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阳明病篇第262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用于治疗风寒表邪未解,湿热蕴郁而致的黄疸。
后世医家根据外有表证和里有湿热之病机,拓展了它的临床治疗范围,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疾病:黄疸: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重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腹水、术后黄疸、胰头癌、妊娠期黄疸等;皮肤病:急性湿疹、荨麻疹、红皮病、痤疮、水痘、黄水疮、玫瑰糠疹、药疹、病毒性疱疹、过敏性皮炎、脂溢性皮炎、日光性皮炎、接触性皮炎、隐翅虫皮炎、汗腺闭塞证、皮肤瘙痒症、狐臭等。该类皮肤病以皮肤瘙痒、水疱、糜烂、渗出、潮红等为特征;泌尿系统疾病: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尿毒症、非淋球菌性尿道炎、淋病、膀胱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哮喘、咳嗽等;风湿免疫系统疾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五官科疾病:过敏性鼻炎、急性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等。笔者在临床上应用该方治疗风疹取得了良好效果,故谈谈自己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风疹的相关认识。
现代医学对风疹的认识
风疹(rubella)为儿童、成人的临床常见病。现代医学认为风疹为感染风疹病毒后形成抗体—病毒复合物导致的一种炎症反应。主要经飞沫传播,可在一定范围内流行。对妊娠期妇女危害最大,怀孕早期感染风疹病毒后,可引起死胎、流产或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风疹的表现可分为前驱症状期和出疹期两个阶段。风疹前驱症状有程度不等的恶寒发热、头痛咽痛、鼻塞流涕、咳嗽、倦怠乏力、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球结膜充血、耳后或颈部、枕后淋巴结肿大、压痛等全身不适症状。前驱症状过后开始发疹,发疹顺序均自面、颈、躯干、上肢到下肢。皮疹为淡红色圆形或卵圆形斑丘疹,压之褪色,一般不融合,可有轻度瘙痒,消退后可有轻度脱屑。部分患者可并发肠炎、中耳炎、心肌炎、轻度支气管炎、脑炎、血小板正常性紫癜与鼻衄等,临床上需与麻疹、猩红热、药疹等鉴别。
现代医学治疗风疹尚无特效药物,主要是对症处理。如注意隔离、休息;多饮水,给予易消化的食物;发热在38以上,皮疹较广泛者,给予利巴韦林静滴或肌注,口服特非那定。
风疹的中医病机
风疹前驱症状有程度不等的恶寒发热、头疼、鼻塞流涕、咳嗽、倦怠乏力等不适症状,这些症状符合中医外感风寒表证的特点。风疹前驱症状有程度不等的咽痛、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球结膜充血、耳后或颈部、枕后淋巴结肿大、压痛等不适症状,这些症状符合中医内蕴火热或内蕴湿热证的特点。前驱症状过后出现的疹子,符合中医热入营血证的特点。可见,风疹的主要病机为火热或湿热内蕴、热入营血,复感风寒之邪,导致内在火热不得透达疏泄,郁于皮肤腠理之间而发病。
风疹的病机正好和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风寒表邪未解、湿热蕴郁所致黄疸的病机相吻合。根据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病机特点、组方寓意和异病同治的传统理论,笔者在临床上将该方灵活加减治疗风疹,屡奏佳效。日本医家尾台榕堂在《类聚方广义》中说:“疥癣内陷,一身瘙痒,发热,喘咳,肿满者,加反鼻有奇效。生梓白皮不易采得,今权以干梓叶或桑白皮代之”,确为临床极有见地之言论。
新制麻黄连翘赤小豆方解
根据风疹火热或湿热内蕴,热入营血,外感风寒的主要病机,笔者将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以化裁,使其与当前的病机更加吻合,称之为新制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组成:麻黄6克、连翘15克、赤小豆30克、桑白皮10克、杏仁10克、僵蚕10克、蝉蜕10克、荆芥6克、防风6克、白鲜皮10克、地肤子10克、赤芍10克、丹皮10克、生甘草10克。
方中有三组药物:一是麻黄、桑白皮、杏仁、僵蚕、蝉蜕、荆芥、防风、白鲜皮、地肤子,疏散风寒、宣降肺气、透疹止痒;二是连翘、赤小豆、桑白皮、僵蚕、蝉蜕、赤芍、丹皮、生甘草,清透火热或湿热;三是赤芍、丹皮清热凉血。其中,麻黄疏解风寒、宣发肺气、透疹止痒,为主药。连翘味辛凉,既可清透火热,又可清热利湿。赤芍、丹皮清热凉血。连翘、赤芍、丹皮三药针对火热或湿热内蕴、热入营血而设,共为臣药。僵蚕、蝉蜕、荆芥、防风、白鲜皮、地肤子、杏仁助麻黄祛风止痒透疹、宣降肺气,桑白皮、赤小豆,助连翘、赤芍、丹皮清热凉血、清化湿热,共为佐药;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为使药。全方共奏疏散风寒、清透郁热或清利湿热、清热凉血、止痒消疹之功。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新制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中的药物都有不同程度的抗炎解热、抗菌、抗过敏止痒、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镇静催眠、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度等作用。张淼等人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及其加减方止痒作用的实验研究》中表明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对组胺诱导豚鼠皮肤局部瘙痒及右旋糖酐诱导小鼠全身瘙痒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新制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
根据风疹的具体病情,在临床上要对新制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给予恰当的加减。痒甚者,酌情选加浮萍、白蒺藜、蛇床子、徐长卿等;皮疹红肿明显者,酌情选加银花、菊花、蒲公英、地丁、天葵子、生栀子、大青叶、夏枯草、生牡蛎、生地、生石膏等;咽喉肿痛者,酌情选加升麻、桔梗、射干、山豆根、板蓝根等;咳嗽者,酌情选加紫菀、百部、白前、前胡、枇杷叶、鱼腥草、牛蒡子、葶苈子、苏子、地骨皮、夜交藤、钩藤等;失眠者,酌情选加淡豆豉、生栀子、远志、石菖蒲、夜交藤、钩藤、生龙骨、生牡蛎、珍珠母、龙齿等;小便涩痛者,酌情选加小蓟、白茅根、萹蓄、瞿麦、石韦、车前子、滑石、竹叶、王不留行等;便秘者,重用连翘、赤芍、丹皮三药,酌情选加大黄、芒硝、元参、知母、黑芝麻、何首乌、牛蒡子、瓜蒌、薤白、大腹皮、郁李仁、火麻仁等;鼻衄或紫癜者,酌情选加水牛角丝、生地、小蓟、大蓟、紫草、茜草、贯众等;有明显外感风寒史,遇冷加剧者,酌情选加桂枝、葛根、淡豆豉、蛇床子、苏叶等;头疼腹痛者,酌情选加川芎、蔓荆子、白芷、藁本、细辛、白芍、海风藤、络石藤、鸡血藤等。
风疹顽固性瘙痒的病因与治疗
应用新制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后,若痒减但未能根本消除,反复发作者,其中原因可能有八类。一是风邪顽固留恋,处方酌情选加乌梢蛇、蜈蚣、全蝎、露蜂房等。二是伴有湿邪,脾虚有湿者,处方酌情选加苍术、白术、生山药、茯苓、泽泻、藿香、白蔻仁、木香、砂仁等;湿热内蕴者,处方酌情选加用龙胆草、黄连、黄芩、黄柏、苦参、生地榆、土茯苓、茵陈、木瓜、薏苡仁、晚蚕沙、怀牛膝、车前子、白花蛇舌草等。三是伴有瘀血,处方酌情选加丹参、郁金、三棱、莪术、刘寄奴、苏木、五灵脂、益母草、泽兰、鬼箭羽、地龙、土元、生水蛭等。四是伴有痰邪,处方酌情选加远志、石菖蒲、紫菀、百部、白前、前胡、桔梗、射干、浙贝母等。五是伴有气血不足,处方酌情选加党参、黄芪、太子参、当归、生地、何首乌、鸡血藤、乌梅、五味子、山萸肉等。六是伴有阴津不足,处方酌情选加葛根、知母、天花粉、元参、生地、天冬、麦冬、女贞子等。七是伴有阳气不足,处方酌情选加炮附子、干姜、桂枝、吴茱萸、仙灵脾、仙茅等。八是伴有寄生虫,处方酌加乌梅、使君子、仙鹤草、槟榔、川椒、百部、露蜂房等。
验案
郝某,女,19岁,2003年11月10日初诊。
主诉:近三四天来,脸部出现较多的淡红色丘疹,背部也有散在的疹点,略微有些痒。发疹前无明显诱因,也无明显的发热、头痛咽痛、鼻塞流涕、咳嗽、倦怠乏力等前驱症状。询问其梦多,查其舌边尖略红,咽喉略红,其他均正常,脉象也无明显变化,诊为风疹。以新制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栀子豉汤治疗。
处方:生麻黄6克,连翘10克,赤小豆30克,桑白皮、荆芥、防风、僵蚕、蝉衣、赤芍、丹皮、白鲜皮、地肤子、淡豆豉、生栀子各10克。7剂。
7剂后皮疹基本消失。本周白带略多,加当归10克、苦参10克,继服7剂以资巩固。
任某,男,18岁,2003年12月28日初诊。
主诉:脸部和背部有散在的淡红色丘疹3个月,吃完饭后瘙痒加重,舌鲜红,少苔,舌体颤动,脉弦细无力。
处方:生麻黄6克,连翘10克,赤小豆30克,白鲜皮、地肤子、赤芍、丹皮、僵蚕、蝉衣、乌梅、五味子各10克,生龙牡、钩藤、生石膏各30克,知母6克。7剂。
7剂后疹退,瘙痒减轻,又继续服2次,风疹痊愈,但舌颤动仍然存在。(张再康 河北中医学院)
论胎勃—胎癫疾(先天性脑病)
(2024-11-05
03:50:29)[编辑][删除]
论胎病——胎癫疾(先天性脑病)
“胎病”,即现今所所说的妊娠病,指在女性在妊娠期间,所发生与妊娠有关的疾病。妊娠病既能影响孕妇的身体健康,还会对胎儿的正常发育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导致堕胎或者小产。因此,“胎病”是妇女妊娠期间十分重要的病证,临证中必须要注意预防和发病后的及时调治。《黄帝内经》首先记载了此类疾病,并对该病可能产生的诸如影响胎儿发育,致使留下后遗症等不良后果有所记载。如“人生而有病癫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癫疾也”(《素问·奇病论》)即是例证。
妇女受孕以后,体内的阴血就会聚于冲脉、任脉,以妊养胎儿。所以,此时孕妇处于阴血相对偏虚、阳气相对偏亢的生理状态。加之随着胎体逐渐生长,必然会影响孕妇机体的气机之升降出入、离散聚合的运行状态,所以孕妇极容易受到不利因素的干扰而发生胎病。
《黄帝内经》认为,“胎癫疾”的发生,是妇女孕期受到突然而剧烈的惊吓刺激,导致母体冲任气血、脏腑气机逆乱,致使营养胎儿的精气失序,严重影响了胎儿的脑髓发育,就会引起包括先天性癫痫病在内的多种脑部疾患。此处论述“胎癫疾”的病因明确,是妊娠中母体受到大惊骤恐刺激;病变机理清晰,是胎气逆乱影响胎儿脑髓发育。故而有胎儿出生后容易罹患“胎癫疾”之类疾病。
这是《黄帝内经》率先记载并论述的先天性胎病内容,是后世研究此类疾病的理论源头,后世但凡讨论小儿此类疾病时,莫不宗此,如宋代钱乙论述小儿癫痫原因时指出,“小儿发痫,因气血未充,精神未实,或为风邪所伤,或为惊怪所触,亦有因妊娠时七情惊怖所致”(《小儿药证直诀》)论述,就是其例。
论阴茎、睾丸发育不全症、外生殖器损伤症
《黄帝内经》认为,生殖器官(阴茎、睾丸)和胡须,是辨识男女性别的重要指征。尤其是男性生殖器官的状态和功能,与胡须的生长密切相关。于是就通过男子各项功能正常的人、生殖器官损伤症、宦官、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综合征的临证鉴别,论证生殖器官状态与胡须生长关系的内在机理。
《黄帝内经》认为,“士人有伤于阴,阴气绝而不起,阴不用,然其须不去,其故何也?宦者独去何也?……宦者去其宗筋,伤其冲脉,血泻不复,皮肤内结,唇口不荣,故须不生……其有天宦者,未尝被伤,不脱于血,然其须不生,其故何也?……此天之所不足也,其任冲不盛,宗筋不成,有气无血,唇口不荣,故须不生”(《灵枢·五音五味》)。
男孩青春期后都会生长胡须,这是雄性激素作用的结果。《黄帝内经》在此以正常男性的外阴损伤、去势的宦官、“天宦”为例,论述男子生胡须、女子不生“胡须”的性征差异。此节经文明确地将冲任二脉之气血与男孩生殖器官的发育的表现胡须联系在一起。经文有以下4个维度的内涵。
1.男女第二性征——“胡须”的发生机理,是“冲任—外生器官—胡须”第二性征轴的理论。临证可以根据这一观点,治疗儿童性发育不良症和成人性功能障碍症。
男子外阴损伤症。原文讲述男子意外损伤生殖器官,虽然阴茎不能正常勃起,不能完成性交(“阴气绝而不起”),但是患者的胡须仍然存在。这是因为,成年男性虽然外阴损伤,但体内雄性激素仍能维持较高水平的缘故。《黄帝内经》认为,这是冲脉、任脉未受损伤,冲任气血还能充养口唇,所以“须不去”(胡须仍然存在)。
宦官是因其自幼割去睾丸、阴茎,无法维持正常的雄性激素水平,所以不可能有胡须生成。《黄帝内经》认为,这是人为地损伤了冲任二脉,不能输送充足的气血荣润口唇,故不生胡须。
先天性男性阴茎、睾丸发育不全症。《黄帝内经》认为,这是其先天禀赋缺陷,致使“五脏六腑—肾—天癸—冲任二脉—生殖器官/胡须”生理轴的机能不完整,因而,既有性器官发育不良,犹如宦官去势(“宗筋不成”),又会因先天肾气不足,天癸贫乏,致使冲任气血失充,故而“唇口不荣,故须不生”。原文在此处明确地将男孩性器官的发育与胡须的生长紧密联系。以此反证女子的冲任二脉之气血,需要担负周期性月经来潮和妊养胎儿、繁育后代的重要机能,故而也有“唇口不荣,故须不生”的生理特征。
论婴儿针刺
周岁以内的婴儿,已经初步适应了外界环境,生机蓬勃,生长发育迅速,是人一生中生长发育最旺盛的阶段。但是这一阶段,其气血未充,脏腑娇嫩,稚嫩的机体对任何治疗措施的反应都很敏感。所以《黄帝内经》认为,对婴儿的针刺治疗,应当慎之又慎。既制定了宜刺的针具和针刺方法,又制定了禁刺原则。
1.婴儿宜刺之法。原文认为,“刺婴儿奈何?岐伯曰: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豪(毫)针,浅刺而疾发针,日再可也”(《灵枢·逆顺肥瘦》)。此节原文,在辨体施治的观念指导下,制定了婴儿的针刺方法。鉴于婴儿“肉脆,血少气弱”的体质特征,临证时就要选用毫针,要浅刺,操作手法要快,不留针,一天可针刺两次的针刺方法。
2.论婴儿热病禁刺。原文认为,“热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颧发赤,哕者死;二曰,泄而腹满甚者死;三曰,目不明,热不已者死;四曰,老人婴儿,热而腹满者死;五曰,汗不出,呕,下血者死;六曰,舌本烂,热不已者,死;七曰,咳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八曰,髓热者,死;九曰,热而痉者,死。腰折,瘛疭,齿噤齘也。凡此九者,不可刺也”(《灵枢·热病》)。
此节集中论述了热病九种不可针刺的死证、重危症,皆适用于婴儿,只是在第四之禁中,重点强调婴儿有“热而腹满”之症时,尤当禁刺。此处所论热病之重危症、死证,对于婴儿而言,皆会有之,而“热病,腹满”,则是婴儿热病常见之证,故而作为热病之禁刺内容,予以补充。
分型辨治儿童过敏性紫癜
摘自2025-2-10中国中医药报
何青松 王红芬 云南省富源县人民医院
儿童过敏性紫癜中医又称为肌衄、葡萄疫、紫斑等。中医针对该病,多治以疏风清热、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祛瘀消斑、活血化瘀等。笔者将该病分为4种证型辨证。
分型论治
1.风热伤络型
主症:发热,微恶风寒,食欲不振,紫癜以下肢和臂部多见,颜色鲜红,形状大小不一,伴瘙痒,可伴关节肿痛,腹痛,便血,舌红苔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凉血止血。
方药:银翘散加减。常用金银花、连翘、大青叶、玄参、生地黄、赤芍、荆芥、桔梗、牛蒡子等。如皮肤瘙痒可加地肤子、浮萍;恶心、呕吐者可加竹茹、枇杷叶等。
2.热毒入血、血热妄行型
主症:四肢瘀斑成片,色紫暗,关节肿痛,伴心烦口渴,尿血,便血,或见腹痛,舌红绛,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散风。
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减。药用生石膏、水牛角、知母、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栀子、连翘、黄芩、黄连等。出血症状明显者可加藕节炭、地榆炭、茜草炭、小蓟炭等;瘀血明显者可加丹参、当归、川芎等。
3.阴虚火旺、虚火灼络型
主症:皮肤紫斑,伴低热盗汗,手足心热,心烦不宁,口燥咽干,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方药:补阴煎加减。常用龟板、生地黄、知母、牡丹皮、玄参、茜草根、侧柏炭、阿胶、女贞子等。阴虚发热明显者加鳖甲、地骨皮、银柴胡;齿衄、鼻衄者加黄芩、栀子、白茅根等;心烦口渴加玉竹、麦冬、天花粉等。
4.脾胃虚弱型
主症:恢复期,皮肤紫斑消失或有斑印,伴有头昏、倦怠乏力,纳呆食少,夜卧不安等,舌淡红少津,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固表。
方药:六君子汤加减。药用人参(或太子参、党参替代)、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桔梗、黄芪、仙鹤草等。
典型医案
陈某,男,5岁,因“双下肢皮肤紫斑7天”于2024年7月21日就诊,诊断为“过敏性紫癜”,经给予西替利嗪片、维生素C片等治疗,患者皮肤紫斑颜色变淡。2024年7月29日,患者双下肢又见新发散在紫斑,再到儿科就诊,检查尿液常规示:BLD2+,PH5.00,红细胞6,患儿父母遂到中医门诊寻求中医治疗。刻下见:患儿双下肢散在紫斑,色鲜红,伴有瘙痒,身热、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西医诊断为过敏性紫癜,中医诊断为血证-紫癜,证属阴虚火旺、虚火灼络型。予以补阴煎加减治疗。
处方:生地黄12g,牡丹皮10g,赤芍12g,紫草10g,桔梗6g,百部12g,荆芥12g,炒牛蒡子10g,麦冬12g,侧柏炭15g,女贞子12g,仙鹤草12g,甘草3g。3剂,配方颗粒,开水冲服。1次1袋,一日2次。
患者分别于2024年8月8日、8月16日复诊,双下肢皮肤未发现紫癜,两次尿液常规检查均无异常。
注意事项
1.儿童过敏性紫癜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是减少发病的关键。
2.接诊应注意询问使用药物史,如抗生素、磺胺药、异烟肼、水杨酸类、苯巴比妥钠、奎宁等。
3.生活中应尽量避免进食一些容易引起过敏反应的食物,如鱼、虾、蟹、蛤、蛋、牛奶等异性蛋白质。其他方面,应尽量避免如花粉、灰尘等颗粒物吸入。
4.平时应清淡饮食,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以“怨”解“怨”【草根一生】
(2015-03-24
04:04:31)[编辑][删除]
http://img.kgoldh.com/hj-gj/201109/20110924_130951.jpg 不能事事如意,最常产生的情绪就是抱怨、埋怨、因怨生恨等。“怨”发于心而伤于气(怨由夗和心组成,夗的意思是身子侧卧弯曲的样子,怨隐含着未发的怒气)。最先受损的脏器就是心、肝、肺。有了“怨”就失去了“爱”。
“怨”这种不良情绪可以向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向内, 自责、自怨自艾;一个是向外,怨天尤人。长期处在自责的心态中,最终形成自卑、退缩。
“怨”由心而生,治疗“怨”的良药就是宽容。古琴在平复“怨”这种不良情绪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以“怨”命名的古琴曲有《湘江怨》《长门怨》《昭君怨》等。这些琴曲以舜帝二妃、皇后阿娇、昭君出塞的故事为背景,抒发了女性丧夫之怨、失宠之恨、离乡之悲等情绪,借琴舒发情绪、借琴化解哀怨、怨恨,使得情绪得到平复。也称得上是古人的自然情绪疗法。
每当弹起这此曲,指下是淋漓尽致的舒畅和吟唱般的调达,以“怨”解“怨”,疏泄后情绪平复,元气渐补,与中医的滋肝肾降心火宣肺气相通,和现在的情绪疗法也有异同工之处。
国学大家钱超尘【草根一生】
(2015-03-24
05:02:10)[编辑][删除]
http://www.zhongxi.org/uploads/1/file/public/201405/20140515150429_fboia5.jpg
“国学大家,杏林鸿儒”的著名中医训诂学家、中医文献学专家钱超尘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科学普及专家委员会专家。他早年师从古汉语专家陆宗达教授,学习以《说文解字》为核心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考据学,成为乾嘉学派正统传人。几十年来钱超尘以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目录学和考据学等作为研究中医古籍的手段,在中医文献研究及中医经典著作的语言研究方面开拓出诸多新领域,尤其是开创了中医训诂学,在中医古籍的版本考据、古音研究等方面填补了多项空白,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医古籍相关学科的传承与普及做了大量工作,积极推进了中医文献研究工作,为中医学发展作重要贡献。“钱老之学,四学合一。四学者,文字、音韵、考据、训诂……钱老师承宗达,传承乾嘉,终成大家。”
正值钱超尘教授八十寿辰,代表们、弟子纷纷表示祝贺,邓铁涛、朱良春、颜正华、程莘农等近十位国医大师及专家发来贺词。由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钱超尘人文学术传承工作室编写的《国学大家 杏林鸿儒》寿诞志庆集成为学生弟子们的贺礼。
健脾和胃消食化积启脾丸
(2024-11-16
03:11:23)[编辑][删除]
健脾和胃 消食化积
启脾丸
摘自2024-11-15中国中医药报
王怡 甘肃中医药大学
脾胃虚弱是临床上常见的证型,多表现为消化不良、腹胀便溏、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食欲不振等一系列症状。临床上有很多方药与中成药可用于治疗此证,这里介绍一款疗效显著的健脾和胃中成药——启脾丸。
组成与功效
启脾丸出自宋代的《增补内经拾遗方论》,书中记载“启脾者,开通脾气也。经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此类之谓也”。中成药启脾丸由人参、炒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山药、莲子、炒山楂、炒六神曲、炒麦芽和泽泻等药物组成。以上11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克粉末加炼蜜120~140克制成大蜜丸,即得。
“启脾”为使脾气振奋之意,其功效亦如其名,可健脾和胃,主要用于脾胃虚弱所致消化不良、腹胀便溏以及小儿疳积、腹泻等症状的治疗。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本药有调节胃肠功能、促进消化、抗溃疡、抑菌的功效,临床可用于治疗证属脾虚食滞的慢性胃肠炎、消化功能减退。
方中人参甘温,大补元气;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和中,助人参补益脾气之功,共为君药。茯苓健脾利湿;炒山楂消食化滞,行气止痛,主治肉食积滞;炒神曲健脾和胃消积;麦芽行气消食、健脾开胃,主治面食积滞,四者共为臣药。佐以山药、莲子健脾止泻、滋养脾阴、益肾涩精;泽泻利水渗湿泄热,意在利小便以实大便治疗泄泻;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和中。甘草为使,助人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养胃,兼能调和诸药。全方补消并用,寓消于补,共奏健脾和胃之功。
方中前四味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取自益气健脾之基础方四君子汤,加以陈皮增行气化滞之功,共为异功散,主治脾胃气虚兼气滞症,可见饮食减少、胸脘痞闷、食入作胀、大便溏薄、神疲气短、面色苍白、身体羸瘦或面部浮肿。又加以焦三仙,主治食积内停所致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脘腹胀闷,可消一切食积,助全方补而不滞。其中六神曲是多味中药发酵的产物,含酵母菌、淀粉酶与复合维生素B等物质,能增强胃肠蠕动、促进消化液分泌、加强对食物的消化吸收,从而达到消食化积之效。
服法与禁忌
本品为棕色的大蜜丸或小蜜丸,味甜。小蜜丸每100丸重20克,大蜜丸每丸重3克。口服,小蜜丸一次3克(约15丸),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3次,3岁以内小儿酌减。
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不易消化之品;湿热泄泻不宜使用;伴感冒发热、表证未解者慎用;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服药7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小心肠胃闹“情绪”-2》“情绪胃肠病”、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便秘、脑肠肽
专家:朱丽明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消化内科 主任医师 教授
Gunnar
Gunderson博士,AMA主席,曾说:“我开始行医时……我可以安全地推测腹痛是由于阑尾炎或者绿色苹果引起的。而今天,患者很可能会因其40岁的妻子见异思迁要离他而去而腹痛难忍。”可见情绪对消化道的影响之大。昨天的节目中介绍了情绪对胃的影响,那情绪对肠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转载]2012年6月10日播出《小心肠胃闹“情绪”-2》 [转载]2012年6月10日播出《小心肠胃闹“情绪”-2》](//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肠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也是功能最重要的一段。那么肠子有多长?为什么需要那么长?我们的肠分为小肠、大肠、直肠3段。大量的消化作用和几乎全部消化产物的吸收都是在小肠内进行的,大肠主要浓缩食物残渣,形成粪便,再通过直肠经肛门排出体外。
![[转载]2012年6月10日播出《小心肠胃闹“情绪”-2》 [转载]2012年6月10日播出《小心肠胃闹“情绪”-2》](//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伤心、难过、压力大,可能出现什么问题?大便变稀、肚子疼、不舒服、便急?还是排便困难、大便干硬、排便次数少、伴随肚子胀、排气?都有可能。如果有这些症状超过半年,排除肠道炎症、肿瘤等器质性问题,就可能是肠易激综合征或者功能性便秘。肠易激综合征影响生活;功能性便秘可引起:1,痔疮2,心脏病3,脑卒中 4,乳腺癌5,结肠癌等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情绪和胃肠的关系有多密切呢?脑肠之间有“对话”。大脑和胃肠道不但有“陆路交通”——自主神经系统,还有“水路通道”——脑肠肽。二者紧密联系,不仅能下达指令,下情也可上传,通道是双向的,所以相互影响。
![[转载]2012年6月10日播出《小心肠胃闹“情绪”-2》 [转载]2012年6月10日播出《小心肠胃闹“情绪”-2》](//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情绪胃肠病”虽然不会致命,但会显着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过去,由于医患双方对此类心身疾病(心理因素导致的躯体疾病)均缺乏认识,多数患者未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胃肠不适症状得不到有效缓解,进而加重情绪障碍,造成恶性循环。
![[转载]2012年6月10日播出《小心肠胃闹“情绪”-2》 [转载]2012年6月10日播出《小心肠胃闹“情绪”-2》](//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情绪怎么调节?提倡集体生活,在一起唱歌、跳舞,都很好。不要太在意细节,做了检查没事,就要心情放松,别琢磨。有时候表现为便秘,其实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正确看到生活、工作中的各种挫折和困难。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若胃肠不适症状较严重,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服用促胃肠动力药物、制酸药等。存在严重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服用抗焦虑、抗抑郁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