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锚定疗效创新领航中医发展

(2024-10-31 13:53:28)

近期,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2024年学术年会召开,名医名家云集,目光聚焦中医疗效的提升——

锚定疗效 创新领航中医发展

时间:2024-10-2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6版  作者:焦桐

 

自古以来,“效如桴鼓”“覆杯而愈”皆为历代医家孜孜不倦追求之目标,承载了医家们济世救人之夙愿。疗效的提升不仅与患者生命健康相系,更关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国民文化自信的提升。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发出了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员令,对“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作出新的重要部署。其中,传承是根基,创新是动力,融合是路径,提高疗效是目的。

闫树江

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闫树江表示,在促进传承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经验的同时,需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促进学科交叉、中西医协同,加强临床科研成果转化,并不断形成新的病种优势,提升疗效。

王永炎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在致辞中指出,新时代中医药的传承创新,要在回归原象思维创生性的基础上,坚持中西医并重,吸纳高科技成就,“以我为体,为我所用”,体现“我主人随”和“人主我随”互融共进的结合,将科学与人文融合,仁德诚敬、格物致知,守正创新。

张伯礼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张伯礼强调,要重点着力解决临床问题、阐明作用机制,鼓励学科交叉融合,推动新技术与新方法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的应用。

高颖

岐黄学者、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主任委员高颖表示,阐明中医疗效机理意义重大。其团队联合首都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团队开展的“血塞通软胶囊改善缺血性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结局”研究获得重要疗效证据,有望进一步推动对中医疗效机理的研究走向深入。

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学术年会云集名医名家,内容丰富前沿,齐心协力探讨如何锚定疗效,创新领航中医发展。

中医传承让疗效提升更有底气


李建生

传承是根基,如何传承?首先是要通过古籍文献传承先贤学术。岐黄学者、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李建生表示,可以从医史文献、基础理论、方药技术、医药文化方面传承经典。古籍是传承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重要载体,挖掘古典医籍精华是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环节。“以肺系疾病医史文献的传承为例。我们建立了肺系疾病的数据库。”李建生介绍,数据库中囊括了战国至1911年期间肺病文献的古籍数据库、1912年至今的现代名老中医著作数据库和建刊至今的名老中医肺病诊疗文献的期刊数据库等。可以基于数据库发掘诊疗规律,结合临床及研究,提出病机理论并研究治法、方药。

http://image.cntcm.com.cn/data/1/images/2024/1021/17294779927231374_548x600.png

王阶

其次要通过临证实践传承名家思想。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王阶认为,应重点传承名老中医的思维理念、辨证思路、用药经验。以冠心病为例,中医大家岳美中“胸为清阳之府”“心体阴而用阳”的理念,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建华“寒凝、热结、气滞、痰阻、血瘀等不同证型”的辨证论治方法,中医大家蒲辅周创制的两和散、郭士奎的冠心号方等,都是重要的传承之源。

http://image.cntcm.com.cn/data/1/images/2024/1021/17294779942601730_525x600.png

赵进喜

首都名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赵进喜表示,应全面传承传统医学的精髓,“正如学习伤寒论,有四大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学会用经方,第二个层次是学会张仲景的理法,第三个层次是学会张仲景的治学方法,最高的境界是学会张仲景悲天悯人、不求名利的高尚情怀。”作为已故国医大师吕仁和的弟子,赵进喜在临床中针对糖尿病肾病“风邪内伏”的机制,在传承吕仁和“微型癥瘕”的病机理论和化瘀散结治法的基础上,重视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热伤气阴、络脉瘀结”核心病机,提出了“从风论治”的治法。

http://image.cntcm.com.cn/data/1/images/2024/1021/17294779943751739_528x600.png

姜泉

已故国医大师路志正是岐黄学者、首都名中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姜泉的领路人。姜泉传承了路志正“燥痹”学术思想,历时15年,确立并阐释了针药并用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疗效优势及科学内涵。“路老强调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要以解决临床疑难病症为目标。因此我在临床中始终把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作为基石,把中医的优势特色作为解决临床问题的切入点。”

创新模式促疗效提升更快捷

创新是事物发展的源动力,创新诊疗模式为中医疗效提升指引了一条快车道。在王阶看来,病证结合是提高临床疗效的有效途径。什么是“病证结合”?“病证结合”指的是西医疾病诊断加中医辨证论治的创新诊疗模式。“辨病可以宏观把握疾病的整体规律和基本特征,有助于加深对疾病病因病机、预后转归的认识;辨证可以反映疾病某一阶段的主要矛盾,其中要特别注意对疾病预后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证候,同时掌握不同阶段证候演变规律,有助于动态优化个体辨治方案。”

在“病证结合”模式的指导下,中医药对不同疾病的疗效都得到了有效提升。高颖表示,以脑卒中的全链条诊疗方案为例,因脑卒中核心病机是“毒损脑络”,及早运用解毒通络方药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预后。这样从早期通治方案的构建就可体现病证结合的中医思维模式的优势。之后的治疗,再判断是脑出血还是脑梗死。若是脑梗死兼静脉溶栓的患者,需根据溶栓后的证型选择益气扶正或活血化瘀类中药。

王阶团队根据证候要素组合模式和冠心病不同阶段,合用其他治法,提出了基于证候要素的冠心病全程防控体系,“在该体系中,证候要素和核心病机起着关键作用,我们通过临床研究发现‘痰瘀滞虚’是冠心病主要致病因素和核心病机。因此,以活血化瘀法为主,并且贯穿冠心病防控全程。”以证候要素和核心病机指导临床治疗,提升了循证水平和临床疗效。


张军平

岐黄学者、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张军平在“病证结合”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冠心病“病—证—时”的理念,形成了针对冠心病未病、已病、病瘥等相关的心血管事件链应用中西药联合,分阶段、全时程干预的思路。

http://image.cntcm.com.cn/data/1/images/2024/1021/17294779947491865_555x600.jpg

魏玮

但病证结合不是简单的“病+证”。首都名中医、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主任医师魏玮对病证结合提出了更为创新的想法:基于人体的复杂系统,中医使用四诊获得证候信息,西医利用现代技术获得多模态影像信息,二者联合形成病证结合多模态表征。

学科融合助疗效提升更精准

现代科技飞速发展,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中医药发展如何搭上这列快车?

王永炎指出,要重视高概念大科学趋势下的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更新学科研究方向。

唐健元

“随着系统生物学等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多组学技术的整合应用能更全面、更有效地筛选特定证候指标,并揭示证的本质和规律。”青年岐黄学者、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唐健元表示。

“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支撑,从中医整体观及辨证论治理念出发,结合现代先进的医疗科学技术,生物组学等多学科交叉,多技术融合,有望破解中西医结合证候标准化、评价体系不健全,中药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不清等瓶颈问题。”唐健元团队成员、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孟祥瑞表示。

王阶团队结合了多组学的技术以揭示证候要素的微观物质基础。“从2004年开始,我们从mRNA、miRNA、lncRNA、circRNA、DNA甲基化以及多组学等层面开展了冠心病血瘀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CCL2等六个基因对于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具有较高诊断效能。冠心病单一血瘀证存在miR-146b、miR-199a和TP53的异常表达。相关生物标志物为冠心病血瘀证精准诊断、精准治疗提供了新靶标。

此外,王阶团队还将中医药同人工智能相结合,构建了基于大数据和专家经验的冠心病中医人工智能诊疗模型,该模型与专家处方符合度达84.85%。

除了人工智能,中医是否也可以做到靶向治疗?

孟祥瑞利用声光联合驱动下蟾毒灵(BF)与纳米技术的新“结合”进行了抗肝癌的研究。蟾毒灵是我国传统中药蟾酥的主要抗肿瘤活性成分。研究将蟾毒灵与铋基金冠吡啶纳米递送平台(BACN)结合形成多功能的抗肿瘤治疗和诊断平台。体内实验结果表明该平台完全根除了肿瘤,同时具有良好的治疗生物安全性,无明显复发。该研究突出了蟾毒灵优异的抗肿瘤特性,弥补了其溶解度和物理化学稳定性差、机体清除快和细胞摄取低等缺点,搭建了传统中医药与前沿研究技术相结合的桥梁,构建了“中药—靶向平台—物理辅助靶向—治疗肝癌”多学科联合的治疗新方法,表明中医药靶向治疗的可实施性。

王阶团队基于信号通路和专家经验构建了靶向智能处方,以疾病病理机制为基础,以计算生物学、人工智能算法为研究方法,建立中药与疾病致病分子通路之间的映射,通过选择疾病致病分子通路靶点,配伍相应中药组方,经专家理论经验模型指导优化,形成中医新处方。

http://image.cntcm.com.cn/data/1/images/2024/1021/17294779958621106_530x600.jpg

刘建勋

岐黄学者、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刘建勋在中药复方的研究方面进行了多学科融合。“中药复方的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中医基础、临床、药学、制药工程、药理、毒理、药代、系统生物学等多个学科。通过多学科协同和合作研究,明确和提高中药方剂的临床疗效,明确其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和生物学基础,研发出安全、有效、质量稳定的现代中药复方药物,是我们所共同期待的。”(本报记者 焦桐)

论中医象思维的相关概念
摘自 2025-3-4中国中医药报
邢玉瑞 陕西中医药大学
象思维可谓近十余年来中医思维领域研究的热门议题,也是概念不清,逻辑混乱的重灾区,涉及形象、意象、应象等概念,甚或被等同于中医思维,有必要加以进一步梳理厘清。
象思维是与概念思维相对而言,从思维工具的角度所作的划分。如果思维的工具为概念,则称之为概念思维或逻辑思维;如果思维的工具是物象或意象,则称之为象思维。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思维的工具决定或制约着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与层次,知识形成的内容与特征,知识表征的方式与特定以及知识演变的路径与趋势。中医学以物象或意象为思维的工具,自然决定或制约了中医知识体系的特征。由此象思维可以定义为以客观事物自然整体显现于外的现象为依据,以物象或意象为工具,运用直觉、比喻、象征、联想、推类等方法,以表达对象世界的抽象意义,把握对象世界的普遍联系乃至本原之象的思维方式。根据使用的工具是物象(如太阳、水等)还是意象(如卦符、太极图等),又可分为物象思维与意象思维两大类,犹如科学方法论中的天然模型与人工模型。
形象,一般认为是事物具体可感知的形态、相貌,客观世界上的形象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物、社会物和人体本身的形象,即具有实在性的形象,可称之为物象;另一类是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都能产生的意象和艺术创造的形象,即意识形态的形象,也可简称为意象。由此可见,形象包括了物象和意象,故从思维工具的角度而言,无所谓形象思维与象思维的区分,二者均是以物象、意象为思维工具的思维活动与方法,只是从思维目的与成果倾向于新形象的创造而称为形象思维,倾向于借助物象、意象表达一种义理则称为象思维,二者也常常不加区分的使用,不好说形象思维是象思维的下位概念。
意象,一般认为是指一类事物共同性的形象信息抽象与概括的结果,是由表象概括而成的理性形象,是主体以表象为原料,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按照主体的目的重新建构起来的形象,是表现主体思想和情感的形象,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它是一种赋值形象,可以划分为观念意象(如阴阳、物象等)、符号意象(如卦符、太极图、河图、洛书等)以及人造实物意象(如龙)。从此角度而言,象思维包括物象思维与意象思维,意象思维则属于象思维的下位概念。
“应象”一词,首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指阴阳与自然界、人体之象相应和、对应。《灵枢•阴阳系日月》说:“阴阳者,有名而无形。”所以,对于阴阳的认识,当借助于其相应的“象”,故阴阳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抽象概念,而是一种观念意象。“应象”只是对阴阳与自然界、人体之象关系的描述,不能作为一种独立的思维方法而称之为应象思维,象思维不宜划分为应象思维、法象思维、表象思维等。

毛嘉陵:中医药文化核心引领传承创新

 (2023-02-02 15:03:46)[编辑][删除]

【学习贯彻中医药大会精神笔谈】


时间:2019-11-0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毛嘉陵

 

  •中医药文化具有三大核心:一是核心价值观,即天人合一、和谐共生;二是核心认知思维模式,即象思维、直觉思维、模糊思维等;三是核心行为准则,即道法自然、以平为期。

  •在现代信息文明背景下,中医的现代化就是中医的信息化、大数据化和人工智能化。“人工智能中医”必将成为未来中医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中医药传承创新离不开中医药文化的引领,而检验传承创新工作是否做好的唯一标准是临床疗效。

  通过学习全国中医药大会宣布的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深感党和国家对中医药工作的空前重视,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具有意蕴深厚、精准博大、高屋建瓴的战略性指导意义,给中医药在新时代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明确了行动指南。

  传承是基础,创新是目的,传承创新始终是中医药发展中的主旋律。《意见》不仅突出了传承创新,抓住了中医药发展的关键,而且还从6个重要方面对中医药发展提出了全局性的指导意见,势必对当今中医药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为了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笔者对传承创新工作认识如下:

传承创新突出中医药特色

  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发展的灵魂和向导。在最近几百年来西方现代文明的强烈冲击下,中医药的生存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阻力和挑战。为了应对这种挑战和与现代科学文明接轨,百年来中医药经历了中西汇通、中医科学化、中西医结合、中医多学科研究等多种发展方式的艰辛探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然困难重重,以致中医药传承不足、创新不够、作用发挥不充分,至今尚未找到一条既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又能与现代科技文明最新成果接轨并同步发展的道路。导致此现状的原因众多,中医药文化引领不力或丧失、中医药文化自信缺失是不可否认的最主要原因。因此,我们必须对中医药文化、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认识,在中医药传承创新工作中注意突出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人对生命、健康和疾病所特有的智慧成果和实践的概括,包括认知思维模式、对生与死的价值观、健康理念、医患关系、诊疗方式、养生方式、生活方式、药物处方和运行体制等知识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在众多中医药文化元素中,我们必须抓住中医药文化的核心,只有抓住了核心也就把握住了关键,能够保证中医药发展不偏离正确的方向。因此,无论中医药传承还是中医药创新,都离不开中医药文化的引领。

  中医药文化具有三大核心:一是核心价值观,即天人合一、和谐共生;二是核心认知思维模式,即象思维、直觉思维、模糊思维等;三是核心行为准则,即道法自然、以平为期。

  中医药文化的特色

  特色指某一事物所独有的特征,或某一群体独特的认知思维和行为方式,这也是它与其他事物的最显著区别之处。中医特色就是中医所独有的医学观念、学术体系和临床技术等知识特征,包括以下三大特色:

  生命理念特色——天人合一。中医“天人合一”整体观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中医学中的具体体现。

  认知思维特色——象思维。中医以人体内部变化在体外所表现出来的现象(象信息)作为思维活动所必需的信息依据,最后得出具有属性意义的诊断结果的一种思维方式。

  治疗调理特色——道法自然。中医在行为准则上追求“道法自然”,其治病和养生都主张调动人体内外的一切自然资源,强调一切顺势而为,以达到新的平衡状态为目的。

  中医药文化的优势

  优势指具有明显优先的形势,也可以说是某一方拥有对方没有的技术或东西。或即使对方有,但比对方更好更强。优势是要在比较中才能证明的。中医主要具有以下五大优势:

  理论优势——执简驭繁。中医主要通过人体所表现出来的现象(象信息),去认识复杂多变的人体生理和病理情况,从宏观的属性和关系等层面上去把握人体的本质和规律。这种认知思维方式能够用简捷了当的方法来认识和处理复杂的人体病理问题。

  思维优势——以不变应万变。无论多么复杂的致病因素和病变,在临床上总具有或寒或热或虚或实等属性之分,这就足以构成中医诊治的依据。

  治疗优势——以人为中心。中医在治疗上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病”为中心,针对每一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病程等情况,采取的是针对性强的个性化治疗。

  养生优势——防患于未然。“上医治未病,中医治已病,下医治大病”。“治未病”养生以防患于未然,不仅能够减少疾病的痛苦,而且还可避免支出因病而产生的医疗费。

  医疗经济优势——减少医疗支出。中医药相对于西医药的昂贵医疗费用,是一种极其廉价的支出。不仅能够减轻患者家庭医疗开支的压力,而且还能够为国家和社会节约大量的医疗保障支出。

  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医的特色优势,2007年11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文要求国家“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项目对本项目重点病种进行临床诊疗方案的梳理和总结。据2019版《中国中医文化蓝皮书》发布的数据显示,近十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各专业协作组对中医优势病种又进行了整体梳理,先分四批公布了311个中医优势病种的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后又于2018年分两批公布了95个中医优势病种的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目前共公布了406个优势病种。

中医药传承要不忘初心

  中医药文化深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人认为宇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既然一切都是不可以随便分割的,物我同样不能分离,主客体是统一的一元体,由此产生了“天人合一”整体观思想,强调要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一切都应注意顺应自然、中庸平和。

  孙思邈提出的“大医精诚”,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可以说是中医药人为人民服务的行为规范和服务社会的最终目的,也是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在中医药中的集中体现。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如何传承,根据中医药文化三大核心的认识,将传承分为三大层次。

  初级层次——医术的传承。这是必备的技能,也是中医药文化三大核心之行为准则所涉及的内容,包括中医药诊疗技术的掌握、方药的研制与灵活应用、临床经验的积累等。

  中级层次——医意的养成。这是能够实现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也是中医药文化三大核心之思维模式所涉及的内容,包括象思维、直觉思维、模糊思维、顿悟等思维训练和养成。

  高级层次——医道的领悟。这是能否成为大医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医药文化三大核心之思想价值观所涉及的内容,包括个人的品行修养、天人合一的深刻理解和言行实践。只有通过以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为患者服务,最终实现济世救人、慈善积德的最高目标的医生,才能真正达到孙思邈提出的“苍生大医”的最高境界。

  中医药传承就是要传承从整体认知世界这种价值观、认知思维模式,以及由此影响下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以及“大医精诚”的精神。可见,从整体认知和解决人体健康和疾病问题,弘扬为人民服务的“大医精诚”的精神,这就是中医药人应有的初心。

中医药创新要牢记使命

  中医药是我们先辈在几千年医疗实践中用生命换来的医学知识,来之不易,异常珍贵。传承中医药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地创新和不断地提高中医药的疗效,让更多的人从中医药中获得健康实惠,这就是每一位中医人义不容辞的伟大的历史使命。

  首先,必须强调中医药文化在中医学术发展中的引领地位。要坚守和坚持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不动摇,引入一切可以利用的现代科技文明成果。但必须指出的是,在吸收现代科技成果、特别是那些微观认知来为中医药所用时,不能忘了必须服务于中医药的宏观整体认知,否则就会误入歧途,即使能出成果,但出的成果也许已非中医药的成果,这就必然会失去发展中医药的初心。

  其次,必须面向未来构建新的中医药学术发展模式。中医药要在现代科技文明背景下继续生存和发展,必须促进中医药文化的变革、改变传统的以经解经的研究方式和“古典自然整体型”中医药模式的升级换代,创造能够融入复杂科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高科技的“未来自然整体型”中医药模式,不断努力实现现代意义的中医药创新发展。

  推动中医整体观的“大数据化升级”

  中医的整体观思想的认识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至今仍然停留在古代农业文明时期的水平,尚未系统地掌握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机理,存在着大量的证据空白。因此,要在现代发展中医药,必须继续借助一些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促进整体观一方面向着更高的境界提升,另一面则必须弄清楚宏观与微观的关系。

  在当前大数据大发展的背景下,中医药要充分利用这次通过大数据促进自我进步的机会,以弥补其缺乏数据的历史局限和学术尴尬,使其获得的宏观、整体、粗放的医学认知能够得到大数据的支持,从而实现在宏观整体基础上,更全面诠释中医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八卦学说、五运六气学说、元气学说等理论。

  大数据虽然不是解析中医药治病机理的方法,却可以从数据上对中医药临床事实予以支持,甚至还可能帮助中医发现一些新的认知。同时,还有可能解析人与大自然、季节、昼夜、地域、山川、河流等生存环境的多重关系,甚至有助于最终创造一个建立在大数据采集和分析基础上的“新整体观”和新的学说,从而使中医学术理论和临床应用体系更加完善。

  在中医学术发展中,主要靠中医师个人的临床经验和主观感悟来积累来进行学术思想和诊疗技术的转换,但这个过程不仅十分漫长,而且具有相当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随着中医大数据的建立和中医计算云积累的数据不断增多,可在更大的数据范围内进行数据分析,形成与大数据信息采集连接的实时的中医药智能分析系统,获得更加精准的临床诊断和提供更合理的医疗处理方案。这必将加速中医学术经验的积累、学术的规范化和诊疗水平的提高。

  推动中医象思维能力的“智能化升级”

  中医药文化最具科学价值的认知思维是“象思维”。中医象思维所认识的反映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藏象”和“证型”,都不直接与人体内的某一具体器官组织实体相对应,而表现出来的是实体与“象信息”之间的一种间接的“对应关系”,这也正是中医学最大的学术特点,也是中西医的根本区别之处。

  中医现在所拥有的象思维成果属于古代的早期象思维成果,因而我们还必须进一步地发现、认识和深刻解析宏观与微观、“象信息”与物质实体的对应关系,更精准地认知和维护人体的健康,也更加有的放矢地调整疾病状态。只有充分认识宏观与微观之间存在着的属于何种性质的对应关系,也才可能使象思维更加确切可信。

  未来中医学术的创新将不再以简单地寻求物质实体为支撑,必将以象信息为主要依据、以象思维为主要认知方式,进行中医药学术创新模式的升级换代。中医对疾病的认知必将从现代对人体微观认识的最新成果中,提炼出对“象信息”的新认知。对中医“象信息”与人体正常与病理实体的对应关系、“象认知”与治疗原则的对应关系、与中医干预手段及调控效果的对应关系等的机理和过程,必将获得更加清晰的认识和阐述,并以此为基础,升华中医药学术理论体系,甚至有可能创造出新的现代中医基础理论。

  研发“人工智能中医”平台

  大数据的应用还有希望促进中医药学术术语的规范化和清晰化。这是中医学术体系长期存在并严重影响其学术传承和学术研究的一个老问题。近年来,中医科研机构启动了中医大数据的研究和大数据库的建设,已从古代医籍、现代文献与临床病历数据化入手进行研究,但尚未形成真正符合现代大数据分析意义的疑难病病案数据、诊疗思路数据、临床经验数据、患者长期跟踪数据、就医选择数据、中医医疗机构满意度监测数据等中医药大数据系统和云计算系统,更待在以上基础上研发中医临床象思维辅助诊疗系统,这就是本文在中医药领域率先提出的——“人工智能中医”概念。

  在现代信息文明背景下,中医药生存发展的关键点就在于是否走出农业社会思维而实现信息化。也可以这样理解,中医的现代化就是中医的信息化、大数据化和人工智能化。“人工智能中医”必将成为未来中医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可望在不远的未来,在中医学术信息的处理与利用、中医思维模拟、中医临床诊疗信息的标准化采集与处理、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的借鉴、模仿等方面,将全面再现和超越名老中医个人的临床诊疗水平。

  “人工智能中医”将中医医疗服务的全过程进行数字化,全面实现临床信息资源的交换、共享、互联、互通和互操作,将由基础数据平台、数据交流平台、临床决策平台、医疗监管平台、科研数据平台等多种平台共同形成智能化的大数据群。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将对中医药传承创新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努力构想未来中医药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科学文明发展的美好蓝图,提供可供参考的尽可能清晰的现代发展方向。大数据介入中医药学术领域,有可能实现无伤害性地诠释和证明中医药,而人工智能则有希望助力中医药临床水平的整体提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复杂性科学等现代科学最新最前沿的成果,无疑为中医药的现代发展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探索机会,也是中医药传承创新不可忽视的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最后必须强调,中医药传承创新离不开中医药文化的引领,而检验传承创新工作是否做好的唯一标准是临床疗效。(毛嘉陵)

医学人类学视野下的中西医学之我见

  (2023-02-02 04:36:05)[编辑][删除]

摘自2023-2-1中国中医药报
杨海平 湖南医药学院
医学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运用人类学的理论、视角和方法,从空间维度、时间维度、自然生物维度和社会文化维度来探讨人类疾病、健康、医学和治疗等问题。与生物医学专注从生物性视角来认知疾病和健康不同的是,医学人类学将人类疾病和健康置于其生存和繁衍密切相关的民族、地域、人种、社会关系、社会文化的土壤和环境中进行全面认知,以纠正生物医学只见微观不见整体、只见自然生物性不见社会文化性的局限性。
医学人类学认为,疾病既是医学问题,也是社会文化问题,处于不同社会文化中的人们对疾病认知、行为模式、治疗方式也不尽相同。文化相对论与整体论是医学人类学的两大核心认识论,前者强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注重从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来解释人类疾病、健康、治疗与保健问题;后者注重整体性,强调生物学因素与社会文化因素的整合,从生物学因素、社会文化因素、自然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心理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对人类的疾病和健康问题进行解释和研究。
医学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医
从医学人类学的整体论来看,中医与西医的重要区别就是整体观,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思想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和发展,是中医几千年的实践探索和临床研究的宝贵结晶,是构筑中医思想体系的主导思想,它贯穿于中医生理、病理、辨证、诊断与治疗等各个方面。一是中医整体观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医认为,构成人体的各个脏腑、组织和器官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而又相互制约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以心为主宰,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联络,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在诊治疾病时,中医强调从整体出发,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应相统一。如牙齿疼痛,西医是治疗牙疼,而中医认为,牙痛主要与胃和肾有关系,通过泻胃经之火来治疗牙齿疼痛;又如“心开窍于舌,心与小肠相表里”,中医用清心泻小肠火的方法治疗口舌糜烂等,都是中医整体观指导下的治疗实践。二是中医整体观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应、密切相关,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的运动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体,机体将在生理与病理上发生相应的变化。人体通过自我调节功能来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以维持人体机能的正常活动,从而保持健康;若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不能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则会引起生理和病理上的反应,从而产生疾病。因此,中医强调增强“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并提倡“春捂秋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补三九,夏补三伏”等“天人相应”的养生法则,实现人体内部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三是中医整体观强调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中医认为,人作为生物个体,不仅是一个自然人,更是一个社会人,每个个体都会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婚姻、宗教、人际关系、饮食习惯等社会因素的影响,这些社会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体生理功能、心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从而产生疾病。因此,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在临床诊治过程中,要充分分析外界环境与人体机能活动的有机联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进行防治,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医学人类学视野下的西医
从医学人类学的整体论来看,如果说中医是宏观医学,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整体分析,全面认知人体和疾病,用宏观思辨的思维进行医疗活动;那么西医则是微观医学,通过解剖、显微镜等手段,以局部的、细微的、静止的实验数据来认识人体和疾病,用微观、还原的思维进行医疗活动。西医以解剖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等为基础,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工具,从个体、系统、器官、组织到细胞、分子、基因等层面逐渐深入,通过一系列物理、生化等检测手段,用定性定量的直观数据了解和分析致病原理、某器官的器质性病变及损害,把疾病从病人的身体中分离出来进行分析研究,从而确定是否患病以及治疗方式。西医强调微观性,从微观出发,以实验科学为基础,将器官组织层层分离,细化到微观的分子、基因层面上来,借助现代科技工具把人体解剖得清清楚楚,把每个细胞分子弄得明明白白,从而实现对人体和疾病进行精准的认知和研究。西医强调还原性,形成了医学还原论,认为人体是可分解的,将人体理解成机器并通过零件还原来解读机器,疾病相当于机器部件出现故障或零件损坏,对出现故障或损坏零件进行更换即可。揭示了西方医学的局限性。
从医学人类学的文化相对论来看,西医没有中医那么多样与差异的医学文化。古希腊文化、希伯来文化是西方医学文化的两个源头,经过不断创新发展,逐渐蜕变为以解剖和实验研究为主的现代医学科学理论体系。在古希腊医学文化时期出现了解剖学技术、血液循环理论和相关生理知识,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体液学说”和相关医学理论对西方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希伯来医学文化是以僧侣医学、经验医学为基础传承和发展起来的,它的最大特点是医学与宗教紧密结合,希伯来精神的《圣经》是其中典范,其中蕴含的医疗理念对西方医学有着重要影响。如果说古希腊医学文化塑造了西方医学的科学与理性,那么希伯来医学文化则缔造了西方医学的道德与信仰。
中西医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站在医学人类学的角度来看,中医与西医都是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相互补充共同服务于人类健康、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医疗体系,两种医疗体系没有孰优孰劣,不是相互对立、相互否定、非此即彼,而是相互兼容、相互补充、彼此成就,共同造福于人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发展中医药,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这一重要论述为中医未来发展和中西医融合互补、创新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重是未来医学发展的必然方向和必由之路,两种医学交流互鉴、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更好地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更好地创造出中西医融合的新医学体系。

中医颂集锦【草根一生】

  毛嘉陵:中医药文化核心引领传承创新 (2015-10-12 16:08:47)[编辑][删除]
http://f1.diyitui.com/a5/c9/73/9d/66/7a/11/e4/8a/10/7f/a4/b9/79/d8/06.jpg
中医颂
张金生 中国中医研究促进会

人文自始初,中医伴随生。

  悠悠岁月磨励成,草药银针治百病。

  辨证论治循经络,养生保健遵平衡。

  护我中华千万载,试问世上谁能行。

  医理论阴阳,生理谈五行。

  芸芸众生惠泽诚,天人合一呈一统。

  黄帝内经为医典,本草纲目是药经。

  护我中华千万载,试问世上谁能行。

  仁术仁为本,济世世乃盛。

  拳拳报国心相通,博大精深要传承。

  潜心实践求发展,继承创新为使命。

  护我中华千万载,为我中医再歌颂。

  中西医合作,造福为苍生。

  泱泱华夏紫气升,中医业界图振兴。

  国门内外学传统,构建和谐中医行。

  护我中华千万载,为我中医永歌颂。

     中医颂

王金亮 山西平遥中医

莫道中医太虚空,

整体辨证两相应,

丸散膏丹育奇效,

道合阴阳善变通。

上工尤倡治未病,

沐泽民众康寿宁,

岐黄弟子竞风流,

中华劲吹杏林风。                                                                                                                      中医颂

王金亮 山西平遥中医

莫道中医太虚空,

整体辨证两相应,

丸散膏丹育奇效,

道合阴阳善变通。

上工尤倡治未病,

沐泽民众康寿宁,

岐黄弟子竞风流,

中华劲吹杏林风。

    中医颂纪念碑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与广东省中医院在广东省中医院总院内建立,其目的是为了缅怀前辈,激励后人。《中医颂》碑文由我国医古文专家钱超尘教授起草,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会定稿,中国文史馆馆员、书法大师杨萱庭书写。碑文概述了中医起源至今的发展历程,歌颂了新中国党和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关心、支持,赞扬了广大中医药工作者为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所作出的重要贡献,抒发了中医药工作者对中医药事业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他们对中医药事业的坚定信心。

                         
《中医颂》碑文全文如下:

    
甲申之秋,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会聚会穗城,研讨振兴中医之大业,展现中医发展之前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各抒己见,穆穆雍雍,乃为颂曰:


   於戏中医,肇自农黄,炎帝烈山尝草,启医药之先声。区百草而知药性,和其剂而为经方,于是本经作矣。昔在黄帝,上穷天纪,下极地理,与臣岐伯,更相问难,而内经作矣。逮及汉世,仲景挺生,方据伊尹汤液,理据内经难经,究天人于一体,创六经辨证之弘纲。是我中医,源远流长,基业深厚,何其皇皇。沿流继轨,大著纷呈。叔和脉经,士安甲乙,巢氏病源,真人千金,王焘外台,启玄素问,理论奠基,示人方向。金元四家,名声远扬,时珍纲目,远播四方。有清一代,继续发扬。新中国建立,中医事业,尤为辉煌,写入宪法,条例列张,有法有则,光焰万丈。医教与研,蒸蒸日上,人才济济,巨著煌煌。试看今日之世界,无处不有对中医之颂扬。中医国粹,远达万方。惟我中医,昭昭若三辰之丽于天,滔滔犹四渎之纪于地,仰之弥高,千里斯应,如乾之运,如日之恒。今当盛世,国泰民宁,振兴中医,金衢亨通。於戏中医,与日月而同明。

          中医颂                                                                                                           夫岐黄上古以论天真,分天地之象,列阴阳之候,明五行之道,并晓平、和之理者,乃奉生之始,启至道之宗也。

   神农尝百草而食药同源,仲景本伊尹则“伤寒”论著。叔和取“内”、“难”并集众长,药王拟“千金”魁名大医。扁鹊望齐侯以辨色,董奉倚杏林而壮观。纵惜“青囊”之佚散,尚幸吴普之承传。时珍立纲目以统百草,并金元四家,明清温瘟诸派,不胜其数。华夏之文明,承传扬弃,今人古论,竞相未已。莫不承先贤而后新拓者也。

自古医者仁术,小则疗疾疴以去痛厄,大则平瘟疫以聊民生,所谓“华夷愚智,普为一等”者,百代不已,蔚为大观。

   是故天布五行,五常五藏,揆度奇恒,变化无极。凡及药用者,皆性命之所系,四气五味,七情和合,纵和鹊妙诊,仲景明审,但有毫疑则考校求验。六经八纲,探微索隐,声色症候,类例相从,以期识契真要,此乃圣人安不忘危,恒以忧畏者也。

   红日东升,国强医盛,自西学东渐,几遭废止,纵坎坷多艰,终历风雨而不移。已誉出国门,齐西医而并蒂。乃奉和谐以养生,固本元而长治者也。

   颜山逶迤,孝水汤汤,淄博市第一医院扶救民生泽被山城六十余载,一九五六年设中医科,聘博山名医栾鸣岗坐诊。从道者凡百,乃逐大医之精诚,以期消患于未兆,广生于无穷者也。

辛卯年乙未月,适逢医院新建中医楼落成,魁于省内,罕于九州,实众望之所归。嘱余作文,以为贺。

 

复赠一联:论弦钩毛石四时本以胃气,待望闻问切一元和正根由。

                                                                              中  医  
(歌词待谱,抛砖引玉篇)

中医哟嗬中医,
中国之医,东方之医;
生命之医,智慧之医;
医之未来,苍生大医。

中医哟嗬中医,
金针之医,药石之医;
三才一体,自然之医。
神农尝百草,仲景立方剂,
时珍著纲目,黄帝奠根基。
千年展青史,万代常相依。

中医里格西医,医之姊与妹;
西医里格中医,医之阴与阳。
西医是外国的月亮,
中医是华夏的太阳。(注)
月儿亮晶晶,太阳暖洋洋。
千里共婵娟,寰宇同辉光。
比翼齐翱翔,共襄尔寿康。

中医哟嗬中医,
源于中国,肇于东方。
古老之医,时代之医;
医之未来,人类大医!

注:此句为好友汪耀武教授1995年新年赠词。

张锡纯有大愿力【草根一生】

   中医颂集锦【草根一生】 (2015-10-04 15:01:09)[编辑][删除]
标签: 

佛学

                           http://pic.baike.soso.com/p/20120919/bki-20120919130241-97528663.jpg

   张锡纯在他的《医学衷中参西录》自序中云:“人生有大愿力,而后有大建树,一介寒儒,伏处草茅,无所谓建树也,而其愿力固不可没也。老安友信少怀,孔子之愿力也;当令一切众生皆成佛,如来之愿力也。医虽小道,实济世活人之一端。 故学医者,为身家温饱计则愿力小;为济世活人计则愿力大。而此愿力之在锡纯,又非仅一身之愿力,实乃祖训斯绍也。”。

   斯是作为,正如明·裴一中《言医·序》所言:“学不贯今古,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作医以误世!”

医德对联贯珠【草根一生】

    张锡纯有大愿力【草根一生】 (2015-10-04 20:11:50)[编辑][删除]
标签: 

股票


                                           http://img1.gtimg.com/rushidao/pics/hv1/184/51/1788/116277889.jpg

    湖北武当山医圣祠中的一副对联。赞张仲景既是一位造福一方百姓的湖南长沙太守,又是悬壶济世、万民称赞的神医。

            立论活人,当年无愧谥医圣;

            善书妙说,今日有情颂良方。

  

    陕西药王山中药王庙内的一副对联。对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医风、医术、医德给予了高度评价。

            志在救人,剂温凉寒暖,而万姓感德;

            心欲济世,诊沉浮迟数,乃千古扬庥。

    明代安徽休宁县吴士彪,医名振乡里,他仗义疏财,扶贫济困,虽生活清苦,但情怀高雅,曾自撰此联,表现一生行医志向,可见其医德高尚。

            一钱罄矣还栽菊;

            四壁萧然不卖琴。

   

    道光皇帝赏赐名医费伯雄的一副御联。费伯雄,学养宏深,医术高超,曾两次被召入京,为皇太后治肺痈和为道光皇帝治疗失音,均获良效。因此,道光皇帝特撰此联以赞颂之。

            著手成春,万家生佛;

            婆心济世,一路福星

   

    清代名医范文甫题于其医馆的一副门联。以联明志,慷慨大方,济贫扶困不吝钱财,其高尚医德难能可贵。

 

            但愿人常健;

            何妨我独贫。

     湖南湘乡一位名医的一副门联。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其高尚的医德医风。

             只愿世间人无病;

           何愁架上药生尘。

   民国时南京“首席名医”时人称之“御医”。洁身自好,谨言慎行,自撰此联以表心迹,表达了洁身自好、淡然处世的风骨。

      不谏往者追来者,尽其当然听自然。

名医章次公所撰,制印送给门人朱良春,表达了对弟子的期望之情,也含自勉之意。

      儿女性情,英雄肝胆;神仙手眼,菩萨心肠。

 相传某地曾有位老中医,医术精湛,药到病除。一天,老中医忽发兴致,要与徒弟对对联,他自己先感慨地说出一副联:“何妨我千秋不老;但愿人百病莫生。” 徒弟为其师傅的医德医术所感动,于是立即咏出一幅对联:“切三关,辨阴阳,兴中伐贼,师承仲景;谙百草,定君臣,拯弱抑强,法效时珍。” 歌颂老医生的医术高超。这副对联是说,作为医生应该以张仲景、李时珍为师,不仅要学习他们治病救人的高贵品质,还应具备他们“辨阴阳”、“定君臣” 的高超技艺。 通过联中一句句言语真诚和期盼众生平安的话语,可以看出那些中医名家的操守和德行,他们医风将永留世人心中,激励后人。 

中药润诗词【草根一生】

     医德对联贯珠【草根一生】 (2015-10-03 08:31:37)[编辑][删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