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节炎、肩周炎(包括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食用细盐1斤,放锅内炒热,再加葱须,生姜各3钱,一起用布包好,趁热敷患处至盐凉;一日一次,连用一星期,有追风祛湿之功效。
2、 劳伤腰痛:艾叶一两,炒黄的蟹壳一两,浸白酒一斤,三日后用酒涂腰部,一日2次,10天,可治多年腰痛。
3、 肾亏腰痛:丝瓜籽半斤,炒黄研成粉。白酒送服,每次5克,一日二次,服完即愈。此方还可治妇女产后腰痛。
4、 坐骨神经痛:食用细盐一斤,炒热后加艾叶一两,用布包好敷患处至盐凉,一日一次,连用10天。
坐骨神经痛:石决明,蛇脱,苏薄荷各15克,加黄酒一斤,煎30分钟,分2次服下,1个月即愈。
5、 颈椎痛:羊骨头(生的,煮过均可)二两,砸碎炒黄,浸白酒1斤,三日后擦颈部,一日三次,一般不过15天。
6、 骨刺:狗骨头三两,砸碎炒黄浸白酒1斤,三日后用酒擦患处(最好带吃此酒一盅),一日三次,需用半月。
骨质增生:独头大蒜3头,萝卜一片,葱白一段,捣成糊状,滩在布上,敷患处,两小时去掉,过两天一次,5次愈。或生铁屑炒热加醋装布袋内敷患处。
7、 腿抽筋:桑树果一两,煎一碗汤一次喝下,一日二次,5天痊愈。
脚腿抽筋:抽筋时用食指和拇指按压人中穴,按不抽筋为止,结其他部位也管用。
8、 四肢麻木:老丝瓜筋一两,煎一碗汤一次服下,一日二次,连服一星期,有特效。
脚手麻木:生姜60克,陈醋100克,煎汤洗1月愈。
9、 脚骨刺:没石子,牙皂各5克,研面,白醋精调糊状,敷患处固定,2天愈。
10、 落枕:韭菜汁加热擦颈部,日擦七次。3天可好。
11、 肩周炎:食盐500克,小茴香80克,用细黄砂500放锅内炒熟,装入布包内,敷患处,每晚一次,出汗止痛,十次即愈。
12、 戒烟:干南瓜藤一两,煎一碗汤加适量红糖一次服,一日三次,7天后不想抽烟。
13、 戒酒:活黄鳝一条,放一瓶白酒内浸二天后此酒,1次1两,一日三次,将酒服完后不想再喝酒。
14、 喝酒不醉:葛根1钱,在喝酒前泡一杯开水喝下再喝酒,可解酒。
15、 长寿保健药酒:磁石、何首乌、大枣、核桃、枸杞各一两,浸黄酒二斤,两天后按常日酒量吃此酒,常饮能使老人面部红润,增强抗病力,有延迟衰老功效。

1 烧烫伤:用白纸泡白酒内,敷患处,要急时,纸干即换,消毒,止痛,好得快,不妨一试.
2 痔疮:不论什么痔疮,用无花果树叶10片,煮开水连叶倒入桶内,先熏后洗,每天一次,10天痊愈.
内、外痔疮:大田螺每天一只,将盖去掉。放入冰片1钱,5分钟后取田螺水涂肛门,每天2次,7天痊愈,忌吃酒、辣物。
3 脱肛:用白矾,白芨各等份,捣成糊状,砂布包条寒入肛门,每天一次二小时取出,连续十次即愈.
脱肛:每次用韭菜半斤,水2斤煎开洗肛门,一日二次,洗三天。
4打针结块:将土豆切成半公分厚的薄片,敷在患处,再用热毛巾捂,一日二次,一次20分钟,3天肿块消散。
5 淋巴结核:田螺壳炒黄研成粉,用芝麻油调匀敷患处,日换一次,连用7-10天。
6 疥疮(老烂脚):豆腐渣炒热,敷患处,用布包好,日换一次,可治愈烂脚久不收口。
7 狐臭:胡椒、花椒各50粒,研粉,再入冰片2钱,酒精调匀,每日取一小团涂患处并用胶布贴好,一日换一次,连用半月。
一、生肌膏
处方:净蜂蜡2~3份,香油7~8份煎沸,投入蜂蜡熔化,放凉成软膏即可。本方关键是香油和蜂蜡的比例,如果软膏偏硬,可少加香油,反之则可少加蜂蜡,使之如凡士林软膏样即成,贮瓶备用。
功用:治溃疡久不收口,涂敷患处,外面可用敷料包扎。如腐肉太多,须先用白降丹或红升丹之类蚀去脓腐,再用此膏,收效更好。
治臁疮久不愈,可视疮面大小,将软纸剪成比疮面大一点的纸块,叠成一叠,厚二三十层。纸边周围用线钉住,趁膏尚热而未凝固时泡入膏中,使其浸透纸层,取出放凉。将疮面清洁好,把蜡纸敷于疮上,外面常规包扎。每日或隔日从里面将沾满脓污的蜡纸揭去一层,余者再敷上。如此日日易之,自能渐愈。
医院用抗菌消炎、植皮等治疗2个月,不愈。舅父用此方为之治疗,20余天竟渐愈。平淡之方,竟收神效若此。
二、生肌玉红膏
生肌玉红膏见于《医宗金鉴·外科心法》。我用过的剂量是:当归30g,白芷30g,甘草18g,紫草3g,轻粉6g,蜂蜡30g,血竭6g,香油250g(少量制作时可按此比例减量)。
上药除蜂蜡、轻粉、血竭外,其他俱用香油浸泡,慢火熬至药变枯黑,以双层纱布滤去渣,投入蜂蜡,烧沸,离火,候温热,掺入轻粉、血竭(研极细),搅匀,贮瓶备用。西医诊断下肢淤积性湿疹,中医称之为臁疮,虽无性命之忧,却无特效方可施。民间有言日:里臁外臁,二十四年,二十四年不好,长到老。乃形容此病病程长,
公制作此膏,并配合内服方药——三妙散加味:苍术25g,黄柏15g,牛膝10g,连翘15g,蒲公英30g,甘草10g,白术10g,天花粉15g,黄芪30g(后来逐渐用到100g),有时也加少量的乳香、没药。
以上方为基础,药量和药品略有加减,服药两月余,肉色见红活。天气渐热,由于服药日久,胃口渐差,相商停药一个阶段,我说也可以,若不是你的疮口肉色晦暗,本来不用内服药也可。从此便停用了内服药。
同时我用自制的生肌膏为之外敷。其间经过了几次的改变:一是他的伤口太深,用多层纸做的贴膏偏硬,不能与疮口砌合,且易致不适或疼痛。后来经过几次的试验,用干净的医用纱布代替纸,也不用多层,只用一两层,两三天换药一次,不用清洗疮口,直接换药即可(此即“煨脓长肉”之意也)。二是疮口出水多时,曾令其熬制药膏时加用松香。
如此至冬季,已是肉芽红活,疮口渐敛。春节时我离开了岸堤。2008年秋季,得知他早已完全愈合。
【按】古人赞医曰:“生死人而肉白骨”,此方殆“肉白骨”之方欤?
【按】生肌玉红膏是《金鉴》外科中的名方之一。现代的医生都只习惯用现成的西药制剂,如此早已经过验证的明方反少有人应用,实在可惜。采用此方来造福于患者。
三、蛋黄油
先把鸡蛋煮熟,去清留黄,把蛋黄放铁勺或小铁锅中,火上加热,至蛋黄变焦黑,继续加热,并用小匙按压,就能熬出黑色的油来,一个鸡蛋大约能出2-3ml,可研入少量的冰片,调涂于患处。
凡一切皮肤溃疡(不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治疗到后期,基本已愈,快要结疤时,都可用此,可以加快愈合,有时还能不留下瘢痕。鸡蛋黄与头发一起熬出油,可以用来治疗婴儿湿疹之类的皮肤病。这在《本草纲目》鸡子黄条下之发明中有专门的论述。 本文摘自《民间中医拾珍丛书
杏林集叶》,作者/郭永来
气疝经验方【草根一生】
(2015-04-16
04:52:52)[编辑][删除]
气疝
,病名。指因气郁而发疝者;又称“小肠气”,乃小儿时期多见的疝病。治以益气升提或理气散结。
其证约有三,一见《诸病源候论》卷二十,该书所论五疝、七疝内均包含有气疝。其因“皆由脏腑虚弱,饮食不节,气血不和,寒温不调之所生也。”“腹中乍满乍减而痛,名曰气疝。”治宜理气为主,内服用荔香散。二指因气郁而发作之阴囊坠痛,或兼有少腹结滞不适,大便秘结、小便涩难,遗尿,腹胀满等症状。此证则治宜疏肝理气,内服导气汤,或用天台乌药散。若气虚者,可选用补中益气汤。三者系指小儿偏气。《儒门事亲》:“或小儿亦有此疾,俗名曰偏气。”其一可能系一般气郁所致之腹痛者;其二则含有阴囊、睾丸之疾患所作者;其三或即小儿之腹股沟斜疝者。
2治疗(一)
( 一) 处方:母丁香末。
用法:取适量药末敷脐,固定,2天换药一次。6次见效。敷药同时,要积极消除容易引起腹压增高的致病因素,如咳嗽、便秘、排尿困难等。注意休息,减少活动量。
(二)处方:白胡椒30克。
用法:上药分20份,分贴于肚脐部及两足心,固定,每2天换贴1次。
(三)处方:活鲫鱼90克2尾,小茴10克。
用法:或蒸或煎汤均可,不放盐,每日1次,连服6次。
(四)处方:大小茴香各3克,荔枝核5个,桔核10克。
用法:共研末,每用红糖开水调服6克,每日2次。
(五)处方:人参4克,党参15克,黄芪15克,桂圆肉10克,升麻3克,炙甘草2克。用法:水煎服。
(六)处方:黄芪15克,升麻3克,大枣15克。用法:水煎服。
路某,男,9岁,2013年7月初诊。
患儿自幼有双侧阴囊肿大,西医诊断为“先天性睾丸鞘膜积液”,建议手术治疗,家长考虑患儿较小,拒绝手术,随来诊试试中医治疗。舌淡,苔薄白,脉弦缓。阴囊肿大,状如水晶,不红不热,触之有囊性感,阴囊稍隐痛无定处,无破损等。平素患儿急躁易怒。中医诊断为水疝。
辨证:水湿内结。
治法:疏肝理气,利水除湿。
处方:盐橘核,盐荔枝核,青皮,炒王不留行子,车前子,黄芩,炒栀子,川芎各6克,路路通克,茯苓,泽泻,泽兰各10克,甘草6克,川牛膝,炒鸡内金各10克。7剂,水煎服。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7剂,水煎服。
二诊:阴囊肿大十去其七,效不更方,继服上方7剂。一月后患儿因他病来诊时,家长告知患儿阴囊肿大消失如正常儿童。
按 患儿平素急躁易怒,肝气郁结,疏泄失职,水湿内结,下注阴囊,故见阴囊肿大,状如水晶,触之囊性感,阴囊隐痛无定处。水湿内结为其主要病机,治当疏肝理气,利水除湿。
清凉止痛
驱风止痒
风油精
摘自2025-7-10中国中医药报
尚学瑞
河南省辉县市中医院 郭慧兰 河南省第二人民医院
风油精是家庭常备的“小帮手”,也是国民心中的“万能小绿瓶”。那么,它的配方有何奥妙?它的功效果真神奇吗?
组成与功效
风油精在我国的历史可追溯到清朝。到20世纪70年代,福建漳州香料厂参照国内外“人丹”“万金油”等植物药油的组方,经过改良,研发了“水仙牌”风油精,因其便宜好用,迅速走红全国乃至海外,并一直风靡至今。
现行风油精的配方最早载于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九册)》。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成方制剂卷(2015年版)》记载,本品由薄荷脑、水杨酸甲酯、樟脑、桉油、丁香酚组成,辅料为液状石蜡、香精、叶绿素。其主要功效是清凉、止痛、驱风、止痒,用于伤风感冒和伤于暑热引起的头痛、头晕,以及由关节痛、牙痛、腹部胀痛和蚊虫叮咬、晕车等引起的不适。药理学研究发现,本品具有抑菌、消炎、镇痛等作用,近年来其用途日趋广泛,可用于上呼吸道感染、咽炎、鼻炎、失眠、口臭、腋臭、手足癣、痱子、冻疮、皮肤瘙痒、寻常疣、甲沟炎、水火烫伤、口角溃疡等,并可驱除蚊蝇。
中医认为,风热上扰或湿浊蒙蔽,清窍不利,则头痛头晕;经络不通则疼痛;风热或湿毒郁滞则肌肤瘙痒;秽浊之气内阻,升降失常则晕车、呕恶。风油精的组方用众多“香药”,以香药的发散解表、理气和中、通经止痛、辟秽开窍、祛风除湿等功效来调和五脏,缓解不适。《药品化义》云:“香能通气,能主散,能醒脾阴,能透心气,能和合五脏。”《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曰:“香者,气之正,正气盛则除邪避秽也。”方中薄荷脑源于薄荷,芳香辛凉,可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为主要药物;桉油香气清新,功可清热解暑、疏风止痒、祛湿解毒。二者突出清凉以解热(暑),祛风以止痒。樟脑辛香走窜,功可温散止痛、开窍辟秽、除湿化浊;丁香酚源于丁香,芳香辛温,功可温中降逆、散寒止痛。二者突出温散以止痛,化浊以和中。水杨酸甲酯即冬青油,主要作用是消炎、消肿、镇痛,可解除肌肉、关节及神经之疼痛。五者合用,共奏清凉解热、止痛止痒之功,堪为夏暑季节保健之良品。
用法及禁忌
本品为淡绿色澄清的油状液体,有特殊的香气,味凉而辣。规格有每瓶3毫升、6毫升等不同。以外用为主,多涂擦于患处或其他特定部位。必要时可内服,一次4~6滴,小儿酌减或遵医嘱。
使用注意:孕妇和3岁以下儿童慎用。皮肤有损伤、溃疡及深°以上烧伤者禁用。涂药时勿将药液误入眼内及伤口处。使用后皮肤出现皮疹瘙痒者应停用。本品易挥发,用后应拧紧瓶盖,若其形状发生改变应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