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波辨治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2024-11-09 08:42:01)摘自2024-11-7中国中医药报
丘琰芹 杨正宁 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是指抗生素使用后的一种常见副作用,常以腹泻为主要表现。随着抗生素药物的广泛使用,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疾病治疗的进程,其治疗逐渐成为临床重要问题。
抗生素性腹泻归属于中医学“泄泻”的范畴。其病机多为脾虚湿盛,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湿郁化热,肠道清浊不分,传化失司。《医宗必读》有言“无湿则不泄”,脾虚湿盛是发病的关键,临床常见证型为湿热积滞证。
本案患者因使用抗生素而出现大便溏泻,久致体力渐衰,辗转国内各医院行中西医治疗,未见明显好转,故至国医大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杨春波门诊处治疗。
孙某,男,87岁,上海人,初诊2023年3月6日。发病节气:惊蛰。主诉:大便溏泻3月余。刻下症:患者自述3月前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使用抗生素出现大便溏泻。现大便日3次,质稀溏,伴肠鸣,口干、喜热饮,不知饥,纳少,神疲乏力,寐差(需服安眠药助眠),夜尿2次,欠畅,盗汗。舌质暗红,全苔黄腻,脉细弦。既往史:高血压病史20年余。2月17日查肠镜:乙状结肠、直肠炎(详见报告单)。2月23日查血常规:白细胞(WBC)24.6×109/L。粪便真菌培养及鉴定:白色念珠菌。大便隐血试验:阳性。
西医诊断: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中医诊断:泄泻(湿热积滞证)。
治法:理脾清化、调气消积。
方用自拟方杨氏清化饮加减:茵陈12g,苍术10g,黄连3g,麸炒薏苡仁15g,仙鹤草15g,豆蔻4.5g(后下),佩兰10g,泽泻10g,炒麦芽10g,炒谷芽10g,厚朴花6g,防风3g。7剂,日1剂,水煎服。另予理脾除湿之中成药:肠胃康胶囊,2粒/次,3次/天,餐前半小时。嘱其禁食辛辣刺激、油腻食物及烟酒。
4月24日二诊:药后患者排便次数已减至每日1次,初软后溏,伴肠鸣,余症亦缓。舌尖粗、中裂,质淡红暗,苔中黄腻,脉弦滑。此湿热渐化,阴伤渐显,需佐以养阴健脾之药。方药:太子参10g,白扁豆12g,黄连3g,炒白芍6g,仙鹤草12g,地榆炭9g,茵陈10g,麸炒薏苡仁12g,防风3g,炙甘草3g。7剂,日1剂,水煎服。
5月15日三诊:患者药后大便成形,每日1次,守上方再服7剂,诸症皆愈。
按 本案患者因服用抗生素后出现大便溏泻3月余。中医诊断“泄泻”,西医诊断“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已明确。不少学者认为,抗生素属寒凉药物,易攻伐人体正气,久用或妄用可致脾失运化,水谷的消化吸收及津液的代谢输布失调,而导致泄泻。患者年老病后体弱,使用抗生素后脾胃功能受损而致泄泻。前医多因其年迈而予补脾固肾之剂,如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金匮肾气丸等方药加减(于他院使用的具体方药不详),但疗效不显。杨春波审证求因,认为其乃湿热中阻脾胃,再进补剂,久则湿热更甚,故见大便溏泻难愈,其全苔黄腻亦可参之。湿热困阻脾胃,阻滞气机,故见肠鸣;湿郁化热,扰动心神,心火旺盛,故见舌尖红、失眠,治以清化湿热、理气消积,予自拟方杨氏清化饮加减。方中茵陈可清热利湿,且因长于三月独得春气而能入肝经并上行,苍术燥湿,黄连不仅可苦寒燥湿、还可清心火,麸炒薏苡仁淡渗利湿,仙鹤草补气清涩,豆蔻温中行气,佩兰芳香化湿,泽泻利水渗湿、炒麦芽和炒谷芽消食和胃,厚朴花行气燥湿,防风柔肝。诸药合用,肝脾同调,脾运得复,湿热得除,气机通畅,诸症可愈。
二诊药后腹泻好转,余症减轻。杨春波认为湿热渐化,需加益气养阴健脾之药,故守前方去温燥之苍术、豆蔻、佩兰、泽泻、厚朴花,加益气健脾养阴之太子参、白扁豆,补气清涩之仙鹤草、地榆炭,再取白芍柔肝止痛合炙甘草酸甘化阴、敛护阴分。三诊诸症向愈,再进7剂后,排便成形,每日1次。
脾胃湿热由于病机复杂、病位广泛,其临床特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杨春波总结如下:起病缓慢,缠绵反复,难以速愈。这与湿邪性质及脾胃功能状态有关。湿邪黏腻,阻滞气机,气不行则湿难化,胶着难解,故湿邪致病,常起病隐缓,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症状矛盾。脾胃湿热常见知饥不欲食、口渴不喜饮、发热脉不数、肢乏脉不弱、大便溏而不畅或先干后溏等。舌苔必黄腻。湿重于热者,可见苔白腻披黄,颗粒细腻;热重于湿者,可见苔黄腻偏干,颗粒较大;湿热并重者,则见苔黄腻而厚。脉无定象。因湿热偏重不同,气滞程度不同,所致气血阴阳亏损的类型及程度不同,可表现为脉缓,或细,或濡,或弦,或滑等,或为复合脉象。
而针对脾胃湿热证的病机变化与临床特征,杨春波立清化湿热、调气舒络为基本治法,创杨氏清化饮为基本方,化裁运用于临床。杨氏清化饮药物组成:茵陈12g,白扁豆12g,黄连3g,豆蔻4.5g,薏苡仁15g,厚朴6g,佩兰10g,赤芍各10g。方中茵陈、黄连清热祛湿为君;佩兰芳化、豆蔻温化、薏苡仁渗化为臣;佐以厚朴、赤芍调气舒络;白扁豆和中祛湿为使。而清化肠饮在杨氏清化饮基础上加仙鹤草15g、炒地榆10g,以加强补虚、退热、敛湿、止泻之力。后期湿热渐退,脾虚逐显或患者素体脾虚,则可加党参、白术等健脾之品,名为健脾清化饮。
杨春波认为,泄泻有虚实之分,虚责之脾、肾;实责肝、脾。脾虚则运化失司,完谷不化,面色萎黄,四肢乏力,大便次数增多;肾虚则肾阳虚衰,火不暖土,形寒肢冷,五更泄泻,腰膝酸软;肝实则肝气乘脾,腹痛欲泻,泻后痛减;脾实则夹寒、夹热、夹积,出现全身困重,不思饮食,嗳腐吞酸,大便溏稀,舌苔厚腻等表现。杨春波临证见脾虚泻者常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健脾升清以止泻;肾虚泻者常用四神丸加减,温肾涩肠以止泻;肝旺泻者常用痛泻要方加减,疏肝理脾以止泻;食积泻者常用保和丸合枳实导滞丸加减,消食化积以止泻;寒湿泻者常用平胃散加减,燥湿散寒以止泻;湿热泻者常用其自创方杨氏清化饮加减,理脾清化以止泻。
肥皂、香皂都会与手有直接接触,有可能传播细菌。尤其在公共场合,传染的可能性更大。所以洗手液相对比较安全,因为洗手液和水都是流动的。
麻子仁丸治疗顽固性便秘
摘自2025-4-18中国中医药报
何庆勇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赵某,女,72岁。初诊日期:2013年12月10日。主诉:便秘10余年。现病史:患者10余年前开始罹患便秘,长期服用碧生源常润茶(绿茶、土茯苓、沙参、淮山药、番泻叶、草决明),1日1次,1次2袋。近2年来还需同时服用某通便药(成分不清楚),才能排便,否则4~5天不排大便。刻下症:长年便秘,需同时服用2~3袋碧生源常润茶及某通便药时才能排便,服用排便药后大便日2~3次,排便困难,大便干结,无腹胀,饮食佳,食多,左侧心前区偏下方连及腋下、后背自觉灼热,每日发作2次,活动后气短,口干,多汗,饥饿时感觉心慌,眠差,多梦,夜尿频,每晚4~5次。查体:体形肥胖,舌淡红,苔黄腻,脉沉滑。
中医诊断:便秘(胃强脾弱之脾约证)。
方用麻子仁丸:火麻仁18g,枳实
18g(现笔者多用枳壳),厚朴15g,杏仁15g,赤芍15g,白芍15g,生大黄9g。用打磨机制成丸剂,早晚各1勺。
二诊:患者诉排便困难明显减轻,昨日只服用1袋碧生源常润茶就能排便,并自觉排便较以前痛快。口干、左胁灼热感均减轻。治疗:火麻仁50g,枳实25g(现笔者多用枳壳),厚朴25g,杏仁18g,赤芍18g,白芍18g,生大黄12g。用打磨机制成丸剂,早晚各1勺。
3剂后患者诉大便日1行,较前明显舒畅,无需再服用碧生源常润茶及某通便药,口干、左胁灼热感均告愈。
按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说:“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麻子仁丸: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半斤(炙),大黄一斤(去皮),厚朴一尺(炙,去皮),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宋•朱肱《类证活人书》说:“脾约丸(即本方),治老人津液少,大便涩;又治脚气有风,大便燥结者。”笔者临床体会到麻子仁丸的方证是:大便干结,数日一行,饮食佳或正常,夜尿频,或口唇干裂起皮。本案患者长年便秘,大便干结,无腹胀,饮食佳,食多,夜尿频,每晚4~5次。符合麻子仁丸的方证,故方证辨证为麻子仁丸证。
清•邹澍《本经疏证》说:“古人服药,皆有法律,故为丸为散为汤,当各得其宜而效始著。”笔者多年临床经验体会到,若麻子仁丸改为麻子仁汤,入煎剂则疗效平平,或几乎无效。
(本文摘编自《何庆勇经方治疗疑难危重症实录》)
腹泻后脱水当科学补液
摘自2025-7-10中国中医药报
张加会
重庆市綦江区中医院
每当夏季或季节交替时,腹泻患者就会明显增多。很多人认为腹泻是小毛病,却不知脱水可能带来严重后果。本文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介绍腹泻后如何科学补水。
中医视角下的脱水本质
中医将腹泻归为“泄泻”范畴,认为其基本病机是脾虚湿盛。腹泻时大量水分流失,中医称之为伤津耗气,严重者可导致阴液枯竭。笔者常对患者解释,人体就像一棵树,阴液如同树中的水分和养分。腹泻就像树根不断漏水,短期内枝叶可能看不出变化,但若不及时补充,终会导致整棵树枯萎。
常见三大误区
误区一:只喝白开水
许多患者认为多喝白开水就能补水。实际上,单纯大量饮用白开水可能稀释体内电解质,严重时甚至引起水中毒。笔者曾接诊过一位老年患者,腹泻后连续饮用大量白开水,结果出现嗜睡、抽搐等低钠血症症状。
误区二:完全禁食
民间有“拉肚子要饿一饿”的说法。实际上,完全禁食会削弱脾胃功能,延缓肠道修复。中医讲究“有胃气则生”,适量进食才能助正气以驱邪。
误区三:依赖止泻药
不少患者一来急诊就要求开强力止泻药。但中医认为,腹泻有时是机体排邪的自然反应,过早止泻可能“闭门留寇”。我们更强调在控制症状的同时找出病因。
居家调理阶梯式补水法
第一阶段(腹泻初期,6小时内)
表现:大便稀溏,次数增多,轻微口渴。
对策:1.自制补液饮:500毫升温开水+1.5克盐(约1/4啤酒瓶盖)+15克白糖(约3啤酒瓶盖),这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口服补液盐简化版。
2.可加少量鲜姜汁(3~5滴)温中止呕,小口频服,每次50~100毫升,间隔10~15分钟。
第二阶段(腹泻持续6小时以上)
表现:口渴明显,尿量减少,可能伴轻微乏力。
对策:1.升级补液方:在上述基础方中加入10克炒黄的粳米(约1汤匙),煮沸10分钟后取米汤饮用,能够起到健脾护胃、吸附止泻和营养补充的作用。
2.可适量饮用淡绿茶(茶叶量减半),茶多酚有助于肠道收敛。
3.开始进食米油(粥上层的浓稠液体)或藕粉,能够起到健脾止泻的作用。
第三阶段(腹泻超过24小时)
表现:精神萎靡,眼窝凹陷,皮肤弹性下降。
对策:1.立即就医,可能需要静脉补液。
2.中医食疗方:山药30克、芡实15克和粳米50克煮粥,取上层汤液饮用。
3.禁忌生冷、油腻食物。
注意事项
虽然大多数腹泻可居家调理,但遇到以下情况请立即就诊。
1.腹泻持续超过48小时无缓解。
2.出现意识模糊、少尿或无尿。
3.大便带血或呈柏油样。
4.伴有持续高热(体温超过39)。
腹泻虽常见,但科学补水关乎生命健康。希望这些结合中医智慧和现代医学的经验,能帮助更多人安然度过腹泻难关。记住,当简单的家庭补液无法缓解症状时,请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