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中医医院急诊科:疗效为本挽急症之狂澜

(2024-10-02 04:44:03)
以疗效为本,以人才为翼,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急诊科拯救了数以万计的生命——
北京中医医院急诊科:疗效为本挽急症之狂澜
摘自2024-9-4中国中医药报
本报记者 焦桐
1956年创院时,时任副院长的张菊人以治温热病著称,中医皮外学科奠基人赵炳南对急性皮肤感染有独到见解,全国名中医李乾构擅治急性胃痛,现任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更是当今中医急症的领军人物。
疗效为本,凸显中医思维优势

一位30多岁的年轻人患红皮病性大疱性类天疱疮,感染耐药金色葡萄球菌,全身溃烂伴脓毒性休克,抗生素治疗几乎无效,这样的难治性患者如何辨证?
刘清泉阐述了他的诊疗思维过程。患者病位在血分,肺胃热盛、血分瘀热,两者叠加导致患者病情危重。由于肺与大肠相表里,故以肺肠同治,凉血解毒。予犀角地黄汤(以水牛角替代犀角)和宣白承气汤,辅以人参和黄芪。一周后,患者溃烂的皮肤好转,呼吸循环趋于稳定。
以中医理论为指引,以中医思维为根基,急诊科在急性心脑血管疾病、脓毒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外感发热等优势病种中“大显身手”,开展“胃肠复元法调控炎症反应对脓毒症患者胃肠功能衰竭的适应性保护作用”等临床研究。同时,急诊科也重视中医特色适宜技术发展。郭伟介绍,曾有一位103岁患者做阑尾炎切除手术,术后利用芒硝敷肚脐、中药灌肠,配以针灸等治疗,仅4天肠道功能恢复,术后10天转到普通病房。
人才为翼,三科联动创新培养模式

古韵今风岐黄新篇——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建院70年发展纪实(1954-2024)

 (2024-10-19 04:49:50)[编辑][删除]
古韵今风 岐黄新篇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建院70年发展纪实(1954-2024)

摘自2024-10-18中国中医药报

古韵今风交织,共谱岐黄新篇。

岁月如歌 砥砺前行

70年来,几代医家薪火相传、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历届学者集医道学界之经纶,崇华佗之仁术,尚扁鹊之良方,聚群力以开拓,天津中医一附院用70载悠悠时光铸就了一座中医药发展的丰碑。古老的中医智慧与现代医学技术交相辉映,共同绘制出一幅幅救死扶伤、悬壶济世的感人画卷。

名医荟萃 匠心独运

国医大师石学敏,创立“醒脑开窍”针刺技术理论体系,开辟了中风病治疗新途径,形成了系统化、规范化、个性化中风病综合诊疗体系——“石氏中风单元”疗法。

国医大师阮士怡,从事中西医结合,创造性地提出“心-脾-肾三脏一体”学术思想及“益肾健脾、软坚散结”法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设想,并开展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国医大师张伯礼,创立“湿浊痰饮类病”学说及证治体系。

大医精诚 誉满津门

天津中医一附院秉承“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的价值观念,坚持“心存乎仁,行止于善”的院训

立德树人 桃李芬芳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紧扣“教书育人”“百年树人”的理念,同时将院训“心存乎仁,行止于善”

博采众长 创新突破  踔厉奋发 扬帆远航   惟知跃进,惟知雄飞。芳华七秩,未来可期!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供稿)

述孟河之根脉书流派之全史——《孟河医派》评介

  (2024-10-19 04:43:50)[编辑][删除

刘宝利:学中医救己用中医利人

  (2024-10-22 04:04:19)[编辑][删除]
刘宝利: 学中医救己 用中医利人
摘自2024-10-21中国中医药报
本报记者 徐婧


2002年,心肌炎复发,冯世纶开了炙甘草汤的原方,生地黄用了60g,加黄酒。吃了4周的药,早搏彻底治愈了。

膜性肾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肾小球病,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升高,成为成人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

刘宝利说,近年来以服用环孢素、雷公藤和他克莫司等免疫抑制剂的膜性肾病患者居多,这些药物相较于导致“满月脸”“水牛背”等副作用

基于《伤寒杂病论》,刘宝利提出“外寒内虚,癥积形成”是膜性肾病的核心病机,采用“解表散寒,温阳化积”(即温阳解表)法,应用麻黄附子汤合肾着汤治疗膜性肾病。该法既能扶助机体正气以改善体质状态,又能解表祛邪以祛除病因,且可利水渗湿调畅津液,标本同治,表里同调。中西医之间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是我从医后的最大体悟。”刘宝利说。

岭南皮肤病流派开山者

   (2024-10-22 03:36:54)[编辑][删除]
岭南皮肤病流派开山者
摘自2024-10-21中国中医药报
禤国维出版的专著。

上世纪90年代,禤国维教授开始“带伤”研究中医治疗脱发和斑秃的方法。在《本草纲目》中找到“松针”的妙用,。

博极医源,广采新知。这既是禤国维教授的治学理念,坚持推陈出新、中西融合、疗效为先的体现。

丹参“后下”治疗痤疮等皮肤疾病可能更有效。成了禤国维教授治疗皮肤病的独到经验之一。

中医治疗皮肤病有很多外治法,其中“挑刺”疗法有效但痛感明显,开创了截根疗法,先局部施麻,再做治疗,患者既能接受,又保证了疗效。禤国维教授还创新发展了划痕疗法、梅花针吹烘疗法、丹参穴位注射等特色疗法,形成了中医皮肤病的“外用药物十八法”“针灸十五法”和其他疗法三大类,系统总结了“中医皮肤病外治法体系”,他的20本专著填补了皮肤病外治法的空白。

他以补肾法为指导,创新研发了院内制剂,如滋阴狼疮胶囊、固肾健脾生发口服液、消痤灵口服液等,他应用补肾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皮肌炎、干燥综合征等常见皮科疑难疾病,

禤国维教授结合60余年临床实践,凝练了“平调阴阳,治病之宗”“解毒祛邪,以和为贵”的学术思想。“和”,是禤国维教授的行医准则,更是他的人生智慧。他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海纳百川,中正平和,一切为我所用。
博极医源,广采新知。这既是禤国维教授的治学理念,也是他在临床中坚持推陈出新、中西融合、疗效为先的体现。每次看诊,他都会仔细询问患者的病情变化和用药感受,再辨证调方,最后总是不忘详细叮嘱患者用药方法和注意事项,只为取得最佳疗效。
禤国维教授的一生,是传道授业、勤医乐教的一生。激励着我们砥砺前行。以患者为中心,他用一生践行
大医楷模 风骨永存——国医大师禤国维事迹报告

国医大师、广东省中医院原副院长禤国维教授,于2024年6月24日逝世,享年86岁。他这辈子只做了两件事,一是治病救人,二是教书育人。言传身教,行胜于言,禤国维教授常说:“做中医不仅要守得住寂寞,还要守得住清贫,最难的是守住自信。”用爱呵护生命,用心传承岐黄。他用一生诠释了生命至上,人民至上,他是真正的苍生大医!

晁恩祥国医大师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

   (2024-10-22 04:09:51)[编辑][删除]
晁恩祥 国医大师 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
摘自2024-10-21中国中医药报

中医思维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变迁而螺旋升华的。如何将中医思维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则需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要做好传承创新,就要做到读经典、做临床、善思悟、拜名师、做科研、写文章。

《中医思维·内科专刊》成为传承与创新中医思维的重要平台,汇聚英才,积蓄中医药学的元气;也希望群贤同仁重视并使用好这个平台,不断精进、切磋中医药学的道术,一起促进中医药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咳嗽不停 从“风”论治
——以“疏风宣肺、止咳利咽”法治疗病毒感染后咳嗽
摘自2024-10-21中国中医药报
国医大师 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 晁恩祥
咳嗽虽为常见之症,其深邃病机却不容小觑。病毒感染后的咳嗽,常令患者苦不堪言,医者亦需深研细究。吾辈承先贤之遗训,依据“风善行而数变”之理,创新性地提出疏风宣肺、止咳利咽之法,采用苏黄止咳
汤之方,针对风咳有独到之效。
无论是之前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还是近期感染流感病毒,部分患者在呼吸道感染的急性期症状消失后,咳嗽仍然迁延不愈,多表现为刺激性干咳或咳少量白色黏液痰,X线胸片检查却无异。很多患者常反复进行各种检查或者长期使用抗生素及镇咳药物,不仅收效甚微,还产生诸多不良反应,对患者的工作、学习和
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病因病机
病毒感染后的咳嗽反应是防止病毒从上呼吸道传播到其他部位的保护性策略,但过度咳嗽就成为一种疾病,临床上称为病毒感染后咳嗽,通常持续3~8周,为亚急性咳嗽,部分患者持续时间超过8周,称为慢性咳嗽。在临床治疗中,尽管病毒感染的原因已经明确,但经过多种治疗手段后,咳嗽的疗效可能仍然不理想,
有时甚至会发展成为难治性慢性咳嗽。
病毒感染后咳嗽常以咳嗽、干咳、剧咳、顿咳、咽痒即咳为主要表现。一些论著多重视风寒、风热、风燥,常有人习惯于使用一般性治疗咳嗽的方药,如散寒宣肺、清热解毒等方剂,但效果往往不理想。笔者从医几十年,根据“风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风胜则动”“风盛挛急”及“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的特点,在不断观察中认为古人曾经提到的“风咳”确有独到之处,它不同于风寒、风热或风燥,而是具有比较平和的一些临床表现,具有风证的独特表现。尊重临床事实,从风论治咳嗽亦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近期针对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后所致的病毒感染后咳嗽亦取得较好临床效果。
关于“风咳”,早在《礼记》中就有“季夏行春令……国多风咳”的记载;《诸病源候论》论述了10种咳,“一曰风咳,欲语因咳,言不得竟是也”,之后才是寒咳、支咳、肝咳、心咳、脾咳、肺咳等,可见“风咳”在中医古籍中早有论述。“风为六淫之首”,外感咳嗽,风为先导而夹寒、热、燥,这些观点具有大
量的临床事实作依据。
临证治疗
笔者继承并发展了中医学“风邪致病”的理论,将“风邪为患”运用于咳嗽的辨治中,首次对“风咳”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风咳”正名,阐释了“风咳”发病的重要机制,即“风邪犯肺,气道挛急”。在明确病机的基础上,创立了“疏风宣肺、止咳利咽”的治法,并形成了独特而完整的“从风论
治风咳”的辨证论治体系。
病因、病机以及表现皆以“风”为特点,决定了“从风论治”的治疗思路,临床可采用苏黄止咳汤(炙麻黄、蝉蜕、紫苏叶、紫苏子、前胡、五味子、牛蒡子、枇杷叶、地龙)治疗。加减:偏于风寒者,宜加荆芥、防风、生姜以散风寒;偏于风热者,宜加薄荷(后下)、桑叶以散风热;偏于痰热者加黄芩、鱼腥草、
金荞麦以清热化痰;偏阴虚者加麦冬、乌梅以养阴生津;久病者,宜加川芎、红花以化瘀通络。
由于“风咳”患者日趋增加,亚急性、慢性咳嗽的治疗往往跟不上病情发展,因而笔者于2001年开始研发
专门针对感冒后咳嗽,即属于“从风论治”的中成药“苏黄止咳胶囊”,取得了较好疗效。
将“风咳”与感冒后咳嗽等病名相链接,填补了传统中医教材、行业标准的相关内容;为中药新药复方制剂6类新药的研发,克服低水平重复的局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中成药治疗感冒后咳嗽提供了新的治
疗思路。
基于上述从“风”论治病毒感染后咳嗽的理论探讨,以下将展示笔者临床治疗相关病案,以飨读者。
医 案
郑某,男,62岁,2024年6月26日首诊。主诉 反复咳嗽6月余。
病史
患者于2023年12月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出现咳嗽,伴咽痒,曾行肺功能激发试验、诱导痰细胞分类未见异常。
刻下症
时有咳嗽,干咳为主,遇到冷空气易诱发咳嗽,咽痒,纳可,眠可,小便调,大便日2次,质黏。平素体质怕冷。
舌脉
舌淡,边有齿痕,苔白腻;脉弦。
诊断 风咳(风邪犯肺,脾失健运证)。
治则 疏风宣肺,止咳利咽,燥湿运脾。

炙麻黄6g,杏仁10g(后下),紫苏子10g,紫苏叶12g(后下),地龙10g,蝉蜕10g,前胡12g,蜜枇杷叶12g,牛蒡子15g,五味子10g,苍术12g,厚朴12g,陈皮12g,桂枝8g,白芍8g,生甘草8g。
7剂,浓煎100ml,日1剂,分两次服(早、晚餐后半小时服)。
服药1剂后,患者即自觉咳嗽较前减轻,服7剂后咳嗽完全缓解。

本案从“风”论治,方用苏黄止咳汤加减。其中,炙麻黄疏风宣肺、散寒平喘;杏仁宣利肺气以平喘咳,与麻黄相配则宣降相因;紫苏叶解表散寒、行气和中,紫苏子降气化痰、止咳平喘,两者合用,一散一降,共奏宣肺止咳之功;前胡清热解毒、宣肺化痰;五味子敛肺滋肾、止咳平喘,能防止发散太过,保持肺气平衡;牛蒡子清热解毒利咽;枇杷叶清肺化痰止咳;蝉蜕祛风清热,解痉止咳;地龙祛风清热,解痉止咳,与蝉蜕相伍,加强解痉止咳作用;苍术、厚朴、陈皮燥湿运脾,以绝生痰之源;桂枝、白芍振奋中阳;生
甘草调和诸药,兼以止咳。患者服后效如桴鼓,足见此法治疗风咳疗效显著。

中医核心观念与象思维【草根一生】

 北京中医医院急诊科:疗效为本挽急症之狂澜 (2015-04-12 04:20:18)[编辑][删除]
标签: 

股票


   中医核心观念与象思维【草根一生】


  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核心观念它包括了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与精气学说。自《内经》确立了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与文化底蕴的中医药理论体系开始,其核心观念就一直贯穿着整个中医药理论。这些核心观念的思想基础,来源于先秦至汉代诸子的中国传统文化,并在其融入中医药学之后的几千年中,一直保持着较为稳定的表述方式。

  在《内经》所确立的中医药理论体系中,阴阳学说是哲学与中医药学相结合的产物,其内涵时至今日依然没有发生改变。五行学说亦是中医药理论体系中的核心观念之一,与阴阳学说一样,是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药学结合的产物。自《内经》应用五行思维将人体及自然界的各种事物进行归类,建立起天、地、人的五行古今医家对此认知基本一致。如在五行学说指导下的,木与肝、火与心、土与脾、金与肺、水与肾的五脏与五行对应关系,在中医药学中,未曾有过改变。这体现出了历代医家对五行学说的“传承”。在中医药学中,五行与五脏的配属关系,以及由其延伸出的一系列的体、窍、志、液及时空关系都得到了完整的沿袭。五脏与五行配属关系的稳定,使得中医药学的藏象学说乃至中医药理论保持了自身的特性。

    象思维模式是中医药最具有代表性的主导思维方式,它包含了物象与气象,其思维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可以感知的象,举凡“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司外揣内”“由表及里”等都是象思维的表现形式。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框架是在象思维的指导下构建的,这使得中医药理论体系具有独特的思维模式,是与西方医学最本质的差异。也正是因此,象思维模式成为中医药理论体系中最具东方文化特色的要素。

    在象思维模式之外,还有数思维模式。数思维模式是运用特定意义的“数”进行类比推演的一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中医药学中的数思维模式是用“数”来比拟“象”的一种思维方式,严格意义上说,它也囊括在象思维之中。由于数推方法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内经》中明确提出,“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象思维自《内经》确立中医药理论体系之初,就一直存在于中医药学的各个范畴之中。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正是象思维造就了整个中医药理论体系,象思维与中医药学不可分割。

   

中医是什么【草根一生】

 中医核心观念与象思维【草根一生】 (2015-04-12 07:37:58)[编辑][删除]

标签: 

育儿

  •          中医是什么【草根一生】
        中医是什么                             西医的助手                         医生的治病法宝                      穷人的救命稻草                      富人的补品                                                               亡命者的试金石
  •            失志者的换心术                        立业者可习之  
  •            生命的守护神                      求学者可学之
  •          老外眼中的发财树                                                       谋财者可窥之
  •           文人作品的润滑剂                       健身者可效之
  •                         中医到底是什么                                                           如中华民族一样胸怀宽广                                                是民族繁荣的助力器                                                    是健康长寿的护航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