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岐黄之路国医大师杨春波

(2024-10-31 08:20:27)
我的岐黄之路
国医大师 杨春波
摘自2024-10-30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简介:

杨春波,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名誉院长、脾胃病科学术带头人。第三届国医大师,世医第五代传人。万里云天万里路,少年即步杏林,已走过七十多个春秋,用心血筑就了我的岐黄之路。

世传熏陶 先药后医

祖父杨万青,获赠“医同良相”大横匾。
9岁背诵《药性赋》《脉诀》和《医学三字经》。《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医宗金鉴》的“伤寒”“杂病心法要诀”后,我基本是靠字典助学。

践读兼行 进修提高

63岁女性,头痛剧、口苦渴、大便不通、舌苔黄干、脉弦数。辨为风热头痛,而宜用何方?想起《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的芎芷石膏汤,加大黄,配2剂。翌日来告,药后大便得通,头痛即除;也是夜间,46岁男性胃痛来诊,取双足三里、中脘穴施针未效,有阿是穴之法,即在胃相对后背部找到痛点,针下痛解。

圆梦登所 心立三志

1973年,我被调回到福建省中医研究所。被选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福建分会第一届常务理事。由于“乙脑”与中医温病密切相关,所以对“乙脑”的治疗必须与温病学同研。撰写了《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中医药治疗》综述性文章,《高热、昏厥的辨证和治疗》,对提高全省中医药治疗“乙脑”的水平发挥了作用。

石恩骏拟新订柴葛解肌汤治湿温

 (2024-10-28 04:16:20)[编辑][删除]
石恩骏拟新订柴葛解肌汤治湿温
摘自2024-10-27中国中医药报
何钱 贵州省江口县人民医院
新订柴葛解肌汤药物组成为柴胡18g,黄芩12g,白芍12g,炒地榆15g,生姜2片,葛根20g,羌活9g,桔梗9g,连翘15g,大枣5枚,甘草9g,白芷9g,生石膏30g,青蒿18g。用法:水煎热服,每日1剂。此方系贵州省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石恩骏将《伤寒六书》柴葛解肌汤增各药之剂近3倍并加炒地榆、连翘、青蒿而成。《伤寒六书》载柴葛解肌汤治外感风寒,郁而化热,症见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心烦不眠等,其病理为太阳经风寒未解,已渐次传入阳明经。石恩骏认为,针对夏秋季之湿温病,典型者如肠伤寒、沙门氏菌属感染,可将新订柴葛解肌汤立为主治之方。

本方以黄芩、连翘、青蒿、柴胡、生石膏清凉之性,配伍羌活、白芷、葛根之辛苦微温,发散透达中焦气分湿热及尚余卫分之郁热,炒地榆苦酸微寒,凉血解毒功能甚为显著,石恩骏每以此药作为治疗肠伤寒、沙门氏菌属感染之专用药物。石恩骏认为,此类湿温,动辄发热月余不退,必兼有毒,故当将炒地榆加入辨证用方中。

湿温有辛温发汗禁忌,然石恩骏认为,治方中若缺失微温之性,则脾胃间湿热不得宣越,湿邪无出路,稽留之高热则难清正。运用此方十数年,从未出现湿热上蒙清窍之恶果。石恩骏指出,凡湿温证,多为怫郁之邪,临床多见用药苦寒而生遏邪之害,故切不可因羌活、白芷、葛根略温之性而惧用于湿温之高热。

湿温病表证历时甚短,病变中心全在脾胃中焦气分,虽有湿重于热或热重于湿之不同病理类型,然在黔中之地,前者多见。即使有许多病例,症见高热心烦溲赤,舌苔黄腻而干,表面似乎热重于湿。但石恩骏认为,湿邪郁滞,热气因之蒸腾,灼灼然掩人耳目,只要病变中期为湿重于热,故仍可用新订柴葛解肌汤。至于湿温化燥、内结阳明或传营入血多在晚期发生,治疗当有别论。

石恩骏认为,三仁汤、黄芩滑石汤、蒿芩清胆汤虽为诸方书包括教科书引为治疗湿温的主要方剂,但实际上,若以之治风热挟湿之感冒疗效尚可,若用之治肠伤寒等典型湿温则疗效并不理想。实因此类方剂多为淡渗之药,少透邪解毒之力度,难以清泻内阻阳明气分之湿热与毒邪。

然湿温病病变复杂,用药轻描淡写不可,重浊苦燥也不可,新订柴葛解肌汤应视病情而酌增减,关键在于方中辛凉清热药与微苦温药剂量的变换调整,终以透邪解热为目的,不以发汗为目的。

《医学心悟》也有柴葛解肌汤,其药物组成为柴胡6g,葛根9g,甘草3g,芍药6g,黄芩6g,知母5g,生地黄9g,牡丹皮3g,贝母6g。心烦加淡竹叶10片,谵语加石膏9g,功用为解肌清热,主治春温夏热之病,发热头痛。若热重于湿之湿温病可参考使用本方。剂量当酌增,并加炒地榆等药为宜。

青年中医成才之路探赜

 (2025-05-13 17:19:24)[编辑][删除]

青年中医成才之路探赜

时间:2025-05-0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李敬孝 关子赫 张

     李敬孝关子赫张淼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笔者根据国医大师卢芳、孙申田在中医人才培养方面的深刻见解整理出9条建议,

  读经典夯基础

  中医药学专家多幼承庭训,熟记《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医宗金鉴·凡例》曾言:“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伤寒大家刘渡舟先生也十分推崇对中医经典的学习,强调“学习《伤寒论》应先打好一定基础,其中包括学好《内经》中的阴阳辨证思想和方法,以及学好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知识。同时把《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和陈修园的《长沙方歌括》学懂吃透,并要背诵如流,牢记不忘。这是第一步。”

  中医经典是学习中医的基础,蕴含了中医学的理论精华。熟读经典有助于青年中医形成正确的中医思维,掌握中医理论,拓展中医临证思路,提高中医临床思辨能力。研究名老中医的成长路径可知,深入学习中医经典是成为中医人才的必经之路。

  跟名师启新知

  在与众多的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的接触中,笔者深刻认识到拜名师对中医学习的重要性。青年中医向名师学习,吸收其学术观点、临床经验,拓宽学术视野,能在中医之路上加速成长。有学者梳理《名老中医之路》中96位名家的成才历程,发现经名师“引渡”是中医成才的捷径。著名中医学家、经方大师岳美中曾指出,做学问不存在绝对的无师自通,自学时会遇难题,更需请教他人,所以要珍惜从师机会。岳美中回忆其跟师陆渊雷的经历,虽时间不长,但对自学出身的他而言十分珍贵。他还提到,自己从师机会有限,不过身边不乏学术精湛、经验丰富的同道,虚心求教,皆能受益。对青年中医来说,多拜名师、追随学习,能迅速提升学习效果。有些中医理论复杂深奥,名师指导尤为关键,而且不同名师的独特学术观点和经验能帮助启迪思维,推动青年中医探索创新。师带徒曾是中医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沿用许久。一方面,它契合当时生产力和社会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师带徒是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的关键。中医学科实践性强、辨证灵活,尤其是专科绝技手法、流派经验等难以从书本获取,更适合在跟师过程中口传心授。

  早临床多实践

  对于青年中医,早临床、多实践至关重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医临床实践亦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最佳方法,也是学习的根本目的。

  对于青年中医而言,在临床实践中,不仅可以接触到各类病例,还能更全面地认识不同疾病的特点与治疗方法。实践中,还可及时向师者请教,得到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建议。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反思不足,有助于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逐步提升诊断准确率与临床治疗效果。

  善思辨开智慧

  青年中医应着力培养自己独立思考与思辨能力,不仅要看到疾病的表象,还能透过症候剖析其本质,提出独到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论语》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笔者认为,通过积极提问、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多角度分析可培养中医思辨能力。思辨能力的核心在于善于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可以引导青年中医深入思考,揭示事物的本质。批判性思维是中医思辨能力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我们要全面分析信息,识别逻辑漏洞和偏见,以理解真相。多角度分析问题有助于全面掌握病情,通过换位思考,形成更全面的认知。

  有悟性能创新

  青年中医要培养自己的中医悟性。中医学中渗透着哲学思想,存在着许多较为抽象的思维方式,所以需要具有一定的悟性。

  笔者认为中医学习、中医成才都以悟性为基础,而悟性又因人而异,它既由先天潜质决定,又受到后天哲学思维、人文素养、人生阅历等的影响。其中传统文化素养是具有中医悟性的关键,没有扎实的文化基础,悟性无法形成。因此,青年中医应不断学习,广泛阅读,深入思考,以加强悟性培养。临床实践同样重要,青年中医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能深化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形成个人独特的诊疗经验,从而提升悟性。

  识药材知药性

  “用药如用兵”,学医者需谙熟药性,这是青年中医成才不可或缺的前提。国医大师金世元被尊称为“国药泰斗”,其医术精湛源于对中药饮片的独到认知和对药性的深刻见解,他在中药品质鉴定与评价方面创建了“五象七原”的学术思想,能够准确鉴别中药材的真、伪、优、劣以及是否道地,被赞誉为“火眼金睛”。山西名老中医贺本绪先生回忆其习医识药经历时提到,学好中药之气、味、功能与主治实属不易。他在认药过程中常亲口尝药,品其气味,先尝平性药,后尝剧烈药,先小量,后中量、大量,并从尝试中体会出气轻味薄之疏散药宜轻剂(量小),重剂反而力小,且有某些副作用等。

  此外,“识药材,知药性”不仅能对医者医术的提升有所裨益,亦能学会中药饮片的真伪辨识。如牛黄挂甲法以鉴别牛黄真伪,后世医家通过火试爆鸣法对海金沙的真伪进行鉴别。这些方法都是中医药智慧的结晶,为保证中药的质量和疗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准辨证处好方

  青年中医开好处方的前提是深入理解并掌握辨证论治的原则。《素问》言:“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清代医家柯韵伯曾强调根据病情审察病机、观察病情,在“以法统方”的基础上,做到方从剂选,按“十剂”分类选方,提高开方的准确性。其次,亦应注重临床实践的积累。青年中医诊治能力的提升是在长期临床实战中积累所得。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总结,青年中医可以不断校正处方,以提高临床效果。

  懂科技谱新知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青年中医面临机遇与挑战,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将是青年中医把握机遇的关键。他们需关注科技发展,可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研发具有中医特色的医疗设备、新药和健康产品,加速中医药现代化和产业化,促进其走向世界。

  国医大师陆广莘曾言,中医要充分了解西医方法,要“心知其意,而不为所囿”。他在一流西医院里开设中医门诊,创建中医病房,并于1958年在北京医学院开设《中医学概论》课程,有效推动了医院临床各科室开展更广泛的中西医合作。陆广莘学贯中西,中西医临床经验颇丰,故其中医诊疗思想立意高远,内涵深刻,说理精辟,不仅传承中医,又加入新的元素,将中医发展壮大。

  守医德成大家

  所谓“医德”,顾名思义就是医生的职业道德。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其《备急千金要方》中开宗明义地提出“大医精诚”的医德理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青年中医在临床上,不仅要神志专一,心无杂念,还需有一颗慈悲同情之心,决心解救患者之疾苦。同时,需牢记医疗不分贫富贵贱,要一视同仁。将上述内容做好,就可以成为人民的好医生。

  在美国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上曾有这样一句话“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从医者,青年中医要知晓,为医治病并非所有疾病都能医治,医生不仅需要治疗疾病,更需尽可能帮助、安慰患者。医乃仁术,古今中外名医,无不如此。

  医生,作为生命健康的守护者,理应秉持纯粹的职业操守,将全部心力聚焦于看病这唯一使命。根据患者病情,凭借专业知识与经验,做出最为精准、适宜的医学判断。这不仅是医疗工作的基本要求,更是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但若医生在诊疗中受到功利因素影响,其医术可能会因利益干扰而偏离正轨,损害患者健康和医疗行业的公信力。

  回顾中医发展的漫长历史,但凡能在杏林之中声名远扬,成为一代名家者,无不遵循着“熟读经典勤临床,多拜名师悟性强”的成长路径。读经典是基础,拜名师是条件,勤临床是过程。青年中医应当积极主动地把握每一个学习与成长的机遇,夯实基础,跟师学习,勤于实践,识药辨方,提高悟性,开拓进取,心系患者,为学一世,终成名家。

温病脾胃重点探研

  (2024-10-31 08:18:37)[编辑][删除]
杨春波温病脾胃 重点探研

1982年福建省中医药研究所,我评为副研究员。被聘为《中医杂志》特约编辑。承担《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内科学》温病总条目编写任务,认真探研温病各种著作和相关文献,完成了风温等7个分条目、《新编温病学》的撰写。对温病提出了新的分类,总结了温病壮热和暑温高热的证治经验等。

与福建省立医院消化科合作,进行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研究,胃炎属中医脾胃病,主探“脾胃”的临床意义及其现代病理学基础和相关病、证的治疗,研究“脾胃”之途。对于萎缩性胃炎的研究,我总结了“证”的探讨和近、远期疗效;首先提出萎缩性胃炎中医可称“胃痞”,病变中心在“脾胃”,以及“益肾”的治疗作用等。

为了提高中医治疗萎缩性胃炎的水平,进而从文献、理论入手,组织了“脾主运化、肌肉,气血之乡”及“脾胃湿热”等7个专题讨论;综述了《中医脾胃理论的临床应用及其本质的探讨》《当代著名老中医对脾胃学说的贡献》《保养脾胃,防病益寿》等8篇文章。随后开展“脾胃湿热理论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总结了“脾胃湿热”理论的发展与形成、临床意义、症候的调查、现代科学的揭示、辨别的标准,以及临床应用、治疗等内容。“脾胃湿热”的研究撰写了《福建省中医脾胃学科发展报告》。相关“脾胃”文章,分别被收载于《脾胃学说与临床》《急症胃痛症治》《现代中医消化病学》等书。

遐龄反思 中医发展

1991年我奉调到福建中医学院附属第二人民医院(57岁)任院长,国家、省中医脾胃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兼省中医药研究院副院长、被选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首届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顾问。

由于“证”是中医学术特点和优势在临床的主要体现,因此“证”的研究成为发展中医学的关键之一。除对慢性胃炎的证和脾胃气虚、湿热证作了探讨外,我还写了《中医“证”研究的思考》等文章。以上的思想,主旨是继承、实践、求实、创新。继承是本、实践方知、求实显真、创新发展,就是朝中医药现代化方向,经防治实践、用科学方法(传统和现代)探新的认识,去推进发展。为人类现在的健康、疾病问题,中医学也需作新的探索,才能有中医的认识及其防治方法,这叫与时俱进。可喜的是,中医临床已出现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功能与形态、机体与环境四结合的诊疗思维,从而可选择依证、症、因、理等方面治之,实践证明这种新的中医诊疗模式能明显提高疗效,这就是创新。

整理出版了《福建省名中医学术经验集萃》《福建现代中医医案医话》两本著作。关于第二届福建省名中医的两本著作正在编写中,而对第三批福建省名中医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的编辑工作也已提上日程。

2017年,我有幸获评第三届“国医大师”荣誉称号,2018年荣获“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出版了《杨春波教授论医集》《杨春波教授脾胃病十讲》《现代中医消化病学》《脾胃学说与临床》等书籍。

今是甲辰龙年,我已鲐背之岁,回首望去,一路留下无数认真、勤奋、求实、探新的足迹。我对中医药学有较深的理解和体会,主要是在后30年,也就是六甲前后方精悟。基本经验是:读经典,写综述,勤实践,多探研,常交流。路未尽,体尚康,需续建,再前行。做到不忘党恩、牢记使命、传承创新、发展中医。我坚信,在党和政府中医药政策光辉照耀下,中医药学必将更加发扬光大,将为人类的健康、医学科学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鲁兆麟教授出身于中医世家,其父鲁春溥曾授业于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先生。受家学影响,鲁兆麟1959年考入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1965年毕业留校工作。先后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教研室、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和中医各家学说教研室任教。1990年被评为教授,1993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曾先后担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各家学说教研室主任、教务处处长、研究生部主任等职,并曾先后兼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医药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中医学会理事、国家新药评审委员会专家、科技部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等。在长达40多年的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中,鲁教授倾心于中医人才培养,对中医治学之道颇有感触。他认为,一名中医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以下几个方面。

   1.发奋读书,夯实中医基础

    鲁教授认为,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人才,首先就要奠定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要不辞辛劳、发奋读书。古往今来,凡成大医者,莫不如此。从东汉张仲景的“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到唐代孙思邈的“青衿之岁,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未尝释卷”;从明代方有执的“不惮险遥,多方博访”,到清代王孟英的“足不出户者十载,手不释卷者永夜”……历代医家无一不是刻苦读书、发奋学习的典范。鲁教授结合自身的学习体会,经常劝导年轻学者要静得下心,坐得下来,踏踏实实地读几年中医的书。他自己年轻时,一有空儿,就抓紧时间看中医的书,为他日后从事中医药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即便是在繁忙的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之余,他也经常把阅读中医书籍当成乐趣。他强调,作为一名中医,不仅要熟读《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著作,而且,对于历代著名医家的代表著作也要了然于胸。只有奠定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才不至于在中医学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中迷失方向。

    鲁教授举例说,他曾治疗过一位28岁的阳痿患者,新婚1个月,因工作中与同事争吵,情绪过于激动,连续3夜未睡,随之即出现早泄,近半月而阳事不举。按照中医常规的辨治思路,肾主藏精、又主生殖,开窍于前后二阴,因此,辨治阳痿、早泄类疾病多从补益肾中阳气入手。然而本例患者,就诊时虽表现为情绪低落,但观其形体强壮并无虚弱之象,谈及病因时又情绪激动、难以控制,加之患者面色发红、舌苔黄腻、脉象弦劲而两尺不弱等表现,鲁教授诊为痰热扰心、心神不宁,君火无以主明,相火难以引动,方用温胆汤加炒枣仁、石菖蒲、远志、丹参,前后加减服用7剂,患者喜而来告,药后3日困倦而眠,阳痿已愈矣。究其机理,从传统辨治思路而言,中医学对于阳痿、早泄之病的辨治多责之肾阳不足,对于梦遗、阳强之病的辨治多责之相火妄动。但是,也应该看到,相火之动而中节与心火功能的是否正常密切相关。因心为一身之主,“君火以名,相火以位”。也就是说,相火功能能否正常发挥与君火是否宁静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通过清热化痰、宁心安神使君火安守其位一样可以达到治疗阳痿的目的。可见,若对中医学理论的来龙去脉不甚了解,对于中医基础理论的掌握不够扎实,就很容易人云亦云,使学术思想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愿将人病为我病,救得人生是我生

 我的岐黄之路国医大师杨春波 (2011-07-20 19:18:05)[编辑][删除]

标签: 

信任

 

感谢

 

责任

 

杂谈

      把这些文字放在这里,首先感谢患者朋友对我的信任,为患者解除病痛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愿将人病为我病,救得人生是我生”!

那里治疗蛇盘疮效果好(松原)

·        

·        a1113322234235

·        0位粉丝

24楼

松原江北医院对面的徐福刚疑难病研究所治疗这病效果很好,我哥当时病得很厉害,在徐大夫那给彻底治愈的。

谁知道咱们松原哪有牛B的中医啊。_松原吧_贴吧

124.235.1.*

15楼

四百有个叫徐福刚的专治疑难杂症的不错,江北医院对面

百度_松原吧_谁给介绍个咱们松原的好的中医

 

·        

·        自在逍瑶

·        6位粉丝

4楼

江北医院对面的徐福刚诊所

各位谁知道松原有好的中医吗_松原吧_贴吧

·        

·        艾艾402

·        9位粉丝

6楼

江北医院对过徐福刚中医你看过吗!可以去试试,挺有经验的!

  悼故友振学 <wbr><wbr><wbr> <wbr><wbr><wbr> <wbr><wbr><wbr>cgys

此片为2002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学院进修留念

戴振江题词
全国著名教育家,深圳南头中学校长戴振江题词(1)
戴振江题词
戴振江题词(2)
戴振江题词


——兼和李景华诗

  

   徐福刚

 

秦氏妇科殒春风

一世妙手已成空

忠厚更兼岐黄外

仁义尽寓同窗中

心含济世百年泪

意存救人万盏灯

从此秦公无觅处

杏林痛失一仙翁

 

李景华原诗:

 

与君相识廿九年

春城函授同习研

君承家学有功底

功擅女科术精湛

冥间虽添一扁鹊

人间却少一医仙

愿君一路多珍重

驾鹤西游心祥安

 

(注:李景华现任市中医院副院长、全国名老中医)

 

此文转载《伯都讷》文艺季刊2011年2期

国庆节

  愿将人病为我病,救得人生是我生 (2011-09-30 20:46:34)[编辑][删除]
标签: 

图片

  

李时珍

  

徐福

  

杂谈

分类: 智者慧语

       国庆佳节之际,放传统文化图片在此,

愿与朋友们共享!

国庆节

国庆节

国庆节 

大地丰收,金秋喜悦,月亮柔美,星空灿烂。佳节圆月,祝朋友们中秋佳节快乐!         






                       









            
 


人生2(转)【草根一生】

懂得做人(转)【草根一生】

   人生2(转)【草根一生】 (2014-06-16 15:48:41)[编辑][删除]

[转载]快乐修行
[转载]快乐修行
[转载]快乐修行
[转载]快乐修行

胡庆余堂布局【草根一生】

 我的岐黄之路国医大师杨春波 (2014-10-14 20:53:26)[编辑][删除]
标签: 

房产

                                                                       胡庆余堂布局【草根一生】

            胡庆余堂建筑古朴典雅,富有江南庭院特色,布局别具一格,像仙鹤一般婷立在城隍山脚下,这房子现在还存两进,靠河坊街这边的高墙上写着七个各20平方米见方的特大汉字——胡庆余堂国药店,格外醒目。正门在大井巷,青石库门座西朝东,门楼上镶嵌着金光闪闪的‘庆余堂’三字。进门有一块‘进内交易’的牌子。过门庭,右边长廊做成船篷顶,壁上挂着38块胡庆余堂当年用银杏木制成的广告牌,其中34块写着著名的传统中成药名称及主治功能;长廊左侧是一排红漆‘美人靠’,供顾客休息。                                      胡庆余堂布局【草根一生】

人生2(转)【草根一生】

  胡庆余堂布局【草根一生】 (2014-06-10 19:04:11)[编辑][删除]
标签: 

杂谈

                         人生2(转)【草根一生】

                       人生2(转)【草根一生】
人生2(转)【草根一生】

人生2(转)【草根一生】

人生2(转)【草根一生】

人生2(转)【草根一生】


            人生2(转)【草根一生】
 
人生2(转)【草根一生】

人生2(转)【草根一生】

懂得做人(转)【草根一生】

   人生2(转)【草根一生】 (2014-06-16 15:48:41)[编辑][删除]

[转载]快乐修行
[转载]快乐修行
[转载]快乐修行
[转载]快乐修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