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从肝论治
摘自2024-10-31中国中医药报
姚杰 徐荣鹏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腰痛”范畴。《素问·脉要精微论》云:“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指出了肾与腰部疾病的密切关系,后世医家多从肾来论治腰痛。笔者在临床过程中,发现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从肝来论治,亦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验案二则整理分享如下。
案1 王某,女,52岁,2024年7月23日初诊。主诉:腰痛1年余,加重1周。患者素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史,现腰痛牵及右下肢,劳作则甚,脚底肌肉时有痉挛,来诊时跛行,伴有阵发烘热汗出,心情烦躁易怒。舌质略红,舌苔薄白,两关脉弦滑。处方:牡丹皮10g,栀子10g,当归15g,白芍20g,柴胡10g,茯苓20g,白术10g,炙甘草10g,薄荷10g,木瓜10g,川牛膝20g,杜仲20g,续断20g,三七15g,炒莱菔子15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8月4日二诊:腰痛好转大半,阵发烘热汗出减轻,心情较前畅快,服药后大便次数增多。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弦滑。守前方继服,7剂,煎服法同上。
8月11日三诊:下肢牵掣感大减,阵发烘热汗出消失,未见脚底肌肉痉挛。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缓滑。守初诊方继服,7剂,煎服法同上。
8月18日四诊:服药后大便日3次,余无不适。舌质淡红,舌苔薄白,两关脉缓滑。为巩固疗效,守初诊方去牡丹皮、栀子,7剂,煎服法同上。
按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椎间盘属于“筋”的范畴。肝血不足,肢体筋脉失于濡养则拘挛疼痛。肝者,将军之官,肝血不足,不能涵养肝阳,则烦躁易怒。肝阳浮越于外,逼迫津液外泄,故阵发烘热汗出。故方以丹栀逍遥散为主方,养肝血,疏肝气,清肝火;木瓜味酸入肝,益筋和血,舒筋活络;杜仲、续断、川牛膝补肝肾,强筋骨;三七入肝经血分,功善活血止痛;莱菔子味辛行散,能行气除胀。坚持服用此方,诸症递减,最终痊愈。
案2 姜某,男,30岁,2024年8月11日初诊。主诉:腰痛1年余。患者1年多前出现腰痛,逐渐加重,检查结果提示腰4~5椎间盘突出,经过针灸、推拿、服药,无效,因腰痛不能坚持工作而辞职。现腰痛,沿左侧坐骨神经走向牵掣疼痛,情绪起伏较大,时而暴躁易怒,时而悲伤欲哭,入睡困难,思虑纷纭。舌质略红,舌苔薄白,脉缓无力,左关按之弦滑。处方:牡丹皮10g,栀子10g,当归15g,白芍20g,柴胡10g,茯苓30g,炒白术10g,炙甘草10g,薄荷10g,川牛膝20g,杜仲20g,续断20g,三七15g,炒莱菔15g,黄酒15g,灵芝20g。7剂,每日1剂,水煎服。
8月18日二诊:服药后腰部疼痛、坐骨神经牵掣感大减,大便每日4~5次,倦怠乏力,入睡较快。舌质略红,舌苔白略厚,脉弦缓有力。守初诊方去牡丹皮、栀子,加黄芪30g,5剂,煎服法同上。
8月25日三诊:腰痛消失,睡眠正常,大便每日3次,白天精神不佳,气力不够。舌质淡红,舌苔白略厚,脉弦缓有力。守上方加党参20g,7剂,煎服法同上。
9月3日四诊:诸症痊愈。舌质淡红,舌苔薄白,左关脉弦滑。守上方加怀牛膝15g,7剂,煎服法同上。
按 此案与前案治法一致,患者皆兼有情绪异常,盖肝为将军之官,在志为怒,故烦躁易怒;肝主疏泄气机,情绪不畅,疏泄不及,则心情低落。肝藏魂,肝血亏虚,魂魄不安,故入睡困难,思虑纷纭。故以丹栀逍遥散为主方,伍入补肝肾、强筋骨之品,疗效迅捷。加入黄酒同煎者,以酒能行药势也。且黄酒与灵芝同用,安神之效佳。
综观二案,腰椎间盘突出症必伴有一系列的肝郁症状,才可从肝论治。
[转载]腰痛奇穴———痞根穴 转载
标签: 转载 |
分类: |
|
此穴在临床中多用于治疗痞块经久不愈,还可以治疗很多疾病如胃痛、胃痉挛、反胃、胃炎、胃扩张、肾下垂、肝炎、肝脾肿大、腹中痞块、腰痛、疝痛、咳逆、肠炎、肾下垂、便秘等。
〖类属〗背部奇穴。 〖位置〗位于背、腰部,当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个穴位。左右两侧共34穴。 〖解剖〗在横突间韧带和肌肉中,因位置不同,涉及的肌肉也不同。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浅肌层(斜方肌、背阔肌、菱形肌、上后锯肌、下后锯肌)、深层肌(竖脊肌、横突棘肌)。分布有第一胸神经至第五腰神经的内侧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布有第一胸神经至第五腰神经后支的肌支,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每穴都有相应椎骨下方发出的脊神经后支及其伴行的动脉和静脉丛分布。 〖取穴方法〗患者俯伏或俯卧位,当脊柱棘突间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处取穴。 〖刺灸法〗直刺0.3~0.5寸,或斜刺,针尖偏向脊柱进针1.5~2.5寸,或平刺,由上向下透穴进针2~3寸;艾炷炙3~7壮,或艾条炙5~15分钟。 〖作用〗舒筋活络,调理气血。行气活血,软坚消痞;健脾和胃,理气止痛。 〖主治疾病〗主治范围比较广,其中胸1~胸3治疗上肢疾患;胸1~胸8治疗胸廓及胸腔内脏疾患;胸6~腰5治疗腹腔内脏疾患;胸11~腰5治疗腰骶疾患;腰2~腰5治疗下肢疾患。胃痛、胃痉挛、反胃、胃炎、胃扩张、肾下垂、肝炎、肝脾肿大、腹中痞块、痞块经久不愈、腰肌劳损、腰痛、疝痛、咳逆、肠炎、肾下垂、便秘。 〖配伍应用〗 霍乱转筋:配十王穴(《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 小儿痿痹:配风池穴、大杼穴、阳陵穴(《常见疾病针灸治疗便览》)。 崩漏:夹脊(11~21椎)、血海穴、膈俞穴、脾俞穴、三阴交穴、太白穴、肝俞穴、阳白穴、心俞穴、百会穴、关元穴、独阴穴、八髎穴(《针灸学》)。 翻胃:配志室穴(《医经小学》)。 腰痛:配竹杖穴、下极俞穴(《奇穴治疗诀》)。 症瘕:配中脘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阿是穴(《针灸学》)。 便秘:配关元穴、大敦穴(《实用针灸疗法》)。
〖附录〗别名:华佗夹脊穴、佗脊穴、脊旁穴、侠脊穴、挟脊穴、华佗穴。
特殊穴位对腰部有更强镇痛作用
首先说的是镇痛,除了后溪,养老,,,等常用穴对腰部镇痛外,在临床有一个特殊穴对腰部急性期疼痛病(间盘突出,急性扭伤)有很好的镇痛作用而且持续时间更长久止痛效果更快(经常给急性腰扭伤的用,而且经常就这一针)。
意外发现反应点治腰痛!意外发现反应点治腰痛!
内服外治
中医帮你快速缓解疼痛
【临床医案:乌头汤加味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杨某,男,29岁。5年前因腰背疼痛,经检查而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几经住院及门诊治疗,并多次服用中西药,且未能有效控制疼痛,近2年来因胸背腰疼痛而影响正常行走,故前来诊治。刻诊:颈、背、胸、腰、胯疼痛沉重,恶风寒,口淡不欲饮水,大便溏,舌质淡红,苔薄略黄,脉沉。辨为寒湿阳虚夹热证,其治当温阳益气,逐寒止痛,给予乌头汤与桂枝附子汤合方加味:麻黄10g,黄芪10g,生川乌6g,生草乌6g,桂枝12g,附子15g,生姜10g,石膏15g,生天南星12g,白芍24g,地龙12g,大枣12枚,炙甘草10g。12剂,第1次煎50分钟,第2次煎煮30分钟,每日1剂,每天分3服。二诊:疼痛略有减轻,又以前方12剂。三诊:疼痛又较前有好转,又以前方治疗12剂。之后,复以前方 依据经络皮部理论,结合神经分布区,按照"循经分部,通督化瘀"的原则,采用"以经刺皮"的针法,将传统针灸疗法与现代镇痛机理的有机结合.操作简便痛苦小,即时镇痛效果显著. 踝三针治疗腰突:(根性疼痛)
特点:起效快(可5分钟之内见效)、镇痛时间长、镇痛效果明显、选穴少、痛苦小、操作简单、
治疗方法: 1.选用"华佗牌"针灸针: 2.患者取侧卧位. 3. 4. 踝。
踝三针:解溪(胃经).太溪(胆经).昆仑(膀胱经)针尖向上。根性疼痛患者.
技术关键环节: 1,内麻点定位必须准确,如定位不准针感差直接影响镇痛效果. 2,针刺深度根据病人个体差异在35~50mm之间,针感放射至足或五个足趾同时有微屈状. 3,开机前应把输出,频率旋钮调至零位,治疗机电源打开后,频率旋钮调至1档,强度以病人能耐受而无疼痛,有酸,胀,麻感为止. 4,内麻点针刺成功的主要指征是五个足趾必须同时随治疗机频率有规律屈曲,缺一不可,脚掌不应有左右摆动现象, 5,每5~10分钟交替适当增加输出强度和频率. 不良反应/事件的处理: 尚未发现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 1,针刺前应检查针具,针柄是否松动,针尖是否锐利. 2,治疗前检查治疗机,开关应灵活有效,电源指示灯闪亮,各种插头接触配套能正常使用. 3,每次调节或增加输出强度和频率时应轻,慢,以病人能耐受为宜,严禁突然加大刺激量给病人造成不适. 4,在电刺激过程中,双足和针刺部位不应有疼痛或不适感,如有应调整针刺角度.
禁忌症:
1. 2. 3. 4. 椎动脉型:椎动脉受压, 头痛、头晕、耳鸣,恶心呕吐,视物模糊,易发生猝倒; 脊髓型:脊髓受压,上肢发抖、麻木,握物困难,严重者腿软无力,脚像踩在棉花上一样,行走困难,甚至瘫痪; 交感神经型:头枕部疼、头沉、头晕、偏头疼、心慌、胸闷、肢体发凉; ; 综合型颈椎病:符合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情况,称为综合型的颈椎病。
腰椎管狭窄、退行性脊柱炎、腰椎间盘突出症、梨状肌综合症及不明原因的坐骨神经痛皆可用之---
组成:当归12g
用水3斤煎熬后滤出药汁2斤左右加入白酒2斤,红糖2两、白糖2两。装入干净容器中保存。每次服1两,每日3次。
民间流传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方一副就好----
生川乌25g 当归15g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秘方----
青风藤:50g
以上三种药拿来煎服,一日一剂,连服七剂为一疗程,大多服过二三剂即开始见效!
治腰椎间盘突出症之腰腿痛胀有效果,本人虽应用此方不多,仅试用过十余人,但均有腰突症典型症状,腰或腿痛,或腰腿均痛,腿麻、胀,遇冷加重,得热稍缓,抬腿试验(+),经CT提示腰间盘突出或膨出,服1~3疗程痊愈!
腰椎间盘突出特效方
生芪120克当归30克 熟地30克 制川乌30克 制附子30克黑小豆30克麻黄15克细辛18克 桂枝45克 白芍45克 防风30克
蜂蜜150克鲜生姜45克 枣21枚 杞子30克菟丝子30克补骨脂30克仙灵脾30克
加冷水2500MI(七到八碗)文火煎三个半小时,煮取600ML(一碗半),日分3次,饭后服。七日为一个疗程。可连服一至两个疗程。
防己10 地龙10
当归40克、麻黄20克、川军30克、儿茶20克、葛根20克、乳香30克、甘草20克、没药30克、土虫20克、川断30克、郁金(玉金)30克、申姜(骨碎补)40克、红花20克、血竭30克,研成面,每日两三次,一次一汤勺,开水冲服,能饮酒者再喝点酒增加疗效,
取地肤子12克,炒黄研末,早晚分两次,用黄酒10-15毫升冲服,服用7天为1个疗程,无效者停服;有效者可连续服用2-3个疗程,往往可获显效或痊愈。
地肤子性味苦、寒,无毒。主治小便不利、淋漓涩痛、皮肤湿疹、瘙痒诸疾。有利尿清热的功能。本方适用于风寒湿型腰腿痛(证见腰痛时轻时重,酸胀严重,转侧不利,遇冷加剧,得温则减。舌苔白腻,脉沉细)和湿热型腰腿痛(证见腰痛,伴有热感,腿痛为胀痛或跳痛,小便浊黄,口苦)。 中医认为地肤子辛、苦、寒,利尿通淋,清热利湿,止痒,主治阴痒带下、风疹、湿疹、淋证等。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地肤子水浸剂对许兰氏黄癣菌、奥杜盎氏小芽孢癣菌、铁锈色小芽孢癣菌等多种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地肤子水提物有抑制单核巨噬系统的呑噬功能及迟发型超敏反应。此外尚有抗阴道滴虫的作用。地肤子是治疗风疹、湿疹等皮肤病的良药。
摘自2023-9-14中国中医药报
鲍庆祥,1944年出生,江苏太仓人,太仓市名中医。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为吴门医派“尢氏针灸”第五代传承人,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从事中医50余年,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中风后遗症、面瘫、妇科病等。 组成:腰3、4、5夹脊,秩边,环跳,足三里,阳陵泉。 功效:疏调气血,舒筋止痛。 主治:腰椎间盘突出症。 操作:腰3、4、5夹脊略向脊椎直刺,直达骨部,使针感沿腰部微微放散;秩边穴需深刺,使针感放散至足跟部为宜;针刺环跳穴需取侧卧位,使针感徐徐向下肢远端放散视为得气;足三里运用调补手法,针感柔和,使针感沿足阳明胃经向足背放散;阳陵泉运用疏通手法,使针感向下肢放散。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方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刺激周围组织,引起炎症反应,导致腰痛、一侧或双侧下肢麻木、无力、放射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综合病症。本病属中医学中的“腰腿痛”“腰痛”等范畴,多由闪挫跌仆、肝肾亏虚或外感风寒湿邪痹阻经脉,致气血瘀滞、经脉失养而起病。 本方中腰3、4、5夹脊位居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之间,是督脉与膀胱经经气重叠之处,针刺夹脊穴可以联络两经,起到疏调气血、缓急止痛的作用。腰椎间盘突出症多发于L4/5、L5/S1段,夹脊穴的分布与脊神经节段关系极为密切,针刺该组夹脊穴有解除局部肌肉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局部致炎物质消散等功效。秩边穴位于臀部,针刺该穴具有疏通经络、强健腰膝等功能。此穴位置特殊,针刺时针感上可以到达腰部,下可以传至脚趾,通上达下,可以疏通整条足太阳膀胱经之经气,使得该经的经气通畅,诸症自然缓解。环跳穴为足少阳、足太阳的交会穴,一穴通两经,是治疗腰腿痛的要穴。在针刺该穴时需侧卧体位才有利于得气,如《针灸甲乙经》记载:“环跳在髀枢中,侧卧,伸下足,屈上足取之。”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合穴,针刺该穴可以增强脾胃功能,使之受纳运化增强,气血旺盛,加速治愈过程。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合穴,“筋会阳陵泉”,该穴是筋气汇聚之处,具有壮筋、舒筋作用,针刺阳陵泉可通调少阳气血,通达半表半里气机,利于全身筋肉气血贯通,从而有助于缓解腰腿痛等症状。诸穴合用,共奏疏调气血、舒筋止痛之效。 加减:寒湿偏重者,夹脊穴施以温针灸;下肢后侧疼痛者(足太阳型)加委中、昆仑;下肢外侧疼痛者(足少阳型)加风市、悬钟等。 (江苏省太仓市金浪卫生院 肖福君整理) 摘自2023-9-8中国中医药报 蔡强 湖北中医药大学 腰痛一症,多强调本于肾虚,遣方用药首当补肾。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陈国权临证多年,发现腰痛多虚少实,亦有虚实相兼者,医者不可不察。盖中医学之特色在于辨证论治,法无常法,泥于先贤而不求其至理者,举步维艰,灵活运用方可取得良效。笔者有幸跟随陈国权学习,记录其以五苓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味治疗腰痛验案一则。 吴某,男,53岁,2021年10月31日初诊。主诉:腰部胀痛伴麻木1个月余。患者1个月前开始腰部胀痛、麻木,逐渐加重,伴右下腿后侧至脚趾胀痛、麻木,疼痛难忍,遇热缓解,遇冷、遇劳加重。大便每日2次,质稀,小便微黄,纳可。脉弦,舌暗红,苔白稍厚。2021年10月28日于武汉某三甲医院行腰椎核磁共振检查,诊断为:1.腰椎及椎间盘退行性改变;2.L4/5椎间盘变性、脱出伴椎管狭窄;3.L5/S1椎间盘轻度突出伴HIZ(腰椎椎间盘高信号区);4.腰背部筋膜炎。 西医建议行椎板切除术治疗,患者拒绝,遂来陈国权处就诊。通过四诊合参,陈国权辨证属肝郁脾湿、血虚络阻,治宜养血调肝、健脾除湿、通络止痛。方投五苓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味。处方:泽泻24g,桂枝4g,茯苓10g,猪苓10g,炒白术10g,桃仁10g,红花10g,生地黄15g,当归10g,川芎10g,白芍10g,三七10g,天花粉15g,杜仲15g,川断15g,瞿麦10g,骨碎补30g,延胡索10g,桑椹20g,鸡血藤20g,炒谷麦芽各15g,地龙10g。7剂,水煎服。 11月7日二诊:服药后下肢及腰部麻木、疼痛感减轻,脚趾仍麻木,疼痛范围由五趾减少为二趾,脉弦,舌红苔白。守上方,7剂,水煎服。 11月14日三诊:自述服药后头晕欲睡,下肢及腰部麻木、疼痛感减轻,疼痛范围由二趾减为一趾,脚抬高时右半侧臀部有胀感,脉弦,舌暗红,苔白。守上方加夏枯草15g,7剂,水煎服。 12月5日随访,诉服药21剂后腰痛未作,现已临床治愈,生活正常。 按 本案陈国权老师辨证为肝郁脾湿、血虚络阻证。脾气亏虚,以致水湿不运,漫于腰府,湿邪困着而阳气不化,故病家自觉腰部、右下腿后侧至脚趾胀痛;劳则气耗,湿易伤阳,故遇冷遇劳加重;湿为阴邪,得阳则化,故遇热缓解;脾虚湿盛,升清降浊失司,湿浊随气下行,故大便每日2行,质稀;湿邪内郁,日久化热,故小便黄;苔白稍厚亦乃湿盛之象;瘀血阻络,经脉不畅,故腰部、右下腿后侧至脚趾麻木,脉弦、舌暗红亦为肝郁血瘀之象。肝气郁结,瘀血阻络,津液代谢异常,聚而为水;湿邪阻滞气机,气滞则血瘀。本案水血之结互为因果,合阻经脉。因患者寒象不显,且小便黄,故不用偏温之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投以五苓散健脾利水,桃红四物汤合三七、天花粉、延胡索、鸡血藤、地龙以养血活血、化瘀通经络,瞿麦既可清利湿热又有活血之功,杜仲、川断、骨碎补、桑椹益肾活血止痛。二诊效果明显,有效守方促功成;三诊患者诉头晕欲睡,诊其脉弦,乃肝阳上亢所致,故加用夏枯草以清肝。服中药21剂后痊愈,避免开刀之苦,亦大大减轻患者经济压力,足见中医辨证精准、用药得当确有简便廉验之良效。 内伤腰痛不外乎肾虚,亦不可泥于肾虚,陈国权老师用健脾利水理血脉之法以治腰痛,常效如桴鼓。以下浅析其机理: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云:“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此虽名“肾著”,其实并非肾虚所致,乃脾气亏虚,运化失职,水湿之气渗于腰部经络肌肉之中,着而不去,阻遏阳气运行布化所致。且脾主肌肉,脾虚亦可导致腰痛,《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中肾水之“脐肿腰痛”,为水湿注肾之实证,与“肾著”相近,云“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血行不畅或血瘀可致水湿停聚,渗于腰部则腰痛,故治水不忘治血,且瘀血阻络,不通则痛,亦可单独致腰痛。仲景八味肾气丸中以干地黄、山茱萸滋阴补肾,炮附子、桂枝鼓舞肾气,同时用山药、茯苓、泽泻健脾利水。 摘自2023-9-18中国中医药报 郭仲华 宁夏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 跟痛症。不外乎是两种病症,即跖痛症和跟痛症。 跖痛症——前脚痛的“祸首” 唐欣荣介绍:“关于足骨的构成,特别类似于手的结构,毕竟人与哺乳类四肢爬行动物一样,不过手的功能进化的更高级些罢了。其趾骨类似于指骨,跖骨相当于手的掌骨,前脚内外侧还分别承担约50%体重。”那么,什么是跖痛症呢?唐欣荣解释,它是因为足前方的脚趾与跖骨头连接处挤压趾神经所引起的疼痛病症。发病原因有三:一是人到中年,肝肾功能渐亏,足部小关节及韧带亦随之退化,足部功能减退,其韧带缺乏弹性或太松,或因骨间肌萎缩或失去弹性,在承重时足的横弓塌陷,足部的骨性结构发生异常,跖骨头下垂,挤压趾神经,引起疼痛。有些患者可与踇外翻、扁平足、高弓足或承重力线不正同时存在,亦可单独发生。二是因为有些患者脚趾关节缝隙处的趾总神经上长出了微小的神经瘤,引起足趾神经痛。三是全身因素,如痛风(大脚趾红肿疼痛)、类风湿关节炎(大脚趾变形疼痛)等造成小关节发炎所致。 本病好发于中老年体弱女性,慢性消耗性疾病之后、骨质疏松者等。发病后,患者在站立或行走时偶感在某个足趾下方有闪电样疼痛,亦可表现为大脚趾或小脚趾周围疼痛。如有神经瘤则相应的趾蹼间有感觉改变。不站立承重时疼痛可立即减轻或消失,当行走或站立时患脚前部不敢着地,有时需改变足部着力点。 跟痛症——后脚痛的“元凶” 唐欣荣表示,从生物力学讲,人体三点支撑受力,脚背中间虽不直接着地受力,但它相当于一座重力的传导“桥梁”,体重的50%由脚跟承受,其余则分散于前脚。脚跟部下方有一个富有弹性、类似“肉垫”的承重结构——脂肪垫。前脚与后脚之间还有跖筋膜组织连接。跟痛症的发病原因有很多。一是与跟骨骨刺有关。那么,骨刺又是如何长出的呢?由于脚跟是一个承重部位,随着年龄增大,跟垫脂肪组织发生退变,胶原、水分及弹性纤维组织逐渐减少,加之足底肌肉韧带慢性牵拉损伤,就使跟骨结节下方肌肉韧带附着点处劳损变性,不断钙化和骨化,会逐渐形成牵拉骨刺。二是脂肪垫炎。由于跟垫脂肪经常持续受到压力和冲击力,造成跟垫脂肪组织损伤、发炎、水肿,引起剧烈疼痛。三是跖筋膜炎。过度行走、跑跳、站立等,使跖筋膜受到牵拉,造成发炎疼痛。四是跟腱炎。跟腱止于跟骨后方结节且有滑囊,反复提踵牵拉,可致滑囊发炎疼痛。 本病易发生在爱健身锻炼者,或走路多、体重大的中老年女性。其疼痛部位位于后脚跟下方偏内侧处或后方跟腱处。患者每遇行走过长、站立过久出现疼痛,休息时减轻,有些人刚站起来特别痛,一下子不敢走路,如果走一会,症状反倒有所减轻。 中医调治解烦忧 中医认为,跟痛症、跖痛症均属于中医“痹症”范畴,多为慢性劳损,或风、寒、湿外邪侵袭,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痹病日久,气血损伤,肝肾不足,筋骨失养,则使病情缠绵难愈。唐欣荣提醒,中老年一旦出现走路脚痛,应首选中医治疗,如中药、足浴、按摩、小针刀等,效果良好。 中药内服 中医辨证,分型而治。痹症临床多分为5型:风邪侵袭型,治宜祛风通络,散寒除湿,处方多用麻桂温经汤加减。寒邪阻滞型,治宜温经散寒,祛风除湿,处方多用乌头汤加减。湿邪着重型,治宜除湿通络,祛风散寒,处方多用苡仁除湿汤加减。肝肾亏虚型,治宜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处方多用独活寄生汤加减。气血亏虚型,治宜补益气血,濡养筋脉,处方多用八珍汤加减。 中药浴足 足浴散的常用组方为:当归7克、威灵仙7克、醋乳香3克、醋没药3克、炒栀子4克、制川乌3克、首乌藤4克。将上药共研细末装袋,每日1袋,加入热水2000毫升泡脚。一般7~10次为一疗程。 方中当归补血活血、通经活络;威灵仙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制川乌祛风除湿、温经止痛;醋乳香、醋没药活血散瘀,行气舒筋;炒栀子清热利湿、凉血解毒;首乌藤养心安神、活血止痛;炒栀子清热利湿、凉血解毒。诸药合用具舒筋活血、祛风通络、清热解毒之效。 穴位按摩 穴位选择:肝俞(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肾俞(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悬钟(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涌泉(脚趾跖屈时,约当脚底前1/3凹陷处)、内庭(脚背第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太冲(脚背,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承山(在小腿后面正中,当小腿用力蹬地或脚跟上提时,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顶端处)、足部压痛点(阿是穴)等。每穴按摩2~3分钟,每日2~3次。具有滋补肝肾、活血化瘀、温经通络、消肿止痛等疗效。 食疗推荐 鸡肉川乌汤 材料:鸡肉90克、川乌6克、黑豆60克、红枣12克。 做法:黑豆先用水浸泡2小时,再将上述食材洗净后一同放入瓦锅内,加清水适量,文火煮1~2小时,调味即可,随量饮用。 功效:鸡肉温中补气、补精填髓;川乌祛风除湿、温经止痛;黑豆益精明目、养血祛风;红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合用具养血补气、祛风散寒功效。适用于风寒湿痹阻络脚痛者。 羊肉枸杞汤 材料:羊肉90克、淫羊霍9克、枸祀子15克。 做法:羊肉洗净切块,入锅焯水后,再与淫羊霍一起放入瓦砂锅内,加清水适量,文火煮1~2小时左右,至羊肉快熟烂时,加入枸杞子,继续煲半小时,调味即可,随量饮用。 功效:羊肉健脾温中、补肾强筋;淫羊藿滋补肝肾、祛风除湿;枸杞子补肾滋阴、养肝明目。合用具补肝益肾、祛风活络功效。适用于肝肾不足兼寒湿脚痛者。 日常养护七注意 平时要善待脚跟和脚趾。唐欣荣建议,不穿尖头鞋、底太硬或太薄的鞋子,少穿皮鞋。还要控制饮食,减低体重,减少足部压力,以防造成脚底及脚跟部软组织劳损或损伤。 饮食方面应加强营养,注意膳食平衡。补充优质蛋白质,多吃一些含钙量高的食物,如牛奶、奶制品、虾皮、海带、芝麻酱、豆制品、骨头汤等,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防治骨质疏松。每年重视体检,避免血尿酸升高引起痛风。 锻炼应适度,因人而异。不要追求过度行走、暴走,尽量选择健身步道。中医就有“久行伤筋”、“久站伤骨”之说。中老年人应选择温和的锻炼方式,如步行、慢跑、游泳、骑行、太极拳、八段锦等。 如因横弓塌陷所致,则应穿着用抬高横弓的矫形鞋或鞋垫,或在脚趾跖痛部垫上局部挖空的软鞋垫,以减缓跖骨头与地面间的挤压。严重踇外翻建议适时行微创矫形术。 因肌肉萎缩所致者,应加强足底肌肉功能锻炼。如经常在家做做踮脚尖、负重深蹲、抬起脚趾等动作,有助于足内在肌肌力的恢复。 养护切忌入误区。事实上,人与骨刺常常“和平共处”,相安无事。有些人采用跺脚跟、踩杏核、踩碎石、康乐锤敲打、擀面杖推挤等土办法,还有些人认为越痛应越走,才可能把骨刺治好。这些做法适得其反,反而加剧局部刺激,不利于炎症水肿消退。 季节交替,免风寒湿邪侵袭,经脉瘀阻,气滞血瘀,不通则痛,诱发类风湿关节炎。每晚热泡足有益。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