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白族的食花养生习俗
(2024-11-09 08:43:47)
大理白族的食花养生习俗
摘自2024-11-8中国中医药报
丁然 焦宏官 贵州中医药大学
南瓜花性凉,可以清热利湿、补血活血,还含有丰富的花青素,美容养颜效果佳。栀子花性寒、味苦无毒,具有清热降火、泄热利湿、清热解毒的功效,木槿花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粗纤维、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以及黄酮类活性化合物,具有祛风除湿、通利小便的功效。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尿等功效。
摘自2024-11-8中国中医药报
丁然 焦宏官 贵州中医药大学
南瓜花性凉,可以清热利湿、补血活血,还含有丰富的花青素,美容养颜效果佳。栀子花性寒、味苦无毒,具有清热降火、泄热利湿、清热解毒的功效,木槿花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粗纤维、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以及黄酮类活性化合物,具有祛风除湿、通利小便的功效。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尿等功效。
三款刮油茶水让身体恢复轻盈
摘自2024-10-17中国中医药报
徐尤佳 浙江省杭州市中医院
《内经·》“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导致肥胖,还会引起腹泻、腹胀等不适。想给肠胃减减负,试3款刮油茶水,帮助身体恢复轻盈。
肉吃多了——焦山楂茶
做法:焦山楂30克。加入一点红糖和焦麦芽等。
功效:山楂炒制酸味减弱,苦味增强,消食化积更明显。焦山楂中的黄酮类物质有扩张血管和降压,对高脂、高压及冠心病患者也有一定效果。焦山楂只消不补,脾胃虚者及服用滋补药品期间不适合过多服用。
米面食吃多了——大麦茶代茶饮
功效:大麦茶消食导滞,健脾益气、清热解暑、去腥膻、去油腻、润肤乌发的功效。
辛辣吃多了——金银花茶,代茶饮。
功效:金银花茶性寒,清热解毒、疏散风热。金银花抑菌、抗病毒、抗炎、解热、调节免疫等作用。积食上火,喝点金银花茶,可以清热降火,还能清新口气。
摘自2024-10-17中国中医药报
徐尤佳 浙江省杭州市中医院
《内经·》“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导致肥胖,还会引起腹泻、腹胀等不适。想给肠胃减减负,试3款刮油茶水,帮助身体恢复轻盈。
肉吃多了——焦山楂茶
做法:焦山楂30克。加入一点红糖和焦麦芽等。
功效:山楂炒制酸味减弱,苦味增强,消食化积更明显。焦山楂中的黄酮类物质有扩张血管和降压,对高脂、高压及冠心病患者也有一定效果。焦山楂只消不补,脾胃虚者及服用滋补药品期间不适合过多服用。
米面食吃多了——大麦茶代茶饮
功效:大麦茶消食导滞,健脾益气、清热解暑、去腥膻、去油腻、润肤乌发的功效。
辛辣吃多了——金银花茶,代茶饮。
功效:金银花茶性寒,清热解毒、疏散风热。金银花抑菌、抗病毒、抗炎、解热、调节免疫等作用。积食上火,喝点金银花茶,可以清热降火,还能清新口气。
打工人“班味”重 中医帮你打开思路
摘自2024-9-16中国中医药报
周文清 北京市延庆区妇幼保健院
什么是“班味”
“班味”就是亚健康。压力大、不良情绪、睡眠不足等导致的肝火旺盛、脾胃不和;久坐不动、处于空调环境中等导致的气血不畅、阳气不足、寒湿重;因坐姿不正确、颈肩腰腿痛、眼干眼痛。
目常运
窗边远眺、转目等方法都有助于放松眼部肌肉,缓解眼疲劳。也可按揉眉毛内侧边缘凹陷处的攒竹穴、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的睛明穴、目外眦外侧0.5寸凹陷中的瞳子髎穴等,促进眼部血液循环,疏通眼部经络,消除疲劳。或将双手掌心擦热,贴于眼上。戴上热敷眼罩,增强眼部的气血循环,缓解视疲劳。
发常梳
头为诸阳之会,是百脉汇聚之处。《普济方》提出“栉(zhì,指梳子)之取多,而不使痛,亦可令侍者栉之。于是血液不滞,发根常坚。”《养生类纂》中亦有“发,血之穷,千过梳,发不白”的记载。可见,经常梳头按摩,可以刺激头部的穴位和经脉,保持头部气血通畅,满足头皮毛发的血氧供给,从而令发色柔润乌黑、发根强韧不易脱,达到护发、养发的功效。
经常梳头还能使颅内血管处于扩张状态,加速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保证大脑及脑神经的血氧供应,从而改善颅内营养代谢,起到提神健脑、预防记忆力减退的作用。都可以用经络梳或手指指腹梳头。梳头时自额上发际开始由前向后梳,边梳边揉搓头皮,用力要均匀、柔和、缓慢,梳到头皮有发热感即可。
头常仰
颈椎病建议每工作1小时左右休息一段时间,做些仰头、侧头等颈部伸展动作,缓解肩颈部肌肉紧张。
还可叩击大椎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右手握空拳,以空拳的小指侧边缘击打大椎穴周围,力度适当,以局部酸痛为标准,每次持续5~8秒,反复3~5次,可帮助疏通颈部经络、缓解疼痛。
也可拿捏肩井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与肩峰最外侧点连线的中点),这是肩部肌肉最丰厚的地方,也是最容易疲劳的部位。按摩时用五指抓住肩井穴附近的肌肉,用力提起,同时五指用力捏拿,每次持续3~5秒,重复5~8次,可以帮助疏通肩部经络、放松肌肉。
点按风池穴(位于枕骨下斜方肌与胸锁乳突肌之间的凹陷中)也对颈肩部肌肉僵硬具有明显缓解作用。按摩时,用两手大拇指指肚分别点揉两侧风池穴,力度以有酸胀感为佳,每次2~3分钟即可。
腰要正
久坐伏案劳累引起腰椎间盘、小关节、肌肉、韧带功能失衡,继而发生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引起腰部疼痛、下肢放射性疼痛等一系列症状。为了保护腰椎健康,注意保持端正的坐姿。桌椅的高度要合适,电脑屏幕尽量与视线平齐。也可以在腰部与椅背之间放一靠垫,起到支撑腰部的作用。
可时常按揉肾俞穴(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以助温补元阳、益肾强腰,缓解腰部疼痛和僵硬不适。也可按摩位于腘横纹中点的委中穴。中医有“腰背委中求”之说,每天按揉委中穴可疏通腰背部经络气血,促进腰部肌肉软组织的新陈代谢,起到通络止痛的作用。
拍八虚
《黄帝内经》中提出:“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凡此八虚者,皆机关之室,真气之所过,血络之所游。”八虚是指人体的两肘窝、两腋窝、两腹股沟、两腘窝,共八处。人体五脏的邪气常藏匿于八虚之中,造成经气运行不畅。经常拍打八虚,能起到调畅气血、疏经通络、祛除邪气的作用,有助于养生保健、增强人体免疫力。工作累时,可用手掌或经络锤从上到下拍打八虚,每个部位拍打5~10分钟,至微微发热即可。
摘自2024-9-16中国中医药报
周文清 北京市延庆区妇幼保健院
什么是“班味”
“班味”就是亚健康。压力大、不良情绪、睡眠不足等导致的肝火旺盛、脾胃不和;久坐不动、处于空调环境中等导致的气血不畅、阳气不足、寒湿重;因坐姿不正确、颈肩腰腿痛、眼干眼痛。
目常运
窗边远眺、转目等方法都有助于放松眼部肌肉,缓解眼疲劳。也可按揉眉毛内侧边缘凹陷处的攒竹穴、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的睛明穴、目外眦外侧0.5寸凹陷中的瞳子髎穴等,促进眼部血液循环,疏通眼部经络,消除疲劳。或将双手掌心擦热,贴于眼上。戴上热敷眼罩,增强眼部的气血循环,缓解视疲劳。
发常梳
头为诸阳之会,是百脉汇聚之处。《普济方》提出“栉(zhì,指梳子)之取多,而不使痛,亦可令侍者栉之。于是血液不滞,发根常坚。”《养生类纂》中亦有“发,血之穷,千过梳,发不白”的记载。可见,经常梳头按摩,可以刺激头部的穴位和经脉,保持头部气血通畅,满足头皮毛发的血氧供给,从而令发色柔润乌黑、发根强韧不易脱,达到护发、养发的功效。
经常梳头还能使颅内血管处于扩张状态,加速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保证大脑及脑神经的血氧供应,从而改善颅内营养代谢,起到提神健脑、预防记忆力减退的作用。都可以用经络梳或手指指腹梳头。梳头时自额上发际开始由前向后梳,边梳边揉搓头皮,用力要均匀、柔和、缓慢,梳到头皮有发热感即可。
头常仰
颈椎病建议每工作1小时左右休息一段时间,做些仰头、侧头等颈部伸展动作,缓解肩颈部肌肉紧张。
还可叩击大椎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右手握空拳,以空拳的小指侧边缘击打大椎穴周围,力度适当,以局部酸痛为标准,每次持续5~8秒,反复3~5次,可帮助疏通颈部经络、缓解疼痛。
也可拿捏肩井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与肩峰最外侧点连线的中点),这是肩部肌肉最丰厚的地方,也是最容易疲劳的部位。按摩时用五指抓住肩井穴附近的肌肉,用力提起,同时五指用力捏拿,每次持续3~5秒,重复5~8次,可以帮助疏通肩部经络、放松肌肉。
点按风池穴(位于枕骨下斜方肌与胸锁乳突肌之间的凹陷中)也对颈肩部肌肉僵硬具有明显缓解作用。按摩时,用两手大拇指指肚分别点揉两侧风池穴,力度以有酸胀感为佳,每次2~3分钟即可。
腰要正
久坐伏案劳累引起腰椎间盘、小关节、肌肉、韧带功能失衡,继而发生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引起腰部疼痛、下肢放射性疼痛等一系列症状。为了保护腰椎健康,注意保持端正的坐姿。桌椅的高度要合适,电脑屏幕尽量与视线平齐。也可以在腰部与椅背之间放一靠垫,起到支撑腰部的作用。
可时常按揉肾俞穴(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以助温补元阳、益肾强腰,缓解腰部疼痛和僵硬不适。也可按摩位于腘横纹中点的委中穴。中医有“腰背委中求”之说,每天按揉委中穴可疏通腰背部经络气血,促进腰部肌肉软组织的新陈代谢,起到通络止痛的作用。
拍八虚
《黄帝内经》中提出:“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凡此八虚者,皆机关之室,真气之所过,血络之所游。”八虚是指人体的两肘窝、两腋窝、两腹股沟、两腘窝,共八处。人体五脏的邪气常藏匿于八虚之中,造成经气运行不畅。经常拍打八虚,能起到调畅气血、疏经通络、祛除邪气的作用,有助于养生保健、增强人体免疫力。工作累时,可用手掌或经络锤从上到下拍打八虚,每个部位拍打5~10分钟,至微微发热即可。
脐疗可治多系统疾病
摘自2024-9-26中国中医药报
张磊 陈奕真 湖北中医药大学
脐疗,指将药物做成如糊、散、丸、膏等剂型敷于脐部,或在脐部给与艾灸、针刺、热熨、拔罐等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常见疗法包含隔盐灸、隔姜灸、隔葱灸、隔附灸、药饼灸、保健灸以及药物填脐、熏脐、贴脐、温脐、滴脐、吸脐、热脐等。脐疗具有培元固本、回阳救逆、补益脾胃、理气和肠等作用,临床常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可以治疗全身近200种疾病,具有简、便、廉、验等优点,无任何毒副作用,具备治病、保健的双重作用。
脐部的生理结构与经络联系
脐,又称神阙穴,位于腹部中央。在胎儿时期,脐部是与母体进行营养交换和气体交换的重要通道。出生后,脐部虽然闭合,但仍具有特殊的生理结构和重要的经络联系。
西医学认为9~11肋间神经相互重叠分布于脐部多层,胸6~10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分支又分布于中上腹各脏器和腹膜脏层等。脐部结构最有利于药物吸收,其表皮角质层最薄,无脂肪组织,和筋膜、腹膜直接相连,渗透力强。脐下腹膜有丰富的静脉网,浅部和腹壁浅静脉、胸腹壁静脉相吻合,深部和腹壁上下静脉相连。脐部给药,药物成分透皮后直接扩散至静脉网或腹下静脉分支,从而进入体循环;脐动脉壁结构特殊,为髂内动脉的内脏分支终端,所以吸收快。同时,因为脐疗为非经口给药,所以降低了胃肠吸收与肝脏代谢负担。
中医学认为脐与经脉关系密切,尤其是与奇经八脉的任脉、督脉、冲脉和带脉直接关联,故可助药物直接归经,比口服药物更直接、高效。
历史溯源
脐疗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史记》记载早在殷商时期,太乙真人就用熏脐法治病,彭祖也用蒸脐法疗疾。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记载有肚脐填药、敷药、涂药等疗法。由此奠定了脐疗的理论基础。
脐疗是外治疗法的代表,基本原理源于《黄帝内经》“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之旨。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杂疗方》中记载了运用脐疗治疗中暑,“屈带草,绕暍人脐,使三两人溺其中,命温。亦可用热泥和屈草。”这是最早通过温熨脐部的方法治疗疾病的记述。东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许多简便易行的脐疗方法。他强调了脐疗在急救中的应用,如用盐纳脐中以治疗霍乱等急症。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专设脐疗,如用吴茱萸纳脐而后用帛布封,治虚寒腹痛;用东壁土或苍耳子烧灰或露蜂房烧灰敷脐,治疗脐孔流水不止;用杏仁捣泥混合猪颊车髓敷脐,治疗小儿肚脐红肿等。宋代,《太平圣惠方》进一步丰富了脐疗的内容,记载了多种脐疗方剂。如治肾脏虚冷,脐腹疼痛,夜多小便:用硫黄一两,研细,上以酒调涂于脐下,用面作碗子盖定,以艾灸之。治小儿夜啼:用朱砂末,以水调涂脐中。《圣济总录》亦记载有“治膀胱积滞,风毒气胀,小便不通方。上取葱津一蛤蜊壳许,入腻粉调如泥,封脐内,以裹肚系定,热手熨,须臾即通”。明清时期,脐疗的应用更加广泛,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详细记载了多种脐疗药物和方法,如用吴茱萸敷脐治冷气腹痛;五倍子研末敷脐治盗汗;黑牵牛末,水调敷脐,治疗小儿夜啼;胡椒末填脐内,外贴膏药,可治虚寒腹痛等。明代医家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用麝香、樟脑、莴苣子与莴苣叶捣为膏敷脐,治疗外肾(睾丸)因惊恐缩上所致的缩阳症。
现代研究与应用
现代研究表明,脐疗能够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等,具有广泛的治疗作用。在临床应用方面,脐疗被广泛用于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妇科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治疗。例如,对于慢性胃炎、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采用温中散寒、理气止痛的脐贴,能够有效缓解胃脘疼痛、胀满等症状;对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运用温肺化痰、止咳平喘的脐疗方法,可改善呼吸功能,减轻咳嗽、气喘等症状;在妇科领域,脐疗对于月经不调、痛经、盆腔炎等疾病具有良好的疗效;对于小儿遗尿、尿频等泌尿系统疾病,脐疗也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常见类型及操作步骤
药物敷贴法 1.准备药物:根据病症和治疗需求,选择合适的中药配方,将药材研磨成细粉或制成膏剂。2.清洁脐部:用温水清洁脐部,确保脐部干净、干燥。3.敷贴药物:将准备好的药物适量敷于脐部,用纱布或胶布固定。4.敷贴时间:一般每次敷贴6~8小时,具体时间可根据药物和个人情况调整。
艾灸脐部法 1.选择艾绒或艾条: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艾绒或艾条。2.点燃艾绒或艾条:将艾绒捏成圆锥形放置于脐部,或手持艾条对准脐部进行熏烤。3.控制温度:注意保持适当的距离和温度,以温热但不烫伤皮肤为宜。4.艾灸时间:一般15~30分钟。
脐部拔罐法 1.清洁脐部:同药物敷贴法的清洁步骤。2.准备拔罐器具:选择合适大小的火罐或气罐。3.拔罐操作:在脐部涂抹适量润滑油,将罐吸附在脐部,留罐5~10分钟。
按摩脐部法 1.清洁脐部。2.涂抹介质:如精油、按摩膏等。3.按摩手法:用手指轻柔地按摩脐部及周围,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交替进行,每次5~10分钟。
常见小配方
调脾止泻 配方:丁香、肉桂、吴茱萸各3g,胡椒5g。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寒导致的腹泻、腹痛等。
散寒止痛 配方:艾叶、花椒、小茴香各5g,肉桂3g。功效:可缓解女性宫寒引起的痛经、月经不调,以及腹部受寒导致的疼痛。
安神助眠 配方:酸枣仁、远志、茯神各6g。功效:有助于改善失眠、多梦、心烦等症状。
消食化积 配方:山楂、神曲、鸡内金各5g,莱菔子3g。功效:促进消化,缓解食积引起的腹胀、食欲不振等。
补肾壮阳 配方:附子、肉桂、仙灵脾各3g,肉苁蓉5g。功效:适用于肾阳不足导致的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等。
注意事项及禁忌人群
注意事项
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证候进行辨证,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皮肤过敏:部分患者可能对脐贴中的药物或敷料过敏,应密切观察皮肤反应,如有过敏症状应及时停止使用。
敷贴时间:敷贴时间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患者的耐受程度而定,一般不宜过长,以免引起皮肤损伤。
个体差异:不同患者对脐疗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治疗效果也因人而异,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摘自2024-9-26中国中医药报
张磊 陈奕真 湖北中医药大学
脐疗,指将药物做成如糊、散、丸、膏等剂型敷于脐部,或在脐部给与艾灸、针刺、热熨、拔罐等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常见疗法包含隔盐灸、隔姜灸、隔葱灸、隔附灸、药饼灸、保健灸以及药物填脐、熏脐、贴脐、温脐、滴脐、吸脐、热脐等。脐疗具有培元固本、回阳救逆、补益脾胃、理气和肠等作用,临床常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可以治疗全身近200种疾病,具有简、便、廉、验等优点,无任何毒副作用,具备治病、保健的双重作用。
脐部的生理结构与经络联系
脐,又称神阙穴,位于腹部中央。在胎儿时期,脐部是与母体进行营养交换和气体交换的重要通道。出生后,脐部虽然闭合,但仍具有特殊的生理结构和重要的经络联系。
西医学认为9~11肋间神经相互重叠分布于脐部多层,胸6~10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分支又分布于中上腹各脏器和腹膜脏层等。脐部结构最有利于药物吸收,其表皮角质层最薄,无脂肪组织,和筋膜、腹膜直接相连,渗透力强。脐下腹膜有丰富的静脉网,浅部和腹壁浅静脉、胸腹壁静脉相吻合,深部和腹壁上下静脉相连。脐部给药,药物成分透皮后直接扩散至静脉网或腹下静脉分支,从而进入体循环;脐动脉壁结构特殊,为髂内动脉的内脏分支终端,所以吸收快。同时,因为脐疗为非经口给药,所以降低了胃肠吸收与肝脏代谢负担。
中医学认为脐与经脉关系密切,尤其是与奇经八脉的任脉、督脉、冲脉和带脉直接关联,故可助药物直接归经,比口服药物更直接、高效。
历史溯源
脐疗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史记》记载早在殷商时期,太乙真人就用熏脐法治病,彭祖也用蒸脐法疗疾。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记载有肚脐填药、敷药、涂药等疗法。由此奠定了脐疗的理论基础。
脐疗是外治疗法的代表,基本原理源于《黄帝内经》“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之旨。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杂疗方》中记载了运用脐疗治疗中暑,“屈带草,绕暍人脐,使三两人溺其中,命温。亦可用热泥和屈草。”这是最早通过温熨脐部的方法治疗疾病的记述。东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许多简便易行的脐疗方法。他强调了脐疗在急救中的应用,如用盐纳脐中以治疗霍乱等急症。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专设脐疗,如用吴茱萸纳脐而后用帛布封,治虚寒腹痛;用东壁土或苍耳子烧灰或露蜂房烧灰敷脐,治疗脐孔流水不止;用杏仁捣泥混合猪颊车髓敷脐,治疗小儿肚脐红肿等。宋代,《太平圣惠方》进一步丰富了脐疗的内容,记载了多种脐疗方剂。如治肾脏虚冷,脐腹疼痛,夜多小便:用硫黄一两,研细,上以酒调涂于脐下,用面作碗子盖定,以艾灸之。治小儿夜啼:用朱砂末,以水调涂脐中。《圣济总录》亦记载有“治膀胱积滞,风毒气胀,小便不通方。上取葱津一蛤蜊壳许,入腻粉调如泥,封脐内,以裹肚系定,热手熨,须臾即通”。明清时期,脐疗的应用更加广泛,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详细记载了多种脐疗药物和方法,如用吴茱萸敷脐治冷气腹痛;五倍子研末敷脐治盗汗;黑牵牛末,水调敷脐,治疗小儿夜啼;胡椒末填脐内,外贴膏药,可治虚寒腹痛等。明代医家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用麝香、樟脑、莴苣子与莴苣叶捣为膏敷脐,治疗外肾(睾丸)因惊恐缩上所致的缩阳症。
现代研究与应用
现代研究表明,脐疗能够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等,具有广泛的治疗作用。在临床应用方面,脐疗被广泛用于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妇科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治疗。例如,对于慢性胃炎、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采用温中散寒、理气止痛的脐贴,能够有效缓解胃脘疼痛、胀满等症状;对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运用温肺化痰、止咳平喘的脐疗方法,可改善呼吸功能,减轻咳嗽、气喘等症状;在妇科领域,脐疗对于月经不调、痛经、盆腔炎等疾病具有良好的疗效;对于小儿遗尿、尿频等泌尿系统疾病,脐疗也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常见类型及操作步骤
药物敷贴法 1.准备药物:根据病症和治疗需求,选择合适的中药配方,将药材研磨成细粉或制成膏剂。2.清洁脐部:用温水清洁脐部,确保脐部干净、干燥。3.敷贴药物:将准备好的药物适量敷于脐部,用纱布或胶布固定。4.敷贴时间:一般每次敷贴6~8小时,具体时间可根据药物和个人情况调整。
艾灸脐部法 1.选择艾绒或艾条: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艾绒或艾条。2.点燃艾绒或艾条:将艾绒捏成圆锥形放置于脐部,或手持艾条对准脐部进行熏烤。3.控制温度:注意保持适当的距离和温度,以温热但不烫伤皮肤为宜。4.艾灸时间:一般15~30分钟。
脐部拔罐法 1.清洁脐部:同药物敷贴法的清洁步骤。2.准备拔罐器具:选择合适大小的火罐或气罐。3.拔罐操作:在脐部涂抹适量润滑油,将罐吸附在脐部,留罐5~10分钟。
按摩脐部法 1.清洁脐部。2.涂抹介质:如精油、按摩膏等。3.按摩手法:用手指轻柔地按摩脐部及周围,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交替进行,每次5~10分钟。
常见小配方
调脾止泻 配方:丁香、肉桂、吴茱萸各3g,胡椒5g。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寒导致的腹泻、腹痛等。
散寒止痛 配方:艾叶、花椒、小茴香各5g,肉桂3g。功效:可缓解女性宫寒引起的痛经、月经不调,以及腹部受寒导致的疼痛。
安神助眠 配方:酸枣仁、远志、茯神各6g。功效:有助于改善失眠、多梦、心烦等症状。
消食化积 配方:山楂、神曲、鸡内金各5g,莱菔子3g。功效:促进消化,缓解食积引起的腹胀、食欲不振等。
补肾壮阳 配方:附子、肉桂、仙灵脾各3g,肉苁蓉5g。功效:适用于肾阳不足导致的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等。
注意事项及禁忌人群
注意事项
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证候进行辨证,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皮肤过敏:部分患者可能对脐贴中的药物或敷料过敏,应密切观察皮肤反应,如有过敏症状应及时停止使用。
敷贴时间:敷贴时间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患者的耐受程度而定,一般不宜过长,以免引起皮肤损伤。
个体差异:不同患者对脐疗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治疗效果也因人而异,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国庆科学养生 不给健康放假
摘自2024-9-27中国中医药报
周文清 北京市延庆区妇幼保健院
国庆长假大家都有了自己的计划,或家庭聚会、走亲串友,或登高望远、户外寻秋,或彻底躺平、享受悠闲时光。如何在假期放松、吃喝玩乐的同时,保持身体健康呢?
胡吃海喝不可取
《素问•痹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医灯续焰》中也提出了相似的观点,“饮食有节,五内受益,何言伤乎?伤则过于饮食,甚至停蓄不消”。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胃主收纳,脾主升清,胃主降浊,纳运相得,升降相因,则饮食水谷化生为人体气血。饮食不节伤及脾胃,则会导致脾失健运,酿生痰湿,出现消化不良、腹胀、便秘等症状。所以,国庆要做到饮食有节,不可暴饮暴食,代之以蔬菜、奶制品、豆类、鱼、虾、瘦肉等更为健康的食品。
不熬夜不贪睡
看起来睡眠时间充足,反而会出现越睡越累、头昏脑涨等症状。睡眠节律应该顺应天时,秋季天气由热转凉,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向阴盛开始转变。因此,人体也随着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进入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黄帝内经》中提出了秋季养生应早睡早起的观点,《世医得效方》中亦有“寝息失时伤也”的观点。早睡,可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之气;早起,可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故而,虽然假期时间自由,大家仍应规律作息,尽量晚上早点入睡,早晨早点起床,以顺应“收养”之道。
此外,也不宜起得太晚、睡得太久。中医认为,久卧伤气,《类经》中便提出“久卧则阳气不伸,故伤气”,《素问经注节解》中亦有“气随动而运,卧久则气懈怠而不行”的观点。可见,长久躺卧会影响人体阳气升发,使气机运行不畅,导致人体怠惰无力。故而,适度睡眠,则神宁气足;睡眠过度,人体长久躺卧、缺乏运动,反而会出现精神不振、身倦乏力、动则气喘等症状。
不过度运动消耗
秋天是人体精气处于收敛内养的阶段,所以运动也应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切勿大汗淋漓,以防出汗过多造成阳气耗损。《黄帝内经》指出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行伤筋,久站伤骨”。尤其是老年人,应尽量避免久行、久站,量力而行,以使精气内敛,不使阳气外耗。
合理用眼
国庆长假也是眼病的高发期。长时间注视荧光屏,会导致眼睛表面泪膜上的泪液蒸发过多,出现眼干、眼涩、视物模糊等症状。《灵素节注类编》提出“肝藏血而开窍于目,故久视劳目则伤血”。肝主藏血,开窍于两目,肝得血而目能视,用眼过度,长久视物就会损伤肝之精血,从而出现视物不清等不适症状。
时常眺望远处让眼睛休息一下。还可以按揉眉毛内侧边缘凹陷处的攒竹穴,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的睛明穴,瞳孔直下、眶下孔凹陷处的四白穴,两眉梢后凹陷处的太阳穴等眼周穴位,以缓解视疲劳。
药膳推荐
养肝血品山枣桂圆茶
秋天肺金旺盛,而五行上金克木,秋天肃杀萧条的景象,容易引起人悲伤的情绪,不利于肝的疏泄条达,尤其是肝血亏虚和肝气郁结的朋友更易出现这些问题。秋季养生应注重养肝血,养血疏肝的茶饮,
山枣桂圆茶
材料:山楂15克,桂圆肉15克,大枣3枚(去核)。代茶饮
功效:养血安神,行气散瘀。山楂味酸、甘,入脾、胃、肝经,有消食健胃、行气散瘀、化脂降浊之功,《雷公炮制药性解》中评价其“消食积而不伤于刻,行气血而不伤于荡”。桂圆味甘,归心、脾经,具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的功效。《本草汇言》中认为桂圆是“补血气,壮精神之药也”,《本经逢原》中亦有“龙眼补血益肝”的记载。大枣味甘,入脾、胃、心经,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汤液本草》认为大枣“味甘,补经不足,以缓阴血”,《本草征要》中亦有大枣可“调和脾胃,具生津止泻之功。润养肺经,操助脉强神之用”的记载。三味合用,不但味道甘甜可口,更有养血安神、行气散瘀之功,可以缓解肝血不足造成的头晕、失眠、乏力等症状。
防秋燥饮秋梨百合水
燥是秋季主气,《黄帝素问宣明论方》“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也”。《丹溪心法》中有“燥金为本,其燥邪伤于人也,气滞而膹郁,皮肤以皴揭,诸涩枯涸之病生矣”的论述,《医原》中则有“燥从天降,首伤肺金”的记载。可见,燥邪易伤津液,易侵犯肺脏,人体感受燥邪常会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口渴、干咳少痰、皮肤干涩皲裂、毛发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症状。
预防秋燥,食有滋阴润燥功效的百合、蜂蜜、梨、枸杞子等,食用秋梨百合水、银耳莲子羹等药膳。
秋梨百合水
材料:梨1个,百合10克,冰糖适量。
做法:将梨洗净带皮切成小块,百合洗净一起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煮20分钟即可。
功效:清热润肺,安神。《神农本草经疏》中有“梨能润肺消痰,降火除热”的记载。百合具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之功效,常用于治疗阴虚燥咳、劳嗽咳血、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精神恍惚等。
摘自2024-9-27中国中医药报
周文清 北京市延庆区妇幼保健院
国庆长假大家都有了自己的计划,或家庭聚会、走亲串友,或登高望远、户外寻秋,或彻底躺平、享受悠闲时光。如何在假期放松、吃喝玩乐的同时,保持身体健康呢?
胡吃海喝不可取
《素问•痹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医灯续焰》中也提出了相似的观点,“饮食有节,五内受益,何言伤乎?伤则过于饮食,甚至停蓄不消”。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胃主收纳,脾主升清,胃主降浊,纳运相得,升降相因,则饮食水谷化生为人体气血。饮食不节伤及脾胃,则会导致脾失健运,酿生痰湿,出现消化不良、腹胀、便秘等症状。所以,国庆要做到饮食有节,不可暴饮暴食,代之以蔬菜、奶制品、豆类、鱼、虾、瘦肉等更为健康的食品。
不熬夜不贪睡
看起来睡眠时间充足,反而会出现越睡越累、头昏脑涨等症状。睡眠节律应该顺应天时,秋季天气由热转凉,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向阴盛开始转变。因此,人体也随着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进入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黄帝内经》中提出了秋季养生应早睡早起的观点,《世医得效方》中亦有“寝息失时伤也”的观点。早睡,可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之气;早起,可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故而,虽然假期时间自由,大家仍应规律作息,尽量晚上早点入睡,早晨早点起床,以顺应“收养”之道。
此外,也不宜起得太晚、睡得太久。中医认为,久卧伤气,《类经》中便提出“久卧则阳气不伸,故伤气”,《素问经注节解》中亦有“气随动而运,卧久则气懈怠而不行”的观点。可见,长久躺卧会影响人体阳气升发,使气机运行不畅,导致人体怠惰无力。故而,适度睡眠,则神宁气足;睡眠过度,人体长久躺卧、缺乏运动,反而会出现精神不振、身倦乏力、动则气喘等症状。
不过度运动消耗
秋天是人体精气处于收敛内养的阶段,所以运动也应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切勿大汗淋漓,以防出汗过多造成阳气耗损。《黄帝内经》指出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行伤筋,久站伤骨”。尤其是老年人,应尽量避免久行、久站,量力而行,以使精气内敛,不使阳气外耗。
合理用眼
国庆长假也是眼病的高发期。长时间注视荧光屏,会导致眼睛表面泪膜上的泪液蒸发过多,出现眼干、眼涩、视物模糊等症状。《灵素节注类编》提出“肝藏血而开窍于目,故久视劳目则伤血”。肝主藏血,开窍于两目,肝得血而目能视,用眼过度,长久视物就会损伤肝之精血,从而出现视物不清等不适症状。
时常眺望远处让眼睛休息一下。还可以按揉眉毛内侧边缘凹陷处的攒竹穴,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的睛明穴,瞳孔直下、眶下孔凹陷处的四白穴,两眉梢后凹陷处的太阳穴等眼周穴位,以缓解视疲劳。
药膳推荐
养肝血品山枣桂圆茶
秋天肺金旺盛,而五行上金克木,秋天肃杀萧条的景象,容易引起人悲伤的情绪,不利于肝的疏泄条达,尤其是肝血亏虚和肝气郁结的朋友更易出现这些问题。秋季养生应注重养肝血,养血疏肝的茶饮,
山枣桂圆茶
材料:山楂15克,桂圆肉15克,大枣3枚(去核)。代茶饮
功效:养血安神,行气散瘀。山楂味酸、甘,入脾、胃、肝经,有消食健胃、行气散瘀、化脂降浊之功,《雷公炮制药性解》中评价其“消食积而不伤于刻,行气血而不伤于荡”。桂圆味甘,归心、脾经,具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的功效。《本草汇言》中认为桂圆是“补血气,壮精神之药也”,《本经逢原》中亦有“龙眼补血益肝”的记载。大枣味甘,入脾、胃、心经,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汤液本草》认为大枣“味甘,补经不足,以缓阴血”,《本草征要》中亦有大枣可“调和脾胃,具生津止泻之功。润养肺经,操助脉强神之用”的记载。三味合用,不但味道甘甜可口,更有养血安神、行气散瘀之功,可以缓解肝血不足造成的头晕、失眠、乏力等症状。
防秋燥饮秋梨百合水
燥是秋季主气,《黄帝素问宣明论方》“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也”。《丹溪心法》中有“燥金为本,其燥邪伤于人也,气滞而膹郁,皮肤以皴揭,诸涩枯涸之病生矣”的论述,《医原》中则有“燥从天降,首伤肺金”的记载。可见,燥邪易伤津液,易侵犯肺脏,人体感受燥邪常会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口渴、干咳少痰、皮肤干涩皲裂、毛发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症状。
预防秋燥,食有滋阴润燥功效的百合、蜂蜜、梨、枸杞子等,食用秋梨百合水、银耳莲子羹等药膳。
秋梨百合水
材料:梨1个,百合10克,冰糖适量。
做法:将梨洗净带皮切成小块,百合洗净一起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煮20分钟即可。
功效:清热润肺,安神。《神农本草经疏》中有“梨能润肺消痰,降火除热”的记载。百合具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之功效,常用于治疗阴虚燥咳、劳嗽咳血、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精神恍惚等。
时间:2019-09-0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黄煌
猪肉能滋阴润燥、润泽肌肤、通利二便,特别适用于虚劳、贫血、便秘的治疗。《伤寒论》有一方名猪肤汤。猪肤,一说是猪皮,一说就是猪肉。将猪肤熬烂后加白蜜和米粉食用,治疗发热病过程中出现的腹泻、咽痛、口腔溃疡、烦躁不安等,这种病症似乎就是一种缺乏维生素、脂肪的营养不良。
红烧肉和经方炙甘草汤,是天然的搭配,两者组成相似,功效相仿。炙甘草汤是古代治疗虚劳病的一首经方,有强壮、滋补、止血、强心、升压等多种功效。该方由阿胶、肉桂、人参、地黄、麦冬、麻仁、生姜、大枣等组成,其中大枣多达30枚,煎煮需要水和酒各半。红烧肉中那猪皮,就如阿胶;红烧肉所用的桂皮、红枣、生姜、米酒,与炙甘草汤也相去不多。两者均需要文火慢炖,口感都是香甜可口。可以说,红烧肉就是餐桌上的经方炙甘草汤。
红烧肉或红烧猪蹄。要放桂皮、生姜、米酒、红枣,盐和糖也要放到位,
(黄煌 南京中医药大学)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杨春波辨治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后一篇:荨麻疹苦不堪言这5穴帮助止痒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