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口腔溃疡伴下半身冰凉治验一则
时间:2024-10-0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6版 作者:廖成荣
王欢欢
谭某,女,42岁,2024年5月1日初诊。主诉:反复口腔溃疡伴下半身冰凉2年。2年前,患者无诱因出现反复口疮,往往是之前的口疮尚未完全愈合又出现新的口疮,且观察发现口疮及其周围多呈淡红色,少有破溃面,伴下半身冰凉,即使夏日炎炎也无暖和感,且小腹发凉。纳食可,夜间休息一般,二便正常。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细。
诊断:西医诊断为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诊断为口疮(上热下寒)。
治法:清热温下,引火归元。
方用乌梅丸合潜阳封髓丹加减:乌梅18g,细辛6g,肉桂10g,黄连片10g,盐黄柏10g,当归15g,党参片30g,花椒9g,干姜12g,附片(先煎)9g,砂仁6g,甘草片6g,鸡血藤30g,醋龟甲(先煎)12g。5剂,每日1剂,水煎服。
5月31日二诊:患者女儿前来就诊时反馈其母亲服药后效果出奇的好,现在口腔溃疡居然完全消失且无复发之象,且小腹发凉明显缓解,下半身冰凉也大为改善。
随访3月,诸症均无反复迹象,告愈。
按 患者以“反复口腔溃疡伴下半身冰凉”为主诉来诊,反复口腔溃疡看似热象,但是下半身冰凉、小腹发凉、舌质淡等又似乎为一派寒象,看着症状矛盾重重,病情寒热错杂,实际仔细分析其证候可知患者的寒象主要集中在下半身,热象主要表现在上半身,《诸病源候论》言:“阳气并于上则上热,阴气并于下则下寒。”指出上热下寒产生的根本原因即人体阳居于上部、阴伏于下部导致阴阳不能上下交互、输注周身。《素问·气交变大论》云:“阴厥且格,阳反上行……民病口疮。”阐释了阴厥反胜,阳气不下,逆反上冲,循经遂而成为口疮。肾为先天之本,其中肾阳为阳气之根本,且足少阴肾经从足底循喉咙上行抵舌,这也从侧面表明了口疮的发生应与肾或肾阳相关联。
现代人的饮食结构不协调,嗜辛辣肥甘、冷饮,生活作息不规律,阴阳无法正常相交,阳虚热浮体质患者也随之增多。此患者治疗应以寒热并治、清上温下、引火归元为主。主方选用乌梅丸清上温下,选用潜阳封髓丹引火归元。
取乌梅丸方义,方中乌梅味酸收涩,可以降气并止心中烦满;又以当归养血柔肝,以平肝风;蜀花椒温肝木、散肝寒,引火归原而温中下焦,细辛、桂枝、附子和干姜配伍,温下焦、散风寒;黄连、黄柏清下焦热;党参扶正祛邪。
潜阳封髓丹由砂仁、龟板、黄柏、附子、甘草组成。附子大辛大热,属阳中之阳,善行而不守,既直补坎中之真阳,又可收敛浮阳;龟板味咸性寒,入心肝肾经,可潜阳入阴、滋阴填髓。黄柏味苦性寒,归肾、膀胱经,有清热燥湿、泻火坚阴之效。《黄帝内经》言“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故黄柏其效在于坚阴,使归肾之气坚实。砂仁味辛性温,归肾、脾、胃经,能祛中宫之阴邪,纳气归肾,有引经之效;炙甘草味甘性温,可缓附片之毒性,更能调和诸药。全方用药精炼,诸药配伍意在引火归元,温肾阳,补肾水,以达阴阳平衡之用。
此外,患者反复口腔溃疡,且下半身冰凉,必然因气血不畅而造成血瘀,遂效仿首届国医大师班秀文用药经验,选用鸡血藤,取其养血、活血、通络之效。
众多药物合用,达到清上温下、引火归元之效。因方药对症,直指病机要害,故仅5剂而获大效,后随访诸症痊愈。(廖成荣
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 王欢欢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
缓解口腔溃疡的三妙招
(2024-11-09
10:22:46)[编辑][删除]
缓解口腔溃疡的三妙招
刘竹韵 吴遍 曾思涛 广东省中医院
提到口腔溃疡,许多人第一反应就是上火了,应该喝凉茶来“压火”,然而有些人却越喝越容易反复发作,那么口腔溃疡到底是因为什么而发生呢?
发病原因
口腔溃疡俗称“口疮”,是一种常见的发生于口腔黏膜的溃疡性损伤病症,多见于唇内侧、舌头、舌腹、颊黏膜、前庭沟、软腭等部位,呈圆形或椭圆形,覆盖着白色或黄褐色硬皮。在不治疗的情况下,本病一般7~10天左右可自行愈合。
西医认为,目前口腔溃疡的病因机制仍不明确,可能与遗传易感性、病毒和细菌感染、食物过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全身疾病、激素缺陷、机械损伤、焦虑等因素有关。
口腔溃疡归属中医“口疮”“口糜”“口疳”等范畴。关于其病因,古代医家有很多论述。《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岁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口疮,甚则心痛。”《诸病源候论》云:“腑脏热盛,热乘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令口舌生疮也。”脾开窍于口,络脉夹舌本,散舌下,故口疮与心、脾密切相关。《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说明心火亢盛也会发生口疮。中医认为,口疮并非单纯因为上火,而是有虚有实。《中华口腔科学》将本病分为脾胃伏火型、心火上炎型、肝郁蕴热型、阴虚火旺型、脾虚湿困型、气血两虚型等六种症型。
应对妙招
口腔溃疡发作时疼痛剧烈,局部灼痛明显,严重者还会影响饮食、说话,给日常生活造成极大不便,现教大家应对口腔溃疡的小妙招。
乌梅三豆饮
配方:乌梅5个(药店购买),白糖2调羹,黄豆50克,黑豆50克,绿豆50克。
做法及服法:乌梅及豆子全部放入砂锅,大火烧开转小火,熬2小时,出锅前加白糖调匀即可。当日煮当日喝,不要隔夜。容易腹胀者不吃豆子。
功效:方中黑豆入肾补肾,收敛虚火;黄豆入脾补脾,运化中气;绿豆清热,可以除相火;乌梅与白糖,酸甘化阴,滋生津液。
涂抹蜂蜜汁
蜂蜜外敷可以敛疮止痛,有助于促进细胞再生。治疗口腔溃疡时,用蜂蜜加水调匀(比例为110),用消毒棉签蘸蜂蜜水涂于溃疡面,15分钟后可进食或喝水,一天可重复数次。
耳穴贴豆
《黄帝内经》中记载:“耳者,宗脉之所聚也。”中医认为,耳朵是人全息反应区,人的五脏六腑均可以在耳朵上找到相应的位置,当人体有病时,耳朵相关穴区能找到反应点,刺激这些反应点及穴位,可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耳穴治疗口腔溃疡的步骤:让患者选取坐位或者仰卧位,对耳垂进行刮痧,刮完后将油擦拭干净后进行耳穴贴豆。将王不留行籽用胶布贴牢,贴于相应的耳穴上。主穴:口、舌、神门、内分泌。配穴:实证加耳尖、心、脾;虚证加心、胃、肾。贴豆后出现溃疡面白膜增厚,是身体正气修复溃疡面的表现,一般1~2次可见效。
、
甘草泻心汤治粘膜溃疡【草根一生】
(2014-10-08
19:08:58)[编辑][删除]

甘草泻心汤:甘草四两,炙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
十二枚,擘 黄连一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
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本书作者按:本方中应有人参三两。
甘草泻心汤在《金匮要略》中被作为治疗狐惑病的专方来使用的。狐惑病类似于现代医学的白塞氏综合征,也叫眼一口一生殖器综合征。因发病于头面与会阴,又有人称为终极综合证。然而,把甘草泻心汤作为狐惑病的专方看待,似乎仍未揭示本方主治的实质。狐惑病是以人口腔及生殖粘膜损害为主症,因此,可以把本方作为治疗粘膜疾病来使用,换言之,甘草泻心汤是粘膜修复剂。就范围而论是针对全身粘膜而言的,不仅包括口腔、咽喉、胃肠、肛门、前阴、还包括泌尿系粘膜乃至呼吸道粘膜,眼结膜等等。就病变类型而言,既可以是粘膜的一般破损,又可以是充血、糜烂,也可以是溃疡。临床表现或痒、或痛、或渗出物与分泌物异常等等,因其病变部位不同而表现各异。《伤寒论》中“其人不利日数十行,谷不化。”即是胃肠粘膜被下药损伤影响消化吸收所致。临床方面,甘草泻心汤既可以用于治疗复发型口腔溃疡,白塞氏病,也能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以及结肠炎、直肠溃疡、肛裂、痔疮等。结膜溃疡、阴道溃疡也能使用。不管是何处粘膜病变,均可导致病人心烦不眠,这可能与粘膜对刺激敏感有关。甘草是本方主药,有修复粘膜作用,如《伤寒论》以一味甘草治咽痛,即是咽喉部粘膜充血炎变。西药治疗胃溃疡的一味老药“生胃酮”,即是甘草制剂。总之,本方的临床运用要善于举一反三,不能被“蚀于喉”“蚀于阴”的条文印定眼目。
王LY,男,48岁,威县秦李庄人,2012年9月10日初诊。
被诊为白塞氏病6年。始自下肢起红斑。曾经住院两次,其中之一是北京DSM医院。另一个医院漏记,但也是在北京。先后服中药一年以上,基本无效。红斑硬而痛,口臭明显。同时有口腔以及阴部溃疡。病初双眼也受影响。曾经服用皮质激素,已经停用。食欲不佳,有挑食、厌食,消化不良。大便可。睡眠可,好头晕。体瘦,神躁,面白,眼周晦暗。脉见不足,舌苔略厚。血压110/80mmHg。处方如下:
党参15g,黄芪25g,当归15g,白芍15g,川芎10g,熟地20g,生地20g,陈皮15g,桂枝15g,茯苓15g,黄芩10g,黄柏10g,五味子10g,丹皮8g,连翘15g,生石膏粉20g,生甘草15g。常规水煎日1剂。
济生肾气丸、补中益气丸各9克日2次。
9月24日再诊:诸证悉退。患者大喜。
按:我看了看DSM医院的中药方,就是苦寒清热利湿之剂。该患者显然主要不是湿热,而是正夺为主。此后患者又继续服用上方三个多月,一直没有反复。近三年来没有再诊,应该是没有复发。患者初诊时很紧张,因为前医把他的病说得很顽固而且危险。患者就在北京包工程,经济条件比较好。但是,那里的大夫犯了方向性错误。然而,DSM医院几乎是专治白塞氏病的,网上一搜首先看到它。
以下附上关于白塞氏病的扼要知识。
白塞(氏)病又称为白塞(氏)综合征,是一种多种因素导致的全身性、慢性、血管炎性疾病,属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以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眼炎及皮肤损害为主要表现,因此医学上有时又称为口—眼—生殖器综合征。该病由土耳其医生Hulusi
Behcet于1937年首先报告而得以命名(Behcet disease,Behcet
syndrome)。其实,我国汉代医圣张仲景在其所著《金匮要略》中早就对该病有所描述,称其为狐惑病曰:“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目赤如鸠眼”。
中医认为,白塞氏病总因湿热。湿热内郁,邪毒化火,上下熏蒸,以致眼部受灼,腐蚀口腔、咽部及下阴。或因气血失和,阴虚有热,湿热邪毒乘虚而入,内外合邪,危害多端。故本病在临床上虚实夹杂互见。因此,中医按白塞氏病不同分型分别治疗。
口腔溃疡小妙方十则【草根一生】
(2014-10-23
05:17:13)[编辑][删除]
1、冰糖:长“口疮”时,在口里含几块冰糖,对“口疮”有一定疗效。
2、维生素C片:取维生素C药片适量,用一纸对折,把药片夹其中,用硬物对外挤压成面,把药面涂在"口疮"患处,一两次就有效。
3、云南白药:用云南白药涂患处,连续涂3天可痊愈。
4、花椒香油:用香油炸的花椒油涂于患处可治“口疮”。
5、葱白皮:从葱白外用刀子削下一层薄皮,把有汁液的一面向里,粘于患处,一日2-3次,三四天后可愈。
6、六味地黄丸:从六味地黄丸上取一小块放在患处,把嘴闭紧约10分钟,两三次后,“口疮”可减轻。
7、吃栗子:常食栗子,生的更好,可治口腔溃疡。
8、蜜汁含漱法:可用10%的蜜汁含漱,能消炎、止痛、促进细胞再生。
9、硫酸锌疗法:服用硫酸锌片或12%硫酸锌糖浆,每次40-80毫克,1日3次,一般连用5-7天即可痊愈。
10、木耳疗法:取白木耳、黑木耳、山楂各10克,水煎,喝汤吃木耳,每日1-2次,可治口腔溃疡。
口干眼干小妙方 【草根一生】
(2014-10-23
20:19:10)[编辑][删除]

中老年人容易口干舌燥,特别到了晚上,经常因嗓子发干而半夜醒来。口干有时候伴随着眼涩。口干的主要原因还是肝肾阴虚。
http://img.yy24.cn/2013/0101/20130101105115387.jpg
图:润眼明目的方子
1、枸杞子。口干的时候,取两个枸杞子洗干净,放在嘴里边含着它,很快津液就会从舌根里边生出来。还可睡前嚼服,而且量不能太小,要一两左右。此外还可以将枸杞子榨成汁儿,可清心安神解渴。
http://img.yy24.cn/2013/0101/20130101105141235.jpg
图:枸杞的日常用法
2、枸菊丸。菊花清肝明目,老年人包括一些年轻人,口干时眼睛也发干,就是说明肝肾阴虚,肝开窍于目。这种情况下就要将菊花与枸杞一起服用。做成杞菊丸。也可用菊花茶送服枸杞子,将枸杞子嚼碎吃掉。无论哪种方法,配伍上枸杞子都是菊花的五六倍。
http://img.yy24.cn/2013/0101/20130101105204284.jpg
图:菊花的妙用
3、黑小豆。黑色入肾,对于口干眼干者,补肾还可用黑豆。挑选黑豆时最好买那种比较小而紧的,饱满的,黑豆还有润肠通便作用。服用时选干的黑小豆,直接用开水送服,每天15到20颗。
http://img.yy24.cn/2013/0101/20130101105221270.jpg
口腔扁平苔藓治验二则
摘自2025-3-20中国中医药报
杨会明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明医堂 杨 希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卫生健康局
口腔扁平苔藓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黏膜慢性炎症性疾病,有致癌可能,大多数患者病程延绵五年以上至二十多年,不能治愈者极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笔者经过多年的临床验证,认为用中药治疗口腔扁平苔藓独具优势,通过中医调节机体内环境和机体外因素,用内服外敷的治疗方法,可达到病情减轻、症状缓解和彻底治愈的效果。现将验案二则整理如下,与同道共享。
案一
李某,女,57岁,2001年8月30日来诊。患者自述5年前确诊为口腔扁平苔藓,期间用中西药综合治疗手段效果不佳,反复发作。刻下:患者口腔颊黏膜溃疡,见白色网状斑块,舌部、牙龈均有溃疡,嘴唇上下均糜烂红肿,睡觉时上下嘴唇因糜烂红肿黏合在一起,张嘴则撕裂疼痛难忍。情绪焦虑,心烦意乱,失眠多梦,纳差,肚腹胀满,大便黏腻,小便黄。舌苔黄,有齿痕,脉沉缓。
辨证:湿热蕴脾,肝气郁结。
治则:调和脾胃,疏肝解郁。
内服方:炒白术15g,茯苓15g,陈皮9g,炙甘草10g,黄连9g,黄芩12g,栀子10g,北柴胡9g,泽泻10g,生地黄15g,合欢皮10g,合欢花9g,郁金9g,干姜9g,大枣3枚。15剂,水煎服,日1剂。
外用方:苦参100g,黄柏100g,蛇床子200g。打粉外敷。用药15天。
9月15日二诊:诸症明显减轻,遂守上方加麦冬10g、山药10g、玄参15g。15剂,煎服法同上。外用方继用。
9月30日三诊:患者口腔两颊黏膜、舌部、牙龈处溃疡消失,白色网状纹也变浅,嘴唇也没有糜烂红肿,完全正常,吃饭正常,眠好,精神状态佳。
随访10年未复发。
按
《黄帝内经》曰:“火气内发,上为口糜。”笔者认为火为本病重要致病因素之一。现代人多偏食辛辣厚味,或外感湿热邪毒,引起湿热蕴结脾胃,湿热久郁化火;加之情志不遂,明代医家赵献可提出“凡郁皆肝病”的观点,郁怒不畅使肝气郁结,既会犯脾克胃,致脾胃损伤,脾湿胃火内生,循经上扰,熏蒸于口舌,发为本病。首诊予黄芩、黄连、生地黄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栀子善清肝热并导热下行,利三焦;陈皮理气散浊,醒脾调中;白术、茯苓、泽泻利水渗湿;柴胡疏肝解郁,使肝气条达,升达清阳;合欢皮、郁金行气解郁;干姜、大枣健脾;甘草甘缓和中。外用方打粉外敷,苦参、黄柏、蛇床子清热利湿。二诊,加麦冬、山药、玄参,加强健脾滋阴之效。三诊,诸症皆除。
在本病初起阶段,重在清热利湿、疏肝解郁,意在顾本及标,控制症状;症状缓解稳定后,加入健脾滋阴之品,意在培土固本,以改善患者体质,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各个阶段都要牢记中药内外兼治可以提高对口腔扁平苔藓的临床疗效,有效改善口腔的黏膜病损。
案二
孙某,女,85岁,2019年7月1日来诊。患者诉口腔两颊、舌部有多块溃疡面,有白色网状纹,上下嘴唇糜烂红肿疼痛,情绪烦躁,每天只能轻度睡眠1~2小时,身体严重缺乏营养。情绪烦躁,口干尿黄,舌苔黄腻,有齿痕,脉沉弦滑。
辨证:心经热盛,脾湿肝胃热盛。
内服方:生地黄15g,丹参12g,麦冬10g,党参15g,炒白术12g,炒苍术12g,玄参15g,黄连9g,黄芩10g,炒白扁豆15g,北柴胡9g,栀子9g,甘草9g,山药10g,牡丹皮10g,泽泻10g,茯苓15g,黄芪18g,生石膏25g,莲子芯6g,浮小麦30g,大枣3枚,灯芯草5g,赤芍12g。15剂,水煎服,日1剂。
外用方:苦参100g,黄柏100g,蛇床子200g。打粉外敷。用药15天。
7月15日二诊:内服外用15天后,口腔两颊、舌面、牙龈、嘴唇糜烂明显减轻,睡眠也明显改善,情绪稳定。守上方加西洋参6g、薏苡仁15g。配合外用方随证加减打粉外敷患处。
7月30日三诊:患者口腔两颊、舌面、牙龈、嘴唇溃疡面基本愈合,两颊白色网状纹也变浅,已无明显迹象,饮食已正常没有刺激感,睡眠正常情志好,随访5年未复发。
按
笔者认为口腔扁平苔藓与心脾有密切关系,《圣济总录》载:“口舌生疮者,心脾经蕴热所致也。”认为外邪侵入机体,郁而化热,传于心脾,热气上冲,浸淫口与舌,形成口舌生疮;脾为后天之本,脾虚则水谷不化,痰湿内生,湿浊蕴结于口腔黏膜,发为本病。亦与肝密切相关,肝郁化火,心肝火旺,心火夹胃火上炎,口腔黏膜为之灼伤,发为本病。因此,本案治疗应从心脾肝切入,宗《素问•三部九候论》“实者泻之”之法治之。
全方寓清热泄脾散、参苓白术散、增液汤之意,清心脾积热同时,恐耗伤阴津,机体阴津不足、内生燥热,宜滋阴降火、生津润燥,重后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源本同治,可防止症状反复,疾病得愈。外用方清热收湿敛疮。寒热并用,补泻结合,内外同治,加速愈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