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并用治视网膜色素变性案
针药并用治视网膜色素变性案
摘自2024-11-8中国中医药报
闫光耀 郭钧泯 深圳市中医药传承发展研究院中医眼科研究所
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一种进行性、遗传性、营养不良性退行性病变,主要表现为慢性进行性视野缺失、夜盲、色素性视网膜病变和视网膜电图异常等,病因归于遗传、基因突变及特殊环境因素。从其夜盲和视野缩窄的主要症状来看,属于中医学“高风雀目”“高风内障”范畴。中医古籍对视网膜色素变性早有记载,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雀目候》载:“人有昼而睛明,至瞑则不见物,世谓之雀目。言其如鸟雀,瞑便无所见也。”《原机启微》称之为“阳衰不能抗阴之病”,一般双眼罹患,病程漫长,日久则成青盲,或瞳内变生翳障。
深圳市中医药传承发展研究院中医眼科研究所所长于卫东深耕本病数十载,针药并用,集子午流注、腹针、伤寒六经传变等理论之大成,取其精华自成体系。于卫东认为,本病因于先天禀赋不足,导致阳气不升,枢机不利,故其治常从少阳、少阴、太阴、厥阴的维度激发人体肾阳。现将其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验案一则整理分析如下。
陈某,男,45岁,2023年12月1日初诊。2009年深圳市第一眼科医院诊断为视网膜色素变性,后二度确诊,近15年来,视力逐步下降,尤其夜间视力失能为主,直至2019年新冠疫情感染康复后病情加重,白天需人搀扶才可行走。刻下:自感视力模糊、畏光,左眼视力(3m)4.6、右眼视力(5m)4.6,上视野12cm、下视野12cm、左视野15cm、右视野18cm。眠差难入睡,纳可,情绪稳定。舌红,苔黄厚腻,脉沉滑。
诊断:高风雀目(脾虚湿盛)。
处方:黄芪30g,当归6g,黄精10g,麦冬4g,天冬9g,党参5g,白术10g,醋香附3g,生地黄15g,茯苓5g,枳实4g,牛膝8g,姜半夏12g,干姜5g,丹参15g。15剂,日1剂,早晚分服。辅以乌梅丸,日2次,每次3g。
针灸:穴取冲阳、阳池、后溪、光明、当阳、足窍阴、神门、灵道等,每日3次,每次留针1小时,嘱患者注意眼部休息,配合每日导引锻炼。
2024年7月10日二诊:治疗10天后复查,自感视力模糊、畏光减轻,左眼视力(5m)4.6、右眼视力(5m)4.6,上视野70cm(40~60cm盲点)、下视野80cm、左视野170(120~160cm盲点)cm、右视野80cm。刻下:自感视力模糊、畏光,左眼视力(5m)<4.5、右眼视力(5m)4.3,下视野120cm、左视野110cm、右视野105cm。眠差难入睡,纳可,情绪稳定。舌红,苔黄厚腻,脉沉滑。守上方,将黄芪减至25g,黄精增至30g,去枳实、牛膝,加茯神15g、薤白9g、瓜蒌9g、桑叶9g、大黄8g、桂枝15g、赤芍30g、柴胡5g、升麻5g。7剂,日1剂,早晚分服。
针灸:穴取冲阳、阳池、后溪、光明、当阳、然谷、太溪、太白等,每日3次,每次留针1小时。嘱患者注意眼部休息,配合每日导引锻炼。治疗10天后,自感视力模糊、畏光减轻,左眼视力(5m)4.5、右眼视力(5m)4.6,上视野65cm、下视野145cm、左视野145cm、右视野180cm。
按 患者1978年3月生人,属相为马,戊午年,火运之岁,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太乙天符,运与气皆为阳火,故阳火太过有亢害之弊。
在中药治疗上,以中医辨证为指导,以肾气为本,肾阳为用,只需要将“气”引导头目即可自愈,故首诊重用黄芪补气通阳以濡养眼睛,其次注重补肾活血,多用丹参、黄精、生地黄三味药;二诊在原方基础上加用柴胡桂枝汤,体现重视六经的辨识,添加瓜蒌、薤白以助通阳之力。同时佐以生地黄、大黄、赤芍等活血凉血之药制约患者体内太过的阳火。针灸治疗方面,于卫东习惯利用如腕踝针、方氏头皮针、针灸脱敏技术、法国耳针等针刺技术,并根据经络学说,辨证取穴以疏通经脉,促进身体的阴平阳秘,针对这名患者,于卫东以涌泉、太溪等穴制约阳火,以睛明、颧髎、四白等眼周穴位为主穴,并结合子午流注、灵龟八法等进行治疗而获效。
摘自2024-11-8中国中医药报
闫光耀 郭钧泯 深圳市中医药传承发展研究院中医眼科研究所
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一种进行性、遗传性、营养不良性退行性病变,主要表现为慢性进行性视野缺失、夜盲、色素性视网膜病变和视网膜电图异常等,病因归于遗传、基因突变及特殊环境因素。从其夜盲和视野缩窄的主要症状来看,属于中医学“高风雀目”“高风内障”范畴。中医古籍对视网膜色素变性早有记载,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雀目候》载:“人有昼而睛明,至瞑则不见物,世谓之雀目。言其如鸟雀,瞑便无所见也。”《原机启微》称之为“阳衰不能抗阴之病”,一般双眼罹患,病程漫长,日久则成青盲,或瞳内变生翳障。
深圳市中医药传承发展研究院中医眼科研究所所长于卫东深耕本病数十载,针药并用,集子午流注、腹针、伤寒六经传变等理论之大成,取其精华自成体系。于卫东认为,本病因于先天禀赋不足,导致阳气不升,枢机不利,故其治常从少阳、少阴、太阴、厥阴的维度激发人体肾阳。现将其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验案一则整理分析如下。
陈某,男,45岁,2023年12月1日初诊。2009年深圳市第一眼科医院诊断为视网膜色素变性,后二度确诊,近15年来,视力逐步下降,尤其夜间视力失能为主,直至2019年新冠疫情感染康复后病情加重,白天需人搀扶才可行走。刻下:自感视力模糊、畏光,左眼视力(3m)4.6、右眼视力(5m)4.6,上视野12cm、下视野12cm、左视野15cm、右视野18cm。眠差难入睡,纳可,情绪稳定。舌红,苔黄厚腻,脉沉滑。
诊断:高风雀目(脾虚湿盛)。
处方:黄芪30g,当归6g,黄精10g,麦冬4g,天冬9g,党参5g,白术10g,醋香附3g,生地黄15g,茯苓5g,枳实4g,牛膝8g,姜半夏12g,干姜5g,丹参15g。15剂,日1剂,早晚分服。辅以乌梅丸,日2次,每次3g。
针灸:穴取冲阳、阳池、后溪、光明、当阳、足窍阴、神门、灵道等,每日3次,每次留针1小时,嘱患者注意眼部休息,配合每日导引锻炼。
2024年7月10日二诊:治疗10天后复查,自感视力模糊、畏光减轻,左眼视力(5m)4.6、右眼视力(5m)4.6,上视野70cm(40~60cm盲点)、下视野80cm、左视野170(120~160cm盲点)cm、右视野80cm。刻下:自感视力模糊、畏光,左眼视力(5m)<4.5、右眼视力(5m)4.3,下视野120cm、左视野110cm、右视野105cm。眠差难入睡,纳可,情绪稳定。舌红,苔黄厚腻,脉沉滑。守上方,将黄芪减至25g,黄精增至30g,去枳实、牛膝,加茯神15g、薤白9g、瓜蒌9g、桑叶9g、大黄8g、桂枝15g、赤芍30g、柴胡5g、升麻5g。7剂,日1剂,早晚分服。
针灸:穴取冲阳、阳池、后溪、光明、当阳、然谷、太溪、太白等,每日3次,每次留针1小时。嘱患者注意眼部休息,配合每日导引锻炼。治疗10天后,自感视力模糊、畏光减轻,左眼视力(5m)4.5、右眼视力(5m)4.6,上视野65cm、下视野145cm、左视野145cm、右视野180cm。
按 患者1978年3月生人,属相为马,戊午年,火运之岁,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太乙天符,运与气皆为阳火,故阳火太过有亢害之弊。
在中药治疗上,以中医辨证为指导,以肾气为本,肾阳为用,只需要将“气”引导头目即可自愈,故首诊重用黄芪补气通阳以濡养眼睛,其次注重补肾活血,多用丹参、黄精、生地黄三味药;二诊在原方基础上加用柴胡桂枝汤,体现重视六经的辨识,添加瓜蒌、薤白以助通阳之力。同时佐以生地黄、大黄、赤芍等活血凉血之药制约患者体内太过的阳火。针灸治疗方面,于卫东习惯利用如腕踝针、方氏头皮针、针灸脱敏技术、法国耳针等针刺技术,并根据经络学说,辨证取穴以疏通经脉,促进身体的阴平阳秘,针对这名患者,于卫东以涌泉、太溪等穴制约阳火,以睛明、颧髎、四白等眼周穴位为主穴,并结合子午流注、灵龟八法等进行治疗而获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