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绍斌运用四逆散加减治疗经行腹痛
(2024-10-28 04:17:12)
魏绍斌运用四逆散加减治疗经行腹痛
摘自2024-10-23中国中医药报
李洪忠 四川省雅安市第二人民医院 于金凤 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妇幼保健院
魏绍斌系成都中医药大学附院主任医师,其在妇科疑难疾病的治疗方面有着丰富经验和独到的学术见解。
案一
匡某,女,21岁,2024年6月26日初诊。主诉:经行腹痛2年余。刻下:患者喜熬夜,倦怠乏力,急躁易怒,怕冷,纳欠佳,二便调。月经史:初潮年龄为12岁,经行6天,周期为30~37天,量中,色红,无痛经。末次月经为6月13日,经行6天,量中,色暗红,夹血块。经行1~2天时小腹疼痛难忍,需用止痛药止痛,伴肛门坠胀感,腰酸。上次月经为5月8日,经行6天,量中。舌暗红,苔薄白,脉弦滑。
诊断:痛经(肝郁寒凝血瘀)。
治则: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方用四逆散合圣愈汤加减:柴胡10g,白芍15g,麸炒枳壳15g,甘草片6g,党参15g,黄芪20g,当归15g,酒川芎15g,醋延胡索15g,白芷15g,四制香附15g,鸡血藤20g,乌药10g,盐小茴香10g,炒吴茱萸5g,炒鸡内金15g。8剂,水煎服l。配合耳针(助眠调经)、灯火灸(关元、气海、中极、三阴交)1次。
7月26日二诊:服8剂药后经行小腹疼痛明显减轻,不用口服止痛药能忍受,倦怠乏力,急躁易怒。怕冷症状消失。守原方继服8剂以巩固治疗。
案二
唐某,女,29岁,2024年6月17日初诊。主诉:经行腹痛10年余,反复下腹疼痛4个月。经后下腹疼痛(右侧明显),肛门坠胀,腹痛。现右侧小腹部偶尔酸痛,口干,自觉咽中有痰,纳可,眠差,入睡困难,大便黏腻,日1行,小便微黄。舌淡红,边齿痕,苔白腻。月经史:初潮年龄13岁,经行5~6天,周期为30~35天,量中,色红,痛经。末次月经为6月10日,经行3天,使用了止血药与消炎药,量中,色暗红,腰酸,腹痛。上次月经为4月22日,经行6天,量中,色红,腰酸,经后小腹疼痛。7月16日超声提示子宫前后径4.5cm,内膜0.35cm(单层),厚壁肌壁稍增厚,子宫腺肌症待排,右侧卵巢巧克力囊肿2.2×1.9cm,右卵巢囊性占位,炎性积液?4.0×2.6×3.4cm,右侧附件囊性占位,3.6×2.7×3.2cm;7月8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2.3×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2.15%。
诊断:西医诊断为子宫腺肌症合并腺肌瘤,中医诊断为痛经(肝郁血瘀)。
治则: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方用四逆散合失笑散加减:北柴胡5g,白芍10g,枳壳5g,甘草3g,五灵脂10g,蒲黄10g,延胡索5g,白芷5g,香附5g,茯苓15g,桔梗5g,续断5g,莪术15g,三棱15g。8剂,颗粒剂,开水冲服。内异康复片(规格0.3g×100片),每次1.2g,日3次;妇安宁栓(规格2.1g×9),每次2.1g,日1次。配合耳针(助眠调经)、灯火灸(关元、气海、中极、三阴交)1次。
7月12日二诊:服8剂药后经行小腹疼痛明显减轻,肛门坠胀,腹痛。现右侧小腹部偶尔酸痛,口干,自觉咽中有痰,纳可,眠差,入睡困难,大便黏腻减轻。守原方继服8剂以巩固治疗。
按 本病属中医学“经行腹痛”范畴,《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载:“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案一用四逆散合圣愈汤加减治疗肝郁寒凝血瘀型痛经。芍药甘草汤为《伤寒论》基本主方之一,加枳实、柴胡则为四逆散。而芍药甘草汤本身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伤寒误服桂枝汤致变而随证施治的方法之一。芍药甘草汤,功能缓急止痛,对腿脚挛急、腹中疼痛有卓效。研究表明,本方确有镇静、镇痛、松弛平滑肌等作用。本方为宣达郁滞之剂,方中柴胡宣阳解郁使阳气外达,枳实破滞气,白芍和血,甘草缓中调胃以解郁热,柴胡、甘草同用以和中疏郁,枳实、芍药同用以通经散结。
案二用四逆散合失笑散加减治疗肝郁血瘀型痛经。魏绍斌认为,本案的根本病机是肝郁肾虚,瘀阻胞宫胞络。予四逆散合失笑散加减口服,配合内异康复片口服、妇安宁栓外塞、耳针和灯火灸,形成了内外合治的特色治疗方案。该患者因痛经日久,肝气郁滞,加重冲任瘀滞,且肝肾同源,肝气郁结,精血不能互化,故用经方四逆散行气活血、祛瘀止痛,缓解情绪焦虑烦躁,以“解四经之郁,以开胞胎之门”(《傅青主女科》)。同时,魏绍斌认为,冲任气血瘀滞,故需在四逆散、失笑散的基础上加用延胡索、白芷、香附、茯苓、桔梗、续断、莪术、三棱等加强活血、散结、通络之功,改善宫腔微环境和内膜容受性,并结合中药院内制剂内异康复片加强散结、止痛、调经之功。外治法予妇安宁栓,使药物直达病所,以改善盆腔微环境,并佐以耳针、灯火灸等中医外治法,加强补肾疏肝、活血止痛之功。
摘自2024-10-23中国中医药报
李洪忠 四川省雅安市第二人民医院 于金凤 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妇幼保健院
魏绍斌系成都中医药大学附院主任医师,其在妇科疑难疾病的治疗方面有着丰富经验和独到的学术见解。
案一
匡某,女,21岁,2024年6月26日初诊。主诉:经行腹痛2年余。刻下:患者喜熬夜,倦怠乏力,急躁易怒,怕冷,纳欠佳,二便调。月经史:初潮年龄为12岁,经行6天,周期为30~37天,量中,色红,无痛经。末次月经为6月13日,经行6天,量中,色暗红,夹血块。经行1~2天时小腹疼痛难忍,需用止痛药止痛,伴肛门坠胀感,腰酸。上次月经为5月8日,经行6天,量中。舌暗红,苔薄白,脉弦滑。
诊断:痛经(肝郁寒凝血瘀)。
治则: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方用四逆散合圣愈汤加减:柴胡10g,白芍15g,麸炒枳壳15g,甘草片6g,党参15g,黄芪20g,当归15g,酒川芎15g,醋延胡索15g,白芷15g,四制香附15g,鸡血藤20g,乌药10g,盐小茴香10g,炒吴茱萸5g,炒鸡内金15g。8剂,水煎服l。配合耳针(助眠调经)、灯火灸(关元、气海、中极、三阴交)1次。
7月26日二诊:服8剂药后经行小腹疼痛明显减轻,不用口服止痛药能忍受,倦怠乏力,急躁易怒。怕冷症状消失。守原方继服8剂以巩固治疗。
案二
唐某,女,29岁,2024年6月17日初诊。主诉:经行腹痛10年余,反复下腹疼痛4个月。经后下腹疼痛(右侧明显),肛门坠胀,腹痛。现右侧小腹部偶尔酸痛,口干,自觉咽中有痰,纳可,眠差,入睡困难,大便黏腻,日1行,小便微黄。舌淡红,边齿痕,苔白腻。月经史:初潮年龄13岁,经行5~6天,周期为30~35天,量中,色红,痛经。末次月经为6月10日,经行3天,使用了止血药与消炎药,量中,色暗红,腰酸,腹痛。上次月经为4月22日,经行6天,量中,色红,腰酸,经后小腹疼痛。7月16日超声提示子宫前后径4.5cm,内膜0.35cm(单层),厚壁肌壁稍增厚,子宫腺肌症待排,右侧卵巢巧克力囊肿2.2×1.9cm,右卵巢囊性占位,炎性积液?4.0×2.6×3.4cm,右侧附件囊性占位,3.6×2.7×3.2cm;7月8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2.3×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2.15%。
诊断:西医诊断为子宫腺肌症合并腺肌瘤,中医诊断为痛经(肝郁血瘀)。
治则: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方用四逆散合失笑散加减:北柴胡5g,白芍10g,枳壳5g,甘草3g,五灵脂10g,蒲黄10g,延胡索5g,白芷5g,香附5g,茯苓15g,桔梗5g,续断5g,莪术15g,三棱15g。8剂,颗粒剂,开水冲服。内异康复片(规格0.3g×100片),每次1.2g,日3次;妇安宁栓(规格2.1g×9),每次2.1g,日1次。配合耳针(助眠调经)、灯火灸(关元、气海、中极、三阴交)1次。
7月12日二诊:服8剂药后经行小腹疼痛明显减轻,肛门坠胀,腹痛。现右侧小腹部偶尔酸痛,口干,自觉咽中有痰,纳可,眠差,入睡困难,大便黏腻减轻。守原方继服8剂以巩固治疗。
按 本病属中医学“经行腹痛”范畴,《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载:“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案一用四逆散合圣愈汤加减治疗肝郁寒凝血瘀型痛经。芍药甘草汤为《伤寒论》基本主方之一,加枳实、柴胡则为四逆散。而芍药甘草汤本身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伤寒误服桂枝汤致变而随证施治的方法之一。芍药甘草汤,功能缓急止痛,对腿脚挛急、腹中疼痛有卓效。研究表明,本方确有镇静、镇痛、松弛平滑肌等作用。本方为宣达郁滞之剂,方中柴胡宣阳解郁使阳气外达,枳实破滞气,白芍和血,甘草缓中调胃以解郁热,柴胡、甘草同用以和中疏郁,枳实、芍药同用以通经散结。
案二用四逆散合失笑散加减治疗肝郁血瘀型痛经。魏绍斌认为,本案的根本病机是肝郁肾虚,瘀阻胞宫胞络。予四逆散合失笑散加减口服,配合内异康复片口服、妇安宁栓外塞、耳针和灯火灸,形成了内外合治的特色治疗方案。该患者因痛经日久,肝气郁滞,加重冲任瘀滞,且肝肾同源,肝气郁结,精血不能互化,故用经方四逆散行气活血、祛瘀止痛,缓解情绪焦虑烦躁,以“解四经之郁,以开胞胎之门”(《傅青主女科》)。同时,魏绍斌认为,冲任气血瘀滞,故需在四逆散、失笑散的基础上加用延胡索、白芷、香附、茯苓、桔梗、续断、莪术、三棱等加强活血、散结、通络之功,改善宫腔微环境和内膜容受性,并结合中药院内制剂内异康复片加强散结、止痛、调经之功。外治法予妇安宁栓,使药物直达病所,以改善盆腔微环境,并佐以耳针、灯火灸等中医外治法,加强补肾疏肝、活血止痛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