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万氏扶阳炮灸治验五则

(2024-11-21 15:40:25)

万氏扶阳炮灸治验五则

时间:2024-11-0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6版  作者:万剑峰

 

倡导(伤)寒与温(病)统一的江西名医万友生认为,一名合格的中医师,不仅要精于辨证论治、选方择药,也要具备审经施灸(针)的技能,这样才能在应对复杂的临床证候中游刃有余。他主张中医临床灸、针、推拿、拔罐、放血、药熨等外治法与内服中药并用,倡导外治法与内治法的统一。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笔者有幸成为父亲万友生的中医学徒。在他的亲自指导下,笔者以四部经典原著及父亲的医论医案为教材,跟师抄方侍诊。父亲还特意安排笔者前往安徽中医学院(现安徽中医药大学),拜师周楣声、张维、王秀珍等教授,学习艾灸、芒针及放血疗法等。周楣声专注于艾灸技术,他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不断创新灸具,扩展了艾灸的应用范围,临床疗效卓著。

历代医家力主热症禁灸,周楣声却认为:热症不仅“可灸”“宜灸”而且“贵灸”。他直接主导的“灸法运用于流行性出血热”课题,在退热、抗休克、肾功能损害等多方面均优于西医对照组,取得令人信服的科研成果。

《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在人的生老病死过程中,阳气是起决定作用的。艾灸是直接扶助阳气的疗法,艾热温通助阳,通经络、祛外邪,利气行、助运化,扶正气、养五脏,其气芳香,提神避秽。艾灸配合中药更具“一加一大于二”之功。

万氏扶阳炮灸乃笔者将父亲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同周楣声灸法结合所创。其所用艾条采用陈年艾叶,精选辛香温通易燃之中药掺和其中,卷纸及粘合剂等全部用料不含工业化学成分。艾条极易点燃,气味芳香宜人,醒神怡情。火势均匀持久,热度稳定,燃烧后呈白细粉,不结团块,效能极佳。对于艾条,人们往往只重艾热而对燃烧产生的烟雾非常排斥,想方设法控烟、排烟,甚至研制无烟艾条。其实,艾条燃烧的气味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来自大自然的草木芳香,本来就是艾灸的组成部分。

本法含3种不同规格的艾条,10厘米艾柱采用“灸架艾柱温和悬灸”,其优良的燃烧特性能长时间保持温度,且散热面积大,使用灸架更可省去人工。4厘米与2.5厘米艾条采用“手持艾条押手点灸”,靠双手配合、近距离施灸,能发挥高热效应,快速获得灸感。两种灸法有强弱缓急之别,更能满足临床需求。本法在施灸的同时,有时要求受灸者自练“真气运行法”气功,意守施灸部位,凝神入静,吐纳吸气。实践证明,气功状态下的个体,借助艾灸的温热刺激,灸感更胜一筹。

本法多选任督二脉,配合四肢穴位辨经施灸。3种不同直径的艾条灵活运用于多种疾病的防治,如感冒发热、咳嗽咳痰、鼻塞流涕、胃脘胀痛、腹泻便秘、厌食呃逆、口味异常、神疲肢倦、形寒肢冷、易感体质,以及妇人月经不调、宫寒不孕、面部生斑等。针对亚健康人群,有增进饮食、缓解疲劳、改善睡眠之功,尤其治肩颈腰膝腿痛诸症,有立竿见影之效。现将万氏扶阳炮灸治验五则整理分享如下。

伤风鼻塞

严某,男,52岁,2023年11月8日初诊。患者素体强健,爱好冬泳,极少生病,3天前感受风寒,鼻流清涕,喷嚏连连,鼻腔堵塞不通,鼻根与两眉之间有沉重感。服市售鼻炎灵片无效。

治疗:押手点灸印堂穴。一手持直径4厘米艾条。另一手呈半握拳状置于受灸部位,近距离施灸,押手小指接触灸面感受艾热,一旦热甚,立即抬高艾条,如此进退施灸。约5分钟后,患者自述鼻道已通,15分钟后冷感消除。移灸通天穴10分钟后改用灸架艾柱温和悬灸,直径10厘米艾柱,中心正对印堂,灸面覆盖前额、鼻根、鼻孔,温和悬灸40分钟,每10分钟转动灸柱一次,以除去艾灰,保持温度。连灸4天,症状得以控制。不料第5天患者早晨衣着较少,不慎受寒,症状又起,灸后很快控制症状。予服自制“万氏御风通鼻散”(黄芪、防风、白术、荆芥、薄荷、甘草、苍耳子、辛夷花、细辛、白芷、川芎、蝉蜕等),日服3次,每次5g。继续艾灸治疗8次,除重点施灸印堂穴外,轮换通天穴、大椎穴、风池穴。连续灸治12次,诸症悉除。嘱继续服用“万氏御风通鼻散”以巩固疗效。

 押手点灸是笔者多年使用的艾灸手法,因近距离施灸,热效快,刺激强度大,但过热恐有灼伤之虞,故押手作为与受灸者直接接触的“探手”就显得很重要。艾灸之要,气至而有效。灸感的产生,与选择的施灸穴位、艾热强度及艾灸时间密切相关。而艾热强度与艾灸时间是因人而异的,这就要求施灸者能以恫瘝在抱的情怀,时刻把握艾灸热量与时长的分寸,如此才稳妥。灸架艾柱温和悬灸因能长时间保持温度,就如同文火慢煮,艾热力透深层,对改善罹患部位致病内环境有利。

周楣声认为,手持艾条施灸总是或高或低,或左或右,难使热力均衡、作用集中,且手持极易疲劳,难以持久,不能发挥灸疗的最佳功效。笔者自小学习二胡演奏,至今不辍,有童子功,初习艾灸时就有持弓拉琴的感觉。经过一段时间练习,更觉手势稳定,灵活自如,灸到深处,气定神闲,而无疲劳之意。手持艾条加上押手的作用,使灸疗能在受灸者可接受的热力强度下,作用集中、时间持久地进行。

痛经

甘某,女,27岁,2008年11月6日初诊。患者患痛经10余年,时作时止,久治不愈。月经后期、经前小腹冷痛连腰,经少色黑,淋漓近10日方净。舌淡红,苔薄,脉细弱。

治疗:予4厘米艾条押手点灸关元穴,嘱受灸者调匀呼吸,舌抵上颚,呼气时意守丹田,15分钟后患者自觉腹中温暖舒适,移灸子宫穴,15分钟后腹痛大减,腰痛亦缓解。改用灸架艾柱温和悬灸,艾柱中心对标次髎穴,灸面覆盖骶部,悬灸40分钟。灸疗5次。第1次治疗后,月经量增多,排经也较顺畅,予少腹逐瘀汤加减:干姜6g,肉桂6g,小茴香10g,赤芍10g,川芎10g,蒲黄5g,五灵腊5g,当归10g,制乳香6g,制没药6g,延胡索10g。5剂,水煎服,日1剂。

11月12日二诊:经血已趋干净,腹痛消失。改方参芪四物汤加减:党参30g,黄芪30g,当归10g,熟地黄30g,白芍10g,川芎10g,香附子10g,甘草5g。7剂,水煎服,日1剂。灸疗7次。

11月20日三诊:次月月经来潮,痛经大减,疼痛已不连腰。改服少腹逐瘀汤5剂,配合灸疗5次,月经期平安度过。坚持月经期灸疗3个月,练习气功不辍,病获痊愈。

 气功状态,是排除杂念、恬淡虚无的心理状态,这种平稳松弛的心情,对人体局部疼痛缓解是有益的。

泄泻

王某,女,63岁,2022年2月3日初诊。患者大便溏泄近20年,平均每天大便3~4次。上午大便初硬后溏,午后肠鸣不断,拉稀甚至水样便。时自汗、背冷,食少乏味,入夜口渴。舌淡,苔白,脉细数偏弱。经查既往病历,患者一直服用清热解毒、性寒味苦之品,多为药理实验报道过的能抑制肠炎病菌的草药。查体:胸6~7椎下压痛明显。

治疗:押手点灸灵台穴、至阳穴,灸至10分钟时,灸感沿脊柱下行,折入腹中,脐周、腹中肠鸣大减,点灸20分钟后,改用灸架艾柱温和悬灸,中心正对脐中,灸面覆盖下脘穴、气海穴、天枢穴,悬灸40分钟。灸疗3次。患者证属脾虚湿盛、气不摄津。予参苓白术散加减:黄芪30g,防风10g,白术10g,党参15g,云苓15g,薏苡仁30,砂仁10g,浮小麦30g,牡蛎30g,芡实15g,淮山药15g,扁豆15g,桔梗10g,甘草10g,陈皮15g。3剂,水煎服,日1剂。

2月6日二诊:大便日2次,成形质软,肠鸣大减。食香、能进米饭(以前多食面条、稀粥),但自汗、背冷仍在。守上方去桔梗加桂枝10g。7剂,水煎服,日1剂。灸疗7次。

2月13日三诊:大便日1次,成形,其中有2天大便2次,第2次偏稀,但不呈水样。粪色正常,知饥食香,脉力转旺。但仍自汗出,背部尤甚。灸疗隔日1次。处方:黄芪50g,党参30g,云苓15g,甘草10g,浮小麦30g,白术10g,生牡蛎30g,麻黄根15g,西洋参10g,麦冬10g,五味子10g。7剂,水煎服,日1剂。

2月20日三诊:大便日1行、成形,汗出己止,病己向愈。

 本案患者患20年顽固泄泻、自汗,乃气虚不摄津所致,配合艾灸止泻作用明显,但自汗则难改善。考虑本案还有脉数及入夜口渴等心之气阴不足的征象,“汗为心之液”,加入益气养阴之生脉散立见显效,可见坚持辨证论治理念,才是中医临床获效之根本。

周楣声曾指出,“腹泻同其他疾病一样,均可在胸椎及其两侧出现一处或多处压痛反应,尤以第6~7胸椎为常见”。诚如所见。

腰痛

万某,男,72岁,就诊时间已不详。主诉:腰痛连右小腿外侧。CT提示腰椎3~4,4~5,5~骶1膨出,骨关节退变增生,生理弯曲减弱。腰椎旁压痛明显。右侧腰肌紧张、质硬,右腿腘中静脉突显,色黑紫。

治疗:将直径2.5厘米艾条分3段,每段约4厘米长。手持艾架排插3支艾条押手悬灸,在腰3至骶1的范围里移动施灸约20分钟。灸感向下行走传至腹部,约30分钟后3支艾条燃烬,即改用灸架艾柱温和悬灸40分钟,腰部疼痛大减,并有排便之意。灸后取腰椎3、4、5旁开压痛点施用小针刀,进针后稍作拨动即出针,继而拔罐放血约5ml。右腿委中放血约10ml。内服处方:赤芍15g,白芍15g,甘草20g,桑寄生30g,杜仲15g,续断15g,当归10g,鸡血藤15g,独活10g,薏苡仁30g,木瓜10g,川牛膝30g。7剂,水煎服,日1剂。

先后艾灸7次,刺络放血2次,服中药7剂,治疗后腰痛大减,下肢牵引痛消失,已可慢走5000步而无不适。

 本案患者在治疗第1次时出现灸后欲便之意,自诉为10余年来未有过的排便量多,通利畅快,便后更觉腰部轻松如卸包袱。表明充分的灸疗时间,可得到更强烈、更广泛的灸感,正如周楣声所说:“灸贵在久。”

喉喑

齐某,男,62岁,2014年11月初诊。近日患者因陷入经济纠纷,心急如焚,日不思食,夜不能寐。3天前突感咽喉灼热痛痒,咳而无痰,随后声嘶失喑。次日去医院就诊,取用金嗓子喉宝等药物,疗效不显,故改试用针灸。刻下:患者面容憔悴、尽显疲态,口干而不多饮,咽喉红肿充血如火灼,吞咽不利,食少,尿短赤。舌红,苔少,脉弦细数。

治疗:押手点灸大椎穴,灸至10分钟,喉间灼热不减反添烦躁。灸至20分钟后,微有汗出,喉间有松动。移灸至肺俞穴,灸至40分钟,汗出烦安。停灸后取梅花针敲击大椎穴,拨罐,放血约10ml。内服处方:西洋参10g,麦冬10g,五味子10g,桔梗15g,生甘草15g,薄荷6g,生地黄30g,竹叶10g,黄连6g。3剂,水煎服,日1剂。

艾灸、拔罐后,患者喝纯净水100ml,锁眉顿开,自觉喉中放松。嘱少发声,静养。服药1剂,当晚安睡5小时,醒后喉中已无灼热感,再服中药1剂,傍晚声音已开。

 本例喉喑,证属情志内伤、郁而化火,熏灼咽喉,以至声嘶失喑。此时阴液亏损。经内服养阴清热中药,外施艾灸扶阳温通,“火郁发之”,收效明显。本案印证了周楣声“热症不仅可灸、宜灸而且贵灸”的论述,也体现了内外结合治法在临床上的优势。(万剑峰  江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针灸临证与温针灸器应用

 (2024-11-15 03:37:50)[编辑][删除]

针灸临证与温针灸器应用
摘自2024-11-14中国中医药报
郑英斌 陕西省合阳县中医医院

使用温针灸器针灸足三里穴。

针灸临证是应用针刺艾灸的方法,通过经络腧穴,以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应用针灸疗法,必须依据中医学基础理论和针灸治疗原则,对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根据腧穴的特异性和各种刺灸法的特点,运用恰当的操作方法,刺灸一定的腧穴,才能发挥它的治疗作用。笔者所著《针灸临证与温针灸器》一书近期出版,主要参考新世纪第4版《针灸治疗学》,对67种针灸科常见病的治疗方法进行论述。每个病证对概述、辨证要点、基本治疗中的治法保持原文,去掉了西医学中的病名,纯粹以中医理论体系来论述针灸临床。现笔者将其要点概述如下。

分组选穴的优势

根据主穴的所在部位,以仰卧位、俯卧位和侧卧位三种体位设1~3组处方,视病情的状况采用不同的体位,交替应用,有利于病情的缓解,防止一个穴位被长期刺激而致疲劳。如中风患者,仰卧位1组处方多用于中风早期,以醒脑开窍、调理心气;仰卧位2组,取“治痿独取阳明”,疏通肢体经络、气血;中风患者后期多呈现“阴极阳缓”的偏瘫步态,侧卧位取阳跷脉经穴及筋会阳陵泉,及时予以纠正。急性期仰卧位1、2组处方交替应用,病情稳定后仰卧位2组与侧卧位处方交替应用,为便于医生记忆,单日取侧卧位,双日取仰卧位,在实践中临床效果显著。而假性延髓麻痹,适用于仰卧位与俯卧位两组处方交替应用;急性期多取仰卧位处方,病情稳定后与背俞穴相配合,以扶正祛邪,取得显著疗效。用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为次要体位,仰靠坐位最常用于金津、玉液放血;俯伏坐位多用于针刺哑门,只捻转、不提插、不留针,出针后紧压按针孔1分钟。总之,针灸体位,为针灸处方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根据病情,随时变方,以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针灸方法的选择

针和灸

针和灸皆可补可泻,但两者比较而言,针偏于泻,灸偏于补,故凡虚证(除阴虚外)皆可以用灸。来针灸科的许多患者都是经过其他方法治疗效果不佳的久病、体质虚弱者。“陷下则灸之”“寒者温之”是针灸的治疗原则。慢性疲劳综合征、衰老、外伤性截瘫等,需要针灸并用;胃下垂、阴挺、脱肛的“陷下”证,皆宜用灸法;风寒湿痹为患的肌肉、关节疼痛及寒邪入里证等,艾灸施治最为适宜。“若要安,丹田、三里不曾干”,施灸关元、足三里、神阙等穴,能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若用艾条施灸足三里、三阴交、内关等上下肢腧穴,燃烧端必须向心端。每天施灸2~3次,中午1点左右必须灸,此时阳气正盛,阴气未来。施灸皆用补法,可在温度达到一定程度待艾绒燃尽时乃去之。隔姜灸治疗虚寒病证,如腹痛、泄泻、关节疼痛等;隔附子饼灸,由于附子大温大热,有温肾补火的作用,可治疗各种阳虚证。总的原则,灸治的适应范围一般以虚证、寒证和阴证为主。对阴虚阳亢的疾病和邪热内炽的患者不宜施灸。

点刺放血

点刺放血具有开窍、清热、活血、消肿等作用,适应于实证、热证、瘀血和经络瘀滞、疼痛等。如中风、肝阳上亢等头昏的患者反映,点刺放血后头脑立即清醒。十二井穴原气所出的根和本,也是经气所出的部位。“病在脏者,取之井”,十二井穴放血先从少商开始,依次为商阳、中冲、关冲、少冲、少泽。十宣主治昏迷、晕厥、中暑、热病、小儿惊厥、指端麻木,放血的次序为中指、食指、无名指、拇指、小指。气端的作用为中风急救、足趾麻木、足背红肿、疼痛,放血先从拇指开始,最后到第五脚趾。尺泽、委中放血刺入血管即可,不要刺穿血管,浅静脉放血亦应尽量不要穿过血管。急性淋巴管炎在红丝上多针刺血及散刺法均可,只要达到“宛陈则除之”、通经活络的目的。还有挑刺,多采用将针刺入穴位0.2~0.3cm,将针身倾斜并使针尖轻轻提起,挑断皮下部分纤维组织,配合手指挤出数滴血,然后用75%酒精棉球擦血并局部消毒。这些疗法对泻热、皮痹、浮浅静脉瘀血的治疗效果很好。放血多在针灸疗程(10天一疗程)的首次进行。中风闭证、麻木(实证)等患者5天可放血1次。实证、热证,指、趾端放血每穴挤出3~5滴血;虚证亦可放血,每穴挤出1~2滴血,随即用针刺补法,或用温针灸器施灸。

电针

电针,教科书中作为其他治疗,实际在临床上已经普及,发挥着针刺和电刺激的双重作用,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第一部电针仪是陕西省西安卫校朱龙玉医生1953年发明的,它是针灸专业中的第一部医疗器械。一组电针,一般取同侧肢体的穴位,特别是上肢腧穴的电针应避免电流回路经过心脏。调节电流量时,应逐渐从小到大,以患者能耐受为宜;一个肢体带有两组以上穴位时,先开远端腧穴的电流,再调节近端穴位的电量。电针的刺激如同针刺方法和药物剂量一样意义重大,一般实证电流宜大些,虚证电量需小点。有人认为,电针刺激腧穴为泻法,所以,选穴要合理,该泻的穴位带电针,应补的病证及腧穴施灸。如果毫针刺入神经干或靠近神经部位,患者会有触电样感觉,带上电针,针感更强烈,应将针拔至皮下,改变针刺方向,避开神经。

耳穴压丸

书中耳针全部改为压丸法,方便安全。耳穴疗法主要用于功能性疾病,对部分器质性疾病也有一定的疗效。压丸法能让患者每天规律性地做按压治疗,疼痛发作时随时按压。耳穴探查为“一看、二压、三测量”,许多疾病在病变相应区会出现充血、结节、小水疱等反应,反应区用探针或镊子尖的背面压痛明显,电阻测定法的反应更为显著。耳穴压丸时,女性先用右侧,男士先用左侧,取男左女右之意。许多患者反映,两侧耳穴有不同的感觉, 尤其是女性右侧耳穴的反应非常明显。两侧耳穴轮流选用,压一侧耳穴,则取掉另一侧耳穴的压籽丸。每天按压5次左右,每个穴位按压1分钟,7~10天为一个疗程,休息3天,进行下一个疗程,每天或隔天做一次耳穴压丸治疗。耳穴压丸也要注意严格消毒及耳部卫生,严防引起耳廓化脓性软骨膜炎。

穴位埋线

针灸科的慢性病较多,穴位埋线属于针灸的长效疗法。羊肠线对穴位持续性的刺激,作用持久,对疑难杂症远期效果好。多用于治疗哮喘、中风、风湿、痿证、痤疮、减肥及消化道疾病等。穴位多选出2~3组处方,交替应用。选用肌肉比较丰满的部位,以背腰、腹及四肢腧穴最常用。线必须埋入肌层,羊肠线头不可暴露在皮肤外面。现在使用注射式一次性埋线针,也要注意严格消毒及患者的个人卫生。个别患者对羊肠线过敏,治疗后可能会出现局部红肿、瘙痒,甚至穴位处有少量渗出液,应适当作抗过敏处理,局部可贴拔毒膏。现在埋线多用蛋白线,过敏反应明显减少。

皮三针

“皮三针”是在病变部位痛点中心、上界和下界各横刺一针(共刺3针),故命名为“皮三针”。有突出的止痛、缓解肌肉痉挛、改变病变部位功能的作用。针刺前先要找准痛点,常规消毒后,以拇食两指挟持针柄,中指挟持针身,针柄与皮肤呈5°~15°,针刺方向与经络循行呈“十”字形。针尖紧贴皮肤猛刺,刺入皮肤以后,将针柄与皮肤呈水平线放置,然后以直刺法向前推进1~3,必要时施捻转手法达到得气。进针深度刺于皮下隔皮可触,过浅可引起剧痛,过深则影响活动,如有不舒可将针拔至皮下再刺入,针刺好后以不痛又不影响活动为佳。一般留针30分钟,严重患者,可用胶布固定针柄,留针可达数小时或更长时间。如有痛点转移,可在新痛点如法再刺之,此谓跟踪追刺。每天一次或隔天一次。该疗法是根据经络系统的理论、“以痛为腧”的取穴原则,收效迅速,操作简单。

皮肤针

人体十二皮部与经络、脏腑联系密切,运用皮肤针叩刺皮部,激发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皮肤针叩刺部位一般可分循经、穴位、局部叩刺三种。最常用的是项背腰骶部的督脉和膀胱经。如失眠患者在颈部叩刺,风池、失眠穴重点叩刺;口眼斜在面部叩刺,以攒竹、瞳子髎、地仓、颊车为主要穴位;痹病的肢体疼痛、麻木,循经与局部穴位叩刺,最常见的股外皮神经麻痹,叩刺后浅刺,并与温针灸器或拔罐相结合,疗效显著。皮肤针叩刺前进行皮肤常规消毒,叩刺时针尖垂直而下,以皮肤潮红为度。

火针

火针具有温经散寒、通经活络的作用,用于虚寒性疾患等的治疗。《针灸大成·火针》曰:“灯上烧,令通红,用方有功。若不红,不能去病,反损于人。”因此,在使用时必须把火针烧得通红,迅速刺入选定的穴位内,用25或40长的普通针灸针,待针凉再出针,用创可贴粘贴针孔1~2天。上世纪60年代颈淋巴结核为临床常见病,先父郑新海用火针密集针刺的方法,使许多患者获得痊愈;腱鞘囊肿用较粗的火针密集针刺,针好后先拔掉中心的一根火针,用力挤出囊肿内白汁,效果显著;胃癌、肠癌、肝胆癌在各自的下合穴,每5天做一次火针治疗,止痛效果明显。对于血管和主要神经分布部位,不宜施用火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