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各从所由以治之戴思恭治疗健忘思路

(2024-09-23 08:25:44)

各从所由以治之

戴思恭治疗健忘思路

时间:2024-09-1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陈永灿

 

戴思恭,字原礼,一作“元礼”,号肃斋。今浙江省诸暨市马剑镇人,为明代医学家。少即受学于朱丹溪,历二十年之久,遂尽得所授。在丹溪门人中,戴氏医术尤精,中年以后,医道大行。洪武中,征为御医,历任太医院使,为丹溪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戴氏尊师重道,以弘扬师意为己任,对传播丹溪学说作出过重大的历史贡献。

笔者在从事中医健忘病的文献整理中,识得明代医学家王肯堂编《证治准绳·杂病》载“健忘”一节,颇具特色,有别于宋以前健忘因心脾血少所致的病机认识。近年笔者在研究丹溪学派时,发现王肯堂健忘之说实从戴思恭著《推求师意》中抄录而来,文句几乎完全相同,只是补上了几首方剂而已。戴思恭作为朱丹溪的出色弟子,毕生绍述丹溪,在其著作中,对丹溪学派的基础理论和临床治疗均有发挥,如养阴学说、气火一体观、气血痰郁的杂病辨证纲领等,这些已成为中医学术的精华。如从丹溪学派来看待戴思恭之健忘论,学术源流明确,内容顺理成章,所述别有新意也不足为奇了。

戴思恭指出:“安神之外,犹可论否?曰:方论虽言怵惕思虑所伤,忧欲过损,惊恐伤心,心伤则健忘也。予尝思之:人生气禀不同,得气之清,则心之知觉者灵;得气之浊,则心之知觉者昏。心之灵者,无有限量,虽千百世已往之事,一过目则终身记之而不忘;心之昏者,虽无所伤,而目前事亦不能记矣。刘河间谓水清明,火昏浊。故上善若水,下愚若火,此禀质使然。设禀清浊混者,则不能耐事烦扰,烦扰则失其灵而健忘。盖血与气,人之神也。经曰: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静乃水之体,躁乃火之用。故性静则心存于中,动则心忘于外。动不已则忘不已,忘不已则存于中者几希。故语后便忘,不俟终日。所以老人多忘,盖由役役扰扰,纷纭交错,气血之阴于斯将竭,求其清明有所守,而不为事物所乱者,百无一人焉!由是言之,药固有安心养血之功,不若平心易气,养其在己而已。设使因痰健忘,乃一时之病,亦非独痰也。凡心有所寄与诸火热伤乱,其心皆健忘也。《灵枢》谓盛恐伤志,志喜忘。《内经》谓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可不各从所由以治之哉?”

纵观戴思恭之健忘论,虽非长篇大作,但文章短小而寓意深刻,有别于宋以前的主流观点,以丹溪学派的学术视角来诠释健忘之病因病机,见解独到。戴氏除了重申“《灵枢》谓盛恐伤志,志喜忘。《内经》谓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以及唐宋方论言“怵惕思虑所伤,忧欲过损,惊恐伤心,心伤则健忘”,还提出了自己对健忘发生、发展及治疗的看法。

一是主张人的记忆好坏,聪明与否,与先天禀承有关,而且秉承清气,心之知觉灵光,记忆有无限能量。

二是认为健忘的发生既与先天禀质相连,又因后天扰乱所致。“上善若水,下愚若火”,对沉静理智的水性体质推崇备至,认为水性之体聪灵强记,而浮躁狭义的火性之体则易失灵健忘;后天方面也强调静则神藏,强记不忘,而躁则消亡,语后便忘,因为“静乃水之体,躁乃火之用”。由于劳苦纷乱,人到老年,最终“气血之阴于斯将竭”而多忘。这些主张符合丹溪学派水性为上乘、养阴为优先的宗旨,是丹溪学说指导和阐发健忘病机的具体体现,对后世正确认识健忘的发病有重要影响,即使是当今以健忘为主症的老年性痴呆,戴氏之理论对探讨本病的发病原因也有现实意义。

三是指出火热伤乱及痰致健忘说。火热伤乱,是丹溪学说“阴常不足,阳常有余”在健忘病机认识中的延伸。至于痰为百病之源,更是丹溪学说的亮点,因痰健忘,祛痰治之,现今的中医临床仍在借鉴,疗效可靠。戴思恭在《金匮钩玄》中又写道:“健忘者,为事有始无终,言谈不知首尾。此以为病之名,非比生成之愚顽,不知世事者。”言痰着墨不多,对健忘病机的认识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四是强调预防重于治疗。对于健忘一病的治疗,戴氏提出总的原则是“各从所由以治之”,明确用药的只有一处,即“痰在膈间,使人癫狂、健忘,宜用竹沥”。戴思恭遵循《黄帝内经》中“不治已病”“治病求本”及“无失气宜”的医学思想,治疗健忘强调预防第一,重视“治未病”的理念,发出了“药固有安心养血之功,不若平心易气,养其在己而已”的感叹。健忘作为智慧受损、智力障碍病症,具有病因多样性和发病复杂性特点,加上治疗较为棘手,采用摄生保养,强调预防为主,对于治疗健忘显得尤为重要。

至于如何“各从所由以治之”,今转述王肯堂之说,以供参阅。王肯堂认为:“思虑过度,病在心脾,宜归脾汤,有痰加竹沥。有因精神短少者,人参养荣汤、小定志丸、宁志膏。有因痰迷心窍者,导痰汤下寿星丸,或加味茯苓汤。上虚下盛,于补心药中加升举之剂。心火不降,肾水不升,神志不定,事多健忘,宜朱雀丸。《千金》孔子大圣枕中方:龟甲、龙骨、远志、菖蒲四味,等分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常令人大聪明。治多忘方:菖蒲一分,茯苓、茯神、人参各五分,远志七分,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五日效。《圣惠方》:菖蒲、远志各一分,捣为细末。戊子日服方寸匕,开心不忘。《肘后方》治人心孔惛塞,多忘喜误,丁酉日密自至市,买远志著巾角中,为末服之,勿令人知。《本草》:商陆花主人心惛塞,多忘喜误,取花阴干百日捣末,日暮水服方寸匕,卧思念所欲事,即于眼中自见。”(陈永灿  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

说智从《内经》调治有验方——张景岳治疗痴呆、健忘经验

 (2024-06-06 15:30:54)[编辑][删除]
说智从《内经》 调治有验方
——张景岳治疗痴呆、健忘经验
摘自2024-5-30中国中医药报
陈永灿 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
张景岳(1563—1640),名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明代著名医学家,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因编成以其号命名的《景岳全书》而闻名遐迩,故张景岳一名反比其本名张介宾更为人熟知。张氏幼聪慧,喜读书,“自六经以及诸子百家,无不考镜”(《类经•叶秉敬序》);又性豪爽,好游历,壮年时遍游各地,阅历丰富,其外孙林日蔚在《景岳全书》的跋中写其“壮岁游燕冀间,从戎幕府,出榆关,履碣石,经凤城,渡鸭绿”。张景岳于13岁时,随父至京游学,拜当时名医金英为师,颇受金氏喜爱,不几年即尽得所传。其壮年游历颇多,潜心钻研医学是在1620年前后南返回乡之后。张氏专心致志研究医学,对岐黄典籍深入研读,沉潜往复,从容含玩,于1624年刊行《类经》。是书对《素问》《灵枢》的原文进行分类编排,并予以注解,全书共分12大类,每类又分若干小类,条理清晰,便于查览,是后世习研《黄帝内经》重要的参考书之一。
此时,张景岳医术大有长进,医名日渐彰显,登门求医者接踵而至。余姚大文学家黄梨洲曾谓其“为人治病,沉思病源,单方重剂,莫不应手霍然。一时谒病者,辐辏其门,沿边大帅,皆遣金币致之”。至晚年,张氏将其平生经验编为《景岳全书》,涉及医论医话、本草方剂、临床各科等,集中体现了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又撰写《质疑录》一书,“取先贤之经,以辨前贤之误”。
张景岳治学谨严,习医“慎敬”,是温补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受薛立斋、李东垣、许叔微等的影响较大,亦可能与其早年老师金英擅长大补元气之法有关。其提出“阳常不足,阴本无余”之论,强调阳气的重要性,颇合《素问•生气通天论》中“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之旨。治疗上注重补养精血,推熟地黄、当归之品;讲求阴阳互根,创左归右归之剂。张氏关于智慧及智力障碍病症的论述不多,主要集中于《类经•三卷藏象类》对《灵枢•本神》篇相关内容的解释和《景岳全书•卷之三十四》对痴呆一病的阐述中,《景岳全书•君火相火论》对志意的产生有所提及。治疗痴呆、健忘的方剂,既有自创的新方,又有汇集的古方。今将相关内容归纳如下。
理论阐述
张景岳对智慧问题的阐述主要体现在正常生理和因机证治两个方面。正常生理是对记忆、智慧等人体认知活动的解释;因机证治是对健忘成因和治疗的描述。书中对《灵枢•本神》的注释,主要侧重于认知活动的过程;而对痴呆的论述则主要偏于病因病机和治法方剂。
对认知活动的解析
中医学对人体认知活动过程的认识,在《黄帝内经》中已有比较深入的描述,其中以《灵枢•本神》中记载的一段最为详细,如云:“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从意、志、思、虑、智几个方面对人体认知活动的整个过程做了细致叙述。张景岳在《类经•三卷藏象类》中对此逐一进行了解析,首先肯定了“心主神明”说,其言:“心为君主之官,统神灵而参天地,故万物皆其所任。”其次,结合自己所学所思所悟,对意、志、思、虑、智作了注解。如云:“忆,思忆也。谓一念之生,心有所向而未定者,曰意……意之所存,谓意已决而卓有所立者,曰志……因志而存变,谓意志虽定,而复有反复计度者,曰思……深思远慕,必生忧疑,故曰虑……疑虑既生,而处得其善者,曰智。”从中可见,意和志都有记忆的含义,意是一念所生,尚未确定者,可以认为是短期记忆;志为意之已决,而有所立者,可以看作长期记忆。思和虑为进一步反复权衡、联想推测、内生疑虑的思维活动,以意和志为主体,并围绕二者展开。智则是综合之前的意、志、思、虑,而达到的处理外界事情的最佳状态,有智慧、睿智之意,并非人人皆能达到。如其所言,只有“疑虑既生,而处得其善者”,才可曰“智”。最后,张氏云:“按此数者,各有所主之脏,今皆生之于心,此正诸脏为之相使,而心则为之主宰耳。”认为意、志、思、虑虽各自有所主之脏,但心为其主宰,进一步明确了心的统领作用。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方面,张景岳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功能以物质为基础,没有物质,就没有功能可言。他在《景岳全书•君火相火论》中说:“志意所出,无不从乎形质也。故凡以心之神、肺之气、脾胃之仓廪、肝胆之谋勇、两肾之伎巧变化,亦总皆发见之神奇,使无其地,何以生此?”指出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是体内各种脏器活动的表现。
对痴呆病证的认识
痴呆在临床上以缓慢出现的智能减退为主要特征,记忆减退(即健忘)是其主要的核心症状。张景岳对此已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在《景岳全书•卷之三十四》中对痴呆的因机证治作了简要论述。关于病因,张氏言:“凡平素无痰,而或以郁结,或以不遂,或以思虑,或以疑贰,或以惊恐,而渐致痴呆。”指出情志不调是导致痴呆的重要因素之一。关于病机,他认为乃“逆气在心或肝胆二经,气有不清而然”,从气的角度进行了论述。张氏认为其临床表现“千奇万怪,无所不至”,具体则有“言辞颠倒,举动不经,或多汗,或善愁……脉必或弦或数,或大或小,变易不常”等,不一而足。至于辨证治疗,总分虚实两端。若患者“形体强壮,饮食不减,别无虚脱等证”,张氏主张“服蛮煎治之,最稳最妙”;若患者“以大惊猝恐,一时偶伤心胆,而致失神昏乱者”,则当以迅速扶助正气为主,选方宜用七福饮或大补元煎。关于痴呆的预后,张景岳指出:“此证有可愈者,有不可愈者,亦在乎胃气元气之强弱,待时而复,非可急也。”提示此证并非都能痊愈,亦有不可愈者,强调了胃气和元气在疾病恢复中的重要性,并且告诫患者的康复需要一定的时间,不宜操之过急,以免适得其反。
方剂辑录
张景岳在方剂的设立上借鉴兵家中的阵法,将其类为补阵、和阵、攻阵、散阵、寒阵、热阵、固阵、因阵八个方面。设“新方八阵”,以释自制之方;立“古方八阵”,以述古方之用,可谓匠心独具。笔者通过查阅发现,其中列有些许治疗痴呆、健忘的方剂可供临床参考,兹按其分类辑录如下。
新方简述
张景岳所制新方,如其所言,“有心得焉,有经验焉,有补古之未备焉”。笔者检索新方八阵后,发现张氏在论述痴呆的证治时,用到服蛮煎、七福饮和大补元煎。故对此三方作一介绍。
服蛮煎出自《景岳全书•卷之五十一•新方八阵•寒阵》,书中谓“此方性味极轻极清,善入心肝二脏,行滞气,开郁结,通神明,养正除邪,大有奇妙”。该方组成药物和煎服方法为:“生地黄、麦门冬、芍药、石菖蒲、石斛、川丹皮(极香者)、茯神各二钱,陈皮一钱,木通、知母各一钱半。水一盅半,煎七分。食远服。”方中生地黄、麦门冬、芍药、石斛、丹皮、知母、木通清热养阴;石菖蒲、茯神开窍安神,陈皮辛香行气。可见,张景岳应该用此方治疗心肝有热、阴津不足所致的痴呆。关于该方的加减之法,张氏在书中也作了论述,“痰胜多郁者,加贝母二钱;痰盛兼火者,加胆星一钱五分;阳明火盛,内热狂叫者,加石膏二三钱;便结胀满多热者,玄明粉二三钱调服,或暂加大黄亦可;气虚神困者,加人参随宜”,以供临床随证而施。
七福饮和大补元煎均出自《景岳全书•卷之五十一•新方八阵•补阵》。七福饮乃五福饮“加枣仁二钱,远志三五分”而来,主治“气血俱虚,而心脾为甚者”。张氏用其治心脾两虚之痴呆。五福饮的组方、服法及加减法为:“人参(心)随宜,熟地黄(肾)随宜,当归(肝)二三钱,炒白术(肺)一钱半,炙甘草(脾)一钱。水二盅,煎七分,食远温服。或加生姜三五片……或宜温者,加姜、附;宜散者,加升麻、柴、葛。”关于此方,张景岳谓:“凡五脏气血亏损者,此能兼治之,足称王道之最。”临床用之,“左右逢源,无不可也。”笔者以为,该方乃四君子汤与四物汤合并变化而来,以治气血俱亏,方中五味药物对应人体五脏,故名“五福”。七福饮即五福饮加枣仁、远志二味,以增强对心脾的治疗作用。现代实验研究和临床报道显示,七福饮可以改善认知功能障碍,提高学习记忆能力,对防治老年性痴呆有积极作用。
大补元煎的方药组成和煎服方法为:“人参(补气补阳,以此为主)少则用一二钱,多则用一二两;山药(炒)二钱;熟地黄(补精补阴,以此为主)少则用二三钱,多则用二三两;杜仲二钱;当归(若泄泻者,去之)二三钱;山茱萸(如畏酸吞酸者,去之)一钱;枸杞二三钱;炙甘草一二钱。水二盅,煎七分,食远温服。”临证加减之法:“如元阳不足多寒者,于本方加附子、肉桂、炮姜之类,随宜用之;如气分偏虚者,加黄芪、白术;如胃口多滞者,不必用;如血滞者,加川芎,去山茱萸;如滑泄者,加五味、故纸之属。”该方主治“男妇气血大坏,精神失守危剧等证”。张景岳赞此方为“回天赞化,救本培元第一要方”,并用其治气血大伤、精神不守之痴呆。
古方采要
张景岳认为,古方散列在各家之中,繁多且庞杂,“或互见于各门,或彼此之重复,欲通其用,涉猎固难,欲尽收之,徒资莠乱”,所以他“采其要者,类为八阵”,可以使后学者“因古人之绳墨,得资我之变通”。在他收录各阵的古方中,有不少治疗健忘者,虽然有些可能已在其他章节有所提及,但也一并罗列如下,如此更能体现这些方剂的重要性。
治疗健忘的古方主要收录在《景岳全书•卷之五十三•古方八阵•补阵》中,包括归脾汤、开心散、人参丸、天王补心丹、《秘验》琥珀多寐丸和二丹丸。《景岳全书•卷之五十八•古方八阵•热阵》中有一首,为《局方》安肾丸。
归脾汤主治“思虑伤脾,不能摄血,致血妄行,或健忘怔忡,惊悸盗汗,嗜卧少食,或大便不调,心脾疼痛,疟痢郁结”,若“因病用药失宜,克伐伤脾以致变证者,最宜用之”。该方药物组成与煎服法:“人参、黄芪、白术、茯苓、枣仁各二钱,远志、当归各一钱,木香、炙甘草各五分。水二盅,加圆眼肉七枚,煎七分。食远服。”此方从心脾两虚来论治健忘,关于其中的木香和远志,张景岳有自己的见解,他说:“愚意此汤之用木香,特因郁结疼痛者设,如无痛郁等证,必须除去木香,以避香燥,岂不于气虚血动者为尤善乎。又远志味辛,气升而散,凡多汗而燥热者,亦宜酌用。”言之颇有道理,可供临证借鉴。

健脑汤【草根一生】

 各从所由以治之戴思恭治疗健忘思路 (2015-04-03 04:00:23)[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健脑汤【草根一生】


                                                                                                        年老,五脏亏虚、功能失常,气血不足,气机失调,气血津液运行紊乱,导致痰瘀丛生,痰瘀互生、互化、互结,交阻脑络而发为脑病。因此,临床上气虚血瘀,气滞血瘀,血虚气滞,或痰浊和血瘀之象并见,既有痰瘀阻滞脑络之证,又有痰浊蒙蔽清窍之候。总因导致脑髓空虚,痰瘀阻络,脑失所养而出现进行性健忘,智能减退,出现头痛,眩晕,震颤,脑痴呆,脑萎缩等。辨证求机,组成方药——健脑汤,经临床验证,疗效显著。

   该病虚实夹杂,要求辨证细,立法精,用药恰中病机,治虚当以益气养血、补精填髓;治实当以祛痰活瘀化浊、开窍醒脑。总之,以益气养血,补肾填精,祛痰化瘀,健脑益智为法。                                                                                                                      组成:制首乌15克,肉苁蓉12克,枸杞子12克,山萸肉20克,茯神20克,炙远志10克,石菖蒲9克,益智仁12克,僵蚕10克,胆南星9克,地龙12克,水蛭8克,川芎15克,生黄芪20~30克,当归12克,郁金12克,巴戟天12克,丹参20克。

    功能:益气补肾祛痰,活血化瘀,健脑益智。

    主治:中风后遗症引起的脑萎缩,脑动脉硬化症,老年痴呆等,症见:头晕目眩,精神不振,神情呆滞,表情淡漠,口角流涎,腰膝酸软,行走不稳,口齿不清,语言杂乱无章,耳鸣、健忘等症,疗效显著。

    用法:水煎服,日服1剂,分2次服。

    方解:首乌、肉苁蓉、枸杞子、山萸肉、茯神、巴戟天、远志、石菖蒲、益智仁养神开窍,通脑益智;黄芪、当归、丹参、川芎、僵蚕、胆南星、地龙、郁金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益智。

    加减运用:血压偏高,头晕头痛者去黄芪加天麻、钩藤、豨签草、夏枯草;痰涎壅盛、语言謇涩者加全虫、天竺黄、瓜蒌等;中风后遗症下肢无力,屈伸不利加伸筋草、鸡血藤、蜈蚣;下肢沉重、麻木者加苍术、黄柏、生薏仁、丝瓜络、忍冬藤;偏于肾阳虚者加仙灵脾、桂枝、菟丝子;若震颤者加生白芍、鳖甲胶、龟板胶、生龙骨、生牡蛎等;若兼胸痹者加葛根、檀香、薤白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