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养生有妙方药膳两款伴安康
摘自2024-10-30中国中医药报
王宝君 张影 吉林省辽源市中医院
“寓医于食”,“药食同源”已成为一种共识。药膳不同于一般的方剂,它药性温和、味道更好,人们更易于接受和服用。药膳作为一种特殊的食物,便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优势,达到“药借食力,食助药威”的效果。
山药芫荽粥
食材:山药60克,葱白10克,芫荽10克,粳米100克。煮沸。分1~2次食用。
功效:补益脾肺,通宣鼻窍。适用于慢性鼻炎属脾肺气虚、邪滞鼻窍者,证见鼻塞时轻时重、遇冷空气加重、头部微胀不适等。
食用宜忌:葱白、芫荽具有辛温解表的功效,在食用此粥时不宜同时食用生冷寒凉食物,以免降低疗效。
百合莲子炖猪排
食材:百合30克,莲子30克,猪排骨250克,盐、味精、葱段、姜片适量。
功效:养心安神,滋补肝肾。
摘自2024-10-30中国中医药报
李武强 河南省三门峡武强中医院
吸、提、收、夹、放、呼“六步”养生健身法改编自传统健身功法八段锦第八式“背后七颠百病消”,具有固肾补肺、强筋健骨的功效,有助于提升免疫力、增进呼吸功能、强健脊柱关节,对肛肠疾病、前列腺疾病,以及女性盆底肌松弛、子宫脱垂、漏尿等都有较好的效果。下面介绍具体练法。
预备姿势:站立位,双脚分开齐于肩宽,脚尖适当向内,呈内八字形。头部端正,目视前方,舌尖抵住上颚,下颌微微内收。双手在身体前方自然下垂,并交叉叠放,贴近腹部,手掌心正对关元穴。
动作要领:脚尖抓地,深吸气,缓慢提起脚跟,提肛门,收会阴,夹紧臀部,不断用力,持续吸气。达到极限后,缓缓呼气,放松臀部肌肉,慢慢放下脚跟,回到预备姿势,如此反复习练。习练结束后,双手自然垂放于身体两侧,调匀呼吸。每天早晚各习练一次,每次5~10分钟。
注意事项:双脚内八字习练难度较大,初练时可脚尖朝前。若口腔有唾液,可直接咽下。全程腹式呼吸,用鼻呼吸,呼吸深度应到达关元穴,下肢绷紧,挺胸收腹,注意力集中,练完之后微有汗出,有一定的疲劳感,方能达到习练效果。习练时间建议选在餐后一小时,不可在空腹饥饿状态下习练。环境应尽量背风。着装以宽松衣服、运动鞋或平底鞋为宜,禁穿高跟鞋。
摘自2024-10-24中国中医药报
出处:《医部全录》。
功效:润肺化痰、下气宽中,用于咳嗽痰多、痰中带血、胸满喘息。
材料:白萝卜150克,冰糖20克。
专家箴言
白萝卜可止咳化痰、下气宽中,善治痰热咳嗽、气逆喘满,对感冒咳嗽、白喉、肺结核等病均有一定预防作用。《日华子本草》说它能消痰止咳,治肺痿吐血。
冰糖有止咳嗽、化痰涎的作用,适用于肺燥咳嗽或痰中带血者。也可用饴糖代替冰糖,对顿咳不止、胸满喘息者同样有效。
此方适合痰热咳嗽、痰中带血、气逆喘满者常食。
(摘编自《古方中的养肺家常菜》,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摘自2024-10-24中国中医药报
出处:《奇效简便良方》。
功效:清肺化痰,生津润燥,益气安神,除烦止渴,用于老人热咳、痰喘气急、胸闷烦躁、口渴咽痛。
材料:梨1个,鸡蛋1个。
制成梨盅,放入蒸碗。把鸡蛋磕破,打入梨盅,将蒸碗放入蒸锅,大火蒸20分钟即可。
专家箴言
梨可生津润燥、清热化痰,常用于热病津伤烦渴、热咳、痰热惊狂、噎膈等。《日华子本草》说它消风,疗咳嗽、气喘热狂,又除贼风、胸中热结。
鸡蛋也叫鸡子,可滋阴润燥、养血益气、安心肺、退虚热,常用于热病烦闷、燥咳咽痛、阴虚热咳、体虚羸弱。
脾虚便溏及寒嗽者不宜多吃。
(摘编自《古方中的养肺家常菜》,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黄帝内经》药食气味理论探析
摘自2024-9-12中国中医药报
黄书婷 郭永胜 贵州中医药大学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谓:“食饮者,充虚之滋味。”《素问•六节藏象论》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此处五味、五气,是指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物质的泛称,强调有天地所化生的气味相合,方可滋养脏腑。《素问•脏气法时论》提出药食同用的治病理论,以“毒药攻邪”,运用气味偏性较大的毒药主以攻邪,配伍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等食物主以“补精益气”,其关键在于“气味合而服之”与“病随五味所宜”,可知气味理论是认识中医药食功能的关键。《黄帝内经》记载有丰富而系统的中医药食气味理论,奠定了中医药食气味的认识与运用基础。
以气味理论论述饮食得宜可充养机体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阳为气,阴为味”,以饮食药物的气味来区分阴阳属性,气属于阳,味属于阴。张景岳《类经》称此“以药食气味言也”,气无形而升属阳,味有质而降属阴。而“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进一步指出食物(药物亦然,下同)气味进入人体之后,其归属转化各有不同的途径与功能。食物之味属阴,人之形体亦属阴,饮食五味通过转化可以滋养人的形体,而形体得到食味之滋养,又能使元气充实。食物之气属阳,形体内之精气亦属阳,饮食中的气进入形体之后,主要功能是资助精气,精气得到食气之助,可产生各种功能而变化无穷。
“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形体及体内之精气在得到气味资助的过程,实质上是形体及精气不断消耗(食)气味的过程。所以为了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健全的形体,就得不断补充所消耗了的食物之气味。此为气味在形体内转化的生理功能。
以气味理论阐释饮食不适则损伤机体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素问•生气通天论》)五脏阴精有赖于五味的资生,五味是五脏功能活动的必要物质,若食之不当,用之无节,如五味偏嗜,则可损伤五脏,致使五脏功能的失调,不仅可作为直接的发病原因,还可能成为其他疾病的诱因,《素问•痹论》称“食饮居处,为其病本”,故当重视饮食气味的调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如果饮食不节,其味则伤形,气可伤精,阴精可以转化为元气,元气亦可因饮食五味的失调而受损。《黄帝内经》多次指出嗜食气味太过之品,可以损伤形体与精气,并且气味之间的偏盛亦可互相损伤。如《素问•五脏生成》详细阐述“五味之所伤”,《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揭示过食五味,会造成脏气的偏胜,从而发生疾病。过食五味不仅可以损害相应的脏腑,还会影响到其他脏腑的功能。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根据五行的生克规律,指出五味之间的相克规律为:辛胜酸、咸胜苦、酸胜甘、苦胜辛、甘胜咸,为运用五味理论调治脏腑功能偏颇奠定了基础。
以气味理论揭示药食可调节脏腑功能
在不同的季节,人体会随着自然界气候的变化,发生适应性变化。而五脏六腑在调节过程中,会时有功能活动的紊乱,需要借助药食五味进行纠正。在其五脏之气尚可随顺于季节时,食以气味相合之五谷、五果、五畜、五菜以助养充益、补精益气,以助机体五脏之气更能顺应天地之气“更贵更贱”的转换。若将其类比至脏腑的病理状态,则用相应药物五味予以调治。而关于运用药食气味理论调节脏腑功能,《素问•脏气法时论》有详细的记载,并分别以五脏之所“苦”与五脏之所“欲”论述,此即中医之基于药食五味理论的五脏苦欲补泻理论。
五脏之所“苦”,急食以味调之。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记载“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春气通于肝,在五行属木,肝象春木之生生之气,《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谓之“发陈”,但易于生发太过,以致肝木太亢而躁急,须治用甘味以缓肝急。并指出“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五谷之粳米、五畜之牛肉、五果之枣、五菜之葵,其味皆属于甘,可多偏于取用,以缓肝急的病理状态。
五脏之所“欲”,急食以味补泻。至于五脏“欲”之补泻,乃为五脏本身已经病变,其脏气偏颇太过,已经不能相合甚则受制于天地之气。故需要急以偏性较大之五味进行燮变五脏之气,使之恢复至正常五脏之气的自然状态,其治疗称之为“毒药攻邪”,法则为“随五味所宜”——顺其性者为补,逆其性者为泄。如肝气自病,失于春木升达之性,内有所虚,须避外邪,故当禁再风,肝病郁则散之,故取辛味之气散是为补,则味酸而收是为泄。
五脏之所“喜”,宜食所喜五味。《黄帝内经》注重药食气味对于机体的滋养、调治作用。《灵枢》有“五味”专篇章节,记载了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的具体所属,并论述“谷之五味”的化生,以及在人体脏腑的调节中的作用,并指出“谷气有五味”,其入五脏,各走其所喜,若本脏罹患虚损疾病时,宜食所喜之味。
以气味理论强调某些脏腑病证的禁忌
药食五味与脏腑病证的禁忌
《灵枢•五味论》曰:“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指出五味各归所喜之脏,但过犹不及,偏食过多,则可致病,或使病情加重,故需注意饮食或药物的气味禁忌。五味乘其所胜脏腑之主治时,当如《素问•五脏生成》中“五味之所伤”:咸伤血脉、苦伤皮毛、辛伤筋爪、酸伤肉唇、甘伤骨发。因其乘其所胜脏腑,故有病之时当禁之,当如《灵枢•五味》中“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其意亦如是。
按照五行之间的生克规律,所用五味过偏能伤及本脏及其所主藏象系统。《灵枢•九针论》分别阐述总结为“五走”与“五裁”,即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病在筋而无食酸、病在气而无食辛、病在骨而无食咸、病在血而无食苦、病在肉而无食甘。《素问•宣明五气》则将二者论述融合,明确指出“五味所禁”。如若过食,则可致脏腑功能失调,不仅伤本身所主,亦可能变生他病。
为了避免由于过食某一五味而影响体质的偏颇,或导致疾病,甚或加重病情,《黄帝内经》提出注意原则——“无令多食”,即不可使之多食。提出“五味所禁”,并非完全摒弃不用,而是客观指出“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也,必自裁也”,可能因为口欲而无法避免,但必须主动裁减其量,而少少与服之。另外,一些疾病的治疗或康复时,亦需注意药食五味的宜忌。如《素问•刺法论》指出三年大疫经针刺之后,需“食无太酸”而“宜甘宜淡”。
药食四气与脏腑病证的禁忌
药食四气亦与脏腑病证禁忌密切相关。《素问•宣明五气》提出“五脏所恶”,其中心恶热、肺恶寒、脾恶湿、肾恶燥。《素问•脏气法时论》记载脏腑所病之后,由于脏腑特性而对于四气的善恶。如“病在心,禁温食热衣”,心在五行属火,火(热)之气通于心,故“心恶热”,心病当禁忌温热食物,温热衣着,皆为避免以助火邪。
若饮食寒冷,则可能导致肺寒而病发咳嗽,正如《素问•肺咳》所论:“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皮毛先受邪气,风寒袭人,必先由皮毛而后入于肺,皮毛为肺之合,邪气从其合而内伤于肺。肺脉起于中焦,循胃口,上膈属肺,寒冷饮食入胃,其寒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内外之寒合并而客于肺,则肺伤而致咳嗽。《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感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引。”亦为此意。
另外,亦可运用药食四气理论,调治疾病。《素问•刺热》称:“诸治热病,以饮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处,身寒而止也。”治疗热类性质的病证,不仅注意针石,同时也应注意病人的衣食居处。应该给与饮用清凉的水,以解除其里热,然后再进行针刺;并且穿衣少些,居住于寒凉清爽的处所,以解除其表热,这样更有利于热退身凉而病愈。
总之,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后,致使脏腑气机失和,当察其气之偏颇情况,依于五味的不同作用,谨守脏腑之病机及其五味之气宜,“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选用适当的药物或食物进行治疗,运用气味作用之偏,纠正脏腑之偏,“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使偏胜之气得到调整,恢复至正常状态。
崔乐乐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秋风送爽,又到了膏满黄肥的吃蟹好时节。螃蟹作为食中美味,尤其是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湖蟹、大闸蟹等),吃起来既鲜美营养又有情趣。古人将把酒持螯视为人生一大乐事。如诗仙李白在《月下独酌•其四》中写道:“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另一位美食大家、“资深吃货”苏东坡也嗜蟹成瘾,常以诗换蟹,“堪笑吴兴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一代大文豪一诗换两蟹,得意之状憨态可掬。《红楼梦》中也有“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的场景。
可见,金秋菊黄蟹正肥,古人笔下的景美,螃蟹更鲜美。此时节,与家人、三两好友吃蟹、饮酒、赏景,实乃美事。
螃蟹也是一味中药
中医认为,蟹肉性寒、味咸,归肝、胃经,具有散血结、泻诸热、续伤绝的功效。《本草新编》记载:“螃蟹,味咸,气寒……散血解瘀,益气养筋。”螃蟹对调理跌打损伤、腰膝酸软、眩晕、健忘、黄疸、产后疼痛等都有一定效果。
蒸食螃蟹最营养
民谚有云“一盘蟹,顶桌菜”,螃蟹的吃法有很多种,蒸、煮、炒、炸、焗等都能令人大快朵颐。一般来说清蒸螃蟹最简单、最营养。螃蟹含有蛋白质、氨基酸、钙、锌、硒、维生素等,清蒸能最大限度保留螃蟹的原汁原味,其营养成分也被保留下来。
清蒸时可以放些紫苏,紫苏性温散寒,能减轻螃蟹的寒性,还可除腥。
吃蟹时的好搭档
螃蟹清蒸即可食用,可单吃蟹肉虽鲜美但味淡。自古与蟹同时出现在餐桌上的搭档不一,常见的有盐、梅、椒、橙、葱、蒜、酱油、糖、姜、醋等。自明清后,通常有几种是不可少的,那就是醋、姜、酒。醋能祛除蟹肉的腥味,姜具有温中散寒和解毒的作用,而酒亦有杀菌、散寒、活血的功效。可见,吃螃蟹蘸姜醋,既可去腥去寒,还可增味增兴,增加享受美食的愉悦感。《本草纲目》也有类似“鲜蟹和以姜、醋”的记载。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也说“持螯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
酒的选择也很有讲究,自古以来便认为黄酒和螃蟹是绝妙的搭配。因为黄酒有活血暖胃的功效,是去除寒气的上佳选择,而且蟹肉的鲜甜和黄酒的甘醇在口感上也极其和谐。
吃蟹有禁忌
食用螃蟹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螃蟹要清洗干净,蟹胃、蟹肠、蟹心、蟹鳃均不能食用。
第二,死蟹勿食。死亡的螃蟹易滋生细菌、病毒,食用后会出现腹泻、腹胀、呕吐等一系列胃肠道症状,严重者可致食物中毒。
第三,切勿多食。螃蟹性寒,且蟹黄的胆固醇含量较高,不宜多食。脾胃虚弱者尤为注意,可在食用后喝一碗姜茶以温胃祛寒。过敏体质者及慢性肠炎、疥癣、痛风等病患者,均应少食或不食。
第四,搭配禁忌需注意。食用螃蟹时最好不要大量进食含有鞣酸的水果,常见的如葡萄、山楂、石榴以及未成熟的柿子等。蟹肉富含蛋白质,鞣酸与蛋白质结合可能会导致消化不良的症状,脾胃功能虚弱者尤甚。当然,通过食物摄入的鞣酸量通常较少,一般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另外,在食用螃蟹时最好不要同时食用过多寒性的水果,如西瓜、梨等。蟹肉本身性寒,加上寒性水果,可能会造成胃肠不适,出现腹痛、腹胀、腹泻等情况。
2011年8月10日播出《调味调养两不误》3
标签: 杂谈 |


摘自2024-11-20中国中医药报
储成利 云南省昆明市阿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清代名医程国彭所著的《医学心悟》中记载了其养生观念,即“节饮食、慎风寒、惜精神、戒嗔怒”,称为“保生四要”。他的养生防病思想为我们在饮食、起居、精神和情绪等方面提供了系统而有效的养生指导。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可以借鉴这些养生原则,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质量,有助身心健康,下面一起来了解。
节饮食
《医学心悟》记载:“一曰:节饮食。人身之贵,父母遗体,食饮非宜,疾病蜂起。外邪乘此,缠绵靡己,浸淫经络,凝塞腠理,变症百端,不可胜纪。唯有纵酒,厥祸尤烈,酒毒上攻,虚炎灼肺,变为阴虚,只缘酷醉。虚羸之体,全赖脾胃,莫嗜膏粱,淡食为最,口腹无讥,真真可贵。”
程国彭认为,养生第一要为节饮食,顾护脾胃后天之本。脾胃主运化水谷精微,若脾胃受损,则气血生化无源,易出现腹胀便溏、四肢倦怠等不适。日常饮食要注重食物搭配,不要偏食或挑食,以摄入多种营养素。比如粗粮(如糙米、燕麦等),蔬菜,水果,蛋白质(如鸡肉、鱼肉、豆类等)都应适量摄入。
若暴饮暴食出现腹胀、痞满等不适,可试试中药代茶饮,如山楂神曲茶。取山楂5克、神曲3克,沸水冲泡。山楂消食化积,神曲健脾和胃、消食调中,故此茶有助于消化,可防治饮食积滞。
慎风寒
《医学心悟》记载:“二曰:慎风寒。人身之中,曰荣与卫。寒则伤荣,风则伤卫。百病之长,以风为最,七十二候,伤寒传变,贼风偏枯,歪斜痿痹,寒邪相乘,经络难明,初在三阳,次及三阴。更有中寒,肢冷如冰,急施温补,乃可回春。君子持躬,战战兢兢,方其汗浴,切莫当风,四时俱谨,尤慎三冬,非徒衣厚,惟在藏精。”
程国彭认为,养生第二要为慎风寒,顺应四时气候。风为百病之长,寒邪易伤阳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在寒冷、大风的环境中久待,尤其是在季节交替之时,更要及时关注天气变化,以防感冒等疾病的发生。同时,保持居住环境的温暖干燥,避免寒湿之邪的侵入。
若外感风邪初期,出现轻微感冒症状,如鼻塞、流涕、怕风、头痛等,不妨尝试荆芥防风茶。取荆芥3克、防风3克,沸水冲泡。荆芥、防风能祛风解表,帮助抵御风邪、预防感冒。
惜精神
《医学心悟》记载:“三曰:惜精神。人之有生,惟精与神。精神不敝,四体长春。嗟彼昧者,不爱其身,多言损气,喜事劳心,或因名利,朝夕热中,神出于舍,舍则已空。两肾之中,名曰命门,阴阳相抱,互为其根,根本无亏,可以长生。午、未两月,金水俱伤,隔房独宿,体质轻强。亥、子、丑月,阳气潜藏,君子固密,以养微阳,金石热药,切不可尝。积精全神,寿考弥长。”
程国彭认为,养生第三要为惜精神,潜藏内守勿耗。熬夜、劳心劳力、频繁的情绪波动等都会消耗大量精神,导致人体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因此,我们要劳逸适度,起居规律,不过喜过悲,平时可以进行适当运动,如散步、瑜伽等,使人体气血运行通畅,增强身体抵抗力,防止生病。也可阅读、绘画、书法,怡情养性,保养精神。
因神经衰弱、压力过大等因素导致失眠、多梦、心烦的人群可试试酸枣仁百合茶。取酸枣仁5克、百合5克,煮水或沸水冲泡饮用。酸枣仁养心安神,百合清心安神,对于精神紧张、失眠多梦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戒嗔怒
《医学心悟》中详细阐述了嗔怒的危害,原文记载:“四曰:戒嗔怒。东方木位,其名曰肝。肝气未平,虚火发焉,诸风内动,火性上炎。无恚无嗔,涵养心田,心田宁静,天君泰然。善动肝气,多至呕血,血积于中,渐次发咳。凡人举事,务期有得,偶尔失意,省躬自克。戒尔嗔怒,变化气质,和气迎人,其仪不忒。”
程国彭认为,养生第四要为戒嗔怒,养心性,和为贵。肝在五行属木,木曰曲直,恶抑郁而喜条达,通于春气。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若肝气抑郁,气机不畅,则诸病生焉,故肝气以通畅为顺。当人们经常处于嗔怒的情绪中,会影响身体的气血的正常运行,对脏腑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出现诸如肝气郁结等情况。因此,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嗔怒对身体造成损害。
肝气郁结,情绪容易失控的人群可以尝试玫瑰花合欢茶。取玫瑰花3克、合欢花3克,沸水冲泡。玫瑰花理气解郁,合欢花解郁安神,此茶可舒缓情绪,减轻焦虑和烦躁。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代茶饮的效果因人而异,且不能替代药物治疗,建议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和饮用。如果有特定的健康问题还应及时就诊。
摘自2024-11-20中国中医药报
周文清 北京市延庆区妇幼保健院
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提到泡脚的讲究:“泡脚水温不宜高于体温。”“年轻人泡脚的时候不需要在水里加别的东西,只需要用白水泡就好。而年龄大了之后,如果有一些慢性病的话,可以遵医嘱在水里加不同的东西。”
泡脚养生历史悠久
苏东坡的“主人劝我洗足眠,倒床不复闻钟鼓”,陆游的“洗脚上床真一快,稚孙渐长解烧汤”等,足部虽远离心、脑等人体重要器官,但通过经络与人体的五脏六腑联系紧密。《黄帝内经》中便提出了“阳气起于足五趾之表……阴气起于五趾之里”的观点。具体到十二经脉中,便有六条经脉的起止点位于足部,分布于足部的经络穴位更是多达60多个。《肘后备急方》中则有通过泡脚来治疗疾病的论述,如在治疗霍乱时可“热汤著瓮中,渍足,令至膝,并铜器贮汤,以着腹上”,在治疗手足肿痛时“用虎杖根锉,煮,适寒温以渍足,令踝上有赤许水止之”。可见,自古以来泡脚作为中医外治法的一部分,不仅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还能疏经通络、刺激足部的穴位,对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均大有裨益。
泡脚时间
泡脚的最佳时间是睡觉之前,晚上九点左右。年轻人可以每天泡脚30分钟,无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年人可以每天泡脚20分钟,而60岁以上老年人每天泡脚15分钟。泡脚时切忌没完没了地加热水,泡脚时间过长,可能导致头晕、乏力、血栓型痔疮的加重,也可能会出现夜间双手发麻的情况。泡脚要适可而止,不可因为舒服,就随意加长时间。
泡脚水温
泡脚的水温40最为合适,这样的温度可以适当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刺激足部穴位。一方面,水温过高,血液会大量向下肢流动,引起心、脑、肾脏等重要器官供血相对减少,可能引起身体不适,水温太高易出现烫伤,还可能破坏足部皮肤表面的皮脂膜,使角质层干燥甚至皲裂。温水泡脚,不是水越烫越好。
泡脚禁忌
泡脚养生不是适合每个人。部分患有特殊内科疾病的患者,如心脏做过支架、搭桥手术,患有各类出血性疾病,身体严重虚弱,患有严重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10 mmHg)的人群,都不建议泡脚。足部有外伤或皮肤烫伤者也不建议泡脚。大量饮酒后或哺乳期、妊娠期、月经期也不建议泡脚。
泡脚可酌情“加料”
在出现一些感冒、咳嗽、痛经等小毛病时,也可在泡脚时加入中药,以辅助治疗疾病。
生姜性微温、味辛,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的功效。在泡脚时加入生姜,能帮助祛除体内寒气,对于风寒感冒、寒性咳嗽等疾病有治疗作用。淋雨、冒雪后也可在泡脚时加入生姜,帮助预防感冒。
红花归心、肝经,具有活血通经、散瘀止痛的功效,促进血液循环。患有寒性痛经或月经中夹有大量瘀血块的女性,可在经前一周泡脚并加入适量红花,由于红花活血之力较强,患有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应避免使用红花泡脚。
艾叶性温,归肝、脾、肾经,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外用还可祛湿止痒。艾叶中含有挥发油、多糖、鞣质等多种物质,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等功效。故而用艾叶泡脚除了能散寒暖宫以治疗寒性痛经外,还可辅助治疗足部瘙痒等症。
1、白术养生方
人体中很多邪气,但是现代人最主要的发病是来自于湿邪。很多疾病,比如多见的肥胖、血脂高、痛风等等,常常都有湿邪为患。
这里我可以教给大家一个我最常用的一味中药,来去身体中的湿邪。这位中药我几乎给每个病人开的方子里都用到了。这个是白术。
白术,主产于浙江,尤以浙江天台所产质量最佳。《神农本草经》术: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一名山蓟,生山谷。白术主养命以应天,无毒。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多服,久服不伤人,本上经。
首先我们要了解薏米为什么会健脾,是因为它是原汤化原食,薏米本身很硬,它自身就含有一种物质可以帮助消化坚硬的东西,是个很强的溶解剂,现在大家用这个熬粥,就把这些健脾的溶解剂化掉了大米了,薏米本身很硬的东西就化不掉了。包括山药都是这样,所以薏米粥和山药煮水,都只喝汤汁,不要吃,因为那些东西就相当于药渣了。
说到丁香和全蝎,我们不仅可以配合浙贝母和土贝母一起来内服抗癌。还可以外用止痛!可以做成止痛膏,那疼敷哪。
止痛膏
古方是去大黄,将石灰筛细后使用,主要是作为外伤止血药使用。近年来,人们在实践中对其进行了许多改进,增加了大黄的含量,基本确定了石灰与大黄的比例为10:6。在制作过程中,将大黄和医用石灰一起炒制,根据弱酸与弱碱的化学反应,会发生变色,变成紫红色,如桃花一般,然后去掉大黄,将粉末贴敷在患处。桃花散的粉碎程度由原来的记载不详,到现在的细粉至极细粉。
本报讯(记者伍志成)5月5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主任医师马建岭针对夏季养生,肩颈痛、哮喘防治给出中医建议,提出要养阳、润肺健脾、祛寒湿。
“脾胃居于中焦,为后天之本和气血生化之源,‘喜暖恶寒’。”马建岭介绍,长期吃一些冰淇淋、冷饮这些生冷的食物,会损伤体内的阳气,会导致消化不良、胃口变差、腹泻腹痛等症状。进入立夏之后,天气变热,有的人会出现浑身倦怠、胃口变差、腹痛烦燥等症状,这就是常说的“苦夏”。长期的胃口变差,会导致身体进入一个“饥荒状态”,新陈代谢是降低的,这样既不容易减重,反而会导致营养不良。即使体重暂时有下降,但是饮食恢复之后会出现特别快的反弹,因而通过“苦夏”来减重的方式是不可取的。
马建岭建议,立夏时分,可以吃一些温热升发之品,如韭菜、香椿等时令蔬菜。另外,也可以借鉴“夏吃姜”的传统养生方法,饮用一些“姜丝陈皮山楂饮”等具有健脾温阳、化湿和胃功效的药茶饮。另外晚上睡觉的时候,要注意捂好肚子、护好双脚,防止晚上的寒气侵袭。同时,也可以多揉揉神阙穴、中脘穴调理脾胃。
针对哮喘病症问题,马建岭表示,立夏之后,人体的阳气会相对旺盛,免疫功能也有所增强,一定程度上对哮喘患者的恢复是有帮助的。但如果这时候自己停药,虽然症状有缓解,但是气道的炎症可能还存在,如果不经过专业医生的评估就自己停药,炎症没有药物的控制就会继续存在,或者因为一些诱发的因素,比如感冒、剧烈运动,比如说情绪的波动,就会导致哮喘再次发作,会出现一些危险。
为此,马建岭建议,哮喘患者可以吃一些润肺健脾的食疗方,比如雪梨、百合、银耳一起炖着吃,还有山药或者是萝卜一起熬汤喝。还可以试试传统的经典中医名方,叫“三子养亲汤”,主要是由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配伍而成。如果哮喘患者有了咳嗽、痰多、胸闷的症状,可以试一下“三子养亲汤”,每味药5到10克,清洗干净之后煎煮15~20分钟,作为代茶饮。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肺肾阴虚的患者,如手心、脚心、胸口发热、失眠多梦,包括干咳无痰的患者,都不建议食用。
另外还可选择一些穴位按摩,比如天突、定喘这两个穴位,这两个穴位的位置在颈部下部。胸骨柄的上面凹陷位置是天突穴,定喘穴在脖子后面最大的骨头下面凹陷的地方,这两个穴位都是常见防治哮喘的比较好的穴位。
针对“低头族”导致的肩颈痛,马建岭建议,第一,可以通过按摩肩井穴、风池穴、手三里等穴位,每个穴位1~3分钟,点按到酸胀就可以。另外可以通过艾灸大椎穴,每次15分钟,祛寒湿,以改善气血不通,起到缓解肩颈疼痛的作用。
第二,可用中药热敷,如用艾叶、红花、伸筋草这些药物进行热敷15~20分钟,可以起到活血化瘀、温经止痛的作用,但要注意避免烫伤,另外过敏患者禁用。
第三,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比如颈部环绕,包括前屈后仰的动作,还有旋肩、舒颈,包括双手托天往上后仰动作,来放松肌肉,改善疼痛。
另外,关于颈椎按摩器,对于一些轻中度肩颈痛的患者,可以用其改善血液循环,放松肌肉,缓解疼痛。但是在颈椎病的急性期,或者病情比较重的情况下,比如出现了放射痛,还有运动感觉神经的异常,这种就避免使用,应及时进行专业的就诊。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