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医药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经验体会

(2024-10-04 13:06:04)
周仲瑛治流行性出血热医案三则 医案一  张某,女,19岁。以“畏寒、发热2天”为主诉,于1992年11月18日初诊。患者2天前突然畏寒,发热,伴头痛,腰痛,次日畏寒消失,高热不退,今晨体温39.9而来院就诊。刻下:高热,微汗,口渴欲饮,恶心呕吐,大便秘结(2日未解),头痛,眼眶痛,腰痛,全身痛,小便短赤。查体:体温40.3,脉搏102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110/70mmHg,精神萎靡,神志清楚,面红目赤,颈胸潮红,皮肤黏膜隐有少量出血点,心率102次/分,心律齐,两肺(-),腹部平软,肝脾肋下未及,两侧肾区触痛(+),叩击痛(++)。舌质红,苔黄燥,脉小数。化验检查:白细胞8600/mm3,中性71%,淋巴20%,异型淋巴细胞9%,血红蛋白130g/L,红细胞380万/mm3,血小板46000/mm3,尿常规蛋白(++++),血尿素氮85mg/dl,血肌酐14mg/dl。  诊断:(气分证型)疫斑热(西医称为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  治则:清气解毒、通腑泄热、凉血活血。  方剂:白虎承气汤加减。  方药:清瘟口服液,由银花、大青叶、生石膏(先下)、知母、大黄、赤芍、白茅根、鸭跖草等组成,1次10ml,1日4次口服。药后1小时45分钟,大便1次,体温降至40.1,药后3小时50分钟,大便1次,体温降至39.9;药后6小时大便1次,体温降至39。  二诊(1992年11月19日):患者头痛、眼眶痛、全身痛、腰痛减轻,口渴,纳谷不香,疲劳乏力。体温39.2,精神萎靡,面红目赤,颈胸潮红,皮肤黏膜有少量出血点,昨日24小时尿量1800ml,大便3次。舌质红,苔黄燥,脉小数。继予清瘟口服液,1次10ml,1日4次,口服,连用2日。  三诊(1992年11月21日):体温37.5,稍有头痛、腰痛,食欲略增,疲劳乏力,精神委靡,面红目赤,皮肤黏膜少量出血点,肾区叩击痛(+)。昨日大便2次,24小时尿量2000ml。复查血常规:白细胞7200/mm3,中性72%,淋巴28%,红细胞380万/mm3,血红蛋白138g/L,血小板6.8万/mm3,血尿素氮18mg/dl,血肌酐2mg/dl。尿常规:蛋白(++)。药用清瘟口服液1次10ml,1日3次口服,连用2日。  四诊(1992年11月23日):昨日24小时尿量2300ml,大便2次,体温降至正常。刻下:腰膝酸软、无力,头昏目糊,干涩,口干,体温36.8,复查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均恢复正常。证属肝肾阴虚,治予调补肝肾,方选六味地黄丸加减。方药:生地10g,熟地10g,山萸肉10g,茯苓15g,枸杞子10g,制首乌10g,川石斛10g,玄参10g,丹皮10g,怀牛膝10g,5剂。  患者越过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直接进入恢复期,于1992年11月28日治愈出院。  按:对温热病气分证的治疗,必须遵循“到气才能清气”的原则,不应妄投凉营之品,以免凉遏太早,导致邪热内陷入里。但就疫斑热来说,由于卫气营血传变过程极为迅速,在气分阶段甚至卫分阶段,邪热多已波及营分,因此到气就可气营两清,只要见到口渴,面红目赤,或肌肤黏膜隐有皮疹,舌红,少津等症,就须在清气的同时,加入凉营泄热、凉血活血之品,以防病邪进一步内陷营血。本例在发热早期应用清气凉营剂,故能明显缩短病程,使其越期而过。 医案二  李某,男,34岁。患者于1984年11月20日,以“突起畏寒、发热(体温最高时达39.8)4天”为主诉来诊。刻下:头痛、眼眶痛、腰痛、周身骨节酸痛,神疲乏力,口干口渴,恶心呕吐频作,食欲不振,腹胀腹痛,大便2日未解。体检:体温39.2,呼吸24次/分,血压135/90mmHg,神志清楚,精神萎靡,面色潮红,球结膜充血水肿,“V”字胸,口腔黏膜及腋下出血点密集,两肺未闻及干湿罗音,心率96次/分,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肝脾未触及,全腹压痛明显,肾区有触痛、叩击痛(++),四肢无浮肿,神经系统阴性。舌质红绛、苔黄干燥,脉细滑数。血常规:血红蛋白120g/L,白细胞10.5×109/L,中性粒73%,淋巴27%(异淋2%),血小板60×109/L。  诊断:(气营同病,热毒炽盛,阳明腑实,阴液耗损型)疫斑热(西医称为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  治则:清气泄热、凉营解毒。  方药:大青叶30g,生石膏50g,金银花30g,知母、赤芍各15g,生大黄10g(后下),白茅根30g,配合西药支持疗法。药后2小时身出微汗,体温开始下降,解稀便3次,26小时后体温降至正常,服药5剂,恶心呕吐消失,食欲渐增,尚有口干口渴,尿量增多,继以养阴清余热之剂调治。1周后诸症均除。复查血常规:白细胞7.2×109/L,中性粒68%,淋巴32%,血小板120×109/L,于1984年12月5日痊愈出院。  按:本例患者处于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气营同病,热毒炽盛,阳明腑实,阴液耗损,周仲瑛施以清气泄热、泻火解毒、凉营化瘀方法,及时控制高热,中止病情传变,缩短病程。故效若桴鼓,用药仅26小时体温正常,大便得通,5剂后恶心呕吐亦除,食欲渐增,尿量增多,继以养阴清余热之剂调治,诸症霍然而愈。全案理法分明,环环相扣,步步为营,疗效显著。 医案三  葛某,女,35岁。患者1983年12月31日入院,1984年1月17日出院。6天前突起畏寒发热(体温在38.5以上),头痛,眼眶痛,腰痛,周身骨节疼痛,神疲乏力,口干口渴,恶心呕吐频作,食欲不振,腹胀腹痛,大便2日未行,小便量少,尿闭1天,适值经期,经来量多,色鲜红。诊断为流行性出血热发热少尿期,收治入院。体检:体温37.4,呼吸20次/分,血压150/105mmHg。神志清晰,精神萎靡,面色潮红,球结膜轻度充血水肿,“V”字胸,口腔黏膜及腋下出血点密集,两肺未闻及干湿罗音,心率98次/分,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肝脾未触及,全腹压痛明显,肾区叩痛(++),四肢无浮肿,神经系统阴性。舌质红绛,苔黄干燥,脉细滑数。血常规:血红蛋白140g/L,白细胞18.5×109/L,中性83%,淋巴17%(异淋1%),血小板 60×109/L。尿常规:尿蛋白 (+++),脓细胞(+++),红细胞少,血尿素氮20.6mmol/L,肌酐380μmol/L。  辨证:营血同病,瘀热里结阳明,壅阻肾与膀胱,耗伤阴液,且有热入血室之虑。  治则:泻下通瘀,清热凉血,佐以滋阴利水。  方药:生大黄15g(后下),芒硝10g(分冲),枳实、桃仁、丹皮各10g,生地30g, 麦冬15g,白茅根30g,猪苓15g,日1剂。  药后3小时即见二便通利,解稀便2次量多,腹胀腹痛显减,翌日24小时尿量为1400ml。服药4剂,恶心呕吐消失,食欲见增,热退脉静,尚有口干而渴,舌红苔少,尿量增至每日4000ml,继以增液汤加味调治,1周后诸症均除。复查血常规:白细胞7.0×109/L,中性71%,淋巴29%,血小板140×109/L,血尿素氮7.0mmol/L,肌酐132μmol/L,尿蛋白阴性,痊愈出院。 

往期推荐

国医大师周仲瑛: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的6个药对

国医大师周仲瑛论治肺炎经验

国医大师周仲瑛讲临证选方要领

流行性出血热以热疫毒邪为主因,故治疗原则为清热解毒,顾护津液。本病病急证验,病初切忌辛温助阳发汗,也不可固执一法而终,应中西医结合运用多途径给药,以防变生险证。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VibELbrMqicXMGTD0rlJt5RBn57HYlVGpSg2wcDsUkiaxY7p8TPbJHp8geF1Ho4xxN4LlOdzic0CDZtjocJq0bgUXg/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1、发热期(1)邪郁卫分:治法:辛凉解表,清热解邪。常用银翘散加减。银花、连翘、板蓝根解毒清热;薄荷透表;桔梗甘草轻宣肺气;鲜芦根生津止渴;黄芩清上焦之火;丹皮、丹参凉血化瘀;白茅根利尿祛湿,凉血清热。恶寒甚,卫表症状重加荆芥穗、豆豉、牛蒡子;渴甚加天花粉;壮热面赤如醉,脉洪为卫气同病,可加石膏;腰痛者加杜仲、知母;面红赤,胸腋瘀点外露,为“卫营”并见,加生地、赤芍、白薇等。(2)热在气分:治法:辛凉清气,滋阴解毒。常见白虎汤加减。石膏清泻里热;知母清热生津;加双花连翘、板蓝根清热解毒;加麦冬、元参生津滋阴;竹叶清热利尿;大黄通腑泄热。(3)热入营血:治法:清热解毒,清营凉血。常用清瘟败毒饮加减。方中石膏、知母清阳明气分大热;犀角(或水牛角代)、生地、丹皮、玄参清营凉血解毒;黄芩、栀子、银花清热泄火解毒:竹叶清心除烦;大黄通腑泄热;甘草调和诸药。出血重加三七粉、大小蓟;神昏谵语加安宫牛黄丸;痉厥抽搐加钩藤、僵蚕、羚羊粉等。2、低血压期(1)热厥:治法:清气凉营。益气生津,扶正祛邪。常用生脉散合清营汤加减。方中犀角、生地清营凉血;银花、连翘、黄连清热解毒;元参、麦冬滋阴生津;合用人参益气养阴。兼口渴、舌绛苔黄躁加用石膏、板蓝根;昏谵显著加安宫牛黄丸一丸化服;顺逆者加柿蒂10个,枳实6g;出血明显者加三七粉6g冲服。(2)寒厥:治法:回阳救逆。常用方生脉散合参附汤。方中人参、附子回阳益气;麦冬、五味子生津止渴敛汗。汗出不止者加煅牡蛎、煅龙骨;正气衰者加用黄芪等;昏谵者加至宝丹化服。3、少尿期

(1)热瘀阻闭:治法:凉血化瘀,通下利尿。常用方药有犀地猪苓汤加减。犀角、生地清热凉血;赤芍、丹皮凉血散血;猪苓、泽泻、滑石清热利湿,大黄清热降火等。

(2)肾阴衰竭:治法:补益气阴,滋肾利水,常用加味知柏地黄汤。配用导泄药,番泻叶15~30g,2次分服。此期可用中药透析一号:大黄30g、丹参30g、黄芪30g、槐花20g、红花20g、板蓝根12g,制成1000m1,结肠透析,每日6~8次。

(3)湿热犯肺:治法:泻肺利水,化瘀导滞。常用葶苈大枣泻汤合承气汤加减。痰多加竹沥、天竺黄、栝蒌。瘀滞严重加丹皮、桃仁、赤芍。




少尿期其它配用方药:

 

(1)导泻逐水疗法:桔梗白散:桔梗、贝母、巴豆霜各400mg,冲水口服。大黄、芒硝导泻:大黄30~60g、芒硝15g,泡水口服。番泻叶导泻:番泻叶15g泡开水500m1,每小时1次,连服2~3次。或番泻叶15~30g煎至100m1,日分2次。

(2)中药结肠透析疗法。

(3)肾区热敷法:适用于肾失化气行水,膀胱无尿尿闭者。方药组成:丹参30g、桃仁15g、佩兰15g、赤芍15g、木香12g、细辛5g、忍冬藤15g、车前子20g、桂枝15g。每日两剂,加水适量煎30分钟,装入布质药袋,置于双肾区,持续湿热敷,冷则再行蒸热使用。

 

 

4、多尿期

      肾气不固。证见尿频量多,入夜尤甚,倦怠无力,头昏耳呜,口渴多饮,舌红苔少而干,脉虚大。严重者可因正气过损,再度虚衰。治以补肾固摄,育阴生津。常用右归丸加减。津液耗损明显,加用生地、玄参、麦冬育阴生津。

5、恢复期

     气血两虚。证见头晕,腰酸、困倦无力,苔少舌质淡,脉虚软。治以调理脾胃,益气养血。常用八珍汤加菟丝子、制首乌、鸡血藤、陈皮、谷芽等。

  2.中医治疗

  出现这种疾病的时候,也可以采取中医治疗,针灸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治疗方法,一般可以选择曲池穴,大椎穴,足三里穴,百会穴,少商穴等穴位进行针灸,缓解病情。


二、如何预防流行性出血热

  1.防鼠灭鼠

  因为老鼠是这种疾病的主要传染源,所以积极的灭鼠可以消灭传染源,防止老鼠进入室内,防止与老鼠密切接触,积极清扫老鼠的粪便、尿液等,可以有效的切断传播途径,防止这种疾病的出现。

  2.接种疫苗

  现在预防这种疾病的疫苗已经问世,所以在流行区的人,或者担心传染这种疾病的人,可以接种疫苗预防。



异病同治因病机疏风和营清湿热【草根一生】

 (2015-04-16 20:40:33)[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国医大师路志正临证经验
异病同治因病机 疏风和营清湿热
——盗汗伴瘾疹案辨治解析
刘建 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

    刘某,女,44岁,2014年6月21日初诊。就诊时令:夏至。

    患者主诉夜间盗汗2年,阵发性荨麻疹半年。患者2年前开始出现盗汗,汗出如油,未规律服药,近半年出现阵发性慢性荨麻疹,呈风团状红斑,瘙痒难忍,一周自行消退,全身乏力,精神困顿,昏昏欲睡,纳谷不馨,餐后胃脘胀痛,嗳气,平素嗜食生冷辛辣,畏寒恶风,多梦易醒,大便不调,2日1次,不成形,小便调。

    望其形体适中,面色不华,舌质暗红、边尖赤,苔薄白,诊其脉沉小滑、尺弱。

    证属:脾气虚弱,卫表不固。

    治法:疏风祛湿,运脾和胃。

    方药:五爪龙30克,生黄芪15克, 炒苍术15克,炒白术12克,防己15克,防风15克,蝉衣12克,桂枝8克,赤白芍(各)12克,地肤子15克,炒杏仁9克,炒薏苡仁30克,炒三仙(各)12克,砂仁8克,黄连6克,炒枳实12克,白花蛇舌草15克, 六一散(包)15克, 生姜1片为引, 14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服药后效微,餐后腹胀,食欲不振,伴左侧季肋隐痛,夜寐多醒,子时后盗汗,甚则如水淋漓,身躁热,间断出现风团状红斑,伴痒,神疲乏力,倦怠嗜卧,大便不成形,1日1~2次,大便前腹微痛,畏寒四肢欠温。望其神疲语微,面色晄白,舌体适中、质红绛、苔薄黄,诊其脉沉细小滑。路志正据其脉证,知系湿热蕴滞,同时兼有中土脾胃虚寒之象,故于上方去地肤子 、砂仁、黄连。加入盐知柏各6克,炮姜6克,荷叶12克,炒蒺藜12克。桂枝改10克, 炒三仙改各15克,白花蛇舌草改20克,以运脾胃,清湿热,化浊邪,疏风和营。上方共计14剂,水煎服 ,日1剂。

    茶饮方:太子参12克,炒薏苡仁40克,荷叶12克,丹皮12克,赤小豆15克,蝉衣10克,绿萼梅9克,玫瑰花8克,芦苇根各15克,共计7剂,代茶饮,2日1剂。

    同时,路志正建议饮食宜清淡,少食油腻肥甘。

    三诊:患者述服药后,食欲有增,腹胀、左侧季肋痛减。夜寐易醒较前有所改善,子时盗汗减,以胸至头部为甚;近期未出现风团状红斑,身畏寒,全身乏力好转,昏昏欲寐,大便较前成形,1日2次,小便调,咽干喷嚏。望其面色不华,舌体适中、舌质暗红、苔薄腻。诊其脉沉小滑无力。路志正见已收效,遂适时化裁,施以温胆宁心,清化湿热为治。

    方药:五爪龙30克,功劳叶15克, 荷叶12克,蝉衣10克,炒苍耳子8克,炒黄芩10克,莲子心8克,青蒿15克,盐知柏各6克,炒枣仁20克,合欢皮15克,白芍15克, 桂枝6克,甘草6克,生龙牡(先煎)各30克。

    茶饮方:上方去赤小豆加西洋参(先煎)6克,麦冬10克,桑叶8克,共计7剂,代茶饮,2日1剂。

    四诊:患者述服药后,子时盗汗、夜寐易醒较前大为改善,身畏寒,昏昏欲寐、全身乏力、咽干喷嚏好转,大便较前成形,1日2次,小便调,望其面色转泽,舌体适中、舌质暗红、苔薄腻。诊其脉诊沉小滑。路志正见已收效,遂效不更方,再进14剂,茶饮方继进7剂,其病告愈。

    按:盗汗是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症。早在《内经》中即对汗的生理及病理有相当认识。如《素问·宣明五气论》:“五脏化液,心为汗。”《素问·评热病论篇》:“汗者,精气也。”《证治准绳·盗汗自汗》说:“眠熟而汗出者,曰盗汗,又名寝汗。”《丹溪心法·盗汗》说:“盗汗属血虚、阴虚。”临床治疗多以滋阴降火、清肝泄热、化湿和营为法。瘾疹多为卫表不固、风邪袭表而成。本案乃脾气虚弱,卫表不固所致,故国医大师路志正先期治以疏风祛湿,运脾和胃、固表敛汗之法乏效。二诊时辨为湿热蕴滞,兼有中土脾胃虚寒之象,在上方基础上,改加运脾胃,清湿热,化浊邪,疏风和营之品(盐知柏、炮姜、荷叶、炒蒺藜、桂枝、 炒三仙、炒薏苡仁、赤小豆等);收功后,适时化裁,再以温胆宁心,清化湿热为治。俾脾胃调和,运化复常,卫表得固,湿热得清、阴阳调和,则汗敛疹消,诸症得蠲。

水逆火逆与水法火法
梁华龙 河南中医学院

    《伤寒论》中凡是治疗失误而使疾病性质或程度发生变化,统称为“逆”,所以变证的治疗原则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误用汗、吐、下法产生的变证有很多,而只有误用水法和火法误治的变证,称为水逆或者火逆。

    所谓水法,就是以冷水或者热水,采用灌、潠、洗等方法治疗伤寒发热,如《伤寒论》中第75条“……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第141条:“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及白散方后注:“……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潠之、洗之,益令热劫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则烦”等原文,记载了用灌、潠、洗等方法退热,造成的各种变证。灌,有强行使喝下的意思,如《韩非子·说疑》中有:“不能饮者以筒灌其中”句子,即强令大量饮入热水,藉以强迫出汗退热。潠,即冷水淋浴,以冷水淋浴,对于高热病人,一则意欲物理退烧,一则意欲激发人体能量,达到出汗退热的目的;洗,即泡热水澡,以泡热水澡的方式强迫出汗退热。利用这些水法,偶尔也有能够出汗退热,治愈发热性疾病的,但其出汗的程度难以控制,非太过即不及,很多容易产生一种叫作“水逆”的变证。水逆,其表现多为“喘”、“烦”、“意欲饮水,反不渴”、“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肉上粟起”等,可以相兼出现,也可单独出现。

    所谓火法,是指当时人们以火热强迫取汗以达到治疗伤寒的一种方法。根据文献记载,火法包括了捂法、熏法、熨法、灸法、烧针、温针等等。

    捂法,就是利用辅助物品,捂紧病人,使其热量不能发散而强迫出汗,类似于现代用被子捂汗。最典型的捂汗是一种热蒸捂汗,其方法大略是:将湿地掘出长、宽、深的尺度略大于病人的长坑,然后以木柴置坑中点燃,将坑底及周围泥土烧热,立即除去灰烬,以鲜桃树叶子铺垫,置病人于坑中,周身盖满桃叶压实,待病人大汗出后,除去桃叶,将息护理。以此法治疗伤寒头痛、发热、恶寒的表证。《汉书·苏武传》有“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的记载,即是此类火法迫汗的例子。

    熏法是利用点燃柴草烟熏的方法,促使病人出汗。该法现代还有医疗条件较差的偏远地区的人们,经过改良加入硫黄用来治疗疥疮。其方法是掘地并垒砌如地锅灶形状,上立芦席成圆筒状,病人站立芦席筒中,从脖子处以下封严实,点燃灶中柴草,用烟熏病人的周身,以耐受并汗出为度。用该方法治疗疥疮时,将柴草上撒适量的硫黄,然后烟熏疥疮病人,然后将其所接触之衣被、用品皆用此法烟熏,达到不再重复感染复发的目的。

    熨法是将陶砖或陶瓦置火中烧热,取出后快速在水中沾一下拿出,以布帛包裹,取其热度熨烫病人的背部或其他相关部位,类似于现代的物理疗法的各种理疗,以此来迫使病人出汗。

    烧针就是将针灸针置火上烧红,立即刺入相关穴位或者部位,达到迫使病人出汗的目的。

    温针即将针灸针刺入相关部位或部位,然后加热针柄,使热气传递到体内,借以发汗。

    捂、熨、熏等方法现在已经基本无人使用,而烧针、温针还有人偶尔用用,灸法目前则是一种常用的治病方法,但大多不用灸法治疗外感了。

    《伤寒论》中记载了上述多种不同的火法发汗,同时在第111条:“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第112条:“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第113条:“……被火者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笼统地提出“火迫”、“火劫”、“被火”等误治方法,其实际都是使用了上述的火法,只是不知道是其中的哪一种。火法迫汗退热,由于其度更难把握,所以比起水法来,引起的变证更多。火逆的表现尤为复杂,以神、色异常表现为主,比如发黄、烦躁、惊狂、谵语等,且极易波及血分。

    不管是任何一种火法,在当时医疗条件简陋的背景下,都起到了治疗伤寒病的作用,但因其汗出程度难以控制,所以往往因为迫汗而造成诸多变证,使用火法而造成的变证,在原文中称之为“火逆”。由于病人的性别、年龄、体质、病情等等都各不相同,所以火法造成的火逆证也就有千变万化,其治疗和预后也千差万别。

    火法是为迫汗而设,汗为心之液,生于阴而出于阳,阳加于阴而谓之汗,所以火逆证多为心阳损伤,但也有损伤津液和营血的。

    火逆证作为一类证候在《伤寒论》第110条至第119条中提出,可见当时火法应用非常普遍。在这10条原文中,介绍了火法的种类,分别有熨法、熏法、灸法、烧针、温针,同时也提到了火劫、火迫,此二者是对火法的笼统说法,大致是说用火法劫汗、迫汗,而不一定局限于火法中的某一种。提出了火逆证的病机,均为伤及阴津或者阳气,犹以损伤心阳之气最为常见,所以其症状表现多在阴津不足或心神失常方面。治疗方面仅就心阳受伤提出了补益心阳、重镇安神或者平冲降逆的治疗大法,而对阴津损伤者除了期待机体自行恢复外,没有给出方药,后世多以养阴生津清热为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