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治疗腰腿痛浴足邪秘方”

(2024-10-21 19:14:41)

治疗腰腿痛 浴足小“秘方”

时间:2024-10-0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毛德西

 

近几年,找我看病的中老年人逐年增多,还有那些产后妇女,其中腰腿痛者不在少数。他们听说我有一个足疗的“秘方”,都想要过来用用。我说那不算“秘方”,但也是两代人的经验方,用了七十多年了。

我岳父是一位老中医,他行医近七十年,终年八十二岁。他是一位全科医生,什么内科、外科、小儿科、妇科、骨科、皮肤科、五官科等疾患,到他那里都有方法治疗,特别是针灸、按摩手法非常熟练。这个足疗方也是他用了几十年的经验方。他传授给他女儿(我的夫人),我们又将此方传授给年轻人。就这样传来传去,使不少人受益。

我岳父的经验方是:透骨草、老鹳草、怀牛膝、墓头回等量,水煎熏洗,水的温度适中,再行足浴。经过应用以及患者的反应,我对其方进行了修正,方药如下:

生黄芪30克,当归30克,透骨草30克,老鹳草30克,苏木30克。女性加木瓜30克,男性加川牛膝30克。应用时要加花椒10克、生姜10克,与药物共装一个布袋内。第一次要水煎十几分钟,然后倒入足盆内,再加入白酒50毫升,姜汁醋50毫升。待水温适中,即可进行熏洗足疗。

需要说明的是,岳父用的墓头回是一味祛风湿的良药,但由于气味难闻,许多人不愿接受,故弃之不用。加入白酒与姜汁醋,一是加强活血化瘀作用,二是可以使药力进入皮肤、肌肉、筋骨,有通达经络、搜风除湿的效力。一位60岁的女性病人,由于脚跟痛,我给他开了一张泡足方,让她煎煮后洗浴足部。每剂药可洗浴三次(即三天)。她洗浴一周后,足面上的瘀血斑也明显消退,血管显得清晰,她由此而高兴地说:“泡足方这么神奇,让我的姊妹们都用一用!”

这个泡足方我在临床上已经用了近三十年,我的学生也在传承着这个方子,希望更多的中老年人用上这个方子,走起路来蹬蹬有力。(首届全国名中医  毛德西)

有一句谚语叫“十人九胃”。每个人都有过胃部不适的经历,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也许今天你只是觉得肚子胀,明天却让你疼痛难忍。无论这些不适程度是轻是重,你一定得当心,因为这是我们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

目前我国各种胃病的发病人数已有高达1.7亿,而且约半数的病人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患病。这种病还出现了低龄化趋势,统计数字显示,中学生的发病率已经高达53%

有一些方法可以自查是否存在胃病的隐患:

[转载]8月16日播出《吃药用腿不用嘴》2

   这么多人都存在胃病隐患,该怎么办呢?刘长信主任给大家介绍一个泡脚方。

[转载]8月16日播出《吃药用腿不用嘴》2

煎煮药物的方法:120克的药加入3升的水,开锅后再煮30分钟就行了。泡脚时需要注意的是:水温不宜过高,一般以40左右为宜。泡脚时间不宜太长,最多半个小时,老年人更是如此。最好用有一定高度的平底木桶,使水深浸没至小腿。配合这个泡脚方,按摩一些穴位可以增强疗效。

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足大趾(第1跖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太白穴是足太阴脾经原穴。“原”就是“本原”的意思。脾经本来就是气不足、血有余,而太白穴的蒸升之气可以较好地填补脾经经气的不足,成为脾经经气的供养之源。所以按揉太白穴可以补益脾气,缓解胃痛。

[转载]8月16日播出《吃药用腿不用嘴》2

梁丘穴的位置也好找,屈膝,位于髌骨外上缘上2寸。梁,屋之横梁也;丘,土堆也。梁丘的名字,是指本穴的功用为约束胃经经水向下排泄。本穴物质为阴市穴下传的地部经水,到梁丘后,因本穴位于肌肉隆起处,对流来的地部经水有围堵作用,经水的传行只能是满溢越梁而过,故名梁丘。

[转载]8月16日播出《吃药用腿不用嘴》2
    以上俩个穴位的按揉方法基本相同,每个穴位按揉35分钟,每分钟20次左右,以微感酸麻、胀痛为宜,一日两次。


生活中您是否会出现下面这些情况?

1. 是否感觉胃口特好,除了爱吃肉,而且偏爱甜食,体重不断增加?

2. 是否感觉腰围增加,上楼爱喘,不爱活动?

3. 脚后跟着地,下蹲,双手抱住膝盖,坚持1分钟起立。

做下蹲的动作是否很困难?肚子是否碍事儿?起身后呼吸是否顺畅?

  如果有的话,说明您已经需要注意你的体重了。肥胖不仅是单一的疾病,它可以引起多个系统的疾病,是多种疾病的罪魁祸首。肥胖病可以引起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骨骼系统的近70余种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腰腿痛等。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有钱难买老来瘦”。老祖宗说这句话的时候不一定做过科学研究,但将它放到现在来看,还是非常有远见的。对国内长寿老人的调查可以发现一个现象,就是长寿老人多为身材瘦小,这似乎间接地说明了这个问题。瘦人比肥胖人长寿,可能与肥胖者罹患高脂血症、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等疾病的比率明显高于瘦人有关。肥胖者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发病率是正常体重者的3倍;动脉硬化的发病率是正常人的23倍,癌症发病率是正常人的2倍。所以说,健康生活从减肥开始。

中医认为,肥胖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气虚为本,一是痰湿为标。

   补气治本方:党参30,白术30,桂枝30,生芪30。将以上药煎煮半小时后,兑温水至4042,泡洗双小腿。每天一次,每次30分钟,以全身发汗为宜,连续泡一个月。

   祛湿治标方:荷叶30,泽泻30,生大黄30,陈皮30。将以上药煎煮半小时后,兑温水至4042,泡洗双小腿,每天一次,每次30分,以全身发汗为宜,连续泡一个月。


足跟痛试试8个小招

 (2024-10-26 05:21:03)[编辑][删除]
足跟痛 试试8个小招
摘自2024-10-25中国中医药报
郭仲华 宁夏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
中医认为,足跟痛发病以肝肾渐亏、气血不足为根本,以外感风寒湿邪、气滞血瘀、外伤劳损为诱因,导致经脉痹阻,气血凝滞,筋骨失养,发为本病。正确养护足跟,不妨试试以下8个小招。

适度运动

不要让足跟过度疲劳或受到外力侵袭,每天适度户外运动,步行、慢跑时尽量选择健身步道。过度锻炼会损伤跖筋膜,加重局部无菌性炎症反应。锻炼后如出现足跟痛,应及时调整运动量,适当休息3~5天,防止进入“越痛越走”误区。

自我拉伸

勤做足底筋膜拉伸,将足趾前部蹬住床头或用手施加阻力,做脚趾缓缓背屈(伸展)动作。此法可改善足底跖筋膜张力,加强抗劳损功能,减轻局部炎症,缓解疼痛。每次做15~20个,每日做2~3次。

不要跺脚

随年龄增长,跟骨老化、长骨刺难以避免,但大多老年人都可与骨刺“和平共处”。如采用跺脚跟、踩碎石、养生锤敲打等过激的“土办法”试图消掉骨刺,可能会适得其反,甚至加剧局部炎症水肿,使疼痛加重。

减少承重

《素问·宣明五气》曰:“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足部承受着人体大部分重量,体重大、常负重、久站、穿硬底鞋等因素,均可造成足跟承受压力过大,跖筋膜损伤水肿,所以应注意改变这些生活方式。

防寒保暖

不论在户外或室内,都应注意防止足踝裸露,以免风、寒、湿邪侵袭,阻遏经络,导致气血瘀滞,不通则痛,诱发或加重病情。

食疗调补

饮食上,可经常吃点高钙食物,如奶制品、豆制品、海产品等。此季节不妨多吃点羊肉,喝点羊骨汤,还可配合人参、鹿茸、山药、肉苁蓉、枸杞、核桃、栗子、海参等同食。

中药浴足

取当归、威灵仙各10克,醋乳香、醋没药各8克,制川乌3克,加水1500~2000毫升,煎煮10~15分钟,倒入盆中泡足。每日1次,每次20~30分钟。可起到活血化瘀、祛风散寒、通络止痛功效。

足部按摩

选取穴位承山(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悬钟(在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涌泉(在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内庭(位于足背,第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太冲(位于足背,第1、2跖骨间,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中)、阿是穴(足部压痛点)等。每穴按揉2~3分钟,每日1~2次。可起到温经通络、散寒止痛、行气活血的作用。

[转载]风湿四病疗效判定标准

 (2012-09-02 19:36:59)[删除]
标签: 

转载

分类: 西医西药

(一)类风湿性关节炎

   近期控制:经治疗后受累关节肿痛消失,关节功能改善或恢复正常,RF、ESR恢复正常,且停药后维持3个月以上。

   显效:受累关节肿痛明显好转或消失,ESR、RF滴度降低;或ESR、RF已复常,但关节肿痛尚未消失。

   有效:经治疗后受累关节疼痛或肿痛有好转。

   无效:经治疗1-3个疗程(每疗程30天以上),受累关节疼痛无好转。

(二)强直性脊柱炎

   显效(显著好转):经治疗后受累部疼痛消失,活动功能改善或恢复正常,ESR恢复正常,X线显示骨质病变有改善或无发展,恢复日常劳动。

   好转:受累部疼痛减轻,活动范围增大,ESR降低。

   无效:经治疗1-3个疗程(30天为一个疗程)以上,受累部症状无改善。

(三)风湿寒性关节痛

   近期治愈:经治疗后受累关节、肌肉疼痛消失,关节恢复正常,血沉快者降至正常。

   显效:受累关节肌肉疼痛大部消失或明显减轻;血沉恢复正常,关节疼痛未消失者。

   有效:受累关节疼痛或肿痛有好转。

   无效:连续治疗1-2个疗程以上(15天为一疗程)受累关节症状无好转。

(四)风湿性关节炎

   近期治愈:受累关节疼痛消失,关节功能恢复正常,复查ESR、ASO,白细胞三项指标恢复正常,如有结节性红斑、环形红斑须消失。

   显效:受累关节肿痛明显好转或消失,复查ESR、ASO、白细胞未完全恢复正常;或三项指标已恢复正常,但关节肿痛尚未消失。

   有效:经治疗后受累关节疼痛或肿痛有好转。

   无效:经治疗一个疗程(30天为一疗程)以上,受累关节症状无好转。

吴旭:通督温阳治腰椎间盘突出症【草根一生】

 治疗腰腿痛浴足邪秘方” (2015-04-16 08:54:39)[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金陵医家验案(16)
吴旭:通督温阳治腰椎间盘突出症
http://www.cntcmvideo.com/zgzyyb/res/1/20150415/9941429061546456.jpg

    旭,男, 1940年生,江苏南通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名中医。1965年毕业于南京中医学院,1991年师承著名针灸学专家邱茂良教授。曾任江苏省中医院针灸科主任、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系主任、针灸研究所所长、江苏省针灸学会副会长、《中国针灸》编委。

    对中医“气”学理论和“经络”本质有较深的研究。早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过“活子”假说的设想,1995年发表了“活子振荡”说。率先开展了针灸急症研究。对一些急性痛症,摸索到一些有效学位和有效刺激法。开设胆石病专科,自拟了旨在恢复肝胆系统功能、消除产生结石病理机制的针灸处方和中药制剂“消食丹”。对于脑系的退行性病变,其表现或为反应迟钝、痴呆,或为行动蹒跚不稳等,主张益气养血与活血祛瘀、息风化痰不应偏废,针灸多从督阳经脉取穴。80年代中期,又率先开展了负压综合疗法,对一些常见病的治疗提高了疗效,缩短了疗程。

    主编《临床针灸学》等专著3部。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多项课题获得多个奖项和专利。

    患者戴某某,男,64岁,2010年8月23日初诊。主诉右侧腰腿部疼痛1个月余,加重3日。患者1个月前弯腰扫地时突发左侧腰腿部疼痛,放射痛,伴左下肢麻木感,昼轻夜重,活动后加重。3日前开始加重,不能下床。舌淡,苔薄白腻,脉滑。

    诊断:腰痛(寒湿痹阻)。

    治则:祛风除湿,温经通络。

    取穴:夹脊穴(从病变节段的上一椎至病变节段的下一椎)、腰阳关、大肠俞、环跳、秩边、阳陵泉、委中、悬钟、昆仑、风市。均取患侧。

    操作:穴位局部消毒后,采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分别针刺上述穴位,得气后(若为触电样感觉时当提针少许),将XS-998B光电治疗仪分别接于相关穴位(必用——夹脊穴的最上与最下穴,另选1组穴——环跳与委中或环跳与阳陵泉),波形为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次30分,每日1次,每周5次。

    二诊:患者左侧腰腿部疼痛稍减轻,伴放射痛,伴左下肢麻木感。

    三诊:患者左侧腰腿部疼痛减轻,间有放射痛,伴左下肢麻木感。

    四诊:患者左侧腰腿部疼痛明显减轻,间有放射痛,左下肢麻木感减轻。

    针15次后腰腿痛基本消失。

    按:腰椎间盘突出症多因破裂椎间盘压迫相应的脊神经根,或产生的化学物质刺激,使邻近神经根出现炎症及水肿,神经根周围的局部炎症反应是神经根痛的发生的重要病理环节。因此,治疗的关键是消除神经根周围的炎症、水肿,解除痉挛消除疼痛。

    中医将本病可归纳为“腰腿痛”,病机是风、寒、湿、瘀痹阻经络,不通则痛;或气血虚弱,经脉失养,不荣则痛。通督温阳法促进全身经气的运行,畅通病变部位的气机,促进局部水肿吸收,减轻炎性渗出,从而达到温阳散寒,通经止痛。

    “通督温阳”法,是吴旭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的治疗大法。吴旭教授认为通督不仅仅是采用督脉的经穴,而应该包括督脉、督脉络的穴位以及临近的足太阳经的背俞穴。吴旭教授认为,通过刺激督脉、华佗夹脊穴、太阳经背俞穴等相关穴位,可以疏通督脉及诸阳经经气,激发和加强阳气的温煦,推动气血在体内的运行,从而畅通气机,调和气血,恢复机体生理机能。

    临床运用上,可以配合灸法,但不是必需的手段。这里的“温阳”更多的是通过督脉经气的疏通,从而加强阳经经气推动全身气血运行,促进和提高机体的功能达到的。并非一般理解的艾灸温通,即通过采用通督的治疗手段,使机体产生温阳的效应。(江苏省中医院 艾炳蔚整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