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随证转治口僻
(2024-10-01 03:46:17)摘自2024-9-2中国中医药报
邱海彤 山东省聊城市中医医院
于秀梅系山东省聊城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笔者有幸跟师学医,现将其治口僻验案一则整理如下。
吴某,女,47岁,2024年7月8日来诊。主诉:右侧口角歪斜2天。患者2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口角歪斜,右侧皱眉、闭眼受限,既往体健,平素喜熬夜。刻下:右侧口角歪斜,右侧皱眉、闭眼受限,心悸,无胸痛,咳嗽无痰,身感乏力,纳眠尚可,二便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弱。
诊断:西医诊断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医诊断为口僻(本虚标实证)。
治则:先以扶正为主,继以祛邪。
方用大补肝汤合玉屏风散加减:桂枝8g,五味子10g,旋覆花10g,淡竹叶12g,生白芍25g,生甘草10g,生黄芪20g,生白术15g,防风10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3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7月11日二诊:右侧口角歪斜、皱眉、闭眼受限好转,心悸、咳嗽、乏力改善。近日鼻塞流涕,右眼流泪,纳眠可,二便调。舌质红,苔薄白,脉弦。诊断同上。治以祛邪为主,佐以扶正。方用荆防柴胡汤合玉屏风散加减:荆芥10g,防风10g,柴胡10g,清半夏10g,黄芩10g,生甘草10g,辛夷10g,薄荷10g,金银花8g,连翘15g,生黄芪20g,生白术15g。4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7月15日三诊:右侧口角歪斜、皱眉、闭眼受限进一步好转,鼻塞流涕、右眼流泪减轻,心悸、咳嗽消失,稍感乏力,纳眠可,二便调。舌质红,苔薄白,脉弦。诊断、治则同上,继予上方7剂。
8月14日患者因感冒来诊,诉上方未服完口僻症状即完全消失。
按 《素问•评热病论》言:“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口僻一病,多由患者正气不足、外邪侵犯发展而来。本案患者平素喜熬夜,暗耗阴血,血为气之母,久之难免损伤正气,偶有不慎,感受贼风,邪客经络,则发为口僻。《素问•至真要大论》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口角歪斜、皱眉、闭眼受限为肝风之象,患者脉弱,肝风实因肝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同气相求,肝虚则易生内风、易感外风。依照五行生化规律,肝木虚则难生心火,心虚故见心悸;心火虚则难生脾土,脾虚故见乏力;脾土虚则难生肺金,肺虚故见咳嗽。
一般而言,若患者表证与里证同时存在,邪盛正不虚,表实里亦实,则当先解表、后治里,如《伤寒论》第152条:“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或表里同治(如防风通圣散)。若邪盛正虚,或正虚邪不盛,则当先治里、后解表,如《伤寒论》第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亦可表里同治,如《伤寒论》第163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本案患者初诊时的主要矛盾是里虚,外邪不甚,故治以扶正为主,佐以祛邪。大补肝汤出自《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一般认为其药物组成为桂枝、干姜、五味子、旋覆花、代赭石、竹叶、大枣,原书记载其主治“肝气虚,其人恐惧不安,气自少腹上冲咽,呃声不止,头目苦眩,不能坐起,汗出,心悸,干呕不能食,脉弱而结者”,于秀梅临证常以左关脉弱、心悸为抓手,灵活运用此方,不论何病,凡见肝气虚者,均以此方加减,大多效果良好。本案患者里寒不显,故去干姜;无气上冲表现,故去代赭石;以白芍、甘草易大枣,意在酸甘化阴,加强滋养肝体之功,以阴中求阳,血中求气;合用玉屏风散,以益气祛风;加龙骨、牡蛎,以安心神。
二诊时患者诸症好转,脉由弱转弦,表证之象显现,虚象不著,故此时治以祛邪为主,佐以扶正,所用主方出自《傅青主男科》,药物组成为荆芥、防风、柴胡、黄芩、半夏、甘草,主治“凡人初伤风,必然头痛身痛,咳嗽痰多,鼻流清水,切其脉必浮”,原书未载方名,我们将其习称为“荆防柴胡汤”,于秀梅临证常以鼻塞流涕、脉浮或弦为抓手,常加辛夷、薄荷、金银花、连翘等,用于感冒初起或杂病之表证阶段,效果良好。本案患者二诊证候即属杂病的表证阶段,是邪气由里达表、病情逐渐好转的表现,故以荆防柴胡汤祛风散邪为主,再加黄芪、白术,即合用玉屏风散,共奏扶正祛邪之功。
纵观此案,辨证准确,治法主次分明、次第井然,方随证转,用药精当,切中病机,故终获佳效。
五项基本口腔反射Five Basic Oral Reflexes/Responses
当评估病患吞咽时, 治疗师必须测试病患有否呈现异常的口腔基本反射现象。
正常婴儿在吃东西时都有五项口腔的基本反射功能:
(一)
(二)
(三)
(四)
(五)
但其中前三种基本反射功能会随年龄的增长而消失, 成人若在进食中出现原已退化的基本反设功能, 则为不正常的现象。
(一) 觅食反射 Rooting Reflex
此种反射动作自婴儿出生时就有, 特征为当触碰婴儿嘴角或面颊时, 可引起婴儿上下寻找乳头的动作, 觅食反射一直持续到出生后三个月才会消失。
成人若出现觅食反射是不正常现象, 常见于双边中风病患或脑伤病患。
(二)紧咬反射 Bite Reflex
此种反射动作自婴儿出生时就有, 特征为触碰婴幼儿牙龈时, 会引起咀嚼肌闭合的现象。 紧咬反射会持续到出生后九到十二个月消失
此种反射动作十分强硬, 病患可能会出现磨牙动作, 当食物一放入口中, 病患会持续地咬紧食物而不松口, 因此影响正常进食。
(三)吸吮反射 Suckling Reflex
此种反射动作自婴儿出生时就有, 特征为将手指放入零到六个月的婴幼儿口中, 可引起吸吮动作。 吸吮反射会从出生后第六个月开始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吸的动作。吸吮反射常见于成人脑伤病患。
(四)呕吐反射 Gag Reflex
此种反射是基本保护的反射功能, 目的是不让异物进入声门或是肺部。 呕吐反射是软颚与悬雍垂和咽壁同时提起并呕吐的动作。 此反射的反应时间为肌功能的指针。欠缺呕吐反设并不表示病患无法进食。
测试方式:
Ø
Ø
Ø
(五)咳嗽反射 Cough Reflex
此种反射是基本保护的反射功能, 当异物进入声门时, 正常人会马上以强而有力的咳嗽将异物咳出声门之外。
测试方式:要求病患用力咳嗽, 听病患咳嗽声的强弱度与声音的清晰度, 若病患咳嗽无力或是声音嘶哑, 可能表示病患的肺活量不足, 或是声门闭合的能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