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痰毒分态辨治“结-癌转化”
“结-癌转化”是肺结节到肺癌的经典病理演化过程,此阶段也是遏制肺癌发生的关键窗口期。“结-癌转化”进程与痰毒理论中的“痰蕴化毒”病机有着高度的相似性和密切的关联性——
从痰毒分态辨治“结-癌转化”
摘自2024-11-15中国中医药报
姚鹏宇 山东省名老中医药专家陶汉华传承工作室 乔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刘一丹 山东中医药大学
肺结节为影像学示直径≤3cm的局灶性、类圆形、密度增高的实性或亚实性肺部阴影,与肺癌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直径>8mm的肺结节在临床实践中相对常见,其中约10%可发展为肺癌。美国胸科医师协会《肺癌诊疗指南(第3版)》等对于结节直径>8mm者,根据病情分别给出CT随访、非手术活检、手术切除、放射治疗或射频消融等干预措施,对不符合手术及放疗指征的观察期肺结节病变缺乏有效治疗方案,而在这一阶段中医药具有显著优势。
痰毒是肺癌发生和转移的根本,贯穿肿瘤发生、发展的全过程。痰聚于肺,聚结成核,搏结诸邪,酿化痰毒是痰毒产生的病机。“结-癌转化”是肺结节到肺癌的经典病理演化过程,此阶段也是遏制肺癌发生的关键窗口期。“结-癌转化”进程与痰毒理论中的“痰蕴化毒”病机有着高度的相似性和密切的关联性。
痰毒论
痰毒理论探析
痰毒是在痰饮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主要是从痰邪理论中衍生出的病邪概念。痰毒理论发源于宋代,《太平圣惠方·治肺脏痰毒壅滞诸方》中曰:“夫痰毒者,由肺脏壅热,过饮水浆,积聚在于胸膈,冷热之气相搏,结实不消,故令目眩头旋,心腹痞满,常欲呕吐,不思饮食,皆由痰毒壅滞也。”首次将痰与毒相合提出“痰毒”一词。痰毒理论是在“痰邪致病”和“毒邪致病”学说的基础上,结合复杂疑难疾病临证经验而发展形成的,是指痰浊结聚,日久酿成毒邪,毒邪又与痰浊胶结,形成致病痰毒,其发生发展规律为先有痰,再有毒,而后痰毒胶结致病。痰毒理论是在痰饮学说背景下构建的,痰毒是机体水液代谢所形成病理产物,即痰饮的衍生物,亦作为新的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
痰毒与肺癌
肺癌痰毒学说的建立主要基于以下两点,一是痰邪与肺脏的密切关联性;二是肺癌进程与痰毒化生的高度相似性。
痰易袭肺、痰易聚肺、痰易滞肺等学说观点,为痰毒论在肺脏疾病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肺为华盖,诸脏邪气可上传及肺,壅滞化痰。肺为贮痰之器,故津化痰浊,痰浊易聚于肺。肺为娇脏,故浊聚化毒,痰毒易变于肺。
“结-癌转化”类于痰毒之变。肺癌从“健康-亚健康-结节-癌变”的病程演进,与痰毒的“生痰-成核-化毒”病机变化十分相似。肺癌早期发展病程长、起病隐匿、成癌后变化最速,顽恶难解,与痰毒日久方成、病情缠绵、化毒乖戾等特点相契合。
“结-癌转化”的“四态”
“结-癌转化”是肺结节到肺癌的经典病理演化过程,也是肺癌干预的关键窗口期。病者,失衡之态也,“态”是一个高于“症”“证”“候”的大概念,是疾病某阶段的整体概括,具有“状态、动态、态势”三层含义,蕴含了“审因论治”中辨其病因、防其恶果的意义。基于痰毒理论,针对肺结节到肺癌病理进程的渐进性、阶段性及复杂性特点,其病理状态依次包括易感态、结节态、转化态和癌变态“四态”,病邪历经“痰浊-痰核-痰毒”变化,病机由“痰浊渍肺-肺结痰核-痰蕴化毒-痰毒炽盛”演变。
易感态
易感态,又称疾病易感状态,是介乎于亚健康与疾病态之间的一种状态。如长期吸烟造成呼吸系统病理性改变、职业暴露造成肺损伤,具有肺脏病史、肺癌家族史和遗传易感性的人群,均可归属于疾病易感态。肺结节易感态尚无显著影像学改变,但具备发展为结节的病理基础,其核心病机为痰浊渍肺。易感态以肺部炎症为主,痰为阴邪,其性重浊黏滞,胶着难解,致病隐匿,往往反复发作或缠绵难愈,与炎症的发病过程类似。细胞、组织的变性,炎症的变质、渗出以及增生,与中医“无形之痰”的病理基础极为类似,而炎性的液体及细胞的渗出常表现为液态的“痰”,多为中医所讲的“有形之痰”。痰浊渍肺是易感态的核心病机,对应现代医学的肺部免疫炎性反应。
结节态
结节态,是影像学诊断的肺部结节的病理状态。痰核为痰湿结聚形成的局限性包块,《杂病源流犀烛》指出“痰核者,湿痰流聚成块”。肺结节为有形之物,多因诱发,病程缠绵,病势隐匿,与“痰核”形态相符、病因趋同、病程相近、病势相类。痰之积日久,异常结聚,便形成痰核。故而结节态的核心病机为肺结痰核。
转化态
转化态,即“结-癌转化”的过程,是当前肿瘤领域研究的热点与难题,也是预防结节向癌症转化的重要窗口期。痰蕴化毒是“结-癌转化”的关键病机。肺虚生痰,正虚邪留,迁延日久,结聚成核,蕴变癌毒。《金匮玉函要略述义·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言:“积则毒生。”痰浊成核,日久不散,则有蕴毒之变。
癌变态
癌变态,即肺癌阶段,痰毒乖戾,耗伤正气;痰毒鸱张,癌变恶化;痰毒流注,肺癌转移;正微毒炽,性命危殆。
“结-癌转化”分态辨治
调态,即根据病态,以药之偏性调病之偏态。把握病机、分态辨治是预防疾病发生的关键。
易感态治法
易感态呈现痰浊渍肺的病机特点,故以清肺化痰为核心治法。具体治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肃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证治汇补·哮病》云:“所以清脾之法,尤要于清肺也。”益气健脾,止痰之生,选用苍术、茯苓、党参、白术、砂仁等健脾之药,平淡而见神奇。
二是补肺之虚。《柳选四家医案·评选环溪草堂医案三卷·上卷》有云:“肺虚则痰不易化。”选用党参、人参、太子参、黄芪等品,亦不忘培土生金。
三是清肺之浊。《明医指掌》云:“人之气道,贵乎清顺,顺则津液流通,何痰之有也!”选用陈皮、半夏、茯苓、苏子、莱菔子、前胡、射干等清利之品。
易感态又需据痰浊兼夹之异,而各有对仗,如风痰之变,加蝉蜕、菊花、桑叶、僵蚕等;热痰之变,加石膏、栀子、桑白皮、玄参等;寒痰之变,加麻黄、桂枝、细辛、干姜等;痰挟瘀血或瘀化为痰,加川芎、丹参、当归等。
结节态治法
结节态以肺结痰核为病机核心,故以祛痰散结为基础治法,选药以软坚散结之品为主。软坚散结药是中医学上具有软化肿块或消散结节作用的一类中药的统称,少有单独分类,多散见于清热药、化痰药、活血化瘀药之中,其品类丰富、药味繁多,根据中药对机体治疗的选择性特点,依循归经理论,多选用浙贝母、牡蛎、夏枯草、莪术、白芥子、半夏、瓜蒌、连翘等品祛痰散结。
转化态治法
痰蕴化毒是“结-癌转化”的关键病机,截断扭转是这一病态的主要治法。截断病邪,扭转病势,纠正病态,恢复常态,遏制“结-癌转化”,阻止肺癌发生。“结-癌转化”的截断扭转治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先证而治”,阻止结节恶化,遏制癌症发生,使用蠲毒抗癌药,如八月札、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蛇莓、山慈菇等;二是重视扶正,邪正对立,相依而存,祛邪同时佐以补虚之品,多选用大剂黄芪、党参、人参、西洋参等。结节为病尚缓,化癌最恶,故视病情轻重,来势凶险者,迎头痛击,多以重剂大方;隐匿进展者,徐图缓治,多以复法兼顾。
癌变态治法
癌变态,疾病类型发生改变,已由肺结节转化为肺癌。肺癌以痰毒为核心病机,蠲毒抗癌为基本治法。癌变态需要把握邪正关系,据态施治。癌变早期,肿瘤尚小,正气尚盛,正盛邪轻,采取以攻为主或大攻小补,或先攻后补的蠲毒抗癌治法。肺癌中期,邪盛正伤,虚实夹杂,攻补兼施,扶正与蠲毒并用,以补为要,此时痰毒流注,需顾护他脏。肺癌晚期,正气衰微,扶助正气,与瘤共存,带疾终天。蠲毒抗癌药多选用半夏、天南星、百部、浙贝母、八月扎、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虎杖、山慈菇、黄药子、猫爪草等。据痰毒流注,流注于肝,加用鳖甲、莪术、重楼等;流注于脑,加用全蝎、蜈蚣、石菖蒲等;流注于骨,加用补骨脂、骨碎补、透骨草等。
医案举隅
贾某,女,74岁,2023年4月12日首诊。主诉:左肺肺癌术后3年,右肺结节。4月10日胸部CT平扫:左肺术后,请结合临床;右肺结节及小结节(IM22、44),较2022年10月17日CT变化不明显;双肺微小结节(IM19等),较前片变化不明显;纵膈及肺门小淋巴结;左侧胸膜增厚;冠状动脉钙化;胃壁略厚;胰腺脂肪沉积;脂肪肝;甲状腺密度欠均匀,请结合超声。CT描述右肺结节大者肺窗长径约1.1cm,提示中危。现有黄白黏痰,夜间口干。既往史:否认其他病史。舌暗胖,苔薄白,脉弦数。
诊断:痰核病,转化态。
处方:黄芪30g,党参15g,麸炒白术15g,浙贝母15g,夏枯草20g,薏苡仁30g,北沙参30g,半枝莲15g,炙甘草6g,百合25g,桂枝6g,地龙12g,黄芩12g,鱼腥草30g,炒紫苏子15g,茯苓15g,猫爪草30g,姜半夏9g,炒芥子9g,姜厚朴12g,陈皮12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4月19日二诊:大便不成形,舌暗胖、有裂纹,苔薄白干,脉弦数。守上方将黄芪改为60g,加瓜蒌20g、牡蛎30g。7剂,煎服法同上。
4月26日三诊:黄白黏痰减少,仍有憋气感,夜间口干减轻,大便不成形。舌暗胖、有裂纹,苔薄黄干,脉弦数。守上方去炒芥子,加炒苦杏仁9g、炒僵蚕10g。7剂,煎服法同上。
5月3日四诊:病情描述同上,舌暗胖、有裂纹,苔薄白干,脉沉弦。守上方去炒僵蚕,加麦冬15g、炒芥子9g。14剂,煎服法同上。
5月17日五诊:黄白黏痰减少,仍有憋气感,咽痒,大便成形,舌脉同前。守上方加蛤壳15g。14剂,煎服法同上。
5月31日六诊:黄白黏痰较前易于咳吐,其他症状同前。舌暗胖、有裂纹,苔薄黄干,脉沉弦。守上方加山药30g。14剂,煎服法同上。
6月14日七诊:症状同上,病情较前好转。舌暗胖、有裂纹,苔薄少干,脉沉弦。守上方去山药、牡蛎、炒芥子,加玄参12g。14剂,煎服法同上。
6月28日八诊:大便溏薄,其余症状同上。舌暗胖、有裂纹,苔薄干,脉沉弦。守上方加川芎12g、北柴胡6g、白果仁6g、蝉蜕9g、酒乌梅9g。14剂,煎服法同上。
7月19日九诊:黄白黏痰显著减少,较前易于咳吐,憋气感减轻,咽痒,夜间口干减轻,大便偏溏,近日出现皮疹瘙痒。舌暗胖、有裂纹,苔薄白,脉沉弦。守上方去蝉蜕、白果仁,加白鲜皮12g、牡蛎30g、丹参20g、桂枝12g。14剂,煎服法同上。
8月9日十诊:大便状况改善,皮疹瘙痒减轻,舌脉同上。8月9日胸部CT平扫:左肺术后,请结合临床;右肺结节及小结节(IM20),较2023年4月10日CT变小;双肺微小结节(IM24、41等),应较前片变化不明显;双肺少许炎症、纤维灶;纵膈及肺门小淋巴结;左侧胸膜增厚;冠状动脉钙化;胃壁略厚;胰腺脂肪沉积;脂肪肝;甲状腺密度欠均匀,请结合超声。CT描述右肺结节及小结节长径约5mm。处方:复方斑蝥胶囊,每次3粒,每日2次。
9月6日十一诊:大便状况改善,皮疹瘙痒减轻,舌脉同上。处方:黄芪30g,党参20g,麸炒白术15g,浙贝母15g,夏枯草20g,薏苡仁30g,北沙参30g,半枝莲15g,炙甘草6g,百合25g,桂枝6g,地龙12g,黄芩12g,鱼腥草30g,炒紫苏子15g,茯苓15g,猫爪草30g,姜半夏9g,姜厚朴12g,陈皮12g,炒苦杏仁9g,麦冬30g,玄参12g,北柴胡6g,酒乌梅9g,牡蛎30g。14剂,煎服法同上。
按 患者曾历癌疾,术后切除,后又见肺脏结节,右肺结节日趋发展,然临床症状不显。痰核蕴毒,从恶甚速,CT描述右肺结节大者肺窗长径约1.1cm,提示中危,显属转化之态,“结-癌转化”,有化癌之危。首诊立法截断扭转,逆流挽舟。先证而治,加用蠲毒抗癌之品,半枝莲、猫爪草、鱼腥草、黄芩清热解毒抗癌;正盛邪却,大剂扶正之品,黄芪、白术、党参、茯苓、薏苡仁健脾补肺,沙参、百合润肺滋阴;毒之所生,赖于窠囊,浙贝母、陈皮、夏枯草、紫苏子、白芥子、半夏、厚朴祛痰散结;痰多夹瘀,地龙、桂枝通络散结,另凉药佐桂枝,清热解毒而不伤正气,炙甘草调和诸药。后续俱依病态之变,遵截断扭转治法,据气阴之虚、肺脾之弱、痰瘀之偏及毒邪之化,而灵活变化,凡经十诊,痰毒现颓势,痰核渐消减。8月9日,CT描述右肺结节及小结节长径约5mm,较上次有显著影像学改变。正气渐复,蠲毒应速,仍遵截断扭转,加复方斑蝥胶囊,并从首诊方意继续治疗。
从痰毒分态辨治“结-癌转化”
摘自2024-11-15中国中医药报
姚鹏宇 山东省名老中医药专家陶汉华传承工作室 乔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刘一丹 山东中医药大学
肺结节为影像学示直径≤3cm的局灶性、类圆形、密度增高的实性或亚实性肺部阴影,与肺癌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直径>8mm的肺结节在临床实践中相对常见,其中约10%可发展为肺癌。美国胸科医师协会《肺癌诊疗指南(第3版)》等对于结节直径>8mm者,根据病情分别给出CT随访、非手术活检、手术切除、放射治疗或射频消融等干预措施,对不符合手术及放疗指征的观察期肺结节病变缺乏有效治疗方案,而在这一阶段中医药具有显著优势。
痰毒是肺癌发生和转移的根本,贯穿肿瘤发生、发展的全过程。痰聚于肺,聚结成核,搏结诸邪,酿化痰毒是痰毒产生的病机。“结-癌转化”是肺结节到肺癌的经典病理演化过程,此阶段也是遏制肺癌发生的关键窗口期。“结-癌转化”进程与痰毒理论中的“痰蕴化毒”病机有着高度的相似性和密切的关联性。
痰毒论
痰毒理论探析
痰毒是在痰饮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主要是从痰邪理论中衍生出的病邪概念。痰毒理论发源于宋代,《太平圣惠方·治肺脏痰毒壅滞诸方》中曰:“夫痰毒者,由肺脏壅热,过饮水浆,积聚在于胸膈,冷热之气相搏,结实不消,故令目眩头旋,心腹痞满,常欲呕吐,不思饮食,皆由痰毒壅滞也。”首次将痰与毒相合提出“痰毒”一词。痰毒理论是在“痰邪致病”和“毒邪致病”学说的基础上,结合复杂疑难疾病临证经验而发展形成的,是指痰浊结聚,日久酿成毒邪,毒邪又与痰浊胶结,形成致病痰毒,其发生发展规律为先有痰,再有毒,而后痰毒胶结致病。痰毒理论是在痰饮学说背景下构建的,痰毒是机体水液代谢所形成病理产物,即痰饮的衍生物,亦作为新的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
痰毒与肺癌
肺癌痰毒学说的建立主要基于以下两点,一是痰邪与肺脏的密切关联性;二是肺癌进程与痰毒化生的高度相似性。
痰易袭肺、痰易聚肺、痰易滞肺等学说观点,为痰毒论在肺脏疾病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肺为华盖,诸脏邪气可上传及肺,壅滞化痰。肺为贮痰之器,故津化痰浊,痰浊易聚于肺。肺为娇脏,故浊聚化毒,痰毒易变于肺。
“结-癌转化”类于痰毒之变。肺癌从“健康-亚健康-结节-癌变”的病程演进,与痰毒的“生痰-成核-化毒”病机变化十分相似。肺癌早期发展病程长、起病隐匿、成癌后变化最速,顽恶难解,与痰毒日久方成、病情缠绵、化毒乖戾等特点相契合。
“结-癌转化”的“四态”
“结-癌转化”是肺结节到肺癌的经典病理演化过程,也是肺癌干预的关键窗口期。病者,失衡之态也,“态”是一个高于“症”“证”“候”的大概念,是疾病某阶段的整体概括,具有“状态、动态、态势”三层含义,蕴含了“审因论治”中辨其病因、防其恶果的意义。基于痰毒理论,针对肺结节到肺癌病理进程的渐进性、阶段性及复杂性特点,其病理状态依次包括易感态、结节态、转化态和癌变态“四态”,病邪历经“痰浊-痰核-痰毒”变化,病机由“痰浊渍肺-肺结痰核-痰蕴化毒-痰毒炽盛”演变。
易感态
易感态,又称疾病易感状态,是介乎于亚健康与疾病态之间的一种状态。如长期吸烟造成呼吸系统病理性改变、职业暴露造成肺损伤,具有肺脏病史、肺癌家族史和遗传易感性的人群,均可归属于疾病易感态。肺结节易感态尚无显著影像学改变,但具备发展为结节的病理基础,其核心病机为痰浊渍肺。易感态以肺部炎症为主,痰为阴邪,其性重浊黏滞,胶着难解,致病隐匿,往往反复发作或缠绵难愈,与炎症的发病过程类似。细胞、组织的变性,炎症的变质、渗出以及增生,与中医“无形之痰”的病理基础极为类似,而炎性的液体及细胞的渗出常表现为液态的“痰”,多为中医所讲的“有形之痰”。痰浊渍肺是易感态的核心病机,对应现代医学的肺部免疫炎性反应。
结节态
结节态,是影像学诊断的肺部结节的病理状态。痰核为痰湿结聚形成的局限性包块,《杂病源流犀烛》指出“痰核者,湿痰流聚成块”。肺结节为有形之物,多因诱发,病程缠绵,病势隐匿,与“痰核”形态相符、病因趋同、病程相近、病势相类。痰之积日久,异常结聚,便形成痰核。故而结节态的核心病机为肺结痰核。
转化态
转化态,即“结-癌转化”的过程,是当前肿瘤领域研究的热点与难题,也是预防结节向癌症转化的重要窗口期。痰蕴化毒是“结-癌转化”的关键病机。肺虚生痰,正虚邪留,迁延日久,结聚成核,蕴变癌毒。《金匮玉函要略述义·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言:“积则毒生。”痰浊成核,日久不散,则有蕴毒之变。
癌变态
癌变态,即肺癌阶段,痰毒乖戾,耗伤正气;痰毒鸱张,癌变恶化;痰毒流注,肺癌转移;正微毒炽,性命危殆。
“结-癌转化”分态辨治
调态,即根据病态,以药之偏性调病之偏态。把握病机、分态辨治是预防疾病发生的关键。
易感态治法
易感态呈现痰浊渍肺的病机特点,故以清肺化痰为核心治法。具体治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肃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证治汇补·哮病》云:“所以清脾之法,尤要于清肺也。”益气健脾,止痰之生,选用苍术、茯苓、党参、白术、砂仁等健脾之药,平淡而见神奇。
二是补肺之虚。《柳选四家医案·评选环溪草堂医案三卷·上卷》有云:“肺虚则痰不易化。”选用党参、人参、太子参、黄芪等品,亦不忘培土生金。
三是清肺之浊。《明医指掌》云:“人之气道,贵乎清顺,顺则津液流通,何痰之有也!”选用陈皮、半夏、茯苓、苏子、莱菔子、前胡、射干等清利之品。
易感态又需据痰浊兼夹之异,而各有对仗,如风痰之变,加蝉蜕、菊花、桑叶、僵蚕等;热痰之变,加石膏、栀子、桑白皮、玄参等;寒痰之变,加麻黄、桂枝、细辛、干姜等;痰挟瘀血或瘀化为痰,加川芎、丹参、当归等。
结节态治法
结节态以肺结痰核为病机核心,故以祛痰散结为基础治法,选药以软坚散结之品为主。软坚散结药是中医学上具有软化肿块或消散结节作用的一类中药的统称,少有单独分类,多散见于清热药、化痰药、活血化瘀药之中,其品类丰富、药味繁多,根据中药对机体治疗的选择性特点,依循归经理论,多选用浙贝母、牡蛎、夏枯草、莪术、白芥子、半夏、瓜蒌、连翘等品祛痰散结。
转化态治法
痰蕴化毒是“结-癌转化”的关键病机,截断扭转是这一病态的主要治法。截断病邪,扭转病势,纠正病态,恢复常态,遏制“结-癌转化”,阻止肺癌发生。“结-癌转化”的截断扭转治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先证而治”,阻止结节恶化,遏制癌症发生,使用蠲毒抗癌药,如八月札、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蛇莓、山慈菇等;二是重视扶正,邪正对立,相依而存,祛邪同时佐以补虚之品,多选用大剂黄芪、党参、人参、西洋参等。结节为病尚缓,化癌最恶,故视病情轻重,来势凶险者,迎头痛击,多以重剂大方;隐匿进展者,徐图缓治,多以复法兼顾。
癌变态治法
癌变态,疾病类型发生改变,已由肺结节转化为肺癌。肺癌以痰毒为核心病机,蠲毒抗癌为基本治法。癌变态需要把握邪正关系,据态施治。癌变早期,肿瘤尚小,正气尚盛,正盛邪轻,采取以攻为主或大攻小补,或先攻后补的蠲毒抗癌治法。肺癌中期,邪盛正伤,虚实夹杂,攻补兼施,扶正与蠲毒并用,以补为要,此时痰毒流注,需顾护他脏。肺癌晚期,正气衰微,扶助正气,与瘤共存,带疾终天。蠲毒抗癌药多选用半夏、天南星、百部、浙贝母、八月扎、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虎杖、山慈菇、黄药子、猫爪草等。据痰毒流注,流注于肝,加用鳖甲、莪术、重楼等;流注于脑,加用全蝎、蜈蚣、石菖蒲等;流注于骨,加用补骨脂、骨碎补、透骨草等。
医案举隅
贾某,女,74岁,2023年4月12日首诊。主诉:左肺肺癌术后3年,右肺结节。4月10日胸部CT平扫:左肺术后,请结合临床;右肺结节及小结节(IM22、44),较2022年10月17日CT变化不明显;双肺微小结节(IM19等),较前片变化不明显;纵膈及肺门小淋巴结;左侧胸膜增厚;冠状动脉钙化;胃壁略厚;胰腺脂肪沉积;脂肪肝;甲状腺密度欠均匀,请结合超声。CT描述右肺结节大者肺窗长径约1.1cm,提示中危。现有黄白黏痰,夜间口干。既往史:否认其他病史。舌暗胖,苔薄白,脉弦数。
诊断:痰核病,转化态。
处方:黄芪30g,党参15g,麸炒白术15g,浙贝母15g,夏枯草20g,薏苡仁30g,北沙参30g,半枝莲15g,炙甘草6g,百合25g,桂枝6g,地龙12g,黄芩12g,鱼腥草30g,炒紫苏子15g,茯苓15g,猫爪草30g,姜半夏9g,炒芥子9g,姜厚朴12g,陈皮12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4月19日二诊:大便不成形,舌暗胖、有裂纹,苔薄白干,脉弦数。守上方将黄芪改为60g,加瓜蒌20g、牡蛎30g。7剂,煎服法同上。
4月26日三诊:黄白黏痰减少,仍有憋气感,夜间口干减轻,大便不成形。舌暗胖、有裂纹,苔薄黄干,脉弦数。守上方去炒芥子,加炒苦杏仁9g、炒僵蚕10g。7剂,煎服法同上。
5月3日四诊:病情描述同上,舌暗胖、有裂纹,苔薄白干,脉沉弦。守上方去炒僵蚕,加麦冬15g、炒芥子9g。14剂,煎服法同上。
5月17日五诊:黄白黏痰减少,仍有憋气感,咽痒,大便成形,舌脉同前。守上方加蛤壳15g。14剂,煎服法同上。
5月31日六诊:黄白黏痰较前易于咳吐,其他症状同前。舌暗胖、有裂纹,苔薄黄干,脉沉弦。守上方加山药30g。14剂,煎服法同上。
6月14日七诊:症状同上,病情较前好转。舌暗胖、有裂纹,苔薄少干,脉沉弦。守上方去山药、牡蛎、炒芥子,加玄参12g。14剂,煎服法同上。
6月28日八诊:大便溏薄,其余症状同上。舌暗胖、有裂纹,苔薄干,脉沉弦。守上方加川芎12g、北柴胡6g、白果仁6g、蝉蜕9g、酒乌梅9g。14剂,煎服法同上。
7月19日九诊:黄白黏痰显著减少,较前易于咳吐,憋气感减轻,咽痒,夜间口干减轻,大便偏溏,近日出现皮疹瘙痒。舌暗胖、有裂纹,苔薄白,脉沉弦。守上方去蝉蜕、白果仁,加白鲜皮12g、牡蛎30g、丹参20g、桂枝12g。14剂,煎服法同上。
8月9日十诊:大便状况改善,皮疹瘙痒减轻,舌脉同上。8月9日胸部CT平扫:左肺术后,请结合临床;右肺结节及小结节(IM20),较2023年4月10日CT变小;双肺微小结节(IM24、41等),应较前片变化不明显;双肺少许炎症、纤维灶;纵膈及肺门小淋巴结;左侧胸膜增厚;冠状动脉钙化;胃壁略厚;胰腺脂肪沉积;脂肪肝;甲状腺密度欠均匀,请结合超声。CT描述右肺结节及小结节长径约5mm。处方:复方斑蝥胶囊,每次3粒,每日2次。
9月6日十一诊:大便状况改善,皮疹瘙痒减轻,舌脉同上。处方:黄芪30g,党参20g,麸炒白术15g,浙贝母15g,夏枯草20g,薏苡仁30g,北沙参30g,半枝莲15g,炙甘草6g,百合25g,桂枝6g,地龙12g,黄芩12g,鱼腥草30g,炒紫苏子15g,茯苓15g,猫爪草30g,姜半夏9g,姜厚朴12g,陈皮12g,炒苦杏仁9g,麦冬30g,玄参12g,北柴胡6g,酒乌梅9g,牡蛎30g。14剂,煎服法同上。
按 患者曾历癌疾,术后切除,后又见肺脏结节,右肺结节日趋发展,然临床症状不显。痰核蕴毒,从恶甚速,CT描述右肺结节大者肺窗长径约1.1cm,提示中危,显属转化之态,“结-癌转化”,有化癌之危。首诊立法截断扭转,逆流挽舟。先证而治,加用蠲毒抗癌之品,半枝莲、猫爪草、鱼腥草、黄芩清热解毒抗癌;正盛邪却,大剂扶正之品,黄芪、白术、党参、茯苓、薏苡仁健脾补肺,沙参、百合润肺滋阴;毒之所生,赖于窠囊,浙贝母、陈皮、夏枯草、紫苏子、白芥子、半夏、厚朴祛痰散结;痰多夹瘀,地龙、桂枝通络散结,另凉药佐桂枝,清热解毒而不伤正气,炙甘草调和诸药。后续俱依病态之变,遵截断扭转治法,据气阴之虚、肺脾之弱、痰瘀之偏及毒邪之化,而灵活变化,凡经十诊,痰毒现颓势,痰核渐消减。8月9日,CT描述右肺结节及小结节长径约5mm,较上次有显著影像学改变。正气渐复,蠲毒应速,仍遵截断扭转,加复方斑蝥胶囊,并从首诊方意继续治疗。
后一篇:钮晓红中西医结合治颈淋巴结结核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