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医学路上的榜样集——读《名老中医之路续编(全四卷)》有感

(2024-10-31 17:11:30)

医学路上的榜样集

——读《名老中医之路续编(全四卷)》有感

时间:2024-10-1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张莹

 

花样年华经历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酣畅,不惑之年也有了“职场烦恼”。最初买这部四本一套的大部头儿,是因为同学曾赠予我一本《名老中医之路续编(六)》,读起来感觉不错,这次得知出合集便一起买来。最初,是准备用这套高端大气的书在书架“充门面”的。

http://image.cntcm.com.cn/data/1/images/2024/1017/17291324214321164_249x239.png

不忘初心,学习前辈

人到中年,从事工作近二十年,就算有再多的喜欢也会夹杂烦恼,日日患者穿梭,小小的不愉快在所难免。有过彷徨、有过怀疑、有过灰心,但捧起这本《名老中医之路续编(全四卷)》,还是爱胜过了一切。

这本书载述了二百余位名中医的成长经历。正如书中所述,先贤们学习中医理论,记诵、精读、覃思、博览,夜以继日,学习中医临床,尝药、侍诊、求师、省身,未曾停顿,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更是来自实践,丰富多彩,临证积累殊多真知灼见,诚为中医药学之瑰宝,而他们百折不回、艰苦奋斗、精诚专一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医德医风,更令人肃然起敬。他们或是出身中医世家,因立志继承家学而放弃了很多别人眼中的好机会;有的出身贫寒却矢志不渝,克服重重困难,走向医学巅峰;有的初衷并不在此,原是勉强为之,谁知入门之后发觉医学美妙之处,便欲罢不能。

如此种种,让我感慨万千,最初的我何尝不是这样。我遇到的小小难题、挫折和他们遇到的困难比起来,简直不足以道来。在这些大家的感召下,我又觉得信心倍增。

适应环境,不断前进

心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随着我国的老龄化社会进程,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不断增加,并且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大和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这一疾病有患病人群逐步年轻化的趋势。

作为一名学习中医出身,中西医兼顾的心血管科医生,我深知这份工作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性。《名老中医之路续编(全四卷)》中介绍了许多心血管领域的前辈。国医大师阮士怡前辈“心-脾-肾三脏一体”,整体观防治心血管及老年内科疾病,益气养阴法治疗冠心病,“益肾健脾,软坚散结”法保护血管,干预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的学术思想让我受益颇多。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长期从事中医药临床、科研、教育和人才的培养工作,在学术上倡导“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提出“衡法”治则,为诊治疑难病证建立了一套理论和治疗方法,颇有成效,在临床中给了我许多启迪。

幸得前辈指点,我在工作中得以不断突破。

引领后学,继承创新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工作经验的积累,我的日常工作中又增加了带教学生的任务,这让我更加觉得责任重大。跟着老师走的日子仿佛还在昨天,一转眼,已经有很多“孩子”叫我老师了。怎么能把自己所学传授给他们……带着一份责任,我又读起了这套书。

勤学毕生,不拒绝新鲜事物,晚年主持研究成功“陈可望诊治冠心病电脑系统”的陈可望老先生;一生从事心血管临床及实验研究工作的阮士怡老前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取仲景《伤寒论》少阴病方剂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颜德馨教授……他们对自己经历的讲述激励着我,也让我感染了身边刚刚踏入医门的新秀们。老一辈人用亲身经历和不朽成就告诉我们中医药的伟大,中医药有传承、中医药有创新、中医药不过时!

这套书纪实了百余年中医药发展之路,是中医大家与老中医治学方法的真实写照。这套书展现了老一代中医专家学习中医、实践中医的入门路径。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不同的心境下捧起这套书我都有不同的感触。迷茫时它给我指明方向,奋进时它助我砥砺前行,授业时它帮我开拓为师之道。一本好书能给我们的,除了知识还有人生之路的指引和日久弥珍的赤子情怀。(张莹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山东昌邑:展开“元御故里”中医药发展画卷

 (2024-10-18 08:58:33)[编辑][删除]

作为“一代医宗”黄元御的故乡,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以促进黄元御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抓手,推动中医药文化、事业、产业“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

山东昌邑:展开“元御故里”中医药发展画卷

时间:2024-10-1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1版  作者:张霄

 

10月6日,秋风送爽,山东昌邑大地迎来了一个值得铭记的历史时刻——黄元御雕像在黄元御祖地正式落成。透过雕像,黄元御的济世传奇在昌邑这片土地流传,黄元御中医药文化在昌邑这片土地上传承、创新、蝶变,逐渐融入群众的生产生活当中,更显黄元御中医药文化的魅力。

走好文化传承发展“制胜棋”

回顾往昔,黄元御曾被乾隆亲书“妙悟岐黄”褒扬其精湛医术,并以“仁道药济”概括其一生功绩;放眼当下,黄元御的后人——16岁的黄琪惠因参加电视节目,现场把脉、蒙眼识百味药材而火爆出圈,接续传承起黄元御中医药文化。

作为黄元御中医药文化的发祥地,近年来,昌邑市深入挖掘黄元御学术精髓并予以全面诠释,真正让中医药文化理念深入人心,逐步实现以文化人,促进健康昌邑建设。

“原来黄元御文化这么博大精深!”“希望全国巡展,发展传承中医药文化。”2023黄元御中医药文化宣传周活动现场,人头攒动,参观者们游走于各个展位之间,体验药膳、推拿、艾灸等多种多样的中医药项目,热闹非凡。

自2018年起,昌邑市每年都会举办黄元御中医药文化宣传周,借助活动影响力将黄元御医学思想传播到全国各地,目前已成功举办六届,累计有1000多家厂商参展,吸引观众1000多万人次,多位国医大师、岐黄学者、名老中医和众多黄元御学术传承者前来参会,网上视频浏览量累计上亿人次,让昌邑这座小城凭借中医药文化一次次“火出圈”,掀起了一股全民养生的“中医热”。

对于昌邑来说,弘扬中医药文化最好的途径就是展示与传承。高标准建成的黄元御中医药文化体验馆,通过将高科技数字技术与中医药健康文化创意相结合,打造了生动有趣的生活化场景与体验式互动,成为山东省唯一“沉浸式中医理疗”数字文化体验项目;“黄元御主题文化”以其丰富内涵和在健康养生中的独特价值,在2023首届山东省中医药文化节上成为备受瞩目的亮点;“黄元御国医堂”集中医诊疗、中药煎制、药膳推广、中医健康食品研发等服务于一体,真正让黄元御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如今,中医药文化正不断浸润百姓心田。

不仅如此,昌邑市还立足黄元御中医文化底蕴,面向昌邑中小学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通过创作黄元御故事连环画、举办校园中医药文化节、开展中医药文化知识竞赛、评选“国医小名士”、开设中医药讲堂、推广中医传统健身操、种植中药“百草园”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广大中小学生从小认识了解中医药,夯实“基本功”。

一堂堂妙趣横生的中医药文化主题班会,一幅幅图文并茂的中医药文化主题绘画作品,一株株学生亲手种植的中草药,都凝聚着师生们共同的智慧。在系列活动中,老师们用知识的甘露浇灌学生们心中的文化传承之苗,携手播撒中医药文化传承新希望。

下好医疗服务提质增效“先手棋”

“在家门口就可以看病,享受省级专家的服务,不用奔波,非常便利……”在昌邑市中医院的内科诊室候诊区外,排起的长队已成为每天门诊的常态。

近年来,昌邑市中医院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潍坊市人民医院、潍坊市中医院、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等省内外三甲医院建立合作关系,定期邀请知名专家来院坐诊,把便捷、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送到群众身边,让老百姓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我们立足群众就医的现实需求,持续加强与上级医院合作,常态化邀请三甲医院专家来院坐诊,不仅让更多周边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优质、更便捷的医疗服务,而且还有助于提升医院医师的诊疗能力与水平。”昌邑市中医院党委书记、院长王晓强说。

如今,潍坊昌邑市以昌邑市中医院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为骨干、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支撑,建成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和中医康复服务网络,镇村卫生机构“国医堂”实现全覆盖,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品质中医药服务。

目前,昌邑市基层医疗机构“国医堂”覆盖率达到100%,100%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4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积极开展中医药特色疗法“四送四进四提升”活动,现已开展中医特色疗法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健康促进活动326次,服务群众7.6万余人次,切实增强了广大群众享有中医药卫生医疗服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人才是中医药发展的内生动力。在昌邑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定期都会举办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班。灸法等中医药特色优势技术等内容纷纷走上讲堂,中医师们化身为学生,认真聆听授课专家们的课程内容……真听、真看、真感受,医师们重任在肩,在培训班掌握实用的知识和技能,立志学以致用,推动中医药适宜技术更好服务基层。

用好产业发展提升“关键棋”

每逢初夏,走进昌邑市现代中草药种植园,金银花次第盛开,长势喜人。一簇簇黄白相间的花朵挂满枝头,散发着一缕缕淡淡的清香。“一年到头在这里打工,采摘、锄地、剪枝都要做,一年到头都有活干,有钱挣。”潍坊昌邑市奎聚街道初曲村村民韩建国说。

近年来,昌邑市立足黄元御品牌优势,依托奎聚街道的道地中药材优势,重点建设了现代中草药种植园、万亩山楂种植园、数字化中草药种苗繁育基地、田园共富工坊、黄元御中草药加工厂五大板块,蹚出了一条以项目为依托、以发展中草药产业为重点、以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和推动乡村振兴为目标的发展新路子。

初曲村党支部书记初登杰看到了金银花的发展前景,从平邑引进优质品种“北花一号”,成立金银花种植合作社,由合作社向农户提供种植、加工、包装、销售全链条服务,“我们村通过土地流转种植金银花,一方面增加了村里的土地附加值,拓宽了村集体增收途径,另一方面,增加了周边村民收入,让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初登杰对种植金银花带动村民发家致富充满了殷殷期待。

如今,奎聚街道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打破单家单户传统种植模式,带动15个村庄、约3000户农户参与中草药种植,培育黄辛村“山楂火了”等10多个中草药合作社,实现村集体增收350多万元。

与此同时,为实现中草药种植的科技化、智能化管理,奎聚街道的现代中草药综合种植园还建设了覆盖3000亩的园区物联网络。农户可以通过手机APP足不出户就能够完成浇水、施肥等操作,还可以随时随地查看自己地块的气温、虫情和土壤水肥情况。同时与山东农业大学等高校的专家教授建立了常态化的联系,通过现场、网络等形式对中草药种植、病虫害防治等环节进行详细指导。

如今在昌邑,一个“种、管、收、加工一体化推进,中草药种苗繁育、规模种植、就地加工全链条发展,农文旅多业态跨界融合”的现代中药种植加工产业链正加速形成、迸发活力。

昌邑市政府副市长王意顺表示,未来,昌邑市将依托“元御故里”人文优势,支持相关企业延伸产业链,逐步将黄元御中医药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加快形成以中药材种植加工生产为龙头,养生保健、休闲旅游、健康产品等融合发展的现代中医药产业体系。(本报记者 张霄)

一代医宗黄元御
摘自2024-10-17中国中医药报
张兴华 李启旭 刘永智 山东省昌邑市卫生健康局

黄元御塑像。

黄元御墓地、墓碑。

《四圣心源十卷》。

黄元御(1705-1758),名玉路,字元御,又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山东昌邑市黄家辛戈村人。清代著名医学家,尊经派的代表人物,他集古代医家之大成,并精研医理,著述立说,继承和发展了博大精深的祖国传统医学理论,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被誉为“一代宗师”。

少怀远志 效祖报国

少年时期的黄元御天资聪慧,读书勤奋,善于钻研,过目成诵,所看的书籍一学就懂,从小就被乡间邻里称作神童。黄元御在《伤寒悬解自序》中,他回忆读书的情景时说,自己是“涤虑玄览,游思圹垠,空明研悟,自负古今无双。”《昌邑县志》载:黄元御“聪明过人,甫成童为诸生,世推为国器。”《黄元御神道碑》文中说:“先生少负奇才,常欲奋志青云,以功名高天下。”

黄元御出身于书香门第,祖辈当中有数名为官。六世祖黄福为明朝一代良臣。官任工部右侍郎,后兼管兵部,进阶光禄大夫。

黄元御的堂祖父黄运启,为清代兵部给事。黄在忠(黄运启之子),任钱唐知县,在职期间政绩卓著.黄元御祖父黄运贞,禀贡生,候补训导;其父黄钟为庠生.其两位兄长黄德润、黄德淳分别任邑增生、监生。如此这般的家族,使黄元御有较强荣誉感和报效朝廷的雄心壮志。

童年时,黄元御拜侨寓昌邑的名儒于子蘧先生为师,学习举业制艺,遍览经史著作;少年时,便进入西岩山前的养志书院读书,在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熏陶之下,年幼的他刻苦读书,加上天资聪慧,19岁就考中邑庠生,入凤鸣书院继续学习,并作了一首《咏风筝》诗,此诗与祖辈黄福的《书怀》相呼应,表达了其立志效仿黄福报效国家的决心。

庸医损目,改志从医

雍正十二年(1734),黄元御因读书用眼过度突发眼疾,寻医问药时不幸被庸医误诊,导致最后左目完全失明。当时,清朝的科举制度规定五官不正者不能被委派官职。这就意味着科举的大门在黄元御面前关闭了。

这巨大的打击,激发了黄元御研究医学、自我医治的强大动力。在病痛中,他拾起了书本,坚持研究史书和古典哲学书籍。从中有不少历史人物和哲学大家成了他逃离绝境的开路向导。他从《孙子兵法》上找到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希望。经过巨大的身心折磨之后,黄元御从悲观消沉中振作起来,立志“生不为名相济世,亦当为名医济人”。自己受庸医所害,不愿后人再遭此苦。便有了悬壶济世的想法,在其开医馆的堂兄黄德静启蒙下,黄元御开始刻苦研读医学书籍。从张仲景的《伤寒论》开始,然后逐步开始涉及《金匮玉函要略》《内经》《难经》等中医根本典籍。

黄元御凭着深厚的文化功底,苦读历代中医典籍,数年后开始悬壶济世。在行医过程中他不断总结经验,医术精进,医名大盛,时人将之与诸城名医藏枚吉并称“南藏北黄”。

黄元御十分关心患者的痛苦,有许多夙疾陈病,经他精心制方调药,终于解除病痛,恢复健康。在给人调药治病中,更深入地探索到仲景医术的真谛“想病家所想,急病家所急”。他善用推拿、按摩、刮痧、拔罐、外敷或熏蒸治疗等一些土方,又就地取材地使用一些花草树木茎果根等混合配制的验方治疗,同样能治好病。有些病即使非用药不可,他也善用价钱便宜的药、老百姓能吃得起的药。对自己采的药,有时给穷苦人家看病用药,他就不收钱了。他善用针法,有着高超的针法技术,民间流传着他“一针救两命”等美谈。几年的治病实践,其医术达到精益求精的至高境界,论病精深,诊病准确,用药精当。昌邑城东上台村田西山,是黄元御要好的学友。这年夏末,田西山到莱州府去参加乡试,由于饮冷露卧,得了痢疾,病情严重,已经几天水米不进了。黄元御被请去后得知西山染上新秋痢疾,是暑夏生冷所伤。其症状中焦寒湿,上下俱热。上热在于少阳,下热在于厥阴,而上下郁热之根,则由己土之湿,土湿之故,则由癸水之寒。于是黄元御用燥土温中、行瘀散滞、清胆达木之方,让西山只灌上一服汤药,就逐渐痊愈了。

黄元御在出诊的路上,曾遇到一家出殡的队伍。他大声招呼送殡的人群:“你们不能把这个人下葬,她并没有死。” 人们听了黄元御的解释之后,便把棺木抬回了家。原来黄元御看到从棺木中滴出的血水是鲜红的,又从人们的哭诉中得知这是一个因难产而致命的妇女。所以他断定,该产妇是因疼痛而昏厥的。

当人们把产妇抬回炕上,在急切和怀疑之时,黄元御将银针徐徐地扎进产妇相应的穴位,忽然从屋里传出了新生命的第一声啼哭——一个婴儿生下来了,紧接着又传出产妇微弱的呻吟声。随后,屋外的人声鼎沸了,像先时一样喧哗,不同的是哀号变成了笑声,悲痛的泪滴换成了喜悦的泪花。从此,黄元御便被传为“一针救两命”的神医。

游学广闻 医学相长

黄元御三年学通了仲景《伤寒论》,此后三年中,又结合行医实践,研读了《内经》《难经》等古典医著,之后撰写了其第一部医著《素灵微蕴》。该书系统论述了古典医著基本原理的天人相应关系,自成一家之言。初步建立了黄氏的医学体系。

这部著作在当时引起不小的轰动,以至于传到远在一百四五十里外的诸城逢戈庄(今属高密)回家探亲的时任刑部侍郎刘统勋手里。当刘统勋读了黄元御的初作,又闻听黄元御是昌邑名门望族后裔,胸怀经世之志,弃政从医的事迹后,分外器重比自己小五岁的这位饱经坎坷的后起之秀。不仅召见了黄元御,并与之对案长谈,极力鼓励他矢志奋斗。

乾隆十年(1745),山东连续三年因潍河洪水和旱灾闹灾荒,刘统勋和大学士高斌被乾隆皇帝派往山东勘灾赈灾,惦念着正在发奋著述的黄元御,在潍河附近的黄家辛戈村找到了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黄氏。刘统勋与黄氏长谈后,决定把他送到稻粱丰腴的江浙,在自己购置的书斋中完成著述。

于是黄元御沿运河乘舟南游,在江淮的阳邱刘氏“荒斋”,按自己的“之”字治学方法,从黄帝、岐伯、张仲景、扁鹊的医学观点出发,昼夜奋笔疾书,写出医学巨著《伤寒悬解》《四圣悬枢》初稿,并构思《四圣心源》。

宦游京华 侍帝眷隆

乾隆十五年(1750)四月,黄元御北游至京,先是在永和堂医药馆坐诊,与京城医士学者作学术交流,并撰写医著文稿。许多达官贵人拜望求诊,也常有医士学子登门造访。住京半年,他治好了很多疑难病症,结识了不少医界同道,名扬京城。

乾隆十五年(1750)十一月,恰逢乾隆帝生病,太医院与京城名医多方调治无效,百医束手无策时,被人推荐入宫。黄元御入宫后乾隆欲试其医术高低,故令宫女卧帐内让其诊脉,黄元御道:“龙体凤脉,无药可医,恐不久于人世。”乾隆闻言心悦诚服。御诊后乾隆问:“朕得何病,应用何方治疗?”黄元御道:“万岁小恙,乃七分药毒三分病,须先进两帖去药毒,继服一帖治所病。”按方服用后病豁然而愈,乾隆帝大喜赐以重金,黄元御不受,说:“吾非为官为钱,愿为社稷治病救人”。皇帝便命他入太医院为御医,并赐其楸木棋盘、玉石棋子,常与对弈,赐号“玉楸子”。乾隆十六年二月,乾隆帝南巡,黄元御奉诏侍从,沿途为人治病调药皆有神效。乾隆为赞赏其学识,亲书御匾“妙悟岐黄”悬于太医院门。

灵思妙悟,殚精著述

侍职太医院的两年中,黄元御始终没有放下《四圣心源》的构思和撰写。终于在乾隆十七年(1752)作完《天人解》之卷,续成《四圣心源》全书。

《四圣心源》是一部以临床病症为主,结合论述中医基础理论的综合性医书,是黄氏学术思想的主要代表作之一。是黄元御在精研《素问》《灵枢》《难经》《伤寒》《金匮》近二十年、心得宏富之时,为继先圣之伟业,乃融四圣之旨,而撰此解内外百病原始要略之作,乃黄元御“诸书之会极”(清·张琦《四圣心源后序》)。书中首先对中医基础理论如经络、脉法、脏象、运气等理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然后论述病源,并以五行生克之理阐明病机。书中强调治病须熟悉病机,抓住疾病之根本,方能取效。《四圣心源》共十卷,是黄元御论述内外感伤之作,也是他根据中医学理论,系统阐述其临床见解和治法、方药的代表作。本书的写成,初步实现了他对先圣之业一火薪传的愿望。

乾隆十八年(1753)至乾隆二十一年(1756),黄元御在注释仲景《伤寒论》《金匮玉函要略》中用过的方药后,又先后撰写了《长沙药解》,修定《伤寒悬解》《伤寒说意》,笔削《金匮悬解》,改完《四圣悬枢》《素灵微蕴》,润色《四圣心源》,撰著《玉楸药解》;对《黄帝内经》中的《素问》《灵枢》和扁鹊的《难经》作出注释,写出《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使“四圣”的经典医著全部得到诠释。为实现年轻时的梦想,他对道家学说和周易进行研究,诠释了《道德经》《周易》,撰述了两部文史哲学著作《道德经解》《周易悬象》,使黄氏著作达到了13部。

乾隆二十三年(1758),在生命最后的岁月里,黄元御返回故里,他自知身体每况愈下,便不再应诊,全力创作《玉楸堂稿》,把自己多年的行医心得记录下来,以供其他医者和后人参考。农历九月十七日戌时,一代宗师黄元御于昌邑县南隅村家中病逝,享年54岁。葬于城西新郭村祖茔。

薪火相传 后继有人

乾隆二十三年(1758),乾隆皇帝得知黄元御去世后深感痛惜,亲书“仁道药济”,意为“行仁道,以药济”,以缅怀其医术与医德,黄氏门生尊其为习医祖训。

黄元御从36岁开始著述,到去世前成书13种,约二百万字。他去世后不久,清朝廷开馆编纂《四库全书》,黄元御的著述全部收入其中。后经江南诸弟子共同努力刊发《黄氏医书八种》,使黄氏医书在江南和全国得以大范围传播,尤其在岳、湘、巴、蜀等地,凡悬壶者,无不知黄元御。

民国十二年(1923)昌邑学商各界捐资为之修整坟园,呈请入祀乡贤祠,并于县城西南门外及墓地立碑志念。黄元御终于像其先祖黄福一样,名列正史、身登乡贤,垂范千秋。

黄元御本是山东昌邑人,因清代温病学说盛行,黄元御恃才傲物,只推崇“四圣”,补土扶阳之说与时流主派相悖,被太医们定性为“邪说诐辞”;加上深受乾隆皇帝器重,屡获殊荣,遭到主流医派和太医院其他御医的嫉妒封杀。黄元御一生大部分时间在江南行医著述,至晚年方回家乡,故其对医学的影响及威望,远不如在江南出名。

黄元御有二子,长子洪漠、次子洪训,皆随父学医得其真传。黄元御收徒多人,第一代传人中,江宁人氏毕武龄被黄元御称为衣钵传人。另一高徒平度人于溥泽,曾任滨州的州学训导,他综合黄元御的理论研究和自己的临床实践,撰写《医学诗话》《云巢医案》《伤寒指南》《要略厘辞》等专著,成为当时著名儒医。

黄元御还有一位得力弟子叫于昭。据《孙洽熙临证精华》记载,于昭,山东昌邑饮马人,学医于黄元御;李福坦学医于于昭;李登坪为黄元御第二代传人李福坦之子,承家传,又传于其子李鼎臣;李鼎臣又传于重外甥麻瑞亭,麻瑞亭又传于孙洽熙和现在的国医大师杨震。

黄元御的学术思想于20世纪30年代由第五代传人麻瑞亭传至西安,便在陕西生根、发芽、结果。麻瑞亭对近代全面继承与发展黄元御医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于1990年与孙洽熙点校完成《黄元御医书十一种》。2012年,任启松教授对四库全书记载的黄元御著作进行了收集和整理,重新编辑出版《黄元御著作十三种》。

历经三百年积淀,经过历代传承人的不断努力,传承弘扬,目前黄元御长安学术流派形成以“相火气机学说”为主的临床诊治模式,被陕西省中医管理局确定为省级学术流派。以第六代传人杨震为学科带头人的“黄元御长安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被确定为陕西省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

三、王清任的学术创新[转载]三、王清任学术创新(1)

1、灵机记性在脑

传统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藏神”,对脑的功能知之很少。在王清任之前,李时珍提出“脑为元神之府”,还有位医家金正希指出“人之记性皆在脑中”。王清任在“脑髓说”中明确指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并且详细论述了耳、眼、鼻与脑的关系,概不言耳、眼、鼻与五脏的关系。指出癫痫的病因是“元气一时不能上转入脑髓”,在这一认识的指导下,王清任创用黄芪赤风汤送服龙马自来丹治疗痫症。

2、创立气虚证治体系

(1)气虚证临床表现

王清任在“气血合脉说”中指出,“正气虚当与半身不遂门四十种气虚之症、小儿抽风门二十种气虚之症互相参考”。

王清任详细辨析半身不遂从风火痰湿论治之错谬,立“元气亏损五成”导致半身不遂之论,详述、分析、概括了气虚的临床表现有:

半身不遂证时的气虚表现: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语言謇涩、口禁咬牙,

在半身不遂之前气虚表现:偶尔一阵头晕、无故一阵头沉、耳内无故一阵风响、耳内无故一阵蝉鸣、下眼皮长跳动、一只眼渐渐缩小、无故一阵眼睛发直、眼前长见旋风(眩晕)、长向鼻中攒冷气、上嘴唇一阵跳动、上下嘴唇相凑发紧、睡卧口角流涎沫、平素聪明忽然无记性、忽然说话少头无尾、语无伦次、无故一阵气喘、一手长战、两手长战、手无名指有一时屈而不伸、手大指无故自动、胳膊无故发麻、腿无故发麻、肌肉无故跳动、手指甲缝一阵阵出冷气、脚指甲缝一阵阵出冷气、两腿膝缝出冷气、脚踝一阵发软向外倾倒、腿无故抽筋、脚趾无故抽筋、行走两腿如拌蒜、心口一阵气堵、心口一阵发空气不接、心口一阵发忙、头项无故一阵发直、睡卧自觉身子下沉。

小儿半身不遂时气虚表现:面色青白、渐渐手足不动、手足痉挛、周身如泥塑。

小儿抽风时气虚表现:项背反张、四肢抽搐、手足握固、两目天吊、口禁不开、口流涎沫、喉间痰鸣。

小儿抽风前气虚表现:囟门下陷、昏睡露睛、口中摇舌、不能啼哭、哭无眼泪、鼻孔煽动、喉间痰鸣、头低不抬、口禁无声、四肢冰冷、口吐白沫、胸高如碗、喘急气促、面色青白、汗出如水、不能裹乳、大便绿色、肠鸣、下泻上嗽、肌肉跳动。

其他气虚表现:脱肛,老人排尿阴茎疼痛。

(2)、气虚证治疗方剂

补阳还五汤

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组成:生黄芪四两,归尾二钱,赤芍钱半,地龙一钱,川芎一钱,桃仁一钱,红花一钱。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服此方愈后,药不可断,隔3-8日吃一剂。

加减

初得半身不遂,加防风一钱,服四五剂后去之。

服至微效时,日服两剂,五六日后每日一剂。

如已病三两个月,前医用寒凉药过多,加附子四五钱;如用散风药过多,加党参四五钱。

说明:病久气太亏,肩膀脱落二三指缝,胳膊屈而搬不直,脚孤拐骨向外倒,哑不能言一字,皆不能愈之症。虽不能愈,常服可保病不加重。

可保立苏汤

主治:小儿因伤寒、瘟疫、痘疹、吐泻等症,病久气虚,四肢抽搐,角弓反张,两目天吊,口流涎沫,昏沉不省人事。

组成:生黄芪一两五钱,党参三钱,白术二钱,甘草二钱,当归二钱,白芍二钱,炒酸枣仁三钱,山萸肉一钱,枸杞子二钱,补骨脂一钱,核桃一个。

用法:水煎服。

说明:此方分量指四岁小儿而言。若两岁分量减半;若一岁分量可用三分之一;若两三个月分量可用四分之一,不必拘于付数。一日之间可用至两三付,服至不抽,必告知病家,不可因不抽遂不服药,必多服数服,气足方妥。

黄芪防风汤

主治:脱肛日久

组成:生黄芪四两,防风一钱。

用法:水煎服,小儿减半

黄芪甘草汤

主治:老年人排尿疼痛日久

组成:生黄芪四两,甘草八钱

用法:水煎服,病重一日两付。


何绍奇谈学方的四重境界

 医学路上的榜样集——读《名老中医之路续编(全四卷)》有感 (2019-10-28 04:34:42)[编辑][删除]
作者:豫西南客转载了yjm71821的博文

初学医时,听老师讲,邻县有一老医,一辈子用一张荆防败毒散,几十年盛名不衰。中年来北京后,又见老前辈中,有毕生用一方加减者;也有专攻某一病,只要是那个病,便用一张固定方者。

读书读得多了些,见古人也有这样的,薛立斋、高鼓峰便是。《薛氏医案按》全部的方加起来不过20来首,用得最多的是补中益气汤,六味、八味地黄丸。高鼓峰《四明心法》则以25方统率万病。

曹颖甫、陈逊斋两先生都是治《伤寒论》的大家,曹先生非仲景方不用,对清代温病学家之用桑叶、菊花深恶痛绝;陈先生则宣称“用仲景方以不加减为可贵”。对于这些,我一向是不以为然的。前人的好见解、好经验,我要学,但不学他们的狭隘与偏执。

我在湖南、河北讲学时,大学生们问我:方剂重要不重要?临床究竟要掌握多少方才好?我说:方是理法方药的一个部分,岂有不重要之理!就大学教材而言,200多个处方,初入门墙,也就够了,当医生以后,恐怕还得增加一倍吧。

学生听了,纷纷咋舌。又有人问我:你会多少方?我不能答,没有算过,不能在这些可爱的年轻人面前吹牛。但我告诉他们:南京有位樊天徒先生,知道1万首处方。学生再问:临床都用得着吗?记那么多有什么用呢?问得也有道理。

于是我向他们谈了我学习方剂的一些体会,我称之为“学方四境界”。

必须记住一些名方及常用药。大学教材的选方还是比较精的,各方面有代表性的方子差不多都选了。二三百方不算多,对于年轻人,要记住这二三百方,是不难做到的,只要下死功夫背就行了。

歌诀琅琅上口,好记;也可以自己编顺口溜来记。我的朋友绍兴董汉良医师曾经编写过一本《方剂趣味记忆法》,可以参考。年轻时记得的东西,到老来还忘不了,这叫“童子功”。背得了,不久又忘了,怎么办?再背。重复是记忆之母。

学习、记诵的目的在于运用,因此进一步须深入理解其立方之义。君臣佐使,药物用量,都要搞清楚,此外,还要学会作同类方的比较分析,例如桂枝汤与麻黄汤,麻黄汤与麻黄加术汤,麻黄加术与麻杏苡甘汤,大小青龙汤,小青龙汤与射干麻黄汤,桑菊饮与银翘散,三承气汤……比较分析的结果,是能明白处方用药的要点,同时也会加深对方子的记忆。理解是记忆之父。

需要指出:有些方子,是撰方的医生一生心血的结晶,如东垣的补中益气汤,丹溪的大补阴丸,陶节庵的回阳急救汤,吴澄的补脾阴正方等等。

有的医生简直是“名以方传”,如三子养亲汤的撰方人韩飞霞,一贯煎的撰方人魏柳州,牵正散的撰方者杨倓等等。如能由其方而进一步学习他们的学术思想,不仅方记得牢,收获也更大。

把学到的方剂运用于临床,并在临床实际中学会加减变换。此外,还要不断补充没有学过的有效的新方,借以丰富自己。“加减变换之美,从来所无。”这是已故名医程门雪评叶天士医案的话。叶氏之心思灵巧,确实很少人能及。若能细读叶案,从中揣摩,受益无穷。

已经作医生10年、20年,有了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之后,就要逐步摆脱方剂的约束,以追求更好的临床疗效。宋代名医许叔微说:“余读仲景书,用仲景法,而未尝泥于仲景方,斯为得仲景之心”。说得好。

元代罗天益也主张“临病制方”。已故名中医蒲辅周先生更进一步强调“一人一方”。他说,医生没有“通关钥匙”,看病就如同拿钥匙开锁,一千把锁,就要一千把钥匙。就是所患病状完全相同,但人有男女老幼,地有南北东西,时有春秋冬夏,人体有不同禀赋、体质以及不同的生活、精神环境,就要我们同中求异,做到“一人一方”。

我理解“一人一方”的意思,是用方而不执方,只有这样,才能摆脱习用的套方套药的路子,提高疗效。明乎此理,临证之际,有现成方可用者用之,有些不合适的加减变换之,完全不对路子,无方可用者,则因证立方,自辟蹊径。

正如东垣的老师张洁古说:前人之方,也都是前人对证之药,你要用,就必须审证求因,“体指下脉气”,看合适不合适。他曾形象地把这比作拆旧房,盖新房,有的材料可用便用,用不上就不要用,完全不适用就只好自己想法子。

孙思邈说“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不在话下),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韩飞霞也说“余每以夜央跏坐,为人处方,有经旬不能下笔者”,道出了作医生的甘苦。事实上医生的许多好方,都是这样“逼”出来的。

《江城子·天命之年予自述》

  何绍奇谈学方的四重境界 (2019-10-22 04:37:35)[编辑][删除]
    作者:韩涛,2013年年届五十,作《江城子·天命之年予自述》:人生难得几回赢,趁年轻,有雄心,物超外然,把酒述生平。为报中华恩德重,天下事,未辞频。一腔心血献烝民,继仓公,拜桑君,古训勤求,研读内庭经。效法神医张仲景,天敢治,地敢拧。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妙手回春,非一日之功”。

华佗巧识药方谜

   《江城子·天命之年予自述》 (2019-10-22 04:57:59)[编辑][删除]


  东汉名医华佗与曹操有同乡之谊,但华佗在曹府行医时,曹操曾以药谜为难华佗。有一回,曹操想考华佗的才华,特写了一首诗,叫主簿杨修送给华佗,诗曰:

  胸中荷花,西湖秋影,

  暗空夜珠,初入其境。

  长生不老,永远安宁,

  老娘获利,警惕家人。

  五除三十,假满期临,

  胸有大略,军事难混。

  医生接骨,老实忠诚,

  无能却技,药店关门。

  华佗看后,对杨修微微一笑,说:“丞相考我也!”但他马上提笔直书,写下一张药方,托杨修转交曹操。

  曹操阅后大喜,称赞道:“华佗真是名不虚传!”原来,曹操写的乃是一首中药谜语诗,每句隐射一味中药,华佗的药方即为谜底,依次是:穿心莲、杭菊、满天星、生地、万年青、千年健、益母草、防己、商陆、当归、远志、苦参、续断、厚朴、白术、没药。(赵玉林)

做个好人

    华佗巧识药方谜 (2019-10-18 15:38:52)[编辑][删除]

做人难,为人更难!人难做,更难做人。做人说易也不易,难称千人心,难调众人口,做人说难也不难,修一颗良心,做一个好人。

说来说去,做人真的好难!我还是我,走的稳,做的正,就不怕风吹和雨打,因为我不昧良心,做到了问心无愧,所以我过的心安理得,活的踏实安稳!

一辈子很短,做个人很难,与其费尽心思讨好别人,不如顺其自然做好自己,只要内心无愧,只要不昧良心,就不惧流言蜚语,过得心安理得,更不怕别人议论,活得踏实安稳!

生容易,活容易,生活真的不容易。

你不易,我不易,大家都挺不容易。

真正了不起的自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