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春波辨治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2024-11-09 08:42:01)
杨春波辨治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摘自2024-11-7中国中医药报
丘琰芹 杨正宁 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是指抗生素使用后的一种常见副作用,常以腹泻为主要表现。随着抗生素药物的广泛使用,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疾病治疗的进程,其治疗逐渐成为临床重要问题。

抗生素性腹泻归属于中医学“泄泻”的范畴。其病机多为脾虚湿盛,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湿郁化热,肠道清浊不分,传化失司。《医宗必读》有言“无湿则不泄”,脾虚湿盛是发病的关键,临床常见证型为湿热积滞证。

本案患者因使用抗生素而出现大便溏泻,久致体力渐衰,辗转国内各医院行中西医治疗,未见明显好转,故至国医大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杨春波门诊处治疗。

孙某,男,87岁,上海人,初诊2023年3月6日。发病节气:惊蛰。主诉:大便溏泻3月余。刻下症:患者自述3月前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使用抗生素出现大便溏泻。现大便日3次,质稀溏,伴肠鸣,口干、喜热饮,不知饥,纳少,神疲乏力,寐差(需服安眠药助眠),夜尿2次,欠畅,盗汗。舌质暗红,全苔黄腻,脉细弦。既往史:高血压病史20年余。2月17日查肠镜:乙状结肠、直肠炎(详见报告单)。2月23日查血常规:白细胞(WBC)24.6×109/L。粪便真菌培养及鉴定:白色念珠菌。大便隐血试验:阳性。

西医诊断: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中医诊断:泄泻(湿热积滞证)。

治法:理脾清化、调气消积。

方用自拟方杨氏清化饮加减:茵陈12g,苍术10g,黄连3g,麸炒薏苡仁15g,仙鹤草15g,豆蔻4.5g(后下),佩兰10g,泽泻10g,炒麦芽10g,炒谷芽10g,厚朴花6g,防风3g。7剂,日1剂,水煎服。另予理脾除湿之中成药:肠胃康胶囊,2粒/次,3次/天,餐前半小时。嘱其禁食辛辣刺激、油腻食物及烟酒。

4月24日二诊:药后患者排便次数已减至每日1次,初软后溏,伴肠鸣,余症亦缓。舌尖粗、中裂,质淡红暗,苔中黄腻,脉弦滑。此湿热渐化,阴伤渐显,需佐以养阴健脾之药。方药:太子参10g,白扁豆12g,黄连3g,炒白芍6g,仙鹤草12g,地榆炭9g,茵陈10g,麸炒薏苡仁12g,防风3g,炙甘草3g。7剂,日1剂,水煎服。

5月15日三诊:患者药后大便成形,每日1次,守上方再服7剂,诸症皆愈。

按 本案患者因服用抗生素后出现大便溏泻3月余。中医诊断“泄泻”,西医诊断“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已明确。不少学者认为,抗生素属寒凉药物,易攻伐人体正气,久用或妄用可致脾失运化,水谷的消化吸收及津液的代谢输布失调,而导致泄泻。患者年老病后体弱,使用抗生素后脾胃功能受损而致泄泻。前医多因其年迈而予补脾固肾之剂,如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金匮肾气丸等方药加减(于他院使用的具体方药不详),但疗效不显。杨春波审证求因,认为其乃湿热中阻脾胃,再进补剂,久则湿热更甚,故见大便溏泻难愈,其全苔黄腻亦可参之。湿热困阻脾胃,阻滞气机,故见肠鸣;湿郁化热,扰动心神,心火旺盛,故见舌尖红、失眠,治以清化湿热、理气消积,予自拟方杨氏清化饮加减。方中茵陈可清热利湿,且因长于三月独得春气而能入肝经并上行,苍术燥湿,黄连不仅可苦寒燥湿、还可清心火,麸炒薏苡仁淡渗利湿,仙鹤草补气清涩,豆蔻温中行气,佩兰芳香化湿,泽泻利水渗湿、炒麦芽和炒谷芽消食和胃,厚朴花行气燥湿,防风柔肝。诸药合用,肝脾同调,脾运得复,湿热得除,气机通畅,诸症可愈。

二诊药后腹泻好转,余症减轻。杨春波认为湿热渐化,需加益气养阴健脾之药,故守前方去温燥之苍术、豆蔻、佩兰、泽泻、厚朴花,加益气健脾养阴之太子参、白扁豆,补气清涩之仙鹤草、地榆炭,再取白芍柔肝止痛合炙甘草酸甘化阴、敛护阴分。三诊诸症向愈,再进7剂后,排便成形,每日1次。

脾胃湿热由于病机复杂、病位广泛,其临床特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杨春波总结如下:起病缓慢,缠绵反复,难以速愈。这与湿邪性质及脾胃功能状态有关。湿邪黏腻,阻滞气机,气不行则湿难化,胶着难解,故湿邪致病,常起病隐缓,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症状矛盾。脾胃湿热常见知饥不欲食、口渴不喜饮、发热脉不数、肢乏脉不弱、大便溏而不畅或先干后溏等。舌苔必黄腻。湿重于热者,可见苔白腻披黄,颗粒细腻;热重于湿者,可见苔黄腻偏干,颗粒较大;湿热并重者,则见苔黄腻而厚。脉无定象。因湿热偏重不同,气滞程度不同,所致气血阴阳亏损的类型及程度不同,可表现为脉缓,或细,或濡,或弦,或滑等,或为复合脉象。

而针对脾胃湿热证的病机变化与临床特征,杨春波立清化湿热、调气舒络为基本治法,创杨氏清化饮为基本方,化裁运用于临床。杨氏清化饮药物组成:茵陈12g,白扁豆12g,黄连3g,豆蔻4.5g,薏苡仁15g,厚朴6g,佩兰10g,赤芍各10g。方中茵陈、黄连清热祛湿为君;佩兰芳化、豆蔻温化、薏苡仁渗化为臣;佐以厚朴、赤芍调气舒络;白扁豆和中祛湿为使。而清化肠饮在杨氏清化饮基础上加仙鹤草15g、炒地榆10g,以加强补虚、退热、敛湿、止泻之力。后期湿热渐退,脾虚逐显或患者素体脾虚,则可加党参、白术等健脾之品,名为健脾清化饮。

杨春波认为,泄泻有虚实之分,虚责之脾、肾;实责肝、脾。脾虚则运化失司,完谷不化,面色萎黄,四肢乏力,大便次数增多;肾虚则肾阳虚衰,火不暖土,形寒肢冷,五更泄泻,腰膝酸软;肝实则肝气乘脾,腹痛欲泻,泻后痛减;脾实则夹寒、夹热、夹积,出现全身困重,不思饮食,嗳腐吞酸,大便溏稀,舌苔厚腻等表现。杨春波临证见脾虚泻者常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健脾升清以止泻;肾虚泻者常用四神丸加减,温肾涩肠以止泻;肝旺泻者常用痛泻要方加减,疏肝理脾以止泻;食积泻者常用保和丸合枳实导滞丸加减,消食化积以止泻;寒湿泻者常用平胃散加减,燥湿散寒以止泻;湿热泻者常用其自创方杨氏清化饮加减,理脾清化以止泻。

   细菌是肉眼看不见的,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呢?其实从鼻子的外观就能做出一个相应的判断。有酒糟鼻的人大部分都被感染了幽门螺杆菌,而且在接受治疗康复后,酒糟鼻也有所好转。并不是说有酒糟鼻就一定有幽门螺杆菌,但是最好到医院做一个专业的检查。到了医院可以通过呼气实验、胃镜等办法检查自己是否感染了幽门螺杆菌。

   有一个外国的老医生,为病人做胃部化验的时候,经常在显微镜下发现被染色的切片上有“脏东西”。他的上司以为他年纪大了,专业水平下降了,险些将他开除。究竟是这位老医生工作失误呢?还是真的发现了可怕的“脏东西”呢? 其实显微镜下的“脏东西”就是幽门螺杆菌。他与他的学生两人为证明幽门螺杆菌的存在,喝下了培养好的细菌,随即患上了胃炎。

   自1983年Warran和Mashall发现幽门螺杆菌,多年来经国内外广大医务工作者广泛研究,对其与胃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已有了共识,认为幽门螺杆菌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病原菌、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子。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此方面的研究进展迅速,已成为消化系疾病研究的热点之一。许多流行病学及实验室研究证实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1994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得出“幽门螺杆菌对人类有致癌作用”的结论。世界卫生组织也将幽门螺杆菌列为类致癌原。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了世界范围内一半以上的人口,其发病率各个国家不同,甚至同一国家的各个地区也不相同。目前已知发病率的高低与社会经济水平,人口密集程度,公共卫生条件以及水源供应有较密切的关系。也有报道指出,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有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以7~8月份为高峰。我国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因地区有所不同。低达20%,高达90%,人群中总感染率高于发达国家。

   1、避免交叉感染。2、注重洁具卫生。3、正确洗手。

肥皂、香皂都会与手有直接接触,有可能传播细菌。尤其在公共场合,传染的可能性更大。所以洗手液相对比较安全,因为洗手液和水都是流动的。

   胃液中的胃酸相当于0.2%~0.4%的盐酸,杀死食物里的细菌,确保胃和肠道的安全,同时增加胃蛋白酶的活性,帮助消化。胃液对消化食物起着重要作用,正常胃液呈酸性,PH大概在2左右。

   幽门螺杆菌存活的条件很苛刻。要求氧浓度在8%-10%,ph值在5-7左右。

   而胃酸的PH值是2左右,理论上来说是无法存活的。

   因为胃小凹是在胃粘膜的下方,没有胃酸,ph值适合幽门螺杆菌的生长。幽门螺杆菌在胃小凹中就好像住进了单间,胃粘膜在其上方就好比是一床温暖的被子。

   所以日常生活中不要破坏胃酸浓度,尤其是在进食的时候。人胃是持续分泌胃酸的,其基础的排出率约为最大排出率的10%,且呈昼夜变化,入睡后几小时达高峰,清晨醒来之前最低。规律饮食可以维持胃酸正常分泌周期。

   餐时饮水会降低胃酸浓度,如果这是不小心被幽门螺杆菌侵入,胃酸浓度下降会有助于幽门螺杆菌顺利到达胃小凹。

   万一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主要是依靠药物治疗,吃药的关键在于短平快。通常要通过7-14天,用国际标准的足量药物,杀死幽门螺杆菌。如一家人都有感染,应同时服药治疗,避免“乒乓感染”。

   但是有些患者由于长期吃药,产生了抗药性产生抗药性往往是因为药量不够且服药周期过长,当幽门螺杆菌产生抗药性后,它的形状将会由原来的杆状变为球状。药物靶细胞无法识别病菌,药效也就大打折扣。此时应立即停药,正常生活约3-4个月后,待其外形恢复成杆状时再依据用药原则治疗。

   研究发现酸奶中的乳酸菌可以有效抑制幽门螺杆菌的生长,在接受医生的常规治疗的前提下,多喝些酸奶有辅助治疗的作用。

麻子仁丸治疗顽固性便秘
摘自2025-4-18中国中医药报
何庆勇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赵某,女,72岁。初诊日期:2013年12月10日。主诉:便秘10余年。现病史:患者10余年前开始罹患便秘,长期服用碧生源常润茶(绿茶、土茯苓、沙参、淮山药、番泻叶、草决明),1日1次,1次2袋。近2年来还需同时服用某通便药(成分不清楚),才能排便,否则4~5天不排大便。刻下症:长年便秘,需同时服用2~3袋碧生源常润茶及某通便药时才能排便,服用排便药后大便日2~3次,排便困难,大便干结,无腹胀,饮食佳,食多,左侧心前区偏下方连及腋下、后背自觉灼热,每日发作2次,活动后气短,口干,多汗,饥饿时感觉心慌,眠差,多梦,夜尿频,每晚4~5次。查体:体形肥胖,舌淡红,苔黄腻,脉沉滑。
中医诊断:便秘(胃强脾弱之脾约证)。
方用麻子仁丸:火麻仁18g,枳实 18g(现笔者多用枳壳),厚朴15g,杏仁15g,赤芍15g,白芍15g,生大黄9g。用打磨机制成丸剂,早晚各1勺。
二诊:患者诉排便困难明显减轻,昨日只服用1袋碧生源常润茶就能排便,并自觉排便较以前痛快。口干、左胁灼热感均减轻。治疗:火麻仁50g,枳实25g(现笔者多用枳壳),厚朴25g,杏仁18g,赤芍18g,白芍18g,生大黄12g。用打磨机制成丸剂,早晚各1勺。
3剂后患者诉大便日1行,较前明显舒畅,无需再服用碧生源常润茶及某通便药,口干、左胁灼热感均告愈。
按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说:“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麻子仁丸: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半斤(炙),大黄一斤(去皮),厚朴一尺(炙,去皮),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宋•朱肱《类证活人书》说:“脾约丸(即本方),治老人津液少,大便涩;又治脚气有风,大便燥结者。”笔者临床体会到麻子仁丸的方证是:大便干结,数日一行,饮食佳或正常,夜尿频,或口唇干裂起皮。本案患者长年便秘,大便干结,无腹胀,饮食佳,食多,夜尿频,每晚4~5次。符合麻子仁丸的方证,故方证辨证为麻子仁丸证。
清•邹澍《本经疏证》说:“古人服药,皆有法律,故为丸为散为汤,当各得其宜而效始著。”笔者多年临床经验体会到,若麻子仁丸改为麻子仁汤,入煎剂则疗效平平,或几乎无效。
(本文摘编自《何庆勇经方治疗疑难危重症实录》)


腹泻后脱水当科学补液
摘自2025-7-10中国中医药报
张加会 重庆市綦江区中医院
每当夏季或季节交替时,腹泻患者就会明显增多。很多人认为腹泻是小毛病,却不知脱水可能带来严重后果。本文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介绍腹泻后如何科学补水。
中医视角下的脱水本质
中医将腹泻归为“泄泻”范畴,认为其基本病机是脾虚湿盛。腹泻时大量水分流失,中医称之为伤津耗气,严重者可导致阴液枯竭。笔者常对患者解释,人体就像一棵树,阴液如同树中的水分和养分。腹泻就像树根不断漏水,短期内枝叶可能看不出变化,但若不及时补充,终会导致整棵树枯萎。
常见三大误区
误区一:只喝白开水
许多患者认为多喝白开水就能补水。实际上,单纯大量饮用白开水可能稀释体内电解质,严重时甚至引起水中毒。笔者曾接诊过一位老年患者,腹泻后连续饮用大量白开水,结果出现嗜睡、抽搐等低钠血症症状。
误区二:完全禁食
民间有“拉肚子要饿一饿”的说法。实际上,完全禁食会削弱脾胃功能,延缓肠道修复。中医讲究“有胃气则生”,适量进食才能助正气以驱邪。
误区三:依赖止泻药
不少患者一来急诊就要求开强力止泻药。但中医认为,腹泻有时是机体排邪的自然反应,过早止泻可能“闭门留寇”。我们更强调在控制症状的同时找出病因。
居家调理阶梯式补水法
第一阶段(腹泻初期,6小时内)
表现:大便稀溏,次数增多,轻微口渴。
对策:1.自制补液饮:500毫升温开水+1.5克盐(约1/4啤酒瓶盖)+15克白糖(约3啤酒瓶盖),这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口服补液盐简化版。
2.可加少量鲜姜汁(3~5滴)温中止呕,小口频服,每次50~100毫升,间隔10~15分钟。
第二阶段(腹泻持续6小时以上)
表现:口渴明显,尿量减少,可能伴轻微乏力。
对策:1.升级补液方:在上述基础方中加入10克炒黄的粳米(约1汤匙),煮沸10分钟后取米汤饮用,能够起到健脾护胃、吸附止泻和营养补充的作用。
2.可适量饮用淡绿茶(茶叶量减半),茶多酚有助于肠道收敛。
3.开始进食米油(粥上层的浓稠液体)或藕粉,能够起到健脾止泻的作用。
第三阶段(腹泻超过24小时)
表现:精神萎靡,眼窝凹陷,皮肤弹性下降。
对策:1.立即就医,可能需要静脉补液。
2.中医食疗方:山药30克、芡实15克和粳米50克煮粥,取上层汤液饮用。
3.禁忌生冷、油腻食物。
注意事项
虽然大多数腹泻可居家调理,但遇到以下情况请立即就诊。
1.腹泻持续超过48小时无缓解。
2.出现意识模糊、少尿或无尿。
3.大便带血或呈柏油样。
4.伴有持续高热(体温超过39)。
腹泻虽常见,但科学补水关乎生命健康。希望这些结合中医智慧和现代医学的经验,能帮助更多人安然度过腹泻难关。记住,当简单的家庭补液无法缓解症状时,请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