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柴胡百花汤

(2024-10-04 05:14:07)
柴胡百花汤
摘自2024-9-4中国中医药报
张洪洲,男,1946年出生,河北省馆陶县中医医院终身名誉院长、主任医师,河北省名中医,全国基层名中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60余年,对心脑血管病、脾胃病及妇科病等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发表论文20多篇,获邯郸市科技进步奖一项,河北省科技进步奖两项,出版著作9部。
组成:柴胡10g,白芍12g,枳实10g,百合30g,生地黄15g,合欢花20g,夜交藤20g,远志10g,茯神10g,酸枣仁30g,炙甘草6g。
功能:疏肝解郁,清热安神。
主治:情志不舒,失眠多梦,心中焦虑,忧郁精神紧张,心悸心烦,喜悲欲哭,坐立不安,舌质淡暗舌尖红、苔薄白,脉弦数等,证属气郁兼阴虚内热者。
方解:失眠,中医称不寐,《黄帝内经》称为“目不暝”“不得眠”“不得卧”等。现代社会,人们生活与精神压力大,就诊的失眠患者中,以情志不遂、精神状态不佳者较多,年龄趋于年轻化。
柴胡百花汤是由四逆散合百合地黄汤加合欢花、夜交藤、远志等药组合而成,调畅情志与滋阴清热安神并举。方中柴胡、白芍、枳实、甘草为四逆散之意,可疏肝解郁、柔肝缓急,有利于气血舒畅。肝为魂之处、血之藏,肝疏泄功能正常则魂有所寄、神有所安。百合地黄汤为百合病而设,有滋阴清热、镇静安神之效,方中百合色白入肺,养肺阴而清气热;生地黄色黑入肾,共益心阴而清血热,用于治疗阴虚内热兼上扰心神。合欢花、夜交藤、远志、茯神解郁安神助眠,酸枣仁养肝补心。全方集四逆散、百合地黄汤之长,共奏解郁安神,滋阴清热,养心助眠之功,使患者气机条达,肝经郁热得除,心肺之阴得滋,心神得养,百脉因之调和,故五脏真元通畅,则卧得以安,夜得以眠。
加减:失眠伴心神不交者,可加黄连、肉桂以交通心肾;心烦内热较甚者,加栀子、淡豆豉以清内热;气郁甚者,加香附、郁金以理气解郁;有夜间惊恐者,加龙齿、珍珠母以镇惊安神;兼见盗汗,加五味子、牡牡蛎、浮小麦以安神敛汗;倦怠乏力伴心烦、心悸者,加太子参以益气养心;心肝阴虚失眠者,可加酸枣仁汤;喜悲欲哭者,可加甘麦大枣汤。
(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中医医院张洪洲传承工作室 王开 张俊燕整理)

想要睡得香辨证用好这几味药

 (2024-10-01 04:15:06)[编辑][删除]
想要睡得香 辨证用好这几味药
摘自2024-9-27中国中医药报
刘锋 李敏 王春苗 山东省淄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失眠,“不寐”,基本病机与心神不宁、脑髓失养、阴阳失调、营卫不和有关。人的一生中睡眠占了三分之一时间,睡眠质量关乎健康。对失眠的调治中,酸枣仁、茯苓、百合、五味子、刺五加等使用较多。
茯苓
分为茯苓片、茯苓块、茯苓个,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功效,治疗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症状。茯苓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如挥发油、多糖类、三萜类等,以茯苓多糖和三萜类为主,具有抗衰老、免疫调节、保肝等作用。
茯苓可以做成茯苓糕或茯苓汤食用,茯苓糕具有健脾益气、安神宁心的功效,能助小儿脾气健运,促进消化,加快生长发育。还可制成茯苓莲子糕或搭配酸枣仁茶食用,对改善失眠有一定的疗效。
五味子
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唐代《新修本草》记载,“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此则五味具也”,故习称“五味子”。五味子味酸、甘,性温,归肺、心、肾经,具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的功效,可用于治疗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悸失眠。五味子具有镇静催眠、抗惊厥、抗抑郁、镇痛、健脑益智的作用。
百合
药用百合为百合科植物卷丹、百合或细叶百合的干燥肉质鳞叶,百合地下茎为鳞茎,鳞叶层层包裹,有数百片,故称“百合”。《本草纲目》中记载:“百合新者,可蒸可煮、和肉更佳。干者作粉食,最益人。”百合药食同源,其味甘、性寒,归心、肺经,具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的功效。
百合地黄汤是《金匮要略》中的经典名方,由百合和地黄组成,古代常用该方治疗“百合病”(以神志恍惚、精神不定为主要表现的情志病),现代中医主要用于改善睡眠,调节焦虑和抑郁,对于阴虚型不寐具有较好的疗效。此外,百合知母汤、百合安神汤等对于睡眠障碍的患者均有较好的疗效。
刺五加
刺五加为五加科植物刺五加的干燥根和根茎或茎,刺五加味辛、微苦,性温,归脾、肾、心经,具有益气健脾、补肾安神的功效。基于刺五加具有抗疲劳、抗衰老、抗氧化等多种药理活性,已被开发成多种药物制剂,用于改善睡眠、提高记忆力、减轻焦虑和抑郁等,如刺五加片、刺五加注射液等。刺五加对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能够改善植物神经紊乱及睡眠,有效调节和改善神经衰弱、失眠多梦等症状。还有研究表明,刺五加对神经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及缺血性脑卒中等疗效显著。
酸枣仁
酸枣仁是鼠李科植物酸枣的干燥成熟种子,其味甘、酸,性平,归肝、胆、心经,具有养心补肝、宁心安神、敛汗生津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虚烦不眠、惊悸多梦、体虚多汗、津伤口渴。《金匮要略》记载,“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酸枣仁汤主治因肝血虚所致的失眠。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酸枣仁不仅具有镇静催眠、抗焦虑、抗惊厥作用,还具有抗肿瘤、降血脂、增强免疫等作用。另有报道指出,适量进食酸枣仁还有降血脂、血压的作用。临床中广泛使用的天王补心丸、柏子养心丸、枣仁安神颗粒等中成药里均有酸枣仁。

镇心定惊安神调血康乐养心丸

  (2024-10-01 03:25:46)[编辑][删除]
镇心定惊 安神调血
康乐养心丸
摘自2024-9-27中国中医药报
黎崇裕 广东省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坚才拉姆 四朗拉珍 普瓦杰 西藏自治区米林市藏医院
康乐养心丸是藏医用于治疗心脏疾病的常用成药之一,对于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心功能减退、缺血性心脏病等各类心脏疾病均有不错的疗效。
组成与功效
康乐养心丸属于当代研制方,据《新编中成药手册》记载,此药由藏医药专家白玛加措先生所创。康乐养心丸由广酸枣、藏党参、石斛、肉豆蔻、肉草果、角茴香、甘松、当归、天麻等15味药材精制而成,具有镇心、定惊、安神、调血之功。
方中肉豆蔻、肉草果两者合用以清心镇心。据《论药性味琉璃明镜》记载,肉豆蔻具有“温胃消食……清心热” 之功。肉草果性味甘、辛,《藏药志》记载肉草果“全草有养肺排脓,清热止咳作用。治肺炎、肺脓肿、哮喘、咯血,花果能治心脏病、血性肿瘤等”。方中用石斛、天麻二药以补虚定惊。石斛性味甘、凉,具有益胃生津、滋阴清热之功,《景岳全书》称其“益精强阴,壮筋补虚,健脚膝,驱冷痹,却惊悸,定心志”,由此可见,石斛虽为滋阴清热之品,亦有定(定心志)惊(却惊悸)之效。天麻归肝经,性味甘、平,为滋补佳品,可息风定惊、通络助阳。方中广酸枣、甘松、藏党参三者合用以养心安神。据《中华本草•藏药卷》记载,广酸枣性味甘、酸,性平,具有清热、养心、安神之功,主治心热病、心脏病之心跳气短、心神不安。藏党参味苦、辛、涩,性凉,《甘露本草明镜》亦记载藏党参可作为上等补品。甘松具有理气止痛、醒脾健胃之功。《医学衷中参西录》曰:“至于甘松,其性在中医用之以清热、开瘀、逐痹;在西医则推为安养神经之妙药,而兼能治霍乱转筋,盖神经不失其所司,则筋可不转,此亦足见安养神经之效也。”角茴香、当归两者一寒一温合用以调血。角茴香性寒、味苦,《药名荟萃》云其“治血热”。当归具有补血活血止痛之功,《本草发挥》言“其用有三,心经本药一也,和血二也,治诸病夜甚三也”。
康乐养心丸主治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等,笔者临床还常用此药治疗失眠、自觉心脏疼痛、心肌酶异常等。
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本品为棕红色至红褐色水丸,气微香,味苦、微甘。口服,一次5丸,一日1~2次。服时将药丸研碎成细粉用温开水送服,或遵医嘱。需要注意的是,若服药2周症状无缓解者,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镇心定惊安神调血康乐养心丸

  (2024-10-01 03:25:46)[编辑][删除]
镇心定惊 安神调血
康乐养心丸
摘自2024-9-27中国中医药报
黎崇裕 广东省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坚才拉姆 四朗拉珍 普瓦杰 西藏自治区米林市藏医院
康乐养心丸是藏医用于治疗心脏疾病的常用成药之一,对于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心功能减退、缺血性心脏病等各类心脏疾病均有不错的疗效。
组成与功效
康乐养心丸属于当代研制方,据《新编中成药手册》记载,此药由藏医药专家白玛加措先生所创。康乐养心丸由广酸枣、藏党参、石斛、肉豆蔻、肉草果、角茴香、甘松、当归、天麻等15味药材精制而成,具有镇心、定惊、安神、调血之功。
方中肉豆蔻、肉草果两者合用以清心镇心。据《论药性味琉璃明镜》记载,肉豆蔻具有“温胃消食……清心热” 之功。肉草果性味甘、辛,《藏药志》记载肉草果“全草有养肺排脓,清热止咳作用。治肺炎、肺脓肿、哮喘、咯血,花果能治心脏病、血性肿瘤等”。方中用石斛、天麻二药以补虚定惊。石斛性味甘、凉,具有益胃生津、滋阴清热之功,《景岳全书》称其“益精强阴,壮筋补虚,健脚膝,驱冷痹,却惊悸,定心志”,由此可见,石斛虽为滋阴清热之品,亦有定(定心志)惊(却惊悸)之效。天麻归肝经,性味甘、平,为滋补佳品,可息风定惊、通络助阳。方中广酸枣、甘松、藏党参三者合用以养心安神。据《中华本草•藏药卷》记载,广酸枣性味甘、酸,性平,具有清热、养心、安神之功,主治心热病、心脏病之心跳气短、心神不安。藏党参味苦、辛、涩,性凉,《甘露本草明镜》亦记载藏党参可作为上等补品。甘松具有理气止痛、醒脾健胃之功。《医学衷中参西录》曰:“至于甘松,其性在中医用之以清热、开瘀、逐痹;在西医则推为安养神经之妙药,而兼能治霍乱转筋,盖神经不失其所司,则筋可不转,此亦足见安养神经之效也。”角茴香、当归两者一寒一温合用以调血。角茴香性寒、味苦,《药名荟萃》云其“治血热”。当归具有补血活血止痛之功,《本草发挥》言“其用有三,心经本药一也,和血二也,治诸病夜甚三也”。
康乐养心丸主治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等,笔者临床还常用此药治疗失眠、自觉心脏疼痛、心肌酶异常等。
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本品为棕红色至红褐色水丸,气微香,味苦、微甘。口服,一次5丸,一日1~2次。服时将药丸研碎成细粉用温开水送服,或遵医嘱。需要注意的是,若服药2周症状无缓解者,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想要睡得香 辨证用好这几味药

时间:2024-09-2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 刘锋 李敏 王春苗 山东省淄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失眠,中医称为“不寐”,其基本病机通常与心神不宁、脑髓失养、阴阳失调、营卫不和有关。人的一生中睡眠占了三分之一时间,睡眠质量关乎人们的身体健康。有研究显示,在对失眠的调治中,酸枣仁、茯苓、百合、五味子、刺五加等中药使用相对较多,它们为什么有帮助睡眠的作用呢?

茯苓

茯苓按照加工方法的不同可分为茯苓片、茯苓块、茯苓个,《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症状。现代研究发现,茯苓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如挥发油、多糖类、三萜类等,以茯苓多糖和三萜类为主,具有抗衰老、免疫调节、保肝等药理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茯苓可以做成茯苓糕或茯苓汤食用,茯苓糕具有健脾益气、安神宁心的功效,能助小儿脾气健运,促进消化,加快生长发育。还可制成茯苓莲子糕或搭配酸枣仁茶食用,对改善失眠有一定的疗效。

五味子

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唐代《新修本草》记载,“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此则五味具也”,故习称“五味子”。五味子味酸、甘,性温,归肺、心、肾经,具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的功效,可用于治疗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悸失眠。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五味子具有镇静催眠、抗惊厥、抗抑郁、镇痛、健脑益智的作用。

百合

药用百合为百合科植物卷丹、百合或细叶百合的干燥肉质鳞叶,百合地下茎为鳞茎,鳞叶层层包裹,有数百片,故称“百合”。《本草纲目》中记载:“百合新者,可蒸可煮、和肉更佳。干者作粉食,最益人。”百合药食同源,其味甘、性寒,归心、肺经,具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的功效。

百合地黄汤是《金匮要略》中的经典名方,由百合和地黄组成,古代常用该方治疗“百合病”(以神志恍惚、精神不定为主要表现的情志病),现代中医主要用于改善睡眠,调节焦虑和抑郁,对于阴虚型不寐具有较好的疗效。此外,百合知母汤、百合安神汤等对于睡眠障碍的患者均有较好的疗效。

刺五加

刺五加为五加科植物刺五加的干燥根和根茎或茎,刺五加味辛、微苦,性温,归脾、肾、心经,具有益气健脾、补肾安神的功效。基于刺五加具有抗疲劳、抗衰老、抗氧化等多种药理活性,已被开发成多种药物制剂,用于改善睡眠、提高记忆力、减轻焦虑和抑郁等,如刺五加片、刺五加注射液等。刺五加对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能够改善植物神经紊乱及睡眠,有效调节和改善神经衰弱、失眠多梦等症状。还有研究表明,刺五加对神经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及缺血性脑卒中等疗效显著。

酸枣仁

酸枣仁是鼠李科植物酸枣的干燥成熟种子,其味甘、酸,性平,归肝、胆、心经,具有养心补肝、宁心安神、敛汗生津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虚烦不眠、惊悸多梦、体虚多汗、津伤口渴。《金匮要略》记载,“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酸枣仁汤主治因肝血虚所致的失眠。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酸枣仁不仅具有镇静催眠、抗焦虑、抗惊厥作用,还具有抗肿瘤、降血脂、增强免疫等作用。另有报道指出,适量进食酸枣仁还有降血脂、血压的作用。临床中广泛使用的天王补心丸、柏子养心丸、枣仁安神颗粒等中成药里均有酸枣仁。

青少年失眠危害大 看看中医有何妙招
摘自2025-2-7中国中医药报
于晓 北京市海淀区中医医院
青少年期的睡眠问题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这与该年龄段青少年课业压力大、上课时间长等客观因素有很大关系。严重者甚至会影响到认知发展、学业表现,产生更多的行为问题(如抽烟、饮酒等),甚至抑郁、焦虑、非自杀性自伤、自杀等。因此,青少年失眠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中医治疗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对失眠的描述,称之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等,在《难经》中称为“不寐”。中医认为,感受外邪、七情所伤、思虑劳倦过度、暴受惊恐,还有先天禀赋不足、房劳过度、久病或年迈体弱,均可导致不寐。气血阴阳失和、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神不安舍,是本病主要病机。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气血旺盛,常因情志不舒、饮食不节、劳逸失衡而导致脏腑功能紊乱,影响心神安宁而出现失眠。
如遇到失眠困扰,应首先咨询专业中医师,根据不同证型使用中药汤剂、中成药,以及中医适宜技术(如针刺、拔罐、刮痧、按摩等)进行治疗。同时,也可以运用以下方式进行辅助治疗和预防保健。
传统功法
中国传统功法(如五禽戏、八段锦、六字诀等),可以帮助机体放松精神调整呼吸,让身体放松下来,对睡眠均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其中六字吐纳养生诀,相传为老子所作,后被历代道家、医家所运用,又称祛病延年六字诀、六字真言等,简称为六字诀,是一种以呼气为主的养生法。主要方法为:排除杂念,定神入静,鼻吸口呼,按五行相生顺序呼气吐音念诀“嘘(肝木)——呵(心火)——呼(脾土)——呬(音戏,肺金)——吹(肾水)——嘻(胆、三焦)”,每个字念6次,共36次为1遍。呼和吸时间相等,是平补平泻的效果;治疗五脏实热时,应呼长吸短;虚证慎用。吐字出音为泻法,可有祛邪之功;吐字不出音为补法,有补益之效。
饮食保健
一些来源于食物且性质偏性不大的药物,具有“药食同源”的特性,可以制作为药膳,对于轻度失眠起到治疗效果,也可以作为中重度失眠的辅助治疗方法。下面介绍青少年失眠常见证型和对应的药膳。
肝火扰心证
主要表现为急躁易怒、不寐多梦,甚则彻夜不眠,伴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疏肝泻火,清心安神。
复方玫瑰花茶
材料:菊花6克,玫瑰花6克,莲子心6克,冰糖适量。
做法:开水冲泡,加冰糖适量调味。
痰热扰心证
主要表现为失眠心烦、多梦易醒、胸闷痰多、脘痞纳呆、口苦、头重目眩,舌苔黄腻,脉滑数。治宜化痰清热安神。
竹茹汤
材料:竹茹15克。
做法:竹茹加水适量,煎汤。
胃气失和证
此型失眠多发生在饮食之后,伴脘腹痞闷、食滞不化、嗳腐吞酸、大便臭秽、食少纳呆,舌红苔厚腻,脉弦或滑数。治宜和胃降逆。
焦三仙茶
材料:焦神曲12克,焦麦芽15克,焦山楂15克,炒莱菔子15克,陈皮9克。
做法:各药共煎,煮沸后去渣。
心脾两虚证
主要表现为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头晕目眩,伴四肢倦怠、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无力。治宜补益心脾。
茯苓龙眼粥
材料:茯苓30克,龙眼肉30克,粳米50克,冰糖适量。
做法:将粳米洗净,放入砂锅,加适量水,再放入龙眼肉、茯苓共煮成粥,加入冰糖调味。
心胆气虚证
主要表现为心烦不寐、多梦易醒、胆怯心悸、触事易惊,伴有气短自汗、倦怠乏力,舌淡,脉弦细。治宜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小麦百合生地汤
材料:小麦30克,百合15克,生地15克,生龙齿15克,白芍12克,酸枣仁10克,山药15克。
做法:小麦布包,与余药共煎,去渣。
心阴不足证
主要表现为心悸、悲伤欲哭、心烦意乱、呵欠频作、睡眠不安、精神恍惚,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养心安神,润燥缓急。
甘麦大枣汤
材料:甘草6克,淮小麦30克,大枣6枚。
做法:将淮小麦、甘草、大枣洗净放入锅中,加入约800毫升清水,煮沸后,用小火慢慢熬煮至约400毫升。
穴位按摩
可按揉百会穴、印堂穴、合谷穴、太冲穴等。其中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归属督脉,意为百脉于此交会,可主百病。用手掌进行按摩,每次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各按摩50圈,每日2~3次。
印堂穴在额部,两眉头中间,属于经外奇穴,有明目通鼻、宁心安神的作用。用拇指、食指和中指的指腹点按。
合谷穴,别名虎口,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除了具有治疗牙痛的功效外,也有良好的镇静安神功效。可按摩或搓揉该穴,以有酸胀感为佳。
太冲穴位于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是肝经的原穴。肝火上炎导致失眠时,可按摩此穴。力度以有微痛感为宜,循序渐进,切忌用力过大而导致皮下瘀血,通常点按4~5分钟即可。
药枕疗法
药枕疗法也需要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补虚泻实,以达到阴平阳秘的效果。
肝火扰心证用夏枯草、决明子、野菊花、夜交藤、合欢花、玫瑰花各100克。痰热扰心证用竹茹、石菖蒲、制胆星、茯神、半夏、北秫米各100克,珍珠母300克(打碎)。心脾两虚证用黄芪、当归、茯神、远志、艾叶、酸枣仁各100克。
以上各药翻晒、烘干并研为粗末,混匀后用纱布包裹缝好,装入枕芯即可。制成圆形、长方形等使用者感觉舒服的款式,枕高宜控制在7~12厘米。
西医治疗
考虑到药物的耐受性、依赖性和其他不良反应,西医学并不主张使用药物进行治疗,而是首选认知行为疗法,包括睡眠时间限制疗法、刺激控制疗法、认知治疗、放松疗法和睡眠卫生教育,旨在改变对睡眠的想法、信念、态度,以精确改变可观察到的行为。
物理治疗也是一种辅助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重复经颅磁刺激、光照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等。
家庭环境是影响青少年认知、情感和行为的重要因素,建立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父母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有利于促进所有家庭成员的睡眠卫生习惯的养成,为良好的睡眠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除此以外,运动、音乐、睡前温水足浴和身心干预等方式也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日常注意事项
熬夜后白日补觉不可取
有些人认为,晚上不睡,白天补觉就行了,其实并不是这样。中医强调阴阳顺接的重要性,因此非常注重“子午觉”,子时即23时至次日1时,此时熟睡不但可以使阴阳正常实现交替,同时也有助于肝胆正常发挥作用,实现代谢和修复。若青少年长期熬夜,则透支肾精不利于生长发育,而且若丑时(凌晨1~3时)机体未处于熟睡状态,不但肝脏清除毒素的功能不能实现,肝藏血也无法进行,易出现血虚肝旺的状态,可见晨起头昏头胀、心烦急躁、情绪不稳、眼目干涩等。长此以往,不仅打乱生物钟,还会对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调整心态
青春期是情绪波动较大的时期,此时期青少年常因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等导致情绪不稳,产生失眠问题。中医重视情志致病,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过度均会对机体产生影响。因此,应学会释放压力、保持心态平和,有利于促进睡眠、保持身心健康。
改变不良饮食习惯
暴饮暴食,摄入刺激性食物(咖啡、浓茶、功能饮料等)均会影响睡眠。应规律三餐,尤其控制晚餐时间和摄入量。中医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睡前饱食或进食刺激性食物会对睡眠造成不利影响。建议晚餐可适度提前,给胃肠消化留下足够的时间。此外,晚餐后机体能量消耗远低于白日,因此应控制摄入量,并食用清淡好消化的食物。
适度运动
青少年气血旺盛、精力充沛,白天可以适当进行体育锻炼,达到行气活血、愉悦身心、放松心情的作用,对促进睡眠、提高睡眠质量有很大帮助。

舒肝理气 散郁调经
舒肝颗粒
摘自2025-9-10中国中医药报
尚学瑞 河南省辉县市中医院 尚方剑 河南省第二人民医院

舒肝颗粒是在明代《内科摘要》中加味逍遥散(丹栀逍遥散)的基础上加减而来。逍遥散功专疏肝解郁、养血健脾,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是疏肝健脾代表方和妇科调经常用方;而加味逍遥散则增加了清热功能,主治肝郁血虚,内有郁热证。两方各有特色。
舒肝颗粒由当归(蒸)、白芍(酒炙)、白术(麸炒)、醋香附、柴胡(醋炙)、茯苓、薄荷、栀子(炒)、牡丹皮、甘草,加辅料蔗糖制成。本药有舒肝理气、散郁调经之功效,用于肝气不舒或肝郁化火所致的两胁疼痛、胸腹胀闷、头痛目眩、心烦意乱、口苦咽干、急躁易怒、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舌苔薄腻或黄、脉弦或弦数。对肝郁气滞所致的面部黧黑斑(黄褐斑),也有良效。药理学研究证实,该药有镇静、抗焦虑、调节内分泌系统、抗氧化、抗炎等作用,故也用于慢性肝炎、胃肠神经官能症、焦虑抑郁症以及妇女经前期紧张症、乳腺增生、月经不规则等见上述证候者。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条畅、气血和调,心情开朗;反之则肝气郁结,心情抑郁,甚则抑郁难解,生热化火,心情易急躁发怒,且头目受扰。肝病还易于传脾,致脾胃虚弱。本方所针对的是肝气郁滞、肝郁化火、肝脾不调。方中柴胡疏肝解郁、畅达肝气,为君药。

调畅安神汤【草根一生】

 柴胡百花汤 (2016-02-16 19:36:13)[编辑][删除]

   

 调畅安神汤【草根一生】

                                                                                           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人体亦然。中医以五脏为中心,脏腑气机调顺,则阴阳平衡,气血畅和,反之则阴阳失衡,气机失和,诸疾作矣。人体在正常状态下,肝脾肾三脏之气主升,肺胆胃等脏腑之气主降,其中脾胃位居中焦,更是一身之气升降之枢纽。若脾因湿困或脾气本弱,则主运化升清之力不足;胃主受纳,胃气以下降为顺,为诸气下降之主力,脾胃升降失常,则可出现胃脘胀满,呕吐纳差,失眠难寐。古云:“胃不合则卧不安。”肝胆五行属木,肝为乙木,胆为甲木,乙木升则甲木应降,甲木降则乙木可升,若肝胆气机失调则可见口苦咽干,胸胁苦满,甚则出现头晕眩冒,烘热汗出,烦闷不适等症。                                                                                          组成:杭白芍30克,姜夏,焦术各15克,桂枝,川芎各5克,杏仁10克,牡蛎30克,茯苓15克,炙甘草10克。

    功能:清降胆胃,安眠止眩。

    主治:脾胃升降失常,肝胆气机失和所致的失眠难寐、眩晕时作、胸胁胀满、呃逆呕吐或轰热时作、烦闷不适等症,舌脉象为舌红,左脉弦弱,右脉弦大。

    用法:水煎服,日服1剂,7天为一疗程。

    方解:本方取桂枝、川芎温升乙木,白芍清降甲木。甲降乙升,肝胆之气复常,则口苦眩晕、轰热汗出等症可止;方取半夏降胃气,白术升脾气,脾升胃降,中焦枢纽复常,则失眠不寐,脘腹胀满,呃逆呕吐之症得除;另用杏仁降气润肺,以助胃胆之气肃降,牡蛎重镇安神以助眠,茯苓健脾化湿以解脾困,炙甘草补益中气而和诸药。全方共奏调和气机、和畅气血、平衡阴阳、安眠止眩之功。

单穴治不寐【草根一生】

  调畅安神汤【草根一生】 (2016-02-12 17:54:20)[编辑][删除]

 

                                   单穴治不寐【草根一生】

   失眠多因思虑过度、内伤心脾、气郁化火、扰动心神、肝胃不和、痰热内扰、阴虚火旺、心肾不交所致,属于中医“不寐”“不得卧”等范畴。

辨证要点

心脾两虚:多梦易醒,面色少华,头晕目眩,纳呆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痰热内扰:头重目眩,心烦口苦,痰多胸闷,失眠多梦,舌质淡红,舌苔薄黄,脉滑数。

阴虚火旺:心烦不眠,头晕耳鸣,心慌健忘,舌红脉数。

心肾不交:失眠多梦,头晕耳鸣,心烦不眠,口干不思饮,畏寒肢冷,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数。

治疗要点

治则:宁心安神,除烦安眠。

单穴取穴:神门穴,适于阴虚火旺,心脾两虚证型。丰隆穴,适于痰热内扰证型。后溪穴,适于热痛扰心证型。

操作方法

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虚实兼作用平补平泻。

 

神门穴:手腕掌横纹上尺侧,豌豆骨后下方,腕屈肌腱桡侧凹陷处,常规消毒,直刺神门穴,0.5寸,针刺得气后,持续捻转2分钟,每10分钟捻转1次,共4次,治疗每日1次。

按:神门穴为手少阴心经原穴,又为循经之处,强刺激针刺,当晚能睡5小时。具有养心安神、镇静安眠之功。

 

丰隆穴: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八寸,条口穴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直刺,得气后,捻转2分钟,每15分钟捻转1次,留针60分钟。每日治疗1次。

按:丰隆穴属足阳明胃经,“脾胃主神志”,对恶心、呕吐、头痛、头晕、腹胀、便秘、癫、狂、痫、痰多、咳嗽等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而对安眠作用,以前文献尚未报道。针刺丰隆穴,对严重的失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说明丰隆穴具有清热化痰、安神定志之功能。

 

后溪穴:微握拳,第5指掌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平刺,得气后,捻转约30秒,每15分钟捻转1次,留针60分钟,每日1次。

按:后溪穴具有镇痛、安神治疗失眠的作用。现代研究表明,针刺可引起中枢神经产生内源性阿片肽,发挥镇痛作用,对内环境发生紊乱进行调整,从而引起镇痛、安眠作用。香附疏肝解郁、调经止痛;当归、白芍养血柔肝、调经止痛。三者助君药疏肝养肝,为臣药。茯苓、白术、甘草健脾益气助化源,并实土以御木侮;薄荷、栀子、牡丹皮清透郁热、泻火除烦。六者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兼为使药。诸药合用,气血兼顾,肝脾同调,清补结合,使肝气得疏,郁热得清,血虚得养,脾弱得复,则诸症可痊。至于黄褐斑,因与肝气郁滞密切相关,故可一并治之。
舒肝丸、舒肝片等,与此药名称相似,但组方及功用有异,请区别选用。

服药期间,少吃生冷及油腻食物,保持情绪乐观,忌生气恼怒。孕妇、糖尿病患者禁用。平素月经正常,突然出现月经过多或过少,或经期错后,或阴道不规则出血,应去医院就诊。

抑肝散:主治肝经虚热

摘自2025-10-20中国中医药报
本期主讲者:全国名中医 河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 毛德西

抑肝散最早见于明代薛己等《保婴撮要》,后载于王肯堂《证治准绳•幼科》。原文为幼儿疾患而设,但经临床观察,发现其不但惠予幼儿,且对某些成人疾患亦有治疗作用。今将医家应用抑肝散的经验叙述于后,供读者参考。

证候

《保婴撮要》云:“抑肝散,治肝经虚热发搐,或痰热切牙,或惊悸寒热,或木乘土而呕吐痰涎,腹胀少食,睡卧不安。”从文字所述可知,此方所治证候为“肝经虚热”或“木克土”。其症状有发热、发搐、切牙、惊悸、寒热往来、呕吐痰涎、腹胀、纳呆、睡眠不安等。依症状分析,显然是肝经虚热为主候,虚热不解则克伐脾胃,导致肝胃不和(包括肝脾不和)为兼证。这种肝经虚热,非一般之虚热,而是血虚内热,热而不解则克伐脾胃,故其治疗应从肝脾入手,当以抑肝为主,健脾为次,如此方能撤其虚热,肝胃(脾)安和。

方义

抑肝散的方药组成为:柴胡、甘草各五分,川芎八分,当归、白术(炒)、茯苓、钩藤各一钱。上水煎,子母同服。如蜜丸,又名抑青丸。

名曰抑肝散,治当“抑肝”为先,故以柴胡疏调肝气为君药,辅以当归、川芎养血活血为臣药,佐以白术、茯苓健脾渗湿,钩藤平肝熄风;使以甘草缓急和中为使药。全方7味,共奏疏肝熄风,健脾和胃之功。

日本汉方医家大塚敬节认为,此方乃四逆散变方之抑肝散,加陈皮、半夏……方中钩藤,乃解痉药,能平肝木,治手足拘挛;当归能润肝血;川芎能疏通肝血,与柴胡、甘草、钩藤配伍,能缓解肝气亢进;茯苓、白术,能消导胃中水饮;陈皮、半夏,能祛水饮。根据以上目标,应用于神经衰弱症、癔病、发于妇人更年期障碍之神经症;中风、夜啼、疲劳症;四肢痿弱症,妊娠期剧吐,小儿痫症等。(大塚敬节等《中医诊疗要览》)

应用

本方原意旨在治疗小儿神志性症状。大塚敬节认为,抑肝散在治疗肝经虚热之虚证,如小儿发生脑神经刺激症状时,有镇静作用,左胁腹拘挛为其目标。本方对于成人,尤其在更年期前后出现神经症状,全身呈虚状,脉腹均软弱,腹直肌紧张不能触知,但能触知自脐左至心下部有动悸,强盛如潮涌者,亦为适用目标。并对所谓“肝木之虚,痰火之盛”有以上腹证,心悸亢进、心慌、恐怖、头重、上冲、眩晕、肩痠、不眠、全身倦怠等兼有神经症状者,有时可奏奇效。方中钩藤乃镇痉药,能平肝木,治手足拘挛。当归能润肝血,与柴胡、甘草、钩藤配伍,能缓解肝气亢进。茯苓、白术能消导胃中水饮。陈皮、半夏能去痰饮(此二味为大塚氏所加)。

晚于大塚敬节的矢数道明,在其所著《汉方治疗百话摘编》中说,抑肝散所治以足厥阴肝经是动病最为常见,所以治疗当以抑木制肝为法,令其疏达而致和平。依据病情可以配制行气、宁神、化瘀之品,其疗效更为满意。

矢数道明认为,抑肝散最适宜儿童精神性疾患,这种疾患有3个特点:一是入睡打鼾,难以安定;二是奇特的洁癖症;三是风症善动、暴怒不止。并指出,凡没有真正有效睡眠者,就会变得易怒,情绪不安,甚至难以控制,所以抓住鼾声入睡这个主症,用抑肝散就可以取效。

综上所述,抑肝散应用部位当在肝脾,旁及胆胃,尤适宜于小儿精神性疾患。“入睡打鼾”为其重要临床指征,小儿多动症亦在应用范围,个别有洁癖症者亦可考虑使用。

验案

慢性肝炎

宋某,女,56岁。自1956年患慢性肝炎,肝区胀痛,肝功能不正常,肝大4~8厘米,17年来屡治未效,于1972年8月来诊。脉左关浮弦,舌苔白润,舌边不红绛,是肝阳虚衰之候,以致寒湿滞于肝脏,不能自行化解。前医予苦寒解毒之药,不仅泛而不当,不中病情,反而寒凉助长寒湿,故使肝大久久不愈。肝为血脏,有瘀血久积,以致肝大者居多,投以活血化瘀,则逐渐缓解而消。但此证脉不涩,舌边不红紫绛,胁无刺痛感,瘀血证不具,投祛瘀药亦无的放矢。既属肝阳虚,治宜用逍遥散加味,但嫌方中芍药微寒性阴,有碍阳虚,不如抑肝散以川芎易白芍,有化解肝郁之作用,因投予加味抑肝散。

处方:当归身9g,川芎片6g,双钩藤9g,北柴胡9g,白术片9g,茯苓9g,清半夏9g,橘红6g,炙甘草4.5g。水煎服。

患者服用药27剂后,症状好转,肝大见缩小,又按原方续服20剂,肝功能正常,肝脏亦不肿大。

(摘自《岳美中医案集》)

本例所投予的抑肝散是大塚敬节所用之抑肝散(即抑肝散加陈皮、半夏)。岳美中在文中又云,“此方以后投予肝炎不愈,功能不正常,胁痛脘闷,肝稍肿大,证属阳虚者,加入瓦楞子12g、橘叶9g,效果尤速捷。”是说此后所治之肝炎必加瓦楞子、橘叶二味。瓦楞子化痰积,消血块;橘叶宣散胸膈逆气,消肿散毒。二药均入肝胃二经,利于疏肝和胃。

小儿打鼾不安定案

7岁男儿,1970年9月初诊。曾患紫斑病。去年8月起变得很不安定,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听课时不能安坐,经常受到老师批评。

经查,患儿扁桃体肿大,肿得像梅干核一样,堵塞咽喉;且鼻塞,总是张着嘴巴,睡眠打呼噜。最近容易发怒,时常突然发作。查其腹部,两腹直肌紧张,腹硬如板。开始投以小柴胡汤加桔梗、石膏煎剂,后因饮用汤剂而改用小柴胡汤散剂,兼用黄柏粉末溶液漱口,结果不甚见效。遂用抑肝散加陈皮、半夏散剂,一日2次,一次1.3g。病情好转,上学安静很多,夜间鼾声减少。连续服药到次年11月,病情基本好转。

(摘自矢数道明《汉方治疗百话摘编》)

小儿睡觉时打鼾并不少见,多数由扁桃体肥大或过敏性鼻炎所致;个别患儿伴有多动症,本例既有打鼾症,又有多动症,兼有情绪不稳定,应为难治之候。矢数道明用的是散剂,剂量较少,但疗效显著。他体验到,抑肝散对入睡打鼾,难以安定的患者相当有效。可谓古方新用,切莫轻视。

更年期失眠案

女,49岁,2005年8月初诊。患者绝经一年余,失眠近半年,近两周加重,每晚仅睡眠1~2小时,甚则彻夜不眠,精神紧张,曾多次心理咨询及多方求医,疗效不显。每晚靠服氯硝西泮1片才能得以入睡2~3小时,伴有心烦、急躁易怒、头晕、疲倦、多梦、汗出、纳食不香等,舌质红苔白,脉弦细。诊断为更年期失眠症,辨证为肝郁血虚、肝经郁热。给予疏肝化郁、健脾安神,处方如下:柴胡15g,白术15g,当归12g,川芎12g,茯苓神各15g,钩藤15g,炙甘草6g,夜交藤30g,合欢皮15g,生龙牡各30g,白芍15g,栀子9g,地骨皮12g。予7剂,水煎服,午后及睡前各服1次。

二诊:患者面露喜色,言睡眠有所改善,晚上能睡4小时左右,感觉精神好转,伴随症状有所减轻,但仍多梦少汗。诊脉仍有弦细,舌淡红,苔薄白,嘱其停服氯硝西泮,原方加酸枣仁15g、郁金12g、浮小麦30g,继服7剂。

三诊:患者诉睡眠改善明显,能从夜里10点睡到清晨5点,性情平和,白天精神良好,伴随症状基本消失。原方再服,以巩固疗效,嘱注意调理情志,养成良好睡眠习惯。2个月后随访,失眠症状痊愈,伴随症无,予逍遥丸调理。

(摘自《时珍国医国药》2007年第18卷第4期文章《加味抑肝散治疗更年期失眠30例临床观察》,作者傅喆暾等。)

更年期失眠与性激素分泌减少导致患者心理发生变化等因素有关。中医认为,此病在肝,由于肝血不足,肝气失调,魂不归藏,则心气不和,心神失主,故夜不能眠。方取抑肝散加味治疗,意在疏肝解郁,养血柔肝,泻热安神。所加酸枣仁、合欢皮、夜交藤安神定志,栀子、郁金、地骨皮清热除烦,生龙牡平肝镇惊,浮小麦除烦止汗。诸药合用,以冀疏肝养血,健脾养心,除烦安神之效,配合心理疏导,故疗效如期。

胃脘痛案

笔者也曾用抑肝散治疗胃脘痛,现分享验案一则如下。

徐某,女,36岁,河南滑县人,于2025年7月16日就诊。罹患胃脘痛3月,加重一周。每至排便或有矢气时缓解,时或小腹痛,经期加重,略畏寒,二便可。伴有甲状腺结节、脱发。舌苔薄黄略厚腻,脉象弦细。脉证合参,乃系肝胃不和,加之湿邪稽留。

治宜疏肝和胃,芳香化湿。

方选抑肝散加味:柴胡8g,当归8g,川芎6g,茯苓15g,炒白术10g,钩藤6g,炙甘草6g,佛手花10g,藿香8g,砂仁8g(后下),生麦芽15g,侧柏叶15g。水煎服。

复诊:上方服药25剂,胃脘痛消失。后又加黑芝麻30g(包煎),以冀生发。

三诊:继服25剂,胃脘疼痛未发作,头发略有新生,脱落减少。此后未再来诊。

此患者曾服用西药多种,还用过中成药香砂六君子丸等,因未作肝郁治疗,故效不显。今改用抑肝散疏肝和胃,又加有芳香化湿理气药,始得显效。笔者治疗肝胃疾患,喜用芳香类药物,这类药物的特长是芳香理气、化浊醒脾,且药性平和无辛燥之弊,故每遇肝胃之疾,用之必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