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母乳亲喂还是瓶喂?产后缺乳咋办?新手妈妈母乳喂养攻略
新手妈妈母乳喂养攻略
雷友金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如何正确喂养
母乳喂养不仅对孩子有好处,对妈妈也好处多多,如促进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和贫血、帮助恢复体形、降低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发病率。
•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情绪
疲劳和睡眠不足会使乳汁分泌量减少,情绪也是影响乳汁分泌的因素之一。因此,要注意休息,劳逸结合,休息和睡眠时间上尽量和宝宝保持一致。
•科学合理补充营养
科学合理地补充营养不仅能填补分娩时的消耗,还能为乳汁分泌提供大量营养物质。母亲需摄入足够的蛋白质、钙等,建议多食用如鸡蛋、牛奶、瘦肉等食物。还要喝大量的汤水,以促进乳汁的分泌。
•早接触、早吸吮、早开奶
新生儿出生后擦洗干净即放置于妈妈胸部,应进行至少90分钟的不间断接触。在皮肤接触期间,当宝宝出现流口水、吃手或寻乳头等觅食征象时,帮助宝宝开始第一次母乳喂养。频繁地吸吮不仅可促进乳汁的早分泌,也有助于新生儿胃肠道正常菌群的建立。
•按需哺乳、勤吸吮,宝宝是最好的“通乳师”,吸吮可刺激下丘脑分泌催乳素,增加乳汁。
•掌握哺乳技巧
哺乳前,用温水清洁乳房和乳头,切忌使用肥皂、酒精等,以免造成乳头皲裂,影响哺乳。
哺乳时,妈妈和宝宝应选择最舒服的位置,如摇篮式、环抱式、侧卧式等,哺乳时使宝宝的头和身体保持一条直线,身体贴近母亲,头和颈部得到支撑,鼻尖对着乳头。妈妈一手拇指放在乳房上方,余四指放在乳房下方,并把乳头和大部分乳晕放入宝宝口中,妈妈手呈C字形,将乳房轻轻托起,防止乳房堵住宝宝的鼻孔。哺乳后,应将宝宝竖抱起,用空心掌轻拍背部1~2分钟,排出胃内空气以防吐奶,然后让宝宝侧卧位半小时,以防吐奶导致窒息。
•如何判断乳汁是否充足
可根据宝宝体重变化判断,新生儿出生后7~10天,生理性体重下降不应超过10%;出生7~10天,恢复到出生时体重,满月体重增加600克以上。
也可根据宝宝睡眠状况判断,宝宝吃饱后通常能安静地入睡约2小时左右,或者表现出满足和舒适的神情。还可根据宝宝神情反应来判断,如宝宝眼睛明亮、反应灵敏,应是吃饱了。
•产后缺乳的分型
临床上产后缺乳者常见气血虚弱型和肝郁气滞型,表现有所不同。
气血虚弱型:产后乳少,或逐渐减少,甚或全无,乳汁清稀,乳房柔软无胀感,挤压乳汁点滴而出;伴面色少华,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头晕眼花,心悸怔忡,纳少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肝郁气滞型:产后乳汁涩少或不下,乳汁浓稠,乳房胀硬或有积块,或突然情志所伤,乳汁减少或不下;伴情志抑郁,嗳气叹息,胸胁胀满,胃脘不舒,食欲不振;舌质正常,苔薄白,脉弦。
•调理方法
缺乳,根据自己的体质,从按摩穴位、饮食调理、情绪调理等多方面着手调节。不同体质的调理方法。
饮食调护
气血虚弱型产妇首先要调理脾胃,正常饮食,酌量增加高蛋白食物,可进食益食气养血之品,如乳鸽、母鸡、鳝鱼、猪蹄、红枣、花生米等。药膳可选黄芪猪蹄汤,用猪蹄2只、黄芪30克、当归10克、红枣3个、姜3片、盐少量,煮汤,
冷却后去其漂浮的油脂,食肉饮汤。
肝郁气滞型产妇除保持心情愉悦外,宜多食用疏肝理气的食物,如陈皮、萝卜、柚、橙、玫瑰花、茉莉花等。药膳可选猪蹄通草汤,用猪蹄2只、通草6克、盐少量,炖汤,食肉饮汤。
手法按摩穴位
选穴:膻中(位于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乳根(位于胸部,当乳头直下,乳房根部,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肩井(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穴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少泽(位于手指,小指末节尺侧,指甲跟角侧上方0.1寸)、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
与解溪连线上)。
操作方法:第一步,每穴各取左右按揉2分钟。第二步,一手托乳房,一手按上、下、左、右的顺序按乳晕3遍,力度由轻到重。第三步,从乳房根部向乳头方向,用拇指指腹由轻到重依次按揉各乳腺导管3遍,以乳房轻微发红发热为度,最后拇指、食指、中指提拉乳头2分钟。
过去,人们常说凯格尔训练对提高女性性感受有诸多好处,其实,盆底肌肉强壮与否,对男性也至关重要。这一肌肉群能控制精液流动、勃起硬度及射精时的喷发力。
男性在进行凯格尔训练前,应该先明确自己的盆底肌肉在什么位置。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上厕所时憋尿,感觉下身正在发力的肌肉群的位置,并牢牢记住那种紧绷的感受。但是,切忌紧绷腹、臀及腿部的肌肉,这样会让凯格尔训练失去意义。
男性凯格尔训练分为四部分。第一节包括三组练习:
在第二节训练中,主要是训练盆底肌肉的灵敏性:
到了第三节:
第四节是巩固练习:
2.凯格尔训练不受地点、时间限制,站卧姿都可以,且动作非常简单、容易掌握。男性练习一个月后,即有明显效果。
摘自2025-3-12中国中医药报
本报记者 焦 桐
首位女国医大师,93岁的刘敏如扎根杏林七十余载,以精湛医术、无私情怀和执着信念,传奇人生。
她提出“脑肾—天癸—冲任—胞宫”是女性生殖周期调节的轴心。按照中医理论,首次提出 “盆腔疼痛诸证”“经水早断诸证”“胞中脂膜壅塞诸证”等中医妇科新病名,推动中医妇科理论体系完善,被誉为当代中医女科承上启下的代表人物。
刘敏如出生于四川成都的一个书香世家。天资聪慧的她开启“跳级”之旅,高中毕业后,她考入成都中医学院,毕业以后因成绩优异留校工作
她发现传统妇科理论对复杂的生理现象解释不足,而且某些西医病种,中医并没有相应的病名,她便开始探索新路径,补遗中医妇科病种。
刘敏如在罗元恺及其团队提出的“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脑—肾—天癸—冲任—胞宫”是女性生殖周期调节的轴心,并指出脏腑、气血、经络作用于胞宫是生殖的生理基础。她之所以将“脑”纳入到生殖轴中,是由于“脑为元神之府”“脑为髓之海”等中医理论,体现了脑在生殖轴中的主导作用。
面对多囊卵巢综合征这类疑难病,她结合该病不孕、月经不调、痤疮、多毛等症状,提出其病位在肾,病机为虚实夹杂,打破了肾无实证的传统思维,还创新性地提出了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医病名“胞中脂膜壅塞诸证”。
刘敏如用九十余载光阴,诠释了何谓“苍生大医”。《刘敏如医生的故事》《刘敏如医案实录》她想把自己一生的故事和经验都记录下来。刘敏如毕生奋斗的最佳注脚。她是中医药行业的巾帼英雄,是新时代女性的榜样,她的事迹将激励更多人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