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肺止咳化痰通便清肺抑火丸
清肺止咳
化痰通便
清肺抑火丸
摘自2024-9-5中国中医药报
储成利 云南省昆明市阿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门诊上经常能遇到痰热阻肺患者,主要表现为咳嗽、痰黄稠黏、口干咽痛等症状,当这些症状与便秘相伴时,处理起来就更为棘手。针对这种情况,我常用中成药清肺抑火丸,患者使用后效果不错。
组成与功效
清肺抑火丸源于明代龚庭贤《寿世保元•卷六》中“清咽抑火汤”,1961年《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首载清肺抑火丸,由黄芩、栀子(生)、知母、贝母、黄柏、桔梗、苦参、前胡、天花粉、大黄共十味组成,功可“清热通便,止咳化痰”,主治“肺热咳嗽,咽喉疼痛,口干舌燥,大便秘结”。
本药针对的主要病机是痰热阻肺、肺失宣肃,症见咳嗽气粗、痰多色黄稠黏、口干咽痛、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滑数,支气管炎、肺部感染见上述证候者均可应用。大量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清肺抑火丸具有镇咳、祛痰、平喘、抑菌、免疫调节等作用。近年来该药还常用于肺结核。
中医理论中,“肺与大肠相表里”,如果有肺热,通常会伴随大便干燥,而清肺抑火丸长于苦寒清热,兼以泻热通便,内寓“以泻代清”之意,适用于痰热阻肺兼有便秘者。
本药中黄芩清肺泻火,为君药。栀子、黄柏清热泻火,浙贝母清肺止咳、化痰散结,共为臣药。桔梗、前胡有散风宣肺、化痰止咳之功,苦参清热燥湿,知母、天花粉有清肺润燥、养阴生津之功,大黄通腑泻热、引肺火下行,共为佐药。诸药相合,共奏清肺止咳、化痰通便之功。
服法及禁忌
本品为淡黄色至黄褐色的水丸,或为棕褐色的大蜜丸,气微,味苦。口服,水丸一次6克,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3次。市售还有其他剂型,按说明书服用即可。
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辛辣、燥热食物,忌烟酒。风寒咳嗽或脾胃虚弱者慎用。孕妇慎用。另外,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本品苦寒太过,有伤阳败胃之弊,临床使用时不可久服。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清肺抑火丸
摘自2024-9-5中国中医药报
储成利 云南省昆明市阿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门诊上经常能遇到痰热阻肺患者,主要表现为咳嗽、痰黄稠黏、口干咽痛等症状,当这些症状与便秘相伴时,处理起来就更为棘手。针对这种情况,我常用中成药清肺抑火丸,患者使用后效果不错。
组成与功效
清肺抑火丸源于明代龚庭贤《寿世保元•卷六》中“清咽抑火汤”,1961年《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首载清肺抑火丸,由黄芩、栀子(生)、知母、贝母、黄柏、桔梗、苦参、前胡、天花粉、大黄共十味组成,功可“清热通便,止咳化痰”,主治“肺热咳嗽,咽喉疼痛,口干舌燥,大便秘结”。
本药针对的主要病机是痰热阻肺、肺失宣肃,症见咳嗽气粗、痰多色黄稠黏、口干咽痛、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滑数,支气管炎、肺部感染见上述证候者均可应用。大量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清肺抑火丸具有镇咳、祛痰、平喘、抑菌、免疫调节等作用。近年来该药还常用于肺结核。
中医理论中,“肺与大肠相表里”,如果有肺热,通常会伴随大便干燥,而清肺抑火丸长于苦寒清热,兼以泻热通便,内寓“以泻代清”之意,适用于痰热阻肺兼有便秘者。
本药中黄芩清肺泻火,为君药。栀子、黄柏清热泻火,浙贝母清肺止咳、化痰散结,共为臣药。桔梗、前胡有散风宣肺、化痰止咳之功,苦参清热燥湿,知母、天花粉有清肺润燥、养阴生津之功,大黄通腑泻热、引肺火下行,共为佐药。诸药相合,共奏清肺止咳、化痰通便之功。
服法及禁忌
本品为淡黄色至黄褐色的水丸,或为棕褐色的大蜜丸,气微,味苦。口服,水丸一次6克,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3次。市售还有其他剂型,按说明书服用即可。
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辛辣、燥热食物,忌烟酒。风寒咳嗽或脾胃虚弱者慎用。孕妇慎用。另外,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本品苦寒太过,有伤阳败胃之弊,临床使用时不可久服。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清热宣肺 化痰止咳
川贝枇杷糖浆
摘自2024-9-26中国中医药报
尚学瑞 河南省辉县市中医院
朋友的孙子18岁,前两天感冒了,发烧咳嗽,吃西药后烧退了,但咳嗽、咯吐黄痰、咽痛等症状却迟迟未好。他电话求诊,我经详细询问,判断是痰热咳嗽,建议服用川贝枇杷糖浆,因该药在清热化痰止咳方面很有长处。
组成与功效
川贝枇杷糖浆为现代研发品种,其组方特点体现在川贝母与枇杷叶的配合,两者配用最早载于明代兰茂所著《滇南本草》。该书在枇杷、枇杷叶项下列一奇方,方用枇杷叶、川贝母、叭哒杏仁、陈皮4药为末,“治吼喘咳嗽、喉中有痰声”。因枇杷叶擅降气止咳,川贝母擅清肺化痰,二者相须为用相得益彰,故这一组合影响深远,被后世广泛采纳,成为治疗肺热咳嗽的“黄金搭档”。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成药川贝枇杷糖浆由上述两药加桔梗、薄荷脑而成。制法及工艺是,将川贝母碎成粗粉,用70%的乙醇浸渍,收集渗漉液,浓缩成流浸膏。将桔梗和枇杷叶水煎两次,合并药液,滤过、浓缩,加入蔗糖及防腐剂,煮沸使溶解,滤液与川贝母流浸膏混合,放冷后加入薄荷脑和含有杏仁香精的乙醇溶液,加水,搅匀即得。
本药有清热宣肺、化痰止咳之功,用于风热犯肺、痰热内阻所致的咳嗽,症见咳嗽、痰黄或稠、咯痰不爽,常伴咽喉肿痛、口干舌燥、胸闷胀痛,舌偏红、苔薄黄、脉浮数。药理学研究发现,本品有止咳、祛痰和抗炎作用,可用于治疗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等见上述证候者。
中医认为,咳嗽之成因无非外感与内伤两类。本方针对的是外感风热或燥热,入里犯肺,蒸液为痰,痰热阻于肺,使肺气壅遏,失于宣降,上逆而作咳,治当清热宣肺,降气化痰。方中川贝母可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枇杷叶可降逆止咳、清肺化痰。二者均味苦、性微寒,入肺经,苦以降气,寒以清热,合而清肺化痰止咳,共为君药。桔梗辛散苦泄,可宣开肺气、化痰利咽,且作舟楫之品,为臣药。薄荷脑为薄荷茎叶中提取的活性成分,芳香轻扬,并疏散风热、利咽止咳,为佐使之用。全方四味配伍简洁,功专力宏,清润并施,宣降结合,使肺热得清而宣肃正常,则痰咳自除矣。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市面上以川贝、枇杷搭档组方和命名的中成药甚多,如川贝枇杷露、蛇胆川贝枇杷膏、蜜炼川贝枇杷膏、治咳川贝枇杷露等,与本品成分及功用有差异,易与本品混淆,应区别选用。
服法及禁忌
本品为棕红色的黏稠液体,气香,味甜、微苦、凉。每瓶150毫升,口服,一次10毫升,一日3次。同成分品种还有口服液、颗粒等剂型,请按说明书服用。
服药期间,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不宜同服滋补性中药。外感风寒者不适宜。支气管扩张、肺脓疡、肺心病、肺结核患者,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甚或加重者,发热体温超过38.5°C者,应去医院就诊。糖尿病患者应选择不含糖的剂型。
川贝枇杷糖浆
摘自2024-9-26中国中医药报
尚学瑞 河南省辉县市中医院
朋友的孙子18岁,前两天感冒了,发烧咳嗽,吃西药后烧退了,但咳嗽、咯吐黄痰、咽痛等症状却迟迟未好。他电话求诊,我经详细询问,判断是痰热咳嗽,建议服用川贝枇杷糖浆,因该药在清热化痰止咳方面很有长处。
组成与功效
川贝枇杷糖浆为现代研发品种,其组方特点体现在川贝母与枇杷叶的配合,两者配用最早载于明代兰茂所著《滇南本草》。该书在枇杷、枇杷叶项下列一奇方,方用枇杷叶、川贝母、叭哒杏仁、陈皮4药为末,“治吼喘咳嗽、喉中有痰声”。因枇杷叶擅降气止咳,川贝母擅清肺化痰,二者相须为用相得益彰,故这一组合影响深远,被后世广泛采纳,成为治疗肺热咳嗽的“黄金搭档”。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成药川贝枇杷糖浆由上述两药加桔梗、薄荷脑而成。制法及工艺是,将川贝母碎成粗粉,用70%的乙醇浸渍,收集渗漉液,浓缩成流浸膏。将桔梗和枇杷叶水煎两次,合并药液,滤过、浓缩,加入蔗糖及防腐剂,煮沸使溶解,滤液与川贝母流浸膏混合,放冷后加入薄荷脑和含有杏仁香精的乙醇溶液,加水,搅匀即得。
本药有清热宣肺、化痰止咳之功,用于风热犯肺、痰热内阻所致的咳嗽,症见咳嗽、痰黄或稠、咯痰不爽,常伴咽喉肿痛、口干舌燥、胸闷胀痛,舌偏红、苔薄黄、脉浮数。药理学研究发现,本品有止咳、祛痰和抗炎作用,可用于治疗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等见上述证候者。
中医认为,咳嗽之成因无非外感与内伤两类。本方针对的是外感风热或燥热,入里犯肺,蒸液为痰,痰热阻于肺,使肺气壅遏,失于宣降,上逆而作咳,治当清热宣肺,降气化痰。方中川贝母可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枇杷叶可降逆止咳、清肺化痰。二者均味苦、性微寒,入肺经,苦以降气,寒以清热,合而清肺化痰止咳,共为君药。桔梗辛散苦泄,可宣开肺气、化痰利咽,且作舟楫之品,为臣药。薄荷脑为薄荷茎叶中提取的活性成分,芳香轻扬,并疏散风热、利咽止咳,为佐使之用。全方四味配伍简洁,功专力宏,清润并施,宣降结合,使肺热得清而宣肃正常,则痰咳自除矣。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市面上以川贝、枇杷搭档组方和命名的中成药甚多,如川贝枇杷露、蛇胆川贝枇杷膏、蜜炼川贝枇杷膏、治咳川贝枇杷露等,与本品成分及功用有差异,易与本品混淆,应区别选用。
服法及禁忌
本品为棕红色的黏稠液体,气香,味甜、微苦、凉。每瓶150毫升,口服,一次10毫升,一日3次。同成分品种还有口服液、颗粒等剂型,请按说明书服用。
服药期间,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不宜同服滋补性中药。外感风寒者不适宜。支气管扩张、肺脓疡、肺心病、肺结核患者,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甚或加重者,发热体温超过38.5°C者,应去医院就诊。糖尿病患者应选择不含糖的剂型。
半夏泻心汤不独治咳而咳自止
摘自2024-9-9中国中医药报
邢俊梅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中医医院
半夏泻心汤载于《伤寒论》:“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宜半夏泻心汤。”该方可治疗太阳病证、小柴胡汤证误下而致脾胃阴阳失和、气机失常之痞证。原方由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炙甘草、大枣七味药组成,方中半夏性味辛温,功能燥湿散结、消痞止呕;干姜性味辛热,能温中散寒;黄连、黄芩性味苦寒,能清热泻浊;人参、大枣、甘草,性味甘温,能补中益气。全方具有辛开苦降、平调寒热、调理气机、攻补兼施的配伍特点,乃“一升一降,气机调和;一温一寒,阴阳协调”。现代临床多用于脾胃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系统溃疡、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等。近年来,半夏泻心汤在各系统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均有应用,且疗效确切。笔者在临床中应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咳嗽疗效显著,现介绍验案二则如下。
案一
张某,男,24岁,因“感冒后咳嗽3天”于2024年1月13日就诊。刻下:昼夜咳嗽,夜间较重,少量白痰,咽痒,鼻塞,白色黏稠鼻涕,无恶心呕吐,无胃痛胃胀,饮食二便正常。查体:咽无充血,舌体胖大,苔腻,脉沉。双肺呼吸音清,无干湿啰音。
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清半夏15g,黄芩10g,党参15g,黄连8g,干姜6g,炙甘草10g,大枣12g,僵蚕15g,苍耳子10g,辛夷10g,炒蒺藜20g。3剂,水煎服,日2次。
随访:患者自述服药1剂后,当晚咳嗽止,继服3剂巩固疗效。
案二
李某,男,58岁,因“反复咳嗽、咳痰1年,咳嗽伴晕厥2次”于2022年6月8日就诊。刻下:昼夜咳嗽,夜间较重,痰多色黄,难咳出,声音嘶哑,饮食一般,二便正常。查体:咽无充血,舌体胖大,苔厚腻,脉滑。双肺呼吸音清,无干湿啰音。
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清半夏15g,黄芩10g,党参15g,黄连8g,干姜4g,炙甘草10g,大枣12g,麻黄10g,苦杏仁15g,生石膏30g,桔梗30g。7剂,水煎服,日2次。
随访:患者服用7剂后咳嗽明显好转,去麻杏石甘汤再服7剂,咳嗽消失,至今未再咳嗽。
按 《素问•咳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李东垣医学全书》记载“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一虚,肺气先绝”。咳嗽的发生与脾胃密切相关。脾胃同属中焦,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升胃降则气机升降有常,脾胃升降失常则中焦气机逆乱,直接影响肺的宣发肃降,以致肺气上逆而为咳。西医学中胃食管反流性咳嗽也是咳嗽的常见病因之一。
两案患者共同具有夜间咳嗽较重、舌体胖大、苔腻等特点,符合中焦脾胃受损的表现,不论病程长短,有无痞,均能用半夏泻心汤,通过辛开苦降、寒热并用,调整脾胃失常之运化、传导,调畅痞塞之气机,恢复肺气正常的宣发肃降功能,而让咳嗽自止。其中,案一也不排除鼻后滴漏综合征引发咳嗽,则应用半夏泻心汤加苍耳子、辛夷、炒蒺藜而缓解鼻塞、流涕症状,协助止咳。案二应用半夏泻心汤加麻杏石甘汤,加强清热解表和宣肺化痰之功,疗效甚佳。脾胃病常致咳,欲理肺气者,必先理脾胃中焦之气,以调理中焦脾胃气机为基本治则,见咳而不拘泥于肺,从脾胃气机入手,不独治咳而咳自止。
摘自2024-9-9中国中医药报
邢俊梅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中医医院
半夏泻心汤载于《伤寒论》:“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宜半夏泻心汤。”该方可治疗太阳病证、小柴胡汤证误下而致脾胃阴阳失和、气机失常之痞证。原方由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炙甘草、大枣七味药组成,方中半夏性味辛温,功能燥湿散结、消痞止呕;干姜性味辛热,能温中散寒;黄连、黄芩性味苦寒,能清热泻浊;人参、大枣、甘草,性味甘温,能补中益气。全方具有辛开苦降、平调寒热、调理气机、攻补兼施的配伍特点,乃“一升一降,气机调和;一温一寒,阴阳协调”。现代临床多用于脾胃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系统溃疡、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等。近年来,半夏泻心汤在各系统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均有应用,且疗效确切。笔者在临床中应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咳嗽疗效显著,现介绍验案二则如下。
案一
张某,男,24岁,因“感冒后咳嗽3天”于2024年1月13日就诊。刻下:昼夜咳嗽,夜间较重,少量白痰,咽痒,鼻塞,白色黏稠鼻涕,无恶心呕吐,无胃痛胃胀,饮食二便正常。查体:咽无充血,舌体胖大,苔腻,脉沉。双肺呼吸音清,无干湿啰音。
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清半夏15g,黄芩10g,党参15g,黄连8g,干姜6g,炙甘草10g,大枣12g,僵蚕15g,苍耳子10g,辛夷10g,炒蒺藜20g。3剂,水煎服,日2次。
随访:患者自述服药1剂后,当晚咳嗽止,继服3剂巩固疗效。
案二
李某,男,58岁,因“反复咳嗽、咳痰1年,咳嗽伴晕厥2次”于2022年6月8日就诊。刻下:昼夜咳嗽,夜间较重,痰多色黄,难咳出,声音嘶哑,饮食一般,二便正常。查体:咽无充血,舌体胖大,苔厚腻,脉滑。双肺呼吸音清,无干湿啰音。
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清半夏15g,黄芩10g,党参15g,黄连8g,干姜4g,炙甘草10g,大枣12g,麻黄10g,苦杏仁15g,生石膏30g,桔梗30g。7剂,水煎服,日2次。
随访:患者服用7剂后咳嗽明显好转,去麻杏石甘汤再服7剂,咳嗽消失,至今未再咳嗽。
按 《素问•咳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李东垣医学全书》记载“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一虚,肺气先绝”。咳嗽的发生与脾胃密切相关。脾胃同属中焦,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升胃降则气机升降有常,脾胃升降失常则中焦气机逆乱,直接影响肺的宣发肃降,以致肺气上逆而为咳。西医学中胃食管反流性咳嗽也是咳嗽的常见病因之一。
两案患者共同具有夜间咳嗽较重、舌体胖大、苔腻等特点,符合中焦脾胃受损的表现,不论病程长短,有无痞,均能用半夏泻心汤,通过辛开苦降、寒热并用,调整脾胃失常之运化、传导,调畅痞塞之气机,恢复肺气正常的宣发肃降功能,而让咳嗽自止。其中,案一也不排除鼻后滴漏综合征引发咳嗽,则应用半夏泻心汤加苍耳子、辛夷、炒蒺藜而缓解鼻塞、流涕症状,协助止咳。案二应用半夏泻心汤加麻杏石甘汤,加强清热解表和宣肺化痰之功,疗效甚佳。脾胃病常致咳,欲理肺气者,必先理脾胃中焦之气,以调理中焦脾胃气机为基本治则,见咳而不拘泥于肺,从脾胃气机入手,不独治咳而咳自止。
润肺化痰川贝母
摘自2024-8-7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川贝母,简称“川贝”。《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川贝母”来源于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太白贝母或瓦布贝母的鳞茎。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青贝”“炉贝”和“栽培品”。
川贝入药历史久
《本草经集注》谓“形似聚贝子,故名贝母”。贝母之名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言“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此时并未分立百合科贝母属川贝母、浙贝母及葫芦科贝母属土贝母等专条。至兰茂《滇南本草》苦马菜条附案中,首次出现“川贝母”之名。
《本草汇言》言“川者为妙”。《本经逢原》也言:“贝母,川者味甘最佳,西者味薄次之,象山者微苦又次之,一种大而苦者仅能解毒。”可见自古以来,便以川贝母为贝母中的佳品。
川贝母味苦、甘,性微寒,归肺、心经,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散结消痈的功效。现代临床常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痰中带血、瘰疬、乳痈、肺痈等症的治疗。常见止咳中成药如川贝雪梨膏、小儿止嗽糖浆、蛇胆川贝散等,皆有用川贝母组方入药。川贝母苦寒清热,故脾胃虚寒者慎用;其甘寒质润,故湿痰证也不宜用。按中药配伍禁忌“十八反”,川贝母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川贝母含西贝素、川贝酮碱等生物碱和有机酸类等化合物。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川贝母有镇咳、降压、祛痰、平喘、抗炎、抗菌及抗肿瘤等作用。
川贝母有四类
松贝,旧时以四川松潘为集散地,故此得名。其植物来源为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和甘肃贝母,抽茎前采挖药用。松贝体积最小,其形如豆如珠,故又名“米贝”“珍珠贝”。松贝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松贝颗粒圆整而均匀,可置于桌上而不倒,形似观音坐莲台,习称“观音坐莲”。药材质硬而脆,粉性强。
青贝,因旧时集散于四川青川而得名。其药材来源同松贝,采收时间更晚,抽茎后采挖。因生长时间更久,体形比松贝稍大,呈类扁球形,两枚鳞瓣近等大,相对抱合,顶端开裂,犹若双手捧合,习称“观音合掌”。
炉贝,因旧时集散于打箭炉(今四川省康定市)而得名,以梭砂贝母为药材来源。呈长圆锥形,两枚鳞瓣大小相近,顶端瘦尖,均开口,外形酷似马牙,故习称“马牙嘴”。有的外表具有黄棕色斑块,形似老虎的斑纹,称“虎皮斑”。
栽培品,指目前引种栽培的太白贝母和瓦布贝母。药材呈类扁球形或短圆柱形,两枚鳞瓣大小相近,顶部多开裂而较平,表面稍粗糙,有的具有浅黄色斑点。太白贝母主产于甘肃西和、礼县,当地习称西贝母。
多数药皆以生长时间久、形体大者为佳,贝母反其道而行,市场上同种小个子贝母价格高于大个子贝母。如川贝母,以个子最小的松贝为佳,青贝、炉贝及栽培品递减。
贝母品种多混乱
贝母品种繁多,混用现象十分严重。不过历代本草多将贝母分三种,即川贝母、浙贝母及土贝母。三类贝母功效各有所长,不可混用。川贝母偏于甘寒,药效偏于补,以扶正为主,善润肺化痰,宜治肺阴虚久咳痰少者;浙贝母苦寒,药效偏于散,以去邪为主,清热之力为优,善于清肺化痰、开郁散结,而无“润肺”之效;土贝母没有化痰止咳的作用,解毒之效为著,长于散结消肿。
整个百合科贝母“家族”药材外观较相似,川贝母伪品众多。其中,最常见的是以小粒的平贝、浙贝、伊贝或薏苡仁等非贝母类形似之物冒充松贝。小平贝大小瓣极为悬殊,中部小瓣多不到底部,高度仅为大瓣的1/2左右。而松贝的中间瓣则是“顶天立地”,极易区分。小浙贝不能“坐立”,质地较硬,没有明显的“怀中抱月”特征,一侧仅为一浅纵沟或隐约可见一细小心芽。伊贝与炉贝相似,但没有炉贝的典型特点“马牙嘴”。薏苡仁腹面是一条较宽、较深的纵沟,没有川贝“怀中抱月”的特征。
摘自2024-8-7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川贝母,简称“川贝”。《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川贝母”来源于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太白贝母或瓦布贝母的鳞茎。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青贝”“炉贝”和“栽培品”。
川贝入药历史久
《本草经集注》谓“形似聚贝子,故名贝母”。贝母之名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言“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此时并未分立百合科贝母属川贝母、浙贝母及葫芦科贝母属土贝母等专条。至兰茂《滇南本草》苦马菜条附案中,首次出现“川贝母”之名。
《本草汇言》言“川者为妙”。《本经逢原》也言:“贝母,川者味甘最佳,西者味薄次之,象山者微苦又次之,一种大而苦者仅能解毒。”可见自古以来,便以川贝母为贝母中的佳品。
川贝母味苦、甘,性微寒,归肺、心经,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散结消痈的功效。现代临床常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痰中带血、瘰疬、乳痈、肺痈等症的治疗。常见止咳中成药如川贝雪梨膏、小儿止嗽糖浆、蛇胆川贝散等,皆有用川贝母组方入药。川贝母苦寒清热,故脾胃虚寒者慎用;其甘寒质润,故湿痰证也不宜用。按中药配伍禁忌“十八反”,川贝母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川贝母含西贝素、川贝酮碱等生物碱和有机酸类等化合物。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川贝母有镇咳、降压、祛痰、平喘、抗炎、抗菌及抗肿瘤等作用。
川贝母有四类
松贝,旧时以四川松潘为集散地,故此得名。其植物来源为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和甘肃贝母,抽茎前采挖药用。松贝体积最小,其形如豆如珠,故又名“米贝”“珍珠贝”。松贝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松贝颗粒圆整而均匀,可置于桌上而不倒,形似观音坐莲台,习称“观音坐莲”。药材质硬而脆,粉性强。
青贝,因旧时集散于四川青川而得名。其药材来源同松贝,采收时间更晚,抽茎后采挖。因生长时间更久,体形比松贝稍大,呈类扁球形,两枚鳞瓣近等大,相对抱合,顶端开裂,犹若双手捧合,习称“观音合掌”。
炉贝,因旧时集散于打箭炉(今四川省康定市)而得名,以梭砂贝母为药材来源。呈长圆锥形,两枚鳞瓣大小相近,顶端瘦尖,均开口,外形酷似马牙,故习称“马牙嘴”。有的外表具有黄棕色斑块,形似老虎的斑纹,称“虎皮斑”。
栽培品,指目前引种栽培的太白贝母和瓦布贝母。药材呈类扁球形或短圆柱形,两枚鳞瓣大小相近,顶部多开裂而较平,表面稍粗糙,有的具有浅黄色斑点。太白贝母主产于甘肃西和、礼县,当地习称西贝母。
多数药皆以生长时间久、形体大者为佳,贝母反其道而行,市场上同种小个子贝母价格高于大个子贝母。如川贝母,以个子最小的松贝为佳,青贝、炉贝及栽培品递减。
贝母品种多混乱
贝母品种繁多,混用现象十分严重。不过历代本草多将贝母分三种,即川贝母、浙贝母及土贝母。三类贝母功效各有所长,不可混用。川贝母偏于甘寒,药效偏于补,以扶正为主,善润肺化痰,宜治肺阴虚久咳痰少者;浙贝母苦寒,药效偏于散,以去邪为主,清热之力为优,善于清肺化痰、开郁散结,而无“润肺”之效;土贝母没有化痰止咳的作用,解毒之效为著,长于散结消肿。
整个百合科贝母“家族”药材外观较相似,川贝母伪品众多。其中,最常见的是以小粒的平贝、浙贝、伊贝或薏苡仁等非贝母类形似之物冒充松贝。小平贝大小瓣极为悬殊,中部小瓣多不到底部,高度仅为大瓣的1/2左右。而松贝的中间瓣则是“顶天立地”,极易区分。小浙贝不能“坐立”,质地较硬,没有明显的“怀中抱月”特征,一侧仅为一浅纵沟或隐约可见一细小心芽。伊贝与炉贝相似,但没有炉贝的典型特点“马牙嘴”。薏苡仁腹面是一条较宽、较深的纵沟,没有川贝“怀中抱月”的特征。
入药“贝母”分三类
仲景三方合用治疗哮喘效如桴鼓
摘自2024-10-30中国中医药报
石善林 石东伟 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西桥口村卫生室 石维娟 山东省肿瘤医院
郭某,男,70岁,2023年1月26日初诊。主诉:咳嗽、憋闷12年,近1年持续加重。患者从事电焊工作15年,长期接触二氧化氮,12年前因咳嗽、胸闷、气喘等症状反复发作,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哮喘,原因是二氧化氮中毒,多次住院治疗,症状未能控制。平素口服酒石酸美托洛尔片控制心率,25mg,每日3次。刻下:患者面部浮肿,面色萎黄,胸闷憋喘,一般活动受限,6分钟行走距离小于20米,活动后症状加重,主要表现为胸闷、憋喘、气短、心悸等症状,症状变化与天气、情绪等因素无关,早晨口干,但不欲饮,出汗少,小便不畅,夜尿6~7次,入睡困难,纳可,大便调。舌淡胖,苔白腻,六脉沉滑。
诊断:西医诊断为哮喘,中医诊断为肺胀。
治则:化痰顺气,降逆平喘。
方用茯苓杏仁甘草汤合橘枳姜汤加味:茯苓40g,炒杏仁20g,炙甘草6g,厚朴30g,枳实20g,陈皮20g,生姜20g,清半夏24g。6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
2月3日二诊:患者兴奋地告诉笔者,服第1剂药后当晚即觉憋闷缓解,患者尝试行走,行走距离约100米,6剂服尽后,行走距离扩大至500~600米。患者面色好转,腻苔较前改善,面部仍浮肿,脉沉滑。思及《伤寒论》82条及316条“太阳病……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僻地者,真武汤主之”“二三日不已……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患者面部浮肿、小便不畅、夜尿频、脉沉滑为少阴阳气衰微、水邪泛溢所致,故增加真武汤,即守原方加炮附子(先煎)20g、白芍15g、白术15g。续服12剂。
3月15日三诊:患者面部浮肿改善,面色转红润,胸闷、憋气、咳嗽、心悸等症状明显改善,夜尿3次左右,小便较前通畅,行走距离约1.5公里,能一口气上4层楼,酒石酸美托洛尔改为25mg,每日1次。守原方加人参15g、黄芪40g,炮附子减为12g,茯苓减为30g,半夏减为15g。续服12剂。
4月13日四诊:患者行走如常人,胸闷、憋气等症状基本消失,夜尿2次,停酒石酸美托洛尔片,本次就诊未调整药物。续服12剂,2日1剂。嘱患者锻炼身体,每日坚持练习半小时太极拳,动静结合,刚柔相济。
按 患者咳嗽、胸闷、心悸、舌苔腻、脉滑为饮邪为患,《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载:“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患者胸阳不振、饮停中焦导致胸闷、憋气等症状,茯苓杏仁甘草汤祛水为主,橘枳姜汤行气为主,患者水饮、气滞并重,故两方同用。笔者临床常用此二方治疗肺气肿、急慢性支气管炎、肺栓塞、冠心病、心衰等病,只要这些疾病具备胸闷、憋气、心悸、舌苔腻、舌体胖大、脉滑等饮停中焦导致的症状即可。
虽然用以上二方后患者症状改善,但患者年龄高,不仅是胸阳不振,其小便不利、脉沉滑等提示阳虚水泛,故联合真武汤温阳利水,从根本上解决水饮问题。治疗后期患者症状改善,附子为大辛大热之品,容易耗伤真阴,使用半夏、茯苓过久亦伤阴,所以减少三者剂量。患者病久,其元气不足,后期给予人参、黄芪补元气,黄芪益气升阳的同时利水消肿,二药与真武汤合用从根本上补充人体阳气,防止疾病复发。之所以后期才用,是防止留邪。研究发现真武汤加人参、黄芪后利水效果大大增加。经验表明,使用茯苓杏仁甘草汤、橘枳姜汤、真武汤一段时间后,患者常常出现乏力等气虚表现,此时加人参、黄芪不但可以改善乏力症状,还能助三方祛除剩余邪气。
摘自2024-10-30中国中医药报
石善林 石东伟 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西桥口村卫生室 石维娟 山东省肿瘤医院
郭某,男,70岁,2023年1月26日初诊。主诉:咳嗽、憋闷12年,近1年持续加重。患者从事电焊工作15年,长期接触二氧化氮,12年前因咳嗽、胸闷、气喘等症状反复发作,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哮喘,原因是二氧化氮中毒,多次住院治疗,症状未能控制。平素口服酒石酸美托洛尔片控制心率,25mg,每日3次。刻下:患者面部浮肿,面色萎黄,胸闷憋喘,一般活动受限,6分钟行走距离小于20米,活动后症状加重,主要表现为胸闷、憋喘、气短、心悸等症状,症状变化与天气、情绪等因素无关,早晨口干,但不欲饮,出汗少,小便不畅,夜尿6~7次,入睡困难,纳可,大便调。舌淡胖,苔白腻,六脉沉滑。
诊断:西医诊断为哮喘,中医诊断为肺胀。
治则:化痰顺气,降逆平喘。
方用茯苓杏仁甘草汤合橘枳姜汤加味:茯苓40g,炒杏仁20g,炙甘草6g,厚朴30g,枳实20g,陈皮20g,生姜20g,清半夏24g。6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
2月3日二诊:患者兴奋地告诉笔者,服第1剂药后当晚即觉憋闷缓解,患者尝试行走,行走距离约100米,6剂服尽后,行走距离扩大至500~600米。患者面色好转,腻苔较前改善,面部仍浮肿,脉沉滑。思及《伤寒论》82条及316条“太阳病……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僻地者,真武汤主之”“二三日不已……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患者面部浮肿、小便不畅、夜尿频、脉沉滑为少阴阳气衰微、水邪泛溢所致,故增加真武汤,即守原方加炮附子(先煎)20g、白芍15g、白术15g。续服12剂。
3月15日三诊:患者面部浮肿改善,面色转红润,胸闷、憋气、咳嗽、心悸等症状明显改善,夜尿3次左右,小便较前通畅,行走距离约1.5公里,能一口气上4层楼,酒石酸美托洛尔改为25mg,每日1次。守原方加人参15g、黄芪40g,炮附子减为12g,茯苓减为30g,半夏减为15g。续服12剂。
4月13日四诊:患者行走如常人,胸闷、憋气等症状基本消失,夜尿2次,停酒石酸美托洛尔片,本次就诊未调整药物。续服12剂,2日1剂。嘱患者锻炼身体,每日坚持练习半小时太极拳,动静结合,刚柔相济。
按 患者咳嗽、胸闷、心悸、舌苔腻、脉滑为饮邪为患,《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载:“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患者胸阳不振、饮停中焦导致胸闷、憋气等症状,茯苓杏仁甘草汤祛水为主,橘枳姜汤行气为主,患者水饮、气滞并重,故两方同用。笔者临床常用此二方治疗肺气肿、急慢性支气管炎、肺栓塞、冠心病、心衰等病,只要这些疾病具备胸闷、憋气、心悸、舌苔腻、舌体胖大、脉滑等饮停中焦导致的症状即可。
虽然用以上二方后患者症状改善,但患者年龄高,不仅是胸阳不振,其小便不利、脉沉滑等提示阳虚水泛,故联合真武汤温阳利水,从根本上解决水饮问题。治疗后期患者症状改善,附子为大辛大热之品,容易耗伤真阴,使用半夏、茯苓过久亦伤阴,所以减少三者剂量。患者病久,其元气不足,后期给予人参、黄芪补元气,黄芪益气升阳的同时利水消肿,二药与真武汤合用从根本上补充人体阳气,防止疾病复发。之所以后期才用,是防止留邪。研究发现真武汤加人参、黄芪后利水效果大大增加。经验表明,使用茯苓杏仁甘草汤、橘枳姜汤、真武汤一段时间后,患者常常出现乏力等气虚表现,此时加人参、黄芪不但可以改善乏力症状,还能助三方祛除剩余邪气。
咳嗽不停 从“风”论治
——以“疏风宣肺、止咳利咽”法治疗病毒感染后咳嗽
摘自2024-10-21中国中医药报
国医大师 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 晁恩祥
咳嗽虽为常见之症,其深邃病机却不容小觑。病毒感染后的咳嗽,常令患者苦不堪言,医者亦需深研细究。吾辈承先贤之遗训,依据“风善行而数变”之理,创新性地提出疏风宣肺、止咳利咽之法,采用苏黄止咳汤之方,针对风咳有独到之效。
无论是之前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还是近期感染流感病毒,部分患者在呼吸道感染的急性期症状消失后,咳嗽仍然迁延不愈,多表现为刺激性干咳或咳少量白色黏液痰,X线胸片检查却无异。很多患者常反复进行各种检查或者长期使用抗生素及镇咳药物,不仅收效甚微,还产生诸多不良反应,对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病因病机
病毒感染后的咳嗽反应是防止病毒从上呼吸道传播到其他部位的保护性策略,但过度咳嗽就成为一种疾病,临床上称为病毒感染后咳嗽,通常持续3~8周,为亚急性咳嗽,部分患者持续时间超过8周,称为慢性咳嗽。在临床治疗中,尽管病毒感染的原因已经明确,但经过多种治疗手段后,咳嗽的疗效可能仍然不理想,有时甚至会发展成为难治性慢性咳嗽。
病毒感染后咳嗽常以咳嗽、干咳、剧咳、顿咳、咽痒即咳为主要表现。一些论著多重视风寒、风热、风燥,常有人习惯于使用一般性治疗咳嗽的方药,如散寒宣肺、清热解毒等方剂,但效果往往不理想。笔者从医几十年,根据“风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风胜则动”“风盛挛急”及“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的特点,在不断观察中认为古人曾经提到的“风咳”确有独到之处,它不同于风寒、风热或风燥,而是具有比较平和的一些临床表现,具有风证的独特表现。尊重临床事实,从风论治咳嗽亦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近期针对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后所致的病毒感染后咳嗽亦取得较好临床效果。
关于“风咳”,早在《礼记》中就有“季夏行春令……国多风咳”的记载;《诸病源候论》论述了10种咳,“一曰风咳,欲语因咳,言不得竟是也”,之后才是寒咳、支咳、肝咳、心咳、脾咳、肺咳等,可见“风咳”在中医古籍中早有论述。“风为六淫之首”,外感咳嗽,风为先导而夹寒、热、燥,这些观点具有大量的临床事实作依据。
临证治疗
笔者继承并发展了中医学“风邪致病”的理论,将“风邪为患”运用于咳嗽的辨治中,首次对“风咳”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风咳”正名,阐释了“风咳”发病的重要机制,即“风邪犯肺,气道挛急”。在明确病机的基础上,创立了“疏风宣肺、止咳利咽”的治法,并形成了独特而完整的“从风论治风咳”的辨证论治体系。
病因、病机以及表现皆以“风”为特点,决定了“从风论治”的治疗思路,临床可采用苏黄止咳汤(炙麻黄、蝉蜕、紫苏叶、紫苏子、前胡、五味子、牛蒡子、枇杷叶、地龙)治疗。加减:偏于风寒者,宜加荆芥、防风、生姜以散风寒;偏于风热者,宜加薄荷(后下)、桑叶以散风热;偏于痰热者加黄芩、鱼腥草、金荞麦以清热化痰;偏阴虚者加麦冬、乌梅以养阴生津;久病者,宜加川芎、红花以化瘀通络。
由于“风咳”患者日趋增加,亚急性、慢性咳嗽的治疗往往跟不上病情发展,因而笔者于2001年开始研发专门针对感冒后咳嗽,即属于“从风论治”的中成药“苏黄止咳胶囊”,取得了较好疗效。
将“风咳”与感冒后咳嗽等病名相链接,填补了传统中医教材、行业标准的相关内容;为中药新药复方制剂6类新药的研发,克服低水平重复的局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中成药治疗感冒后咳嗽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基于上述从“风”论治病毒感染后咳嗽的理论探讨,以下将展示笔者临床治疗相关病案,以飨读者。
医 案
郑某,男,62岁,2024年6月26日首诊。
主诉 反复咳嗽6月余。
病史
患者于2023年12月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出现咳嗽,伴咽痒,曾行肺功能激发试验、诱导痰细胞分类未见异常。
刻下症
时有咳嗽,干咳为主,遇到冷空气易诱发咳嗽,咽痒,纳可,眠可,小便调,大便日2次,质黏。平素体质怕冷。
舌脉
舌淡,边有齿痕,苔白腻;脉弦。
诊断 风咳(风邪犯肺,脾失健运证)。
治则 疏风宣肺,止咳利咽,燥湿运脾。
炙麻黄6g,杏仁10g(后下),紫苏子10g,紫苏叶12g(后下),地龙10g,蝉蜕10g,前胡12g,蜜枇杷叶12g,牛蒡子15g,五味子10g,苍术12g,厚朴12g,陈皮12g,桂枝8g,白芍8g,生甘草8g。
7剂,浓煎100ml,日1剂,分两次服(早、晚餐后半小时服)。
服药1剂后,患者即自觉咳嗽较前减轻,服7剂后咳嗽完全缓解。
按
本案从“风”论治,方用苏黄止咳汤加减。其中,炙麻黄疏风宣肺、散寒平喘;杏仁宣利肺气以平喘咳,与麻黄相配则宣降相因;紫苏叶解表散寒、行气和中,紫苏子降气化痰、止咳平喘,两者合用,一散一降,共奏宣肺止咳之功;前胡清热解毒、宣肺化痰;五味子敛肺滋肾、止咳平喘,能防止发散太过,保持肺气平衡;牛蒡子清热解毒利咽;枇杷叶清肺化痰止咳;蝉蜕祛风清热,解痉止咳;地龙祛风清热,解痉止咳,与蝉蜕相伍,加强解痉止咳作用;苍术、厚朴、陈皮燥湿运脾,以绝生痰之源;桂枝、白芍振奋中阳;生甘草调和诸药,兼以止咳。患者服后效如桴鼓,足见此法治疗风咳疗效显著。
——以“疏风宣肺、止咳利咽”法治疗病毒感染后咳嗽
摘自2024-10-21中国中医药报
国医大师 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 晁恩祥
咳嗽虽为常见之症,其深邃病机却不容小觑。病毒感染后的咳嗽,常令患者苦不堪言,医者亦需深研细究。吾辈承先贤之遗训,依据“风善行而数变”之理,创新性地提出疏风宣肺、止咳利咽之法,采用苏黄止咳汤之方,针对风咳有独到之效。
无论是之前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还是近期感染流感病毒,部分患者在呼吸道感染的急性期症状消失后,咳嗽仍然迁延不愈,多表现为刺激性干咳或咳少量白色黏液痰,X线胸片检查却无异。很多患者常反复进行各种检查或者长期使用抗生素及镇咳药物,不仅收效甚微,还产生诸多不良反应,对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病因病机
病毒感染后的咳嗽反应是防止病毒从上呼吸道传播到其他部位的保护性策略,但过度咳嗽就成为一种疾病,临床上称为病毒感染后咳嗽,通常持续3~8周,为亚急性咳嗽,部分患者持续时间超过8周,称为慢性咳嗽。在临床治疗中,尽管病毒感染的原因已经明确,但经过多种治疗手段后,咳嗽的疗效可能仍然不理想,有时甚至会发展成为难治性慢性咳嗽。
病毒感染后咳嗽常以咳嗽、干咳、剧咳、顿咳、咽痒即咳为主要表现。一些论著多重视风寒、风热、风燥,常有人习惯于使用一般性治疗咳嗽的方药,如散寒宣肺、清热解毒等方剂,但效果往往不理想。笔者从医几十年,根据“风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风胜则动”“风盛挛急”及“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的特点,在不断观察中认为古人曾经提到的“风咳”确有独到之处,它不同于风寒、风热或风燥,而是具有比较平和的一些临床表现,具有风证的独特表现。尊重临床事实,从风论治咳嗽亦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近期针对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后所致的病毒感染后咳嗽亦取得较好临床效果。
关于“风咳”,早在《礼记》中就有“季夏行春令……国多风咳”的记载;《诸病源候论》论述了10种咳,“一曰风咳,欲语因咳,言不得竟是也”,之后才是寒咳、支咳、肝咳、心咳、脾咳、肺咳等,可见“风咳”在中医古籍中早有论述。“风为六淫之首”,外感咳嗽,风为先导而夹寒、热、燥,这些观点具有大量的临床事实作依据。
临证治疗
笔者继承并发展了中医学“风邪致病”的理论,将“风邪为患”运用于咳嗽的辨治中,首次对“风咳”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风咳”正名,阐释了“风咳”发病的重要机制,即“风邪犯肺,气道挛急”。在明确病机的基础上,创立了“疏风宣肺、止咳利咽”的治法,并形成了独特而完整的“从风论治风咳”的辨证论治体系。
病因、病机以及表现皆以“风”为特点,决定了“从风论治”的治疗思路,临床可采用苏黄止咳汤(炙麻黄、蝉蜕、紫苏叶、紫苏子、前胡、五味子、牛蒡子、枇杷叶、地龙)治疗。加减:偏于风寒者,宜加荆芥、防风、生姜以散风寒;偏于风热者,宜加薄荷(后下)、桑叶以散风热;偏于痰热者加黄芩、鱼腥草、金荞麦以清热化痰;偏阴虚者加麦冬、乌梅以养阴生津;久病者,宜加川芎、红花以化瘀通络。
由于“风咳”患者日趋增加,亚急性、慢性咳嗽的治疗往往跟不上病情发展,因而笔者于2001年开始研发专门针对感冒后咳嗽,即属于“从风论治”的中成药“苏黄止咳胶囊”,取得了较好疗效。
将“风咳”与感冒后咳嗽等病名相链接,填补了传统中医教材、行业标准的相关内容;为中药新药复方制剂6类新药的研发,克服低水平重复的局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中成药治疗感冒后咳嗽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基于上述从“风”论治病毒感染后咳嗽的理论探讨,以下将展示笔者临床治疗相关病案,以飨读者。
医 案
郑某,男,62岁,2024年6月26日首诊。
主诉 反复咳嗽6月余。
病史
患者于2023年12月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出现咳嗽,伴咽痒,曾行肺功能激发试验、诱导痰细胞分类未见异常。
刻下症
时有咳嗽,干咳为主,遇到冷空气易诱发咳嗽,咽痒,纳可,眠可,小便调,大便日2次,质黏。平素体质怕冷。
舌脉
舌淡,边有齿痕,苔白腻;脉弦。
诊断 风咳(风邪犯肺,脾失健运证)。
治则 疏风宣肺,止咳利咽,燥湿运脾。
炙麻黄6g,杏仁10g(后下),紫苏子10g,紫苏叶12g(后下),地龙10g,蝉蜕10g,前胡12g,蜜枇杷叶12g,牛蒡子15g,五味子10g,苍术12g,厚朴12g,陈皮12g,桂枝8g,白芍8g,生甘草8g。
7剂,浓煎100ml,日1剂,分两次服(早、晚餐后半小时服)。
服药1剂后,患者即自觉咳嗽较前减轻,服7剂后咳嗽完全缓解。
按
本案从“风”论治,方用苏黄止咳汤加减。其中,炙麻黄疏风宣肺、散寒平喘;杏仁宣利肺气以平喘咳,与麻黄相配则宣降相因;紫苏叶解表散寒、行气和中,紫苏子降气化痰、止咳平喘,两者合用,一散一降,共奏宣肺止咳之功;前胡清热解毒、宣肺化痰;五味子敛肺滋肾、止咳平喘,能防止发散太过,保持肺气平衡;牛蒡子清热解毒利咽;枇杷叶清肺化痰止咳;蝉蜕祛风清热,解痉止咳;地龙祛风清热,解痉止咳,与蝉蜕相伍,加强解痉止咳作用;苍术、厚朴、陈皮燥湿运脾,以绝生痰之源;桂枝、白芍振奋中阳;生甘草调和诸药,兼以止咳。患者服后效如桴鼓,足见此法治疗风咳疗效显著。
标签: 健康 |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防风通圣散治验
后一篇:张恩树临床用药三特色

加载中…