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黄入药历史悠久,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为临床常用中药。蒲黄为香蒲科植物水浊香蒲、东方香蒲或同属植物的干燥花粉。性平、味甘微辛;归肝、心、脾经。具有活血化瘀、止血镇痛、通淋的功效。主治:吐血、衄血、咯血、崩漏、外伤出血、经闭痛经、脘腹刺痛、跌扑肿痛、血淋涩痛等。
蒲黄为黄色粉末。体轻,放水中则飘浮水面,手捻有滑腻感,易附着手指上。气微,味淡。夏季采收蒲棒上部的黄色雄花序,晒干后辗轧,筛取花粉。生蒲黄可揉碎结块,过筛。蒲黄炭:取净蒲黄,照炒炭法炒至棕褐色。临床的常用量为5~10g,包煎。外用适量,敷患处。孕妇慎服。孙桂芝教授治疗肿瘤中最常见的中药之一就是蒲黄,她使用蒲黄治疗胃癌、肺癌、食管癌等。
蒲黄治疗癌症机理
孙桂芝教授临床常用蒲黄治疗癌症,不仅符合中医理法方药,且有现代药理学基础,具有科学性,临床疗效切实可靠。在应用时,主要有生蒲黄和炮制品两种。破血、消肿,即生使;补血、止血即炒用。现代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物通过修复胃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抑制其增殖,可有效改善组织缺血缺氧的“血瘀”状态,从而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蒲黄化学成分主要有异鼠李素、槲皮素、黄酮苷等,其水提物对Lewis肺癌(简称尤文氏瘤)小鼠移植瘤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可促使肿瘤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阻滞,水提物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对人胃癌细胞SNU16具有细胞毒作用。
除此之外,当患者有咯血或黑便等出血倾向时,则可将生蒲黄改为蒲黄炭,并增加三七、仙鹤草等中药,可以增强止血、生血、生肌祛腐的作用。
蒲黄的配伍应用
蒲黄配伍白茅根、小蓟:蒲黄凉血、活血、止血;白茅根清热、凉血、止血、利湿;小蓟凉血止血。三药伍用有清热利湿、凉血止血之功效。用于治疗湿热之邪所致之血淋、尿血等。
蒲黄配伍青黛、栀子:蒲黄活血祛瘀止血;青黛清肝凉血;栀子清热泄火凉血。三者合用,有清肝泄热、凉血止血之功效。用于治疗肝火上攻或肝火犯肺之衄血、咯血、吐血等。
蒲黄配伍乌贼骨:蒲黄甘辛性凉,有活血祛瘀、凉血止血之功用;乌贼骨味咸性温,可收敛止血。二者伍用收敛止血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疗外伤出血。
蒲黄配伍元胡:蒲黄活血祛瘀消肿;元胡理气止痛活血。二者伍用有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血瘀气滞之痛经、产后瘀血腹痛等。
蒲黄的食疗方
北京孙桂芝中医肿瘤研究所所长王逊主任介绍了一些关于蒲黄的常用食疗方:
蒲黄五灵脂煨乌骨鸡
[原料]蒲黄10g,五灵脂10g,乌骨鸡1只。
[制法]先将蒲黄、五灵脂分别拣杂,晒干或烘干,研碎,放入多层纱布袋中,扎紧袋口,备用。将乌骨鸡宰杀,去毛及内脏,入沸水锅中焯透,捞出,用清水过凉,把药袋装入鸡腹,再将鸡放入沙锅,加水适量(以浸没鸡身为度),大火煮沸,烹入料酒,改用小火煨煮至乌骨鸡熟烂如酥,取出药袋,滤尽药汁,加葱花、姜末、精盐、味精、五香粉,再煨煮至沸,淋入麻油即成。
[功效]活血止痛。本食疗方适用于宫颈癌疼痛,对瘀血内阻型宫颈癌疼痛尤为适宜。
蒲黄为香蒲科水生草本植物水烛香蒲等的花粉,性味甘,平,功专止血、散瘀,中医临床多用于妇科瘀血内阻所致痛经、产后腹痛以及淋浊瘀血等;五灵脂性味苦、甘,温,擅长活血止痛、化瘀止血,临床用于出血夹瘀痛者。上二味相辅相成,共组为方,其活血止痛效果更为显著,与乌骨鸡煨炖,既可以提高宫颈癌患者的食欲,又可取得较好的辅助治疗效果,改善临床症状。
蒲黄五灵脂山楂蜜饮
[原料]蒲黄粉30g,五灵脂40g,生山楂15g,蜂蜜60g。
[制法]先将五灵脂、生山楂(洗净后切片)同放入沙锅,加水适量,浓煎30分钟,用洁净纱布过滤,去渣,取汁回入沙锅,调入蒲黄粉,视滤汁量,可再加清水适量,再煎煮15分钟,离火,待煎汁温热时调入蜂蜜,拌匀即成。
[功效]活血化瘀,抗癌止痛。本食疗方对患者胃脘刺痛,舌质紫暗属血瘀者尤为适宜。
蒲黄粉功专止血散瘀,五灵脂有较强的化瘀止血功效,且多用于出血夹瘀者,此二味配伍,对患者由瘀血凝滞所致的胃脘刺痛以及胸腹疼痛等,有较明显的缓解和治疗作用。(丹溪
北京民生中医门诊部 王逊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冯懿赓针药结合治间质性膀胱炎
(2022-11-14
09:11:04)[编辑][删除]
时间:2021-04-2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吴效通
冯懿赓,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现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男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性学会性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擅长运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法诊断和治疗泌尿系统肿瘤、前列腺疾病、结石、男性不育、性功能障碍等疾病。
间质性膀胱炎患者通常出现与膀胱相关的慢性骨盆疼痛、压迫感或不适,同时伴至少一种其他下尿路症状,如持续性急迫性排尿感或尿频等。其疼痛主要位于膀胱区(下腹部),特点是膀胱充盈时疼痛(包括坠胀、不适),并且放射至尿道、会阴、阴道、直肠等盆腔脏器及下腹部或肩背部等部位,排尿后缓解。
间质性膀胱炎在中医学中属于“淋证”范畴。《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言:“淋之为病,小便如栗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言:“诸淋者,由肾虚膀胱热故也。”淋证病位在肾与膀胱,且常于肝脾相关。肾与膀胱相表里,肾气的盛衰,直接影响膀胱的气化与开合。肝失疏泄,或肝郁气滞,郁于下焦,导致膀胱气化不利。肾亏虚久淋不愈,湿热耗伤正气,或劳累过度,房室不节,或年老,久病,体弱,皆可致脾肾亏虚。脾虚而中气不足,气虚下陷,亦导致膀胱气化不利。临床上,淋证有虚有实,初病多实,久病多虚,初病体弱及久病患者,亦可虚实并见。实证多在膀胱和肝,虚证多在肾和脾。反之,淋证日久不愈,热伤阴,湿伤阳,易致肾虚;肾虚日久,湿热秽浊邪毒容易侵入膀胱,引起淋证的反复发作。
临床上间质性膀胱炎患者常以“疼痛”“尿频”为主诉前来就诊,冯懿赓根据患者不同症状表现,常选用以通经活络为基础、辅以补虚泄实的方法,针刺联合中药治疗。急则治其标,树立治疗信心。现总结其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针刺
多取用局部穴位与经络所过穴位搭配进行治疗。腹部取五枢、维道、水道、归来、曲骨(左右各0.5寸向曲骨穴斜刺进针)。背部取次髎、膀胱俞、肾俞、秩边、长强(左右各0.5寸向长强穴斜刺进针)。每次治疗时,两组穴位交替取穴。症状严重者,可加用电针刺激增强针感。随症加减如下:脾肾两虚者,取气海、太溪、阴陵泉、天枢;肝气郁滞者,太冲、合谷、带脉;湿热下注者,三阴交、阴陵泉、中极。
中药
中药以活血化瘀药与清热利湿药为主。急性期以对症治疗,缓急(频)止痛为主。常采用上海市名老中医周智恒教授经验方——红鹿方(红藤,鹿衔草,车前子,黄柏,土茯苓,三棱,莪术,败酱草,延胡索,白花蛇舌草)为基础方。方中红藤、鹿衔草为君,发挥清热解毒、除湿止痛之效,且鹿衔草具有补肾强骨之功,肾主水、与膀胱相表里,有助于补肾以实膀胱。黄柏、败酱草、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为臣。黄柏清热燥湿,清下焦之火。败酱性辛散善降,其效可达三焦。白花蛇舌草兼具清热解毒、消痈之功。三者清降相合,热毒得泄。土茯苓、车前子利水通淋,配合红藤、鹿衔草除湿,使邪有所出。三棱、莪术破血行气,消积止痛。延胡索味苦、辛,能治一身上下诸痛,佐助君、臣行气止痛。诸药配合,能清能降,能利能散,攻补兼施,可使湿除、热清、毒解、瘀散。对症加减:尿频急者,加用山药、乌药、益智仁;尿涩痛者,加用泽泻、猪苓;小腹疼痛者,加用赤芍、白芍、延胡索;若见尿中带血,可加小蓟、生地、藕节以凉血止血。缓解期以辨因施治,补虚泄实为主。脾肾两虚者用补中益气汤合右归丸,肝气郁滞者用柴胡疏肝散合沉香散,湿热下注者用萆薢胜湿汤。
间质性膀胱炎病因繁多,病机复杂,病程迁延日久,并易反复发作,对患者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产生很大的负担,对疾病的诊治造成了极高的挑战。周智恒学术思想继承人冯懿赓在其基础上,完善了以肾学说为轴心,兼以疏肝健脾养心宣肺为治疗方法,形成了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祛痰散结为具体治则的一套完整的综合治疗方案。采用针刺、中药(红鹿方为主)、西药(胆碱受体阻断剂、止痛药为主)结合的方法,辅以心理治疗,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的症状,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吴效通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新产常脉
新产脉象,王叔和《脉经》一书认为,妇人新产脉象表现为缓滑和沉重小之脉,此为有生机之脉;若妇人新产脉象表现为坚牢之脉,则为无生机之脉。周学海在此基础上,认为临产脉象表现为洪滑之象,妇人诞下新产儿之初,脉象则表现为缓滑脉象,洪强的脉势脉形不甚。此外,周学海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在《脉义简摩•新产生死脉象》言“三四日后,渐见沉弱,此最为吉。若骤见沉小,或尺脉上不出关,寸脉下不入关,或旋引旋收,上下分驰,或牢直不动者,皆气散不治。若临产脉本沉滑者,儿下后,亦宜沉滑稍微,三部不绝而有根也”。他详细地总结了妇人新产脉象的临床变化,妇人诞下新生儿后,气血虚弱,故其呈现沉、弱脉象为正常脉象,若呈现略微沉滑之脉亦为正常之脉。而当妇人哺育新生儿时,周学海又认为此时的正常生理脉象为“寸口脉平而虚”。
妇科病脉的临证应用
注重阐发妇人病脉的病因病机
周学海在论及妇人病脉时,注重厘清该病脉的病因病机,从病因病机出发合参论脉之理义,从而形成了以症状群—病证—治法—方药为诊疗思路的病脉证治思想。其脉证思想沿袭张仲景,认为前人所论28种脉象皆为单一邪气所致的脉象变化,28种单一脉被称为“主脉”,而临证时疾病的病因病机变化是纷繁复杂的,常相兼多种邪气,故而疾病的脉象常变化为复合脉,复合脉被称为“正脉”。《重订诊家直诀•微甚兼独》言“是皆分析各脉之主证,而后订主病之主证,而后合订主病之正脉”。周学海认为临证分析病脉时,首先分明各单一脉之主证,再将单一主证合参而观,综合分析判断求得脉象所主病机,这一病脉分析思想在妇科病脉中尤为鲜明。
在《脉义简摩》“妇科诊略”一卷,周学海在论述月经病脉、带下病脉和妊娠病时,尤为注重辨别妇科疾病脉象的病因病机,用复合脉象的分析思想求得妇人脉象。在月经病脉证一篇,周学海评注《素问•腹中论》中月经不至的脉象时,即考其病证皆为实证,病证同则脉同,故而出现寸口脉中的肝脉脉势皆急之象。其综合评注《内经》《王氏医存》《脉经》中的妇人脉症条文时,皆从病因病机为阐发点探析妇人脉理,又引经据典来阐发病因与脉的关系,如脉缓而滑为中焦积热,尺脉滑者为脾经湿热累及肾,尺脉滑兼疾者则为血虚,带下病亦如此。论述妊娠病脉时,认为妇人妊娠时期体质特殊,尤易患各种疾病,临证时应特别重视病因病机与脉象的关系,只要脉证与治法相合,伤胎之药也可用之,药量不过量或者加以佐助药即可。
在论述经闭、易产、难产、腹痛等病时,更是直接以病因病机阐发脉象,如在《脉义简摩•室女经闭劳瘵脉证》论曰“室女经闭,固由禀赋薄弱,先天亏损;亦有因小时曾患伤寒、温热大病,痈疽大毒,脓血出多,津液不复,其脉数细结涩;又有因家难频,仍独坐无聊,忧郁成疾者,其脉浮候必略带弦,沉候数细结涩,止歇频多”。《脉义简摩•经闭血败癥瘕劳损似胎非胎脉证》亦是将病因病机与脉象紧密联系,即“凡湿热渍于血分,郁为痰涎,与夫血燥气沸脉象,俱能累累指下,鼓搏有力,与替替流利之滑脉,略无分别。故昔人谓诊室女、孀、尼多见此脉,只是血燥气郁,清燥宣郁即渐缓弱矣,慎勿误谓有娠也”。《脉义简摩•易产难产子死腹中胞衣不下下血不止脉证》论难产亦是如此,“衣未下者,肺气必上逆,而血随气升,心气亦满,故两寸必弦滑而实甚也”。
妇科疾病的典型脉象
纵观《脉义简摩》“妇科诊略”一卷,周学海在整理历代典籍中有关妇人杂病脉象的论述时,以《内经》《脉经》之经义为考据,秉承以病因病机阐发脉象的指导思想,列举了月经病、疝瘕积聚、梅核气、脏躁、腹痛、转胞、半产、女子梦交、乳痈、阴道疾病等的脉象,总结阐发了某些妇科疾病的典型脉象,整理于下。
疝瘕积聚脉
疝瘕积聚之病,在现代妇科疾病中多为生殖器官肿瘤、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子宫内膜异位症、陈旧性宫外孕等病,为妇科临床发病率极高的一类病证。周学海整理《黄帝内经》《脉经》之脉文,综合分析二书其脉证,认为“疝脉多沉搏弦滑,瘕聚脉结涩或细滑”。疝病多为气滞于经脉、气滞血凝所致,故其脉象因气充脉形呈现大而实、弦滑之象;瘕聚多为血滞于脉络、血滞及气,故其脉象因血结呈现紧而小、结涩或细滑之象。但周学海亦指出“惟牡疝得番阳脉,入虚里处,似沉细者,盖以滞入血分故也”,仍需辨明病因病机来判断脉象。牡疝脉象之所以呈现似沉细之脉象,是因为其病机是气滞而血凝引起的脉形不充。
梅核气脉
梅核气,在医籍中又称为“炙腐、炙脔”,周学海以《脉经》之文为主,辅以《内经》之经义及个人之临床验见来阐释梅核气的脉象。《脉经》积聚篇有云,“脉来细而附骨者,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周学海在《脉义简摩•咽中如有炙腐脉证》一篇论曰,“夫喉中何积?炙腐是也。细而附骨,形必弦劲,可知矣”。可见,梅核气之脉象当为伏细脉。而《脉义简摩•咽中如有炙腐脉证》论王汉皋之验时,亦指出“其脉两关或浮或沉,必细数而促,尺寸亦因之不扬,上下各见热证,每用逍遥散、阳和汤加减愈之”。可见,梅核气之脉亦需辨明病之因机,方可知其脉象机制及所治方药,如梅核气病机为肝郁脾虚、三焦火结时,脉象为关部细数而促、尺寸部郁滞。
热入血室脉
周学海论及热入血室时,仍以《脉经》之经义,脉证互参,论其证见谵妄时,脉象多洪散是因其热扰于心,心神蒙蔽所致。而热入血室的病因病机为津液阻滞、气滞血结时,《脉义简摩•经水适来适断热入血室误汗误触房室诸脉证》论此时脉象为“脉来滑动搏击见于中沉之分,或细小数疾见于中沉之分者,气郁,故膈满如结胸也,此脉多见于左手寸关,而右手多见浮大,与温热病相似”。可见,气郁型热入血室脉象为左手寸关部见沉滑脉、沉细数脉或沉细疾脉,并根据脉象之病机制定相应治法,“凡洪散者,治宜生津以活血;细滑者,宜理气以活血”。
女子梦交脉
女子梦交,是指以女子梦中与人交合为主要症状的郁病类疾病。周学海认为其病因病机多为正气衰竭,邪气乘虚而入所致,在《脉义简摩•梦交鬼胎怪胎脉证》论曰“脉与肌肉相得,久持之,至者,可下之。弦小紧者,可下之。紧而数,寒热俱发,必下乃愈。弦迟者,宜温药。紧数者,可发其汗”,故女子梦交脉多弦小而紧,有数、迟之分,阐明女子梦交之“正脉”病机,则根据病机制定治法。
(本文摘编自《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5年2月第31卷第2期,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医诊法”系列研究论文)
师法将军斩关汤治疗崩漏
摘自2025-9-26中国中医药报
徐海霞
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
上海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胡国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朱氏妇科疗法第四代传人,将军斩关汤系朱氏妇科家传验方,由朱氏妇科流派创始人朱南山所创,朱氏妇科第三代传人、国医大师朱南孙宗原方再加减化裁用于妇科血证出血期屡用屡效。本方可根据辨证加减用于治疗寒、热、虚夹瘀的各种妇科异常出血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增厚、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内膜炎等造成的出血,以及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等。胡国华承朱氏妇科之旨,认为崩漏病机以虚、热、瘀为主,强调止血不忘澄源,主张通涩并用、气血同调,临证以将军斩关汤为基础,辨证加减,屡获良效。笔者有幸师从门下,现将将军斩关汤和胡国华运用该方加减治疗崩漏一则整理分享如下,以飨同道。
将军斩关汤
将军斩关汤(朱南山方)
组成:熟军炭3g,阿胶(蒲黄炒)9g,巴戟天18g,仙鹤草18g,茯神9g,黄芪4.5g,炒当归9g,炒白术4.5g,生地黄6g,熟地黄6g,焦谷芽9g,藏红花0.9g,三七粉0.9g。红茶汁送服。
方解:方中以熟军炭和蒲黄炒阿胶为君药,其中蒲黄炒阿胶祛瘀补血止血;熟军炭清热活血,朱南孙认为其不仅无泻下作用,反而能厚肠胃、振食欲,并有清热祛瘀之力。两药相伍,通因通用,祛瘀即为止血。臣以巴戟天补肾助阳以温督脉,仙鹤草养血止血,藏红花活血祛瘀,三七化瘀止血,此四味助君药益气摄血;黄芪补气固表,生地黄、熟地黄滋阴补血,当归补血活血,白术健脾益气,取四君、四物之法益气养血以补虚;茯神健脾安神,焦谷芽消食和胃。红茶性凉味苦甘,清热化痰消食,用红茶汁送服,既可佐熟军炭以清郁热,又可健脾消食固护后天。全方补气血而祛余邪,祛瘀而不伤正,适用于虚中夹实之严重血崩症。
将军斩关汤(朱南孙方)
组成:蒲黄炭20g,熟军炭6g,炮姜炭6g,茜草15g,益母草20g,仙鹤草15g,桑螵蛸12g,海螵蛸12g,三七粉(吞服)2g。
方解:朱南孙宗原方再加减化裁,以熟军炭、炮姜炭为君,熟军炭清热凉血祛瘀,炮姜炭温经止血,守而不走。二药一寒一热,一走一守,涩而不滞,动而不烈,寒热相济,通涩并举,是治疗血崩或夹瘀之漏下的常用药对。蒲黄可化瘀通经、止血涩带、散结消癥、通淋利尿。益母草活血祛瘀,配仙鹤草养血止血,茜草功专活血化瘀止血,三七粉为化瘀止血之圣药,四药合用,通涩兼顾,攻补兼施。桑螵蛸肝肾命门药也,功专收涩;海螵蛸为厥阴血分之药,咸而走血以收涩,两药相伍以益肾摄冲。全方通涩并用,以通为主,寓攻于补,相得益彰。
验案举隅
患者,女,42岁,2025年6月4日初诊。主诉:阴道不规则出血2月余未止。患者已婚已育,足月生产1次,流产2次,平素月经周期22~24天,经期7~8天,量中等,无痛经。末次月经3月22日开始,经行2月半至今未止,量时多时少,量多时伴有腹痛及血块。就诊时阴道出血量少,淋漓未净,伴疲乏困倦、面色欠华,无头晕、心慌等不适,纳可便调。舌质红,苔薄白,脉细弦。5月11日检查报告性激素正常,经阴道妇科B超提示子宫内膜厚10mm,回声均匀。西医医生建议诊断性刮宫术,患者拒绝手术,求治于中医。
中医诊断:崩漏病(肾虚夹瘀,冲任不固)。
治法:益气补肾,化瘀固冲。
处方:生黄芪18g,太子参12g,炒白芍9g,茜草18g,花蕊石18g,炮姜6g,升麻9g,仙鹤草30g,阿胶珠9g,川断12g,杜仲12g,大蓟18g,小蓟18g。7剂,日1剂,水煎服,每日分2次服。
6月11日二诊:服药后6月7日血止,现感小腹坠痛,带下量多、色白,伴有阴痒,困倦乏力改善,纳可,寐安,便调。脉细弦,舌淡苔薄白。血止后,拟以益肾健脾、调摄冲任为法。处方:生黄芪18g,太子参12g,炒淮山药18g,女贞子9g,菟丝子18g,墨旱莲12g,仙鹤草30g,炮姜6g,川断12g,杜仲12g,阿胶珠9g,茯苓18g,茯神18g。14剂,日1剂,水煎服,每日分2次服。
6月25日三诊:药后未反复,现血止已18天,精力渐充,带下正常,劳累后感胸闷心慌,无腰酸腹痛,夜寐欠佳,便调。脉细弦,舌红苔薄黄。处方:生黄芪18g,太子参12g,炒白术9g,炒白芍9g,女贞子9g,墨旱莲12g,仙鹤草30g,红景天12g,麦冬9g,山茱萸9g,茯苓18g,茯神18g,酸枣仁15g。14剂,日1剂,水煎服,每日分2次服。
按
患者阴道不规则出血二月余,属中医学“崩漏”范畴。观其初诊时经血淋漓难止,兼见疲乏困倦、面色欠华,舌红脉细弦,此为肾气亏虚,冲任失固,兼有瘀血内阻,血不归经。朱氏妇科认为,崩漏之治,首当“塞流”“澄源”“复旧”三法循序,然临证常需攻补兼施,通涩并用。将军斩关汤本为朱南孙治疗重症血崩之验方,功在益气化瘀、固冲止血。本案师其法而不泥其方,初诊以生黄芪、太子参益气摄血为君;川断、杜仲补肾固冲;阿胶珠、仙鹤草养血止血;更以茜草、花蕊石、大蓟、小蓟化瘀凉血,使血止而不留瘀;炮姜温经兼防寒凉太过;升麻升举清阳,契合“下血必升举”之旨。全方扶正化瘀,标本兼顾,故7剂而血止。
二诊血止后转入“澄源”“复旧”之阶。见小腹坠痛、带下阴痒,此血去正伤,脾肾两亏,湿邪微萌。转方益肾健脾,佐以化湿。黄芪、太子参、淮山药、茯苓健脾益气;女贞子、墨旱莲、菟丝子、川断、杜仲补肾填精;茯苓、茯神健脾安神;少佐炮姜温中。立法平正,带下遂调。
三诊血止已固,然劳累后心慌、夜寐欠佳,舌红苔薄黄,显系阴血耗伤,心失所养。故以黄芪、太子参补气生血;女贞子、墨旱莲、山茱萸滋肾阴;麦冬、酸枣仁养心安神;红景天益气活血,改善心脉;茯苓、茯神健脾宁心。全方心脾肾同调,气血兼治,以复其旧。
纵观全程,谨守病机,次第分明:初诊化瘀固冲以“斩关”止血,效法将军之锐;后则健脾益肾,养血宁心,以收全功。体现了朱氏妇科治疗崩漏“危急时化瘀止血以安正,平稳时补肾调周以固本”的学术思想。
必志于彀 必以规矩
——兼评李心机《伤寒论疑难解读第3版》
摘自2025-9-25中国中医药报
张英栋 山西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学院
《孟子•告子章句上》有一段原文:“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其中“彀”指拉满弓或射到箭靶子上,无论哪种解释,都意味着一种标准的规范。“大匠诲人”要以标准的规范来教,而“学者”也要以标准的规范来要求自己。这段文字重复两次出现“必志于彀”和“必以规矩”,强调在教与学中循环往复传递的“志”和“规矩”。教者来自学者,现在的学者会成为下一代的教者,只有“志”与“规矩”的不断传递,才能完成原典的高质量传承。
如何传承原汁原味的中医原典?细读李心机新作《伤寒论疑难解读第3版》之时,恰好是广汗法团队《桂枝汤新解》系列第9篇《桂枝汤中剂量比是神圣的》一文发表之时,看到一些同道对该文轻慢的评论,想起李心机之前说的话,业内一些人“不再研究原典,知识碎片化了,理论扁平化了,经方偏方化了!”
如何传承研习《伤寒论》与经方的“志”和“规矩”,《伤寒论疑难解读第3版》一书的序言给出了答案——“原”和“理”。
原
在《伤寒论疑难解读第3版》一书《第3版自序》中,“原”有4处:1为“依原次序”;2为“反复熟读原文”;3为“真诚地敬畏原典……认真地阅读原文”;4为“钻研文本原文”。
在学习和传播中,对于原次序、原文、原典的“敬畏”是一种极优秀的品质。
教和学过程中秉承的“敬畏”之心,让李心机对于“原”非常重视。其中对厥阴病之“原”的研究尤其让笔者钦佩。“把‘厥利呕哕’的内容混淆在辨厥阴病篇中的有关《伤寒论》著述、讲义教材,虽然自称是以赵刻宋本为底本,那只能算是没有根据的妄称……只有敬畏原典,原原本本地用心学习仲景书,才能间接地当好仲景的徒弟,才能了解仲景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而不是学习成无己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更不是去学习现代编书人是怎么想的。我们是否应当反思一下,我们学习的到底是张仲景的《伤寒论》,还是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或是柯韵伯的《伤寒论注》?”(见于《伤寒论疑难解读第3版》一书第122页)
只有敬畏原典,才有可能用火眼金睛识别出对原典的篡改。只有原原本本地用心学习原文,才有可能学到仲景先圣的心法,而不是对着后世传抄失误的文本费尽脑汁。
在李心机求“原”研究的引领下,笔者既意识到了多版本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又体会到在原典学习中追本溯源的意义,以下略举一例。
桂枝汤方后注“令一时许”的位置,果真是与“温覆”相连吗?学习李心机“让《伤寒论》自己诠解自己”方法,笔者找到仲景先圣“令一时许”原位置的4条依据。
其一,宋本《伤寒论•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六》有“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时出似漐漐然,一时间许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条文,用了同样的“令”与“不可令”的句式,但把“一时间许”放在了“手足俱周”和“似漐漐然”的后面,不与“温覆”相连。
其二,唐本即《千金翼方》本《伤寒论》中桂枝汤方后明确写着“温覆,令汗出一时许,益善”。“一时许”出现在“汗出”之后,不与“温覆”相连。
其三,《金匮玉函经》桂枝汤方后曰“温覆令汗出,一时许益佳”,“一时许”在“汗出”之后,不与“温覆”相连。
其四,第12条桂枝汤方后注出现了两个“令”字,第二个“令”字没有歧义,是讲“汗出”的,为“不可令如水流漓”,前面的“令”也应与之相对,是讲“汗出”而非讲“温覆”的时长。综上所述,“令一时许”不是对“温覆”的要求,而是对发汗时间的要求,所以赵刻本和成注本中“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当为“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
《伤寒论》与经方的研习中,对“原”的敬畏与追求,既彰显“志”,又传承“规矩”,笔者以为这是一种“似迂而实捷”的法门。
理
在《伤寒论疑难解读第3版》一书《第3版自序》中,“理”的描述有:文理、医理、事理、义理。李心机先生对“理”的重视,书中目录也做了示例。目录设置中,上篇讲“理”,中篇谈“方”,下篇是“条文”。把“理”放在先。
中医学是客观的,治疗是基于时空变化规律的理性选择,如果只是无意中暗合了天地规律得效的,也需要自觉地把临床的点滴经验迅速提升到“人与天地相应”的经典理论医学的高度,否则这种得效不会长久。所以中医人必须研究“人与天地相应”之理。
“人与天地相应”之理,其要在阴阳。“在中医学理论中,言必阴阳。一部《黄帝内经》,离开阴阳,无以言医理。同样,一部《伤寒论》,离开阴阳,无以言辨证。”(见于《伤寒论疑难解读第3版》第49页)“阴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骨架和理论工具”,对于中医学学术和临床的传承和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凡事都大不过“理”,依理不依人。其实上文讲的求“原”也可以看作李心机较真、打破砂锅问到底认“理”品质的一种体现。比如李心机对“心懊憹如饥”中“心”的解读;比如他有理有据地指出“半表半里”只是以讹传讹……如此顺理成章带来的就会是立学《伤寒论》和经方之“志”,立研究《伤寒论》和用经方的“规矩”。
当然也有学者强调,学习《伤寒论》这部中医经典理论医学的奠基之作,需要强调临床,这本无可厚非,但把具有如此高度的经典理论医学弱化为肤浅的方药经验,并且轻视经典经方中的规范、随意发挥,这样的做法值得警惕。这样的作法无异于买椟还珠。学习《伤寒论》、学习经方第一步是立志,第二步是学规矩。《孟子•尽心章句下》讲“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高质量传承是第一步,先有“规矩”后有“巧”,连“规矩”都不知道、没有琢磨过,连“规矩”的经方都没有开过,只急于“巧”,只炫耀“巧”,还要忙着为自己没有“规矩”的“巧”正名,这样的“欲速则不达”值得警惕。
李心机在《伤寒论疑难解读第3版》一书中为后学者示范了何谓“必志于彀”,何谓“必以规矩”。比如栀子豉汤“盖病为吐病,而方非吐方,故有吐有不吐……得吐止后服,气相合为得,吐而曰得,吐原不误。不吐之吐,吐不大吐,恰到好处”的解读便是规矩;比如小柴胡汤治“寒热邪气结聚,必致肠胃结气,饮食积聚,故嘿嘿不欲食”的胃病便是规矩……后学者应该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必志于彀”“必以规矩”。
在思考和写作《桂枝汤新解》系列的过程中,笔者对广汗法团队医生和研究生的要求便是:第一要学习李心机对待《伤寒论》研究严谨的治学态度;第二要重点学习《发汗与汗法》《太阳中风与桂枝汤证》两篇文章;第三研读每一条桂枝汤相关条文,都要先从学习李心机著作的相关解读开始。这也算是“学者亦必志于彀……学者亦必以规矩”的一种体现和传承吧,“见贤思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