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庆其治疗重症口腔扁平苔藓案

(2024-11-22 03:08:23)
王庆其治疗重症口腔扁平苔藓案
摘自2024-11-21中国中医药报
钟秀君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口腔扁平苔藓是一种口腔黏膜慢性炎性疾病,其病因复杂,发病机制不明,病程迁延,目前没有治愈的特效方法。患者的口腔损害好发于颊、舌、牙龈等部位,黏膜出现典型的白色损害即可作出临床性诊断。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归入口腔潜在恶性病变范畴。积极预防和治疗对有效防治口腔扁平苔藓具有重要意义。
口腔扁平苔藓属中医“口疳”范畴,病因病机错综复杂,脾肾两虚,湿毒与正虚并存,治疗颇为棘手。《诸病源候论》云:“脏腑热盛,热乘心脾,气冲于口,故令人口苦生疮。”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王庆其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上海市名中医。王庆其认为该病多责之脾胃虚弱,健运失司,湿热内蕴,阴火上乘口唇所发,脾虚热蕴是该病的主要病机。笔者有幸跟师学医,现将其治疗口腔扁平苔藓验案一则总结整理如下。
井某,男,44岁,2024年5月22日初诊。2022年10月患者在种植牙半年复查时发现右上种植牙附近牙龈白斑明显,行牙龈黏膜活检:黏膜上皮中度不典型增生,表面过角化,固有层密集淋巴细胞浸润,呈苔藓样病变改变。予以双花百合片、保和丸、裸花紫珠片、丹七片、独一味片等中成药和甲硝唑等抗生素消炎治疗后病情反复。2023年10月行细胞刷结果提示右上后牙牙龈可能癌变,患者述医生当时告知有几个病变严重存在误判可能,整体分布正常,考虑保守治疗。2023年10月患者因牙龈容易出血用美乐松(泼尼松)片,共用3周,病情好转欠理想。2023年12月14日颌面部CT增强提示右上牙龈局部增厚,建议活检。患者口述与医生沟通建议继续保守治疗。至某中医医院服用中药(具体不详)后未见好转。2024年4月拔除种植牙,当时出血、白斑有好转,但仍有反复,为进一步明确诊疗,遂来就诊。
刻下:右侧面肌略有萎缩,右上牙龈黏膜红肿,局部有溃疡、白斑,未见明显出血点,触碰后有疼痛。张口时感不适,大便欠畅,纳可,寐尚安,稍口干,刷牙时有出血,无脓性分泌物,食冷后腹泻,无反酸、嗳气,遇冷风后易打喷嚏。偶尔吃辛辣,不抽烟。
诊断:口疳(脾虚气弱,湿热内蕴,肌腐生疮)。
治则:益气健脾,清热解毒,托疮生肌。
处方:牡丹皮12g,赤芍21g,连翘12g,白花蛇舌草30g,山药30g,珍珠母30g,玉蝴蝶9g,白及12g,芙蓉叶30g,石见穿30g,拔葜30g,半枝莲30g,生甘草6g,葛根30g,白茅根15g,猫爪草30g,生牡蛎30g,山慈菇9g,炒白术12g,山楂炭12g,六神曲12g。14剂,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6月5日二诊:局部红肿好转,局部有溃疡、白斑,口稍干,纳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守上方加人中白6g、蒲公英30g,去山楂炭、六神曲,改山药为40g。14剂,煎服法同上。
6月19日三诊:口干、局部红肿好转,局部仍有溃疡、白斑。舌红,苔薄,脉弦。守上方将人中白改为9g、山慈菇改为12g、白及改为18g、山药改为45g,加夏枯草30g。14剂,煎服法同上。
7月3日四诊:舌根干,纳可,无打嗝、反酸、胀气,局部溃疡好转,仍有白斑。舌红,苔薄白,脉弦。守上方加黄芪30g、野菊花15g、天葵子15g,改山慈菇为15g。14剂,煎服法同上。
7月17日五诊:局部白斑减少,溃疡面缩小,无口干,纳可。舌红,苔薄白,脉弦。守上方将改黄芪为40g。14剂,煎服法同上。
7月31日六诊:局部白斑明显减少,溃疡面明显缩小,口稍干,刷牙时出血已经明显好转,平素无疼痛感,触碰牙龈时轻微疼痛,大便稍有不成形,寐尚可。舌红,苔薄白,脉弦。守上方将黄芪改为48g,加党参15g、莪术21g、三棱21g、蛇六谷15g。28剂,煎服法同上。
8月28日七诊:稍口干,半夜咽干,喉中无痰,大便畅,寐安,饭后胃脘痞满,局部白斑、溃疡同前,溃疡无出血,尿黄。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守上方加北沙参12g、天花粉15g、野葡萄藤30g、土茯苓30g,去白茅根、连翘、赤芍、葛根、牡丹皮、党参。14剂,煎服法同上。
9月11日八诊:局部白斑、溃疡同前,寐浅,大便畅。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守上方将蛇六谷改为30g、黄芪改为60g,加制南星12g、细辛6g、升麻30g,去天葵子、野菊花、北沙参。14剂,煎服法同上。
9月25日九诊:局部少量白斑,稍口干,大便正常,纳可。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守上方去天花粉,加蜂房9g、北沙参12g。14剂,煎服法同上。
10月9日十诊:局部少量白斑,口干,大便畅,纳可。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守上方将人中白改为12g、细辛改为9g、北沙参改为18g、三棱改为30g、莪术改为30g、山药改为60g,加甘草9g、败酱草30g、米仁30g,去蒲公英。14剂,煎服法同上。
10月23日十一诊:局部少量白斑,口干,大便畅,纳可。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守上方去败酱草、细辛、米仁,蜂房改为18g、制南星改为18g,加野菊花12g、蒲公英30g。14剂,煎服法同上。
11月6日十二诊:局部少许白斑,未见明显溃疡,刷牙时无明显出血,口干,纳可,大便正常,怕冷。舌淡红,苔少,脉细弦。守上方加麦冬15g、天花粉15g。14剂,煎服法同上。
从首诊开始整个治疗过程中,始终嘱患者口服西黄丸(3g、日3次)。经治疗后患者右上牙龈病灶明显好转,继续巩固治疗随访中。
按 王庆其将口腔扁平苔藓归类于复发性口腔溃疡,认为其是黏膜病也是溃疡病。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劳倦伤脾,饮食伤脾胃,久病多虚,脾虚失运,水湿内生,湿邪重浊黏滞,易阻气机,气郁日久化热,热灼血络而生口腔黏膜病变。《丹溪心法》云:“口疮服凉药不愈者,因中焦土虚。”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所说:“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而显火上行,独燎其面。”“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王庆其在治疗口腔黏膜疾病时倡导“脾主黏膜”的理念,坚持补气健脾、托疮生肌法来指导治疗。治疗中常借鉴中医外科针对疮疡病的“消、托、补”方法,“消”以祛邪为主,采用清心脾积热、清肝泻火等法,药物有连翘、蒲公英、野菊花等。“托”以促进邪毒移深居浅,透邪外出,治疗多采用滋补肝肾、滋阴降火等法,药物有牡丹皮、麦冬等,清透外邪。“补”采用补气健脾、温中补阳之法,药物有黄芪、炒白术、甘草、炮姜炭等,扶正祛邪。
口腔扁平苔藓有癌变倾向,此患者细胞刷结果亦提示有癌变可能,需进行有效的防治以阻止疾病进一步发展。“治未病”的内涵之一就是“已病防变”,《黄帝内经》所谓“上工救其萌芽”。上海中医名家姜春华所谓“截断扭转”法,“拦截病邪之深入,不致任其发展而不可收拾”。以中医学观点,局部的病变往往是全身疾病在局灶的表现,在治疗口腔扁平苔藓时,除了重视整体阴阳虚实气血的辨治,还应该重视局灶。整体是以辨证为基础,而局灶口腔内病变治疗是以辨病为基础,如此治疗才有针对性。对于有癌变倾向的病变,王庆其认为其病机是“痰、瘀、毒的积聚”,治疗方法采用化痰、行瘀、解毒。
《素问·示从容论》曰:“援物比类,化之冥冥。”人体的癌细胞就像一颗种子,它的“土壤”就是人类的身体。王庆其认为,从生态医学角度理解,“土壤”(即生态)有3个层次,一是大生态——自然环境; 二是小生态——人体内环境;三是微生态——病灶局部状态。从中医角度而言,大生态,在中医理念中是指“天人合一”观;小生态是指人体的内环境,即中医的整体观;微生态是指某种疾病好发于某一脏器,类似中医“同气相求”观点。因此中医治疗癌前病变的切入重点应放在改变小生态、微生态,令其不利于发生癌变。“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采用健脾补气养血治其本,改善人体“小生态”,调理脾胃改善其“微生态”,改善“土壤”,化痰行瘀解毒散结治其标,改善“病灶”,是王庆其中医治疗癌前病变的方法。
在治疗此患者时,王庆其用山药、炒白术、甘草健脾补虚、托疮生肌,有助于修复黏膜损伤。珍珠母、玉蝴蝶、白及是王庆其治疗黏膜溃疡的常用药物,具有止血敛疮生肌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珍珠母有抗溃疡作用,白及能促进疮面修复愈合,玉蝴蝶护膜生肌肉,多用于治疗疮口不敛。牡丹皮、赤芍同配伍可清热凉血、行瘀散结,配以白茅根增强清热凉血止血功效,临证之际,王庆其加连翘、白花蛇舌草、芙蓉叶、石见穿、拔葜、半枝莲、葛根、猫爪草、生牡蛎、山慈菇等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之品。从中医药随症而治的角度而言,治局部热盛肉腐乃为正治,从药学角度,口腔扁平苔藓有癌变倾向,上述药物经现代药理学证实均具有抗肿瘤的效果。山楂炭、六神曲消食化积、助脾健胃,甘草同时调和诸药。以上述思路根据临证加减方药治疗后患者病情逐步好转,从六诊开始患者右上牙龈黏膜病灶已经有了明显好转,后王庆其继续巩固局灶的疗效,同时继续加强抑癌治疗,并随症状变化对选用药物有所加减。王庆其在治疗该患者时,始终关注局部病变因湿淫、热蒸肌肤所致,同时不忘脾气亏虚这一病机特点,注重消积聚、解癌毒,将局部与整体相结合,临床疗效佳,为逆转癌变倾向争取机会。口腔扁平苔藓

口腔溃疡小贴士【草根一生】

 王庆其治疗重症口腔扁平苔藓案 (2015-06-17 04:51:19)[编辑][删除]
                      口腔溃疡小贴士【草根一生】

                          
 口腔溃疡,每日葡萄吃数次,量不限,一般2~3天可痊愈。

复发性口疮综合治【草根一生】

  口腔溃疡小贴士【草根一生】 (2015-08-16 11:08:12)[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复发性口疮综合治【草根一生】

                                                                            复发性口疮,又称阿弗它性口疮,是口腔粘膜疾病中最常见的溃疡性损害,具有周期性发作的特点。引起本病的病因,迄今尚未明确,可能与病毒或细菌感染,免疫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或遗传因素等有关。
   复发性口疮,相当于中医学中的“口疳”、“口疡”、“口疮”。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云:“岁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口疮。”(《素问·气交变大论》)将口疮的病因归于为“火”。后世医家从不同角度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了阐述和发挥。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口舌疮候》中云:“心气通于舌,脾气通与口,热乘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令口舌生疮也。”明确指出本病与心脾热盛有关。宋代《圣济总录》中记载:“又有胃气弱,谷气少,虚阳上发而为口疮者,不可执一而论,当求其所受之本也。”指出口疮之病有虚有实,对临床颇有指导意义。在治疗上,明代《景岳全书》中详述了口疮的证治,除了由上焦之热所致,治宜清火为法外,又“当察其所由,或补心脾,或滋肾水,或以理中汤,或以蜜附子之类……寒热之当辨也”。清代张璐在《张氏医通·七窍门》、罗国纲在《罗氏会约医镜》中分别介绍了口疮外治的经验,为后世医家治疗研究本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复发性口疮的病因比较复杂,用单一的方法治疗往往收效甚微,但采用综合治疗、多管齐下,疗效还是比较好的。那么,有哪些综合治疗方法呢?  局部治疗可选用碘甘油、庆大霉素液、维生素E胶丸液涂搽患处,或用维生素B2研末、冰硼散、云南白药抹在溃疡点,可抗菌消炎、消肿止痛、促进溃疡面愈合。 

  西医治疗用0.5%~1%地卡因涂抹溃疡面,然后用1%硝酸银烧灼,并服用复合维生素B和强的松,可明显缩短疗程。对顽固者,可试用转移因子、左旋咪唑等,以提高人体免疫力而获得疗效。甲硝唑对本病有明显疗效,用法是每天3次,每次2片,饭后服,连用7~10天。 

  中医治则是泻火解毒,清利湿热。方用黄芩、黄柏、黄栀子各10克,黄连5克,水煎服,每天1剂。也可用清胃黄连丸每次9克,每天2次,或牛黄解毒片每天3次,每次2片。 

  食疗  鲜鸡蛋1个,绿豆适量。将鸡蛋打入碗内,取蛋壳内薄膜一块贴在溃疡面。绿豆温水浸泡1小时,煮沸5分钟后,用绿豆滤液搅均鸡蛋,待凉后空腹服。

  贴脐疗法  细辛6克,研为细末,加蜜调成糊状,贴脐固定,3天换药1次。  

口腔溃疡小贴士【草根一生】

   复发性口疮综合治【草根一生】 (2015-08-14 18:43:34)[编辑][删除]
              口腔溃疡小贴士【草根一生】
   茵陈蒿20克,加水300毫升,文火煎10分钟,代茶饮。每日1剂,3天为1个疗程,顽固者可再服1个疗程。

口腔溃疡小妙招 【草根一生】

   复发性口疮综合治【草根一生】 (2015-09-26 16:01:37)[编辑][删除]
http://a.hiphotos.baidu.com/zhidao/wh=450,600/sign=91b51e16554e9258a6618eeaa9b2fd6e/b7003af33a87e950adbc051e13385343fbf2b41d.jpg【草根一生】" TITLE="口腔溃疡小妙招 【草根一生】" />                                                       
   口腔溃疡严重时,疼痛难忍,碰都不敢碰。
配方:白矾少许细面,(以能覆盖创口为准),上到创口上,静候五分钟即可。八小时以后即可正常用餐,第二天再
上一次药。
蒿芩清胆汤加味治口苦案
摘自2025-5-7中国中医药报
徐军奇 江苏省太仓市浮桥镇金浪卫生院
春夏时节,很多人晨起后常感口中有苦味,这种症状属于“胆瘅”范畴。口苦是少阳证常见症状,责之于少阳胆经感受湿热。笔者跟师江苏省太仓市名中医、太仓市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葛友庆时遇一例口苦患者,以蒿芩清胆汤加味治疗,效果确切,现将验案一则整理分享如下,以飨同道。
倪某,女,65岁,2024年4月16日初诊。主诉:口苦20天。患者近20天常感晨起口苦,偶有两侧胁痛,纳可,便调,日行2次,寐不佳。舌红,苔黄腻,脉细弦。
诊断:口苦(胆瘅)。
处方:青蒿20g,黄芩10g,碧玉散(包煎)30g,土茯苓20g,姜半夏10g,陈皮10g,枳壳10g,竹茹10g,生山楂30g,佩兰10g,薏苡仁20g。7剂,水煎服,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忌生冷辛辣食物。
4月23日二诊:患者口苦症状有所好转,睡眠好转,仍偶有胁痛,纳可,便调,舌脉同前。守原方去土茯苓﹑生山楂。加醋柴胡10g、延胡索10g。14剂,煎服法同前。
5月7日三诊:患者口苦症状已除大半,无明显胁痛,睡眠尚可,原方中去土茯苓﹑生山楂。守原方加醋柴胡10g、醋香附10g、茯神15g。14剂,煎服法同前。
服药后未复诊,2个月后随访,患者口苦症状消除,胁痛未发,睡眠改善。
按 本案中患者出现晨起口苦20天,伴两胁疼痛,睡眠不佳。《素问•奇病论》云:“帝曰:有病口苦,取阳陵泉。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曰胆瘅。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可知此病为胆瘅,病因与情志有关,虑而不决,久则胆气虚,胆气虚而上至于咽,故口苦。《伤寒论》云:“少阳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故又辨证为少阳胆经病,责之于胆。
胆瘅治疗从肝胆论治,治疗记载以针刺胆募俞,然未记以何汤药治疗。依据从胆论治的辨证思路,此处选方蒿芩清胆汤加味,方中青蒿善除少阳邪热,配以黄芩清泻胆热,两药合用既能清泻胆热又能祛邪而出,共为君药;竹茹具有清胆胃之热、化痰止呕的作用,枳壳可下气宽中、除痰消痞,姜半夏和胃降逆、燥湿化痰,陈皮理气化痰,四药相配共为臣药;碧玉散清热利湿,除胆热,土茯苓祛湿较茯苓强,以代茯苓为佐药;并配山楂消食和胃,薏苡仁、佩兰以化湿浊,为使药。二诊时,患者诉口苦好转,偶有胁痛,再根据肝经循行于两胁,故去土茯苓、生山楂,加醋柴胡、延胡索以治疗胁痛。三诊时患者诉口苦好转大半,胁痛亦好转,但睡眠不佳,故去延胡索,加醋香附,配柴胡疏肝理气,并加茯神健脾除湿、养心安神助眠。14剂后随访,患者诉口苦及胁痛等症状已消除。

名医名方养膜汤

 王庆其治疗重症口腔扁平苔藓案 (2024-12-05 04:45:45)[编辑][删除]
名医名方
养膜汤
摘自2024-12-4中国中医药报
王庆其,男,1944年出生。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教学名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上海市名中医,第五、六、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50余年,擅长治疗脾胃病及疑难杂症;从事《黄帝内经》教学工作40余年,对《黄帝内经》理论的临床运用与文化价值研究有较深造诣。

组成:黄芪30~60g,山药30~60g,太子参15g,珍珠母30g,薏苡仁30g,白及9g,玉蝴蝶9g,凤凰衣9g。

功效:补气健脾,托疮生肌。

主治:炎症性肠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炎、口腔溃疡、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等黏膜疾病。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各1次。

方解:黏膜广泛分布于身体内各组织器官,黏膜相关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轻则充血水肿,重则糜烂、溃疡,发病过程取决于损伤黏膜的侵袭力和黏膜自身防卫力的强弱。根据黏膜保护、吸收、分泌、排泄等功能特点和被覆于器官内壁的组织学特点,结合《黄帝内经》“脾为之卫”及脾主运化的生理功能,认为“脾主黏膜”,即全身各部位黏膜由脾所主;借鉴《外科全生集》治疗疮疡“消、托、补”理念,针对溃疡疾病采用补气托疮之法,创立自拟方养膜汤。

方中大剂量黄芪、山药为君,健脾补气升阳。黄芪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具有补气升阳、托疮生肌的功效;山药不仅补脾气,亦养脾阴,《本草纲目》中记载山药“益肾气,健脾胃,止泻痢,化痰涎,润皮毛”。两者配伍可健脾补虚、托疮生肌,有助于修复创面溃破损伤。太子参益气健脾生津,“托补”内疡,补虚托毒外出;薏苡仁甘淡,微寒,入脾、肺、肾经,可健脾祛湿、消肿化浊,与太子参共为臣药,促进黏膜溃疡的修复、愈合。珍珠母、白及、玉蝴蝶、凤凰衣合用具有止血敛疮生肌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珍珠母可解毒生肌,有抗溃疡作用;白及为收敛止血要药,具有补肺、止血、消肿、敛疮的功效,能促进创面修复愈合;玉蝴蝶、凤凰衣护膜生肌,共为佐使。

加减:口腔黏膜溃疡或扁平苔藓者,加大剂量升麻(30g)、蒲公英、细辛。胃十二指肠溃疡者,加海螵蛸、象贝母、制半夏、炮姜等。溃疡性结肠炎,若发作期里急后重、大便脓血且血色鲜红、口干苦、舌红、苔黄腻等湿热毒之象尤甚者,可加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三七、白及、地榆炭、姜炭、槐花炭等收敛止血;腹痛发无定时、肠鸣时作明显者,加白芍、败酱草、川芎活血化瘀止痛,全蝎、蜈蚣祛风定痛;畏寒肢冷、胃脘冷痛、腹胀时作者,加仙茅、淫羊藿、附子、桂枝、干姜等温阳壮阳;神疲倦怠、少气懒言明显者,加牛膝、巴戟天、功劳叶补益肝肾,以助阳气升发;肛门坠胀、甚则脱肛等中气下陷者,加柴胡、升麻、枳实、葛根等升阳举陷;水样大便,加麸炒苍术、麸炒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等健脾利水、祛湿止泻;大便夹杂水谷不化,加麸炒白术、焦山楂、焦神曲、陈皮、沉香曲、炒莱菔子等健脾消食、调中化积;大便脓血黏液状明显,加白头翁、辣蓼清利肠中湿热;大便日行十余次、滑脱不固者,加煨诃子、乌梅炭、石榴皮炭等涩肠固脱止泻。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蔡玥娇整理)

李佃贵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2024-08-30 03:44:56)[编辑][删除]
溃疡性结肠炎病机以浊毒内蕴为标,脾虚为本,治疗当从“脾”论治,以化浊毒为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李佃贵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摘自2024-8-28中国中医药报
马阳阳 杨玥玮 河北中医药大学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病变部位主要累及黏膜和黏膜下层,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亦可出现全身反应及肠外表现。本病病情轻重不等、迁延难愈,多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根据其病情特点,属于中医“久痢”范畴。我国溃疡性结肠炎患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目前临床治疗多以氨基水杨酸类、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生物制剂为主,但存在长期疗效欠佳、复发率高、不良反应多等弊端。
国医大师、河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李佃贵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首创“浊毒理论”。他临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以“浊毒论治”,有着显著的临床疗效。笔者有幸跟随师学习,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溯本求源,从浊毒探究病机
本病归属于中医学“肠澼”“泄泻”“休息痢”“久痢”“痢疾”等范畴。其病情缠绵难愈,病因、病性错综繁杂,主要由于情志不畅、饮食不洁、劳倦过度等原因诱发。初病多为实证,久病多虚或虚实夹杂。其病位在肠,与脾、胃、肝、肾等脏腑密切相关。脾居中焦,为水液升降输布的枢纽,李佃贵认为,脾胃虚弱为发病之本,浊毒内蕴为发病之标。脾胃虚损,则运化失司,水湿困阻,日久则出现“水-湿-浊-毒”的演变,浊毒瘀积肠腑,损伤血络,肠道传导失司,引发溃疡性结肠炎。本病表现为腹痛、腹泻,大便中大量白色黏液,或有少量血液,里急后重,便后黏滞不爽,饮食减少,脘腹痞闷,肢体困乏,面色萎黄等。李佃贵提出,浊毒不仅是病理产物,同时也是致病因素,浊毒内蕴是本病病机关键,久病浊毒累积,正气虚衰更甚,加重病情,形成恶性循环。
病证相合,从浊毒立法论治
浊毒内蕴的病机贯穿本病始终,因此以化浊解毒为基本治疗大法,净化人体内环境,恢复肠腑功能,疗效显著。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芳清并用化浊毒
湿浊性为阴邪,易伤及阳气,其性黏腻,容易困脾;热毒为阳邪,其性燔灼,热邪易动血伤血,又易耗伤津气。湿热浊毒之邪胶结,蕴结于大肠,肠道黏膜受侵袭,血络受损,故见黏液脓血、腹痛腹泻等症状。临床上,李佃贵常以芳香化浊、清热解毒相合而用治疗本病。借助芳香之品醒脾快胃,振动清阳之力,以达化浊祛湿的目的,以藿香、佩兰、紫豆蔻、砂仁为代表,达芳香化浊、行气宽中、醒脾快胃之效。同时用苦寒之药,常以黄连、黄芩、苦参、半枝莲、白花蛇舌草为主,以行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力,调胃厚肠。
健脾宣肺绝浊源
《明医指掌》云:“痢之作也,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盖平素饮食不节,将息失宜,油腻生冷恣供口腹,醉之以酒……以致气血俱伤,饮食停积,湿热熏蒸,化为秽浊。”中医认为,虚是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基础,也是迁延久病的根源。李佃贵认为,该病浊毒内蕴的根本在于脾运失职,水液在中焦不化聚而生湿,湿聚化热而生浊毒,搏结大肠。同时因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失宣肃,则大肠传导失司,肺热下移大肠亦可出现黏液脓血便。故用药时常在健脾气的同时兼顾肺气。健脾的药物常选用白术、茯苓、白扁豆等,脾运则湿化,以绝中焦浊毒之源;又用桔梗、金银花以顾肺理肠,以绝上焦浊毒之源。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补虚不仅是治疗手段,更是预防疾病迁延反复的关键所在。
调气和血祛浊毒
刘河间提出的“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法则,至今仍为治痢之常法。本病因湿热邪气阻滞肠腑,导致肠腑气机不利、气滞血阻、血败肉腐,从而出现里急后重及便下脓血的症状。故李佃贵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时以“气”“血”为其治疗根本。所谓“调气”,以病机而言,即指调补脾气,脾气得健,中焦运化得力,气血通调,里急后重自愈。“行血”即指活血化瘀,消除肠道瘀血,使得肠道通利下降,以此推陈出新,导引肠道瘀血、湿邪下降,给邪以出路。李佃贵常用莱菔子、木香、香附、青皮以调畅中焦气机,或用当归、红花、赤芍、三七粉等活血化瘀,以此达到气血通、血络和、壅滞消、腑气畅的效果。
通腑渗湿排浊毒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云:“治痢大法,无过通塞二义。”痢疾在古代有“滞下”之称。“滞”,不通也。因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外,瘀积日久而成浊毒,是浊毒内蕴的一种表现。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和,浊毒内停日久,可致腑气不通,唯有给邪以出路,去其滞,积蕴的浊毒才能祛除。李佃贵常用通利二便之法,使浊毒排出六腑。临床常用大黄、枳实、厚朴等,以使其通降腑气,浊毒从大便而出,或使浊毒从小便而去,多用猪苓、泽泻、滑石、薏苡仁、甘草等甘淡利湿之品。通泻药物荡涤腑气,保持腑气通畅,以达渗湿化浊解毒之效。
典型病案
冯某,男,32岁,2023年3月23日初诊。主诉:间断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1年余,加重6天来就诊。患者1年前因饮食不节、劳累后出现腹泻,后加重伴腹痛、黏液脓血便,于外院查电子结肠镜考虑溃疡性结肠炎,病理为黏膜呈炎性反应,可见糜烂、水肿。期间间断口服美沙拉嗪、泼尼松等药物治疗,病情时轻时重。6天前,因情志不遂,腹泻加重,遂来就诊。刻症见:黏液脓血便,日行14~15次,伴排便不尽感,时有腹痛,口干口苦,烦躁,周身乏力,食欲欠佳,寐差,小便可。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
西医诊断:溃疡性结肠炎(慢性复发型,活动期)。
中医诊断:休息痢(脾虚湿热,浊毒蕴肠证)。
治法:健脾清热,泄浊解毒。
处方:藿香12g,佩兰12g,茵陈12g,黄连9g,苦参9g,半枝莲14g,白头翁15g,地榆15g,秦皮15g,葛根15g,乌药12g,百合15g,木香9g,三七3g,当归12g,白芍30g,川芎12g,仙鹤草15g,石榴皮15g,白术10g,茯苓15,扁豆15,山药15g。7剂,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温服。
3月30日二诊:腹痛好转,腹泻次数减少,仍有黏液,日行8~10次,偶有烦躁,仍乏力,寐差,余症均减轻。上方去苦参、半枝莲,加黄芪15g、太子参12g、酸枣仁12g、柴胡12g、香附12g。7剂,煎服法同前。
4月6日三诊:腹痛腹泻基本消失,大便日行3~4次,少有黏液,烦躁口干减轻,乏力缓解,睡眠改善。舌暗红,苔薄微腻,脉弦数。上方去仙鹤草、柴胡、香附,加砂仁9g、苍术9g。10剂,煎服法同前。
4月17日四诊:大便日行1~2次,质稀,已无黏液脓血,烦躁口干缓解。舌红,苔薄黄,脉弦。为巩固疗效,守方治疗2个月,并嘱患者畅情绪,节饮食。
按 患者青年男性,平素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日久损伤脾胃。脾胃虚弱,致使脾胃运化无力,水湿泛滥,而阻滞中焦;湿浊化热,湿热和瘀血合而成浊毒,内蕴于肠腑,损伤肠壁脉络,导致肠道血败肉腐,而见黏液脓血便。治以健脾清热,泄浊解毒。方中藿香、佩兰有芳香辟秽之用,是芳香化浊最具代表的两味药;茵陈、黄连、苦参、半枝莲为苦寒之品,前两者为经典药对,长于清胃肠之湿热,后两者增强清热之力,以此能清热解毒,芳清并用,以化浊毒;以白头翁、地榆、秦皮三者用于清肠道之湿热毒邪,加葛根有凉血止痢之用,化肠道郁热,浊毒得泄,胃肠得安;加乌药,凉温并用,刚柔并济,又与百合配伍具有行气止痛之效果;用木香、三七粉行气,当归、白芍、川芎活血养血,两组药共凑调气和血、敛疮护膜之效;仙鹤草、石榴皮皆具收涩之性,安肠络而止泻痢;白术、茯苓二药相伍,一补一渗,一燥一利,相反相成,扁豆、山药合用健脾气以祛湿。诸药合用,共奏健脾清热,泄浊解毒之功。
二诊时患者诸症减轻,浊毒稍清,故去苦参、半枝莲,加黄芪、太子参以补脾气养血滋阴,患者睡眠改善不显,加酸枣仁助眠,又用柴胡、香附通调气机。
三诊时诸症减轻,气机通畅,去柴胡、香附,加砂仁、苍术醒脾运脾。
四诊时效不更方,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后随访,病情平稳。

鸡内金便方【草根一生】

  名医名方养膜汤 (2015-04-05 05:13:21)[编辑][删除]
标签: 

美食


鸡内金便方【草根一生】

1.疳积:鸡内金30克,烘干研细末。每次3克,温开水送服,每日2次,连服5~7天。                                                                                  2.婴幼儿腹泻:鸡内金(炒)50克,枯矾50克。共研细末3~6个月每次服1克,6~12月每次服1.5克,1~2岁每次服2克,2岁以上酌增,每日3次,淡盐(糖)水送服。
3.遗尿:鸡内金30克,焙干研细末。每次5克,早晚各1次,温开水送服。
4.泌尿系结石:鸡内金适量,烘干研细末。每用15克。开水泡15分钟,清晨空腹服。服后跑步,以助结石排出。
5.口腔溃疡:鸡内金适量,烧炭存性,涂于口腔溃疡面上,每日3次。一般涂药1~2天见效,3~10日可愈。
6.胃、十二指肠溃疡:鸡内金、乌贼骨、山药各60克,玄胡索、甘草各30克。炒五灵脂20克,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次6克,每日2—3次。饭前,连服5天症状好转.3月可愈。
7.胃痛(喜温喜按者):鸡内金12克,韭菜子5克,焙干,共研细末,分2次。早、晚空腹生姜汤送服。
8.伤食:鸡内金10克,萝卜子15克,焦山楂15克,神曲20克,水煎分2次服。
9.遗精:鸡内金20克,莲肉30克,金樱子150克。将前二味研细末,每日用10克,分2次,金樱子30克煎水送服,连用5日。
10.小儿口疮:鸡内金 10克,甘草5克,焙干,共研极细末,每用适量,撒患处,每日3次,连用3--5日。

胃痛(喜温喜按者):鸡内金12克,韭菜子5克,焙干,共研细末,分2次。早、晚空腹生姜汤送服。这个方我经常用,对消除腹胀也有效果。

鸡内金乃催月信佳药也!《医学衷中参西录》,谓:鸡内金善化瘀血,能催月信速于下行。

 鸡内金味甘、性平,具有健胃消积、涩精止遗、化结石之效。下面介绍几则巧用鸡内金化的验方,供选用。

胃结石:鸡内金粉10g,饭前1小时温开水冲服,每日3次。

胆结石:鸡内金60g,鱼脑石15g,广郁金20g,生大黄10g。把鸡内金加工成粉末,装入胶囊,每粒0.4g,每日3次,每次6~8粒,饭后温开水送服,1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2~4个疗程可显效。

多发性肾结石:鸡内金适量,烤干后研成细末装瓶备用。用时取鸡内金粉15g,将其倒入杯内,用沸水300ml冲泡,15分钟后服用,早晨1次服完,然后慢跑步,以助结石排出。

 

尿路结石:鸡内金适量,炒黄研为细末,每次5g,每日3次,淡盐水300~400ml送服。(韦良渠)

鸡内金的3个强大功能

1、化结石

鸡内金可以用来磨石头,所以能够用来化结石,患有膀胱结石、肾结石和胆结石的人应该常吃。

2、促进肠胃消化

鸡内金含有丰富的氨基酸、角蛋白和胃激素,因此可以促进胃肠消化,改善胃液的分泌状况,帮助胃更加有效的排空。

3、健脾胃、消积滞

鸡内金可将很硬的食物消化,因此可以用来治疗积食。出现呕吐反胃,食积胀满,牙疳口疮,喉痹乳蛾,遗溺,消渴,疳积,泻痢等情况时也可以多吃鸡内金。

多给孩子吃能够健脾助消化

鸡内金的药方:

1、治疗各种口疮疾病

把鸡内金烧成灰,敷在口腔的伤口上。

2、治结核

将鸡内金炒焦磨成粉末,一次3钱,一天3次,空腹配温黄酒服用

3、治小便淋沥

每服用5钱鸡肫内黄皮,阴干,烧存。用白汤服下

4、治疗尿道、肾、胆结石

用鸡内金与玉米须各50g,熬成一碗汤一次性喝完。每天坚持3次,10天就有效果。

5、治腹泻,健脾胃

熟枣肉半斤,鸡内金2两,干姜2两,白术4两。把鸡内金和白术弄熟,把干姜和枣肉捣成泥,做成饼在木炭烤熟,当点心

6、治肾虚遗尿

鸡内金和金钱草同用,可用来治疗胆、肾结石和砂石淋。益智仁、覆盆子、桑螵蛸等同用,可治遗尿。

7、治积食,小儿疳积

 

鸡内金和使君子,山药、白术一起用可以用来治疗幼儿脾虚疳积。和青皮,麦芽,山楂同用可以治疗,胀气积食。

鸡内金的功能主要有三:消食积、止遗尿、化结石。 小儿暴食以后,腹部胀满,不思饮食,呕吐腹泻,可以用鸡内金2个,微微炒黄,研成极细末,用开水分5次冲服。 小儿遗尿,则可用鸡内金15g,桑螵蛸15g,黄芪15g,牡蛎10g,大枣5g,煎水服,每日一剂,3~5日即可见效。 胆结石、膀胱结石,凡是颗粒不大的或泥沙样结石,用开水冲服生鸡内金粉,每次3g,每日3次,不到1个月便会有显著的疗效。不过,如果使用金钱草煎汁冲服,效果会更佳。 其实,鸡内金还善于治疗女性闭经,这一点许多人并不知晓。近代著名医学家张锡纯在他所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中载有《论鸡内金为治女子干血痨要药》一文。 所谓女子干血病,便是一种顽固性的闭经。文中详细阐述了鸡内金治疗闭经的机制,认为使用鸡内金功效在于健脾以助生化之源,使其气血生成旺盛,上注遇肺,肺朝百脉,输布周身五脏六腑,下注血海,其血海满盈不溢,自无经闭之虞。 其瘀滞不通者,亦可达活血而瘀自去之目的。更神奇的是,鸡内金不但能消除脾胃之积,而且无论脏腑经络何处有积,鸡内金皆能消之,故鸡内金治闭经毫无开破之弊。 根据鸡内金治疗女性闭经的机制,我们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灵活应用。 对于闭经时间较长、身体消瘦、面无血色、不思饮食而属脾胃虚弱者,应以党参、白术、茯苓、黄芪、当归、甘草为主,佐以鸡内金,使脾胃健壮,气血充盈,闭经则愈。 对于精神抑郁、肝气不舒而引起的闭经,可用柴胡、赤芍、川芎、香附、枳实、川牛膝等行气药,同时服用生鸡内金粉,使气行则血行。 对于瘀血阻滞引起的闭经,则可口服生鸡内金粉配以桃仁、红花、熟地黄、当归、川芎、白芍等,疗效甚佳。 本文摘自《杏林薪传:一位中医师的不传之秘》 作者/王幸福。

清明饮食贴士【草根一生】

   鸡内金便方【草根一生】 (2015-04-05 05:28:41)[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http://res.health.ifeng.com/package/t_20100404__1732/images/998X437.jpg

  清明时期,饮食方面,有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禁火吃冷食的习惯。但是,有一部分人群是不适合吃冷食的。清明时节饮食宜温,多进食蔬菜水果,尤其是时令蔬菜。另外,清明节气中,可多吃些护肝养肺的食品,例如荠菜、菠菜、山药,对身体有好处。

  饮食须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宜少吃羊肉等酸性食物,可适当“增甘”即多食甜食,顺应春天养生生机。但肥胖者宜相应减少甜食,限制热量摄入,多食瓜果蔬菜。

  清明节气中,不宜进食笋、鸡等。“动风升阳性发物”指易引动肝风,易升气升阳的发物,发物会动风生痰、发毒助火助邪,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发物”有海鱼、海虾、海蟹、咸菜、竹笋、毛笋、羊肉、公鸡等,可适当吃些凉性食物,因此“寒食节”也有一定的养生道理。

  宜食物有粳米、芝麻、花生、赤小豆、糯米、鹌鹑、鹅肉、蚌肉、螺蛳、鸡蛋、韭菜、芫茜、莴笋、淮山、苹果、橘、马蹄、梨、桃、樱桃等。养生的汤品宜红萝卜竹蔗水、胡椒煲猪肚、川芎白芷炖鱼头、韭菜滚狗肚鱼、鲜土茯苓煲猪展、咸菜滚黄沙蚬、猫爪草煲猪瘦肉等。

浅谈开胃法【草根一生】

编辑删除2015-01-08 05:03:05

 

                                                                                                                               脾胃为后天之本,胃主受纳水谷,脾主运化水谷,故饮食乃至药物的吸收运化均与脾胃有密切的关系。脾为中土,以溉四旁,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皆赖以养。

  但临床上,若胃不能受纳则脾难以运化,饮食所产生之水谷精微就难以营养脏腑百脉,药物也难以吸收而起不到治疗作用。

  胃之受纳必依靠胃气,然而人以胃气为本,如脾胃衰弱,人就难以受纳运化水谷,导致疾病难以恢复。这种情况多出现在危重疾病晚期,常见到食欲全无,并出现一系列胃气衰败症状。如:大肉尽脱,舌光如镜,六脉无神,出现这些症状预示病情危重,多预后不良。

  胃不受纳是指胃气不开,胃气闭塞而言,病人常见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疲倦无力等一系列脾虚症状。如果此时以补脾之药,虽对症但药后补益可加重胃气闭塞,使病情难以缓解。因此笔者认为,必先开胃以助受纳,再以补脾最为得当。

  导致胃不纳谷的原因很多,故开胃之法也众,但开胃之法常以芳香开胃或养阴开胃为主。

  芳香开胃法,在临床中应用广泛,其原因是胃气不开多由寒湿秽浊之邪所致。此外,当知胃中也有阴阳,胃中阴阳相得,才可正常纳谷;若胃阴不足,阴阳失衡,则必然影响饮食消化,故养胃阴也是调理脾胃病症的重要手法。

  芳香开胃法

  临床由于寒湿秽浊之邪阻滞胃气所致,常见食欲不振,脘闷腹胀,厌油腻饮食,口淡不渴,舌淡苔白且腻,常用平胃散加白蔻仁、砂仁、藿香、鸡内金、焦山楂、炒麦芽、炒谷芽等。一般服药3~5剂,胃气可开,食欲渐增。

  若病人患湿热病后,邪热虽退,而湿浊余邪最易阻滞胃脘而致食欲不振,也可用三仁汤加入以上之药治之。在古方治胃不纳谷也常用四君子汤或六君子汤加藿香、砂仁、白蔻仁、陈皮等芳香开胃之品。

  养阴开胃法

  常用于胃阴不足者,症见:不思饮食、胃中嘈杂、口干欲饮、大便干结,舌中心光红无苔等症。常用药如石斛、麦冬、沙参、元参、生地等品;常用方如益胃汤、沙参麦冬饮有开胃增进饮食并有止痛作用。

  经开胃气治疗,患者食欲正常之后,再给予补益之剂,药物可充分地吸收利用。也有不少虚证患者,在食欲好转之后,不必再用补益药物,仅在食物中增加营养,即可恢复健康。

   小儿稚阴稚阳之体,脾胃功能低下,“若要小儿安,须得三分饥与寒”,若一旦出现脾胃疾病要尽早治疗。

    厌食

  当以调和脾胃为先,治疗方:苍术,陈皮,厚朴各3克,神曲,焦山楂,炒麦芽,鸡内金各6克,砂仁,甘草各3克,水煎服,每日1剂,服5剂常可获效。

    腹泻

    小儿消化不良致腹泻多为脾虚水湿不化所致,治以“利小便,实大便”,方用:焦白术30克,车前子15克,水煎频饮,每日1剂。

    食滞发热

    小儿食滞常可夹风、寒、热、湿,而致发热,故消导脾胃、宣腑通便尤为重要,常用升降散加减:僵蚕,蝉衣,姜黄各3克,大黄5克,甘草3克,神曲,炒莱菔子各6克,水煎服,每日1剂,3剂常可便通热退。

    脾虚疳积

    小儿疳积,脾气已虚,当以健脾益气为先,常用四君子汤加减:党参12克,焦白术10克,茯苓6克,神曲9克,炒山药15克,炒薏苡仁9克,莲子肉5克,甘草3克,水煎服可使脾气健旺,气血调和,加之合理喂养,则疳积自除。

  小儿脏腑清灵、随拨随应的特点,避免使用重剂,寒凉温热过盛或妄加克伐均为不宜,用药当平和,辨证应准确,方可效如桴鼓。

升阳益胃汤、升阳散火汤【草根一生】

  名医名方养膜汤 (2015-01-17 14:03:52)[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升阳益胃汤、升阳散火汤【草根一生】


         甘温除热之法并不拘泥于补中益气一方,其如升阳益胃汤、升阳散火汤等皆是此意,一并论之。                                     

升阳益胃参术芪  黄连半夏草陈皮

苓泻防风羌独活  柴胡白芍姜枣随

                                                                                                                                                         

  升阳益胃汤,用治“脾胃虚弱,阳气不伸,而致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苦舌干,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嗜食,食不消,兼见肺病,沥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等证。是皆脾胃虚馁,清阳不升,兼以湿热少留而为患也。方用参、芪、炙草、姜枣以补益既虚之中气,苓、术、泽泻通利下流之湿气,羌、独、防、柴升举下陷之阳气,更合黄连以清散上炎之火气,白芍调和不平之阴气;陈、夏蠲除湿聚之痰气。诸药并用,其人中气得补,阳气得升,湿气得利,热气得清,则诸症自愈。此升阳益胃之意也。

  升阳散火汤,用治“血虚或胃虚过食冷物,抑遏阳气于脾土,而致男子妇人四肢发热,肌热,筋痹热,骨髓中热,发困,热如燎,扪之烙手”等证。此脾胃气虚,阴火不特上乘且更郁遏而为发热之证。经云:火郁者,当发之,即此意也。方用参、芍、炙草补中气而调和阴血,柴、葛、升麻升清阳而清散阴火,羌、独、防风除湿气而发散阴火,更有生草一味补中气且清泻阴火。诸药合用,令中气充足,郁火清散,则发热亦愈。此升阳散火之意也。

阴火初析  【草根一生】

   升阳益胃汤、升阳散火汤【草根一生】 (2015-01-17 14:08:09)[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阴火初析 <wbr><wbr><wbr><wbr> <wbr><wbr><wbr><wbr>【草根一生】


                                                    昔东垣立甘温除热之法,出补中益气一方,用治脾胃气虚,阴火上乘而见发热之证。验之临床,其效迅捷;询之理论,其法深奥。然今人但闻是方效捷便径自用之,于其理法却茫然不明。夫理不明则用不灵,是以临证有效亦有不效者也。

  试问何为阴火?阴火又何以上乘?即使上乘,其所乘何处?其所乘之处,又当见何证?是证何以必用甘温?甘温何以能除大热?如此种种,不一而足。考东垣书中相关论述亦不够明晰,甚或有前后不一之语,而另后学有亡羊之憾。笔者今不揣浅陋,试结合东垣原文,约略论之。

  《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云:“苟饮食不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劳役过度而损耗元气,即脾胃虚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此节论阴火上乘而为发热之理:阴火乃元气之贼,起于下焦,上系于心。心不主令,由心包代之,是为相火,实阴火也。若脾胃和合则中焦健运,君相安位则阴火不乘。今饮食寒温及七情劳役损伤脾胃元气,脾胃气虚则不能升清,清气不升则下流于肾,是以与其势不两立之阴火便得以上乘土位,故发热乃作矣。

  《内外伤辨惑论》云:“是热也,非表伤寒邪皮毛间热也,乃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闭塞其下,致阴火上冲,作蒸蒸而躁热,上彻头顶,旁彻皮毛,浑身躁热。”此又释脾胃气陷,湿气闭塞致阴火挟湿上乘而为发热之理:脾胃不特气虚,且有湿气内存,故清气下陷之时,湿气亦随之而下陷,湿气闭塞下焦,阴火无以容身,则必上冲,因其上冲之时多挟湿气,是以其热必蒸蒸而作,上可彻头顶,旁可达皮毛,故浑身躁热不堪矣。

  如此解释,甚是繁琐,笔者有一比,不妨用之:夫中焦如釜,下焦如灶,今寒温不适,调摄不节,则釜漏破溃,釜中氤氲元气伴烹饪之物下陷灶中,灶中之火与此下陷之物势不两立,必上冲乘釜,故热乃作矣。因其上冲之时多挟下陷之物,故此热必蒸蒸而发,或上冲,或旁达,而其肆虐之势,皆因釜破而成。如此类比,或可通达一二。

  理既已明,则论治法。

 《内外伤辨惑论·饮食劳倦论》有云:“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经曰劳者温之,损者温之。又云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此论脾胃劳损,阴火上乘之发热,必当用辛甘温之剂以补既虚之中气,而升下陷之清阳,且用甘寒之品以泻上乘之阴火,则其病必愈,而切不可与苦寒之药更损脾胃也。

  譬如治灶中上炎之火,切不可透过破损之釜而用冷峻之物以灭之,令釜愈破而火愈盛也。但当与修补之品以复其损,佐甘凉之物以平其火,俾釜中升降和合,灶中阴阳得平,则阴火自敛,而蒸热自退矣。

      补中益气汤用参、芪、炙草以补中焦既虚之元气,归身补血且以活血,白术益气更能运湿;此五者,修釜之原料也。又有橘皮理气燥湿之力以助之,可令初复之釜坚固却不滞涩;更用升麻、柴胡升已陷之清气且以除既炎之火热。如此,釜灶一复其烘焙腐熟之旧,则发热必愈矣。
口感异常治验两则
摘自2025-9-25中国中医药报
闫文杰 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徐家河乡魚滩头村卫生室
案一
某女,51岁,本村人,就诊于2025年6月9日。主诉:口中发咸一个月。患者一个月前出现口咸,起初不在意,随后逐渐加重,多喝水也不能缓解,遂来求助中医。现症:口咸,口渴、欲饮水,全身乏力,腰部不适(非酸、非痛),恶风、冬季时有畏寒,大便排解不畅,夜间尿频,舌质红、舌体胖、少苔,脉左弦、右沉。
辨证:肾阴阳两虚。
治则:滋养肾阴,阴中求阳。
方用引火汤合济川煎、封髓丹:熟地黄30g,巴戟天9g,五味子9g,茯苓15g,麦冬9g,黄柏9g,砂仁9g,生甘草9g,当归9g,川牛膝9g,肉苁蓉15g,枳壳9g,升麻9g,泽泻9g,生麦芽20g。7剂,水煎服,日1剂。
6月15日二诊:服上方后,患者自觉口咸改善,口渴仍有,乏力好转,有短气,食纳可,大便排解通畅、日一行,夜间小便次数明显减少,舌质淡红、舌体胖、苔薄黄,脉左弦、右脉沉象渐起。处方:熟地黄30g,巴戟天9g,五味子9g,茯苓15g,麦冬9g,天门冬9g,黄柏9g,砂仁9g,生甘草9g,当归9g,川牛膝9g,肉苁蓉15g,枳壳9g,泽泻9g,生麦芽20g。7剂,水煎服,日1剂。
6月22日三诊:口咸症状已好转六成以上,同时乏力短气也有改善,纳增,便畅,夜尿正常,舌正,脉沉。处方:熟地黄30g,巴戟天9g,五味子9g,茯苓15g,麦冬9g,天门冬9g,黄柏9g,砂仁9g,生甘草9g,当归9g,川牛膝9g,肉苁蓉30g,枳壳9g,升麻9g,生麦芽30g。7剂,水煎服,日1剂。
药后患者未再来复诊,多日后村中偶遇问之,答口咸已愈。
案二
某女,59岁,邻村人,就诊于2025年5月6日。主诉:口涩一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主诉症状,口中如食生柿,涩苦异常,非常难受,多方求治,不见好转,后经朋友介绍前来就诊。现症:口中涩、似有火喷出之感,口渴、欲饮水,目昏、眼干,食纳正常,大便两日一行、排解正常,舌淡红、舌根部有腻苔,脉沉细。
辨证:肾阴亏虚,虚火上炎。
治则:滋阴降火。
方用引火汤合封髓丹加减:熟地黄30g,巴戟天9g,麦冬15g,五味子9g,茯苓15g,葛根15g,黄柏9g,砂仁9g,生甘草9g,芦根15g,白茅根15g,百部15,当归9g。5剂,水煎服,日1剂。
5月12日二诊:上方服用第1剂时,出现腹痛、腹泻一次,没有做特别干预,后自行缓解。5剂药后,患者自觉口涩减轻,舌脉同前。效不更方,上方5剂,水煎服,日1剂。
药尽后未再复诊,随访得知,口涩已痊愈。
按 在案一中,患者口咸、舌红、少苔,咸为肾味,故在选择主方时,很快想到了引火汤。引火汤出自陈士铎的《辨证录》,其组成为熟地黄、巴戟天、麦冬、茯苓、五味子。方中君药熟地黄,大补肾水;麦冬、五味子重滋肺金,金水相资,子母厚而有滂沱之乐,且水旺则足以制火;巴戟天性温,引火下行而兼有补水之妙,水火既济,则肾中无干燥之忧;茯苓通利三焦配合巴戟天,一温一利,有利于引火下行,且健脾渗利之功能防熟地黄之滋腻。引火汤可用于水浅不养龙之阴虚火旺,阴亏虚火上冲,这时可以加大麦冬之用量,也可以配伍天门冬,同时掌握熟地黄与巴戟天之比例31;亦可用于阳气不足而导致的虚火浮越,这时熟地黄与巴戟天之比例11.5,同时可以加用小量的制附片、肉桂,同气相求,以增加引火下行之力。为了增加治疗虚火的功效,又加了封髓丹。封髓丹源于元代《御药院方》,经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中重新阐释并广泛应用。其药物组成为黄柏、砂仁、甘草。其中,黄柏苦寒且入肾,泻相火而坚阴;砂仁药性辛温,纳气归肾,宣散中焦阴邪,助肾气潜藏;甘草调和上下,伏火互根,与黄柏合用苦甘化阴,与砂仁合用辛甘化阳。此方能治一切虚火上冲之症,屡有奇效。另外,患者畏寒怕风、大便不畅、夜尿频多、右脉沉,此为肾阳不足之表现,肾司二便,故而又加用济川煎以温肾润肠,并与引火汤、封髓丹共成阴阳合和之意,阴平阳秘,故肾之本味自除。
关于口涩相较于酸、苦、甘、辛、咸来说比较少见,但中医古籍中也有论述,其本质责之于燥。燥即少津,而口中津液失润和味觉失调又取决于五脏精气是否亏虚或输布障碍。其病机要点:燥分寒热,热燥多为邪热亢盛伤津,或阴液亏虚,导致口舌失养出现口涩;寒燥多为阴寒偏盛或阳虚生内寒,寒性凝滞,气机不利,津不上承,导致口涩。就案二而言,患者年近六旬,口涩日久,目昏眼干,食纳、大便均正常,脉沉细。虽有口渴欲饮,但细究病机还是阴液的亏虚,故而主方选用了引火汤合封髓丹,大滋肾阴,引火归原;口咽为肺之门户,肺又为娇脏,喜润恶燥,故加百部、芦根、葛根、白茅根、当归,诸药合用,以生津润肺、和血凉血润燥。合而成方,滋肾润肺,口涩得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