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多症并发案
(2024-11-12 03:50:29)摘自2024-11-11中国中医药报
张斌霞 江苏省常州市中医医院
周某,女,59岁,2024年9月28日初诊。患者1个月来入睡困难,眠中易醒,潮热汗多,手心冷汗,心慌呈发作性,干咳无痰,下午自觉身热,但体温正常,疲乏无力,晨起口干口苦,手指发胀,胃脘胀,喜嗳气,纳便可。舌淡,苔黄腻,脉弦细。
方用正阳汤加减:旋覆花(包煎)15g,玄参10g,炙桑白皮15g,白薇(姜汁拌炒)6g,木蝴蝶15g,白芍10g,川芎10g,当归10g,炮姜6g,炙甘草6g。10剂,水煎服。
10月21日二诊:服药后入睡明显改善,干咳消失,出汗、心慌均明显缓解,下午已无身热现象,胃胀、嗳气基本消失,晨起仍稍口苦,大便成形。舌淡,苔薄白腻,脉细。诸症基本消失,遂停止服药。
停药10余日后又出现心慌,故今日来复诊,又予上方10剂。
按 患者失眠、干咳、潮热汗出、心慌、口苦口干、胃胀,症状纷乱繁杂,涉及多个脏腑,如果用传统辨证论治的方法,不知从何入手,效果也难预期。而从运气思路来看,发病及就诊时段为甲辰年五之气,客气少阴君火加临阳明燥金,自然界物象表现出阳复化,草乃长,少阴君火用事之象。患者表现为火热炎上,阳不入阴而失眠,火克金而干咳,潮热汗多、手心冷汗、心慌均属少阴君火,思路立刻清晰明了,故抓住少阴君火的病机用正阳汤,患者诸症皆迅速消失。“对上运气一口汤,不对运气用船装”,诚不虚矣!
中药香囊的日常妙用
摘自2024-11-11中国中医药报
周文清 北京市延庆区妇幼保健院
中国佩戴香囊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早在商周时期的《礼记·内则》中便有“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盥漱……皆佩容臭”的记载,其中的“容臭”即为香囊的雏形。古时文人墨客也多有佩戴香囊的习惯,《离骚》中便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孔雀东南飞》中也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满庭芳·山抹微云》中亦有“香囊暗解,罗带轻分”……由此可见,我国古时对佩戴香囊十分推崇。其实,佩戴香囊除了可带来一抹淡淡药香,还有许多养生保健功效。
佩戴香囊可祛病养生
佩戴香囊不仅是一种风尚,更是一种中医外治法。人们通过嗅闻香囊中散发出的芳香之气,使药物成分直接作用于口鼻、肌表,通过气血经脉流动,遍及全身,起到调节阴阳平衡、疏风散邪、畅通诸窍等作用,以预防疾病、调养身体。
端午节历来有佩戴香囊的习俗,香囊中常装入艾草、雄黄、川楝子等气味辛香的药物以避瘟防病。《本草经集注》中便有人们端午节佩戴川楝子香囊的记载:“世人五月五日皆取花叶佩带之,云辟恶。”除了端午节,人们也会根据不同的防病需求佩戴不同的香囊。《海药本草》中便有佩戴萱草香囊的记载:“小男女以绯绢袋盛一片,佩之臂上,辟恶,止惊。”《滇南本草》中亦有佩戴草果香囊“能祛除蛊毒,佩之能远患也”的论述。《本草蒙荃》也认为孩子可以佩戴檀香香囊以“辟恶邪气”。
日常香囊妙用
下面为大家推荐几款可在日常应用的中药香囊。
枕边香囊助眠安神
组成:合欢花、郁金、菊花、首乌藤各6克。
制作方法:将上药研磨成粉,放入香囊袋中,置于枕边,每2周更换一次。
功效:疏肝解郁,养心安神。可置于床头或枕边,适用于失眠多梦、心神不宁者,能够有效地缓解压力、改善睡眠质量。方中的合欢花归心、肝经,有解郁安神之效,《本草征要》认为其可“安和五脏,欢乐忘忧”。郁金归肝、心、肺经,有行气解郁、清心凉血之功,《本草征要》谓其“解郁行气,止痛活血,凉心通肺,宽胸舒胁”。菊花归肺、肝经,可平肝明目,《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中记载菊花“芳香上达,又得秋金之气,故能平肝风而益金水”。首乌藤归心、肝经,有养血安神之功,《本草正义》认为其可“治夜少安寐”。四味合用,既疏肝解郁、理气行滞,又养血安神、安和五脏。
车挂香囊开窍醒神
组成:白芷6克,石菖蒲10克,冰片6克,樟脑1克。
制作方法:将上药研磨成粉,放入香囊袋中即可,每2周更换一次。
功效:开窍醒神。白芷味辛,有解表祛风、宣通鼻窍之功,《本草纲目》中谓“白芷疗风通用,其气芳香,能通九窍”。石菖蒲味辛、苦,可开窍豁痰、醒神益智,且《神农本草经》将石菖蒲列为上品,认为其能“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冰片味辛、苦,可开窍醒神,《本草备要》认为它“香窜善走能散……通诸窍”。樟脑味辛,可通关窍、利滞气、辟秽浊,《本草求真》中便有樟脑“辛热香窜……治能通关利窍”的记载。四味合用,味辛香走窜,能开窍醒神,减轻开车时的困倦感。
换季香囊防病祛邪
组成:苍术、辛夷、川芎、白芷、广藿香、荆芥各8克。
制作方法:上药共研细末,放入香囊袋中,每3小时闻一次,可用1周左右。
功效:散风解表,芳香化浊。苍术归脾、胃、肝经,有燥湿健脾、祛风散寒之功。《本草征要》评价苍术为“湿家要剂”,认为其“芳气辟邪,得天地之正气者”,有“燥湿消痰,发汗解郁”之功。辛夷归肺、胃经,可散风寒、通鼻窍。《本草汇言》认为辛夷“能解肌散表,芳香清洁,能上窜头目,逐阳分之风邪,疏内窍之寒郁”。川芎归肝、胆、心包经,可祛风行气。《汤液本草》认为川芎可“散肝经之风”,并评价其为“头面风不可缺也”。白芷归胃、大肠、肺经,可解表散寒、宣通鼻窍、祛风,《本草蒙荃》中便有“去肺经风寒,治风通用”的记载。广藿香归脾、胃、肺经,有芳香化浊之功,《雷公炮制药性解》中评价其为“入肺经以调气……入脾胃以和中”。荆芥归肺、肝经,可解表散风,《本草正》中便有荆芥“能解肌发表,退寒热,清头目,利咽喉”的记载。诸药合用,不仅入肺经以祛风散寒,还入脾、胃经健脾化湿、芳香化浊,对于气候变化导致的感冒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过敏体质者、哮喘患者、孕妇、哺乳期妇女等人群不建议使用香囊。另外,中药香囊作为一种预防疾病的外治法,不能替代药物治疗。如果出现明显症状还需及时就医,避免耽误治疗。此外,香囊在使用时应避免放在潮湿或阳光直射的地方,以免缩短使用时间。香囊一般可用一到两周,气味散尽后便会失效,应及时更换药粉。
百花安神饮
摘自2024-11-11中国中医药报
葛友庆,男,1946年出生,江苏省太仓市名中医,太仓市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曾任太仓市中医医院肾病科主任。从事中医临床50余年,擅长治疗肾病、内分泌疾病等内科杂病。
组成:百合30g,合欢花(包煎)15g,玫瑰花10g,绿梅花5g,炒白芍15g,朱茯神20g,蜜远志10g,生地黄20g,首乌藤10g,石菖蒲15g,炙甘草5g。
功能:滋阴养心,安神解郁。
主治:各种心情烦躁﹑情绪不佳所致的郁证,睡眠障碍及妇女更年期综合征。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忌生冷辛辣食物。
方解:中医理论中有七情致病的记载,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古人认为,人的情绪是五脏功能的外在表现,受五脏功能的影响,过度情绪变化会伤及人体气血。又据《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记载“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以上百合病的各种症状与现代各种忧郁症﹑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相类似,其中阴虚内热为主因,治疗上予百合地黄汤,清虚热、补阴血以达到安神之目的。
百花安神饮以百合地黄汤为底方加减而成。其中,百合清心安神﹑生地黄滋阴清热,共为君药。合欢花安神解郁、玫瑰花理气解郁、梅花疏肝和胃、炒白芍养血柔肝,此四花共为臣药。朱茯神镇心安神,蜜远志与石菖蒲为常用对药,益智安神助眠,首乌藤与合欢花也是常用的治疗失眠的对药,此四味为佐药。炙甘草补虚调和诸药,为使药。
加减:阴虚火旺较重者,可加珍珠母﹑石决明﹑夏枯草等;气虚乏力较重者,可加党参﹑黄芪﹑白术等;血虚者,可加当归、熟地黄﹑女贞子等;阴虚者,可加玄参、玉竹、石斛等;有瘀血内停者,可加丹参、川芎﹑鸡血藤等;心肾不交者,可加黄连﹑肉桂交通心肾;失眠较重者,可加酸枣仁﹑柏子仁等。
(江苏省太仓市浮桥镇金浪卫生院 徐军奇整理)
标签: 健康 |
标签: 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