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传承创新开拓中西医结合新领域

(2024-11-21 16:57:53)

传承创新开拓中西医结合新领域

时间:2024-10-3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 王阶

陈可冀是中西医结合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对这一领域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尤其在冠心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和创新研究方面,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中西医结合不仅开创了中国的新医学和新药学,而且中医和西医共同关注身体健康和生命保障,符合自然科学的规律和真理。陈可冀所倡导的中西医结合理念,有效地解决了中医和西医在医学理念和科学原理上的同频共振问题。

血瘀证是冠心病的主要证候,活血化瘀是其主要治法。陈可冀在活血化瘀法治疗血瘀型冠心病方面的研究,是中西医结合传承与创新的典范,他因此荣获了中医药领域首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他提出的辨病辨证相结合的诊疗方法,具有双重诊断、双重治疗、中西药合用的特点,使得诊断清晰化、治疗靶向化、预后精确化,同时深化了经典理论,显著提升了临床疗效。他还创新研制了包括精制冠心片、川芎嗪、宽胸气雾剂、清宫寿桃丸在内的30余种新药,推动了中药现代化的进程。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传承方面,一是要传承中医藏象理论,聚焦心主阳气、心主血脉和心主神明;二是传承中医病因病机及证候,病因病机是中医对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转归规律的认识,证候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也是临床辨治的关键;三是传承名老中医经验,包括传承名医思维理念、名医辨证思路和名医用药经验等,特别是要传承陈可冀“辨病辨证相结合”“两补三通”(补益气血、补益脾肾;活血化瘀、芳香温通、通阳宣痹)和“瘀毒理论”(因瘀致毒、毒瘀互结、因毒致虚、因毒致变)的学术思想。

在创新方面,要把握两个关键环节:一是用现代科学方法解读中医药学原理,二是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针对冠心病的最新病理环节进行创新。冠脉微循环障碍的病理机制涉及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细胞凋亡、自噬、微血管内皮损伤、血浆白蛋白渗漏、能量代谢异常、侧支循环不良、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出血和血栓形成等多个方面。必须通过多环节、多组分整合调节的方法来应对。陈可冀研究发现,活血化瘀法能够抑制氧化应激损伤,如赤芍提取物中的没食子酸丙酯可以升高ox-LDL诱导的内皮细胞中NO的释放水平、eNOS的表达水平以及SOD和GPx的活性,从而发挥抗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此外,他还发现活血解毒法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并建立了“瘀毒相关”的系列动物和细胞模型,证实了活血药配伍解毒药抑制炎症、稳定斑块作用优于单纯的活血药,阐释了活血解毒与单纯活血作用机制的差异,并因此荣获201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中医的位置【草根一生】

 传承创新开拓中西医结合新领域 (2015-06-28 19:29:57)[编辑][删除]
标签: 

军事

  中医的位置【草根一生】


  科学家需要专门知识和实验技能,而哲学家需要广博知识、理念智思及概念范畴逻辑推演即可。同理,成为一位高精西医,位置很重要甚至是关键,县级甚而地级西医不可能高精,但好中医不必处于前沿位置,有好的传统文哲医基础加方法对路、苦读善悟以及勤临床、多总结、常升华可矣。

    中医的许多理念将是我国医学创新的源泉。

  

中医载体【草根一生】

 中医的位置【草根一生】 (2015-07-01 14:35:23)[编辑][删除]

  中医载体【草根一生】


    中医药学的本质是从整体联系以及运动变化的角度来把握生命和疾病的演变规律。继承中医药学独特的生理观、病理观、疾病防治观,并发挥其优势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根本。

    目前,很多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和经验得不到传承,一些特色诊疗技术、方法濒临失传,中医药行业鱼龙混杂,中医诊疗方式方法淡化,使其特色优势难以充分展现甚至被埋没,这将会阻碍人们对中医药的认同和选择,甚至阻碍中医复兴。

    标准是技术整合凝聚的结晶。选择适合中医药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经过长期实践,结合先进技术,切实把中医理论精髓以及特色优势固定、表现出来,将与西医相比有优势的中医理论、技术、治疗方法以及中医对于健康的理解,对于疾病诊治及检验的方法统一认识、融会贯通,并建立起符合中医药自身规律的标准体系,这样既可以保持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又能为民众提供“简便验廉”的医疗保健服务。

 行走红尘,不能拒绝厄运,咬紧牙关,要挺住!生活给我以磨砺,我还生活以坚强。梦在远方,路在脚下,一路荆棘,磨得是脚趾,练的是意志;一路坎坷,颠簸的是身躯,考验的是毅力。一路泥泞,埋汰的是衣裳,净化的灵魂!

中医概念内涵【草根一生】

  中医的位置【草根一生】 (2015-06-29 15:25:44)[编辑][删除]
标签: 

军事

 

 中医概念内涵【草根一生】


    许多中医概念内涵复杂,或有多义性,不能简单化理解。如木火刑金,是肝火犯肺,应用清肝泻肺的泻白散、黛蛤散等,这些药用实际上具有抗炎、化痰、改善症状、调动机体自我康复能力等多个方面复杂内涵!

治病有效看中医【草根一生】

  中医的位置【草根一生】 (2015-06-28 17:11:15)[编辑][删除]

治病有效看中医【草根一生】

    中医治病有效。小病往往一诊见效,再诊即愈。多数慢性病或大病则需缓缓用方,久久服药,亦可渐次见功。中医治病有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则,病情不再有加重的趋势;二则,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特别是缓解肿瘤晚期病人的剧烈疼痛;三则,减少或停止西药的用量;四则,症状减轻或疾病康复。

患者微笑胜大奖【草根一生】

  中医的位置【草根一生】 (2015-06-27 14:52:23)[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论中医模型化推理摘自2025-3-21中国中医药报邢玉瑞陕西中医药大学模型化推理作为科学哲学、认知

 (2025-03-22 05:07:45)[编辑][删除]
论中医模型化推理
摘自2025-3-21中国中医药报
邢玉瑞 陕西中医药大学
模型化推理作为科学哲学、认知科学等研究的重要内容,在现代得到了广泛关注和较为深入的研究。中医学本身并没有模型化推理的概念,但相关研究表明,在人类的认知演化史中,模型化推理的出现要早于传统的逻辑推理。实际上中医的理论建构与临床思维,普遍地运用了模型化推理的方法,故从模型化推理的角度研究中医思维方法,有助于揭开中医思维的神秘面纱。
模型化推理,即以模型为基础的推理,是以模型特别是思维模型为中介或工具,由一个或几个前提推出结论的思维方法。它通过建构和研究模型来推断现象背后的实体和运动,从而来认识未知对象。模型可以分为实物模型与思想模型。
中医学理论的建构与临床思维,广泛地应用了模型化推理的方法,涉及藏象经络理论的建构、气血循环的认识、病因理论的形成、临床辨证、治则治法的确立以及中药、方剂配伍等各个方面。如《灵枢•海论》基于浑天说自然界有四海,从“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论》)的原理出发,类推出人体有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等四海。中医经脉理论的建构,一方面以“树”为模型,提出了经脉起源于四肢末端的向心性走向,建构了经脉标本、根结等理论;另一方面,以水、日月五星循行为模型,建构了气血循环理论,所谓“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灵枢•脉度》)。中医六淫病因,正是古人采用了模拟方法,以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类气候变化为模型,将人类通过对“六气”的身体体验获得的普遍常识,投射到人体疾病状态下六组病因的目标域之上,建立的六种病因模型。其实质是依据人体证候特点对多种实体病因的六种综合归纳,是以机体整体反应性为基准的关于外界病因的综合性功能模型。中医的“证”是古人所建构的辨识疾病的模型,它是古人在无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基于外观的生命现象的不同,从整体上把握人体内外各部分的联系,对收集到的各种病象进行思维推理而产生的一种思维模型,是从整体的、动态的与功能的角度,揭示人体病理变化的综合性动态病理模型。故国医大师陆广莘认为辨证求本,是对证的出入信息的“中介主体”的模型识别。
模型化推理在人类认识客观世界以及科学思维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有些模型在长期、广泛应用的基础上,上升到人们的信仰层面,成为认识事物的一种惯用模式,如阴阳模式、三才模式、五行模式等。这些模式推理在中医学中普遍应用,其推理的原理大致可概括为天人合一、异级同构、同气相求以及效应验证等。

中医学是一种以直观和形象化事物为模型的推理,这种推理方法较之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可能更加原始,更加普遍。因此,中医模型化推理常常表现出直观性、经验性、功能性、非结构性、整体全息性、时序性等特征,保留了人类直观地认识事物的自然特征,与现代科学的模型化推理相比较而言,具有经验与实验、黑箱与白箱、象数与数学、定性与定量、取象比类与形式逻辑、固化与演进等诸多差异。://a3.att.hudong.com/56/22/19300542768448141075226561915.jpg

   没有好的医术,要想为患者服务好,那是空话,面对深受病痛折磨的患者手足无措,与见死不救没有什么两样!作医生就应该精通业务,这是医德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没有良好医德的人也不会有良好的医术。

   慢性病以低收入人群多发,而且病程较长,反复的治疗使患者饱尝巨大痛苦,承受沉重的经济负担,老百姓拿钱看病不容易,要多替病人着想,一张处方可能是他一个月的全部收入,我怎么忍心还开大处方?

    干医生这一行要有耐心,要不怕麻烦,富于同情心。本本分分做好医生,尽心尽责为病人解除病痛,是我的职责。患者康复后的微笑,就是对我最好最大的奖赏!”


探析数字化赋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时间:2024-11-0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李治钢

 

 

传承是中医药的命脉所在,创新是中医药的活力之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何推动传统中医药的传承创新以及振兴发展是一项重大课题。在数字化时代,中医药的数字化升级转型,既符合未来医学的发展趋势,也符合当下人们的健康需求和消费习惯。功能强大的数字技术为优秀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基于上述背景,推动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离不开数字化赋能,需要立足社会经济和中医药发展的现实需求,懂得并善于把握数字时代赋予中医药传承发展的新机遇,充分利用网络化、智能化,更好地发挥互联网、大数据、AI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作用,实现中医药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深化中医药文化与传播、教育、文旅、产业的跨界融合,发掘中医药文化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潜在价值,为推进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交上一份优质答卷。

数字化赋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机理分析

从创新应用层面看,中医药作为中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其传承发展与产业实践是一项系统性的大工程,涉及中医药文化资源的挖掘阐发、保护传承、宣传教育、文旅融合、创意研发、海外传播等多个领域。因此,数字化赋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必须要统筹协调好中医药宏观产业体系中不同领域、不同环节间的衔接与配合,构建稳健高效的中医药创新发展机制,利用数字技术切实把中医药文化这一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首先,数字技术能够促进中医药文化资源的采集整理、加工整合、共享利用。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大大提升资源整合效率,快速了解和掌握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中医药文化资源赋存情况,并利用人工智能将其作分类归档,统一整合到中医药文化资源数据库中。VR、数字建模、3D打印、智能机器人等技术设备能够为一些消失或残损的中医药文化遗产作无痕修复、数字化场景再现,让中医药文化资源得到更好保护。在做好前期资源搜集、数据整合的基础上,借助先进的数字传输技术、云储存、云计算技术,还可以实现不同机构单位、普通用户间的中医药文化资源共享,有助于做好中医药文化传承的基础性工作。

其次,数字技术能够促进中医药文艺作品创作、文化创意产业以及文旅业态融合的发展。譬如,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内容生成技术能有效帮助文化出版机构解决内容创作难题,以及中医药文艺作品产量不足、质量不精等问题;3D打印技术在中医药文创产品设计制造中得到深入应用,并为产品开发提供更多的资源和突破口;VR技术为各类中医药文化数字体验馆的运营提供技术支撑;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则为构建中医药文旅融合的新兴业态,满足中医药健康旅游需求提供了有力支撑。

再次,数字技术能够构建主体多元化、内容智能化、媒介立体化的中医药文化传播体系。具体表现为,数字化时代,各种短视频、自媒体平台让中医药专业机构、中医药专家、自媒体和普通大众都有机会成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者,形成了主体多元的传播体系,且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传播内容不再是简单的文字或影像视频,还可衍生出许多信息形式多元化、大数据投放精准、互动性强、视觉效果逼真、多感官共享的数字化传播内容,让中医药文化传播媒介从传统的报刊传媒发展为具备先进信息处理技术的立体化传播媒介。

最后,数字技术能够推动中医药文化产业的权益保护与市场监管机制建设。当前,文化版权和知识产权保护越来越受重视,尤其是随着数字技术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的深耕发展,各种先进检测分析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数字技术在为中医药文化产业内容创作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当代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建设提供了保障,特别是能在优化相关法律条文、构建文化产权保护数据库等方面做好案例数据搜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为构建强有力的中医药权益保护机制及维护文化产业市场监管秩序发挥了积极作用。

数字化赋能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的实践路径

第一,多措并举提升中医药文化资源的数字转化成效。中医药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不是简单的电子化,而是根据现实中医药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需求实施的深度资源赋能升级。具体到实践方案,一要加快数字化平台建设速度。努力构建满足人才培养、宣传教育、产业发展、文化传播等不同领域发展资源需求的数字平台,打造集储存更新、查询检索、浏览阅读、传播分享、智能应用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化资源平台,为中医药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应用筑牢基础。二要加大数字化设施建设力度。除了虚拟化的数字平台,实体化的数字化设施对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产业化创新应用同样重要。政府部门和文化经营主体应加大在数字化设施建设上的投资力度,依托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和中医药展示馆、文化教育基地、旅游胜地等场所,引入前沿数字技术和功能强大的数字媒体设备,打造中医药文化深度融入文艺创作、文化经济发展的实践示范基地。三要强化数字化建设政策供给。政府部门和有关机构要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中医药文化的数字转化,通过健全法律体系、强化政策支撑、严格执法落实等手段,打好支持中医药文化数字转化的政策组合拳,为深入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第二,以数字技术盘活中医药文化资源,打造经典中医药文化IP。近年来,中医药文艺创作生态逐渐向好,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医药图书、中医药影视、中医药艺术展览等各种类型的中医药文艺精品,这些文艺作品以具有创造性的艺术手法讲述中医药故事、传播中医药文化、弘扬中医药精神,以富有科技感的内容呈现方式和独特的故事叙述手法抓人眼球,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兼具,且大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在数字化赋能背景下,更多中医药文化资源的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亟待被发掘。例如,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数据挖掘让中医药诊疗规律得到总结、优化,使中医药服务变成数字化医学;也可以借助数字传媒技术和政府部门的支持,因地制宜地开设中医药文化主题虚拟体验馆,并将更多地方性的中医药文化创作为科普作品或改编为影视作品,这些都是盘活中医药文化资源的有效路径。总之,中医药文化借助数字赋能,融入当代文艺创作和产业发展体系,让中医药文化IP出圈,获得更多更大的关注,方能实现价值的持续释放。

第三,持续智能化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播体系构建。在融媒体时代,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推广要改变以往传统媒体为单一主体的传播机制,将更多传媒机构、自媒体、普通网民用户纳入传播体系,统筹利用好传统报刊媒体、数字化媒体、网络自媒体、个人频道等传播媒介,构建多元化传播主体紧密配合、协同发力的中医药文化传播体系。同时,要高效利用数字传媒技术提升文化内容的质量,做好市场调研,根据受众的健康等需求创作设计不同的中医药文化传播作品,构建面向一线用户的智能化传播系统,以数字技术推动传播内容丰富化、形式智能化、审美时代化,提升中医药文化的精准化传播和通俗化表达,并及时纠正互联网环境下良莠不齐、真假难辨的医学知识,以耳目一新的中医药文化作品冲击受众视听神经和审美感官,使更多中医药文化“活起来”“亮起来”,逐步改变大众对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刻板印象,让中医药文化、中医药精神真正融入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李治钢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科学技术协会)

中医根基是天文【草根一生】

  探析数字化赋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2015-06-17 14:46:31)[编辑][删除]
                              中医根基是天文【草根一生】                               中医的根基是天文,天文同时也是历法与周易的根基。中国古贤观察天文,验之于人,而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传统文化体系,其中包括历法、中医、算学、哲学等不同学科。我们学习中医,就一定要回归到天文上,从天文与历法入手,才能真正掌握中医的根基。因此说,中医不仅是治病救人的医术,更是天人相应的道。
医学远比科学复杂
樊代明 中国工程院

    •医学与科学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示”(Paradigm),有不可通约性。科学确定的是一种世界观和自然观,而医学确定的是一种生命观和健康观。

    •西医的整个体系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所以常有医学科学的提法。中医的整个体系是建立在实践经验的归纳分析和总结之上的,所以不常有中医科学的提法。

    •中医从整体辩证去看,用经验解决了医学的一些问题,但解决不了医学的全部问题。西医从分析还原去看,用科学解决了医学的一些问题,但解决不了医学的全部问题。

    医学是什么?从40年前学医我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但一直未得满意答案。时至今日,我虽仍不能明确地说出医学是什么,但我可以说它不是什么了。

    医学不是纯粹的科学

    在我看来,医学不是纯粹的科学,也不是单纯的哲学,医学充满了科学和哲学,但还涵盖有社会学、人学、艺术、心理学等等。因而,我们不可以笼统地用科学的范律来解释医学,也不可以简单地用科学的标准来要求医生。

    众所周知,医学要比科学起源早。科学一词的出现也才1000多年,而医学已有数千年甚至更早的历史。因此,应该是医学的积累、进步以及需求催生了科学。简单地把医学视为科学的一个分支或隶属于科学、服从于科学,甚至把医学视为医学科学的简称,看来是不恰当的,甚至有失偏颇。

    科学研究的是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及变化规律,其结果具有高度的普遍性。医学研究的不仅是疾病的本身(或其本质),而且要研究疾病这种现象的载体,即有着不同生活经历和生理体验的活生生的人,要研究人体各种机能的本质和进化规律。因此,医学不仅重视事物高度的普遍性,而且重视人体结构、功能及疾病的异质性或称独特性。医学是通过长期大量不间断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检验,最终形成最大可能适合人体保健、康复和各种疾病诊疗的知识体系。

    因此,医学要远比科学复杂。表现在人群的异体性、人体的异质性和疾病的异现性。就以疾病为例,据经典医学书籍记载,现有病种已达4万种之多,加之不同疾病有不同的分期和分型,而且又发生在不同人群或不同个体身上,这就构成了医学的更为复杂性。

    医学与科学的区别

    医学关乎生命。什么是生命?从哲学上讲,生命本身不是物质,而是物质的特殊表现形式。但生命相对于它所承载的物质而言更加难以捉摸,生命现象是目前人类最难解释的奥秘。医学研究的对象恰恰是特有这一高级生命形式的人类及其组成形式,而科学研究的对象则并非是如此高级的生命形式、甚至是无生命的普通物质。科学研究再复杂,最终的定律是“物质不灭”,而医学除了物质不灭外,更要回答为何“生死有期”。

    科学可以按照已奠定的、精确的理论基础去分析甚至推测某一物质的结构和功能变化,但医学目前由于对生命本质的无知,故多数的理论和实践还是盲人摸象,雾里看花。显然,在生命起源奥秘没被揭示之前,所有关于生命现象本质的解读和认识都是狭义、片面和主观的,充满了随意性。对生命的思考和解读,中医和西医充满分歧,甚至南辕北辙,其实这并不奇怪,实际上是观察角度不同所致。

    西医的整个体系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所以常有医学科学的提法。中医的整个体系是建立在实践经验的归纳分析和总结之上的,所以不常有中医科学的提法。二者各自都有优势和局限性,西医和中医辩争的焦点就在这里。双方对科学和经验的重要性都无异议,但对经验之科学或科学之经验,则认识迥异,这恰恰说明了医学和科学的区别。中医从整体辩证去看,用经验解决了医学的一些问题,但解决不了医学的全部问题。西医从分析还原去看,用科学解决了医学的一些问题,但解决不了医学的全部问题。

    医学,特别是临床医学,说到底是做两件事,一是治病;一为救命。二者相互关联,但也有些差别。治病是“治”物质,是以物质换物质,或以物质改变物质;而救命不是“救”物质,救命是在调节物质表现的特殊形式,以确保这种形式的正常存在。这就是我们中医所说的整体中的平衡,或西医所说的内环境的稳定Homeostasis。

    如果说科学是无所不能的,但医学是有其局限性的,它不是万能的,医生是人不是神。所以,人类对医学和科学的要求应该是不一样的。关于医学与科学的异同,我从个体与群体、体外与体内、外环境与内环境、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微观与宏观、静态与动态、瞬间与长期、直接与间接、必然性与偶然性、生理与心理、客观与主观、数据与事实、证据与经验、因果与相关、科学与伦理、理论与实践17个方面详细阐述过。其实,医学与科学的不同,还不止这17个方面,比如,还有表像与实质、治愈与自愈等。

    未来医学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所以说,对于医学就是科学这一观点,我是坚决反对的。科学的巨大进步,把科学推上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导致了科学主义的出现。但医学自从戴上科学的帽子后,其实好多问题不仅解决不了,反而导致医学与人的疏离,甚至越来越远。

    也正是这种普识与概念,导致时下医学实践出现了难堪的现状:我们不仅在用科学的理论解释医学,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医学、用科学的标准要求医学、也是在用科学的规律传承医学。最终的结果,医学的本质将被科学修改;医学的特性将被科学转变,复杂的医学将被单纯的科学取代,医务工作者将成为科研工作者;医学院将成为科学院;病人不再是医生关怀呵护的人群而将成为科学家实验研究的对象。这将是一种难以接受甚至难以承受的事实。这既不是医学发源的初衷,更不是医学发展的目的。

    鉴于此,我认为将来的医学实践,包括医学教育,应高度关注如下几个问题。

    用科学的理论帮扶医学,但不能用之束缚医学

    科学的理论是世界各种事物的普遍规律,有其普遍性。人体存在于世界之中,是世界的一份子,当然也受这种普遍规律的规范和影响。但这并不尽然,如果把科学发现的理论死搬硬套地纳入医学体系,必将影响医学研究和医学实践,不是误导之,便是束缚之。

    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医学,但不能用之误解医学

    应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或科学的计算方法,我们曾破解了很多医学上的奥秘,也极大地促进了医学的进步。但是,在历史上,由于应用科学研究方法不当或者是对其结果解读不当,或更多的是由于科学研究方法或计算方法的局限性,惹出过不少医间笑话,甚至是严重后果。因为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到的结果,多数是个体的、体外的、结构的、微观的,而医学实践遇到的实况却是群体的、体内的、功能的、宏观的,二者相差甚远。

    用科学的数据(或技术)助诊疾病,但不能用之取代医生

    最近几十年临床医学的发展最瞩目的两个方面是科学或基础医学的成果用到了临床领域:一个是检验医学;一个是影像医学。一个从细胞深入到了分子基因;一个从一维发展到了四维影像,从而使医学诊断水平大为提高。但同时引发了大量年轻医生难抑的依赖性,严重影响高水平医学人才的培养。

    用科学的共识形成指南,但不能用之以偏赅全

    应该说所有疗法,或所有药品都是经过科学的方法研究出来的,其疗效都是经过科学的方法计算出来的,但绝不是所有疗法或所有药品对所有的人都是有效的。因为我们用科学的疗法治疗病人,判别疗效多数依据数据、证据、因果、必然性,而医学实践遇到的实况却是依据事实、经验、相关、偶然性,二者相差甚远。因此,我们不要过度迷信用科学方法制定的那些指南,更不能以偏赅全。

    以整合医学真正“认识我们自己”

    总之,医学与科学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示”(Paradigm),有不可通约性。科学确定的是一种世界观和自然观,而医学确定的是一种生命观和健康观。科学需要“仰望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理”;医学需要“纵观人类之盛,细寻治病之策”。医学的有些做法不一定科学,但只要生命尚存、健康尚在就行。二者相当于两股道上奔驰的列车,一列不能涵盖一列,一列更不能取代一列。尽管有时有交集,但通过交点或交接地带后就需要在各自的方向上继续奔驰,最终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人类利益服务。但是,由于两条轨道在宽度、材质上有差别,列车各自使用的动力模式不一样,速度也不相同,因而需要各走各的道、不能交换,更不能重走在一条道上,否则就到不了共同的终极目标。

    既然医学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它既不像纯粹的科学,但它又离不开科学,那它们究竟是什么关系呢?我个人认为,就像降落伞与跳伞员的关系。科学像降落伞的伞罩,医学像跳伞员,怎么才能实现平安着陆呢?首先要把伞罩打开,充分发挥伞罩的面积带来的浮力,打不开抱成一团会摔死人;伞罩打开了,全部部位都去抓,那抓不过来,也不必要,但抓少了,只抓住一个部位也会被摔死;成功着陆最重要的是那17根绳子,就像我在前面讲的17种关系。这17根绳子把伞罩与跳伞员联系起来,联结起来,最后就平安着陆了。

    最近,我们一直在提倡整合医学,英文叫Holistic Integrative Medicine,HIM.整合医学就像这17根绳子,把个体与群体、局部与整体、瞬间与长期、生理与心理等等这17种关系,与至今科学发现的浩如烟海的数据和知识,从整体出发,为整体需要,有选择、有机地整合成新的医学知识体系,并用之医学实践。

    我曾经在《整合医学初探》《整合医学再探》《整合医学纵论》和《Holistic Integrative Medicine》等四篇文章中反复说过:“整合医学不仅要求我们把现在已知各生物因素加以整合,而且要将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等也加以整合”“不仅要求我们将现存与生命相关领域最先进的科学发现加以整合,而且要求我们将现存与医疗相关各专科最有效的临床经验加以整合”“不仅要以呈线性表现的自然科学的单元思维考虑问题,而且要以呈非线性表现的哲学的多元思维来分析问题”“通过这种单元思维向多元思维的提升,通过这四个整合的再整合,从而构建更全面、更系统、更合理、更符合生命规律、更适合人体健康维护和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新的医学知识体系”,最终使人类的健康能真正得到保证和保障,进而真正地“认识我们自己”。 (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本文摘编自《医学科学报》)

中医关于面部与五脏六腑关系的理论(转)【草根一生】

  探析数字化赋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2015-03-19 07:58:55)[编辑][删除



(一)肺与面部:  

l、中医面部理论:肺属金,主皮毛、开窍于鼻、其华在毛。司气、通水道。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属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与大肠相表里,肺色白 (1)肺主皮毛:“皮毛”为—身之表,包括面部的皮肤、汗腺、毫毛等组织。肺气通过经络对皮肤发挥分泌汗液、润泽皮肤的功能。故肺气与皮毛有密切关系,若肺气不能输精于皮毛,则会出现面部皮肤枯稿、面容憔悴、面部皱纹增多、面部多汗等症状。   (2)肺开窍于鼻:肺主呼吸,鼻是呼吸的通道,所以称鼻为肺之窍。肺的经络通于鼻部,肺积热时,鼻头红赤。   (3)肺病面色白:肺与青、黄、赤、白、黑五色相合,肺色白。凡面部色白无华者,病在肺。  

2、中医面部原则:治面部皱纹增多者,治肺热型鼻头红赤者,治面部色白无华者,病在肺。 (二)心与面部 

1、中医面部理论:心属火,主血脉、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司藏神、主汗液在志为喜。属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与小肠相表里。其色红。    (1)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中不断地运行,血液作为载体运载水谷精微、清气等营养物质供养全身.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包括面部的肌肉皮毛等能获得充分的营养,籍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活动。    (2)其悠久于:心主血的功能状态可通过面部色泽的表现反映出来。若心主血脉功能异常如心气虑行血无力或心血虚时可见面色苍白无华或萎黄不泽,甚者面包灰暗、唇青舌紫等症状。    (3)心病面色久:心与青、黄、赤、白、黑五色相合,心色赤。凡面色红绎者病在心。

2、中医面部原则:治面色苍白无华或萎黄不泽,甚者面色灰暗,唇青舌紫等症状者,治面色红者,治心脏为治本。 (三)脾与面部   1、中医面部理论:脾属土,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司运化、主统血,在液为痰。属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与胃相表里,其色黄。   (1)脾主运化气血:脾具有消化饮食物,吸收水谷精微(化生气血的基本物质),并对其传输和散精的作用。脾气健运,则机体能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功能正常,就能够得到充分的吸收和利用。这样就使全身的脏腑组织得到充分气血的儒养,以维持其正内生理功能活动,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 (2)主肌肉:同全身的肌肉一样,面部的肌肉乃脾脏化生的气血充养而成,脾坚则气血充沛,能充分营养肌肉,在面部可见肌肉丰满有弹性;脾虚则气血不足,面部肌肉决少营养则肌肉松弛;脾主运化水湿,脾虚则水湿不化,湿盛阻滞经络,症见形体肥胖的同时,面部肌肉臃盛肥胖。 (3)脾病面色黄:脾与青、黄、白、黑,五色相合,脾色黄。凡面色萎黄者病在脾。  

2、中医面部原则:治面部肌肉臃巴胖者,治面色黄色,治脾脏为治本。

(四)肾与面部  

1、中医面部理论:肾属水,主骨开窍于耳,其华在发,为水脏,有蒸化和调节津液的输布、废液的排泄以维持体内水液正常代谢的功能。体内的水液,来源于胃的受纳,由脾的转运,肺的通调,以输布于全身。属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与膀胱相为表里。其色黑。 肾分为肾阴肾阳两种功能。   (1)肾阳主温煦脏腑与组织器官:面部的肌肉组织与器官依赖肾阳的温煦,肾阳不足,面部的肌肉组织与器官失于温照而出现寒冷之象,寒为北方之气,其色黑,故肾阳不足者,面色黑。    (2)肾阴主滋润脏腑:面部肌肤需要足够的肾阴的滋润营养,肾阴虚水液不足时,面部皮肤发干;面部肌肤干裂、粗糙。    (3)肾病面色黑:肾与青、黄、赤、白、黑五色相合,肾色黑。凡面色黑者病在肾。  

2、中医面部原则:治面色黑者,治面部肌肤干裂、粗糙者,治肾脏为治本。 (五)肝与面部  

1、中医面部理论:肝属木,主筋,开窍于目,其华在爪。司疏泄、主藏血,属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与胆相为表里,其色青。    (1)肝主疏泄:疏通、宣泄,调畅人体气机。气机指气的运动。人体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阴阳、营卫等,无不赖气机的升降出入而相互联系,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过程。若肝疏泄太过,肝火上升时则见头目胀痛、面红耳赤等。若肝脏疏泄不及,致肝气郁结,见面色青紫等。 (2)主藏血: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人体在活动状态、遏情绪变化以及受到气候因素等影响后,机体各部分的血量是相对恒定的。如肝脏调节血量的功能正常时,面部的血量充足,则面部皮肤红润。肝调节血量的功能不正常时,面部的血量不足,则面部苍白无华。若肝气郁结,肝脏不能调节血量,导致肝脏或肝经发生气滞血痹时,面部发生黄褐斑。    (3)肝病面色青:肝与青、黄、赤、白、黑五色相合,肝色青。凡面色青紫者病在肝。  

2、中医面部原则:治疗肝火症所致的面红耳赤者,治面部青紫者,冶面青者治黄褐斑者,治肝脏为治本。 (六)胃与面部  

1、中医面部理论:胃主腐熟水谷,降浊。胃气降浊功能正常,面部肤色光滑胃气降浊功能不正常,浊气上逆,湿热毒气蕴集于面部时,面部皮肤上会出现小豆豆,俗称“座疮”。 胃气降浊功能不正常,湿热毒气等浊气上逆蕴集于鼻时,鼻头红赤。  

2、中医面部原则:治胃热型座疮者,治胃热型鼻头红赤者,治胃腑为治本。

让中医经典“活”在当下

  探析数字化赋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2023-01-31 04:44:19)[编辑][删除]
时间:2019-12-0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王庆其

 

王庆其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经典是先人临床医疗经验的结晶,所以离开临床实践就无法解析经典的隐奥和是非曲直,立足临床实践是研读中医学经典的最高境界。

  •从科学研究而言,中医学经典所提出的许多观点大抵属于“假说”范畴,我们应该用经典理念开掘科研思路,通过现代科研手段把经典理论中的“假说”变成“真说”,以推动理论创新。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传承与创新是中医药学的两大根本任务,传承的重点是中医药学术中的“精华”;创新的前提是“守正”,“守正”就是“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所谓“创新不离宗”。

  中医学经典集中反映了先人关于生命、健康、疾病及其防治的智慧和经验,其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厥功甚伟。历史已经推演到新的世纪,人们对于疾病的防治和健康的追求和期望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前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是如何让古老的中医学经典“活”在当下,以福佑人民的健康?笔者不揣浅陋试谈一些感想。

  用经典激活临床

  中医学经典是先人临床医疗经验的结晶,所以离开临床实践就无法解析经典的隐奥和是非曲直,立足临床实践是研读中医学经典的最高境界。笔者认为当前倡导“读经典,做临床”的主要目的有二:一是用中医经典激活临床的思维,旨在提高临床疗效;二是通过长期的临床经验的积累,经过提炼升华,旨在拓展经典理论创新,推动中医学术的发展。

  然而,数千年以前的中医学经典不可能回答和解决我们当前医疗工作中所有的问题和难题,学习经典旨在借鉴古代医家的智慧和思维方式。一部《伤寒论》113方、397法,实际是阐释外感热病的辨证施治规律。其以三阴三阳六经辨证统率诸病,通过辨阴阳、分寒热、定表里、决虚实,进一步判明病变的性质、部位、邪正态势及其演变规律,其所见者大,所包者广。只要我们详其意趣,识其真要,师其法,不泥其方,则不仅可指导外感病的辨治,而且完全可用于现代各种杂病的论治。

  例如,仲景有治疗“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的小青龙汤法,国医大师裘沛然常用此方加减治疗老年性慢性支气管感染,效果甚好;对某些病邪久稽,脾肾阳虚,痰湿阴寒凝聚,咳嗽、气喘并作,裘老取小青龙法合阳和汤法,方中麻黄、白芥子、甘草有平喘、化顽痰、止咳之功;姜炭易干姜,温阳蠲饮;肾不纳气,用熟地填精,鹿角霜温肾壮阳。此方标本兼顾,对肾虚咳喘患者,颇为合拍。阳和汤出自《外科证治全生集》,原为专治阴疽而设,有温阳散寒、解凝通滞之功。此取《黄帝内经》“阳化气”及《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经义,犹如春温和熙之气,普照大地,驱散阴霾,以布阳和。用外科方治疗内科病,独出机杼,发经典之绪余,颇见新意。诚如清代医学家吴尚先《理瀹骈文》所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医理药性无二,而法则神奇变换”。又如,国医大师熊继柏治疗一发热咳喘病,迁延四月,双足萎弱。取《素问·痿论》“肺热叶焦,发为痿躄”经旨,用吴鞠通益胃汤合千金苇茎汤加减,服数十剂热退痿复。

  笔者认为,中医学经典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学术成就,但毕竟存在着某些局限和不足,它不可能为我们直接提供解决当前医疗实践所面临难题的答案,因此,读经典做临床需要智慧,需要在继承中不断探索与创新,才能起到激发临床思路,提高疗效的目的。例如,《素问·阴阳别论》记载:“二阳结,谓之消。”二阳,指阳明之胃与大肠,肠胃结热,津液枯涸,口渴善饥,发为消渴。后世治消渴有滋阴、润燥、降火等,疗效不一。笔者体会,清胃与大肠之热,滋胃与大肠之阴,是取效的关键。余曾治一男性中年患者,日饮水八热水瓶,小便二三十次,形体日瘦,苦不堪言。经西医多次住院检查,排除糖尿病、尿崩症等病变,以口渴尿频待查出院。患者在当地医院迭服中药80余剂,收效不显。药有补气、敛津、养阴、清胃、益肾等。邀诊后,遍览前方,余亦技穷,后追询病史发现,患者饮食必欲经冰箱之冷食、冷饮而为快,大便干结,察舌质红,苔根黄色。此二阳热结,胃、肠热盛。前医虽曾投石膏、知母之类,恐病深药轻,不足以克邪。遂投方:生石膏90克(后加至120克),知母、寒水石各30克,甘草6克,乌梅12克,地骨皮15克,生大黄9克(后下)。并根据仲景用白虎汤煎法,以粳米60克,先煮成米汤,再以米汤煎中药。14剂后,饮水、尿量有所减少,大便通调。前方续有增损,调治3月余,诸症悉除,照常工作。此案二阳热结,取大剂白虎直折火势,伍大黄通阳明之腑,结果较短时间内热撤渴平。

  笔者深切地体会到,对中医经典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背诵一些条文,未能真正体悟其中的真谛,就不能做到圆机活法,激发临证思路,促进疗效的提高。

  从科研拓展经典

  科学研究离不开科学假说,假说是开拓科学新领域,打开科学宝库的钥匙。假说可以唤起众说,促进科学发展。从科学研究而言,中医学经典所提出的许多观点大抵属于“假说”范畴,我们应该用经典理念开掘科研思路,通过现代科研手段把经典理论中的“假说”变成“真说”,以推动理论创新。

  例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灵枢·卫气失常》《灵枢·九针十二原》将胖人分为“膏人”“脂人”“肉人”。它以肥胖的病理特点进行分型,是对肥胖病最为简明的一种分型方法。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的仝小林课题组通过对1267例肥胖成人进行了人体测量,结果显示,1267例中,膏人576例,数量最多,占45.5%,其次为脂人351例(27.7%)和肉人(26.8%)。三类人症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均是嗜食肥甘醇酒,其中膏人的糖尿病、脂肪肝、血脂紊乱、痛风、冠心病等大多数代谢相关性疾病的患病率均比脂人、肉人多近10%及以上。仝小林提出“膏浊”的概念及生成原理、过程与危害,以及膏浊与“湿、痰、瘀”之间的关系,说明“膏浊”阻滞血脉,闭阻络脉,耗伤气血津液,所引起的多种病变是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重大疾病的源头病因。现代研究也证实了肥胖与多重疾病的相互关联性,“膏浊”理论是中医病因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并决定了对多种慢性重大疾病的发生发展方向和预后研究。《素问·奇病论》说:“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素问·通评虚实论》曰:“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经文提示:肥胖是脾瘅的源头,消渴由脾瘅转化而来;脾瘅的核心病机是“中满”和“内热”。脾瘅之后,会发生一系列与大血管病变相关的疾病,脾瘅的形成与代谢综合征极为相似。2011年,仝小林系统提出代谢综合征“膏浊”理论,创建通腑泄浊法,确立以大黄黄连泻心汤为主的方药,并以减轻胰岛素抵抗为主线,开展了中药复方治疗单纯性肥胖症及含血压、血糖、血脂异常不同组分代谢综合征的多项临床研究,实现了对肥、脂、压、糖等多代谢紊乱的整体治疗。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因此,用《黄帝内经》理论指导科学研究有两种思路,一是用临床及实验研究验证经典理论的科学价值,二是借鉴经典理念,进行理论创新,设计治疗方案,进而结合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创制新药,取得疗效的突破,造福人民健康。

  从文化演绎经典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方式和生存技术,由生存方式演生了中华文化,由生存技术逐渐发展成为医学。前者属于“道”,后者属于“术”,“道无术不行,术无道不久”,所以中医学从萌生开始就体现了“道术相合”、文化与医学不可分割。《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医疗实践经验相结合的结晶,文化是“根”与“魂”,医学是大厦。没有坚实的根基,大厦就会倒塌;没有丰富的灵魂,独存躯壳,就没有生命的活力。故文化与医学,两者血脉相连,须臾不能分离。诚如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所说,“医学是对人类痛苦的回应,它从诞生那一天起,就不是单纯的技术,而更多的是对患者的安慰和关怀,所以说医学起源于人文,它本身就体现了人文,而且永远也脱离不了人文。”

  说到《黄帝内经》的文化理念,就首先要谈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之学”。先人们在探讨宇宙的生成或探索生命的奥秘过程中,无不围绕着天人关系这个核心展开。“天人之学”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起点,也是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所以古人说“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古代贤哲们经过长期的探索与思考,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念。近代著名学者钱穆说:“我以为‘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信仰,也是中国文化最有贡献的一种主张。西方人离开了‘人’讲‘天’,在今天科学愈发达愈显出对人类生存的不良影响。‘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黄帝内经》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的基因,强调研究“天”必然联系“人”,研究“人”一定联系“天”。中医学所研究的“人”,其实质是“人—人”“人—天”关系的总和。中医学是以“天人一体”为理论核心,探讨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应该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母体,解读中医学对生命、健康、疾病及生死等的价值观念、独特的认知思维方式、人文精神等。《黄帝内经》所提出的“人与天地相参”的观点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基础之上的,并以当时医学实践的成果丰富和发展了“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医学最基本的核心理念,它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全部,并作为临床实践的指导思想。

  《黄帝内经》另一个重要文化理念是“形神一体”的生命观。形神关系是哲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形神是生命的基本要素。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长林认为,形神关系从哲学上讲其本质是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从医学上讲实质是机体与机能、肉体与精神的关系。心身关系的本质是形神关系,人的生命是肉体与精神、身与心、形与神的统一体。人类的生命活动有两大类,即生理性活动和心理性活动,而主导统率人体生理、心理活动的是“心”。《黄帝内经》提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者,五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经文提示“心”有两大生理功能:“心主血脉”“心主神明”。“血脉之心”主宰五藏六腑生理活动,“神明之心”主宰心理活动。近年心理生物学研究确认,社会心理因素主要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递质和免疫系统作为中介机理而影响躯体内脏器官的功能。中医将“心”作为调节心理、生理活动的最高统帅,把形神整合成统一的整体,这是中医学对生命理论的独特贡献。1995年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提出的“双心医学”概念,是将精神心理因素作为心脏整体防治体系的组成部分,实质上佐证了中医“形神一体”以及“心主神明”“心主血脉”的科学理念。

  《黄帝内经》文化思想突出“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黄帝内经》的人本思想,是站在疾病与人这个角度去探索的,强调尊重人、关爱人、治病的目的是救人。《黄帝内经》有“人者天地之镇也”等记载。孙思邈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中医学的人本思想从患者与医生的关系说,以患者为主;从“病”与“人”的关系说,以人为主;在“邪”与“正”关系说,以保护“正气”为主。这一理念贯穿于医疗实践活动的始终。中医治疗疾病时强调“扶正祛邪”“祛邪即所以安正”“祛邪而不伤正”,“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阳回则生,阳亡则死”等原则就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表现。

  文化并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它产生于人类的生存方式以及对世界事物的认知。中医药文化是“道”,它可以内化为认知生命活动的思维方式。我们今天强调为医者要学习研究中医药文化,并不是一件或可有无的事,而是切实弘扬中医特色,激发中医独特认知思维方式的需要。有哲人说“经典永远活在现代诠释之中”,按照现代哲学解释学的创始人伽达默尔的看法,任何文本和事物的意义就存在于人们的理解和解释之中。对于中医学经典原创理论的提出现代诠释,剖析其科学内涵,并付之临床实践及科学研究,必将有助于中医学揭示生命、疾病的本质,阐明治疗疾病的机理,推动学术的创新发展和临床疗效的突破。(王庆其)

《黄帝内经学术发展史略》出版

时间:2022-10-1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2版  作者:王姿英

本报讯(记者王姿英)近日,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王庆其主编的《黄帝内经学术发展史略》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该书从中医学术发展史的角度,对《黄帝内经》自秦汉至清代前期的学术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分析、研究和反思,展示了内经理论在后世的传承、变化与发展,探讨中医学术发展的规律,以启迪当今学术研究。

本书名为《黄帝内经学术发展史略》,旨在溯源析流。“溯源”是指本书沿历史发展之轴,纵向结合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特点,梳理历代医著文献对《黄帝内经》的传承发展;“析流”是指本书沿中医学术发展脉络,立足于中医理论体系,并根据王庆其提出的“《黄帝内经》立论三体系”的观点,划分为哲学思想、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三部分,横向研究后世医家对《黄帝内经》理论的阐释、发挥及运用,提炼学术思想,评判剖析得失。全书资料丰富,结构清晰,全面勾勒出《黄帝内经》学术发展在不同阶段的历史特征,有助于系统挖掘、传承《黄帝内经》学术精髓。

 

中医战略【草根一生】

 让中医经典“活”在当下 (2014-06-20 10:00:13)[编辑][删除]

标签: 

育儿

                          中医战略【草根一生】

    中医应改革开放。改革,就是中医药教育、医疗体系要中国化,按照自身发展去改革。当前的学生对中医的信心不足,医院里的医生不姓中。譬如说小夹板技术,世界公认是个好方法,有几个中医院接骨不开刀?这关系到医院的经营问题。因此,如何能实现中医药的简便廉验,又能使中医医院生存和发展,这不仅仅是中医院的改革发展问题,也是整个卫生体制的发展问题,所以医改最主要的是发展中医,发挥中医的最大作用。我认为中医发展战略,是自信自强,改革开放!这才是光明大道。

时至今日,对待传统依然缺乏相对理智的态度,则未免是一种文化贫瘠与不自信的表现。看不到的不一定不存在,不了解的不一定没道理,这种最起码的科学精神。对于传统,我们缺失的是这份理智和最起码的敬畏。

  尊重中医并不是无原则地迷信古人,中医古籍中也有值得批判的论述。谁要是盲目崇古,甚至拿这些,炫耀中医之妙,那中医会让人觉得是“有意或无意骗”。因此,对待中医,乃至中国传统文化,不轻易否定也不盲目信古的老调子,还是很有必要重弹的。这种理性和从容,是当下分析和处理问题时尤其需要具备的。

  平心而论,中医时常不让人待见,固然有文化断层所形成的思维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医专业人士的不作为也有密切关系。社会充斥着大量借中医之名行敛财之实的“中医大家”骗子,从养生到诊治无所不能,待一日“闹大了”,原形毕现,专业人士才开始出来批判,并对中医例行解读。如此想来,反倒也不觉得骂中医之人可恨。为什么中医专业人士不自强,不自卫!不能未雨绸缪,防患未然,以积极、灵活的方式向大众宣传中医、介绍中医,使大家能理解、相信、应用中医,给大家一个尊重中医的信心,何乐而不为也!

传承寄语 <wbr><wbr><wbr><wbr><wbr> <wbr><wbr><wbr><wbr><wbr> <wbr><wbr><wbr><wbr><wbr> <wbr><wbr><wbr><wbr><wbr> <wbr><wbr><wbr><wbr><wbr>【草根一生】

         中医事业靠传承,传承薪火不离人。

        学不好医要思考,方法对头才能成!

        回归自然寻原点,传统文化要学好。

        读书莫成半拉子,惹得先生都生气,

        说你愚昧与无知,中医也被受株连。

        人人学习都努力,说话方能底气足。

        医学路长慢慢走,总能跑到人前头。


 伟哉中医,源远流长。 

伟哉中医,名扬四方。 
想我中医,肇自炎黄。神农尝百草而知药性,岐黄穷天地以定纲常。 
医圣仲景,宗伊尹而制汤液,审六经以辨伤寒。 
叔和脉经,士安甲乙,巢氏病源,一脉相承,气象万千。 
更有孙氏千金,王氏外台,钱氏直诀,为后世铺垫。 
金元四家,各立新说。时珍纲目,声名远播。 
明清以降,继续发扬。温病学派,更显锋芒。 
新中国成立,百业兴旺。 
中医中药,日益辉煌。 
教研临床,蒸蒸日上,人才济济巨著煌煌。 
试看今日世界,无处不有中医之颂扬。 
中医国粹,如日中天。仰之弥高,望之弥远。 
今当盛世,国泰民安。愿我中医,更加灿烂。 
伟哉中医,与星汉齐辉。 

伟哉中医,与日月共鸣!医学路长慢慢走,总能跑到人前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