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海市名中医陆鸿元:中医的根本在于临床

(2024-11-16 03:24:58)
上海市名中医
陆鸿元:中医的根本在于临床
摘自2024-11-15中国中医药报
上海市名中医陆鸿元出生于江苏海安中医世家,高祖陆儋辰为清季著名儒医,父亲陆正斋为江苏名医,崇尚吴门尤在泾医派。陆鸿元幼秉家传,并与沪上儿科、内科名家徐仲才结为师徒,还曾游学于黄文东、张伯臾、金寿山等名师,博采众长。从事医、教、研工作80余年,陆鸿元擅长哮喘、汗证、癫痫、慢性肝炎、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肺癌、肺结节等疾病的诊治。他一贯注重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文献和临床资料相结合,认为中医的根本在于临床,换而言之,就是科研要扎根临床、师承要结合临床、文献要服务临床。

学术上倡导重阳扶阳,阴阳互根

陆鸿元跟随徐仲才学习多年,为沪上名医祝味菊再传弟子。祝味菊认为:“阴为物质,阳为机能,阴生于阳,阳用不衰则阴气源源不断;且阴之用在阳,一切营养物质要在阳气作用下,才能为身体所用。”对于《内经》中“阴平阳秘”的解释,祝味菊认为并非阴阳协调平衡,而是“阴不可盛,以平为度;阳不患多,其要在秘”。陆鸿元秉承师门“壮者滋阴为宜,怯者扶阳为本”“物质不足者滋其阴,机能不足者扶其阳”的临证思想,在临证中对附子等温热药的领悟与日俱增,其“阳气之本”之说,推崇中医前辈关于“阴体阳用”“阴阳互根”的论点。陆鸿元认为,扶阳首先是扶肾命之阳,但人体是一个整体,故阳也包括心阳、脾阳及他脏之阳。在临床及整理历代文献的过程中,他发现温培脾肾、脾肾并治的重要性,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泄泻等病属阳虚为主者,常在扶阳益肾的基础上,辅以补气健脾之品,使脾肾相互资助而生化不息。在辨治肺系病时,他变通运用“宣”“清”“温”“通”四法,延伸发展徐氏儿科、内科扶阳理论,扶阳益肾,效如俘鼓。

1962年从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毕业后,陆鸿元入职附属龙华医院,参与创建肝病病房与门诊。当时,他不仅受到内科大家程门雪、黄文东定期查房时的指导,同时协助针灸名家陆瘦燕、朱汝功开展针灸治疗慢性肝炎研究。

20世纪70年代,陆鸿元任上海市中草药防治慢支、哮喘协作组组长。其间不仅带领医疗队深入农村、工厂、街道开展慢支、哮喘、肺源性心脏病群防群治,还从中发现此类慢性病的病机——痰饮夹瘀阻碍气机。据此,他研制出系列治喘良药胆麻片、珍珠定喘片、胆麻荚片、胆荚片,疗效显著,且副作用小,胆荚片于1977年被收录入《中国药典》。

走访名家著书立作,承前启后

1982年,陆鸿元调入上海中医学院中医文献研究所工作,并成为上海地区历代名中医学术研究调研组组长、“申江医萃”课题组组长,负责搜集徐小圃脉案,编纂成集。陆鸿元又走访众多名老中医及其门人,如江育仁、顾伯华、王玉川、董建华等,整理其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医案医话等,编著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丛书《申江医萃》共10余册,为深入研究海派中医作出了突出贡献。

退休后,陆鸿元发挥余热,做学问、写文章、撰专著、带学生、看门诊。他带领工作室团队整理主编《儿科名家徐小圃学术经验集》《徐小圃医案医论集》《徐仲才医案医论集》《徐小圃、徐仲才用药心得十讲》等四部著作,成为沪上乃至全国中医学者研究徐氏儿科的蓝本。“徐氏儿科流派”于2015年入选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年近百岁的陆鸿元依然笔耕不辍,著有《咳喘病患者宜忌120条》《陆鸿元谈疑难病》《出汗异常》等,汇集其八秩春秋治学收获的《陆鸿元学术经验集》,于2023年出版。他自幼喜欢诗歌,数年前著有《马年自我扬鞭160字吟》,仅节选部分诗句与读者共勉:“我本世医,福民担肩。先父正斋,医播海陵。徐师仲才,更授佳篇。扶阳益肾,奏效勃焉。老骥伏枥,宿愿弥坚。日省吾身,自我扬鞭!”(汤宇洋 蒋晓鸿 梁慧凤)

家学渊源,一脉相传。在继承发扬其父学术思想和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博采诸家之长,师古而不泥古。擅长化裁古方,创立新方,执简驭繁治疗小儿肺系和脾胃疾病,他总结了“多热证、多实证、多气逆、多夹痰”的特点,将上述病证中因外感所致的类同证型归纳为风热、湿热、痰热、燥热等4个类证,异病同治,提纲挈领,简明适用。

在治疗脾胃疾病方面,他根据“脾为阴土,喜燥而恶湿,得阳则运;胃为阳土,喜润而恶燥,得阴则和”之理论,结合其父经验,优化处方,研制了治疗脾气虚弱、脾阳不运的健脾增食片,以及治疗胃阴不足、阴虚胃热的益胃冲剂等系列制剂,用于治疗小儿厌食、老人消化不良及一切脾胃虚弱之症。

养心莫如静心,静心莫如读书。喜爱读书,如今已是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静下来认真读一本书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容易,在我看来,读书最重要的就是能够将人们从快速的生活节奏中抽离出来,“来一次静心的阅读,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在静谧中汲取有益的养分,这也对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塑造健全的人格有莫大的帮助”。

                                    作者:王严士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目录>

 赵叙

   岁寒居士,夙好儒书,素研医术。不因人热,靡顾世非,随证处方,惟求其是,往往奏

效甚奇。一日,出示所撰《医学杂着》一卷。荡涤肤辞,独标精义,针砭痛下,药石交投。虽全

豹未窥,而一斑已见。余因怂恿登梨,出以问世。所谓医行仁术,亦恻隐之心所不能已耳。

岂以求名哉?癸丑初夏扬子赵永年谨叙

 

  叔和家学传三世,彦伯奇方聚一龛。垂老着书耽市隐,不将鸿宝例淮南。保赤应在养老

先, 人心慈孝本同然。请将彭氏延年术,并入庄家福幼编。非关人世亦炎凉,心气元来自感伤。

省识性情中有药,医和医缓具真方。多君一片活人心,三绝韦编字字金。对客不妨弹古调,

天涯到处有知音癸丑俗佛日拳石山人谢逢源题

 

弁言

  不父兄师友,莫不知医。自幼见闻,略识门径,中年以往,糊口四方。稍稍涉猎方

书,窥测《素》、《灵》微旨。家人有恙,借以自治。亲故见招,不能固却。世方多故,遂弃青毡

。二十年来,渐深阅历。爰抒心得,用告病家。不能阿传时流,安敢背违先哲?亦聊资考镜

云尔!玉峰岁居士书于吴门市隐庐时在癸丑清和月x

 

苦口婆心语

 古语云;对病发药。然则,药之当中乎病也,明矣。夫病有寒热虚实,即药有温凉攻补

,汗吐和下。苟中乎病,病自去矣。从未有不究病因,不问病状,而概以不着痛痒,无甚寒温之

笼统十数药,一例投之,可望去病者。乃病家习闻其说,以为此稳当之方也。医者乐藏其拙

,以售其欺,亦以此为稳当之方也。于是乎桑、丹、栀、豉等味,不待摇笔,而已毕集于腕

下矣。不知此数味者,(病轻者可服,而亦可不服。)即不病者服之,亦无害也。倘病必以药

愈者,而仅以此投之,迁延日久,使病益深,愈治愈坏,至不可起,谁执其咎。无如积习既

深,牢不可破,即有对病之药,怯者惊焉,愚者惑焉,妄者议焉,忌者谤焉。此病之所以不

可治也。

炳按桑叶辛凉泄表,去风泻火。丹皮辛苦微寒,入手足厥阴,泻血中伏热,治中风惊

痫,

除烦热,退无汗骨蒸,为吐衄必用之药。山栀炒黑苦寒,泻心肺之邪热,治心烦懊 不眠。

考桑叶轻清,治上焦气分,主治风热,即风温也。(古方少用。)至于丹皮、山栀两药,仲

景方用者非一,何可泥定三物必不可用?执哉!

最可怪者,不问何病,皆称发疹,皆用豆豉、豆卷以表散之。至十数剂不止,必使病

者汗

出如浆,舌黑劫津,神昏热陷。不得已,乃用紫雪、至宝等丹以开泄之,而不可救矣。夫偶

感发热,膈间烦闷,清其热可愈。何至必出疹子?其所以必曰出疹者,盖以此哄吓病家,欲

用豆豉等味耳!岂知豆豉、豆卷,近皆用麻黄汤制,与古人之桑叶,井华水制者,温凉迥别

。如果出疹,而以麻黄温之,可乎不可,此温证之所以转展必重也。且其所指为疹,皆痱子

(俗名 子)耳、蚊迹耳,水晶虚 耳。故不曰斑而独曰疹者,取其易于混淆也。不然,疹由

热而发,必当清里热,必不当温散以助热。古方俱在,本草可稽,奈何以豆豉、豆卷奉为治

疹无上之妙品哉?

炳按;豆卷用麻黄浸渍,《吴医汇讲》中亦有此说,然亦是耳食也。邵步青《四时病机

》载

一味豆卷汤,治湿病一身尽痛,服之得汗,热解痛去,用之有效。淡豆豉咸寒解热,与葱

白头、苏叶同用则发表;与人中黄、银花同用解疫毒;与薤白同用治痢;与鲜生地同打名黑

膏,治热入营分,液干不能作汗,以养阴济汗。以上皆凿凿可验之法,莫轻视豆为无用之物

。如产后之豆淋酒,能治产后虚邪身热,得汗热解。菜中黄豆芽,生外症人误食,其发如鸡

鱼。此格致变化之不可思议者。

今有以伤寒名家者,见人两三日发热,必指曰此伤寒也。及视所处之方,则仍豆豉耳

、豆

卷耳;不然,则牛蒡耳、蝉衣耳;又不然,则浮萍耳、桑叶耳、枇杷叶耳,佐之以陈、夏、

藿、朴,进之以石斛、沙参,而其技毕矣,其术穷矣。其病亦将不可为矣。然尚有背水之一

战,曰紫雪丸、濂珠粉、至宝丹、牛黄丸也。

炳按此言温证,何等温病也,亦不指明。至疹子乃时气温病,热入营分则发疹,疹与

肤平

,周身密密。痧子则幼稚为多,形如疹子,而肤扪之头粒微尖,乃风热由肺胃气分,传入营

络而发。

白 形如濂珠,晶莹光亮。初病即见,乃湿郁卫分,汗出不彻之故。当理气分之邪。日

久热

不解而发白 ,邪虽欲从外达,气液已伤,必得甘濡养中。疹色不可紫萎,白 不可白如枯

骨。疹子、痧子发透,热减神清,胸闷松,咳嗽畅,神安有寐为吉。若烦扰不寐,气粗(为

喘之兆)。胸闷热焦灼,皆属危险难治。透疹方分寒暖,痧子亦然。未见必用豆豉、豆卷。

且二药各自为主,断无连类而用者。

不知伤寒之论,倡自仲景。伤寒之方,亦传自仲景。治伤寒者,宜必宗仲景矣。伤寒解

表之

剂,则有桂枝、麻黄、葛根、柴胡等汤。伤寒清里之剂,则有芩连、白虎、承气等汤。伤寒

利湿之剂,则有五苓、猪苓、茯苓、甘草等汤。伤寒温中之剂,则有四逆、理中、真武、附

子等汤。今伤寒家皆不用也。

炳按罗谦甫治冬温,谓秋燥余气,上刑肺金,阴气先伤。故邪得入少阴之经。盖温则

气泄

,寒则气收,二气本相反也。用葱豉汤加枇杷叶、杏仁、象贝、花粉、甘桔。若先冬温,严

寒外束,身热喘嗽,面目浮肿,喉仲介介如梗。惟仲景麻杏石甘汤一方,散表寒,清里热。

因先生大恶轻清之药,故引此比例。

仲景《伤寒论》入手说伤寒营无汗,发表用麻黄汤;风伤卫有汗,用桂枝汤解肌;风

寒两

伤营卫,烦燥汗不出,用大青龙,风寒双解。此言太阳经病证方药。葛根,阳明表药。柴胡

,少阳和解药。清里,芩、连清心胃之热。白虎,清阳明经热。承气,下阳明府滞以下邪热

。五苓、猪苓、茯苓、甘草等汤,是利水之剂。理中、温中。四逆、真武、附子等三方,救

逆法。今病非正伤寒,不当用此法,故不用也。

而独用一栀子豉汤。不知伤寒方中之栀子用生,用以探吐,非用以发汗。后世改用焦栀

,已

非古法。然以之清肺泄热,亦属治温良品。近世复易以麻黄水制之豆豉,则药性大变,利害

迥殊。而伤寒家偏视为不祧之俎豆。如果伤寒在太阳经,用以代麻黄,虽非正法,尚为无害

;至传入阳明,即不可用矣。况用以治温热乎?乃何以不论有汗、无汗与汗多、汗少,又不

论风、寒、暑、湿、燥、火之六淫,喜、忧、怒、思、悲、惊、恐之七情,并不论劳伤、疮

疡之杂证,而谓栀豉一汤,豆卷、桑叶数味,可以治百病。而四时皆宜,有是理乎?此非余

诬人之言也。请观于药铺中购药之方,其不曰发疹子者有几,不用此数味者有几,亦可以哑

然失笑矣。

炳按炒黑栀用以除烦解热,使心肺之邪,从小便解。亦无医以栀豉作表剂观者,豆豉

不用

麻黄汤浸渍,不必哓哓不休。亦未见吴医不论温病六气七情,有汗无汗,汗多汗少,三因内

外,而皆用栀豉汤。豆卷、桑叶,可治四时百病者,真诬人矣,无其实事,先生亦当哑然自

笑也。

或曰诚如君言,病必无发疹乎?曰否。夫轻者为疹,发于肺;重者为斑,发于胃。

此皆

肺胃热毒所蕴。不然,则为温燥之药所逼而出也。然而此症亦不多见,治宜用石膏、犀角、

生地、元参、升麻、大青等味,以清火透斑化疹。仲景之白虎化斑汤,《活人》之元参升麻汤

,节庵之青黛消斑饮,皆治斑疹之祖方也。何一不用清凉化毒之品,何一方用温散发汗之药

。今人一言斑疹,皆曰凉药不可服,服则遏住斑疹不能出。病家熟闻其言,深信不疑。医者

遂大书特书其豆豉、豆卷,病者亦大吃特吃其豆豉、豆卷。至轻者重,重者死,至死犹曰汗

未畅出也,斑疹未透也。呜呼!本不当汗,而必欲劫其汗;本无斑疹,而必欲发其斑疹。以

胶柱鼓瑟之人,行刻舟求剑之术,虽欲不死于其药,其可得耶?当其未死,或有以石膏等味

进者,病家必大诧而不服其药,群医必圜视而起,以为嫁祸之地。至万无可为,而始稍稍与服

之,则药误已深,药力不及,卒不可救。遂交相诟病,引以为戒。众口一辞,莫能与辨。人

谁肯坏一己之声名,为不甚关切之人,力战群疑,以救其垂死之性命哉?则亦惟立而视其死

而已矣。

然则,病家何以不悟耶?曰有故。病家所闻者,无非发疹也,表散也,多出汗也。而

此外

则从未闻也。此医曰然,彼医亦曰然。此方是药,彼方亦是药。即亲友之涉猎方书者,亦与

时医之所见略同。聚蚊成雷,积非为是。安望其能听之聪哉?是故居今之世,而欲医道之行

,非曲意徇人不能。然而稍有学问志气者,必不肯为。人且嫌其固执矣。而巧言令色,阿意

曲从者,于是乎名节日隆,而声价日高。不任其责,坐收其利。中人以下,谁不乐为?彼贿

通奴婢,交结师巫者无论已。举世皆然,焉得不受其欺哉?徐洄溪曰人之误药而死,半由

于天命,半由于病家。医者不过根据违顺命以成其死,并非造谋之人。故杀人之罪,医者不受

也,岂不然乎?  

发展中医要靠中医思维
摘自2025-3-3中国中医药报
仝小林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仝小林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中医科学院 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
对于阴阳五行,曾有一哲人说过:五行,对中医最大的贡献,是整体观,即把看似割裂的各种事物联系起来。至于联系得对与不对,是另外一回事。所以,当思维活看,有它的历史价值;当技术死看,无异于作茧自缚。
阴阳五行,是蕴含在中医基础理论这个机体中的骨架,几乎无处不在。无形中,已是中医理论切割不断的骨血。然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素问•阴阳离合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素问•天元纪大论》)。由是观之,宇宙间万事万物,未有不可用阴阳分者,而万事万物又无一就是阴阳。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粗看似是者,细看多非也。阴阳五行,宜粗看不宜细看,宜心化不宜物化。“似是”,生化变化无穷;“就是”,理僵事僵术僵。观《黄帝内经》,阴阳,无论你怎样穷分,“然其要一也”,说明又不可真分;无论你怎样变化,“治病必求其本”,说明治病本来简单。
中医思维是有创新发展内生动力的思维
有专家强调发展中医,要靠中医思维,这是非常对的。但同样是强调中医思维,却走了两条很不同的路:一条是古云亦云,不敢越雷池一步;一条是在继承传统精髓基础上的创新发展。何以差别至此?源于对中医思维的理解不同所致。
首先我们谈谈,何谓中国思维?笔者的理解,它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理念的思维。这种思维,像汩汩清泉的活水,不断给中国人以智慧的启迪和升华。它是以天人合一、形神一体、中庸平衡、取类比象等思维方法,对当代人文、社会、科技等最新成果,进行系统梳理,从而不断产生出反映时代进步的研究成果。这和古云亦云、唯古人马首是瞻,风马牛不相及也。
中医思维,是象思维。由外揣内,取类比象,疗效试错,不断修正。在观象、形象、比象、抽象中,观象是能力,形象是对话,比象是实战,抽象是升华。这就决定了好的中医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高超的阐释能力,强大的实践能力和精准的抽提能力。强调中医思维,盖同于此。如果中医先圣有在天之灵,一定会发出和齐白石先生一样的呐喊: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我们强调中医思维,首先必须做的一个工作,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用中国传统思维和中医思维的精华,去挖掘、去发现,充分利用现代科学和现代医学的成果,去创新治法,建立新的理论体系。
用中医思维突破中医短板
中医在几千年里,由于思维和条件的限制,长足地发展了以辨证论治为主要手段的个体化治疗。但同时就存在一个严重的缺陷:即难以把握疾病规律基础上的群体化治疗。由于传统上,每个医生看的许多疾病,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难以对一个同质的疾病,进行大量的、系统的观察,所以,难以把握疾病的规律,也就缺少针对群体的治疗方案。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中医的短板,是中医的缺欠。实际上,中西医之间的病名不能简单对接,当我们以现代医学来诊断疾病,并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后,思维上容易犯一个严重的错误,那就是把传统中医的病名或证名,简单地和西医的病名相对接,导致我们错失了依据临床实际,重新对疾病分类、分期、分证的良机。以致到目前为止,能够用中医思维审视现代疾病的病种寥寥。
因此,在个体化的传统基础上,基于现代医学的疾病诊断,从中医的角度,重新认识疾病的规律,重新对疾病进行分类、分期、分型,从而找到群体化中医治疗的规律;在群体化治疗基础上,再个体化治疗,中医就会大大发展。这种基于现代医学疾病诊断的群体化中医研究,不是老问题,而是新问题,不是西化,而是重大发展。回顾中西医结合之初,曾在指导思想上犯了一个错误:就是简单的“嫁接”。把糖尿病和消渴“嫁接”,把冠心病与胸痹“嫁接”,把高血压与眩晕“嫁接”等等。消渴分几型,糖尿病就分几型;胸痹分几型,冠心病就分几型;眩晕分几型,高血压就分几型。这种“嫁接”的结果,让中医人的疗效,在现代医学诊断的疾病面前,感到力不从心甚至逐渐丧失信心。其根源在于,没有清楚地认识到,传统中医虽然在辨证论治上有优势,而对现代医学诊断的疾病规律的把握上,在辨病治疗(特别是指标治疗)上是短板。
我们的糖尿病研究,是在深刻汲取以往中西医简单“嫁接”的教训基础上,按照糖尿病自身的规律,按照中医的思维,重新分类、分期、分型,才使得糖尿病的中医认识和治疗取得了重大进展。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值得回忆。笔者为什么赞同大医院的医生,在大中医培训基础上要专科发展,而不是千篇一律培养全科中医?就是因为专科对一个疾病或一类疾病,能够把握其规律,能够找到群体化治疗的靶方靶药。只有专科发展到一定程度,只有专科医生们的临床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在群体化治疗基础上,走向更高层次的个体化治疗。辨证论治,有其无可否认和无法替代的优势,是中医的一大发明。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学院派的教育就把它神秘化、唯一化、排他化了,使传统本来就薄弱的辨病、审因、对症等,更加削弱了,这对中医的发展显然不利。
中医人要始终不忘“我主人随”
西医知识和中医知识,对于搞中医文献的研究者来说,所需之差异可谓天地,而对于一个现代临床中医医生来讲,却是同等的重要。只是在思维上、治疗方法和手段上,孰主孰从而已。中医人,始终不要忘记:“以我为主,我主人随。”
“以我为主,我主人随”,指借用西医的诊断和疗效评价标准,使中医对疾病的认知放在一个新的统一的基准上。用中医的思维,从因机证治角度,重新审视疾病,找到疾病的共性、规律,用中医的手段解决问题。利用现代科学、现代医学等多学科手段,阐释治病的机理,丰富现代医学的认知。这就是守中医之正,创医学之新。
对于疾病的规律性,中西医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认知、归纳、抽提的方法。西医是“寻因”。由内而外,不知内则不知外。中医是“辨态”。由外而内,知外可以“揣”内。所以,西医擅长治疗病因明确的疾病,中医擅长治疗病因不明确的疾病;西医擅长治疗单病因的疾病,中医擅长治疗多病因的复杂或原因不明的疑难性疾病。
西医给我们最大的启发,还是思维方式。他们是不满足于发明,而要去发现;不但要疗效,还要说明疗效的机制。西医,也是从个体化医疗走过来继而群体化的,但是他们经历了长期的群体化之后,发现了还原思维的局限性,即无限分析下去,容易丢掉整体,故转而又向系统生物学、个体化诊疗进军。但是这种个体,是群体后的个体,较之原始的个体,上了螺旋的又一个层次。我们中医呢?恰恰是需要走向群体化,找到疾病治疗的规律、共性。但我们可以少走弯路,在发展群体化的过程中,要始终不忘记整体观,始终不忘记群体中的个体化。总而言之,要做到研究的群体化和诊疗中的个体化。

甘肃近代十大名中医(转)【草根一生】

 上海市名中医陆鸿元:中医的根本在于临床 (2015-04-04 08:10:03)[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甘肃近代十大名中医
http://www.cntcmvideo.com/zgzyyb/res/1/20150403/1131428024331414.jpg
甘肃近代十大名医——慕元春
http://www.cntcmvideo.com/zgzyyb/res/1/20150403/60291428024331414.jpg
甘肃近代十大名医——秦霖熙
http://www.cntcmvideo.com/zgzyyb/res/1/20150403/7501428024331429.jpg
甘肃近代十大名医——杨建春
http://www.cntcmvideo.com/zgzyyb/res/1/20150403/96231428024331429.jpg
甘肃近代十大名医——丁彦龙

    慕元春,字善卿,生于清朝乾隆盛时,同治二年冬卒,年八十余,镇原县南乡平泉镇人。元春精岐黄术,其医病以养生为本,服药次之。著有《养生论》。

    秦霖熙,字瑞泉,号春帆,甘肃皋兰人。霖熙素善岐黄,精于别白。在京二十余年,公务之暇,行医救人。其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无论贫富老幼,均一视同仁,慕名而来者络绎不绝。医著有《外感辨证录》二卷、《小儿惊风治验录》一卷。

    杨建春(1825年~1889年),字逢春,号普青,清光绪庠生,原籍江西鄱阳县,至建春辈始居于甘肃庆阳府(今合水、庆城),世代行医。建春医德高尚,医术至精,救死扶伤,在当地颇有盛誉,集行医经验,搜集单验方5453个,编著《一百七十五证方》两卷,约十八万字。其孙朝卿遗有《临证验方集》手稿一卷。 

    丁彦龙(1841年~1901年),回族,原籍陕西凤翔,后迁居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世代行医。彦龙自幼随父习医,后入药店学徒,钻研医道。1871年自创“保盛堂”中药铺,闻名遐迩。自制“避挹疫散”“清瘟散”等,曾有效控制时疫流行。其二代炳义、炳乾、炳文,著书《圣点脉决》(俗称“佛点头”)。

http://www.cntcmvideo.com/zgzyyb/res/1/20150410/17721428631111662.jpg
甘肃近代十大名医——王继志
http://www.cntcmvideo.com/zgzyyb/res/1/20150410/81611428631111662.jpg
甘肃近代十大名医——王仁山
http://www.cntcmvideo.com/zgzyyb/res/1/20150410/76401428631111677.jpg
甘肃近代十大名医——岳毓兰
http://www.cntcmvideo.com/zgzyyb/res/1/20150410/67271428631111677.jpg
甘肃近代十大名医——葛正儒

    王继志(1868年~1926年),字士先,号雪山主人,靖远县大庙堡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恩科举人,任《秦风报》主编、《陕西通志》总纂。晚年精医,撰成《经证证药录》十二集16卷,共40余万字,证药172味。

    王仁山(1892年~1972年),原名王得寿,甘肃武威城关镇人。仁山自幼酷爱中医,对伤寒脉法颇有研究。被当时同行称为“伤寒医家王八爷”,其临证经验被武威1958年的《验方汇编》收录。

    岳毓兰,清末,生平未详,金县(今甘肃榆中县一带)人,精于医学。著有《岳毓兰验良方》一卷、《医方百科录》一卷、《外方歌括》一卷。 

    葛正儒,字青云,清末,鼎新县(现甘肃金塔县)新西人,清代文庠生(秀才)。正儒精医理,善太素脉。内伤外感,无不手到病除。而又善治时疫、白喉及虚火。手著《产后经验良方》《男女杂证要略》等书,惜未刊行。

傅山知耻为来世(转)【草根一生】

   (2015-04-10 11:10:52)[编辑][删除]
标签: 

佛学

傅山知耻为来世
——读傅山“书‘文赋’后”有感

    尝读张景岳《类经附翼》至“学到知羞,方克渐悟”(《类经附翼·巻一·医易义》),谓此真读书人警语。其后时时念念不敢稍忘。遂写七律一首:“爱翻少作风云谱, 懒复收官打劫图。理在眉间见深刻, 道于足下辨差殊。行过觉悔心常正, 学到知羞悟渐苏。 欲说中年真感觉, 浓茶慢火耐功夫。”及读傅山《霜红龛集·卷十七·书后·书“文赋”后》中有“稍稍知耻,且为来世下读书种子耳。”方知何为向上一路。

    乍咏傅山此知耻为来世句,只觉冷水浇背,憟然一激灵。侨黄老子何许人也,竟出是言?其自谓治易仅得一“地山谦” ,信矣!

    然傅山亦曾以大鹏自比,放言“莫说看今人不上眼,即看古人上眼者有几个”。(傅山《霜红龛集·卷二十六·杂文·读南华经》),如何调和?恰有一例,可借为筌蹄。

    台湾当代学者龚鹏程,少年得名,著作等身,眼高于顶,被师友目为“狂生”,而其自白:“忆昔曾在故宫博物院见董其昌墨迹,看得‘啊!’一声,胸口如遭棍击,一霎时万念俱灰。这才懂得虬髯客见到李世民时,‘见之心死’是什么意思。董其昌的字,傅山很瞧它不起,谓其俗媚。可是以我的本事,要到此俗媚之境,这辈子是没指望了。”(见龚鹏程《四十自述》)

    的确,傅山轻视董其昌书法清媚新巧,谓其“暖暖姝姝,自以为集大成。有眼者一见便窥见室家之好。”(《霜红龛集·卷二十五·家训·字训》),但龚氏固娴书道,能窥见香光妙处,已之不及,使骄衿之气暂敛,景企之情顿生。傅山于陆机或亦如此。

    此等大家,以其学识学养,可与前人心契神会,见贤思齐,故直接于当下感悟。不学如我,只能拾其余唾,只言片语,权作话头参悟处,自己渐渐受用。从景岳得一“羞”字,于傅山又进而得一“耻”字。

    “羞耻”虽常并称,细辨还有差殊。“羞”之措意,犹是温情脉脉,略得个耳赤面酣而已。“耻”则勇矣,卧薪不苦,食胆如饴,生可以捐,死可以蹈。吾钝根人,而亦已须斑髪宣,宜以耻易羞,更加自警自励,以求日新月新,冀或数世后修得一芝麻大读书种子可也。

奇经辨证临床应用举隅(上)

 (2025-04-18 04:47:08)[编辑][删除]

 

奇经辨证临床应用举隅(上)
摘自2025-4-17中国中医药报
朱祥麟 湖北省鄂州市中医医院内伤伏气致病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
笔者著《奇经证治条辨》,倡言奇经八脉辨证,认为八脉辨证可以羽翼脏腑辨证。李时珍说:“阳维主一身之表,阴维主一身之里,以乾坤言也;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以东西言也;督主身后之阳,任、冲主身前之阴,以南北言也;带脉横束诸脉,以六合言也”(《奇经八脉考》)。此论说明奇经八脉的功能包罗了表里、左右、前后,上下,即凡身体之阴阳、表里、气血、虚实、脏腑、寒热无所不涉。故奇经八脉辨证能将脏腑、六经、气血、八纲等辨证方法融于一体,成为一种独特的辨证方法。此种方法,所识者少,因此李时珍有“医不知此,罔探病机”(《奇经八脉考》)之慨叹。笔者认为,奇经八脉辨证是根据八脉生理功能及其所系奇恒之府、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气血阴阳的病变而反映于外的症状、体征,进行全面综合分析,而诊断其病位、病机、病性,为治疗提供立法处方的一种独特辨证方法。其对于中医各科均有临床指导作用。
已故国医大师朱良春曾评:“宗人祥麟主任医师……提出奇经八脉辨证论治可以羽翼脏腑辨证,使辨治更臻完善,对析解疑难杂症,颇有助益。”(《朱氏中医世家学验秘传•朱序》)已故国医大师路志正说:“朱子所倡六气化风论、八脉辨证论、内伤伏气致病论等学术观点,皆滥觞于《内经》,参考前贤诸说,结合已见,归纳总结,升华成篇。非积睿智与学力者,莫可为也。其成果不断丰富中医病机、辨证论治理论,且紧密结合临床,学用一致等特色……诚今日中医事业健康发展之所亟需者也。”(《朱氏中医世家学验秘传•路序》)
本文列举笔者应用奇经辨证之八脉案例,以见其临床指导价值。
阴维脉病案
阴维脉病真心痛案
杨某,男,85岁,2016年10月13日就诊。胸膺闭闷反复十余年,经医院检查诊为冠心病,长期服药治疗,时缓时重。后又增加胸膺疼痛。再经检查报告:心肌缺血、心绞痛。近一二年每日必发胸痛,痛及左侧胁背,必服异山梨酯片2~3次,渐渐缓解。其不相信中药,从未服过中药,孙子劝说并搀扶来诊。刻下:形体矮小,高度近视,听力尚可,背微驼。胸痛每日发如上述,饮食一般,大便间日一行,夜尿2~3次,不昏不咳。舌红暗,舌下瘀筋,苔薄白微黄,脉缓小。此病真心痛,乃气阴不足,心肌失荣,痰瘀伏邪痹阻阴维脉络,气滞不通所致。权拟阴维心痛饮:党参15g,生地黄10g,瓜蒌皮15g,半夏10g,枳实10g,降香10g,三七10g,丹参15g,川芎10g,赤芍10g,茯苓10g,细辛6g。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三次温服。嘱禁止吸烟,避免劳累及熬夜。
10月19日二诊:服药2天后,胸背已不发痛,6剂服完,异山梨酯片亦不再服,喜形于色。守上方去细辛加杏仁6g,继服6剂善后。1年半后以他病来诊,询其心痛一直未发,自叹中药神奇。
按 《难经》云:“阴维为病苦心痛。”夫阴维脉络颇似冠状动脉。冠心病、心肌缺血,脉络阻滞可致心绞痛,即阴维脉病心痛,亦《内经》之真心痛。此患者真心痛多年,因不相信中药,长期依赖西药缓解症状。症由年高气阴两虚,心肌失荣,痰瘀伏邪痹阻阴维脉络,气滞不通所致。拟方阴维心痛饮,用党参、生地黄益气养阴、荣心肌以治其本。瓜蒌皮、半夏、茯苓、枳实祛痰散结,宽胸理气;合降香、丹参、川芎、赤芍活血消瘀,以通阴维脉络治其标。《本草汇言》言三七“味甘微苦,性平”,《本草纲目》言“散血定痛”,笔者临床观察,有明显缓解心绞痛作用。细辛其气香窜,乃植物之灵,具有行滞散结止痛之功,经络脏腑无处不到,故胸腹诸痛亦用之。如孙思邈所言“治胸痹达背痛,短气细辛方”,即用细辛与瓜蒌实、地黄、茯苓、枳实等同用(《备急千金方》),本方用其与三七相伍,祛瘀去痛之力增强。此方标本兼治,心肌得养,阴维脉通,虽日久屡发胸背疼痛,仍可顺利而痊,且远期疗效亦颇理想。
阴维阳跷脉病心痛头昏不寐案
叶某,女,53岁,2001年3月13日就诊。因家境不顺,情绪抑郁。时值春阳发动,雷雨交作,突发心胸疼痛,头昏,夜不能寐,纳少口苦。舌苔薄白,脉细数。此病心痛不寐,乃阴维阳跷失养,厥阴肝阳上逆所致。治宜养血平肝,以益跷维。处方:当归10g,生白芍10g,川芎10g,白术10g,茯神10g,酸枣仁30g,知母10g,钩藤12g,牡丹皮10g,炙甘草10g。5剂,水煎服,日1剂。服药后逐日病退而痊。
按 八脉隶于肝肾。《奇经八脉考》云:“阴维脉病,心胸疼痛……兼厥阴者,当归四逆汤主之。”可见心胸病可从厥阴着手。卫气由阳跷行于阴则寐,行于阳则寤。经云:肝藏魂,魂归于肝则卧。然能入寐者,必卫气由阳跷而入于阴脏。若虚劳阴血不涵,阳不入阴,则阳跷脉满,魂不得归藏,故虚烦不得眠。张仲景有“虚劳虚烦不得眠者,酸枣仁汤主之”之法。今患者抑郁在先,阴血暗耗,肝气久滞;适当春阳发动,人气应之,肝经厥阳上逆横乘;阴维失养,包络不畅,故发心胸疼痛;阳跷失纳,卫气不入于阴,魂不安藏,故有头昏、目不得暝诸症。方取逍遥散去柴胡合酸枣仁汤加钩藤、牡丹皮,以养血益阴,平肝和阳。去柴胡者,虑其有升阳之弊。俾阴维阳跷二脉得安而愈。
阳维脉病案
阳维脉病伤风案
邱某,男,43岁,1991年2月7日初诊。自诉“感冒”十余天,已服速效感冒丸、银翘解毒片、康泰克及中药煎剂不效。刻下:头隐痛、头昏,鼻塞流涕,低烧,无汗,周身酸软无力,纳食乏味,少咳无痰,胸闭,不渴。舌红,苔白,左侧略厚,脉弱。体温37.5,此病伤风,阳维脉衰,卫气不足,无力抗邪所致。处方:黄芪15g,桂枝10g,白芍15g,炙甘草10g,生姜10g,大枣5枚,半夏10g,葱白4根。无饴糖,煎成嘱加白砂糖一大匙化服。连服3日愈。
按 《奇经证治条辨•阳维脉》云:“阳维主表主卫,为机体之藩篱。阳维脉衰,则卫外失固,风邪易于乘袭致病。故人有屡易感冒,旋愈旋发者,用药祛风,必去者自去,来者自来,邪气流连,终无解期。治此等证,可投以黄芪建中汤,建立中气,充虚塞空,使阳维实,则藩篱固,邪不易侵。”本案治疗,即依此法。
阳维脉病瘾疹案
朱某,男,11岁,1985年11月10日就诊。诉其患身痒已1月余,经西医检查化验血液谓正常,诊断为荨麻疹,经用抗过敏等多种西药针剂、片剂,甚至泼尼松等激素药不效,又服中药数剂亦乏效。其症每于下午或入暮以后,即发遍身风团疹块,色红痒甚,夜间瘙痒而不能安眠,早饭后则渐渐消失。疲倦影响学习。诊见形体消瘦,面黄乏华,刻下身无疹块,但有搔痕。饮食稍差,二便尚调,腹不痛,不发热,不恶寒,发痒时亦无寒热,无汗。舌苔薄白,脉缓。诊为风邪怫郁于肌腠,卫气不畅,发为瘾疹。拟祛风解肌法。处方:桂枝6g,白芍6g,麻黄5g,杏仁6g,柴胡6g,蝉蜕10g,枳壳6g,炙甘草5g,生姜3片,大枣3枚。3剂,日煎服1剂,避风,禁食生冷发物。服1剂,身不出汗,但风团已少,痒减,服完2剂不再发。
按 《脉经•手检图》云:“从少阴斜至太阳,是阳维也,动苦肌肉痹,痒。”阳维脉发于足太阳之金门,会足少阴于阳交。本例瘾疹面不红而风团红,发处皆痒,当为风邪从太阳影响阳维,与卫气搏结而发痒疹。至次日辰巳之时,阳明主气,胃气来复,以胜寒水之邪,故痒疹渐消,可见病机确在太阳阳维。伤寒太阳病日久不愈,表邪微而未能透泄者,有面红身痒之症,仲景治以桂麻各半汤,小发其汗以透邪,则痒可止。故借用桂枝麻黄各半汤辛透阳维肌表风邪,更加柴胡、蝉蜕、枳壳以助祛风行气之力,且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此三药有抗过敏作用。本例阳维脉病瘾疹案,服祛风方药后风邪散,卫气行,乃收捷效。
阴跷脉病案
阴跷脉病嗜睡案
朱某,女,9岁,1996年7月25日初诊。其父代诉:患儿先以发热呕吐等症经当地医院用西药治疗1周,热渐退,诸症亦渐除,然自前日起却发生睡卧不醒,医疑其“脑炎”,乃转来就诊。刻下:体温不高,面色黄晦,睡卧不醒已2日有余,呼之数声乃醒,旋即闭目睡去。不饮不食,不咳不吐,2日大便未行,小便亦少。颈项柔和不强,脐腹按之稍满。舌红,苔白秽略厚。血常规:白细胞5.6×109/L,中性粒细胞44%,淋巴细胞56%。此乃阴跷脉病也,以湿邪留滞于胃肠,卫气稽留于阴而不出阳,故嗜卧。法宜化湿浊之邪,以助卫气之流行。处方:藿香6g,半夏6g,茯苓10g,白豆蔻3g,郁金6g,石菖蒲6g,远志5g,厚朴6g,连翘10g,通草5g。嘱用水煎1剂,频频少喂,明日来诊。
7月26日二诊:昨日自下午至夜间,连续呼醒4次喂药,小便增多。今晨叫醒进稀饭半小碗,精神少感振作,苔亦化薄。守原方续服2剂而痊。
按 阴跷脉主司卫气行于阴分而目瞑。《灵枢•大惑论》云:“胃肠大,则卫气行留久,皮肤湿,分肉不解,则行迟。留于阴也久,其气不清,则欲瞑,故多卧矣。”本例外感热病,经治热邪退,而湿浊之邪留于胃肠,卫气由阴跷脉入行于胃肠之阴分,与募原之浊气相混,则失其清,不得复出于阳,故阴气盛而目瞑嗜卧。《灵枢•大惑论》云治阴跷脉病多卧,当“先其脏腑,诛其小过,后调其气,盛者泻之,虚者补之”。故方用藿香、白豆蔻、郁金芳化,法半夏、厚朴苦燥,茯苓、通草淡渗,以祛胃肠湿浊之邪;复用石菖蒲、远志、连翘通窍醒神,以助卫气由阴出阳。服1剂即能化湿浊而动胃口;服2剂而阴跷脉通,卫气出阳其病即愈。
阴跷脉病癫痫案
吴某,女,80岁。患脑梗死已2年多,现遗留左手不便,无力握物,可缓慢行路,上楼梯吃力,偶尔头昏,语言尚清,饮食一般。最困苦者伴癫痫小发作,发时手抖动,或脚挛急,一日数发,每次十秒钟。经服西药卡马西平等效不显,另服脑心通胶囊等。刻下:神清,症如上述。舌淡暗,少白苔,脉弦细。此病中风后髓海血脉不畅,伏邪引起脑府神气失调,阴跷脉气紊乱所致。方用痫疾方:胎盘100g,羌活、防风各25g,天麻30g,白僵蚕、白附子各50g,制南星100g,制川乌30g,三七30g,全蝎50g,为末。每服5g,1日2~3次,吞服,白温水送下。服完一料,月余来电,癫痫发作次数减少,发作时间缩短。再服一料,2个月后电告,每日基本不发,或偶发亦甚轻微,精力较前大为好转。
按 《脉经•手检图》云:“后部左右弹者,阴跷也,动苦癫痫。”李东垣云痫症“此奇邪为病,不系阴阳十二经所拘,当从督、冲、二跷四穴中奇邪之法治之”(《脾胃论》)。本例中风后,髓海络脉不通,伏邪导致脑府元神功能失调,则神气失司,进而病及阴跷脉气紊乱,失其矫健正常之职,发为癫痫。拟痫疾方,用胎盘大补元气,充养元神,恢复脑府气机;羌活、防风、天麻、制川乌祛风;白附子、制南星化痰;三七、僵蚕、全蝎活血搜风止痉,共奏恢复跷脉矫健之职,而达息风定痫之功效。
(作者系湖北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内伤伏气致病学术流派代表性传承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