其他异色点。待药丸发汗,外表变硬后,用蜡纸、保鲜膜、塑料袋或蜡壳等包好,贮存于阴凉干燥处即可。

祛风除湿诸“桐皮”

 (2024-12-08 03:50:34)[编辑][删除]

 

祛风除湿诸“桐皮”
摘自2024-12-6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全国称“桐皮”的植物来源有多种,主要来源于4科,皆有祛风除湿之效,可用于治疗风湿痹痛等症。主要包括豆科刺桐(海桐皮)、五加科刺楸(川桐皮)、芸香科樗叶花椒或朵椒(浙桐皮)等,另有木棉树皮在广东以“广东海桐皮”命名。以下细说诸“桐皮”。
豆科海桐皮
豆科植物刺桐或乔木刺桐的树皮入药为海桐皮,四川、重庆、山东、天津等多地习用。《四川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5年版)》等便有收载,也曾收载于197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海桐皮,生南海山谷,似桐,药用其皮,故以名之。树皮有刺,刺桐之名得之于此。《本草纲目》言“海桐皮有巨刺,如鼋甲之刺,或云即刺桐皮也”。“钉”“丁”等皆因其有刺而名,如钉桐皮等,可治跌打骨折,故又名接骨药。初夏剥取有钉刺的树皮,晒干即得。药材质坚硬,不易折断,气微,味微苦。
海桐皮味苦、辛,性平,归肝、脾、胃经,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杀虫止痒的功效,为治疗痹症常用药。《本草纲目》言“能行经络,达病所,又入血分及去风杀虫”。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肢节拘挛、跌打损伤、皮肤湿疹等症。如《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之海桐皮散,将海桐皮与熟地黄、山茱萸、牛膝等同用,治拘挛日久、肝肾不足者。海桐皮可单味用,也可与蛇床子、土槿皮等同用,治疥癣、湿疹。不过血虚者慎用。海桐皮含生物碱、黄酮类等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海桐皮有镇痛、镇静、抗菌等作用。
五加科川桐皮
《江苏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20年版)》
将五加科植物刺楸的树皮入药为川桐皮,《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2003年版)》称刺楸皮(海桐皮)。《重庆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及标准(2006年版)》将毛叶刺楸的树皮也作为川桐皮的来源之一。197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曾有收载川桐皮,1985年版后未予收载。川桐皮药材气香,味微辣而麻。
川桐皮始载于《救荒本草》,名“刺楸”。其味辛、微苦,性平,归脾、胃经,有小毒,有祛风湿、通络、止痛的功效。《湖南药物志》言其“清热解毒,杀虫止痒,舒筋活络,行气消肿”。现代临床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腰膝酸痛;外治湿疹。不过孕妇慎服。川桐皮主要含生物碱、皂苷类、鞣质和挥发油等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刺楸具有抗肿瘤、抗菌、抗炎和抗类风湿、抗糖尿病作用。
芸香科浙桐皮
芸香科植物樗叶花椒或朵椒的树皮入药为浙桐皮,天津、上海、江苏、安徽等多地习用。《天津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8年版)》等有收载,曾以“浙桐皮”之名收载于197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主产于浙江。浙桐皮质硬而韧,气微香,味微麻辣。其味辛、微苦,性温,归肝、脾、膀胱经,有祛风湿、通络止痛、利小便的功效。《本草拾遗》言其能“杀牙齿虫,止痛”。现代临床用于治疗风寒湿痹、腰膝疼痛、跌打损伤、腹痛腹泻、小便不利、湿疹、疥癣等症。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省市将五加科、芸香科桐皮也称作海桐皮。如《湖南省中药材质量标准(2009年版)》收载海桐皮的来源除豆科植物刺桐外,还有五加科植物刺楸的树皮。《黑龙江省中药材标准(2001年版)》将芸香科植物樗叶花椒和朵椒也作为海桐皮的来源之一。
木棉科广海桐皮
《广东省中药材标准》收载有广海桐皮(广东海桐皮),来源于木棉科植物木棉的树皮。气微,味淡,嚼之有黏性。其味辛、微苦,性微寒,归肝、肾经,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散瘀止血的功效。《本草求原》言“治跌打、大疮,活血”。现代临床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腰膝疼痛、皮肤水肿、产后浮肿、泄泻、痢疾、胃痛、吐血、便血、崩漏下血、疮痈肿毒、跌打损伤等症。木棉树皮在广东历来习惯作海桐皮使用,原载于《生草药性备要》中,广东省民间用于清热利湿、活血、消肿。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广海桐皮有抗炎、镇痛、抑菌等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绿化带中常见的植物海桐,不是中药“海桐皮”的来源。海桐枝繁叶茂,叶色浓绿有光泽,经冬不凋,常作为绿篱栽种。

白茅根新用【草根一生】

  祛风除湿诸“桐皮” (2015-04-02 05:02:49)[编辑][删除]
标签: 

杂谈

  

白茅根

  

热病

  

水煎服

  

黄疸

           白茅根又称  茅根、兰根、茹根、地菅、地筋、兼杜、白茅菅、白花茅根、丝茅、万根草、茅草根、地节根、坚草根、甜草根。

    功效:凉血止血;清热生津;利尿通淋。主血热出血;热病烦渴;胃热呕逆;肺热喘咳;小便淋沥涩痛;水肿;黄疸。用于血热吐血,衄血,尿血,热病烦渴,黄疸,水肿,热淋涩痛;急性肾炎水肿。 

  治麻疹:绿豆30克,鲜茅根50克,金银花50克,水煎,1日两次,连服3天。

  治急慢性肾炎:鲜白茅根30~60克,赤小豆100克,加水煎煮后去渣取汁,每日1剂,分两次服。 

  治功能性子宫出血:白茅根15克,老丝瓜9克,旱莲草9克,水煎服,每日1剂,用于血热型功血,连服4~5日。

  治酒精中毒:白茅根30克,葛根15克,水煎频服。

  治刀伤出血:白茅根炒焦,研为细末撒布患处,即可止血。

  治黄疸:白茅根、金钱草各30克,马鞭草15克,日1剂水煎,分2~3次服。

  治急性支气管炎:枇杷叶(去毛)、淡竹叶、白茅根各6克,水煎服,每日2次。

  治热病出血:白茅根、小蓟、藕节各30克,水煎服。


古医籍中的白茅根【草根一生】

   白茅根新用【草根一生】 (2015-04-02 05:42:05)[编辑][删除]
标签: 

美食

                                                                               治吐血不止:白茅根一握。水煎服之。(《千金翼方》) 
治血热鼻衄:白茅根汁一台。饮之。(《妇人良方》) 
治鼻衄不止:茅根为末,米泔水服二钱。《圣惠方》) 
治喘:茅根一握(生用旋采),桑白皮等分。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后。(《圣惠方》如神汤) 
治温病有热,饮水暴冷哕者:茅根、葛根(各切)半升。以水四升,煮取二升,稍温饮之,啘止则停。(《小品方》茅根汤) 
治胃反,食即吐出,上气:芦根、茅根各二两。细切,以水四升,煮取二升,顿服之,得下,良。(《千金方》) 
治小便热淋:白茅根四升。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适冷暖饮之,日三服。(《肘后方》) 
治小便出血:茅根一把。切,以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温频服。(《圣惠方》) 
治劳伤溺血:茅根、干姜等分。入蜜一匙,水二钟,煎一钟,日一服。(《纲目》) 
治血尿:白茅根,车前子各一两,白糖五钱。水煎服。(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治乳糜尿:鲜茅根半斤。加水2000毫升煎成约1200毫升,加糖适量。每日分三次内服,或代茶饮,连服五至十五天为一疗程。(《江苏省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资料选编》) 
治肾炎:白茅根一两,一枝黄花一两,葫芦壳五钱,白酒药一钱。水煎,分二次服,每日一剂,忌盐。(《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治阳虚不能化阴,小便不利,或有湿热壅滞,以致小便不利,积成水肿:白茅根一斤。掘取鲜者,去净皮与节间小根,细切,将茅根用水四大碗,煮一沸,移其锅置炉旁,候十数分钟,视其茅根若不沉水底,再煮一沸,移其锅置炉旁,须臾视其根皆沉水底,其汤即成,去渣温服,多半杯,日服五、六次,夜服两、三次,使药力相继,周十二时,小便自利。(《医学衷中参西录》白茅根汤) 
治卒大腹水病:白茅根一大把,小豆三升。水三升,煮干,去茅根食豆,水随小便下。(《补缺肘后方》) 
治黄疸、谷疸、酒疸、女疸、劳疸、黄汗:生茅根一把。细切,以猪肉一斤,合作羹,尽啜食之。(《补缺肘后方》) 
治血热经枯而闭:茅根、牛膝、生地黄,童便。煎服。(《本草经疏》) 
解曼陀罗中毒:白茅根一两,甘蔗一斤。捣烂,榨汁,用一个椰子水煎服。(《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金银花与连翘:常伴彼此两兄弟
摘自2025-4-16中国中医药报
赵中振 北京中医药大学《本草纲目》研究所
双黄连配伍中并没有黄连。“双”是金银花,“黄”是黄芩,“连”是连翘。
金银花与《苏沈良方》
金银花最早出现在北宋的方书《苏沈良方》当中。,苏是指苏轼所撰写的《苏学士方》,沈是指沈括所撰的《良方》。
苏轼是宋代文学艺术领域的“百科全书”。沈括则是同一时代科学技术领域的“百科全书”。
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包括许多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科学成就;在药物学方面,也翔实记载了一物多名或多物一名药材的考证。例如,杜若即为高良姜,赤箭就是天麻。在药物的采集和使用方面,沈括也纠正了不少前人的错误。在《本草纲目》中引用了《梦溪笔谈》中的39个条目。
金银花与山银花
金银花是忍冬科植物忍冬的干燥花蕾。
金银花味甘,性寒,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效。它与近缘的山银花临床功效相似。
山银花现在也收录到《中国药典》中,目前共有4种同属的植物来源。它们分别来源于灰毡毛忍冬、红腺忍冬、华南忍冬或黄褐毛忍冬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山银花也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效,主要分布于南方地区。
尽管金银花和山银花同属,但它们所含成分有所不同,功效有异。所以,金银花和山银花不能相互替代。药物基原一定要分清楚,不能混淆。
一般在药材市场上,金银花与山银花也较容易鉴别。金银花的表面有很多细密的柔毛,抓起一把,用力握紧,如果感觉到扎手的就是金银花。老药工称这种效果为“顶手”。如果表面上柔毛少,没有明显顶手感觉的就是山银花。
金银花与忍冬藤
忍冬可以忍受冬天的严寒。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为上品,“凌冬不凋,故名忍冬”。
一种植物出了两味药。
忍冬的茎枝是另一味常用药,具有清热解毒、疏风通络功效的忍冬藤。
《本草纲目》里详细记载了金银花颜色的由来:“三四月开花……花初开者,蕊瓣俱色;经二三日,则色变黄。新旧相参,黄白相映,故呼金银花。”金银花需在“四月采花”,刚刚长出花蕾的时候采收最适宜,开放了的花朵就不宜入药了。
忍冬藤的药用历史比金银花还要长,金银花后来居上,在“温病学派”的医家手中大放异彩。吴鞠通的代表著作是成书于1798年的《温病条辨》。他所用的代表方有以金银花、连翘为君药的经典名方银翘散。
银翘散与连翘
在银翘散的组方中,金银花离不开连翘的药对,一起使用可以增强芳香透表、清透热邪之功。药对是中医临床上相对固定的一种药物配伍,像一个战斗小组,发挥的功力远胜于单味药,一加一大于二。
中成药中银翘作为药对配伍很常见。例如,银翘解毒丸、清热解毒口服液、小儿金翘颗粒、金嗓开音丸等,数量超过了400种。
木犀科植物连翘是一种落叶灌木,药用部位是干燥的果实。连翘在早春的时候先开花,后长叶子。每年到了连翘盛开的时节,有的零星分布点缀于青山绿水之间,也有的黄灿灿一大片开在公园里,耀眼夺目。
现在城市绿化带也会见到连翘,第一次见到连翘的人,很容易把它认成迎春花。同为木犀科植物的连翘和迎春外形极为相似,几乎同一时间绽放嫩黄色的花,但有一处特征可立即区分二者。
区分迎春花和连翘,较为直接的方法就是数花瓣。连翘的花是4裂的,有4个花瓣,而迎春花多是5~6裂的,通常有5~6个花瓣。
秋季,连翘果实成熟了,白露节气前采的果实,颜色是青绿的,称为青翘。到了寒露节气前,果实已经熟透了,果壳开裂,颜色呈黄色,称为黄翘、老翘。青翘清热解毒之力较强,药性也比较峻烈,多服容易伤及脾胃。老翘可以透体表之热,长于疏散风热。采收需要注意季节,过早“抢青”采摘或打扫落在地下的老翘,都是不合适的。
连翘有一个重要作用,可以散结,去除红肿热痛。中医所说的结,包括痈肿和毒素聚集导致气血不通畅等。足见连翘的用途广泛。
有的人生病吃药,恨不得一下就把病魔彻底消灭。但需要注意药量,吃药不是越多越好。
银翘散原方是散剂,打成粗末煎煮,可治疗温病初起时的症状。全方的一天用量只有6钱,也就是20克左右。金银花和连翘治疗表证,一边清透表邪,一边给病邪通出路,治疗风热感冒似四两拨千斤。如果用量过大,反而太过寒凉,会伤及脾胃,引起药源性疾病。药源性疾病是现在社会的大问题,因服药不当所导致的病,有吃西药引起的,也有吃中药引起的。
少量的金银花可以泡茶饮用。不过,金银花属于辛凉解表药,体质平和或体质内热的人可以浅尝,不适合长期饮用。而经常腹痛、腹泻、腹部发凉,或者手脚发凉,脾胃虚寒的人则不适合喝金银花茶。
银翘散在民间广为应用,家喻户晓,也是市售凉茶的基础方。其组方一共10味药,我编了一个顺口溜:“河牛吃草,连梗叶花穗根,全吃了。”前面十个字是实词,一个字代表一味药。具体对应的中药是:薄荷、牛蒡子、淡豆豉、甘草、连翘、桔梗、淡竹叶、金银花、荆芥穗、芦根。
写下这么个题目,可能有的同道认为是胡诌,谁不知麻黄的作用主要是解表散寒、宣肺平喘,利尿消肿,你又在那里故弄玄虚。其实并非有意故弄玄虚,对于麻黄止痛的显著效果,我也是经过多年的学习和临证才认识到的。尤其是在治疗风湿痺痛中为我必用之药。

对于麻黄止痛的作用,我和大家一样有个认识的过程。开始主要用于宣肺平喘,发汗利尿,而且用的得心应手,对于麻黄的其它方面的作用知之甚少。记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一日,曾读到一篇文章谈到麻黄治疗坐骨神经疼痛效佳,引起了我的注意。具体是哪本书上已记不清了,仅有笔记记载如下:

“坐骨神经痛多为坐卧湿地,感受寒湿所致,沿足太阳经脉发病。因此和太阳经气的不通有密切关系。麻黄能疏通太阳经气。张锡纯谓麻黄“于全身脏腑经络,莫不透达,而又以逐发太阳风寒为主治之大纲”。但一般用量作用甚微,不足以除此沉疴,常须用至15---30克。

病人甄某,女,35岁。右下肢后侧窜痛连及腰背,难以行走,兼头身困重,舌淡红,苔白腻,脉沉缓。前医以化瘀止痛,温阳通络方10余剂无效,且增纳呆腹胀。综合脉证,考虑为寒湿痹阻,经络不通。方予麻黄20克,附子15克,薏苡仁50克,白芍50克,木通15克,党参30克,甘草10克,水煎一小时,分服。2剂后病减大半,复进3剂,病告痊愈。

后以麻黄15~30克,附子15~30克,白芍30~60克,薏苡仁30--60克,地鳖虫10克,甘草10克为基础,年高体弱者,加党参;腰膝沉重者,加防己、木通;咳则痛剧者,加桑白皮、杏仁。久煎一小时。治愈本病患者不下数十人。但患者见舌红无苔、脉细数等阴虚之象,则宜慎用。”(89.3.26记)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的脑海里就留下麻黄能治痛的印象,因该文有论有案,所以深刻。在以后的临床中就有意去找机会验证。结果一验就灵。记得曾治一例六十多岁的男性患者,腰椎增生引起腰腿疼,走路蹒跚,一步一趋,甚是痛苦。吃了很多祛风湿止痛和消炎痛一类的药无效,又做了推拿按摩也无济于事。最后又打封闭针,略能好几天,还是疼痛。于是经人介绍,找到了我,要求中医汤药治疗。我一看是这病,凭着过去的经验认为没啥治的,小菜一碟。于是开出了常用的独活寄生汤,五付,满以为,药到病除,病人高兴称谢。

谁知一周后,病人复诊仍然是一脸痛苦不堪的样子,不用问就知效果不咋样。果然病人说五付药吃完了,稍有点感觉,但不明显。病人是个知识分子,很会说话。叫我看来就是没效,只不过病人给大夫一个面子罢了,因为还要请你继续治疗嘛。看到这里,我思之良久,想应该怎么继续治疗,该用什么方药。突然就想到麻黄和以前读的书中医案,这不就是一个机会嘛,用麻黄试试看。

时诊病人,体虚白胖,舌淡苔略腻,脉弦滑无力,有高血压,饮食二便基本正常。对于高血压一症使我在用麻黄时思之又思,能不能用麻黄,血压升高怎么办?但又一想我是中医,不能囿于西医药理去治病。况且独活寄生汤中的杜仲有降压作用,应无碍。写到这里,插一句,各位看:西医的理论是多么的强大,多么的影响人,连我一个纯粹的老中医都不得不受制于其,可叹!可憾!好在我还是以中医理论和实践为主,将麻黄15克加入独活寄生汤中,3付,水煎服,还是心有余悸,不敢开5付。结果,三天后,病人笑颜逐开来到诊所,告诉我这三付药真管用,吃完以后,疼痛大有减轻,要求继续开药治疗。我听后心中一惊,既高兴又感叹。高兴的是见效了,对得起病人了;感叹的是麻黄的作用太神奇了,居然止痛效果这么好和快。兴奋之机还有一丝担忧,血压怎么样?高了没有?急忙又测了血压,在正常范围。并且病人还告诉我这几天降压药也没吃。听后,一颗悬着的心才算放下来了。实践证明西医的药理试验结论并非完全正确,此又长一智也。该病人以后又服了二十余剂麻黄加独活寄生汤基本治愈骨质增生引起的腰腿疼痛。

从此,我就开始步入了用麻黄治各种风湿疼痛的坦途。十几年下来,用麻黄加入各种方中治疗疼痛,得心应手,屡用屡效。诸如,肩周炎用阳和汤加重麻黄,坐骨神经痛用独活寄生汤加麻黄,类风湿关节炎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麻黄,葛根汤治颈椎痛等等。效果非凡,疗效可靠。诸位同道不妨一试。

说了半天,我以为是自己的独得之秘,其实不然。我们的医圣老祖宗,早以用过了,只不过我们没有注意吧了,亦或是太注重麻黄的解表发汗作用了,忽视了麻黄的止痛作用。下列经文以证之:

35.原文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麻黄汤主之。《伤寒论》

原文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金匱要略》

原文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金匱要略》

原文
诸肢节疼痛,身体尪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金匱要略》

原文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千金》三黄汤
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金匱要略》

上述方中均有麻黄为要药。可见麻黄治痛不是空穴来风,恣意杜撰。再看近人运用麻黄治痛医案更是令人拍案叫绝,不容置疑。

案例1:王某,女,39岁,医生。从1962年起手指关节肿痛,渐延及碗、膝、踝关节肿痛,初服抗风湿性类的中西药,尚能缓解疼痛。至1 970年两手指、腕、踝、膝关节肿大畸形呈梭状屈伸受限,行走困难。患者罹患缠绵十载,痛楚万分,给董氏写信索方。根据信中描述脉证,拟越婢加术汤合乌头汤加减。处方:

麻黄120g,生石膏500g,生白术60g,红花12g,灵仙9g,乌头15g,防风12g,甘草9g,生姜15g,大枣15枚。

患者视麻黄用量较大,120g,不敢服用。踌躇10余日,觉得将处方各减一半试服。服后汗不出,心不烦,夜睡甚安,未见有副作用。于5天后,决定按照上方原量内服。约11时许心烦汗出如水洗,身疲惫无力,旋又入睡。次日见关节肿胀全消,周身如去千斤重,行动自如,遂以益气养血、补益肝肾、活络祛风法,连服20余剂,恢复正常。(董长富医案)

案例2:男患,46岁,1987年1月5日初诊。

患者坚持常年冷水浴10余载,极少生病。2个月前出差北方,跋涉奔波,左足外踝曾扭拐数次(未扭伤)。返家后因久坐、熬夜而受凉,感觉左小腿肌肉酸痛,未尝介意。25天前的黄昏,左小腿疼痛加剧,不时痉挛,不敢伸直,不能站立。

当即热敷、搽麝香舒活灵,贴麝香虎骨膏,服消炎痛、布洛芬等,挛痛渐渐缓解。但半夜时挛痛增剧,患者呼痛、呻吟达旦。

翌晨请一中医来诊,医予以艾灸、针刺,并疏重剂芍药甘草附子汤,服2剂而剧痛略减。

复诊于西医外科,被怀疑为“缺钙”、“痛风”、“小腿肌肉损伤”、“半月板损伤”、“交叉韧带损伤”等。但经实验室检查,血钙、尿酸均在正常范围;经X线摄片,亦未见左腿诸骨关节之异常。既无法确诊,便只能“对症治疗”,而予以消炎止痛药及维生素。

不得已改延一老中医诊治。老中医细察精详,熟思良久曰,
“此为小腿伤筋、风寒侵袭之证”。治疗方案为:内服舒筋活血汤加减,药用羌活、独活、川芎、防风、秦艽、牛膝、乳香、没药、血竭等,1日l剂;配服三七粉、云南白药、跌打药酒。外用祛风散寒除湿活血中草药,煎水乘热熏洗,1日3次。艾灸、针刺左腿足有关穴位,1日2次。诸法兼施、综合治疗23天,仍无明显起色。

刻诊:左腿足畏寒,肌肉萎缩,不敢伸直,伸直则挛痛。右侧卧时疼痛稍轻,如左侧卧或仰卧,则疼痛难忍。下午、夜间疼痛增剧,不时痉挛;上午疼痛较轻,且能弯腰曲背,扶杖而移动几步,但不敢直立,直立则剧痛不已。纳可,舌脉无明显异常。

阳虚阴盛、寒凝腿络之痛痹,治宜温阳消阴、祛寒通络。

处方:

(1)取阳和汤之意,合麻黄附子细辛汤:生麻黄50g,熟地lOOg,北细辛30g,熟附片100g.3剂。

煎服法及禁忌:熟附片先用文火煮沸1小时,纳诸药,再用文火煮沸40分钟,连煎2次,约得药液500ml,分5次温服,1日1剂。忌食醋、水果及其他生冷食物。

(2)山萸肉500g,用白酒2000ml浸泡7天以上,备用。

二诊:服药1剂,左小腿疼痛显著减轻。服完3剂,坐、卧时左腿已能伸直,且能扶杖徐行百步,但仍不能长时间直立。

效不更方,原方续进3剂。

三诊:左小腿疼痛消失,已能较长时间直立,可弃杖缓行数百步,唯觉左腿足较沉重、不灵活。

嘱其每日午、晚饭后各饮山萸肉酒50ml,连饮15天。

1个月后随访,已经康复如初。(余国俊医案)

麻黄辛温,入肺和膀胱经。有解表散寒、宣肺平喘、利尿消肿之功效。-一般方书均列在解表散寒药之首。其实,麻黄的作用十分广泛,除用于外感风寒外,《本经》言其“破癥坚积聚”;
《日华子本草》谓“通九窍,调血脉”;《现代实用中药》认为“对关节疼痛有效”。据此,我们要放开眼界,不断探索和研究麻黄未发现的作用,本文只是谈了点治疗疼痛方面的作用,仅是抛砖引玉,望大家能涌跃跟帖,多谈些这方面的体会和经验,以便交流。

对药贯珠 【草根一生】

 连翘 (2016-02-09 08:11:54)[编辑][删除]

                  对药贯珠 <wbr><wbr>【草根一生】

    胆南星 石菖蒲

 

功效:化痰通窍。治痰湿阻窍之癫痫、眩晕、失眠、偏瘫、震颤麻痹、脑外伤等。

按语:胆南星善祛脑窍风痰,石菖蒲能“开心孔,利九窍”(《本草从新》),两药合用,可治疗痰湿与风邪交阻脑窍之证。

 

附子 全蝎

 

功效:温阳熄风止惊,散寒通络止痛。治:顽固性抽搐及阳虚寒凝之痹痛、麻木、偏头痛等。

按语:《证治准绳》蝎附散以此两味为主药。附子温阳祛寒除湿,全蝎通络搜风解惊,两药相伍,攻克顽固性寒凝痹痛、头痛、抽搐等症每有殊功。

 

黄连 干姜

 

功效:辛开苦降,消痞散结。治:慢性胃炎、胃与十二指肠溃疡之寒热互结,症见胃脘痞满、嘈杂、吞酸者。寒火结滞之口舌生疮,顽固难愈者。

按语:《伤寒论》三泻心汤均用此两药治疗寒热错杂证。两药用量尚可根据寒热之轻重确定,如热重寒轻,重用黄连,轻用干姜;寒重热轻,重用干姜,轻用黄连。

 

白术 鸡内金

 

功效:补脾健胃,消食化积。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者。

按语:若病变较重,尚需配伍刺猬皮和炮山甲软坚消结、化散郁积。

 

桂枝 石膏

 

功效:清络止痛。治:热痹或风湿发热,持续不退,四肢疼痛者。

按语:桂枝温通肌表经络,生石膏清透表里邪热,两药合用,共奏清络止痛之效。

鸡蛋内外皆是良药
摘自2025-9-25中国中医药报
刘梨花 刘飞祥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鸡蛋是常见食材,人们都知道吃鸡蛋能补充蛋白质,但对蛋壳、蛋黄和蛋膜的认识却不多。
在中医药食同源理念中,鸡蛋并非填饱肚子的普通食物。它的四个部分——蛋膜、蛋黄、蛋清和蛋壳,各有各的养生本领。
蛋膜
剥鸡蛋时,蛋壳内壁那层半透明的薄膜,中医称“凤凰衣”,是鸡蛋中最易被忽视的“修复高手”。中医认为,蛋膜性温,味甘,归脾、肺、胃经,具有养阴清肺止咳的功效,能够治疗久咳,咽痛失音,瘰疬结核,溃疡不敛等症状。《浙江中药手册》记载:凤凰衣清肺火,化燥痰,治咽痛失音。其核心功效为修复黏膜、润肺止咳、养胃护膜,尤其擅长调理呼吸道与消化道黏膜损伤,堪称“天然创可贴”。
从中医“以形补形”理论来看,蛋膜轻薄柔软,与人体黏膜结构相似,能直接覆盖在受损黏膜表面,隔绝刺激、促进再生。如口腔溃疡发作时,撕取与创面大小相近的蛋膜,洗净后贴于患处,保持5~10分钟,能隔绝食物刺激、减轻疼痛。
鸡蛋黄
鸡蛋黄是中医养生中应用最广的部位,其价值远不止补充卵磷脂。中医认为,蛋黄味甘,性平,归心、肝、肾经,具有滋阴润燥,养血息风的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心烦不得眠,热病痉厥,虚劳吐血,呕逆,下痢,胎漏下血,烫伤,热疮,湿疹,小儿消化不良等病症。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就是使用鸡子黄作为药引子治疗虚烦失眠证。心主血,血能养神,长期熬夜、思虑过度会耗伤阴血,导致心神失养,出现失眠多梦、心悸头晕;阴血不足还会引发阴虚火旺,表现为手足心热、口干咽燥。而蛋黄质地温润,能直接补充阴液与血液,为心神“筑巢”,让其安稳归位。针对心烦失眠的用法是取生鸡蛋黄2枚,冲入热开水100毫升,睡前30分钟服用,每周5~7次。
鸡蛋清
鸡蛋清又名鸡卵白、鸡子清。其性味,甘凉,归肺、胃经,具有润肺利咽,清热解毒的功效,能够治疗咽痛,目赤,咳逆,下肉,疟疾,烧伤,热毒肿痛等。中医认为,凉可清热润可润燥,鸡蛋清质地清澈凉润,既能清除体表热毒,又能缓解体内燥热。具体使用方法是取1个蛋清加少量温水搅匀,含1~2分钟后咽下,每日3次。
鸡蛋壳
鸡蛋壳常被当作垃圾丢弃,实则是优质的“天然钙剂”。中医认为,蛋壳味淡,性平,归肺、胃、肝经,核心功效为补钙壮骨、收敛止血、燥湿敛疮、制酸止痛。
蛋壳含90%以上的碳酸钙,且是“生物钙”,比化学钙剂更易被人体吸收;中医则认为,肾主骨,钙质充足能强肾健骨,预防老年人骨质疏松、儿童佝偻病,以及成年人腰膝酸软。蛋壳的收敛之性可快速止血、促进疮疡愈合。此外,因其含有碳酸钙,能与味酸中和,所以能够制酸止痛,治疗胃溃疡引起的反酸烧心等症状。具体用法是新鲜鸡蛋壳研粉吞服3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